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美國公立大學取得州民學費資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如何在美國公立大學取得州民學費資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崔西‧麥克米蘭‧卡敦寫的 低級教育:窮人讀大學就可以翻身?失業者就應該考證照「進修」?我們是在培養自己的能力,還是從弱勢者身上挖錢,供養一整個產業? 和肯.羅賓森盧.亞若尼卡的 讓孩子飛:別讓僵化體制扼殺孩子的未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如何在美國公立大學取得州民學費資格也說明:大學 所在州的州民身份,計畫就學前最好跟校方諮詢取得州民學費資格的機會之大小。 對於學費有嚴格預算的學生可以考慮美國西北部的學校,因為在西北部比較多的州立大學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光現出版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工業教育學系 徐昊杲所指導 黃維賢的 海峽兩岸職業教育發展之比較研究 (2012),提出如何在美國公立大學取得州民學費資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發展理論、職業教育發展、職業教育、比較教育、技術進步。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曾復生、陳文政所指導 李曉萍的 開放陸生來臺就學政策與機制(2008-2012) (2011),提出因為有 大陸學生、大陸學歷、陸生來臺、惠臺、三限六不的重點而找出了 如何在美國公立大學取得州民學費資格的解答。

最後網站高學費時代,這些美國大學物超所值! - 新絲路遊留學則補充: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公立大學之一,被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在2008年譽為在美國前10 ... 不論是申請大學或是研究所,都可以透過第二種方式取得州內學費資格,以下是有提供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如何在美國公立大學取得州民學費資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低級教育:窮人讀大學就可以翻身?失業者就應該考證照「進修」?我們是在培養自己的能力,還是從弱勢者身上挖錢,供養一整個產業?

為了解決如何在美國公立大學取得州民學費資格的問題,作者崔西‧麥克米蘭‧卡敦 這樣論述:

  窮人讀大學就可以翻身?   失業者就應該考證照「進修」?   我們是在培養自己的能力,   還是從弱勢者身上挖錢,供養一整個產業?   ◎「低級教育」是什麼?   過去,我們總認為透過進修取得文憑、取得證照,是讓勞工提高收入、改善生活的不二法門。但如今,這樣的教育福音卻成為營利機構獲利的來源;財源除了是最需要協助的弱勢者外,還有我們的稅金--而這樣將獲利的重要性放在學生權益之前的所謂「進修教育」「高等教育」,即是卡敦所謂的「低級教育」。   ◎「弱勢者進修、考照、想辦法拿到大學文憑」難道不是理所當然該做的事嗎?   有別於傳統教育將重點放在學生對學問、技能或知識的追求;「低級教

育」的問題在於,這類營利性的教育機構,往往將最需要協助的弱勢──近貧族、窮忙族、單親媽媽、失業者、缺乏專業技能者──視為主要顧客,並透過他們、或直接從他們身上獲利。前者可能是政府的補助,後者則是永無止境的「進修」,以及隨之而來的學費負擔。   但這樣的「進修」與「考照」,是真的為弱勢者的未來設想嗎?你進修,政府買單;或者是設定政府的補助必須與弱勢者進修、考照掛勾,真正被「幫助」的,到底是弱勢者,還是這些教育業者?   ◎「翻身」是門好生意,客戶很窮就更好   為什麼這些營利教育機構鎖定的獲利來源都是弱勢者?   因為,如果「客戶」本身的條件很好──收入穩定、家庭結構完整、甚至自己就有不

錯的學歷,這門生意是很難做起來的。   然而,現今的趨勢則是利用人人熟悉的「進修翻身」概念,設計細微的組織方式、人力安排、資源分配、以及廣告宣傳,去吸引最弱勢的人。勞工被困在報紙、雜誌、或是這些教育機構,甚至是政府所鼓吹的創業型勞工精神當中,抱著助學金貸款等各種債務,在期待與現實間的這條進修教育之河載浮載沉。他們所懼怕的,以及最大的風險都是:若是要脫離這條河,他們很可能會落到比一無所有更糟糕的境地,最後甚至可能會--直接沉下去。   ◎當勞工必須負擔更多風險──等等,這是勞工應該要負擔的風險嗎?   現今的經濟型態,對教育提出了一個最重要的要求:要能經常、確實地訓練上百萬名勞工,同時,訓

