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春日部學院線上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天下春日部學院線上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蔡璧名寫的 解愛:重返莊子與詩歌經典,在愛裏獲得重生 和洪丹的 一點一點流光(中西兩翻雙書封設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蠟筆小新:謎案!天下春日部學院的怪奇事件也說明:GimyTV動畫片劇情介紹|蠟筆小新:謎團!花之天下春日部學院小鴨蠟筆小新:謎案!天下春日部學院的怪奇事件線上看:小新一行人在風間的邀請下,來到了住宿制的菁英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雜誌 和圓神所出版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胡瀚平所指導 陳毓娟的 輕小說書寫研究──以非人類轉生為例 (2021),提出天下春日部學院線上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輕小說、轉生、非人類轉生、艱澀語。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須文蔚所指導 馬嶔的 飲食書寫中採集與耕作經驗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飲食書寫、採集、耕作、紀實文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天下春日部學院線上看的解答。

最後網站蠟筆小新:謎案!天下春日部學院的怪奇事件| 動漫免費線上看則補充:天下春日部學院 的怪奇事件》動漫免費線上看。演員:小林由美子/楢橋美紀/森川智之/興梠里美/真柴摩利/林玉緒/一龍齋貞友/佐藤智惠。小新和朋友們在風間的邀請下,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天下春日部學院線上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解愛:重返莊子與詩歌經典,在愛裏獲得重生

為了解決天下春日部學院線上看的問題,作者蔡璧名 這樣論述:

後來,我們都忘記: 一路追求的,應該是幸福   熱銷超過三十萬冊《正是時候讀莊子》、《穴道導引》作者蔡璧名最新作品   偕同莊子與詩歌一起前行,在濃如酒的愛裏,保有淡如水的心   在情愛的路上,任憑自己跟著感覺走。感覺對了,就愛上了,就朝思暮想、無法自拔了。   但,愛是什麼?   如何追求、如何面對、如何放下?從小到大沒人教懂我們,卻牽引整整一生。   作者蔡璧名開設的《莊子》系列課程,在臺大校園裡,總是座無虛席。其實她在臺大任教早期,便以詩課廣受歡迎。   本書嘗試用詩歌喚醒學子的感知能力與表達能力,並以莊子哲學深入詩人的情感案例,練習在「多情多感」的同時,深情而不滯於情,擁有極

度地親密與極度地自由。   這是一堂「學會用情」、「學會愛」的文學與哲學的對話課,一朝活用經典,才覺相見恨晚!   我們將學會,面對情山欲海如何舉重若輕;在情感關係裏,如何相愛相扶,但不相累相傷,終能在濃如酒的愛裏,保有淡如水的心。   ▎有「愛」,能不能無「傷」?愛情這東西,太愛跟不愛一樣要人命,如何在情愛中不失去自我?   ▎什麼是擁有所愛,最好的方式?已靠近,便希望不要再遠;已擁有,便渴望不要離散。如果將對方藏起,或是用繩約將彼此綁緊,都不是擁有所愛最好的方式,那莊子保有所愛的方式是什麼?   ▎一段感情,最終決定愛與不愛的是什麼?原來不是外貌、學歷,而是一晌失控的情緒與心!那

要如何培養自己愛的力量?如何製造自我的深情與大器靜好的心?   ▎你喜歡當情感關係中的主導者或配合者?你總配合著他嗎?還是要他常配合著你?誰主導、誰配合,才能譜出一段感情中最美好的交響?   ▎如何在「愛」裏學會「忘」?如果不夠愛才會傷心才會嫉妒,愛得太過濃烈又傷痕累累,何不透過莊子相忘的工夫,學會在親密關係裏,擁有完整的生命與自由。   動心是一種緣遇,用情是一種修行。情與愛,本該是人生中一段美好的旅程。   不論你今年幾歲、置身何地,都有機會在愛裏獲得重生。   陳文茜(《文茜的世界周報》主持人)/唐綺陽(占星專家)/鄧惠文(榮格分析師、 精神科醫師)/洪仲清(臨床心理師)/盧廣仲

(音樂鬼才)/陳綺貞(創作天后)/邢本寧(編劇、本事劇團團長)/簡光明(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許悔之(詩人、藝術家、有鹿文化社長)/肆一(作家)/宋怡慧(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蔡淇華(作家)————真愛推薦 真愛推薦   「在《解愛》裡,老師引用了莊子之道,來解析經典的詩詞和愛情故事,是本自由浪漫的情感參考書。,我感覺莊子之學即是一道愛的方程式,也像是一種解藥,適用於你我——在成長路上情感途中受過傷或正在受傷的患者。」——盧廣仲  音樂鬼才   「我有些無法想像,若未曾在十九歲的年紀與蔡璧名老師於詩中相遇,生命會多不一樣。但大概可以肯定,我早已放棄寫詩。上了詩課,我才找到了創

作詩的源頭。從此,人生遇上感觸深刻的境遇,觸動心底的情感時,寫詩,成了安頓身心的法門。」——邢本寧  編劇、本事劇團團長   「詩歌經典是生命的處境,生命困境的解決良方在《莊子》,如此一來,視界大開,詩歌、講者個人的生活觀察與生命經驗都能與《莊子》進行文學與哲學的對話。七堂課,一個完整的系列,以當代人的情海裏沉浮為課題,用《莊子》乘御工夫修築舟筏,讓聽者得以靠岸,過安時處順的生活。」    ——簡光明  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跟隨莊子與詩人談情說愛的跫音,步步有愛而無傷,愛一個人可以,享有廣袤如海洋的自由;相忘於江湖的自在,你終於懂得從動心到用情的愛情修鍊課,是「道之所以虧,愛之

所以成」的奧義。」——宋怡慧  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當你面對人間過不去的情愛,邀請你翻開「解愛」,讓蔡璧名老師帶你做《莊子》生命哲學中神凝、心齋的練習,漸漸養成心身放鬆、沒有負面情緒,懷抱更遊刃有餘的心,便容易感念天地大美。」——蔡淇華  作家        作者簡介 蔡璧名   生日二月九日。成長於中醫和武術世家,並師承清代御醫蕭龍友傳人周成清,父親蔡肇祺則是太極宗師鄭曼青的嫡傳弟子,深受中國傳統醫學和東方修鍊薰陶,專長於中醫學及道家,罹癌後出版一系列《莊子》著作,內容為《莊子》學如何搭配穴道導引、太極,幫助罹癌的她從病體之軀復原,從而修養心身的過程;並以詩人情

感案例諮商莊子,試圖與你一起在愛裏獲得重生。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開設抒情詩、莊子暨醫道二家經典課程,現任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副教授、中醫典籍研究社、望月詩社指導老師。曾三度獲國科會甲種獎勵,七度獲選臺大校、院優良教師,更榮獲教學傑出獎,並於臺大開放式課程OCW推出「正是時候讀莊子」,累積點閱人次逾百萬;在國際線上教學平臺Coursera推出的「莊子——姿勢、意識與感情」線上課程,高踞「漢語學生學習的熱門課程」排行榜之首;二○一八年十月推出「莊子——人情」,亦居哲學類「頂級評分課程」排行首位。   著有《正是時候讀莊子》、《穴道導引》、《莊子,從心開始》、《人情:正是時候讀莊

