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心死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如懿心死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某寫的 火鳳燎原 69 (首刷附錄版) 和莎拉.貝克威爾的 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如懿下線倒數五阿哥薨逝「渣隆」8大劣跡惹眾怒 - 蘋果日報也說明:中國宮鬥劇《如懿傳》即將迎來大結局,前天播出凌雲徹受「加官進(晉)爵」之酷刑而死,昨天如懿斷髮休夫,今天換五阿哥領盒飯下線,才華洋溢的五阿哥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東立 和商周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成人教育研究所-組織發展與領導班 楊國德所指導 廖芳慶的 高雄市高中職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 (2014),提出如懿心死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高中職教師、工作價值觀、工作壓力。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曾榮華所指導 黃安騏的 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時間管理與工作壓力之關係研究 (2010),提出因為有 國民中學教師、時間管理、工作壓力的重點而找出了 如懿心死的解答。

最後網站渣隆搞8P如懿心死!周迅12分鐘「斷髮休夫」演技屌打霍建華則補充:... 報導〕中國清宮劇《如懿傳》15日將播出大結局,近來劇情高潮迭起,由霍建華飾演的乾隆,因寵幸青樓女子,遭百姓議論,周迅飾演的如懿為此心死,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如懿心死,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火鳳燎原 69 (首刷附錄版)

為了解決如懿心死的問題,作者陳某 這樣論述:

  三軍破焚城 雙鳳爭棲梧   荊州一處破爛大寨,竟是此役關鍵之地。   曹孫劉三方強將皆聚於此,戰決生死足以改變大局。   寨外,陸遜佈陣圍寨,卻見寨內先起火;   寨內,決心死戰的呂蒙卻遇上愛讀《左傳》的同好。   寨牆上,六奇龐統誓除司馬懿,   只是戰場卻如商場……戰火焚城,   最強鬥最強,該如何走出危局?   陳某繼【不是人】之後,   再度呈現一個縱橫幻想與史實的三國時代……

高雄市高中職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

為了解決如懿心死的問題,作者廖芳慶 這樣論述: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雄市高中職教師的工作價值觀與工作壓力之關係,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作為減低教師工作負荷,提升教學效能之參考。本研究先經由文獻分析結果,歸納出高中職教師的工作價值觀三個層面與工作壓力四個層面,並依據其內涵編製「工作價值觀量表」與「工作壓力量表」,以高雄市高中職教師為調查對象,蒐集高中職教師的工作價值觀與工作壓力關係之實徵資料。 本研究共發出400份問卷,實際回收385份,有效樣本379份,可用率99.7%。分別以平均數、標準差、百分比、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薛費多重比較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綜合文獻分析及問卷調查結果,本研究結論

如下:一、教師的整體工作價值觀屬於中高程度。以「人際關係」感受度最高。二、教師的整體工作壓力感受屬於中低程度。以「工作負荷」感受度最高。三、「處室主任」在「自我成長」的工作價值觀優於於「專任教師」與「導師」。四、男性高中職教師在人際互動的工作壓力感受大於女性教師。五、30歲(含)以下的高中職教師在「專業知能」壓力感大於「41-50歲」受試者。六、年資淺的教師在「人際互動」與「專業知能」之工作壓力感受大於資深教師。七、學歷越低的教師,在「人際互動」、「專業知能」與「工作負荷」之工作壓力 大於學歷較高的教師。八、「組長(含科主任)」的「人際互動」之工作壓力大於「專任教師」、「導師」與「處室主

任」。九、「一般大學教育學程」師培背景的教師,其「人際互動」與「專業知能」之工作壓力,大於「師範校院」師培背景的教師。十、工作價值觀與工作壓力為低度負相關。 本研究根據文獻探討與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及結論,提出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單位、學校教師與未來研究者之參考。關鍵詞:高中職教師、工作價值觀、工作壓力

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

為了解決如懿心死的問題,作者莎拉.貝克威爾 這樣論述:

  美國國家書評獎傳記類首獎  英國柯斯達傳記獎入圍、庫伯獎首獎等多座大獎肯定  14國版權售出,英美亞馬遜傳記類Top 3、社科類Top 10,好評連連   一場跨世紀的愉快對話,前所未見的傳記風格  一個人生大哉問,二十個率性回答,重新發掘法國人文主義先鋒蒙田的一生   如何找回生命的熱情?如何與人愉快相處?如何對抗暴力?如何平撫傷痛?  ……該如何生活?從蒙田身上,你將看到靈感,與答案。   他曾是十六世紀最著名的文人,他的《隨筆集》影響後世千萬人,  培根、莎士比亞、拜倫、愛默生、赫胥黎都以他為師;   今日,他依然是許多人「交往過最好的朋友」,讓人不禁大嘆「他怎麼這麼了解我?」   

我們想問蒙田:該怎麼生活?他說,多讀書,然後忘掉你讀的那些,把自己變得笨一點。   他說,凡事存疑,但要與人自在相處,並守住你的人性。他說,把工作做好,但不用做得太好   他的誠實、自由與懶散,破除了偉大人物的偶像迷思;  他的一生,就是一本處世哲學!   身為一位貴族及地方官,米歇爾.蒙田好奇心盛、勤於探問,卻說自己的腦袋就像一只漏水的瓶子,健忘得要命。他長袖善舞、懂得交際,卻不願在眾人面前做作演戲,對最崇敬的人反而稱讚最少。他具有同情心、同胞愛,但畏懼責任,寧可「淡定」。他熱愛命運,卻又充滿懷疑。蒙田集所有矛盾與不合理於一身,但他說,這就是人性,「如果我必須再活一次,我也會照原來的方式再過

一遍」。   四百多年來,蒙田的誠實、才智與魅力,不曾為人遺忘。他有永不停歇的豐沛思緒,化而為文字,行雲流水般展現於其《隨筆集》裡。蒙田的《隨筆集》將人生的所思所想、體驗感觸信筆記下,不加潤飾,純屬閒話家常;引先哲懿言,反芻自身之舉。然而反反覆覆、離題萬里的書寫格調,卻惹得後人大發牢騷。奇妙的是,一代代讀者仍被《隨筆集》深深吸引,從那裡找到了共鳴、智慧,以及消遣;最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   在這本與眾不同的傳記裡,貝克威爾要追尋蒙田離奇的成長經歷、青年生涯、性的冒險、各地遊歷,以及與摯友拉博埃西、養女古爾內的真情交遊。為何當有人稱讚蒙田是一名治學認真的學者,他就會發火?為何蒙田在十七世紀是騙

子、十八世紀卻成了高貴的野蠻人、十九世紀又變成懦夫?沒有拉博埃西這位「傾訴的對象」,就沒有《隨筆集》的誕生,蒙田與他有著什麼樣不可告人的關係?在十六世紀,旅行可說是一項極限運動,比決鬥還危險,蒙田卻為何執意要到瑞士、德國、義大利等地遊玩?什麼事情讓蒙田從政治舞台上萌生退意,並大嘆為責任而活,不如為自己而活?古爾內的出現,給晚年的蒙田及《隨筆集》帶來了什麼改變?何以終其一生,她都受到民眾的揶揄?《隨筆集》足足被查禁了近兩百年的時間,這又是為何?貝克威爾要告訴我們這些問號背後的真實人生。   福樓拜曾言,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這本傳記將帶你看見這位最具人性的作家,如何以幽默、寬容與冷靜,看待人平凡

且不完美的一生。你或許會和巴斯卡、盧梭一樣,對蒙田既愛又恨;又或許會和愛默生、尼采一樣,盛讚其人其書。無論如何,蒙田都會是你交往過最難忘的朋友。   從蒙田身上,你將看到的是有關「如何生活」的靈感,與答案。 作者簡介 莎拉.貝克威爾(Sarah Bakewell)   1963年生於英國伯恩茅斯(Bournemouth),大部分的童年時光都在澳洲雪梨度過。大學時期就讀英國艾賽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Essex),主修哲學。畢業後服務於倫敦衛爾康姆圖書館(Wellcome Library),擔任古籍管理員長達10年。2002年展開全職寫作生涯,著有《偷天換日:魯德夫人與不幸的柏露兄