練過程要迅速,雇主付出的成本要低,最好不必負擔任何成本。在越見嚴苛的勞動背景下,人們在職涯中更常換工作和老闆 ,企業更倚重約聘員工、短期員工、和臨時員工;仰賴雇主獲得收入增益和職涯升遷的情況越來越少見。最後的結果是:勞工必須為自己的職業訓練、健保、還有退休負擔更多的責任與風險。   不過我們要問的是:這是勞工應該要負擔的風險嗎?如果不是,又是因為什麼原音,而導致這樣的風險轉移?   ◎台灣已經注意到了!但能夠做什麼?   二○一六年時,現任文化部長鄭麗君已經注意到這個現象,更直指在台灣,是「窮人借錢穩定高等教育」。當時擔任立委的鄭部長,直指「教育公共化」是唯一解;本書作者則是透過各層面─

─包括經營者、老師們、提供貸款的金融業者,甚至是接收債務的相關業者,來全面剖析這樣的「營利化」對美國的教育「產業」,與這些窮人「客戶」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那麼在台灣呢?在二○一六年以後,我們又對這些現象做了什麼?或者我們該問的是:除了「教育公共化」外,我們能夠做什麼? 各界推薦   「到目前為止,以營利學院學生們複雜的生活和選擇為探討主題的書,沒有比這本更棒的了。」--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卡敦明明白白地證明了『低級教育』一詞的真切存在,同時,她也提出我們最該做的,就是檢視整個高等教育制度,打開機會之門。」--科克斯書評(Kir

kus Reviews)   「在《低級教育》一書當中,麥克米蘭‧卡敦態度嚴謹、思慮清晰、既能以同理相待、而睿智又不失詼諧。…她用一以貫之的聰慧,讓這本書讀來說服力十足、教人難忘、實在不可不看。」--《Difficult Women and Bad Feminist》作者羅克珊‧蓋伊(Roxane Gay),   「《低級教育》精彩極了:深入精微、論述嚴謹、描述動人。這本內容震撼的書告訴你我,當公眾之利的高等教育私有化成為以營利為目的機構,而緊扣住影響廣及全面的不平等和大眾的個人理想抱負,將產生什麼結果。」-- 埃默里大學非裔美國研究教授、《White Rage》作者卡羅‧安德森(Caro

l Anderson)   「想了解當前改造高等教育的市場力量,就一定要讀這本書。這本讓人看了咋舌的書,詳述了高等教育這個迅速成長的教育產業,還有二十一世紀美國的高度不平等和勞動不穩定,與這項產業的快速擴張,有何關聯。」--「美國社會學學會」(American Sociology Association)前主席茹絲‧米爾克曼(Ruth Milkman)   「針對美國高等教育的罄竹批評,多有簡化且往往流於空洞;崔西‧麥克米蘭‧卡敦對『低級教育』鞭辟入裡的分析,更顯出眾。在川普(Trump)的行政團隊意欲讓美國的營利學院生存更加容易的當口,這本書提供的抗衡形式,最強而有力--鉅細靡遺地闡述出

這個金額龐大之產業的由來與造成的影響。只要你對大學的高額學費、學生貸款、或是諸多社群周遭點滴消逝的希望感,感到灰心,那麼,你就需要讀讀這本書。」--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高等教育政策教授、《Paying the Price》作者莎拉‧古德里克拉伯(Sarah Goldrick-Rab)   「麥克米蘭‧卡敦用無比熱忱、無礙辯才、還有數據資料,詳實記錄了我們對年輕人、高等教育、還有民主本身一步步造成的傷害。」--紐約市立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未來倡議計畫」(Future Initiative)創辦人暨主持人、《Now You S

ee It》一書作者凱西‧N‧大衛森(Cathy N. Davidson)   「這本書針對美國「新」經濟環境下營利學院的角色,檢視得鞭辟入裡。以營利(或股東制)大專院校為討論主題的書,無能出其右。」--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經濟、公共政策與非裔美國研究教授威廉.A.達瑞帝(William A. Darity)  

海峽兩岸職業教育發展之比較研究

為了解決如何在美國公立大學取得州民學費資格的問題,作者黃維賢 這樣論述:

本研究針對海峽兩岸職業教育發展之比較進行研究,依據研究目的提出待答問題,透過文獻分析法與實地訪問等方法,蒐集論文所需相關資料,藉由比較方法描述、解釋、並置和比較,詳加分析、歸納與討論,以下是本研究發現:一、海峽兩岸職業教育發展有一致的規律性。二、從巨觀的角度來看,海峽兩岸職業教育發展特徵相同。三、從微觀的分期來看,臺灣或中國大陸職業教育發展的特徵依發展分期不同而有差異。四、海峽兩岸發展職業教育模式皆從人力規劃走向市場需求。五、海峽兩岸職業教育發展皆受到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六、「教育、訓練及就業一體化是職業教育發展的趨勢」在不同經濟體制變革下會有變異。七、海峽兩岸職業教育發展因應經濟發展,在市

場驅動、區域經濟制約、職業教育發展戰略、產學合作的企業責任與職業教育資金來源均有顯著差異。八、臺灣職業教育發展主要問題是政府與法律制約職業教育發展。九、中國大陸職業教育發展主要問題是區域經濟發展制約職業教育擴充。十、海峽兩岸職業教育發展在市場需求、兩岸通用職業資格框架、企業責任與產學合作、職業教育評鑑機制等方面具有互補性,尚待政治協商處理。十一、中國大陸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立論基礎有三:1.職業教育體制由最薄弱到薄弱,逐漸形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2.因應現代化建設戰略與加入世界貿易體制的衝擊;3.對職業教育的充分認識。

讓孩子飛:別讓僵化體制扼殺孩子的未來

為了解決如何在美國公立大學取得州民學費資格的問題,作者肯.羅賓森盧.亞若尼卡 這樣論述:

★《紐約時報》暢銷書《讓天賦自由》、《讓天賦發光》作者新作 關於孩子的教育,你最擔心的是── ●考試太多,孩子壓力太大 ●孩子上學之後,反而討厭學習 ●如何學習,才能因應未來 ●孩子的優點不被重視,缺點卻被放大 ●擔心孩子被霸凌 如果你也正為孩子的教育而擔憂,本書就是解答!   世界的教育部長――肯・羅賓森,這次與家長站在一起! 他不是要父母去改革教育體制, 而是協助父母在現行的教育制度下, 找到孩子最好的教育途徑。 書中蒐羅最完整的各類教育制度、特色學校、另類教育、數位學習……, 無法在體制內發揮天賦的孩子, 同樣可以找到最適切的學習管道。 學校無法左右孩子的學習,但,父母可以! 未來

,孩子需具備的關鍵技能是: ●創造力●應變力●協作力●高EQ●團隊精神 本書三大重點,讓家長協助孩子獲得這些能力: 1. 了解孩子的興趣、個性與天賦。 2. 判斷學校的特色,尋找最適合孩子的學校。 3. 除了體制內教育環境,還有哪些資源可提供學習支援。 這是給家長力量、支持與指引的書!     當人類社會邁入二十一世紀,家庭正在改變、孩子也在改變、工作也在改變……。我們無從想像未來的世界將如何變化,但可以確定的是,未來的轉變已不是傳統教育的框架可以含括。希望透過羅賓森爵士這本新書,能夠再度提醒所有的家長與教育家全面重新學習,面對未來年代的抵臨。――嚴長壽  專文推薦    國際好評   

◆如果你煩惱孩子上學之後會如何,別擔心,肯.羅賓森爵士會在這裡協助你。這是一本實際而且實用的指南,教你如何避免變成直升機父母,但是依然在孩子的教育扮演積極的角色,幫助他們擁有快樂、成功的人生。──格蘭特(Adam Grant)│《擁抱B選項》作者   ◆羅賓森爵士提供合理的建議與有用的策略,幫助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做出正確的選擇。本書可謂教育的定心丸,減少父母對學校教育的焦慮、氣憤與憂慮,為孩子做出最好的選擇,讓孩子獲得愉悅而有成效的學習經驗。──《科克斯書評》   ◆羅賓森爵士認為,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了解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你得幫他們找到自己的天命。他認為,教育不是沒有選擇,只能接受安