子二》、《勇於不敢 愛而無傷:莊子,從心開始二》、《形如莊子、心如莊子、大情學莊子:從生手到專家之路》、《醫道同源:當老莊遇見黃帝內經》、《學會用情:當老莊遇見黃帝內經二》暨詩集《渡口芙蓉》等書,作品總銷量已逾三十萬本。   推薦序   你的一天一年,和我的歌 盧廣仲 在十九歲與詩相遇 邢本寧 《莊子》與文學的對讀 簡光明 談情說愛其實很簡單——讓莊子與詩人給你解方 宋怡慧 長相思,因「解愛」而長安 蔡淇華 序 解愛——重返莊子與詩歌經典,在愛裏獲得重生   第一堂  「泉涸」與「內傷」——有愛,能不能無傷? 第二堂  「膠」與「藏」——擁有所愛,最好的方式? 第三堂  「鏡」與「虛」

——只有我要定的心,沒有要定的人! 第四堂  「何謂才全」啊? ——情感關係裏,最值得培養的才華。 第五堂  「流水」與「水停」——在情愛世界裏,你想與誰相親? 第六堂  「唱」與「和」——你喜歡當情感關係中的主導者或配合者? 第七堂  「愛」與「忘」——如何在濃如酒的愛裏,保有淡如水的心? 推薦序一 你的一天一年,和我的歌 盧廣仲  音樂鬼才   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我認識一位吉他手,有天他對我說:「你吉他彈得不錯耶,要不要試試看自己寫歌?」我想了想,反正車禍後右腳斷了,哪裡也去不了,就亂寫看看。從此開始了我的創作之路。   到現在也寫了十幾年的歌,理解到其實創作這件事情,是一種心理療程

,在心靈受了傷中了毒之後,透過創作來幫自己療傷解毒,包紮那些說不出口的遺憾和到不了的遠方以及無法被收藏的快樂。說起來也慚愧,我大部分的歌曲都是在內心陽光被烏雲遮住的時候所創作出來的,傷情歌是如此,開心的歌亦然。特別是開心的歌,偶爾會感覺自己是淚痕未乾的漁夫在江河邊的深夜,乞求能不能有一段旋律或是一句歌詞跳出水平面,把心靈場景轉成光亮。也因此寫到後來總是遍體鱗傷,我想你應該也是吧,我的一首歌,和你的一天一年。我們都是傷患。   閱讀了蔡老師的《解愛》後,讓我想起從前學生時期都會有一本數學科參考書,裏頭會有大量的題目、解法和答案,在不斷解題的過程中學會如何應用數學方程式來找到答案。而在《解愛》裡

,老師引用了莊子之道,來解析經典的詩詞和愛情故事,是本自由浪漫的情感參考書。我感覺莊子之學即是一道愛的方程式,也像是一種解藥,適用於你我——在成長路上情感途中受過傷或正在受傷的患者。   也許將來我能聽到你的那首關於「愛而無傷」的生命之歌,我也如此祝福著我自己。 推薦序二 在十九歲與詩相遇 邢本寧  編劇、本事劇團團長   展讀《解愛》的書稿,一字一句,猶如歲月的流光,照映在少時從蔡璧名老師習詩的記憶之上。《解愛》共分七堂課,好似對學生授課的講詞,面對面地與你談心,時而眉飛色舞,笑語連珠,時而側耳低語,一訴曲衷,又或者循循善誘,點滴叮嚀。動人處,不只在所言之內容,更是一份源於生命根源處

對詩與愛的信仰。   還原詩境的傳奇課堂   蔡璧名老師的詩課,在臺大,是一則傳說。   多年前,我一上大一,九月開學第一天,起了個大早,不到清早五點,就衝往臺大文學院的長廊排隊拚搶名額,深怕選不上蔡璧名老師的詩課。雖不抱搶第一的宏願,但一看竟已有近十位同學先到了,在辦公室前排起隊來,等著開門辦理選課手續,還是大吃一驚!傳聞中這門課修起來可是大不輕鬆,竟然還嚇不走人?學長姊的恐嚇,言猶在耳,「不想背詩別修!每一次考試都得背熟上百首詩喔,不背沒有分,全部要默寫!」,「要練唱喔,敢上臺唱詩的再修吧。」,「修蔡璧名的課,要寫詩唷!」   背詩誦詩,努力一點尚能完成。但,寫詩?詩是人人能寫的嗎

?   高中時,我在北一女擔任極光詩社的副社長,也確實塗鴉過一些詩行,但我卻對寫詩感到恐懼。寫現代詩,彷彿就得創造象徵隱喻,堆疊意象,弄清各種文學流派,各種主義,不展現點對現實的批判與抵抗就不夠格寫詩似的。習寫古典詩詞,鑽研格律,令人渾身冒汗,如攀高牆,戰戰兢兢。越寫詩,我越渴望寫好詩,越不知道怎麼寫,越寫越遠離寫詩的初心。甚至寫到連詩是什麼,都感到迷惘。   一個十幾歲的少女,懷抱「詩是什麼?」的大哉問,來到蔡璧名老師的課堂。   不下定義,不搞什麼詩的名詞解釋,蔡璧名老師猶如魔法師,直接召喚詩生發的戲劇場景。我永遠記得在課堂上,蔡老師講起詩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時,開始想像這詩誕生時的場景,那當有一條河,那佚名的詩人很可能正在沙洲上眺望著遠方,聽到水鳥間的鳴叫唱和,想著心愛的女子……   講著講著,老師突然停下講解,在講台上,來來回回地走,然後蹲下身來,往前用眼睛看,彷彿搜尋著什麼……她看了好些時間,然後說她有點好奇詩人,會不會怕驚動了水鳥而躲在蘆荻或石頭後面呢?又或者,詩人心中有感,遂拿起石頭在沙上畫下愛人的樣子?甚至直接寫下詩行呢?他是站著聽鳥兒「關關」地唱和,還是蹲著聽到的呢?老師自問自答完,又站了起來,行走幾步,復又蹲下,再看了看,又站起來。站著並非無事發生,只見蔡老師在一個定點凝神了許久,說也奇怪我的耳際,彷彿有幾許關關鳥鳴傳來……

  來回行走,蹲下,站起,再蹲下,再站起,引導學生「看見」、「聽見」詩,不是一般講堂上老師們做得到的事,進乎於一位頂級演員的作為了!蔡璧名老師永遠用全副的身心和想像力,去積極地經驗任何一首詩。而這,彷彿毫無預設,全是課堂上信手拈來的即興之筆。在她蹲下瞇眼定睛的時刻,我和全班同學都隨著她穿越兩千多年的時空,來到詩歌生發的當下,集體經驗了一次來到「在河之洲」現場的旅程。   這「現場還原教學法」,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法,更是生命中對愛詩入骨,方得生發的一種展示。尋索一首詩,談詞句章法只是表面,追探詩作發生的當下也還不夠,更要追索詩心興發前的軌跡,乃至創發詩境的現場。有些詩,因為留有記載,有確實能夠尋

蹤而至的故事,說將起來尚容易些。而沒有明確故事的詩,蔡璧名老師照樣能以詩境為據,創造一幕幕獨特的戲劇現場!   詩是可以被積極再創造,再經驗的!再創造,再經驗,方是對一首詩和詩人的生命最深情的禮敬。   有愛,人人能寫詩   本以為一次考試要背上百首詩,是艱鉅的任務。但說也奇怪,每每只要聽過老師唱作俱佳地說詩,一個個場景,一行行詩就已刻劃在腦海裡了。背詩,再也不用刻意為之,而是深入體會詩情詩境後之必然了。   深入詩情詩境,使人得以憶起詩行。反之,寫詩的衝動,來源於人生經驗到愛深情重的時刻,一種本能的,亟欲銘記的渴望。人只要有情、重愛,自然任何人都能寫詩,語言、字句本是後發之事,技巧、

