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 治 兒子 唐 氏 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太宰 治 兒子 唐 氏 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夏目漱石(一八六七~一九一六),谷崎潤一郎(一八八六~一九六五),芥川龍之介(一八九二~一九二七),葉山嘉樹(一八九四~一九四五寫的 大文豪的異次元劇場——恐怖、靈異、幻想、怪談……夏目漱石、谷崎潤一郞、芥川龍之介、太宰治等14位日本教科書、讀書會必收必讀、討論度最高的短篇小說集 和公孫策的 英雄劫:春秋時代南方三國的恩怨情仇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開高健(1930~1989),日本小說家 - 中文百科知識也說明:第五屆2007年志治美世子『ねじれ―醫療の光と影を越えて』 ... 《裸體皇帝》。1957年以短篇小說《裸體皇帝》獲芥川文學獎,它寫一個畫商的兒子,畫了一張日本古代武士挽髻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田 和商周所出版 。

國立中興大學 中國文學系所 陳器文所指導 李玉華的 私語與告白—駱以軍的(偽)私小說敘事 (2014),提出太宰 治 兒子 唐 氏 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駱以軍、(偽)私小說、私語、告白。

最後網站星爺《九品芝麻官》中,常威為什麼要滅戚家13口?戚秦氏給了 ...則補充:水師提督的兒子常威僅是強暴戚秦氏的話是十分容易脫罪的, ... 然而常威的父親是水師提督常昆,他使方唐鏡送3萬兩銀給包龍星,龍星被白花花的銀子閃花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太宰 治 兒子 唐 氏 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文豪的異次元劇場——恐怖、靈異、幻想、怪談……夏目漱石、谷崎潤一郞、芥川龍之介、太宰治等14位日本教科書、讀書會必收必讀、討論度最高的短篇小說集

為了解決太宰 治 兒子 唐 氏 症的問題,作者夏目漱石(一八六七~一九一六),谷崎潤一郎(一八八六~一九六五),芥川龍之介(一八九二~一九二七),葉山嘉樹(一八九四~一九四五 這樣論述:

日本教科書、讀書會必收必讀;討論度最高的短篇小說 恐怖,靈異,幻想,怪談…… 夏目漱石、谷崎潤一郎、芥川龍之介、太宰治等14位日本大文豪 最具獨特風格的「異次元」小說集結 茂呂美耶精心編選+忠於原著韻味的獨特譯筆+每篇文章詳細的註解+作品精闢有趣的賞析 ●為何挑選這十四位作家的這十五篇作品? 基於個人喜好。我自小學起,就很喜歡閱讀科幻、奇幻、魔幻、恐怖、驚悚之類的小說。這次挑選的短篇小說,除了〈口罩〉那篇是例外,均是幻想兼恐怖小說,都是描寫異次元世界的故事。再者,這些作品的爭議點不少,在讀書會中較易引起熱烈討論。 ——茂呂美耶 ●為何採取「不更動原文的標點符號」的直譯方式? 為了

保留各位大師的筆調與風格、文章節奏和語感,我的譯法是「不更動原文的標點符號」。 我為何要執著於標點符號呢?因為我想讓讀者感覺出,每一位大師的不同筆調與寫作風格。我認為,倘若不忠實還原出原文中的標點符號,讀者很可能無法區分出誰是誰。無論夏目漱石或谷崎潤一郎或芥川龍之介甚或是江戶川亂步,若不忠實地還原出原文中的標點符號,也就是作者的修辭技巧、斷句習慣、文章節奏等,譯文很可能會成為同一旋律、同一曲調,分不清孰是藍調孰是爵士,孰是搖滾孰是鄉村了。 ——茂呂美耶 /// 本書由茂呂美耶精選、翻譯、賞析,14位日本大文豪的作品,包括夏目漱石、谷崎潤一郎、芥川龍之介、葉山嘉樹、泉鏡花、梶井基次郎、佐藤春

夫、坂口安吾、宮澤賢治、小川未明、太宰治、上田秋成、江戶川亂步、菊池寬。這些作品除了基於茂呂美耶個人的喜好,擁有幻想、恐怖氛圍的「異次元世界」獨特故事外,也因為它們都受到日本讀者或專門研究者的大量討論,因此值得被挑選出來,與台灣讀者分享。 這些作品各自具備鮮明特質,以及令人料想未及的元素,完美融合在作品中。透過茂呂美耶精心翻譯解析,我們得以享受閱讀日本文豪上乘作品的愉悅,更重要的是重讀每一篇作品時的深刻心靈觸動。 ●各篇內容特色 .夏目漱石〈夢十夜〉 日本的初高中國語教科書,經常會出現夏目漱石的作品,而〈夢十夜〉出現的概率最高,因為〈夢十夜〉可以讓學生展開十人十色的論點。 夏目漱石是

橫跨日本明治、大正時代的文豪。他之所以被冠以「國民作家」美譽,因為他以小說這種工具,奠定了現代日本口語文(標準語,白話文)的基礎,確立了言文一體的日本口語文文體,並為日本現代文學開出嶄新的一條路。 夏目漱石的大部分作品,在歷經一百年、一百五十年甚或兩百年之後,依舊能讓後代人的初高中生在課堂中大聲朗讀,而且讀起來不但很順口,更不時會出現讓人想打起拍子的節奏。現代日本小說家所寫的小說文體,都是模仿夏目漱石的文體而成。 國民大作家夏目漱石的〈夢十夜〉,夢的情節像一則則謎語,卻又如偈一般,讓人在閱讀中參透生命之道理。從第一夜,死去的女子要男子等她一百年,男子可能盼得百年好合?到第十夜,賣水果的庄太