排,他更教我們如何找到最適合孩子的教育。如果你期待教育幫孩子獲得快樂、充實的人生,本書就是必讀指南。──《圖書館期刊》 作者簡介   肯.羅賓森Ken Robinson     國際知名創新、創造力與人力資源專家。合作對象遍及歐洲、亞洲和美國政府,以及國際機構、世界500強企業、非營利組織和世界頂尖文化組織。他的演說充滿熱情,鼓舞人心,善於以幽默勵志的方式傳遞深奧的知識,廣受歡迎。他告訴全世界讀者,在全球經濟新形勢下,商業、教育與組織的需求應如何變化。     二〇〇三年,因為對文化藝術的卓越貢獻,獲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冊封為爵士。二〇〇五年,他被《時代雜誌》、《財富

》與CNN聯合評為「主流之音」。著有《讓天賦自由》、《讓創意自由》、《讓天賦發光》、《發現天賦之旅》等書。   盧.亞若尼卡Lou Aronica     曾創作兩本小說,並與他人合著非文學類作品,包括與拉派爾(Clotair Rapaille)合著的暢銷書《情感行銷的符碼》(The Culture Code,天下文化)。現與妻子凱莉及四名子女居住於美國康乃迪克州。   譯者簡介   廖月娟     一九六六年生,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碩士。曾獲《誠品好讀》報告二○○六年度最佳翻譯人、二○○七年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二○○八年吳大猷科普翻譯銀籤獎。譯作繁多

,包括《灰犀牛》、《謝謝你遲到了》、《釣愚》、《旁觀者:管理大師杜拉克回憶錄》、《賈伯斯傳》、《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凝視死亡》、《我的焦慮歲月》等數十冊。     推薦序 尋找生命的原創動能,父母與老師都需要重新學習 嚴長壽 第一章 確立方位 第二章 了解你的角色 第三章 了解你的孩子 第四章 如何強健孩子的心靈與體魄 第五章 了解學校有什麼用? 第六章 選擇適合的學校 第七章 教育的根源 第八章 建立關係 第九章 解決問題 第十章 展望未來 謝辭 注解   推薦序 尋找生命的原創動能,父母與老師都需要重新學習 嚴長壽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台東均一實

驗高中/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董事長 Schoolbag in hand 手裡拿著書包 She leaves home in the early morning 她在晨曦中走出家門 Waving goodbye with an absent-minded smile 揮手道別、臉上一抹心不在焉的笑……   Slipping Through My Fingers 是曾經風靡全球的瑞典樂團ABBA的一首老歌,優美的歌詞、傷感的旋律,娓娓道出一位母親凝視著女兒背書包上學的心聲。目送女兒漸行漸遠的背影,母親內心百感交集,縈繞揮不去的鬱悶、內疚。彷彿孩子這一跨步,將永遠失去她……從手指縫悄悄溜走的不只是

子女的成長時光,還有一去不復返的幸福青春。   「從手指縫悄悄溜走」這句話,宛如親子關係之寓言,父母與孩子雙方永遠不會知道成長道路如何複雜難測,似乎只有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是一步。 教養無法外包   生命並不是一條生產裝配線,按照既定的軌道,一個零件、一個步驟、一個排線,定位焊死終生保固,生命充滿了各式各樣的變數,而其中絕大多數是父母或家長連想都沒想過的。孩子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需求的東西都不一樣,無法一再地使用同一套腳本,如同肯.羅賓森指出的:「教養就像打籃球,每次中場休息,你都得想想新的策略。」   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感到非常興奮,想與更多人分享。在肯.羅賓森的前兩本書《讓天賦自由》與

《讓天賦發光》中,他主要站在孩子的立場,聚焦在標準化教育的戕害,以及天賦的多元與實現的可能。時隔數年,他再度推出這本新書《讓孩子飛:別讓僵化體制扼殺孩子的未來》,以家長的立場,跟家長站在一起,共同思考孩子的最適教育方式。   無獨有偶的,在我過去這麼多年的書寫與演講中,我也一直強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教養真正的根源在於父母。在《教育應該不一樣》我也曾呼籲過:「醒醒吧!家長,你可能就是扼殺孩子天賦的頭號殺手。」這些沉重的話語,看似對家長嚴詞抨擊,其實我只想指出,現在的「家長」已不是不學而能、不慮而知,我們很容易發現,很多忙碌的家長把教育「外包」給學校、補習班及學齡前的安親班,將教養的