雕鑿都後於愛之生發。寫詩,耕耘地不僅僅是文字,更是「自事其心」的具體方法。   釐清了情感生發與以詩抒情的次第,人人都下得筆來,學期末,全班同學詩行,一首首地集結成冊。老師還煞費苦心地,精選好紙,教我們講究裝幀,不僅僅為了外觀,而是要我們習練珍愛性情,慎對己心的功課。   我有些無法想像,若未曾在十九歲的年紀與蔡璧名老師於詩中相遇,生命會多不一樣。但大概可以肯定,我早已放棄寫詩。上了詩課,我才找到了創作詩的源頭。從此,人生遇上感觸深刻的境遇,觸動心底的情感時,寫詩,成了安頓身心的法門。   愛,乃詩之源;《解愛》從愛而論詩,直抵人之所以需要詩的根本渴求。詩使人得安放深情,得以抒發,而又不

溺於情執。溫柔敦厚,詩之教也。   如己、克己、知己   詩人,自然渴望知音。   人世間,愛的樣貌多變,千姿百態。而愛情,無疑是最黯然銷魂、惹人神傷的。《解愛》分七堂課,從莊子「自事其心」之觀點出發,引證許多詩人以及心理學研究,分談愛如何無傷,如何不在愛中強迫和佔有,如何定心,如何陶鑄愛的能力,如何知道自己想和怎麼樣的人相依,如何在情感裏唱與和,如何深情而不滯於情。面對愛中的諸般課題,不變的法則是必須將耕耘自己的心放在最前面,心安穩了,才能承接更多的愛,付出更好的愛。     《解愛》強調學習愛與被愛,需要懷抱Cultivating mindset,一種主動耕耘情感的意識,不是被動地尋

覓知音。強調在磨合中,積極地將自己陶鑄成伴侶的知音,是一個相互形塑的歷程。並舉聖經《舊約.創世紀》,上帝創造亞當和夏娃的初心,是為他們彼此創造一個Helpmeet,一個「對立的幫助」,以鍛造彼此的靈魂。   這引我聯想起聖經中,除了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之外,明言「愛人如己」是一切誡命的總綱。過往,我總感到「愛人如己」四個字令人不堪負荷,彷彿要淘空自己的一切無盡地給予。《新約.歌林多前書》中愛的真諦對愛有諸般描述,其中把「愛是恆久忍耐」,放在首位。忍耐,聽起來並不是種太舒服的感覺,似乎也暗示了付出卻難得到相等回應的可能,以及愛是需要在一次又一次施與受中習練的。   《解愛》反覆強調「自事其心」方

是習練愛的關鍵,於我彷彿當頭棒喝。若不能夠好好地「自事其心」,就算對人「愛人如己」,這「如己」也並非完滿之愛。當對自己的心懷抱著自我厭惡、批判、指責,以這樣的方式「如己」地愛人,反而會形成負向的循環,為嫉妒、恐懼、佔有侵擾。唯有達到「其用心不勞,其應萬物無方」時,所謂付出,才不是一種役於物的勞形之舉;「心齋」、「神凝」乃至「虛室」,有了空間,愛方有自然流動的餘裕。能很好地愛自己了,「自事其心」的功夫深了,自然保障了「愛人『如己』」的品質。愛,終能無傷。實踐「愛人如己」的誡命,第一步實是要最好地愛自己。東西方的智慧,有共通與互補之處。   無傷,若依然需要「忍耐」,那本質上要修的是「克己復禮」

的功夫,把基於情欲的衝動與佔有,昇華為更高層次的精神往還。而寫詩,正可以昇華衝動的具體實踐。   從「愛人『如己』」到「『克己』復禮」,此時再談「知音」、「知己」,那這份相知帶來的深刻親密感,就不會逾越心可以持守的分際,而可以自由無傷地相愛。   詩中存知己。徐志摩與林徽因這對詩中知己,以人生的故事與創作,親身展示了愛的昇華之旅。雖有情人未成眷屬,但彼此不曾丟掉「交會時互放的光亮」,以詩句銘記下一切。《解愛》以徐志摩、林徽因的詩歌為經緯,娓娓道來兩人從相識、相知、相戀到分定了方向,「兩人各認取個生活的模樣」,再到因徐志摩飛機墜落而死別的全部故事。   故事中,最打動我的一個細節,不在於他

們兩人之間,而是徐志摩意外過世後,林徽因於大慟之際,央求丈夫梁思成到失事現場找尋徐志摩的遺物。梁思成撿了一塊濟南號飛機殘骸的小木片回家帶回給妻子,林徽因特別將小木片裱起來,掛在臥室中央的牆壁上。我十分好奇梁思成是懷抱著怎樣的情感來做這件事,一般人怕很難忍受妻子對別的男人的愛重,更何況親自撿回遺物,掛在臥房中。內心幽微處,怕無法細究,但不難想像這三個人的互動能形成這樣的故事,彼此必然持守著因愛而來的尊重。尊重乃是尊你所尊,重你所重,徐志摩一直尊重梁思成,在給林徽因的信中,總囑筆問候;梁思成也重林徽因對徐的深情,既是你所愛重,我亦愛屋及烏。   知己重在一個「知」字,梁思成明瞭林徽因對徐志摩的深

情,但我想林徽因也必定讓丈夫知道,她不會因為這份情感而遠離,有合宜的持守,而不至於使丈夫深陷嫉妒的痛苦。當「知」字成立了,一切深情皆可在陽光下展露,無須掩藏,這份愛,便無所滯,能自由地流動。自由的別界永遠是界線,乃至誡命,也就是心得以持守的邊際。   「知己」的最高境界,許是讓彼此相知而不執著,無滯地愛吧!   從「敬」至「忘」   《解愛》於卷末,蔡璧名分享了父親蔡肇祺的詩,從知了寫知音:   〈蟬聲已逝〉   想到蟬聲卻已無   遺枝寂寞誰在乎   人間聲色百般是   蟬似伯牙琴對吾   展卷至此,我讀到的不僅是寂寞,不僅是蟬聲已逝的寂寥,而是一個女兒對父親的欽慕、尊敬與相知。我

們能很好地愛人,往往是因為在我們生命初始之時,父母給了我們愛的榜樣,生命的錨點。   《解愛》中,蔡璧名老師多次談及父母給她的愛與詩教。寫父親贈給母親的情詩,母親為愛情與家裏抗爭,感動了家人;寫父親教她寫詩、習醫、打太極拳,在家舉辦詩歌吟誦的沙龍;又寫小時候,當父親要寫字了,她和姊姊立刻就如小書僮般地磨墨。一幕幕家庭剪影,處處皆是詩與愛的影子。   有生命中具體的父母之愛為基,書的最終章談「愛」與「忘」時,以《莊子.天運》中「孝」的階梯來說明用情的境界,不淪於空談,特別有說服力。「以敬易孝,以愛孝難;以愛易孝,而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

