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發電補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太陽能發電補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明鉅,杜紫軍,李敏,郭位,陳立誠,梁啟源,黃宗煌,葉宗洸,趙嘉崇,廖惠珠,廖彥朋,蔡春鴻寫的 以核養綠:台灣能源新願景 和大泉一貫本間正義森川博之山下一仁八田達夫青山浩子的 2025 農業關鍵字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太陽能發電成綠電首選– CSRone 永續智庫也說明:運用水庫、南部高日照,推動地方太陽能補助,各市府編列預算歡迎民眾申請.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出版公司 和財團法人豐年社附設部所出版 。

崑山科技大學 機械與能源工程研究所 周煥銘、林建德所指導 余瑞文的 綠能文化基石之研究–以認知科學為探索導向 (2017),提出太陽能發電補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綠能文化、認知科學、文化變遷、文化認知。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工學院工程技術與管理學程 黃世昌所指導 陳琨城的 台灣地區太陽能發電系統投資效益分析 (2014),提出因為有 太陽能發電系統、投資效益、模擬發電量、財務評估決策準則的重點而找出了 太陽能發電補助的解答。

最後網站再生能源-經濟部能源局則補充:再生能源補助. 經濟部推動陽光社區補助 · 建築整合型太陽光電發電設備示範獎勵 · 經濟部沼氣發電系統推廣計畫補助作業 · 太陽能熱水系統推廣獎勵. 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申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太陽能發電補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以核養綠:台灣能源新願景

為了解決太陽能發電補助的問題,作者王明鉅,杜紫軍,李敏,郭位,陳立誠,梁啟源,黃宗煌,葉宗洸,趙嘉崇,廖惠珠,廖彥朋,蔡春鴻 這樣論述:

缺電影響經濟,空汙危害健康! 規劃最佳能源配比,打造綠能低碳、穩定供電的家園 太陽能、火力發電、核能到底有何不同? 「以核養綠」究竟是什麼?再生能源就一定好嗎? 這本書將告訴你答案!   2018年底,台灣通過「以核養綠」、「火力發電年減1%」等兩項公投,顯示人民對核能發電的高度關切。但目前的能源政策無法解決台灣的缺電問題,因此,透過「2019民間能源會議」邀請相關領域學者專家、企業界人士以及社會大眾,共同討論台灣能源現況,尋找最適合的能源政策。   透過這場講座的舉辦,也解答了許多人民心中的疑惑,包括:   •為什麼要「以核養綠」?   「核能發電是一種穩定的低碳、低汙染發電方式,

國際上也明定核能是「潔淨能源」,能有效減少碳排放及空氣汙染。透過以核養綠打造綠能環境,維持電力穩定,穩健減核,逐步邁向非核家園。」   •「再生能源」不能取代核電嗎?   「台灣為獨立電網且規模小,包括風力、太陽能等再生能源容易受天候影響,以台灣夏季而言,用電量最高卻沒風,很難進行風力發電。因此維持原有的核能發電,並持續發展再生能源才是上策,避免因大幅度調整能源配比,導致發電不穩。」   •「核廢料」該如何處理?   「科技不斷進步,核廢料早已有解決方式,不論是室外或室內貯存,安全都不是問題。高階核廢料甚至可透過再處理技術,回收其中大部分可利用的元素,重製為新型燃料並繼續用於發電。」  

 不論哪一種發電方式,都有優缺點,但不該輕易放棄任一選項。因此本書收錄來自各界領域專家及學者的具體建議、構想,期望為台灣找出適當的能源配比,擘劃充分、穩定、潔淨及可行的電力發展藍圖。 本書特色   •透過專家論點剖析台灣能源配比:只有專家們才清楚的能源真相,在本書中首度完整呈現。   •全彩圖文說明各式能源利弊:收錄大量全彩圖表,並搭配專家的文字說明,幫助快速了解各式能源的優、缺點。  