責任讓渡給老師,但其實父母才是真正陪伴孩子一路成長的「引航者」(navigator),其位置無人可以取代。   父母對孩子先天上具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偏偏絕大部分父母沒準備好。在本書中,肯.羅賓森分析了幾種父母的類型:「專制型」、「恩威並重型」、「放任型」與「忽略型」。「專制型」的父母要孩子無條件遵守自己立下的規定,全面性宰制孩子的學習成長;「恩威並重型」的父母較有原則,以解釋替代處罰,激發孩子自我責任心;「放任型」的父母給孩子很多愛,而不管後果,採取放牛吃草、鬆散的教養風格;「忽略型」的父母完全不負擔教養責任,讓孩子遭到嚴重的漠視。此外,還有最極端的「直升機父母」,就像直升機一樣,老是在子女

頭上盤旋,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孩子一碰到困難,立即插手介入。 站在父母同一邊   請先別忙著對號入座!為人父母本來就是一輩子的挑戰,也是一場終身學習的考驗。特別是,時至今日,「家長」這個名詞的內涵已經被改變了,它可以是雙親、單親、同性伴侶、祖父母,或是志工、或是伴護者……。觀照點將更形複雜。   我認為,台灣父母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憑藉自己有限的學習經驗、狹隘的視野、落伍的觀念,只用「後照鏡」框限孩子的可能性,無法以「探照燈」為孩子尋覓真正的未來。   面對學校教育,父母也習慣用自己的經驗來期待老師,而忘了其實很多老師自己才剛走過傳統「填鴨學習」的過程,本身的人生歷練也不盡成熟。一路專

精於念書與考試,最後變成一個老師,甚至連玩樂、運動的機會都沒有。至於「4C」強調的合作能力、批判性思考、溝通力、創造力等……更是在傳統教育中少有機會培養。   因此,做為一名面對未來的好老師,其實仍需經過多方學習,長時間努力,不是取得教師資格即可自然勝任。這本書也提到舉世推崇的芬蘭教育系統,他們在甄選培訓師資時,刻意做了一項創舉,四分之一召募學業成績優異的學生;另外四分之一則挑選學業成績落在後面的百分之五十的學生。因為他們知道各式各樣的人都有教學潛能,而且曾經學習受挫的經驗,日後更能同理學生的學習困境,提供真正的協助。   我們在台東的「均一中小學」,一直以來在各界朋友天使的支持下,持恆永

續地推動教育翻轉實驗。我想分享一個例證:有一天我們的副校長Anthony Cluver在學校走廊三樓,無意中聽到二樓有兩位孩子在爭吵,其中一位盛怒下用了粗鄙的言詞罵人,副校長馬上走下來,拍著那位飆粗口同學的肩膀說:“I can’t believe these words are coming out of your mouth?!”   這案例給我很大的學習。如果副校長直接斥責「你怎麼講髒話?」孩子一定會起防備心,改換這種「我不相信這些話居然從你口中說出來?」表示我對你有期待,你也有自尊心,你不應該會這樣,果然孩子馬上羞愧地道歉。雖然只是小小的一段對話,卻表現出一個成熟老師教育孩子的正確示範

。 多元化教育的選擇,客製化的學習   二○一六年世界經濟論壇發表了一篇報告,指出全世界工作者在二○二○年必須具備的關鍵技能是創造力、應變力、協作力、團隊精神和高EQ,而這些能力應該在教育中培養。   每位孩子都是獨特的,如同每種生命都含有其專屬的「內在目的性」,如同橡樹的種子在合適有利的環境下,終究會長成橡樹,而不可能變成核桃樹。因此,每個人都必須「客製化」的學習。而今,教育已經成為「多元化的選擇方案」,除了傳統的公立學校,還有私立學校、特許學校、虛擬學校、另類學校,甚至也可以選擇讓孩子在家自學或校外自學。   肯.羅賓森自己有一對子女凱特與詹姆斯,其中女兒選擇「自學」,讓他從教育子