。」感情在最初的階段,以「敬」字為先,學習尊重。到了最高境界,對話互動的對象,已不侷限於絕對具體的個人,而是「天下」,對天下一切人、事、物皆有情,卻不再掛懷得失。   讀到此,我緩過神來,有個簡單的心得,原來莊子的「忘」其實無法一蹴可幾,須從「敬」的功夫開始,逐次遞進。尋求「忘」的境界,其實當回到人誕生於世,最初始的人際關係裏,先再次檢視父母與自己的關係,「以敬易孝」。這彷彿一個同心圓,一旦最內層最根源的父母子女關係中,有了「敬」字,必從愛的最內圈,輻射至與他人的人際關係中,乃至與「天下」有情萬物的關係中。   《解愛》,不只是見著一個講壇上的師者,更看見一個女兒的身影。不僅僅是多年授詩講

詞的積累,也是一卷蔡璧名老師寫與父母的忘情之書吧! 推薦序三 《莊子》與文學的對讀 簡光明  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伊塔羅.卡爾維諾《為什麼讀經典》說:「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從不會耗盡它要向讀者說的一切東西的書。」《莊子》就是這樣一部經典,自從成書以來,歷代的注解已經汗牛充棟,當代的研究論文更數以萬計,每一個時代的讀者都從《莊子》得到啟發,並且賦予新義,《莊子》想要告訴讀者的東西卻從未耗盡。   莊子是思想家也是文學家,在歷代《莊子》的注解與詮釋中,以義理解讀為主,另外有一條支線,強調古今文學家受到莊子影響,歷代文士引《莊子》入詩文,從《莊子》汲取靈感。文學家與《莊子》進行的文學

與哲學的對話,由來已久。   「對讀」,《漢典》的解釋是「猶校對」,一般的「對讀」就是拿文學作品與《莊子》比對,看看歷代文學中的文字與思想那些受到《莊子》的影響。   引《莊子》入詩文   唐代白居易〈讀莊子〉說:「去國辭家謫異方,中心自怪少憂傷。為尋莊子知歸處,認得無何是本鄉。」一般人遭到貶謫,遠離政治核心,不受重用,往往哀嘆懷才不遇。白居易讀〈逍遙遊〉,感覺自己就像「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的樗樹,工匠看都不看一眼。有用的樹木,可能早就被木匠砍去,有用的人,可能被殺,既然無用,那就種在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可以在樹下逍遙寢臥,那才是自己的歸處。如此一想,被貶謫的心情

,也就得到寬慰。   文士喜讀《莊子》,在詩文中很自然地引用《莊子》典故,在中國文學史上這類典故不可勝數,蘇軾〈催試官考較戲作〉:「鯤鵬水擊三千里,組練長驅十萬夫。」用〈逍遙遊〉鯤化為鵬,「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的典故來形容錢塘江大潮。《莊子》寓言有不少成語,文士雖引用《莊子》典故,卻常常變化其意,或者與寓言所要傳達的思想無關。   從《莊子》汲取靈感   莊子面對人生的困境與難題,能夠從自然的觀點去思考,從而能夠安時處順,應物而不傷。〈至樂〉裏,莊子遭遇妻子死亡,難免感觸哀傷而哭。經過思考生命的變化,「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了解生死就像

四季的循環,死亡是自然循環的一環,有了這樣的領悟,所以停止哭泣,鼓盆而歌。   蘇軾的詞一向被歸為豪放詞派,呈現曠達的精神,而曠達正來自於莊子從自然的觀點去思考的啟發,〈水調歌頭〉:「……轉朱閣,低綺戸,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在中秋的夜晚,人事不圓滿,兄弟離別無法團圓,難免有恨。思考人的悲歡離合正如月的陰晴圓缺,是自然不過的情況,不因人而改變,有這樣的領悟,所以發現不應該有恨,心境轉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莊周經過的歷程為:夫妻「死別」——慨然:哭——領悟:死生為自然循環(氣—形—生—死—氣)——

不哭(哭,不通乎命,故止)——安時處順:鼓盆而歌。蘇軾經過的歷程是:兄弟「生離」——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領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不應有恨——曠達: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人生在世,難免遭遇生離死別,困頓挫折,若能放寬視野,從自然的規律與人事變化的常態來看,或許能像莊子與蘇東坡一樣,具有曠達的心胸,走出悲傷與怨恨。   以《莊子》解答人生困境   注解《莊子》者,點出歷代文士受到莊子的影響,多為片言抉要,往往語焉不詳;研究莊學者,在歷代文士的文學作品中去發現莊子身影,這類的詮釋雖言而有據,卻難免黏著於文士對《莊子》的接受。蔡璧名教授《解愛:重返莊子與詩歌經典,在

愛裏獲得重生》,完全擺脫「對讀」方式,不採如影隨形的尋找身影的方式解讀《莊子》,從而能夠避免侷限於跨時代文學家的影響或思想相關性的連結,而開創新局。   正如書名副標題所示:「重返莊子與詩歌經典,在愛裏獲得重生」,因此,首先臨摹詩人生命之帖,臨摹的核心是古今中外詩歌的文本,細說文本的情境,解開寫詩的手法;為了接引讀者,加入個人、親人、朋友與學生的生活個案,引入電影、電視劇與歌詞,成為可親近的經驗,然後再引進《莊子》的乘御工夫,用「深情而不滯於情」去解開情「結」。以第五堂課「『流水』與『水停』--在情愛的世界裏,你想與誰相親?」為例,細膩講解〈有所思〉、〈上邪〉與〈您的琴有無數的絃〉三首詩,討

論「流水」(情愛世界),再以〈德充符〉「愛使其形者」、「唯止能止眾止」、「平者,水停之盛也」,〈人間世〉「无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无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的「心齋」工夫,說明「水停」是解愛的良方。   詩歌經典是生命的處境,生命困境的解決良方在《莊子》,如此一來,視界大開,詩歌、講者個人的生活觀察與生命經驗都能與《莊子》進行文學與哲學的對話。七堂課,一個完整的系列,以當代人的情海裏沉浮為課題,用《莊子》乘御工夫修築舟筏,讓聽者得以靠岸,過安時處順的生活。 推薦序四 談情說愛其實很簡單——讓莊子與詩人給你解方 宋怡慧(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面對美麗的愛情旅程,我們如何能夠愛得真摯又

保有淡如水的心?蔡璧名《解愛:重返莊子與詩歌經典,在愛裏獲得重生》從莊子與經典詩歌交會的光亮,引領我們解讀愛情的原貌。   當莊子遇到詩人,有違和感嗎?有顛覆感嗎?這次,蔡璧名教授讓莊子教讀者用情,請詩人教讀者說愛。她借用莊子的「無情」以及詩人的「多情」,時而鏗鏘地與你談「唱」與「和」的主從關係,時而清婉地與你說「流水」與「水停」的愛之汪洋。原來,愛情是深情而不滯於情,遠離怒、喜、憂、思、悲、恐、驚等負面情緒,「愛」與「忘」的平衡,讓你深情而不斲心,無須悲戚,無須曲折,一如莊子說的「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如何保有愛的甜度與純度,保鮮而不變質?原來,愛情可以從經典拾級而上,循序找到舉重若輕的愛之

解方,並在愛裏獲得重生的逍遙,向幸福地方翱翔!例如,「鏡」與「虛」的這堂課,「用心若鏡」讓你的心自由逍遙地愛著,即便置身愛情的迷宮,「自事其心」就不會讓愛偏頗路途,讓禁錮的心,尋到愛情的親密感與自由度,找到「此心安處是吾鄉」的真諦。   跟隨莊子與詩人談情說愛的跫音,步步有愛而無傷,愛一個人可以,享有廣袤如海洋的自由;相忘於江湖的自在,你終於懂得從動心到用情的愛情修鍊課,是「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的奧義。逐漸理清愛情多重的觀點與多元的視角,找到安頓身心靈的關鍵,就能忘卻外在的寵辱,有愛而不自傷,彼此攜手走向理想情感的桃花源。 推薦序五 長相思,因「解愛」而長安 蔡淇華  作家     