郎幫一名女子提送水果,結果一去無返,第七天他卻出現了,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夏目漱石的文章大都淺顯易懂,但「讀得懂文字」並不表示同時也能理解其內容,最顯著的例子正是〈夢十夜〉。夏目漱石於一九○八年七月、八月在《東京朝日新聞》及《大阪朝日新聞》刊載了〈夢十夜〉,此時的夏目漱石四十一歲。〈夢十夜〉是夏目漱石所有作品中最獨具一格的作品,詭異唯美的氛圍,如夢似幻的描寫,令後世的眾多研究者不斷以不同切入點去進行解析,陸續發表了無以數計的論文,卻仍無法得到可以讓所有讀者心服口服的答案。〈夢十夜〉揉合生命各種光怪陸離與寓言的現象,它沒有正確答案,每一篇都是開放式結局,讀者可以基於自己的人生經驗,得出各式各樣

的結論。 .谷崎潤一郎〈刺青〉 〈刺青〉中的年輕刺青師傅清吉,走火入魔地為他迷戀的女孩,在她的背上刺青一隻蜘蛛,全心全意使她成為絕世美女…… 曾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日本文學界推崇為經典的唯美派大師谷崎潤一郎,筆下的人物設定經常是怪誕與荒謬,作品常帶有因肉體上的恐懼所滋生的神祕幽玄;因肉體上的殘忍所感受到的那種反作用性的痛切快感,卻如此迷人的小說獨特性。 谷崎潤一郎於明治四十一年(一九○八)二十四歲時,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就讀文學。明治四十三年(一九一○)十一月在同人誌《新思潮》發表了成名作〈刺青〉。 他早期的短篇小說,可以說幾乎毫無迴響,但永井荷風於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在自己主辦的雜誌《

三田文學》中,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谷崎潤一郎氏的作品〉,文章中極力讚賞谷崎潤一郎的作品,稱他是「當代稀有的作家」。正是這篇評論文章讓谷崎潤一郎於一夜之間馳名於藝文界,並奠定了其作家地位。永井荷風在評論文章中詳細解說了谷崎潤一郎所發表的五篇短篇小說,並強調〈刺青〉是其中最優秀的藝術傑作。 在〈刺青〉中,最著名的選詞用字是「女孩」和「女人」的用法。讀者在閱讀時,不妨注意一下,谷崎潤一郎到底如何用「女孩」和「女人」這兩個詞,來暗喻從一個純潔「女孩」,變身為君臨男人世界的「女人」之過程。 .芥川龍之介〈沼澤〉 「有一根細長莖桿,從我的屍骸口中,滑溜地伸長出來」,此為芥川龍之介〈沼澤〉中所描繪自

殺者的小說之奇幻意象。 芥川龍之介的這篇〈沼澤〉,很短,僅有一千多字。當讀者讀完後,會不會萌生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是的,它正是夏目漱石的〈夢十夜〉中的第一夜。事實上,〈夢十夜〉影響了眾多夏目漱石的門生,而芥川龍之介正是經常出入夏目漱石的晚年住居「漱石山房」的門生之一。不過,這篇〈沼澤〉除了有〈夢十夜〉的影子之外,還隱含著更多對另一位詩人的崇拜感情——法國十九世紀最著名的象徵派詩歌先驅波德萊爾。 波德萊爾和夏目漱石的共通點是文章都有韻腳,也都喜愛用疊句。芥川龍之介的這篇〈沼澤〉,融合了波德萊爾和夏目漱石雙方的文字風格,寫得很成功。 .葉山嘉樹〈水泥桶中的一封信〉 葉山嘉樹的〈水泥桶中的

一封信〉,一九七三年被正式收錄進日本高中國語教科書中。小說道出工人的辛酸與不幸,描寫殞命於水泥中的工人,如此寫實而令人不忍直視,彷如典型的現代恐怖小說。 一九一七年蘇俄革命成功,共產主義文學湧入了日本,普羅文學也隨之崛起。無奈浪漫的大正時代僅維持了十五年,一九二六年步入了恐怖的昭和戰前時代,當局嚴厲彈壓社會主義者與無政府主義者,進而扼殺文人為被壓榨的社會底層體力工人階級所寫的普羅文學,導致日本的普羅文學於一九三○年代一蹶不振。雖然日本的普羅文學壽命很短,卻留下了不少傑作,〈水泥桶中的一封信〉正是初期的代表傑作之一。 葉山嘉樹本人,曾在一九二○年任職名古屋水泥公司,任職期間,遭遇了同事工人在

清掃旋窯時,跌入了集塵機,因全身重度灼傷而身亡的事故。作者為了向公司要求給遺屬更多的慰問金,打算組成工會時,結果被公司解僱。這篇作品正是作者個人生活體驗的反映。 小說發表後,據說當時幾位文藝評論家給予了酷評,奚落作者寫的是「大眾小說」。但這篇「大眾小說」竟然流傳了百年之久,不但成為日本的普羅文學代表作之一,甚至被收錄進國語教科書,讓後代的初高中生,在課堂中各抒己見地進行熱烈討論。 .泉鏡花〈紫陽花〉 倘若你想在小說中享受一種幽玄意境,那麼,你就去閱讀泉鏡花的作品吧。倘若你想理解何謂日本美學的「物哀」,那麼,你還是去閱讀泉鏡花的作品吧。 只是,泉鏡花的作品都用古文体寫成,外語譯者手中若