弟》(The Smart: The True Story of Margaret Caroline Rudd and the Unfortunate Perreau Brothers)、《探險家卓根森的一生:從冰島國王到塔斯馬尼亞的囚徒》》(The English Dane: From King of Iceland to Tasmanian Convict)等作品。   莎拉目前任教於倫敦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London)、公開大學(Open University)等校,教導創意寫作。 譯者簡介黃煜文   台大歷史所碩士,專職譯者,譯作包括《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

活》、《氣候變遷政治學》、《鴨子中了大樂透》、《為什麼是凱因斯?》、《歷史的歷史: 史學家和他們的歷史時代》、《最近比較煩:一個哲學思考》等多部作品。 問題:如何生活?向蒙田提出一個問題,與二十個嘗試的回答 第一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別擔心死亡懸於他的唇尖上 第二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活在當下開始寫作意識流 第三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呱呱墜地就是福米修實驗 第四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大量閱讀,然後把所學拋諸腦後,讓自己遲鈍一點閱讀遲緩而健忘的蒙田動亂下的年輕蒙田 第五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經歷愛與失去拉博埃西:愛情與暴政拉博埃西:死

亡與哀悼 第六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略施小技小訣竅與生活的藝術被奴役的蒙田 第七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凡事存疑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甚至連這點我也不確定。動物與惡魔巨大的誘惑機器 第八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在店鋪後頭保留一個私人房間勉為其難地做愛實際的責任 第九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與人自在地相處歡愉而善於交際的智慧坦率、憐憫與殘酷 第十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從習慣中覺醒一切全看你怎麼想高貴的野蠻人 第十一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溫和穩健保持心靈的平靜 第十二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守住你的人性恐怖英雄 第十

三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做沒有人做過的事巴洛克暢銷作家 第十四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看看這個世界旅行 第十五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把工作做好,但不要做得太好市長道德瑕疵任務與暗殺 第十六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偶然探究哲理就好十五名英格蘭人與一名愛爾蘭人 第十七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時時回顧,但從不後悔我從不後悔 第十八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懂得放手女兒與弟子編輯戰爭重新混合與深受吸引的蒙田 第十九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當個普通人與不完美的人當個普通人當個不完美的人 第二十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生活會

給你答案並非尾聲 生平年表 / 銘獻與致謝 / 註解 / 出處 推薦序蒙田與人生哲學∕阮若缺   Essayer 這個動詞在法文中是「嘗試」、「試探」,而 Essais 這個名詞則可翻譯為「試驗作品」,再可衍義為「漫談」、「隨筆」、「短評」……它是蒙田所創的新文類、新名詞,也讓文學範疇中多了散文這一項。    讀者在閱讀蒙田《隨筆集》時,可從中尋獲日常小故事的樂趣,短短的幾句話即充滿啟發,且可對當代歷史產生另類理解,或帶來純屬個人生活領域的體會;它對「人」與「自我」等概念進行多面向且充滿人性的思考。總之人們可從中各取所需,而蒙田成了最佳的對話者、陪伴者,這是他作品的迷人之處。    寫作對蒙

田而言,是最佳的療癒劑,因為他經歷了個人瀕死經驗,喪親(父、弟、女兒)、喪友(拉博埃西)之痛,還有戰亂;在身心俱疲的情況下,欲脫離波爾多政治圈而渴望過憩靜的日子,這些因素都誘使他選擇新的生活方式,思索人生。蒙田最喜愛且長時間待著的地方便是他的書房,那裡象徵著心靈的自由解放,也不禁令人想到伍爾夫(Virginia Woolf)的《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    蒙田的中心思想其來有自,它源自古希臘最著名的三種思想體系:斯多噶主義(Stoicism)、伊比鳩魯主義(Epicurism)和懷疑論(Scepticism)。其實這三派追求的目標一致,都想實現「幸福」、「快