在百年疫期,世界像是被按下了pause鍵,鎖國、封城、離人,成了人間無聲的主旋律。我們居家,但情緒不隔離,仍一起被天王情侶分手的新聞,或是Netflix實境秀《雙層公寓》的小情小愛,挑動我們最纖柔的神經。   瘟疫蔓延時,我們仍相信,愛比死亡更有力量——可能更有生命力,也可能更有摧毀力。就像李白寫的〈長相思〉,從「長相思,在長安」,寫到「長相思,摧心肝」。   人生太短,相思太長,我們真的會像蔡璧名老師形容的:「心神兩傷,相思成怨,思傷脾胃,造成腹膜炎、胃潰瘍,最後情滯斷腸。」   幸好今日,與《莊子》相遇相知三十年的蔡璧名老師,願意活用經典,以《解愛》讓三千年詩詞與莊子相遇,教導我們如

何「深情又不滯於情」。   在〈「膠」與「藏」〉一章中,蔡璧名老師以「還原教學法」,帶我們先進入三位詩詞大家〈長相思〉的情境:     〈長相思〉(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長相思〉(後唐.李煜)   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閒。     〈長相思〉(宋.歐陽修)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別離。低頭雙淚垂。   長江東,長江西。兩岸鴛鴦兩處飛。相逢知幾時。     一樣雙調三十六字,一樣迂迴復沓句式,一樣用三平韻一疊韻的節奏

,訴說相思悠長之痛、離別無解之苦。   李後主的「山遠天高煙水寒」,是亡國前的「花間」作品,如同光緒年間探花俞陛雲之評:「以輕淡之筆,寫深秋風物,而兼葭懷遠之思,低回不盡,節短而格高。」那是相思楓紅,但青春仍月白風清的時節。   醉翁的「花似伊,柳似伊」,是詞人甫滿三十歲,因聲援范仲淹,被指為「朋黨」,貶到夷陵當縣令時的作品。他「相逢知幾時」的疑問,不用太久,便有了解答。三十三歲時,因范仲淹重獲重用,歐陽修也再度回歸繁華洛陽,人生開始精采。   至於白居易的這首〈長相思》,是真正人生晚期催心斷腸的情傷。   此詩為年過六旬的白居易,思念小妾樊素的深情之作。斯時白居易已經歷二十八歲進士及

第、三十六歲任左拾遺、四十三歲貶為江州司馬的風霜雪雨。走過「一回來,一回老」的長安道,白居易走回洛陽終老。然而白居易得了風疾,不良於行,當時篤信佛教,自號香山居士的白居易,起了不忍之心。他不忍芳華十九的愛妾樊素,共伴風燭殘生。白居易深愛能歌善舞的姬人樊素,嘗為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詩人劉禹錫也曾求白居易割愛美姬樊素,然而白居易說什麼也不答應。但病軀奄奄的白居易突然醒悟,真正的愛是放手,所以他決定「紅顏未老恩先斷」,丟棄以前「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浪漫,賣了好馬後,讓樊素拿錢去追逐自己的幸福——「明日放歸歸去後」,白居易留下不捨的自己「斜倚薰籠坐到明」。   只為思念一

個人,在熱如「薰籠」的房裡坐到天明,這實在太慘了。   蔡璧名老師為我們蒐羅詞人的經典相思之作後,闡釋《莊子.德充符》的微言大義,替我們「解愛」:「故聖人有所遊,而知為孽,約為膠,德為接,工為商。聖人不謀,惡用知?不斲,惡用膠?」——明知道所有情愛在走過「相遇」、「相守」後,終要「相失」,那麼,硬要用膠黏著,拿繩綑綁著,算不算聰明?   蔡璧名老師要我們學習《莊子.齊物論》「得其環中」的道理:「彼是莫得其耦,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莫得其耦」就是不要站在圓周對立的兩點看對方,要進入對方的處境,站在所愛的角度思考,就容易有同理心,

也能因此擁有不再對立的客觀力、以及包容力。而「得其環中」,就是要跑到圓心來看你自己、看他,等距地、客觀地去看這一件事情。最後,蔡璧名老師提醒我們,如果你心中還是過不去,那就「照之於天」吧!要站到太陽和月亮的高度來看這件事,要拉長時間軸,想一想:過十年、二十年後,你還會在意今天這個衝突嗎?不會。   當你面對人間過不去的情愛,邀請你翻開「解愛」,讓蔡璧名老師帶你做《莊子》生命哲學中神凝、心齋的練習,漸漸養成心身放鬆、沒有負面情緒,懷抱更遊刃有餘的心,便容易感念天地大美。甚至可以進入《莊子.人間世》「無知之知」的輕鬆狀態,汲取來自天地清和之氣,在大宇宙信息能量場的神思靈感、創意發想。    蘇

軾說:「多情多感仍多病。」但「解愛」告訴你,唯有莊子能無傷。   李白千年前的「長相思」,在長安。今日在人間疫情多傷時節,我們可以一起重返莊子與詩歌經典,一起在蔡璧名老師「解愛」中,因智慧善解,身心安頓,情思長安。   楔子 如果你的感情從春天開始,那麼最遲,請在秋天開始學愛。如果愛情還沒來,或是來了又走了,正好趁閒涼之時,打通愛的任督二脈。 後來,我們都忘記:一路追求的,應該是幸福。 哈佛大學阿列.博克(Arlie Bock)教授於一九三八年開始,展開歷時七十六年的格蘭特研究,這項究明「人怎樣才能健康、成功、幸福」的研究成果顯示:幸福與否的關鍵,既非千禧年百分之八十之人認定的財富,也非

現下百分之五十年輕人認為的名位,而是擁有「真愛」──無論是愛情、友情還是親情──才是大大增加「人生繁盛」(prosperous life)機率的關鍵。 一個人擁有的「真愛」與親密關係,直接影響一個人的應對機制。面對生命中難免的意外與挫折,活在愛中之人,容易選擇拿自己開個玩笑、和朋友一塊運動宣洩、接受相愛之人的撫慰或鼓勵等,迅速恢復健康振奮的良性循環;反之,缺愛之人,遭遇挫折時得不到援手,需要獨自承受,習慣採用消極的處理方式,而進入惡性循環。一個人如果年幼時受到關愛,那麼往後的人生將更容易充滿愛,同時,這個人的處事方式更能夠讓別人想要親近,也就更容易在其他方面獲得成功。如果一個孩子在家沒有學會最

基本的愛和信任,這個孩子日後的魄力、主動性和自主性都會受到限制。儘管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幸運地擁有美好童年,但好消息是,積極的影響比消極的影響更重要。不論你今年幾歲、置身何地,都有機會在愛裡獲得重生。 可是「真愛」如何擁有?究竟需要內建創造還是外向尋找,也許因學校不考,大家不比,或是沒有簡單公式可循,所以如何擁有更多的愛,鮮少被慎重其事地放進日常的菜單裏。 我們不覺得需要學習甚至會習慣性忽略怎麼吃健康、怎麼動精神、怎麼睡安穩,還有,怎麼用情才會幸福,這些似乎只有弱者、病者、老者或說歷經創痛者,因幡然悔悟才用心關注。 於是,在一百種生活中,我們通常任性地選擇自己想過的。 在情愛的路上,任憑自己跟著感