沒有已經翻譯成現代日文的版本,很容易因為誤讀而導致誤譯。此外,泉鏡花的文筆風格著重於「陰翳之美」,故事中的真相都隱藏在濛濛細雨或茫茫霧靄中,讓讀者在閱讀後,明明有一種怪異、神祕、飄渺的感覺,卻又說不清何處怪異,哪裡神祕,什麼地方飄渺,只會留下一切都很美的記憶。 日本文豪之一的谷崎潤一郎曾說(泉鏡花作品):「在這個獨一無二的世界,我們稱之爲『鏡花世界』的世界中,儘管經常涉及到一些異常的東西和事物,但其中卻沒有任何病態的感覺。雖然它有時呈現出神祕、怪異、縹緲的氛圍,但本質上,卻是開朗、絢麗、優美、天真爛漫的。 而且最值得令人稱道的是,那個世界是一個純粹的『日本式』的世界。」 除非你經常接觸傳奇

、怪談、幻想、奇幻之類的影片或讀物,否則很難理解泉鏡花的世界。 泉鏡花的作品都用古文體,但朗誦起來有一種獨特的節奏,習慣了他的文筆之後,會覺得那種節奏很舒服。此外,泉鏡花很喜歡用擬聲詞,這麼短的一篇小說,他竟然用了八個擬聲詞。古色古香的古文體,配上眾多的擬聲詞,確實很獨特。 .梶井基次郎〈櫻花樹下〉 是什麼光景,讓主角體味到,一種如同愛好挖墓盜屍的變態者那般殘忍的喜悅?是蟻蛉還是人的屍體?梶井基次郎所作的〈櫻花樹下〉,櫻花的絢爛與各種腐敗的屍體對照,並存著感性與知性的敘述,一切源頭卻皆憂鬱使然。 梶井基次郎於三十一歲時便因肺結核而早逝,因此作品不多。生前也沒有受到文壇正眼相看,可以說

是懷才不遇的作家。他在二十五歲那年年底,前往靜岡縣伊豆半島天城山的湯之島溫泉鄉長居。表面上的理由是去進行溫泉療法,實際上是想獲得年長兩歲的川端康成的賞識。這篇〈櫻花樹下〉的背景,正是梶井基次郎在湯之島逗留期間,所觀察到的大自然風景以及當時的感受,日後昇華為創作靈感。 敏銳的感受性、精練的文字、如詩般的句子、無處可修改的高完成度等,都是梶井基次郎的優勢特徵,卻也是他的弱點。生前的梶井基次郎很討厭自己的作品被人當作散文詩,他一直強調自己寫的是小說,他自己是小說家,不是詩人。但當時的文人大多認為他寫的是詩,大力支持並不吝讚賞的粉絲團,更幾乎都是詩人。就連三島由紀夫也評價說:「這人不是能成為小說家的

低劣人種。」 對後代的讀者來說,梶井基次郎到底是小說家,還是詩人,這完全不成問題。總之,他是位很獨特的作家,不但櫻花樹下可以埋有屍體,蟻蛉可以宛如阿芙蘿黛蒂那般地誕生,蟻蛉的翅膀甚至可以幻化為在空中飛翔的剃刀刀,隨時都有可能奪去作者的性命。難怪後代某些文藝評論家,會給梶井基次郎冠上「幻視者」的稱呼。 .佐藤春夫〈紫陽花〉 有一個女人和一個男人訴說,她不明白突然死去丈夫的心意,究竟是否同意她與他的關係。小說最終,男女兩人在佛壇房間講話,她的兒子卻直愣愣盯著空曠房間角落…… 佐藤春夫的〈紫陽花〉,是一篇僅有一千四百餘字的小說,卻堪稱靈異小說中的翹楚,令人回味無窮。之所以冠上「靈異小說中的

翹楚」,正因為文中完全沒有出現任何詭異的描述,也沒有出現任何與幽靈有關的字詞,但它就是一篇百分之百的靈異小說。一讀再讀之後,你會發現,不知何時,你的手臂已經起了一層雞皮疙瘩。 .坂口安吾〈盛開的櫻花林下〉 為什麼櫻花樹下沒有人影時很恐怖?為什麼連山賊都會害怕盛開的櫻花樹?盛開的櫻花林下到底藏著什麼祕密? 這篇〈盛開的櫻花林下〉中的「櫻花林」,原風景是曾經火化並埋葬了多數戰爭犧牲者遺體的東京上野公園。在櫻花盛開的季節,櫻林中若沒有鋪在地面的緋紅地氈,沒有可讓遊客休息解渴的茶棚,甚至連一名賞花者的人影都沒有,周遭只有呼呼作響的寒風,與無以數計的燒焦屍體,以及深沉透徹的靜寂……那種光景,確實

極為駭人。 文中提及的「三月十日的第一次大空襲」,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自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起,至翌年八月十五日為止,美國陸軍航空軍對日本東京所進行的一系列大規模空襲作戰,轟炸次數總計一○六次。規模最大的是一九四五年三月十日和五月二十五日的大量燒夷彈轟炸行動。前者的死亡人數高達十萬餘,負傷十一萬餘,上百萬戶人家流離失所﹔後者的死亡人數約七千。坂口安吾目睹的是三月十日那次,那一年,他三十八歲。兩年後,他發表了〈盛開的櫻花林下〉。 假如坂口安吾沒有在晚年寫了〈櫻花盛開的季節〉,一般讀者大概會將〈盛開的櫻花林下〉視為單純的幻想小說,主題是美醜與孤獨的本質。但是,當讀者於事後得知,原來上野

