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 饋線 申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 蘇瑛敏、宋立垚所指導 梁信君的 桃園埤塘設置太陽光電系統影響因子之研究 (2020),提出太陽能 饋線 申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桃園埤塘、太陽光電、模糊德爾菲、層級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 張文貞、黃國倉所指導 何威融的 氣候變遷下校園節電推動困境之探討—以國立臺灣大學校總區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校園節電、四省專案、永續校園、需量控制、儲冰系統、公民參與的重點而找出了 太陽能 饋線 申請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太陽能 饋線 申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桃園埤塘設置太陽光電系統影響因子之研究

為了解決太陽能 饋線 申請的問題,作者梁信君 這樣論述:

桃園埤塘星羅棋布,是先民順應環境及氣候,創造出特於全台各地,甚至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特殊地景,具有灌溉、蓄水及防洪等功能,數量上從全盛時期的萬餘口埤塘,至2005年調查結果已銳減為3,000餘口,2011年調查後僅剩2,851口,促使政府及民間積極立法保存。台灣為呼應環境議題,於2016年提出非核家園政策,政府積極擴增火力發電廠機組,也積極開發沼氣、風力、水力及太陽能等再生能源。其中太陽能屋頂型及地面型因土地取得不易,故水庫、鹽田及埤塘等水域被納為太陽光電主要標的之一。桃園埤塘肩負電力供應任務,對於埤塘既有環境、景觀及人文脈絡等產生衝擊,亟需探討再生能源供給與埤塘保存之取捨及其效益,並研擬影響

因子。本研究透過文獻回顧,蒐集桃園埤塘、太陽光電價值及相關環境議題,提出生態、景觀、人文、水利、綠能、經濟等六大面向及23項影響因子,研擬桃園埤塘設置太陽光電系統影響因子架構,以模糊德爾菲專家問卷,取得專家群體共識,篩選21項影響因子。再依確立之架構建立層級分析法專家問卷,並針對不同領域專家進行問卷調查,回收進行一致性檢驗後,取得專家對於桃園埤塘設置太陽光電影響因子權重值及序位之看法。研究結果顯示,桃園埤塘設置太陽光電系統之六面向權重依序為「水利面向」權重值37.4%,「生態面向」權重值27.5%,「人文面向」權重值9.8%,「景觀面向」權重值9.1%,「綠能面向」權重值8.8%,「經濟面向」

權重值7.4%。表示埤塘仍應回歸水利功能,於維護生態、人文及景觀前提下,埤塘仍具有發展太陽光電之潛力,可提供政府對於未來埤塘生態、人文及景觀之研究及調查方向,作為埤塘設置太陽光電的政策及策略參考。

氣候變遷下校園節電推動困境之探討—以國立臺灣大學校總區為例

為了解決太陽能 饋線 申請的問題,作者何威融 這樣論述:

本研究在氣候變遷的大議題下,以空間尺度觀點出發,從全球視野逐步聚焦到臺灣的校園空間,點出大專校園對於氣候行動的重要性。接著論述校園空間的學級差異,說明為何大專院校需要特別區分獨立探討。然後藉由建築空間、電機工程、機械空調等專業領域的前人研究視角,說明不同專業視角在校園節電的議題中,各專業的核心思維有哪些限制、盲點和衍生問題。首先,在節電政策的歷史沿革章節中,本文回顧了歷年公部門所施行的相關政策,包含了經濟部的四省專案、教育部的永續校園相關計畫,並從政府所採取的措施和推動節能的手法,推敲綜整出目前的治理侷限。接著在節電的建築物理基礎章節中,本文說明了相關建築能耗的基本概念,包含建築生命週期、比

較國際間綠建築評估概念及系統,然後透過熱舒適度及相關評價系統的演進,闡釋永續設計思維的典範轉移。再者,在說明校園節電的治理架構(三大系統)和議題特性之後,本研究詳細探討了總圖及社社館案例及其反映的問題。最後,筆者嘗試提出校園節電治理的策略方向,以「由上而下」及「由下而上」的取徑搭配前述的二個案例,分別以制度、科技及利害關係人的維度討論在不同的專業視角、層次、系統之中,校園節電政策該如何協調,或說是不同價值選擇下某種程度的妥協,並希望能能以臺大為案例樹立典範,將經驗推廣至其他學校,達到氣候變遷減緩之行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