覺走。 感覺對了就愛上了,就朝思暮想、無法自拔了。 完全不在乎「所謂伊人」,那帶來強烈共鳴感覺的笑容、言語或動作,其實只是一片落葉剛巧輕拂過你春日裏微醺的容顏與蕩漾的心湖。

輕小說書寫研究──以非人類轉生為例

為了解決天下春日部學院線上看的問題,作者陳毓娟 這樣論述:

  輕小說一詞源自日本和式英語 light novel,意指可以讓人輕鬆閱讀的小說,主要的閱讀群為青少年,敘述多用口語、流行語,但部分輕小說卻可能因為艱澀語的氾濫使用,徒增閱讀上的困難,或使輕小說脫離原本的娛樂小說性質。轉生輕小說則是近年熱門的一種類型,屬奇幻輕小說支脈,本文擬透過非人類轉生輕小說探討其書寫形式,隱含的主題內涵,以及這類輕小說的價值與影響。  概輕小說是角色先行的故事結構,本文在「轉生輕小說形式技巧」中透過分析《虎鯨少女橫掃異世界》、《關於我轉生變成史萊姆這檔事》、《轉生成蜘蛛又怎樣!》、《轉生成自動販賣機的我今天也在迷宮徘徊》、《轉生就是劍》、《史萊姆轉生。大賢者成為精靈養

女的寵物了》、《創始魔法師》、《汪汪物語~我說要當富家犬,沒說要當魔狼王啦!~》、《豬肝記得煮熟再吃》等九部非人類轉生輕小說,探究轉生輕小說的角色設定與故事結構。  本文主題內涵,分別從「非人類轉生輕小說彰顯人類智慧」、「非人類轉生對輕小說人類善良品性的期待」、「轉生後的性別轉換」、「轉生前後的自我省思」、「改變命運的軌跡」等五個面向,以非人類轉生輕小說、非人類與人類轉生輕小說參半、人類轉生輕小說為例,藉由比較分析轉生輕小說中所隱含的涵義。  轉生輕小說的價值與影響則是從轉生輕小說暴增現象的意義的大範圍,再縮小到非人類轉生輕小說竄起的意義,以此探究轉生輕小說未來可以發展的方向。

一點一點流光(中西兩翻雙書封設計)

為了解決天下春日部學院線上看的問題,作者洪丹 這樣論述:

  這次,他要當一個老實人,和你一起誠實面對自己的不完美,在你耳邊傾訴所有的不堪……   同時,他要當你的引渡人,聆聽你的悲傷,點亮你的心房……   你還記得那則虎姑婆一口吃掉加班的父母的都市傳說嗎?你還記得重聽女神獎勵搞丟鐵斧的樵夫加班時數的故事嗎?你還記得哪一個東西會莫名變長嗎?是鼻子?小矮人?還是工時呢?   PTT鄉民推爆,一位集文學素養以及幽默風趣於一身的詩壇新星──「哭叟詩人」洪丹,將顛覆你對詩的想像!   他關心婚姻平權、關注勞工議題、反思宗教信仰、傾訴情感的得與失,同時也擅長用諧音竊取你的笑容。這次,洪丹不只要當一個說童話故事的人,還要當一名諧音詩情人,帶領大家找到生

活中一點一滴的流光,以及黑夜中那一明一滅的星光。   你可以在充滿光明的童話裡,挖掘出幽微的深意與現實生活的赤裸呈現;你也可以在看似絕望的詩句中,找尋到從石縫中透出的光點與被理解的寬慰。   由流洩光光的入口進入,你將會發現,這個世界不是只有你的內心是如此黑暗無光……   由波光熠熠的入口進入,你將會從此相信,這個世界不會傷害你……   在不知道盡頭是有光還是無光的你,敢走進去嗎?   本書特色   ★PTT鄉民推爆!<勞工童話>作者洪丹首部詩集強力問世!   ★中西兩翻雙書封設計,有「波光熠熠」和「流洩光光」兩面設計,你可以從無光的入口進入,漸入佳境;也能從有光的一側進入,慢慢走至無光

之地…… 名人推薦   ★詩人 徐珮芬、作家 陳茻 專文推薦   ★作家 文字慾、作家 朱宥勳、瘋狂搖滾傳教士 朱頭皮約信、想想論壇作家 江昺崙、詩人 宋尚緯、清大中文系兼任講師 李威寰、《妖怪臺灣》作者 何敬堯、詩人 李豪、《讀古文撞到鄉民》作者 祁立峰、寫真的 林季鋼、詩人 林夢媧、作家/譯者 林蔚昀、熊與貓咖啡書房創意總監 林德俊、空職工理事 林馨怡、詩人 段戎、青年詩人 洪崇德、政治/新媒體工作者 苗博雅、作家 神小風、作家 追奇、詩人/臺大中文系副教授 唐捐、詩人 夏夏、詩人 陳令洋、北科大化工系助理教授 崔宏瑋、彰化高中教師/作家 陳育萱、世新大學社發所教授 陳信行、牧師 陳

思豪、詩人 郭哲佑、大學兼任講師 張純昌、作家 盛浩偉、詩人 張詩勤、媽媽詩人 游書珣、基督徒性別平權運動者 喬瑟芬、詩人 寒鴉、作家 溫如生、只要有人社群顧問總監 葉家瑜、詩人 楚影、詩人 銀色快手、沒用的詩人 瞇、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 蔡中岳、詩人 蔡仁偉、臺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 鄭仰恩、詩人 潘家欣、詩人 鄭哲涵、作家/教師 歐陽立中、詩人 蔣闊宇、歷史作家 謝金魚、政大中文系兼任講師 謝獻誼、美女詩人 羅毓嘉、詩人 騷夏、justfont 共同創辦人 蘇煒翔 「諧力」推薦 好評推薦   所有信以為真的,那些美麗的欲望,都在詩的諧音裡,一點一點,流光,那些光,不在眼眶打轉,便成心

願。   在洪丹的詩裡,詼諧與寂寞,字與字之間,有時會發現,一個世界。──作家 文字慾   喔   這個是 詩集 耶   那   我也來寫個詩 回敬 好 了   讀一讀讀一讀   洪丹的詩很多我們身邊的事   好像很多講到愛情   那   我來寫個   身邊的愛情事     ###   我知道你是愛我的   因為你隨身攜帶葉克膜   有時我快死了    有時我活蹦亂跳    你都適時將葉克膜插入我的體內   我知道你是愛我的    你說葉克膜可以讓我活比較久可以保鮮我的器官可以賣比較好的價錢   我死了後這筆錢都歸你   你知道我是愛你的   如果是愛家公投人士   由於是主內弟兄姊妹   

我們可以算便宜一點   約為外國人價格的一半   ###   這詩好像也蠻適合放入這本詩集   ###   這詩好像不適合放入這本詩集   ──瘋狂搖滾傳教士 朱頭皮約信   洪丹作為知識(滋事)分子,擅長以諧音笑話,將網路哏拼成了當代社會的預言、欲言與寓言(還是浴鹽?)創造議題,諸如性別平權、勞工議題的同話,或者童話。在一次針心推薦。──想想論壇作家 江昺崙   如果你後悔曾經放蕩卻懷念年少輕狂,如果你想跟同性結婚或與伴侶和解,如果你愛到卡慘死、加班沒加薪,如果你自備環保筷、充滿童情心,如果你是異端基督徒、半路殺出工程師,本書保證讓你笑中帶淚,請一定要看。昺崙,再啦幹!──清大中文系兼