公園曾經成為戰爭犧牲者遺體的臨時火葬場,並前後埋葬了八千四百多具遺體(日後有改葬),然後大約一個月後,自江戶時代起便是賞櫻名所的那片櫻花林,竟然一如既往地盛開著櫻花,只是那時候沒有人去賞櫻,櫻林中只有孤寂的櫻花,與沉默不語的死者靈魂這事後,讀者到底會以何種視點去重新解讀這篇小說呢? .宮澤賢治〈水仙月四日〉 水仙月四日這天,雪婆婆的大雪瘋狂吹襲,吹倒了雪地中一個小男孩。雪童子見狀,與雪狼們欲救他,小男孩後來如何了呢?兒童文學巨匠宮澤賢治的〈水仙月四日〉,將雪地中的風暴、白色壯麗、人性等,栩栩如生地描繪,講述一則救與被救的動人故事。 宮澤賢治在日本被歸類為童話作家,但一般兒童恐怕無法理解

他的作品,即便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成人,也不見得讀得懂他的作品。這篇〈水仙月四日〉難度相當高,可能因為難度太高,據說在數種英譯版中,有些出版社或譯者乾脆刪掉原文中主角用來呼喚星系的歌詞,將故事重點放在白色雪景與紅色毯子上,徹底刪去了與宇宙星系以及希臘神話有關的所有句子,讓故事變成單純只在人間進行並完結的童話。 這篇〈水仙月的四日〉,撇開星系和神話隱喻,光是色彩描寫,以及動與靜的畫面,就堪稱一流了。白色雪景、紅色毯子、金黃色的球狀槲寄生、群青色的天空、啤酒顏色的陽光、褐色的扁柏、黃玫瑰般的亮光、金黃色的火焰、桃色陽光、雪狼口中的藍色火焰……這次第,怎一個美字了得! .小川未明〈紅蠟燭與人魚〉

人類的世界真的如海中人魚所幻想的那麼美好嗎?她爬到岸上生下的女兒,即使被一對原本好心的賣蠟燭老夫婦領養,但人心善變,人魚被送走後的日子,小川未明所描繪的海象令人心生恐懼,充滿了不可預測的詭譎氛圍。 擁有「童話之神」、「日本的安徒生」等美譽日本兒童文學之父小川未明,留下一千兩百多篇作品,大部分是童話作品,而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正是〈紅蠟燭與人魚〉。只要是在二戰後的日本,上過小學或初中的人,大抵都曾在國語教科書中讀過他的作品。 小川未明曾經受到歡迎敬重,但也曾經遭到批判而落莫。二戰後的日本現代兒童文學,傾向敘述正面性的積極行動故事,小川未明的作品他的文章詞句,類似一種咒術或咒文,而且故事中的草木

不但會枯萎,城鎮也會毀滅,甚至連人物都會死去……,在當時遭受到許多的批判,以致於晚年過得並不好。然而二○一○年之後,時代似乎又看上了小川未明,各式各樣的小川未明作品選集,陸續出現在書店門市的推薦平擺桌上。文章風格類似咒術及咒文的兒童文學復活了,陰鬱、寂寞、孤獨的「小川未明世界觀」重生了。 .太宰治〈魚服記〉&關於〈魚服記〉 昭和八年(一九三三)三月,二十四歲的太宰治在同人雜誌《海豹》三月號上發表了〈魚服記〉。根據太宰治本人所說,這是「在東京首次發表的作品」,也是「成為作家生涯的出發點」。雖是一篇僅有十八張兩百字稿紙的作品,但具有濃厚的民俗色彩和寓言性、神話性,會讓人讀完一次後滿腦子都是問

號,於是情不自禁一讀再讀,試圖對故事中的每個情節作出合理解釋。 〈魚服記〉在同人界受到好評,成為熱門話題,以此為契機,太宰治獲得了在日本文壇出道的立足點。這一年,也是太宰治開始使用「太宰治」這個筆名的第一年。可以說,是「作家太宰治」誕生之年,而〈魚服記〉正是「作家太宰治」的催生劑。 這篇小說將近親亂倫這種悲慘故事,以象徵主義手法重新組成為一篇童話風格的變身故事。太宰治以自己的故鄉青森縣津輕的大自然景色,以及傳說為故事背景,再以寓言形式,描寫出野生少女素娃的天真無邪、純淨的憧憬、女人的覺醒、內心的孤獨、深濃的絕望,以及最後的變身。 太宰治用他獨特的構思與寫作風格,精彩地將民間故事昇華為現代

文學,難怪會在同人界中成為熱門話題。簡單說來,〈魚服記〉除了描繪出少女素娃的覺醒和絕望,也刻畫出某些被村落共同體所排除,生活在正常社會秩序圈外的孤立場所,與嚴苛大自然環境搏鬥的少數族群的悲劇。 .上田秋成〈夢應鯉魚〉 怪談小說大師上田秋成的〈夢應鯉魚〉,故事述及擅長畫魚的畫家興義,有一天在作畫時睡意襲來,夢到自己進入湖中,和大大小小的魚兒一起玩耍,他醒來後立即畫出夢中景象並貼在牆上,題款為「夢應鯉魚」。興義後來生了大病往生,但三日後卻死而復生,而他復活的過程暨不可思議且讓人稱奇…… 〈夢應鯉魚〉是上田秋成《雨月物語》九篇志怪小說中的一篇。江戶文學志怪小說代表中以《雨月物語》最負盛名,一