太陽能發電補助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綠能使用與農地魚塭的結合已經討論多時,但在實際的執行層面上還是有許多爭議。一般使用農地設置太陽能板會排擠農業用地的種植功能,導至農作物產值下降。對此旺詮早前提出建議,爭取]大面積屋頂型太陽能板的獎勵補助,在109年從2000萬增加至3千萬,今年則取消補助1000萬!可見經發局根本不注重屋頂型的太陽能光電,而屋頂型的高成本也讓業者望之卻步。
針對種種問題,旺詮整理專案報告的內容,提出幾項建議。他認為巿府推動再生能源時,應著重屋頂型太陽能光電設置,強化政策導引誘因與措施。如違章建築的屋頂申請光電的相關程序也該設置與宣導。此外,漁、農電共生應成立跨局處審核小組嚴格把關審慎評估,就環境衝擊、社會影響、公民參與與資訊公開三面向進行全面檢核,並加強與地方的溝通,說明會必須在開會前一個月通知,並附上相關說明文件。不只考量地方民眾與民意代表,也應與環保團體、自救會等關心議題的民間團體取得全面共識,才能進場施工。而在設置屋頂型太陽能光電的補助方面也提高至3千萬元。當然,考量到現在水情吃緊的情況下,各項規劃也該酌情調整,盡早完善能源政策。
除了政策面向,環境問題也該被重視,旺詮指出,如何降低熱島效應,人人有責,須更增加緑化面積,所以不可再侵用農地魚塭水湖等,降低水泥建築溫室效應,這也是推動屋頂型太陽能發電的主因之一。
最後呼籲,無論是農地或魚塭,太陽能板長年曝曬在風沙之中,清潔不易,所以未來也應編制稽查小組,地毯式主動稽查位於漁塭及農地上的光電區,是否有偷用清潔劑清洗面版的行為。經發局長陳凱凌允諾,將與環保局合作,執行相關的聯合稽查。旺詮強調,唯有杜絕環境汙染,才不會辜負綠電的美意。

綠能文化基石之研究–以認知科學為探索導向

為了解決太陽能發電補助的問題,作者余瑞文 這樣論述:

本研究從認知科學之角度切入探討綠能文化發展之機轉,進一步使之作為全球或各國提昇使用綠能之意願以早日解決氣候變遷之問題。本研究彙整目前全球之溫室氣體排放及災害現況,並彙整綠能發電之使用現況及綠能文化之濫觴,以之探討認知科學影響文化變遷之機轉,再闡述認知科學實為綠能文化及地球永續發展之基石。研究結果發現全球歷年來燃燒產生之溫室氣體排放量由1975年之約160億噸逐年增加至2015年之32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年,自2013年起排放增加量已減緩。自1880年至2014年地球平均大氣溫度已升高約0.8℃,氣候變遷引起全球天災之發生次數自1900年代之每年數十次每年快速增加至2009年約400~500次

,且造成大量經濟損失。全球2015年燃料燃燒及水泥製程排放溫室氣體排放排名前十名依次為中國、美國、歐盟、印度、俄羅斯、日本、德國、伊朗、韓國、加拿大,此前十名之累計排放量即已佔全球排放量之75.22%,歷年來經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組織」之努力,世界各國已體認氣候變遷之危害,共同於2015年「巴黎協議」議定全球2020年的排碳量低於1990年的四成,已促使世界各國朝向減碳方向努力,提倡再生能源燃燒或發電以降低石化燃料燃燒量及溫室氣體排放量。綠能發電在發展過程中已逐漸引起經濟、環保、社會及政治等層面之改變,引起社會文化之變遷,全球逐漸形成綠能文化,而文化變遷是人類用來依循的價值系統產生的異化(a

lienation)作用,它的力量來自外塑力量的「社會力」及內塑力量之「認知力」,個體的認知行為共同創造文化以及社會群體之價值規範, 社會文化反過來型塑個人的行為與價值規範。文化之形成與個人受文化之薰陶而完成社會化,都是「認知力」的作用,其作用與記憶的形成是由邊緣系統的低階大腦—潛意識所主導。認知制約的形成與修正,必須透過高階大腦的意識與低階大腦之潛意識交互運作而成,文化認知受著大腦可塑性以及遺傳基因的影響,有關認知記憶之儲存,是透過大腦可塑性以及遺傳基因之作用而反映在大腦地圖之上。