任講師 李威寰   活著就是一齣悲喜劇,被逼妥協,被逼變成活屍,漸漸活得失去知覺。洪丹卻以幽默為矛,狠狠刺穿這世界的假面,讓滴落的淚水滌淨疲憊的心魂。我在詩裡不是讀到行屍走肉的末日,而是有人相陪的黎明。──《妖怪臺灣》作者 何敬堯   「獅潭」早有諧音詩,看似惡趣卻刺入語言延異的繁華密境。詩有可解有不可解,有美刺晦澀或直陳。除了莊諧的逸趣,《一點一點流光》更歪打正著符應《詩經》〈詩大序〉傳統,抒下情而通諷喻。《文心雕龍》的〈諧讔〉一篇,如今成了「諧音」一體,猶如那瘋轉的歌詞:「我以為我會暴富/可是我沒有」,由後視前,令人玩味。──《讀古文撞到鄉民》作者 祁立峰   詩歌不總是只能抒情,洪

丹藉著挖苦、詼諧、諷刺等等方式,來翻轉我們習以的日常,讓我們意識到他透過詩歌的異識來議事,他是義士抑是一杯義式,有點苦澀卻令人醒腦。在這情理易逝的異世,謝謝他仍在書寫軼事,讓我們的流光,不會一點一點流光。──寫真的 林季鋼   在崩壞前守住支撐自己的骨架,但不要害怕他們一點一點流光。在黑暗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等待自己的,一點一點流光。──詩人 林夢媧   洪丹像是那個大喊「國王沒有穿衣服!」的小男孩,用他的詩,讓現實的虛偽一點一點流光,餘下生命的歡樂或悲傷,如流光(或鹽水蜂炮)般散落。──作家/譯者 林蔚昀   勞工是我心底最軟的一塊,結果是最軟的那一塊,肉呢!虎姑婆笑瞇瞇的。近年勞基

法兩度修惡,勞工休息時間越來越少,要合理的休息時間能用來愛人與被愛,找尋夢想擁有未來,有一天,期待虎姑婆不會吃掉勞工們的孩子!──空職工理事 林馨怡   要拿一件事情比喻洪丹的詩,我會說像美國流行的「meme」(哏)。諧音笑話、偶爾廢哏,諷喻時事,讓人無言又上癮,不小心一個下午就泡在裡面了。出來的時候身上的水滴還很難乾。──詩人 段戎   對於有光與無光並存的意象,在這本詩集裡面,發揮得淋漓盡致。讀洪丹的詩,很常讀著讀著,嘴邊勾起一抹笑,卻又瞬即在笑裡感受到如刀刺穿的楚痛。這種充滿趣味、調侃、諷刺的生活語彙,在他的精心安排下成為五味雜陳的詩,哭笑不得,十分過癮。──作家 追奇   名門出

了奇葩,出手都是怪招。他鑽進語音、語義、語法的隙縫,取得獨特的原料,織成神奇的斗篷。你看他穿梭於廟堂與廣場之間,以機鋒,以內力,以詼諧,踹翻了那些老大顢頇者的門面,傳達庶民的心聲。這樣的詩是踐履性的,訴說即是行動,好笑所以有力,健步如飛,深情可感,蘊含著「我們這個時代」最火熱的聲音。──詩人/臺大中文系副教授 唐捐   詩人洪丹有如童話中誠實的孩童,大膽拆穿「國王的新衣」,用直率的文字將我們熟悉的寓言故事偷渡成現實的幻境,將現實的荒謬透過詩意的語言讓人得以直視。──詩人 夏夏   諧音哏、政治哏、時事哏都是最難一ㄎ永流傳的笑話,但洪丹傾一本詩集的力量給它們過肩摔,碰!狠狠地摔出一堆詩意,令

人不禁讚嘆:才華就應該這樣浪費,不浪費不足以顯其富有。真想開他紅單!──詩人 陳令洋   過去幾十年的臺灣,一句話就能讓人心肝結球的寫手,多半靠著幾種行當在過活:廣告文案、心靈雞湯、失戀歌詞。從而,雖然受雇者被糟蹋的鬱卒已經成了眾人共享的日常心情,但是,除了工運論述口號之外,還真沒什麼有滋味的字句能簡練表達這種賭爛。苦勞們只好下班後去KTV嘶吼幾條失戀歌來稍稍解氣。二○一六年起的勞基法修法鬥爭中出現的、使用各種媒材的新一代創作者,像寫詩的洪丹,扭轉了這種失語狀態。雖然勞方最終輸了法條,卻贏得了自己的豐富聲音。福氣啦!──世新大學社發所教授 陳信行   這是個比Simon and Garfu

nkel 吟唱時,還要貧瘠的年代。   人們談話著,卻不是言說;人們張開耳朵,卻沒有聆聽;人們寫著歌,卻毫無心神迴響的曲調。莫說攪動驚擾,人們根本不曾覺察到the sound of silence。   因此,誠心分享給你,洪丹,其詩、其心、其了然,《一點一點流光》,一種屬於沉默的聲音。──牧師 陳思豪   洪丹的詩沒有知識分子那種令人望而生畏的視角,詩集裡出現的是「澳門首家線上賭場」「周星馳」「旅蛙」「循利寧」等等,以及種種富時代意義的諧音戲謔,記錄臺灣年輕人的生活姿態。在現代詩彷彿開始「復興」的臺灣,我想我一直在等待這樣的一位詩人,他的詩將成為我們往後的鄉愁。──詩人 郭哲佑   洪

丹把生活中一切好笑的、無聊的微小話語,用詩意打磨、拋光,那留下失去前記憶、回到相遇時場景的溫柔願望,讓我們的不堪竟有著靈光。讀著他的諧音笑話,你會遇見那詫異的轉折背後,一顆悲傷易碎的心。──大學兼任講師 張純昌   笑著笑著就哭了,但哭著哭著又笑了。讀完詩集,讓人對文學再燃起興趣,讓人對追求公義又充滿力量。這既是正義的詩學,也是詩學的正義。──作家 盛浩偉   總有人該挺身而出,將詩端上街頭,被更多人看見。這些詩或許令人發噱,看起來不太正經,但你卻不得不承認,詩就此進入了你的心──洪丹正是這樣一位詩人,一位詩的街頭藝人。──媽媽詩人 游書珣   因為同為支持婚姻平權的基督徒,而認識了洪丹

,相識起就知道他熱切於社會正義,常與陳思豪牧師一起出現在街頭,也常看他以幽默的詩句,寫下自身的情感、對社會的諷刺與期許,讀畢總是笑中帶淚。很榮幸看到他的詩集出版,願這一點流光,流入每個需要的心靈,以微光,照亮孤單的人的。──基督徒性別平權運動者 喬瑟芬   洪丹的詩句中除了笑鬧,更多的是他心底的溫暖,他寫詩、他說諧音笑話,只為了讓你知道,他感受了你的痛苦,也讓你知道,無論生命再多磨難,也有人勉力讓你Don’t失笑頻。──只要有人社群顧問總監 葉家瑜   在很多年前,我就明白洪丹的文字甚好,只是我沒想過,會以推薦的形式與他重逢。命運也者,太多出人意料,或許洪丹正是深知如此—即使惘然雖在,只要