樂」或「富足」(eudaimonia)的境界,而通往它的最佳途徑是「冷靜」、「免於焦慮」(ataraxia),這即為蒙田晚年藉寫作修身養性、學習控制自己情緒的正果。斯多噶主義和伊比鳩魯主義教人如何面對困難、使你精神專注、養成勤於思考的習慣,進而運用技巧說服自己勿鑽牛角尖。懷疑主義關心的範圍則較狹窄,只專注在知識問題。蒙田承襲蘇格拉底「一無所知」的態度,凡事均質疑,他「存而不論」的座右銘即是:「我知道什麼?」(Que sais-je?)法國知識分子或文學家受其影響甚深,尤其在獨立思考及議題批判上。    首先,從書本目錄上即顯見莎拉.貝克威爾(Sarah Bakewell)的意圖。作者向蒙田提出

「如何生活」、以及進一步「如何熱愛生活」的問題,結果尋獲二十種妙不可言的回答 。    「如何生活」這個實際問題,可衍生出無數實用性問題。蒙田和眾人一般,在生活中亦曾茫然和疑惑,他僅就個人經驗,以實用哲學的方式與人們分享,毫無說教意味,卻帶給我們莫大的開釋。例如: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如何克服喪子之痛或好友逝去的悲傷?如何平心靜氣接受失敗?如何充分運用時間,不致虛擲人生?除了上述人生的大哉問外,蒙田甚至對令人煩心的日常瑣事也有不同視角的解讀:如何避免與妻子或僕人發生無謂的爭吵?如何讓自認遭女巫下詛咒的朋友安心?如何令難過的鄰居破涕為笑?如何保衛家園?若被盜匪劫持,最後辦法為何?如果發現兒女家教教

導有誤,是否應當面糾正?如何面對蠻不講理者?假使你和寵物意見不一時,如何對牠說?這些看來天馬行空、雞毛蒜皮的小事,很難有個標準答案,不過蒙田往往採正面思考,其間不乏寶貴的處世哲學。再者,他對細節的描述足以讓人們感同身受,且覺得他平易近人,就像一位年長的老友,娓娓訴說著他的雜感,進而與他產生心靈的交流。從他意識流式的《隨筆集》當中,讀者將發現作者的私密習性,這又有些像他的小傳;也許有人會以盧梭的《懺悔錄》(Confessions)作為自傳體的始祖,吾人則認為應追溯到蒙田。譬如他唯一喜歡的水果是瓜類;他喜歡躺著做愛,不喜歡站著做愛;他不會唱歌;他喜歡活潑的朋友;坦承自己健忘、懶散、膽小和愛慕虛榮;

想過平靜、閒適的生活。不過蒙田的冷靜與節制,也是他人少有的優點。閱畢其大作,曾不只一位讀者發出如獲知音的讚嘆:「他怎麼這麼了解我?」巴斯卡(Blaise Pascal)、維吉妮亞.伍爾夫、伯納.列文(Bernard Levin)亦若是。   《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    有別於當下許多學者,用理論套理論來分析經典文學的作者,莎拉.貝克威爾寧願以歷史研究的角度,爬梳蒙田的人生哲學思想,實屬難得。以下幾段,吾人特感興趣。    〈論友誼〉是蒙田《隨筆集》中情感投入最多的篇章,其中一段即足以表達他與外表並不出眾的拉博埃西之間的情誼:「你也知道,愛這種東西就是這麼一回事:你看到有男人愛上一個獨眼的女