2025 農業關鍵字

為了解決太陽能發電補助的問題,作者大泉一貫本間正義森川博之山下一仁八田達夫青山浩子 這樣論述:

  本書是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經團聯)旗下的公共政策智庫——21世紀政策研究所主導的研究會「開創新型態農產業」的研究成果結晶。學者群將原本的報告的內容加以修正增補,再由講談社的現代新書系列出版成書。書中具體且翔實地探討了5年甚至10年後的日本農業樣貌。   長期仰賴農政單位、農協主導的日本農業,目前正逐漸脫胎換骨,農企業也陸續地在日本各地出現。研究會除了走訪日本國內各地實際發展「新型態農業」的農企業,實際走訪荷蘭及丹麥等農業出口大國,針對日本農業的未來,進行了多方的考察與評估。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作者群從農業政策及現行制度的觀點出發,勾勒出日本未來應邁向的「新型態農業」樣貌。   

在少子高齡化趨勢急速深化之下,日本的經濟、社會都面臨了重大的變革,農業也不例外。日本國內飲食相關的市場需求前景看淡,農家因高齡化而無法再從事農務,農地則出現了廢耕地增加,或變更為住宅及太陽能發電用地的情況。這些現象,讓日本農業看似步步邁向夕陽產業,但其實它正一點一滴地在改變。   本書就以這些變革的萌芽為主軸,深入探討日本該如何茁壯成實力堅強的農業出口大國。   增田寬也的《地方消滅》裡描述:日本國內人口集中三大都市圈,其他地區高齡化、少子化加劇,預估2040年日本49.8%市區町村面臨滅絕。其中,日本農業區挑戰特別嚴峻,日本農業後繼無人。   臺灣「地方消滅」的速度也緊追日本。國家發展

委員會推估,2025年臺灣人口達高峰後,成長曲線就會反轉下滑。人口外流、高齡化與少子化的浪潮,加上極端氣候帶來的高溫與旱澇,對臺灣農業、農村、農民會帶來嚴峻挑戰。   「2025年,是臺灣農業轉型關鍵時刻。」轉型成功,臺灣農村將有望像歐洲適宜人居;轉型失敗,可能步上落後國家處境,基礎建設崩壞,垃圾與廢棄物橫流。因此,每一步都得謹慎踏穩。   「社會5.0」概念,將發展物聯網、機器人、人工智慧、大數據……可解決高齡化、少子化、環境與能源等社會課題,農業亦如是。農業隨附在新科技身邊,將華麗變臉,成為全新型態的明星產業。 本書特色   ‧一群關心日本農業學者,針對日本農業經過多年現地採訪所發

表的論文集結。是關切農業發展的第一手資料。   ‧臺灣的主客觀因素都與日本相仿,近年來一樣也受到人口萎縮與國際自由貿易的衝擊,臺灣農業與日本一樣仍有機會。本書即在探究「機會在哪?」   ‧「從心態到政策都要大刀闊斧地改變」,這是作者群的結論,日本經驗則是臺灣「已經發生的未來」。   ‧本書也收錄專章來討論臺灣農業目前的困境,缺工、極端氣候、人口結構改變已經出現在臺灣。   作者簡介 大泉一貫   1949年生,宮城大學榮譽教授、農業經營管理學者,著有《充滿希望的日本農業論》(希望の日本農業論)等書。 本間正義   1951年生,東京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教授、農業經濟學者,著有

