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 得文學獎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如何 得文學獎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俞蒨寫的 我的強迫症:腦海裡無法停止的執著與威脅,排山倒海 和吳晟的 文學一甲子1+2套書:吳晟的詩情詩緣、吳晟的文學情誼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寶瓶文化 和聯合文學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王鈺婷所指導 黃毓純的 流動情境:論張惠菁的文學作品與專欄 (2019),提出如何 得文學獎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張惠菁、流動情境、專欄、媒介。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蔣美華所指導 沈瑞萍的 柯裕棻散文研究 (2014),提出因為有 柯裕棻、散文、城市、療癒的重點而找出了 如何 得文學獎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如何 得文學獎,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的強迫症:腦海裡無法停止的執著與威脅,排山倒海

為了解決如何 得文學獎的問題,作者陳俞蒨 這樣論述:

  ‧台中文學獎 高中組第三名得主。   ‧台灣第一本由強迫症患者書寫自身疾病的書。   ‧一本聰慧秀異、誠實自省到令人心疼的強迫症書寫。   ‧【特別企劃】精神科醫師Q&A。   她18歲,患強迫症11年,其中7年獨自奮戰。   她想告訴台灣50萬的強迫症患者:   「接受自己,並不可恥,反而很有勇氣。」   醫生:「你們這個女兒可以去選總統了。她將來一定會做大事。」   ‧考卷上滿是淚,她雖知曉答案,但卻無法停止一再塗改與重寫。   ‧在不斷塗改、重寫下,她的作業遲交,老師的藤條狠打在她背上。   ‧夜裡,不斷來回洗手、摔跌,她囓咬手腕,不讓自己哭出聲,以免家人察覺。

  從8歲開始,一直到15歲,長達7年,她獨自忍受強迫症帶來的可怖夢魘。   無論是家人誤解或老師體罰,甚至一度她想結束生命,她都未曾說出這份祕密。   她控制、壓抑、偽裝,非常努力地活得像一個「正常人」。   她對互有好感,向她告白的學長說:   「我,是個精神病患。我不是一個正常人。」   比起失去,她更怕擁有──   排山倒海的傷害,不僅來自強迫症,更來自他人的目光,後者更是深淵……   當強迫症嘲諷:「吃藥就是有病。你看他們看你的眼光,是不是很奇怪?別吃了吧。」   當她鼓起勇氣自剖,朋友說:「你這根本是有病吧。」   當她到醫院就診,婦人尖針芒刺的對話:「怎麼這麼小,就來看這個!

」   她日夜與強迫症這啃噬心靈與自我的巨獸爭戰,而那些曾經走過的孤立無援、被操弄的身不由己、夜裡的無聲崩潰,甚至驚悚懷疑強迫症取代了自己……她不希望其他強迫症患者也經歷,於是,這本掀剝與袒露腥紅傷口的書,雖是以痛銘刻,但她遞出最溫暖的雙手,在個人IG與FB粉專,以文字接住有強迫症困擾的患者、家長。   她企盼,再沒人會被迫躲藏在暗黑的強迫症洞穴裡,且因太習慣黑,而抗拒、害怕明亮的陽光;她更企盼經由自己的書寫,能帶給患者及患者家人療癒與希望。 名人推薦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蔡淇華(作家;台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撰推薦序。   余懷瑾(仙女老師;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徐國能(師大國文系教授)、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蘇明進(大元國小教師)心疼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以我自己來說,我曾經無法抵擋這些暗黑的強迫思考。無論是太過於道德化的要求,或是與性有關的連結,或擔心犯了法律上無法接受的錯誤,或出現莫名想害了誰的念頭。   請允許我無法在這篇文章裡,將曾經彈跳出來的不合理思考列舉出來。對我來說,仍然無法那麼勇敢且坦誠地表露、公諸出來。   這一點,也是我在閱讀陳俞蒨《我的強迫症:腦海裡無法停止的執著與威脅,排山倒海》這本作品中,非常佩服、欣賞,且心疼作者的勇氣以及面對那生命中的脆弱。同時,也看見一位女孩想要突破生命中的

