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鵬新城 國 宅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國立成功大學 老年學研究所 邱靜如、顏茂倉所指導 王奕棋的 以環境行為觀點探討社區高齡者之社交空間 – 以台南市大鵬新城國宅為例 (2018),提出大鵬新城 國 宅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高齡健康促進空間、環境行為學、時間-空間-行為、性別與空間、質量混合研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陳怡伃所指導 鄭思琪的 熟齡婦女在家庭與工作的處境─以勞動合作社社員為例 (2018),提出因為有 勞動合作社、熟齡婦女就業、二度就業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鵬新城 國 宅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鵬新城 國 宅,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以環境行為觀點探討社區高齡者之社交空間 – 以台南市大鵬新城國宅為例

為了解決大鵬新城 國 宅的問題,作者王奕棋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本研究以「環境行為學」觀點切入國宅社區,觀察高齡者在社交空間的行為-時間-空間之關係,並且針對健康相關活動進行觀察與訪談,此類型之研究較少。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有兩點:第一,探討大鵬新城高齡者的社交行為與空間利用和時間分布之關係為何?特別是在一日時間(6:00AM~12:00PM)及平假日時間(星期三、星期日)之分布以及不同季節(冬季、春季、夏季)之差異。第二,探討大鵬新城高齡者的社交行為主要發生於何種空間特性?特別是不同人口與健康特徵(例如:性別、年紀和輔具)是否與空間特性利用(例如:綠意、通風、摩托車動線、人的動線、遮簷、樓梯斜坡、鋪面、家具、鄰路、道路轉角、視野)有關?以

及健康相關活動(例如:健康管理活動、休閒活動)是否與空間特性利用有關?研究方法與對象:本研究使用田野調查的「觀察法」和「深度訪談法」,為質量性混合分析,範圍是台南市國宅大鵬新城,研究對象為在此社區活動之高齡者,觀察樣本數為416人次,訪談樣本數為9人次。研究結果:本研究選取8個社交地點進行觀察並且使用11種空間特性將其分類,共有七大重要發現:第一,研究發現在台南市大鵬新城國宅的中高齡者性別與活動空間特性之關係,不論男性女性都喜歡綠意多、通風好和視野好的空間,並且也常在無遮簷、無樓梯斜坡、地磚鋪面的空間活動。其中女性多在人車分離、有大門出入口、有移動式家具和無鄰路的空間,並且比男性偏好在通風的空

間。第二,年紀與活動空間特性之關係,發現不論年紀都喜歡綠意多、通風好、非道路轉角和視野好的空間,並且也常在無遮簷、無樓梯斜坡、地磚鋪面的空間活動。其中老年人多在人車分離、有大門出入口、有移動式家具和無鄰路的空間活動。第三,輔具與活動空間特性之關係,研究發現不論有無使用輔具都喜歡在綠意多、人車分離、視野好的空間,並且也常在無遮簷、無樓梯斜坡、地磚鋪面的空間活動。其中有輔具多在有移動式家具和無鄰路的空間活動。第四,不同季節的社交行為與空間利用有其差異,冬季比夏季在社交空間活動的居民多約兩倍,冬季女性多,而夏季男性多,冬夏季皆為非老年人、無輔具多。第五,不同季節的人口與健康特徵和空間特性之關係,冬夏

季相同處為性別對綠意、人的動線、遮簷/樓梯斜坡/鋪面、家具、鄰路和視野皆有顯著差異,年紀對摩托車動線、人的動線、遮簷/樓梯斜坡/鋪面、家具、鄰路和道路轉角皆有顯著差異,而輔具對家具皆有顯著差異。相異處為夏季時,女性偏好人車分離、有遮簷/有樓梯斜坡/花崗岩鋪面的空間,老年人偏好有遮簷/有樓梯斜坡/花崗岩鋪面的空間,有輔具者偏好有大門出入口、有遮簷/有樓梯斜坡/花崗岩鋪面、無鄰路的空間。第六,有健康相關活動之空間與無健康相關活動之空間差異,結果發現有健康相關活動會發生在空間綠意多、通風良好、有人車分離、有出入口、有遮簷/樓梯或斜坡/花崗岩鋪面、有移動式桌椅和有道路轉角之空間,而鄰路和視野的需求較低