《現代日本農業的政策形成過程》(現代日本農業の政策過程)等。 森川博之   1965年生,東京大學尖端科技研究中心教授,資訊網絡專家。 山下一仁   1955年生,佳能全球策略研究所研究主幹,農業政策分析專家,著有《是誰摧毀了日本農業?》(日本の農業を破壊したのは誰か)等書。 八田達夫   1943年生,亞洲成長研究所所長,經濟同友會政策分析中心所長,經濟學者,著有《日本的農林水產業》(日本の農林水産業)等書。 青山浩子   農業媒體工作者,著有《打造強而有力的農業》(強い農業をつくる)等書。 編者簡介 21世紀政策研究所   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經團聯)旗下的公共政策智

庫。 譯者簡介 張嘉芬   日本法政大學日本文學碩士,現為專職日文翻譯。   擅長不動產、餐飲、長照、經營管理等領域之口、筆譯。   興趣是在日本渡假務農。   譯稿指教:[email protected]   1 邁向農業出口大國之道 日本究竟欠缺什麼? 國土狹小一樣能成為「農業大國」 農業國家的三種類型 「食」與「農」已是密不可分的融合產業 批發市場消失的荷蘭 從「容易種植」到「市場需要」 資訊化是運銷革命的必備條件 丹麥的市場導向農業 最佳品類策略 以「產業聚落」推動農業革命 資訊產業化的園藝 支持農業與食品產業發展的「知識樞紐」 阻礙日本農業發展的因素 邁向農業出口大國之道

與歐洲大相逕庭的日本農協 必須擴增大型農家的理由 法國透過離農政策推動結構改革 日本農業應先以何為目標? 2 自由貿易是良機 國產品與進口品至少還能分庭抗禮的理由 「川普衝擊」殺死了自由貿易? 日本的農業並不弱 國產米和進口米,價差其實並不如關稅數字 日本米的價格約為美國米的2倍 即使零關稅,還是有農家能與外國米抗衡 不必「插秧」的劃時代技術 用ICT來管理整合後的農地 符合日本人口味的小麥,有機會反敗為勝 足與世界抗衡的牛肉 養豬業也能自力救濟開創活路 酪農與乳製品面臨運銷模式重整 競爭力薄弱的甜味作物 確立「中級品牌」是農業起飛的關鍵 物力、人力、技術的整套外銷 將日本農業塑造成亞洲農業

的典範 3 數位農業的時代 用大數據和雲端技術改變農業 數位農業的時代 運用數據提高生產力 運用ICT找出歉收原因 「健康與食物的關係」也更明確 築起預防糧食損失的防線 「農業共生型」智慧城市 化危機為商機 產官合作,公開所有數據 4 修正農業政策上的錯誤 日本農業必將成長 「日本農產品無法與全球競爭」的謊言 輸贏不是只看「規模」 日本的農地是優質沃土 日本農業保護政策上的重大謬誤 補貼政策的歷史脈絡 美國、歐盟廢除休耕政策的原因 日本也有「直接給付」制度 「高米價」政策究竟誰得利? 日本人飲食習慣的變化 生產者不喜加工和業務用農產品 業態一變,需求也跟著改變 從生產導向到市場導向 農業重

大問題:農業與食品產業的關係疏遠 食品產業紛紛逃往海外 與紐西蘭合作,生乳外銷中國 5 在農業的岩層法規中開創新局 結構改革的關鍵在「國家戰略特區」 結構改革才是成長策略的基礎 日本農業結構改革的歷史脈絡 「岩層法規」為何不退場? 「中央主導」正是國家戰略特區的優勢 比「規制改革會議」時代更迅速 最早在特區鬆綁的法令 農業特區的開路先鋒是兩大都會圈 以「地方創生」為目標的特區來接棒 不向反對論調屈服,帶領農業躋身成長產業 6 日本農業將出現轉變 邁向新型態農業先進國家的發展進程 從「生產過剩→生產調節」轉為「生產過剩→出口外銷」 「新型態農產業」的9種類型 市場導向的機制與「食品鏈農業」