人,你問那名男子為什麼愛上那個醜女人,你以為對方真的願意告訴你嗎?事情的真相只存在於他們兩人之間。正是這種說不出來的東西,使我愛他,使他愛我。」蒙田也曾感性地說 :「因為是他,因為是我。」(parce que c’est lui, parce que c’est moi.)或許有人揣測他與拉博埃西可能有同性戀關係,但在當時一小撮高知識分子中,知音難覓,對重感情的蒙田而言,兩人的心靈交流是必然存在的。    此外,蒙田最喜歡以動物故事來針砭人類的自負心態,它們不僅具趣味性,同時也帶有嚴肅的寓意。例如動物的分工合作:有鸚嘴魚吃了漁夫的餌,其他同伴會過來咬斷魚線讓牠逃脫。再者,動物與人類同樣是感性的

:大象會因一時情緒失控而殺死照顧牠的人,結果牠因悲傷絕望而將自己活活餓死;還有雌翠鳥會忠實地以肩膀背負受傷的伴侶,至死方休。這些都足以證明人類在道德上不比動物們優越。另外,蒙田與貓之間的互動,亦為《隨筆集》裡吸引人的小段落,這些都體現了他崇尚自然、尊重生物的特性,但當時衛道人士卻不以為然,認為人獸有別。十七世紀放蕩主義者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的寓言故事則以動物的聰明與愚蠢為主題,因此較見容於世,不過仍對人類的唯我獨尊造成挑戰。他們的共通性在於:動物與人類相去無幾。    蒙田還喜歡檢視世界各地南轅北轍的風俗習慣,以寬容、好奇的心接納百川。在他兩篇隨筆〈論習慣〉和〈說說

古人的習慣〉中,介紹了許多國家的風俗民情:有的地方女性站著小便,男性則蹲著小便;有的地方認為孩子生下來第一天就吃奶會有生命危險,有的地方小孩卻直到十二歲仍在吃奶;有的地方父親到了一定歲數,兒女就得殺死他;有的地方人們將前面頭髮留長,而把後面頭髮剪短……每個文化皆有其特殊性,知道各地的奇風異俗有助我們打破成見,以較寬容的態度以待之。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等考古人類學家在研究少數民族文化之際,所秉持的尊重各民族文化與文明的態度和蒙田不謀而合,足見他的影響力是跨越時空的。    附帶一提,蒙田出生時,正值發現新大陸之際。歐洲從美洲帶回不少寶物,如金銀礦產。辣胡椒、巧

克力、蕃茄、馬鈴薯等食物,也大大改變了歐洲人的飲食文化;當然梅毒也是上蒼附贈的「禮物」。蒙田除了嚮往新大陸,同時也懷念原始的生活方式,最令他感興趣的是單純的圖皮族人生活。特別的是,他不以肯定句表述,而是以一連串否定句來讚揚他們:「在這個國家……沒有買賣,不識文字,不懂算術,不設官長,無蓄奴之風,無貧富之別,不訂契約,無財產繼承,亦無財物分配,無工作職業……愛無等差……無衣裳,不務農,不用金屬,不飲酒也不食小麥。找不到詞彙來表示說謊、背叛、虛偽、貪婪、嫉妒、輕視與饒恕。」這就是蒙田的快樂谷、烏托邦,它並非勉強大家認同他的想法,而以「虛無」做為嚮往的目標,這與東方哲學的許多想法頗為契合。   英吉

利海峽對岸的共鳴    莎拉.貝克威爾從十七世紀末的「蒙田風」開始講起,認為有這麼多英格蘭讀者能自由閱讀蒙田的作品,宗教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閱讀蒙田的作品令英格蘭新教徒覺得自己比天主教徒高人一等,而且能念法國人念不到的書,更是有滿足感、虛榮感。法國人未能賞識自己國內的優秀作家,因而被譏為有眼無珠,這種微妙的精神角力,令旁觀者不禁莞爾。    她接著剖析英格蘭讀者喜歡《隨筆集》的書寫風格及其內容:「蒙田喜愛細節甚於抽象,這一點頗合英格蘭人的口味;他對學者的不信任,對穩健與舒適的看重,以及私人空間的追求,也深受英格蘭人青睞。另一方面,英格蘭人也跟蒙田一樣喜愛旅行與欣賞異國事物。蒙田沉浸於安詳的保守