困頓,破繭而出,令人動容的生命力。   在心理諮商與治療過程中,當兒童、青少年們願意將自己內在的不合理想法,向心理師坦誠地說出,這時已經反映了孩子正往好的改變跨了一大步。──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一個八歲的小女孩,第一次驚覺自己行為的異常,因為她的心裡不停歇地播放一個聲音:「走回去,不然我就殺掉他們。」   那是她自己的聲音,但她卻沒辦法讓那個聲音消失。要很久很久之後,她才知道,那叫「強迫症」,此後經年,都必須與之共生,甚至考慮與之共滅。   是的,痛苦不堪的女孩曾經威脅強迫症:「我要從窗戶跳下去。」   就醫後,醫生感受到女孩強大的內在,說她可以當總統。但在深夜

裡,女孩也曾打開電腦,緩緩打上這些文字:「我已經無能為力了。我撐不下去了,我想要離開了。」   還好,女孩活了下來,而且在高二那年,走進我的辦公室……卸下心防,說出自己的故事,最後才有可能發生得獎、開專欄,甚至實現被出版社看見而出書的夢想……──蔡淇華(作家;台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特別企劃:湯華盛醫師Q&A(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副院長;心禾診所執業醫師)   一、全台灣大約有多少強迫症患者?大多是何時發病?大部分的症狀是什麼?   二、強迫症有哪幾種類型?   三、強迫症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四、我如何判斷自己可能罹患強迫症,而需去接受治療?   五、強迫症有

哪些治療方式?   六、強迫症能完全康復嗎?   七、您想給強迫症患者的建議   八、您想給強迫症患者家人的建議   ◎本書作者陳俞蒨想告訴強迫症患者:   ‧接受診療,並不是體現我們與常人不同,而僅僅是想為了更好的自己而努力而已。   ‧強迫症的治療、病發持續的時程,每個人都不一定。就連我,也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好。目前則是在努力地維持與它「和平並存」的關係。   而對於這種不確定性,我相信很多人會感到無助或絕望,有時候甚至理性地知道這不是任何人的錯,但還是會因而討厭起這個世界。   這很正常,真的。   ‧對於這種情況,說出你的感受,真的會好一點。儘管那看似不會解決問題,但在你願意開口的

那一刻,你自己也會感受到你是在乎自己的。你不再是從前總想著要逃避,忽略心裡所有求救訊號的你。   如果沒有人可以說,來找我吧。就算只有短暫的幾分鐘,我也會盡我所能的,把溫暖帶給你們。   ‧未來的路,你不會是自己一個人,別害怕。   ◎徐國能(師大國文系教授)對於台中文學獎獲獎作品〈馬上是多久〉的評語:   這是一篇非常有勇氣的作品,作者能正視自己所遇到的生命的困境,努力尋求答案,並向外找尋幫助自己的力量;更可貴的是能將這段寶貴的經驗,用文學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其他同樣在受苦的人得到安慰和信心。作者的文筆質樸,但帶著省察與幽默的色彩,這篇作品在勇氣之外,也閃爍著智慧的光輝,文學固然是個人的故事

,但真正好的創作,就是用這種光輝,照亮在黑暗中惆悵摸索的人,這篇傑作在藝術表達及社會價值上都值得肯定。  

如何 得文學獎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成為男人的方法」介紹

訪問作者:沈信宏

內容簡介:
像母親一樣厭棄男人,
讓我變成了這樣奇怪的物種。
 
  (一塊失落的生命拼圖,一次勇敢的性別凝望)
  以遭父親遺棄的兒子為始,
  當他也成了父親,跟著孩子天真學步,
  是否就能走回最單純的地方?

  ///

  像母親一樣厭棄男人,
  讓我變成了這樣奇怪的物種。

  細聲細氣,被取笑沒有男子氣概。愛漂亮,被譏諷娘味滿溢。
  我覺得男孩們似乎都和爸爸一樣粗野,總對親愛的人動手動腳。

  當他開始意識到男生女生真的有差別的時候,家裡已經沒有男人了。提起家暴又外遇的賭徒丈夫,母親總瞟他一眼,怨憤難掩,「男人,不值得信任。」

  他縮進羞赧的洞,他竟與叛家者同性別。

  但一名卑怯小兵,如何宣誓效忠?身軀薄弱、聲音尖細且敏感纖柔的他,如何長成媽媽理想中,有肩膀又足夠強悍、不像爸爸的男人?