其實也有「先進的」產品導向農業 「食品鏈農業」的五種類型 蔬菜的契約耕作與供貨契約 稻米業界因業務用米供給量不足所產生的變化 稻米契作與食品鏈農業 福原農場的案例 營農銷售公司與食品鏈農業 「農商工」的合作型態 外食餐飲企業、食品加工業者跨足農業與6級產業化 仍在發展中的日本食品鏈農業 躋身成長產業,農業要從運銷改革開始 打造企業易於投入的農業環境 企業投入與農地持有 專欄|開啟嶄新農業 商務模式的先鋒 1 丹麥農業/小小農業大國的祕密 2 金子牧場/期以「健育牛」品牌進軍全球市場 3 inochio集團/提供「新農業」建議方案的綜合輔導業 4 伊賀之里mokumoku手作農場/農業主題樂園

界之王 5 田中農場/不仰賴補助款的稻作生產 6 內田農場/「100%接單生產」的農業 PLUS|2025年,臺灣農業轉捩點 1 農業缺工主因?勞動人口減少才是隱憂 推動數位服務加乘農業 2 人口結構與膳食型態轉變影響糧食供需   調整農業生產結構,避免蔬果過剩並提升雜糧自給率 3 經驗法則遇見「忽冷忽熱」   氣候不可逆,提升農業調適力 4 模擬未來氣候,考驗農業韌性   實測作物產量變化,順應自然為調適策略 5 資源開發,轉為生態調節   導入生態系統服務,檢視永續資源庫存 6 今日農業如何順應極端氣候?   「作物溫度逆境模擬試驗平台」體驗危機,篩選抗逆種原   作者序

  從現在起到2030年,在日本經營農業的農家(販賣型農家1、經營主體2)數量究竟會大減至何種水準?這兩張圖表,是我的研究室團隊所進行的模擬試算結果。在2015年時,原本還有約138萬戶的農家,僅10年後,也就是2025年時,就會縮減近半,降到72萬戶;而在15年後,也就是2030年時,農家數量將銳減至3成以下,也就是減少到僅剩40萬戶。   從事稻作的農家,銳減的速度更是驚人。目前,日本的農家約有69%是稻作農家,但到了2025年,原本約有95.2萬戶的稻作農家,將減少到37.7萬戶;2030年更只剩下10.7萬戶。單就數字上來看,現在的農家,屆時10戶中有9戶都會消失。   這些數

值是以近年的農家戶數變遷為基礎,列出在統計上最有可能發生的數值,當然它們都只是預測值,實際的數字變化,應會介於圖表上所呈現的直線和曲線之間。我觀察農業就業人口數的變化、農業人口老化率和新進農民人數的比例,認為實際數字變化應會更趨近圖中的直線。   「農家減少7成,稻作農家減少9成」看到這樣的預測,很多人或許會對於日本農業的未來發展感到悲觀。然而,若再稍加仔細觀察「農家減少」的實際內涵,就可從中看出不同的趨勢變化。   大型農家漸增   我們依每一戶農家的農產品銷售金額,將農家分為「低於1,000萬日幣(小型)」、「1,000日幣~未達5,000萬日幣(中型)」、「5,000萬日幣以上(大

型)」這3類,預估每一類的戶數,以及它們在農家總數中的占比。   5,000萬日幣以上的大型農家,其實多半已像企業組織,與其說是「農家」,稱它們為「經營主體」會來得更貼切。此外,我們又將小型農家分為「低於300萬日幣」和「300萬~1,000萬日幣」,發現小型農家有85%都低於300萬日幣(約合新台幣84萬3,000元)。   若將前面所提到的「農家戶數驟減」這項預測,套用到上述3種規模來看,就會呈現出一個很有意思的事實:小型農家從2015年的125萬戶,驟減到2030年的30萬戶;中型農家也從10萬9,000戶減少到7萬5,000戶;反之,大型農家(經營主體)則由1萬7,000戶增加到約