藉由一點一點地寫詩,終究不勞青鳥探看,進而懂得流光的意義。──詩人 楚影   這是人在窘途的恨情歌,有世態炎涼的喟嘆,也有愛不對人的荒謬離奇,有苦情的內心戲臺詞,有搞笑歡樂的動物性感傷,也有擲不出正確骰子那種徬徨和迷惘,宛如流螢秋光的語字,沿著城市邊緣把黑暗的窗一個一個點亮。──詩人 銀色快手   一點一點流光,剛開始覺得這名字真文藝,後來才想到是一點一點流光。流光很美,流光很悲悽。名字很美,讀了卻忍不住說北七。可是北七,又有一點悲戚。──沒用的詩人 瞇   環境、土地、勞動、正義,那些我上街吶喊的口號變成洪丹的詩,那些我寫的嚴肅聲明稿與投書成了洪丹筆下的詼諧嘲諷與勸世,但,通常沒人聽我

的,所以這個時代需要洪丹這樣的倡議者。──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 蔡中岳   縱使諧音創作在近幾年來流行得有些氾濫了,洪丹卻能在一片機智與詼諧中,摻進一點點別人所鮮有的溫柔。哪怕溫柔是落魄的,看似玩世不恭的他,仍懷抱著對這世界的愛,而且愛得很深很深。──詩人 蔡仁偉   我和洪丹是籃球場上的隊友。在球場上,看他左突右闖,撕裂對手防線;在球場下,他總愛說諧音笑話,頓時有種違和感。是的,在他身上,違和的事還多著呢!他讀中文系,後來去當工程師,本該寫程式的手,不知道為什麼,卻寫出了一本詩集來。你可以把《一點一點流光》當成諧音笑話,或者世道奇聞,但別忘了,他的本質是詩集。洪丹寫盡那些無光之所,讓你

讀著讀著就哭了;但你也從他的文字,看見無光之所的盡頭,彷彿流洩著熠熠波光。這回,你讀著讀著就笑了。相信我,這是一本你絕對不容錯過的「詩悲秀」詩集。──作家/教師 歐陽立中   洪丹的詩作中同時存在兩條音軌,在笑鬧中憂慮著,在悲傷中戲耍著,藉此獲得另種超脫。用拼貼、諧擬與笑鬧來抵擋人世的不堪,反倒展演了後現代情境裡的特殊悲壯,在這喧騰、破碎、表面的社會裡,看似樂天,其實逆向而行。十幾年過去,洪丹又帶我回頭看見李商隱的古典深情,看見身為現代人的快樂,看見當初那位無畏又好笑的少年,縱使早已被時間帶走,回想起來卻一直在那邊。──詩人 蔣闊宇   初讀洪丹處女作,總為幽默雙關的文字及辛辣敏感的取材而

會心一笑。但細讀之際卻見在歪斜作弄背後有著淺淺深深的哀愁,像是作者常用「你/我」對舉敘事;「你」固不必是某人,而「我」亦非必為作者,於是那些傾斜詼諧不如說是一種對平衡的尋索,在每個混亂不堪的時代裡,總有斯人提醒著期許光亮或者如何不那麼晦暗。這份追探之情與後續開展,就請一起試讀《一點一點流光》。──政大中文系兼任講師 謝獻誼   「最快樂的笑,往往最為悲哀。」不知為何讀著這本詩集的時候,腦海裡不斷浮出這句話。詼諧與幽默已經是我們對抗這世界所有惡意的唯一武器了嗎?如果是,洪丹的詩集正好給了我們那樣的勇氣;而如果不是,最為幸運的我們,也還有這些詩。──美女詩人 羅毓嘉   中文系出來不寫詩要幹嘛

?但反正學長最後也是跑去當 Java工程師了。右手寫程式,左手寫詩。感性中見理性,沒選錯行,真是:不誤正業。很推薦這些佯裝成廢文的臉書詩。──justfont 共同創辦人 蘇煒翔   ★好評連連,「針心」推薦!   這是一本特立獨行的詩集,比起散場的電影院、咖啡杯緣的唇印和哭濕的枕頭,我們更常看到的是綺夢、ㄧㄡˇ ㄧˊ和一劍浣春秋。對我來說這是很厲害的事情。──詩人 徐珮芬   我原也以為,世間所有的詩,都是情詩,而洪丹的情詩有生命裡的無聊瑣事,一不小心卻可能是某段青春日子的全部。──作家 陳茻   我在詩裡不是讀到行屍走肉的末日,而是有人相陪的黎明。──《妖怪臺灣》作者 何敬堯  

 詩有可解有不可解,有美刺晦澀或直陳。除了莊諧的逸趣,《一點一點流光》更歪打正著符應《詩經》〈詩大序〉傳統,抒下情而通諷喻。──《讀古文撞到鄉民》作者 祁立峰   洪丹藉著挖苦、詼諧、諷刺等等方式,來翻轉我們習以的日常,讓我們意識到他透過詩歌的異識來議事,他是義士抑是一杯義式,有點苦澀卻令人醒腦。──寫真的 林季鋼   這種充滿趣味、調侃、諷刺的生活語彙,在他的精心安排下成為五味雜陳的詩,哭笑不得,十分過癮。──作家 追奇   這樣的詩是踐履性的,訴說即是行動,好笑所以有力,健步如飛,深情可感,蘊含著『我們這個時代』最火熱的聲音。──詩人/臺大中文系副教授 唐捐   詩人洪丹有如童話中

誠實的孩童,大膽拆穿「國王的新衣」,用直率的文字將我們熟悉的寓言故事偷渡成現實的幻境,將現實的荒謬透過詩意的語言讓人得以直視。──詩人 夏夏   在現代詩彷彿開始「復興」的臺灣,我想我一直在等待這樣的一位詩人,他的詩將成為我們往後的鄉愁。──詩人 郭哲佑   讀完詩集,讓人對文學再燃起興趣,讓人對追求公義又充滿力量。這既是正義的詩學,也是詩學的正義。──作家 盛浩偉   相信我,這是一本你絕對不容錯過的「詩悲秀」詩集。──作家/教師 歐陽立中   詼諧與幽默已經是我們對抗這世界所有惡意的唯一武器了嗎?如果是,洪丹的詩集正好給了我們那樣的勇氣;而如果不是,最為幸運的我們,也還有這些詩。─

─美女詩人 羅毓嘉

飲食書寫中採集與耕作經驗之研究

為了解決天下春日部學院線上看的問題,作者馬嶔 這樣論述:

本研究聚焦於臺灣現代飲食書寫中,參與採集與耕作經驗的六位作者,經歷食材的觀察、探究與採製烹調後,對於書寫主題、內容與表現手法所產生的影響。經研究得知,採集與耕作能豐富紀實文學,除了尊重在地與依循季節的飲食方式外,採集與耕作亦能換回童年記憶以及與親友的情誼。擴展飲食書寫在感官與抒情美學外,兼具自然、土地及生態永續等議題的知性軸線。本文共分五章,綜述飲食書寫的整體脈絡,再分別探究具採集、耕作經驗者的作品特色。第一章從現有研究資料中,梳理飲食書寫研究之發端與範疇,以及關於作家採集、耕作經驗的先行書寫研究。第二章先綜觀臺灣整體的飲食書寫流變與特徵,再進入採集與耕作對飲食文學的影響。第三章聚焦於具採集

經驗的飲食書寫研究,以關注於野菜蔬果認識與採集的凌拂、劉克襄與方梓為主要研究對象。第四章聚焦於具耕作經驗的飲食書寫研究,以實際投入耕種的蔡珠兒、丘彥明與張詠捷為主。第五章為統整性總結,分別就採集與耕作的飲食書寫,探討其共同點與差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