般日本私立高中入學考試時,最常出現的江戶時代作家及其作品,頂多只有七八位,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語》正是其中之一。 《雨月物語》故事多改編自中國的白話小說,一般認為〈夢應鯉魚〉的原型,是中國明末清初作家馮夢龍的白話小說集《醒世恆言》中的〈薛錄事魚服證仙〉,以及明代文言筆記小說《古今說海》中的〈魚服記〉。上田秋成在改編故事時,加上了兩種原型中沒有的故事結構;一是放生功德所帶來的異類報恩結構,另一是出鬼入神之技所帶來的重生現象結構。 《雨月物語》之所以能成為日本的不朽文學經典,主要原因是上田秋成既優美又幽玄的文筆。據說芥川龍之介寫小說時,參考了《雨月物語》中的故事開場寫法。而二戰期間三島由紀夫更隨

身攜帶著收錄了《雨月物語》的上田秋成全集。他在日記中記載,不僅將其當作「座右書」,也當作「步右書」,尤其特別喜歡《雨月物語》中的〈白峰〉和〈夢應鯉魚〉。 .江戶川亂步〈帶著貼畫旅行的男人〉 彷彿如夢令般,主角在海邊看過海市蜃樓後,在唯二人搭乘的火車上,遇見一個白皙卻布滿皺紋臉龐的布貼畫畫家,乍看似四十歲,但再仔細看又如六十歲,像個西洋魔術師教人不可思議。而畫家隨身攜帶的布貼畫,究竟藏有什麼魅惑的驚人祕密?   江戶川亂步的這篇〈帶著貼畫旅行的男人〉可以說是神作。這篇小說的核心是視覺。海市蜃樓、畫框中的畫面、雙筒望遠鏡、紅磚塔淺草十二階塔頂的眺望、拉洋片攤子的鏡頭、車廂車窗……每一樣小道具

,都是會讓我們的視覺產生錯覺的裝置。 小說中所描寫的淺草景致,是明治、大正時代的淺草全盛期的繁華景象。關東大地震時,江戶川亂步不在東京,三年後他回到東京時,淺草十二階已經沒有了。這或許也是促使江戶川亂步寫這篇小說的動機之一。 .菊池寬〈口罩〉 「不懼怕疾病,不懼怕傳染的危險,其實是一種野蠻人的勇氣。而懼怕疾病並絕對防止傳染的危險,才是文明人的勇氣。當沒有人再戴口罩時,唯獨自己戴著口罩,確實很怪。不過,我認為此舉並非基於膽怯,而是基於文明人的勇氣。」   菊池寬的〈口罩〉發表於一九二○年七月,距今已有百餘年。當時的日本,正處於死亡率相當高的俗稱「西班牙流感」疫情之下。 因為是菊池寬的親

身體驗,文中詳細記載了當時日本人對疫情的防疫態度和看法。對照百年後的二○二二年的當下,現代日本人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所做的防疫措施,以及疫情之下的世態民情,可以說幾乎一成不變,非常有趣。 〈口罩〉寫於1920年的西班牙流感時,作者菊池寬害怕心臟衰弱的自己得流感死亡,於是寫出戴口罩這個故事。對照2022年大疫之年,〈口罩〉讀來令人心有戚戚焉。 /// 茂呂美耶猶如文學的解剖者,縝密挑揀出文豪作品情節中的細節特色,於每篇末的「作品解說」歸納梳理該篇的創作背景、核心要點,讓我們有如推理般再深入重讀一遍經典精隨,超展開的延伸閱讀,有別於一般的經典文學譯本,值得收藏。  

私語與告白—駱以軍的(偽)私小說敘事

為了解決太宰 治 兒子 唐 氏 症的問題,作者李玉華 這樣論述:

九○年代台灣新生代小說家駱以軍經常被論述提及,尤其是其私小說創作,關於家族史的建構,和外省第二代的離散身世,而私小說寫作技巧貫串他寫作核心,也是駱以軍最為人所指責的部分。那麼,究竟私小說的策略書寫對於駱以軍具有什麼樣意義?私小說中的後設書寫是否與私小說本質相牴觸?而又何謂(偽)私小說?戴維森提出第一人稱的敘述權威,具有「非我無他」的說服性,這也是私小說得以高姿態的原因,而駱以軍卻讓「我」得以錯位,出入文本。本文試從私小說中私語和告白二面向進行剖析,私語中的喃喃與夢境構成了充滿黑暗意識及病態的話語;告白則是面對巨眼的社會而在自毀、告罪中重生。透過私小說的武裝和治療,我們看見讓駱以軍藉由書寫挖掘

自我裡的他者,得到救贖的力量,並期望能夠此篇論文能夠釐清、完整駱以軍私小說的書寫脈絡。

英雄劫:春秋時代南方三國的恩怨情仇

為了解決太宰 治 兒子 唐 氏 症的問題,作者公孫策 這樣論述:

  歷史評論家公孫策以生動簡煉的文字,輔以經史典籍,   用一則則精采的故事,搭配寫意的手繪黑白插圖,   細細探究春秋時代英雄人物,   他們的性格如何成就個人霸業,並影響家國的興衰。   本書本書大致上以《吳越春秋》為本,時空舞台是春秋時代末期的中國南方,兩個偏處東南、仗著金戈寶劍稱霸中原的諸侯小國吳、越。講吳、越,當然離不開楚國。但楚國在春秋戰國時代雖然一直是強國、大國,卻是中原文化的「非主流」。   這一段「南方三國志」的故事裡,人物個個英雄,卻個個有著悲劇性格,最終造成了悲劇的結局。楚平王聽讒殺伍奢,伍子胥報父仇,鞭楚平王屍;吳王闔閭一代霸王,卻失手於「菜鳥」句踐;句踐