  那種模樣,就是一個男人真正的樣子嗎?

  傾圮之地長大的小孩回看著那個家,一刀一刀,刨挖出男性深深壓抑的傾訴與渴盼。沈信宏說,文學是一種真誠的練習。《成為男人的方法》便是他毫不留情的自我剖解。

  傷口泛淚,洞裡曾經躲著遭厭棄的自己,原以為永無可能重見天日。

  直到他亦成丈夫、父親,挺胸昂揚地起步迎向光之境,有他們同行。

作者簡介:沈信宏
  高雄人,現任教職、夫兼父職。

  清華大學台文所畢業,中正中文所博士生。

  曾獲國藝會與文化部創作補助、林榮三文學獎等。曾入選九歌年度散文選與小說選。

  著有散文集《雲端的丈夫》、短篇小說集《歡迎來我家》。其中,《歡迎來我家》入圍「二○二一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書中所收〈兩個女人的故事〉由高雄文學館改編為劇本。

作者粉絲頁: 我是信宏爸爸,偶爾媽媽

出版社粉絲頁: 寶瓶文化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LIVE直播-fb新鮮事:https://www.facebook.com/live.fbshow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流動情境:論張惠菁的文學作品與專欄

為了解決如何 得文學獎的問題,作者黃毓純 這樣論述:

本研究試圖指出作家張惠菁在台灣文學場域的位置。張惠菁台大歷史學畢業後,公費留學於愛丁堡大學歷史學研究所,讀博班時,獲取文學獎成為新生代作家,毅然決然放棄成為學者,而以創作為志,回台後,一邊工作一邊創作,其創作扣合其所面臨社會中之處境,本研究以包曼「液態現代性」為發想,提出「流動情境」為二十世紀末至二十一世紀之現代台灣社會景象。本研究藉由張惠菁的作家歷程、所處時代背景、文學作品,三者共構,描繪出其創作姿態與在文學場域中的位置。並指出其不同時期發表場域,以專欄為發表核心,展現出迥異傳播媒介之特性,有其差異之書寫策略。首先,留學愛丁堡時,發表於《新新聞周刊》「愛丁堡傳真」專欄文論,此時期創作小說獲

得文學獎,踏入文壇,成為新生代作家。再者,寫楊牧傳記,並有五年半時間發表《壹週刊》「步行書」專欄,展現其美學位置;後刊載《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三少四壯集」專欄為小說雛形文章。最後,在中國工作時,發表至中國《上海壹周》「他城」後改名「給冥王星」專欄、香港《信報》「上海通訊」專欄、臺灣《蘋果日報》「啟稟娘娘」專欄,展現中港臺的跨文化傳播現象。故本研究最終指出,張惠菁面對流動情境所呈現之創作,為台灣文學中注入一股中介力量,並以流動姿態活躍於文壇,顯現其自我能動性。

文學一甲子1+2套書:吳晟的詩情詩緣、吳晟的文學情誼

為了解決如何 得文學獎的問題,作者吳晟 這樣論述:

出身農村,荷鋤握筆的大地之子 創作一甲子以來,最真摯深情的回顧   他的創作根著於土地,和社會脈動息息相關。   他的閱讀歷程,猶如一張廣闊的文學地圖。   他的詩開闢出台灣文學的新路線,也是對母鄉的誠摯告白。   他的風格從沉鬱走向明朗,創造出了獨特的色澤。   《文學一甲子》輯為二冊,是吳晟創作生涯的集結,以「詩」為核心,輻射出珠玉斑斕的篇章,構築了一條雋永動人的文學路。   《文學一甲子1》   卷一「文學起步」:審視創作來時路,不順遂的求學過程,文學成為一扇心靈的窗口。少年吳晟的文學足跡,啟蒙於台灣農村,他作為一個文學家的基調此時已隱然確立。   卷二「一首詩一個故事」:每

