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板廢棄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太陽能板廢棄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菅直人寫的 核災下的首相告白 和PaulHawken的 Drawdown 反轉地球暖化100招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太陽能板廢棄物該怎麼處理?聽聽專家怎麼說也說明:補充說明:未來太陽能板回收的部分,因其貴金屬含量極低,卻又使用相當稀有的物質,如銦、鎵等,雖現有技術有能力進行回收處置,但成本過高,會否造成隨意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今周刊 和聯經出版公司所出版 。

國立屏東大學 行銷與流通管理學系現役軍人營區碩士在職專班 郭子弘所指導 許慶仁的 農電能共構產業模式之研究 (2020),提出太陽能板廢棄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太陽能、太陽光電、再生能源、農電能共構、農地農用、循環經濟。

最後網站廢棄太陽能板將何去何從?環保署已完備回收與清理機制則補充:近年來,台灣積極推動能源轉型,太陽能已經在2019年成為再生能源的主力之一。根據政府的能源政策規劃,太陽能的裝置容量預計於2025年達到200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太陽能板廢棄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核災下的首相告白

為了解決太陽能板廢棄物的問題,作者菅直人 這樣論述:

日本首相一生懸命的第一手日記,重磅問世 【真實披露】浩劫當前,最高指揮官的所思、所見、掙扎與決斷 【核去核從】跟著首相穿梭核災現場與國會攻防,直擊你看不到的核能真相   「那時候,我已立下捨命守護國民的覺悟。」──來自首相的衝擊告白   2011年3月11日,我們共同目擊了現代最慘重的災難。   當現有制度無法因應前所未有的核災,國家結構性問題浮上水面之時,   身為最高權力者,他該如何帶領島嶼國民走過存亡危機?   什麼樣的決策和行動,才能挽救日本免於沉沒?   地震、海嘯、核災……他是全球第一位面臨多重浩劫的首相。   在深陷風暴的日子,他以文字記錄當下──   「下午2點46分發

生地震,我直奔官邸地下室的危機管理中心。就在發布各項行動指令的當頭,傳來噩耗:『福島第一核電廠的冷卻功能停擺。』」   「事故不斷延燒,整個東日本都遭到名曰『放射能』的敵方占領。敵人並非外來的侵略者,而是日本親手創造的怪物。正因如此,這場混戰必須由日本親自收拾,我們不可能撤退。」   「再這樣下去,國家勢必走向滅亡。不知不覺間,我已經在腦中盤算起最壞打算:反應爐徹底失控,含首都圈在內的東日本數千萬人被迫逃難……」   「我同時面對了前所未有的大地震、大海嘯,以及世界首見的多座核反應爐重大事故。這些災難就算各自獨立發生,都會引發一連串問題,而我所面臨的,是誰也沒有經歷過的多重危機。」  

 311十周年回顧,首次披露日本首相最真實的告白,以及在天災與人禍下的歷史證言。 本書特色   |311十周年回顧,時任首相的衝擊告白|   【真實披露】浩劫當前,最高指揮官的所思、所見、掙扎與決斷   【核去核從】跟著首相穿梭核災現場與國會攻防,直擊你看不到的核能真相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本書呈現了數起生死關鍵,例如全球矚目的『廠房爆炸』『直升機灑水』『首相親赴核電廠』;以及我們看不到的『灌注海水的真相』『敢死隊入廠降壓』。菅首相以當事人角度親述核災驚心動魄的內幕真相,內容完全基於可信的事實。這是每一座核電擁有國的重要啟示錄。」──陳弘美(旅日作家)   各界好評(

依姓氏筆畫排序)──   吳曉樂(作家)   陳雅琳(壹電視新聞台總編輯)   楊斯棓(醫師、年度暢銷書《人生路引》作者)   蔡康永(主持人、作家)   作者簡介 菅直人(KAN NAOTO)   一九四六年生於日本山口縣,畢業自東京工業大學理學部應用物理學科,第九十四任日本首相(任期四五二天)。現居東京都武藏野市。   曾任眾議院議員、專利師。一九八〇年首次當選眾議院議員,歷任社會民主連合副代表、先驅新黨政調會長等職,一九九六年一月至十一月擔任第一次橋本內閣厚生大臣,同年組成民主黨,擔任共同代表。一九九八年民主黨重組,歷任該黨代表、政調會長、幹事長。在鳩山內閣時期曾任副首相、國家