女的經驗中領悟到:每一種教育都有適合某類型孩子的地方。藉著這本書,他其實想提醒家長創造一種「恰如其分」(right fit)的教養環境,偵測出自己孩子究竟最適合進入哪種學校、以何種方式學習。一如他書中所強調的:「他們將來會做什麼,也不是你能左右的。你能做的,就是為孩子的成長創造最好的條件和機會,這就是你的角色。以教養這場硬仗來說,了解你的角色,只打了一半,另外一半,就是了解你的孩子。」   對我來說,我認為未來的教育,除了要學會「做事」與「做人」兩大核心目標,更須具備「生活的素養」。   要培養孩子面對未來的「做事」能力,必須技術、學術與藝術,三者兼具且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才能不被機器人所

取代。   至於「做人」的能力,我們要裝備孩子擁有「獨立思考、不被駕馭」的能力,來面對這個資訊爆炸、真假難辨、是非不明的時代;而孩子身為未來民主社會的公民,在面對不公不義時,也必須要有「正義感」與關懷弱勢的「悲憫心」。   論及生活素養,這更是一個社會文明的重要指標,每個人都必須在「做事」與「做人」之外,擁有人文藝術的素養,懂得「生活」之道。   當人類社會邁入二十一世紀,家庭正在改變、孩子也在改變、工作也在改變……整個世界一切都在改變。我們無從想像未來的世界將如何變化,但可以確定的是,未來的轉變已不是傳統教育的框架可以含括,教育的內容、體質及視角都需要根本的改變與調整。尤其是做為未

來父母的各位,希望透過羅賓森爵士這本新書,能夠再度提醒所有的家長與教育家全面重新學習,面對未來年代的抵臨。   前言 本書如何幫助你?   如果你是學齡孩子的父母,此書正適合你。我的目的就是幫你讓你的孩子得到他們所需的教育,以擁有豐碩、圓滿的人生。至今,我一直在教育界工作。關於教育,我已和家長進行過無數次的對話。我本身也是家長,因此深知為人父母是一種挑戰,也是件樂事。在你的孩子開始上學之後,做父母這件事又變得更複雜了。在此之前,孩子的發展與快樂,你都是自己一手包辦,但孩子開始上學之後,他們清醒的時間有大半都得交給別人照管。對孩子來說,這是最重要的成長階段,而他們對你的孩子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看著孩子第一天上學,你不由得百感交集。你希望他們能為了學習而興奮、交到好朋友、得到啟發、在學校過得快快樂樂。同時,你或許會憂慮不安。學校帶來全新的人際關係。孩子會如何回應老師?學校是否知道每個孩子的特別之處?其他家長和孩子呢?你的孩子是否能超越新的社交障礙,還是被絆倒,摔得鼻青臉腫?無怪乎在孩子上學的第一天,你會如鯁在喉。你知道,今後將完全不同。沒錯,正是如此。   父母總是不放心把孩子交給別人。現在,關於學校教育,他們又有更多的疑慮。很多父母為了教育的各種亂象氣憤不已。他們擔心學校給孩子太多考試,讓孩子壓力太大。他們認為學校減少了藝術及體育課程,也很少給孩子戶外活動,課程變得過於偏

狹。他們也擔心學校不把孩子當成個人,學校無法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創造力和個人才能。由於很多青少年有學習問題,甚至因為注意力缺陷而必須服藥,父母因而倍感焦慮。他們也擔心孩子可能遭到霸凌和恐嚇。如果孩子已經上高中,則要擔心大學學費調漲。不管孩子是否要上大學,做父母的也擔憂孩子日後能否找到工作。更糟的是,他們常常有無能為力之感。   有人認為教育是為了孩子離開學校之後的人生做準備──不管找到好工作或是接受高等教育。這麼想也沒錯,但童年不是排演。你的孩子正在過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感覺、想法和人際關係。教育在此時此刻就應該發揮影響力,就像父母所做的。你的孩子會變成什麼樣的人,未來會如何,都與現在的經驗息