一首詩背後不同的際遇和命運,當他因緣際會與這些作品「重逢」時,又隨著讀者不同的詮釋,而讓詩作產生新的質變和意象。   卷三「詩與歌的故事」:吳晟的詩受到許多知名音樂人的青睞,有的成為民歌,有的成為交響樂,有的製作成專輯,有的一度成為禁歌。   卷四「詩集因緣」:記載五部詩集出版時的背景,從不顧家境清寒也要自費出書的《飄搖裡》,到現代主義風潮的異軍《吾鄉印象》,以及獲得台灣文學獎的《他還年輕》等等。   卷五「文學獎」:收錄歷年獲得文學獎的感言,每一次獲獎都是創作的里程碑。   《文學一甲子2》   卷一「文學情誼」:因為文學機緣而結識的友人,記錄他們的生命歷程、寫作轉折、美學特質等等。

吳晟不只閱讀已經成名的作家,對文學新銳、青年世代、藍領階級,也用心看待,常常成為他們作品的優先閱讀者。   卷二「未完成的編輯夢」:兩度受邀北上擔任編輯職務,但因農事與家務的考量,不得不放下編輯的夢。而在編選兩本詩選的過程中,也發生了意想不到的波折。   卷三「詩與我之間」:與詩連結的人事物,書寫詩壇長者的淡泊誠懇,與文學前輩的知遇之感,或記錄過去完成的組詩,或觀看自己最具代表性的影像時,那難以言喻的凝重和蒼茫。     卷四「追念」:緬懷那些走進時光隊伍的友人,他們不滅的文學火焰,依然在吳晟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記。 專文推薦   「這套書乃是以『回望』與『反芻』為基調。回望文學履痕的軌跡

,回望創作歷程中,許多難忘的長輩詩友。也反芻詩的記憶,反芻生命與詩的關聯。在反芻中,許多細膩的思考重新被提起,許多創作之際的心境與遭逢也因之具體地放大顯影。」──施懿琳   「吳晟就如他的詩作〈土〉,既是揮鋤者,也是那片寬厚的土地本身。他日日閱讀、思考、書寫,『安安份份握鋤荷犁的行程』,然後躺臥成一片豐饒田土,讓世代青年落土湠生。」──楊翠

柯裕棻散文研究

為了解決如何 得文學獎的問題,作者沈瑞萍 這樣論述:

柯裕棻(1968─)為臺灣新世代學院派女性散文作家代表之一,大約在九○年代的文壇上嶄露頭角,作品結集甚晚、創作量雖不多,但曾多次獲得文學獎的肯定,近年來陸續在報刊雜誌的專欄上發表寫作。而其關注的面向除了單身都會女子的意見、都會樣貌與消費文化、生活化議題、日常瑣事感懷等,亦兼及了自身的探詢與省思,知性與感性並存。 本論文主要研究柯裕棻的散文,擬就其散文集《青春無法歸類》、《恍惚的慢板》、《甜美的剎那》、《浮生草》、《洪荒三疊》五本文本,針對兩大主題──城市與療癒主題意涵進行探究,進而全面探討柯裕棻散文中的修辭技法表現。本文認為柯裕棻的散文書寫有兩大主軸,首先是關於城市觀察的部分,

她在城市行走、張望和漫遊間,從最早的單身個人生活的種種意見,進而捕捉市井生活浮光掠影,乃至近作呈現出個人的私我記事,在在涉及的消費文化、街景素描、市井小民及生活瑣事四大面向,透過敏感而細緻的檢視,呈顯出都市生存的體悟和省思。其次,在療癒主題的意涵,則從柯裕棻自身探詢的主軸出發,經由對自我的懷疑、走過異鄉的孤苦、窺見城市的疏離及喚起故鄉的深情後,探究其如何藉由閱讀與寫作,找到安頓生命的力量。最末,再針對柯裕棻的散文藝術表現進行分析,探討她在修辭技法運用上的多樣面貌。 柯裕棻透過精確的角度剖析與意象的描摹,來傳達個人、乃至社會眾生的生活本質,每每能觸動讀者的共鳴。筆者期能透過此一研究論文,對

柯裕棻的散文進行全面的觀察,對其藝術價值作深入的研究,並提出本論文的研究侷限及未來可繼續開發的研究議題和方向,以期作更完整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