戰略擔當大臣、財務大臣。   現為民主黨最高顧問。著有《核災下的首相告白》《大臣》(暫譯)等書。 譯者簡介 林詠純   臺灣大學物理系、地質系雙學士,日本九州大學藝術工學府碩士,曾在民間研究機構擔任日文研究助理,現為專職日文譯者。譯有《大人的周末創業》《未來年表》《民粹時代》等書。 許郁文   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畢業。因對日文有興趣,於東吳日語教育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曾擔任日商多媒體編輯、雜誌日文採訪記者,現職為專職譯者。譯作包含《東京歷史不思議》《三日間的幸福》《海賊王的時代》。   Facebook:baristahsu|Email:[email protected]

蔡昭儀   自由譯者,日本國立東京學藝大學教育學碩士。譯有《惡的出世學》《日本瞥見記》《真田三代的挑戰》等書。   導讀 核災十年後,我們何去何從?/陳弘美 自序 身為首相,我想說的事   序章──覺悟 車諾比事件與東海村核輻射事故 福島核電廠事故 核電廠事故惡化 初期應變 燃燒不盡的核電廠 最壞的劇本 核能委員長的劇本 《日本沉沒》成為現實 最壞的劇本持續上演 最高指揮官的內心掙扎 東電撤退與統合指揮中心 逆轉攻勢 神明保佑 窺見日本毀滅的深淵 核電是哲學問題 與人類共存   第一章 回想――凝視深淵的日子 〈三月十一日.星期五〉 大地震發生前 搖晃的水晶燈 緊急災

害應變指揮中心 福島第一核電廠全面喪失電源 核能緊急事態宣言 核電廠事故與地震及海嘯的處理方式不同 如何看待首相的權限與責任 專家的建議――和能安全委員會 失能的當地緊急應變小組 核能安全保安院是什麼樣的組織? 電源車的確保與運送成為首要之務 決定降壓與避難指示   〈三月十二日.星期六〉 首要之務:盡速讓反應爐降壓 首相究竟該不該視察災區? 宛如戰地醫院的災區景象 組織敢死隊――吉田所長的決心 從上空視察海嘯災情 看電視才知道核電廠爆炸了 為什麼我們選擇分段擴大避難區域 「注入海水」的真相 前所未有的國難――致國民的訊息 尋求第二意見   〈三月十三日.星期日〉 睡在官邸的日子 東芝的救援物

資無法送達 缺席的東電領導人 分區停電的突襲   〈三月十四日.星期一〉 三號機爆炸 二號機的危機   〈三月十五日.星期二〉 我們不可能撤退 覺悟 宣布設立統合應變指揮中心 闖入東電總公司 四號機爆炸、二號機壓力下降 只有幸運可言 向國民的請託 被迫承接大賣壓的日本 反攻的號角響起   〈三月十六日.星期三〉 給自衛隊的指示   〈三月十七日.星期四〉 自衛隊直升機注水 請求東京都知事協助 前往皇居――史上頭一遭的西裝認證儀式   〈三月一八日・星期五〉 向對立陣營遞出橄欖枝 第一周的訊息 闊別一周的家   〈三月十九日之後〉 危機仍未解除 餘波不斷的災後影響 核災現場的捨命努力   第二章

──廢核與卸任 避難所 決心推動廢核 重新審視能源政策 東電的賠償責任問題 要求濱岡核電廠停機 能源政策的轉換 來自外界的抨擊 我在法國的宣示──一千萬戶住家的屋頂設置太陽能板 政局的變動 決心促成《再生能源特別法》 恢復笑容的公開會議 發布《復興基本法》 核災擔當大臣誕生 玄海核電廠的重啟問題 壓力測試 廢核宣言 降低核電依賴的決心 另一個課題――社會保障與稅制的整體改革 面對下台 最後的談話 放心不下的事   第三章 廢核下的政治與公民 龐大課題 自然能源考察 經濟界的核電必要論 思考核電真正的成本 後端束手無策 電力公司無力清償債務問題 加入再生能源市場的產業激增 節能省電也是成長領域

解構核電利益集團,是改革的第一步 野田政權的核能政策 黨與內閣能源環境會議 公民的角色 國民的選擇   謝詞   導讀 核災十年後,我們何去何從?   核電是唯一對準自己國民的核武。福島核災下,日本經歷了幾乎亡國的危機。   日本核電屬於國策,所以核電相關的重要決定權在於首相。核災發生時,前首相菅直人身為最高指揮,在官邸緊急對策室裡卻是處於無前例可循、無資訊可信的狀態,而失控的反應爐更以秒速持續惡化。本書呈現了數起生死關鍵,例如全球在電視上看到的「廠房爆炸」「直升機灑水」「首相親赴核電廠」;以及我們看不到的「灌注海水的真相」「敢死隊入廠排氣降壓」(電影《福島50英雄Fukushima