2萬1,500戶,中型農家當中,銷售金額3,000~5,000萬,也就是接近大型等級的農家,預測戶數也將會增加。   換言之,所謂的農家戶數驟減,事實上減少的是小型、微型的農家,大型農家或經營主體,反而將逐漸增加。   接著,我們再將「小型」、「中型」、「大型」農家(經營主體)的農產品總銷售金額分別在整體銷售金額當中的占比,以圖表0-4來呈現。小型農家的總銷售金額占比,從2015年的26%下降到2030年的1.5%,減少的金額約達2兆2,000億日幣(約新台幣6,182億);另一方面,大型農家(經營主體)的總銷售金額則從41%上升到74%,若以目前的銷售額來換算,約相當於增加6兆5,000

億日幣。屆時農家結構將出現轉變,因小型農家退出市場所造成的損失,用大型農家及經營主體增加的部分來彌補,還綽綽有餘。   日本國內這種「小型農家減少=部分農家大型化」的現象,究竟應該視為危機?還是讓日本農業脫胎換骨的良機呢?其實,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關鍵。   讓農業再度躋身成長產業   包括我個人在內,本書作者群的每一位成員,都站在支持後者的立場。更準確地說,我們認為:若能改善過時且弊病叢生的農業政策與制度,依循全球化時代的新趨勢,重新建構經營主體的商業模式,日本的農業必能復甦,並再度躋身成長產業之列。為了扶植日本成為農業出口大國,我們要翻土整地,建立符合自由貿易時代需求的制度;運用大數據

與資通訊(ICT)等最新科技,構築新型態農產業的發展模式,提高農業生產力。為此,學者專家和媒體人從各自關注的領域出發,提供深入淺出的建言,探討農業究竟該從何著手、如何改變,並將內容集結成本書。     本書在結構安排上,第1章談「日本與國外(農業出口大國)的比較(日本缺乏的究竟是什麼)」,第2章分析「自由貿易為何是日本農業的良機」,第3章勾勒「科技改變農業的未來」,第4章論「為什麼日本的農業政策必須調整」,第5章探討「運用國家戰略特區,為日本農業掀起結構改革的遠景」等個別面向的議題,第6章再以「日本農業勢不可免的未來想像(食品鏈農業)」總結。在各章之間另設有專欄,聚焦觀察幾個率先導入嶄新農業型

態的農業經營主體。   重要的是,今後總數不到10萬戶的「中型農家」和「大型農業經營主體」,會支撐起整個日本的農業發展。目前這兩者的農產品年營業額合計約為8兆8,000萬日幣,但它們所創造的商業模式,將可望在未來10、15年內,成長到9兆、10兆日幣的規模。   對「15公頃極限說」存疑   剛才我提到:「若能改善過時且弊病叢生的農業政策與制度,依循全球化時代的新趨勢,重新建構農家的商業模式,日本的農業必能復甦,並再度躋身成長產業之列。」關於這個論點,作者群也想先表明我們的立場。   如前所述,在現今的日本農村當中,銷售額介於5,000萬至1億日幣規模的農業經營主體正逐漸增加,極具商業

概念的經營者也開始在全國各地嶄露頭角。以稻作規模而言,這些經營主體經營的耕地面積約為100公頃,年營收總計約為1億日幣。   離奇的是,在農業領域當中,其實直到最近都還普遍認為這種大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出現,只不過是痴人說夢。   「再怎麼擴大生產規模,稻作能有成本撙節效果的上限就是10公頃,之後就算規模再大,成本都不會下降。因此,即使發揮再多創意巧思,在日本從事稻作經營最理想的規模,應該就是15~20公頃左右了。」   這是某位學者的論述。然而,不僅農業學者,連農政官員和農協1,也就是整個農業界都支持這一套堪稱為「15公頃極限說」的論調。   實際上,在農林水產省2辦理的稻穀生產費用統計