趁人之危(吳王闔閭國殤),反而落得會稽山求饒;句踐忍人所不能忍,終於忍到復國;伍子胥不能忍,反落得含恨自殺;夫差當上了諸侯盟主,卻是他一生功業快速下坡的起點,最後請求保留一命而不可得。   英雄所為確實異於凡人,可是英雄的結束卻令凡人嗟嘆,這是本書書名《英雄劫》的取義由來。--節錄自本書自序 本書特色   公孫策最新著作〈公孫策說歷史故事〉系列,打算以1000個故事來訴說中國歷史的關鍵時刻,本書是系列的第一本著作。公孫策最有名的便是他擅於借古鑑今,本書是他從春秋戰國時代歷史英雄人物的恨與仇出發,寫下他對這些英雄人物因為個性以致有悲劇性際遇的「難逃劫數」故事。不僅是好看的故事集,也有發

人深省之處。 作者簡介 公孫策   專欄作家,《商業周刊》「去梯言」單元膾炙人口,擅長借用歷史典故,批判政治亂象,針針見血,將「以史鑑今可以知興替」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著有《去梯言──歷史之眼看台灣》、《水滸傳教你職場生存術》、《西遊記教你職場不敗術》、《冰鑑識人學》、《跟康熙學策略》、《公孫策說唐詩故事》、《公孫策說名句故事》、《史記經典100句》、《戰國策經典100句》等書。 〈總  序〉三十本經典,一千個故事 〈導  讀〉英雄的劫難,也是美麗夢幻 〈推薦序〉精采且具深意的報仇史 〈代  序〉南方三國志 前事 1、大洪水 2、大禹治水 3、榖王后稷 4、

盤瓠子孫 5、卑梁之釁 本事 1、一鳴驚人 2、夏姬 3、申公巫臣 4、費無極 5、伍子胥 6、申包胥 7、太子建 8、蘆中人 9、浣沙女 10、季札 11、公子光 12、裝瘋 13、專諸 14、魚腸劍 15、吳王闔閭 16、要離 17、慶忌 18、寶劍 19、干將 20、白喜 21、孫武 22、反間計 23、子常 24、鞭屍 25、報恩 26、哭秦宮 27、火攻 28、句踐怪招 29、夫差復仇 30、太宰嚭 31、錢塘觴別 32、范蠡 33、一波三折 34、嘗糞 35、縱虎歸山 36、臥薪嘗膽 37、生聚教訓 3

8、越女劍 39、陳音弓 40、葛絲 41、神木 42、西施 43、蒸熟的穀種 44、致命敗著 45、子貢穿梭外交 46、一拍兩響 47、一拍三響 48、夫差上鉤 49、怪夢 50、最後忠言 51、子胥歸天 52、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53、黃池 54、必勝之道 55、殺氣沖天 56、子胥顯靈 57、悔之晚矣 58、夫差末日 59、霸王句踐 60、狡兔死,走狗烹 後事 劫數 總序 三十本經典,一千個故事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因為它的價值歷久不衰。例如我們對經典老歌,總能哼上幾句;對經典名句(如「多行不義必自斃」等)也能琅琅上口。可是一聽

到「四書五經」、「經史子傳」,大多數人都會敬而遠之。   原因之一,是我們對經典的整理工作,做得太少了。宋朝朱熹注解《四書》,就是一種整理工作,也的確讓《四書》普及於當時的一般人。清朝蘅塘退士輯《唐詩三百首》、吳氏兄弟輯《古文觀止》,也都是著眼於「經典普及化」的整理工作。然而,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了,卻未見值得稱道的經典整理作品。   另一個原因,是考試成了教育的唯一目的。於是,凡考試不考的,學生當然就不讀。這不能怪學生,也不能怪老師,事實上大家都為了考試心無旁騖。而那些對經典充滿使命感的大人們,只好規定一些必考的經典。其結果是,學生為了考試,讀了、背了,考完就忘了,而且從此痛恨讀經,視

經典為洪水猛獸或深仇大恨--經典反成了學生心目中的「全民公敵」!   城邦出版集團執行長何飛鵬兄對中國經典有他的使命感,城邦也出版了很多「經典整理」的書籍,如:〈中文經典100句〉、〈經典一日通〉等系列。飛鵬兄建議我「以三十本經典為範疇,寫至少一千個故事」,取材標準則是「好聽的故事、經典的故事、有用的故事」。   於是我發願以四年時間,寫完一千個故事,而且每天一個故事(周休二日),在城邦集團的「POPO原創」網站發表。   也就是說,這一個系列嘗試以「說故事」的形式,將經典整理成能夠普及大眾的版本。不是「概論」,也不是「譯本」,而是故事書。然為傳承經典,加入「原典精華」,讓讀者又不

僅僅是看故事書而已。 公孫策於二○一一年秋 導讀 英雄的劫難,也是美麗夢幻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翁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以「西江月」詞牌令寫的卷頭詩。   感慨在滾滾長江水東流中,在朵朵浪花沖激下,古今多少偉大英雄人物,在歷史洪流、物換星移裡,終究也就如此灰飛煙滅消逝了。   說什麼成者王,敗者寇;說什麼世人總以成敗論英雄,唉--倒頭來還不是轉眼成空,唯留青山依舊年年又新綠,岸邊多陽卻是紅了又紅。   西方的英雄(hero)傳說源

自希臘神話,指的是神與人結合所產生的後代,也就是所謂的「半神」(semigod),事實上就是掉落在凡間,智勇雙全、充滿人格特質魅力的人。   三國魏明帝時代的劉邵,在其《人物誌》一書中,對英雄下了如此定義:「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所以將史記裡「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留侯張良評為:「英而不雄」,而把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論為:「雄而不英」。   歷史上身影最巨大的悲劇英雄,大概非項羽莫屬了。項羽被圍垓下,曾自云:「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最終乃自刎於烏江邊。   在司馬遷的筆下,