50》的主題)等,前首相以當事人角度親述核災驚心動魄的內幕真相,內容完全基於政府事故調查委員會證實的事實。   雖然各國的核電廠都設有重大事故(severe accident)下的對策準則,但都只是紙上談兵。天災會破壞核電廠的哪項設備?災情之下,人性會如何反應並影響各自崗位的職責?即使AI也無法推算。對此,本書為每一座核電擁有國,提供了重要數據和啟示。   我長年居住東京,回想十年前三一一大地震後,日本全國將注意集中在電視上的大海嘯,唯有少數懂核電的人已經聯想到斷電後無法供水冷卻反應爐的恐怖。這十年來,讀者能安心地在東京旅遊,可知道東京曾經差點成為核災重災區嗎?能夠幸免於此,是誰的力量?

  核災當下,最驚險的除了二號機燃料棒熔毀,可能導致圍阻體爆炸,另一個不太為人所知的是四號機燃料池内浸泡一三三一支使用過的燃料棒,若無法冷卻,也會熔毀、爆炸。專家告訴前首相,屆時二五〇公里内包括東京、橫濱等都會區,總計五千萬人將需要避難。當時菅首相已憂心國民將如何疏散避難,包括他八十九歲的老母親──這是他私下向我吐露的。 而日本免於滅國的命運,是靠誰的力量?   災後,歐巴馬總統派遣美國核能管理委員會(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er)會長格雷戈里.賈茨科(Gregory Jaczko,我在二〇一五年曾邀請他來台灣)前往福島協助和調查。當他了解核災真相之後,

他的結論是:「我過去認為人類、科學可以控制核災,現在知道那是無知的信心。」世界核能的權威也自此反核。看了此書的讀者,想必也會有同感,燃料池和二號機沒有爆炸,若不是靠天、靠運,那是靠什麼呢?   而為什麼人無法控制核災,還硬要冒險?核電真的便宜到需要國民賭命嗎?   核災發生後,日本媒體和東京電力公司刻意將失敗全推給最高指揮者──首相。當時我和菅首相既還不是朋友,也不是他所屬較左傾的民主黨的支持者,但是以正常的判斷都覺得那不合理、有蹊蹺。之後,我因為著寫《日本311默示:瓦礫堆裡最寶貝的紀念》一書,進行採訪研究,方知核電巨大的利益構造,官、政、商、學、媒的鐵五角稱為「核能村」。災前,東電一年

有五〇〇億日圓的宣傳廣告費,所以對核電不利的聲音不會上媒體。讀者若了解自己國家的核電利益構造之大,就會知道為什麼核電利益者會不惜賭上全國人民的性命。   我原以為台灣會記取福島的教訓,改善核安,沒想到災後看到台灣的報導盡是「福島核災和地震無關」「台灣有『斷然處置程序』,不會有核災」等足以滅國的謊言。於是我在二〇一三年邀請菅直人前首相來台灣四天,並在自由廣場上親口告訴民眾核災的事實(相關影片皆可自行查詢YouTube),又在二〇一六年為了推動能源轉型,我再度邀請前首相來台闡述電業自由化及綠電發展。   日本政府粉飾太平,例如將東奧稱為「福島復興奥運」,但事實是仍有五萬人無法回歸被輻射污染的鄉

土;災區產品外銷被拒;二〇二〇年決定排放輻射汙水入海;核廢料的最終處理根本束手無策……不勝枚舉的難題,顯見核電的代價是無價的,而這也是全球朝向再生永續能源的原因。 撰文:陳弘美(旅日作家) 自序 身為首相,我想說的事   我的首相任期自二〇一〇年六月八日起,至二〇一一年九月二日止,總共四五二天。任期中最重大的事件,毋庸置疑,就是三一一大地震與東京電力公司的福島核電廠事故了。我一卸任,就認為自己身為遭遇這起核電廠事故的首相,必須以某種形式留下記錄。   卸任後過了一年,「政府事故調查委員會」等各種報告紛紛出爐,因此我想趁著記憶尚未模糊時,執筆寫下這段經歷。   就我而言,我想要盡可能

