大立百貨生鮮超市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東吳大學 經濟學系 邱永和、盧清城所指導 王炳元的 台灣零售百貨業實體與電商結合之事前效率評估 (2017),提出大立百貨生鮮超市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零售業、電商、結合效率。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吳連賞所指導 吳嘉玟的 當代高雄市公教人員的日常消費展演及其空間意義 (2008),提出因為有 公教人員、消費展演、地方、尺度、高雄市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立百貨生鮮超市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立百貨生鮮超市,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零售百貨業實體與電商結合之事前效率評估

為了解決大立百貨生鮮超市的問題,作者王炳元 這樣論述:

從近一年全球趨勢來看,實體零售商結合電商零售商已經成為趨勢,例如,2017年7月全球電商巨擘亞馬遜(Amazon)決定以137億美金,併購擁有460家分店的美國實體有機生鮮連鎖超市Whole Foods;中國電商巨擘阿里巴巴接著在2017年11月宣布以28.8億美金,向台灣的潤泰集團收購高鑫零售(前中國大潤發)36%的股權,開啟了中國線上(電子商務)與線下(實體通路)零售商整併的序幕,而台灣目前並未傳出實體與電商的合併消息,本研究即是探討台灣是否有潛在結合有效率利得之廠商,採用23家從事實體零售的公司、與5家純電商,分析之資料年度為2013年至2017年,本研究之結論為:1. 透過Tone

(2013)提出之重複抽樣模型(Resample Past-Present-Future Model),預估2018年未來之投入與產出變數後,執行2013年到2018年一共6年之結合前動態SBM效率分析,發現富邦媒與創業家這兩家電商,連續6年之效率直都為1。2.根據28家廠商的個別效率數據,我們假設了42家電商與實體零售商之潛在結合廠商,執行動態SBM與效率利得計算之後發現。從潛在利得模型6年之數據結果發現,其中富邦媒與統一超結合、創業家與統一超結合、網家與統一超結合,這3種結合案連續6年結合效率利得都為正,代表結合後每一年都有結合效率利益,代表台灣也存在適合實體與電商結合的可能性。

當代高雄市公教人員的日常消費展演及其空間意義

為了解決大立百貨生鮮超市的問題,作者吳嘉玟 這樣論述:

在都市生活中,消費是無所不在的瑣碎經驗,並且發生在身體、家、社區、都市與跨越都市等尺度空間。公教人員固定的上、下班時間,是許多中下階層追求幸福,為論述都市人生活的最適範例。受到結構化地理學派的影響,本文認為消費生活可透過人地互動的實踐來理解。於是,以身體、家、社區、都市與跨越都市做為探究消費生活的框架,並以消費實踐來了解人與尺度空間互動的過程。研究方法為多元方法—先以413份問卷了解公教人員的消費趨勢,再從95位願意訪談者選取19人進行深度訪談。結合量化和質化,加上筆者的觀察,試圖透過主觀—客觀兩方面來了解、論述公教人員的消費展演及其空間意義。 本文主要從尺度給予公教人員哪些限制,而

他們又如何展現主體性的視角來論述兩者的互動關係。一開始先探討身體、家和社區中的社會關係賦予個人不同的身份和無可避免的責任,但是個人卻又重新詮釋各個空間的意義。接著將尺度拉至都市,了解高雄市的環境對他們消費的影響,而公教人員如何展演出個人的日常消費範圍。最後,比較公教人員平日和假日消費的差異,來看他們在不同時間、空間所展演的意義。 換言之,本研究以消費作為觀察都市消費的人地關係及其空間意義的視角,認為貫穿各尺度空間的是情境化的消費實踐,而不同身份的公教人員則在不同的時、空分別產生關係的、習慣的和休閒的等不同性質的消費,呈現具有職業特殊性和大眾普遍性的特色。對他們個人而言,身體、家、社區、都

市和跨越都市的空間意義分別成為自我與社會的認同、家庭關係、社群關係、個人的地域範圍與充電之地。 最後,本文以各尺度為框架呈現公教人員各面向消費生活之內涵及其空間意義,主要想說明的是,地理學其實能夠作為解釋看似瑣碎的日常消費生活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