項羽英姿煥發、豪邁英勇、對部屬有情有義;與「卒啦」型,要求項羽如果烹了自家父親劉太公的話,也要分「一杯羹」的劉邦相比較,那真是強烈反差呀。   可是太史公最後還是對這樣英雄作了以下的批評:「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豈不謬哉。」認為項羽最大的錯誤仍在終不知反省,以至剛愎自用;打敗項羽的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   不論古今中外,英雄的背後總不免帶些神祕色彩,英雄的身上總要散發些與眾不同的氣質魅力;也因此,縱使「千古江山,英雄無覓」;雨打風吹,英雄的微言細行、低吟或長嘯卻永遠深深烙印在世世代代的人們心中。   杜甫寫蜀相,歎諸葛武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

滿襟」;李清照哀項王:「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白在赤壁歌:「二龍爭戰決雌雄……周瑜於此破曹操。」英雄呀英雄,究竟是什麼樣的「半神」,遇見什麼樣的際遇機緣,方才能造就出所謂的英雄?   茫茫人海,芸芸眾生,如果少了英雄的存在,那該多乏味呀。世世代代,歲歲月月的嬗遞交替間,如果沒有英雄故事的傳說,那又多無情無趣呢!   欣見公孫策先生發願,要以四年時間,以三十經典為本,寫完一千個故事;取材的準則是好聽、經典又有用的故事;名為:英雄劫。噢,英雄二字已經夠吸引人了,偏偏還遭逢劫數,那更是多刺激、多引人好奇。   尤其特別的是,公孫策他從非主流的史冊--東漢趙曄《吳越春秋》的男女人物

著手;這本號稱為「南方三國志」的史書,其實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雛形,可視為稗官雜記體的別史。其中許多人物情節在歷史上確實存在,如伍子胥、專諸、孫武、季札、句踐、夫差、范蠡,在司馬遷的史記裡也都有明確記載。只是《吳越春秋》作者,也許把自己的著作定位在「野史」,所以下筆措辭更是荒誕離奇「重口味」,深具濃郁浪漫色彩;也就因為這樣的「百無禁忌」,內容情節更是充滿爭議性、爆炸點;當然也就更添驚奇詭異、趣味奧妙,引人入勝。   硬生生記背歷史人物、年代,誰都不愛;但是如果透過說故事的方式來追憶歷史,那不論八歲或八十歲,就老少咸宜、人人愛囉。   透過公孫策先生流利生動文筆來訴說這些古老人物,總感覺這

些兩千多年前的人物竟是栩栩如生,穿越時空來到眼前。   難得的是,他在每個章節還特附錄了原文精華文字與重點注解;讓人在閱讀、感受時,同時也品嘗了原汁原味經典原文的甜美宜人。   自民國六十七年任教建中紅樓,春風化雨無數菁英才子,已逾三十年載;我始終認為文史是不分家的,沒有過去的歷史就沒有文學的產生,也沒有現在和未來。   我願全力推薦這本結合文學與歷史,好看又兼具內涵、趣味的「英雄劫」。 建中資深國文名師.名作家  陳美儒 推薦序 精采又具深意的報仇史                「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只有懂得以銅為鑑、以人為鑑、以史為鑑的唐太宗,才能造就千古艷

羨的「貞觀之治」!   夏朝開國之君大禹的父親鯀治水不成被殺,兒子卻仍然肯為殺父之仇效力,這是什麼道理?   嵇康為司馬昭所殺,司馬昭死,其子司馬炎即位(即晉武帝),山濤推薦嵇康的兒子嵇紹入朝為官,並且在八王之亂中,為了保護晉惠帝而被亂軍殺死,血噴到晉惠帝的衣服上(這就是文天祥〈正氣歌〉稱贊的「為嵇侍中血」)。父親為人所殺,兒子卻仍肯為殺父之仇的後代效忠,這是什麼道理?   太多人事的糾糾葛葛,太多政治的恩恩怨怨,太多歷史的是是非非,汩亂了人的心靈,有時候,誰對誰錯,還真不好說。   歷史所以好看,是因為有英雄。英雄故事所以好看,是因為英雄能完成常人所不能完成的事。大禹在父親死

後仍努力治水,這是英雄!嵇紹能在千軍萬馬之中,以身蔽護晉惠帝,因此被殺死,這是英雄!   伍子胥父親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歷盡千辛萬苦逃到吳國,推薦了專諸刺殺了王僚,讓公子光當上了吳王(闔閭),吳王闔閭也替伍子胥報了仇。當吳國大軍攻進楚國,大破郢都,伍子胥把已經死了的楚平王從墓中挖起來,鞭屍三百。報了殺父之仇,真是英雄!   闔閭被句踐殺死,夫差誓言報仇,大敗句踐之後,卻沒有殺了句踐。句踐臥薪嘗膽,生聚教訓,大破夫差之後,殺了夫差。這兩個人都是「復仇高手」也都算英雄!   一部吳越春秋,就是一部報仇史。只是,殺人者,人恆殺之。冤冤相報,永無盡期,這就是英雄劫。能跳出這種劫難的,才是真