揭露自己所知的事實。而且不單單只是呈現事實,更希望回溯當時的情況,進而說明自己身為首相,在核電廠事故的風暴中是如何思考、如何做出決斷,又是以什麼樣的心情採取行動。   政治家的行動與成績,並非由政治家本人評斷。儘管我自認為已經屏除私心、捨命行動,但是評論這一切的人,並不是我。我想,政治家的所作所為,最終只能交由歷史評價。   〈序章──覺悟〉即使現在距離大地震與核電廠事故已經過了一段時日,事發第一周的嚴峻狀況,依然歷歷在目。自從二〇一一年三月十一日發生大地震後,我連續一周都住在官邸。獨自一人的時候,就直接穿著防災服,在首相辦公室後方的會客室沙發上小睡。但所謂的小睡也只是躺著休息而已,大腦

依然轉個不停,拚了命思考著地震與海嘯的對策、核電廠事故可能會擴大到什麼程度,又該怎麼做才能阻止事態惡化……我完全沒有入睡的記憶。▎車諾比事件與東海村核輻射事故一九九五年阪神大地震的記憶依然鮮明,我考量到第一時間行動的重要性,首先緊急派出自衛隊。當然,我也是第一次遇到核電廠事故。雖然在車諾比事件發生後不久就曾讀過相關報告,對於核電廠事故的恐怖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但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事故竟然會發生在日本。有別於日本,當時蘇聯的車諾比事件是歸因於使用舊式反應爐,以及蘇聯的技術程度不夠完備。但日本擁有世界頂尖的核電技術與優秀的技術人員,因此我一直相信日本的核電廠不會發生那樣的事故。但很遺憾地,我後來才發

現,這不過是「核能村」(譯註:日本用來諷刺因推動核能而得利的產、官、學等特定人士所形成的群體。)所創造的「安全神話」。在此之前,日本發生過最嚴重的核電廠事故,是一九九九年的東海村核輻射事故。這是一起因為處理核燃料的JCO公司管理鬆散所導致的嚴重事故,造成兩名作業員因輻射暴露而身亡。我當時雖然基於關心而詳細調查,卻只知道這起事故由人為疏失造成,沒有意識到可能帶來更嚴重的核災。現在回想,人類犯錯原本就稀鬆平常,核電廠事故的預防也必須以此為前提,我為當時沒有應用這個教訓而深切反省。▎福島核電廠事故地震發生後不久,我就接到報告:福島核電廠啟動了自動緊急停止裝置,所有發電機都停止運作。我記得自己聽到的當

下鬆了一口氣,但隨後就傳來「海嘯影響下失去所有電源」「冷卻功能停擺」的消息。我幾乎因衝擊而表情扭曲,因為我知道發電機停止之後,如果不繼續冷卻,最後將導致爐心熔毀。事故發生後不久,我透過祕書官調查才知道,福島第一核電廠有六座機組及七座存放核廢料的燃料池,而距離大約十二公里的第二核電廠也有四座機組與四座燃料池。兩座核電廠的發電量是車諾比核電廠一號爐至四號爐的二.四倍,且車諾比發生事故的只有四號爐,因此福島第一與第二核電廠的核燃料與核廢棄物量是其好幾十倍。

太陽能板廢棄物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記得打開CC字幕 #太陽能發電ㄉ另一面

✔︎ 成為志祺七七會員:http://bit.ly/join_shasha77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1:10 太陽能發電的污染在哪裡?
01:50 製造太陽能電池會有什麼污染?
02:34 處理這些污染物很難嗎?
03:22 太陽能板是巨型垃圾?
04:15 回收成本要怎麼解決?
05:22 漁電共生會不會有污染風險?
06:05 漁電疑慮1:洗太陽能板會污染到魚塭的水嗎?
06:52 漁電疑慮2:太陽能板擋不住颱風?
07:49 漁電疑慮3:架設太陽能板會影響產值?
08:43 關於漁電共生的補充說明
09:14 我們的觀點
10:41 提問
11:00 掰比