。第七,時間上影響社交行為有季節、一日時間和平假日時間,空間上健康相關活動皆在中小尺度空間、良好的物理環境和多層次有彈性的空間,此外,與一樓的住戶應有適當的中介空間與支援性的公共空間,而天氣亦會影響高齡者行為。研究結論:未來高齡化社區建議依據社區性別、年紀與輔具比例設計不同空間特性之社交空間,並且設置多個中小尺度、多層次有彈性和可應變天氣的建築元素之健康促進空間。

熟齡婦女在家庭與工作的處境─以勞動合作社社員為例

為了解決大鵬新城 國 宅的問題,作者鄭思琪 這樣論述:

在台灣,已婚女性就業情況容易受到結婚、生育的影響,當婦女面臨家庭與工作的兩難時,通常傾向以家庭為優先,而影響她的工作選擇。回顧過往政府提供的婦女就業與創業政策,較難以支持婦女在面臨家庭照顧責任時,能夠穩定在職場工作,而在民間團體推動婦女就業也尚有不足之處。過去探討婦女就業,較少將勞動合作社納入考慮,然而勞動合作社不同於一般事業體,是以人為本的組織,重視社員參與組織決策,提供友善職場的可能性,故本研究場域鎖定在勞動合作社,以勞動合作社中熟齡婦女為主體,探討的研究問題有二:「熟齡婦女在就業歷程中遇到的困境與獲得的協助為何?」、「合作社與熟齡婦女就業的關係為何?」本研究運用質性研究方法的深度訪談法

,對象為「年齡在30歲以上,有再就業經驗,目前具有家庭照顧責任,需要照顧子女、先生或長輩等,並在合作社工作至少2年」的婦女。受訪的10位熟齡婦女來自於兩個勞動合作社,一在新竹市從事醫院看護勞務,另一在新北市以家務清潔為主要業務。研究發現,關於問題一,熟齡婦女會因應婚育的影響而採取「持續就業」、「中斷就業」與「未曾穩定就業」等三種就業策略,而選擇哪種策略與照顧資源的可近性有關,若婦女能取得正式或非正式資源,則更可能可以外出就業而不需中斷。這群熟齡婦女因為年齡與專業技術不足,而求職不易,而婦女自身的人際網絡為重要資源,婦女傾向透過朋友、親戚、前同事等來在找工作。在進入合作社工作後,合作社採取事先培

訓或是實習讓婦女具備職場技能,在職場遇到問題時,合作社的組織工作者與社員間會彼此協助。關於問題二,受訪者在合作社的就業經驗,分為四種特性,第一,「適切的業種選擇」,家務清潔和病患照顧這兩種業種門檻低,且對於熟齡婦女有限的工作選擇來說收入相對高;第二,「請假、排班有彈性」,婦女能夠依照家庭狀況來安排工作時間;第三,「勞動權益要自保」,合作社社員同時具備勞動者與擁有者的身分,共同討論自身勞動權益保障,在兩社僅基本的提供三節獎金與意外險,社員需自行負擔勞健保;第四,「社員關係與組織參與」程度不一,受訪熟齡婦女與其他社員的互助主要是在工作時段,較難以跟組織工作者共同討論合作社營運或決策事情。根據研究發

現,本研究建議由政府相關部會與民間團體合作,從前端法規面與宣導面來改善二度就業婦女遭受年齡歧視之問題,同時提升婦女及其家庭對於兒童照顧與長期照顧資源的可近性;針對勞動合作社則可以補助職災和健康照顧等方面的保障,好讓婦女能夠安心就業。另外,對於協助婦女就業的合作社組織,則可以加強教育訓練與舉辦活動來增進社員之間的關係與對於組織的認同,以落實普遍的參與,或是加強各種合作社之間合作來提升社員在就業和家庭等面向的多元福祉,改善目前合作社在招募社員與就業保障等面向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