息相關。如果孩子接受的教育過於狹隘,就不能發現自己的天賦和興趣,無法豐富現在的生活,離開學校之後也難以得到啟發。   因此,本書能如何幫你呢?我希望本書能教你做三件事。首先,觀察你的孩子現在需要什麼樣的教育,而為人父母的你能做什麼。父母常認為孩子需要的教育和自己接受的教育一樣。這取決於父母過去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大抵而言,這種想法可能不對。這個世界變動如此之快,教育也必須改變。第二是,正視你幫孩子得到所需教育的挑戰。有些挑戰和教育的公共政策有關,有些則與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有關。第三,看看做父母的你有哪些選擇和力量來克服這些挑戰。 第二章 了解你的角色 你的教養風格是哪一種? 一九六○年代早

期,心理學家鮑姆萊德(Diana Baumrind)進行了一項廣泛的調查研究,發現父母的教養風格主要可分為三種。三十年後,麥柯畢(Eleanor Maccoby)和馬汀(John Martin)以鮑姆萊德的研究做為基礎,提出第四種教養風格。這四種教養風格也就是專制型、恩威並重型、放任型和忽視型。 ‧專制型的父母要孩子無條件遵守自己立下的種種規定,沒有讓孩子討價還價的餘地,也不解釋為什麼要這麼做。孩子如違反規定,則會遭到嚴厲的懲罰。專制型的父母要孩子服從命令,而且不得提出疑問。研究顯示,專制型父母教養出來的孩子通常能達成父母的期望,然而比較不快樂,也常有人際關係的問題。 ‧恩威並重型的父母也會要

孩子遵守自己立下的規定,但比較願意解釋為什麼要這麼做,能跟孩子討論,讓孩子適應。一旦孩子違反規定,則認為這是指導的好機會,會以解釋來替代處罰。恩威並重型的父母希望孩子能依照自己立下的原則去做,然而也知道這些原則只是過程。恩威並重型父母教養出來的子女最快樂,社交關係也最良好,日後成功的機會也比較大。 ‧放任型的父母對孩子很寬容,常把孩子當成是自己的同輩或朋友,很少立下規定要孩子遵守,對孩子也沒有很多期望。他們會努力滿足孩子的需求,給孩子很多愛,而不管後果。放任型父母教養出來的孩子在家庭以外的地方往往討厭權威,在學校的表現也比較差。 ‧忽視型的父母則不負擔教養責任,認為孩子有東西吃、有地方住就好了

,給孩子的培育或指導少之又少。因此,忽視型父母的孩子往往長大之後有自制和自尊的問題,也比較不快樂。

開放陸生來臺就學政策與機制(2008-2012)

為了解決如何在美國公立大學取得州民學費資格的問題,作者李曉萍 這樣論述:

兩岸政治對立已逾一甲子,雙方的「和解共生」過去在臺灣被視為投共賣臺的解讀。但在2008年馬英九就任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後,雙邊人員交流與互動,卻開啟了新的模式-洽簽兩岸經濟合作協議、開放大陸觀光客來臺,甚至帶有高度政治意涵的大陸學生,也得以自2011年起來臺就讀大學。開放陸生來臺就學的原因,除了臺灣內部正面臨少子化與生源外流的危機之外,透過青年學子的交往互動,緩解兩岸對立則是長程願景。然而,大陸學生出國留學的管控,是大陸官方對臺政策的整體實現,其計畫性的推波助瀾,正是維繫成敗的關鍵性因素。本研究有別於過去相關文獻的論述方向,從大陸對臺政策的角度切入。希望藉由大陸對臺政策的剖析,更加理解開放陸

生來臺對臺灣整體的助益與衝擊,繼而提出相對客觀的結論與見解,以提升本研究的運用價值。經由大量資料的蒐集與辯證,本研究發現,「惠臺」為現階段大陸對臺政策的主軸,其意在改變臺灣民意。內容包羅萬象,舉凡能積極形塑正面意象者,對臺「讓利」在所不惜。而大陸學生來臺就學的放行,亦為此一意涵。因此,臺灣的執政者應深刻理解,並將此一政策納入整體大陸政策規劃,從國家戰略的高度來面對兩岸教育互動。同時,釐清招收陸生的政策目標,在兼顧國家安全下,以臺灣優先為考量,並考慮彼岸實際效益,才能達成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