調查當中,將耕地規模低於15公頃者分為7個等級,並仔細計算出了每個等級所需的生產成本;但15公頃以上者,全都歸類在「15公頃以上」這一個等級。即使日本農業的發展性,就潛藏在這些「15公頃以上」的農家,情況亦然。   在日本的農業界當中,還有很多類似這一套「15公頃極限說」的「通俗見解」,立論根據薄弱。例如「不論再怎麼努力,日本農業終究難與美國或澳洲匹敵」、「對於缺乏競爭力的日本農業而言,外銷根本就是一個不可能的選項」、「一旦取消關稅,日本的農業就會瓦解」、「一級產業終將走向凋零的命運」……   以往,農水省官員或農協不時都會抬出諸如此類的論述,以正當化他們所主張的「保護微型農家」這個名目。

部分主張「15公頃極限說」的學者,立場偏向保護小農、維護兼業農家,甚至還有些學者是因為反對以推動自由貿易為宗旨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所以才主張這個論述,要用它來當作一項立論根據。   「守護微型農家」、「保護小農」等論調,乍聽之下似乎言之成理,然而,守護微型農家、保護小農等作為,是否真能促進日本農家與農業的成長,進而維護日本的國家利益?   本書要深入探討這個禁忌。   轉「守」為「攻」   日本農業的各項重大變革,正一點一滴地摧毀前面談到的這些通俗見解。   自2013年起,日本政府祭出「攻擊型農林水產業」施政方針,推動

相關的農業政策。這項方針,是要讓農政從「保護農業」轉為「輔導農業躋身成長產業」,以期擴大外銷,並增加法人型態的農業經營。目前政府已著手推動幾項主要課題的因應措施,包括廢止生產調節、農協改革等,在政策執行上的確逐步向前邁進。而當初政府所訂定的關鍵績效指標(KPI)究竟有沒有可能達成呢?現階段看來還需要再加把勁。本書的作者群,或多或少都與「攻擊型農林水產業」的農業政策有些關聯。   過去那種以維持稻米價格、維護兼業農家為主軸的保護型農政,我稱之為「偏重稻作的農政」。對於長期在這個框架下從事農業的人來說,即使聽到「輔導農業躋身成長產業」、「成長型農業」的論述,恐怕也很難理解。在農村裡,那些呼應既往

保護型農政的輿論,至今仍根深柢固,在推動新的農業政策之際,同時必須對抗這些農村輿論,有時甚至還會出現政治上的傾軋角力。   另一方面,本書後續要介紹的這些有別於傳統形象、具備商業概念的人才,在農業領域裡勢必會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進而成為農村社會的主流。在這樣的轉型過程中,學者錯估農業情勢變化,或甚至趕不上變化的情形,更會一如既往地層出不窮。以往學者認為對農家有益才推行的作法,到頭來反而拖累了農業的發展;昔日學者曾大聲撻伐的事項,到頭來才發現它們其實是對的……諸如此類的現象,仍會不時出現。   現今日本正處於農業大變革的起步階段。此刻,我們須以今後10年、15年內必將發生的事項為根據,來思考未

來的農業,而不是再用過去的經驗,去預測農業的未來。   本書書名訂為《2025 農業關鍵字》,就是因為我們對農業懷抱著上述這樣的想法,同時也蘊含了我們對農業的期待。 2017年2月 21世紀政策研究所研究會「開創新型態農產業」 研究主幹  大泉一貫 日本農業缺乏國際競爭力? 日本農業界一直有個既定的說法,認為「日本農業缺乏國際競爭力」。 「日本農產品無法與全球競爭」的謊言 包括農林水產省、農協、農林派議員、大學農學院等業界相關人士,多半都認同這種說法。他們的論調,是「美、澳等國的農業採取大規模種植,價格便宜。日本農業再怎麼比,都不是他們的對手。」 這些農業界人士積極強調「日本的農業很弱小