英雄;不能跳出這種劫難的,只是永遠墮在無明之中的梟雄!   公孫策先生是說故事的高手,這本「報仇史」,好看之中有深意! 玄奘大學中語系教授  季旭昇 代序 南方三國志   本書大致上以《吳越春秋》為本,作者是東漢趙曄。由於一向被歸入《經籍志》或「雜史類」,列入「經典」之林,因而感覺是一本「嚴肅」的書,於是流傳不廣。但事實上,趙曄用了大量文學筆法,不遜小說家。因此,直接將原文白話化,就很有故事性,省了很多鋪陳的功夫。   全書的時空舞台是春秋時代末期(西元前四、五百年)的中國南方,兩個偏處東南的諸侯小國吳、越,仗著金戈寶劍,也就是國防科技超越大國,而能稱霸中原。   講吳

、越,當然離不開楚國。但楚國在春秋戰國時代雖然一直是強國、大國,卻是中原文化的「非主流」。亦即吳、越、楚這「南方三國志」,是在中原主流邊緣的一場爭霸。   然而,三國卻都有著傲人的祖先:越國是大禹的後代;吳國的祖先將王位讓給周天子的祖先;楚國的祖先是周朝開國功臣,卻受盡歧視。   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黃池大會吳王夫差誇耀兵威,而得為盟長(也就是稱霸),這在吳國國史《國語。吳語》有所記載,可是《左傳》卻記載「以晉定公為長」──中原主流掌握了竄史權,歧視南方諸侯。而這絕非《左傳》唯一的一次,因不在本書範圍內,故不贅。   或許就是因為這種「被迫害症候群」吧,這一段「南方三國志」的故事裡

,人物個個英雄,卻個個有著悲劇性格,最終造成了悲劇的結局。   怎麼說才對呢?就算是英雄的劫數吧,在劫難逃啊!   楚平王聽讒殺伍奢,伍子胥報父仇,鞭楚平王屍;吳王闔閭一代霸王,卻失手於「菜鳥」句踐;句踐趁人之危(吳王闔閭國殤),反而落得會稽山求饒;句踐忍人所不能忍,終於忍到復國;伍子胥不能忍,反落得含恨自殺;夫差當上了諸侯盟主,卻是他一生功業快速下坡的起點,最後請求保留一命而不可得。   英雄所為確實異於凡人,可是英雄的結束卻令凡人嗟嘆,這是本書書名《英雄劫》的取義由來。   至於我為何動念重新演繹《吳越春秋》?事情的緣起,是我與城邦出版集團執行長何飛鵬兄的一次聊天。當話題轉

到電子書上頭,飛鵬冒出一句:「你現在應該要去寫一大堆故事。」他的意思是:為未來必將發生的「電子書大戰」,預先先儲存「內容」。   於是我埋首筆耕,開始寫「一大堆故事」。及至寫到《吳越春秋》,一來是有感於本書二千年來受到冷落(相較於《三國演義》),一來是重讀時對書中英雄的「劫數」有了新的、強烈的感受,於是決定將《英雄劫》先寫出來。   書中英雄人物的性格躍然紙上,雖不能跳出頁面與讀者直接互動(這是我對電子書的終極期許),但透過文字感受,想向空間或許更寬、更大。 公孫策 二0一一年秋 本事33、一波三折 三年,對一般人都是一個不算短的日子,對句踐夫妻、君臣當然更覺漫長。尤其難做到的是

,臉上絕對不可以表現出一絲絲怨恨或慍怒。只要稍微露出一絲絲足以讓吳王夫差起疑心,或足以讓伍子胥拿來做文章的舉動,就前功盡棄矣。 忍字心頭一把刀,忍辱負重是一種毅力,但是換一個角度看的話,一個能忍人所不能忍的人,至少他的仇敵該提防一下。 可是吳王夫差沒有這種警覺心,有可能是勝利的喜悅已經蒙蔽了他的戒備之心,也有可能是夫差有著婦人之仁。總之,夫差覺得句踐夫妻、君臣「處窮厄之地而不失禮」,非常難得,且令他同情。再加上太宰嚭只要有機會就從旁講幾句話好話,於是吳王有一天對太宰說:「選一個吉日良辰,赦免越王夫妻君臣,放他們回國。」 太宰嚭將這個好消息,透過管道告知句踐。(越國一直有祕密管道供輸伯嚭財物。)

 句踐按捺住興奮心情,召來范蠡,研究這件事情「成不成」?范蠡為此起了一課(卜一卦),卦象顯示「日辰剋制了月辰,時辰又剋制了日辰」,認為事情不會順利,不可高興得太早。 果然,伍子胥進諫了:「從前夏桀囚禁商湯而不殺,商紂囚禁周文王而不殺,等到天道反轉,禍轉成福。商湯、周文原本有禍,最後反而滅了夏朝、商朝。如今大王既已囚禁越王,卻不誅殺,我認為大王的迷惑實在很深,難道不提防夏、商的前車之鑑嗎?」 伍子胥的例子舉得太糟了,這不是將夫差比成了桀、紂嗎?然而,伍子胥說的卻又是實話(令人生氣的實話),加上伍子胥是相國,是先王留下來的老臣,是吳國由弱轉強的功臣,更是擁立他當上太子、國君的關鍵人物,夫差不能不對

他的諫言多想一想。 夫差召喚句踐入宮,可是久久不召見。范蠡、文種對這種情形很不安,又起了一課,結論是:「吳王將要擒拿越王。」過一會兒,太宰嚭出來,對文種、范蠡說:「越王將再被關回石室。」 伍子胥再對吳王說:「一個建立王朝的國君,攻克敵國以後,就誅殺其君,以此得免子孫遭報復的隱患。越王現在又關進石室了,還是早點『處理掉』為宜,否則必成為吳國的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