【 製作團隊 】

|企劃:歡歡、宇軒
|腳本:歡歡
|剪輯後製:絲繡
|剪輯助理:范范
|演出:志祺

——

🔺註解
→ 02:30 註1:
例如華盛頓郵報就在 2008 年報導,有中國工廠把四氯化矽直接倒在廠外的土地上,使得那裡的土壤慢慢變得雪白一片、沒辦法再種植作物;附近的居民也表示,空氣中因為含有這些化學物質,所以他們一出門,就會覺得眼睛刺痛、頭昏、呼吸困難。
→ 03:10 註2:
例如光宇材料的技術,可對太陽能及半導體產業每月產生的 6000 多噸廢砂漿進行分離、清洗、改值等工序,重新產出矽粉、氫氣、碳化矽、二氧化矽,重新應用於鋰電池負極材料,及機能衣物等產品,如去年世大運紀念服。
→ 03:17 註3:但薄膜型太陽能電池也會有自己的重金屬污染問題
→ 04:01 註4:一般矽晶體太陽能板組成比例是: 65%~75% 玻璃、10%~15% 鋁框、10% 塑膠和 3%~5% 的矽晶。
→ 04:09 註5:這個成本有包含回收玻璃以外的其他部分
→ 08:09 註6:
當然,按照漁電共生的法規,產量只要有七成就符合標準,但嚴格來說,漁民還是損失了另外三成,這也是大家會有顧慮的地方。
→ 09:36 註7:2015年天下爆出台積電的合作工廠違法傾倒的內幕: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5621

——

【 本集參考資料 】

🌞 一次可以看很多太陽能資訊ㄉ網站們:
→ 陽光伏特家:http://bit.ly/2pe4IR1
→ 太陽能五四三:http://bit.ly/314Mi2h
→ 公視|我們的島:太陽光電系列專題:http://bit.ly/2oAEdFw
/
→ 維基百科|太陽能電池:http://bit.ly/2IMsSZY
→ 科技新報|太陽能真的夠「綠」嗎?還是包裹著糖衣的毒藥:http://bit.ly/2Vy7YTu
→ TVBS|真綠能?太陽能板製程 產生4千噸廢料:http://bit.ly/317MBcR
→ 環境資訊中心|光電循環之路 桶裝廢液污染如何解:http://bit.ly/2q7CvvJ
→ 關鍵評論網|太陽能光電的回收「技術」很環保,卻可能造成2項汙染:http://bit.ly/2B49vXX
→ Energy Trend|廢太陽能板回收有解!台灣太陽能模組回收聯盟成立:http://bit.ly/2Mb1mqQ
→ 科技新報|廢太陽能板惹人嫌?創新回收模式將再創商機:http://bit.ly/2q7DdsT
→ 央廣|工研院研發太陽能板回收技術 獲環保署肯定:http://bit.ly/2oqEXgv
→ 科技新報|退休太陽能板何處去?歐洲首座專門回收廠坐落法國:http://bit.ly/35wsHMa
→ 自由時報|擁核公投控「太陽能板有毒」 太陽光電業者要提告:http://bit.ly/2B44RJt
→ 【能源報導月刊】太陽能板多久洗澡一次?:http://bit.ly/2oAFufM
→ 每日頭條|太陽能發電原理圖,看完秒懂:http://bit.ly/2Mb2lHy
→ 太陽能五四三|颱風對太陽光電系統的影響(1/2)-基礎與支架:http://bit.ly/35uPozY
→ 太陽能五四三|颱風對太陽光電系統的影響(2/2)-模組強度問題:http://bit.ly/33lJMGD
→ 太陽能電池產業製程及污染防治簡介:http://bit.ly/35sHiYG
→ 陽光伏特家|【誤會讓人受盡委屈- 太陽能真的夠「綠」嗎?】:http://bit.ly/319m92D
→ 公視|太陽能產業廢棄物 可回收高純度""""矽"""":http://bit.ly/2IHlAXc
→ 中時|樹立循環經濟體系新典範 成亞廢砂漿回收技術 獨步:http://bit.ly/2B7LCi5

【 延伸閱讀 】

→ 知識力|太陽能的原理、種類與優缺點:http://bit.ly/32bnpmT
→ 達智綠能科技|什麼是太陽能?:http://bit.ly/33tiNsv
→ 科技新報|德國打造熱裂解太陽能回收設備,有望年處理 5 萬片太陽能板:http://bit.ly/2oAGhgK
→ GreenMatch|The Opportunities of Solar Panel Recycling:http://bit.ly/2B3PyQS
→ 中央社|疑颱風釀災 日最大規模水上太陽能板失火:http://bit.ly/2McypuZ
→ SEMI Taiwan|半導體工業廢棄物處理創新技術與趨勢:http://bit.ly/31avfMp
→ 台積電|廢棄物管理:http://bit.ly/2VACuMi
→ 科技報橘|外媒讚「垃圾處理天才」,台灣廢棄物回收技術傲視全球好棒棒:http://bit.ly/2OIstLM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email protected]