」的觀念,向各界訴求高關稅等農業保護政策應予以延續。然而,在現今這個人口不斷減少的時代,一味地在日本國內市場裡故步自封,當然無法為農業開創任何新局。和這些人談日本農業在10年、20年後的遠景,也是枉然。 安倍政府在2013年時,針對農林水產品和食品的出口總額定出了政策目標:要將當時僅有5,000億日幣左右的規模,在2020年之前擴大到1兆日幣。然而,這些內容,與第一次安倍內閣在2007年所提出的目標如出一轍,而當時是宣稱要在2013年之前達到1兆日幣的目標。此外,2010年時,民主黨也曾訂立過相同的目標。 以往,農林水產省還不止是訂出了擴大外銷的目標,還以擴大外銷的名義,投入了龐大的預算與人力

。令人遺憾的是,截至2013年為止,日本的農產品出口總額持續呈現不增反降的局面。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現在日本的農產品缺乏「價格競爭力」。2014年的出口總額得以回升,是因為日幣走貶的影響;到了2016年時,日幣轉強,使得日本農產品又再次失去了外銷競爭力。 日本既往的農業政策,是對進口農產品課徵高關稅,以固守國內市場。然而,所謂的國內市場,未來將會因為高齡化和人口減少而逐漸萎縮。長此以往,日本農業就只能坐以待斃。若想扭轉這樣的命運,就必須仰賴出口,開拓海外市場。 日本農業究竟能否生存下去,端看它能否轉型為「可供外銷的農業」、「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換言之,就是要從鎖國型產業,蛻變成開放型產業

。 輸贏不是只看「規模」 追根究柢,這種「日本農業比美、澳的規模小,成本高,無法與全球競爭(所以要對進口品課徵高關稅來加以保護)」的主張,究竟是否合宜? 若以日本每一戶農家的農地面積為1,那麼歐盟的農家就是6,美國是75,澳洲則是1,309。這樣看來,日本的農地規模的確偏小。而農地規模愈大,營農成本就愈低,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台灣地區太陽能發電系統投資效益分析

為了解決太陽能發電補助的問題,作者陳琨城 這樣論述:

本研究除依據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設置管理辦法探討設置型式的適用性外,另將台灣的六個都會區,依據第三型系統容量、躉售電價及所定義的各項財務參數假設估算等條件,應用Excel軟體載入運算,後續以淨現值、內部報酬率、折現後回收年限及自償率等財務評估方法與決策準則,分析各區域自有資金及融資等資金方案的設置效益,最後再透過個案敏感度分析,整理影響因子的風險等級。為使各參數估算較具有參考價值,採用2004~2012年中央氣象局各地區之日射量資料,載入太陽能專用之發電量模擬軟體PVsyst,以推算出各地區的年發電量,並探討躉售公式中年可售電量參數的合理性。而於系統造價部分,採用工作分解結構及單價分析之方式編列

預算書,以推算出較接近市場行情之系統建置成本。經分析後發現第一、二型的太陽能系統型式,於建築物如交大光復校區同屬分散的座落型態,應適當的放寬併聯及躉售的規定,以符合經濟投資及節能減碳的多重效益。於計畫成本與收益部分,發現除模組及逆變器兩項關鍵設備約為造價的50%。年可發電量約為日射量的80%,於計畫初期藉此比例關係可快速推估出造價及年發電量外,並得知台中以北的新竹、台北地區年可發電量與躉售公式中全台灣統一訂定為1,250kWh(度)的差異達24.45~31.23%,有失鼓勵民間參與再生能源政策的公平精神。經效益計算後嘉義地區採融資方案,容量分別為98kWp、497kWp之太陽能系統符合業者觀點

的投資決策準則,內部報酬率大於WACC 5.62%、淨現值大於零、折現後回收年限低於營運期1/2,10年,且自償率大於1之要求。如不局限需將系統設置於同一地區,可將五個容量98kWp集成為一個490kWp之系統做設置,在具有相同的量體採購價格及有部分成本不需支出的條件下,整體造價較低,且躉售電價反而較高,如資金配合融資方案,為業者於台灣地區投資太陽能之首選。於風險管理部分,經敏感性分析後得知,以系統年發電量的風險最高,接著為建置成本、貸款比例,故應對此三大影響因子嚴加控管,以維護預期之投資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