農電能共構產業模式之研究

為了解決太陽能板廢棄物的問題,作者許慶仁 這樣論述: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是兩難的問題嗎?隨著國際間環保意識抬頭,各國政府都在尋找何種方式才能達到兩者的平衡,綠色再生能源的概念便從中崛起,其中又以太陽能光電應用最具前景,但發展的同時也相應帶來一些問題。由於台灣地狹人稠且地形複雜度高,可用之平地面積並不足,因此不少業者逐漸往農地上建置案場,依據經濟部能源局在2019年太陽光電土地使用面積做出統計,統計結果高達3.17萬公頃土地用於架設太陽能系統,這面積比台北市土地還大,但對土地面積不大的台灣來說,不應該再為了建設太陽能案場而浪費土地,應該考慮的是與農地、豬舍、魚塭等既有設施共存,除能提供環保能源外,亦不會破壞糧食供應率,更能提升土地使用效益。 

 故本研究試圖藉由深度訪談與專家座談會的研究方式,實際向太陽光電產業廠商以及具有種植經驗之農民兩方面請益,透過循環經濟的概念,探討當前企業所面臨的產業的窒礙問題以及何種經營方式得以發揮成效,並藉由訪談了解農電能共構案場下適合之種植作物,嘗試從中找出農電能共構產業模式發展的可能性,對太陽能產業提出後續發展的淺見,並藉由研究成果,提供台灣太陽光電業者做為未來產業發展的基準,同時做為政府推動太陽能產業的參考依據。  最後,本研究將透過資料搜整與分析結果,將「農電能共構產業模式」之上、中、下游充分定義後,導出四種「農電能共構」的產業合作模式:廠商承租、地主合作、契作代耕、農民投資,並對研究中發現產業間

社會、政策、經濟、環保等構面之共通性問題提出解決方案,進而以循環經濟概念為核心,對太陽能廠商提出未來可行商業模式之策略建議,期能透過本研究對「農電能共構」整體的發展有一定程度的幫助,亦做為後續學者研究的參考指標。

Drawdown 反轉地球暖化100招

為了解決太陽能板廢棄物的問題,作者PaulHawken 這樣論述:

黃育徵(台糖公司董事長)推廣,從生活中開始實踐,你我都能成為改變全球氣候危機的助力!   美國Amazon暢銷排行榜第一名   全球主要科學家與政策制定者精心研究   反轉地球暖化的100個實質解決方案   根據聯合國最新氣候調查報告,地球恐將於2030年突破攝氏1‧5度的升溫大限,若想解決這項危機,必須仰賴全球每一個人都盡最大的努力。面對這個迫切的問題,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在《Drawdown 反轉地球暖化100招》裡,有100個實際有效的方法等著我們去實踐。其中有些方法我們早已有所耳聞,有些則是聞所未聞。從清潔能源到飲食習慣,從都市規劃到土地利用方式,從運輸的選擇到材料的運

用,這些方法被證實不僅對減少碳排放有幫助,並在經濟上完全可行,並非紙上談兵。只要願意從生活中開始實踐,你我都能成為改變全球氣候危機的助力。   良好的環境可以讓人類更健康,也能使社會更安穩,並能促進經濟發展,只要我們一同為扭轉地球危機貢獻心力,必定能共同創造一個更適合人類居住的美好世界。地球未來的希望,掌握在你我手中。   【為響應環保,本書使用再生紙印刷。】 各界推薦   聯華神通集團董事長 苗豐強   台灣昕諾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暨全球副總裁 余泳濤   宏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葉清來   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創辦人 張清華、郭英釗   台糖總經理、高鐵董事 管道一   經濟部

部長 沈榮津   農業委員會代理主委 陳吉仲   臺北市都市發展局前局長 林洲民   中央研究院前院長 李遠哲   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 劉文雄   資源循環台灣基金會執行長 陳惠琳   藉由本書的出版,我們樂觀地確信,將會有更多的人們能真正理解自然資源確實是有限的。而作為消費者或生產者的我們每個人,也將知道必須以更負責任的態度,減少對我們所居住的環境留下足跡。──台糖公司董事長黃育徵   這是一本美麗、鼓舞人心的書,敘述著地球公民都在做著非凡的事情,逆轉全球暖化更是我們共同的故事。──環境保護署前署長李應元   奠基於世界各地主要科學家與政策制定者的精心研究,是扭轉全球暖化現象的100

個最實質的解決方案。──《紐約時報》暢銷書榜   這是一本理想的環境科學教科書──不過它太有趣、太激勵人心了,實在不能被稱為教科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卡芮瓦(Peter Karei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