主義中,但有時也會猝不及防地表現出激進的立場;英格蘭人也是如此。……」這非要徹底了解英格蘭民族特性,並對蒙田研究入裡,才能做此有趣的評比,也有助於讀者一窺深層細微的西方文化基底。    在浪漫主義時代,蒙田坦率表達自己的做法,受到了讀者喜愛,尤其吸引英吉利海峽對岸的讀者。英國評論家馬克.帕提森(Mark Pattison)曾寫道:「在人們眼中,蒙田的自我中心使他的形象躍然於紙上,如同小說人物一般。」貝爾.聖約翰(Bayle St. John)評論道,所有真正的「蒙田愛好者」都喜歡他的「廢話連篇」,因為那使他的性格看起來真實,也使讀者從他身上找到了自己。蘇格蘭評論者約翰.斯特林(John Ste

rling)把蒙田描寫自己的方式拿來與社會普遍接受的公眾人物回憶錄做對比,後者只記述令人厭煩的「喧鬧應酬」這類外在事件,蒙田則給予我們「人物本身」:他的「核心本質」。在《隨筆集》中,其內心世界清晰可見。由此我們不難發現,著重自我感受的浪漫主義者,以蒙田為師,應不足奇。   蒙田 vs. 莎士比亞    本書還提到十八世紀末曾掀起一陣尋章摘句的熱潮,有人在莎翁劇作中找到與蒙田作品類似的描述,這項對比令人拍案叫絕。若當時他們有幸相識、相遇,兩位大師對話,不知會迸出什麼火花!    莎翁筆下的完美社會是這樣的:   在這個國家,我要施行  完全相反的制度,我要禁止  所有的買賣交易;不設官員;  不

習文字;富有、貧窮,  與僕役,全都廢止;契約、繼承、  疆界、領域、耕作、葡萄園,無一存在;  不使用金屬、玉米、酒或油;  沒有職業,所有人閒散無事,毫無例外。   上述詩句與蒙田對圖皮族人的描述極為類似。讀畢這部分,我們不禁讚嘆兩者想法的相似度幾乎達到百分百,難道是因文藝復興晚期社會動盪,才有感而發,產生不如歸去、反璞歸真的思緒?而十八世紀正是啟蒙運動時代,工業革命及法國大革命造成整個歐洲社會的大變動,相信當時蒙田這部淡泊名利的作品,確實可撫慰眾人浮躁般的情緒。 結語   本書部分章節講述了蒙田一生的心路歷程,並勾勒出當時的政治、社會與宗教氛圍,其中又穿插了各時代文人、哲人對他的讚譽及批

評。其中主軸如下:   笛卡兒和巴斯卡兩人對蒙田的懷疑論,以及他抹除人類與其他動物界線的說法,一方面表示不滿,另一方面又深受吸引;  十七世紀放蕩主義者喜愛蒙田,他們認為蒙田是大膽的自由思想家;   十八世紀啟蒙哲學家受蒙田懷疑論的吸引,而蒙田對新世界文化的喜愛與他們對異國風情的偏好不謀而合;  浪漫主義者一方面欣賞蒙田的「自我中心」,另一方面又覺得他太「冷漠」,應更熱情。  歷經政治活動與戰爭者,將蒙田視為英雄或夥伴;BR>  英格蘭讀者發現蒙田頗合乎他們的口味,這也讓「蒙田學」再紅回法國;  編輯、抄寫者或重新增刪內容者,依其偏好,又將蒙田塑造成不同面貌,呈現給世人。   或許蒙田《隨筆集

》的架構鬆散,有時會離題,但它自然不造作,寬容開放,且內容包羅萬象,思考高妙,又愛好自然,崇尚理性,足以代表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的典型,它也是法蘭西人愛智的最高境界。蒙田的慢活方式與博雅學習,更是現代人嚮往及願意師法的方向。總的來說,不論眾人的褒貶如何,相信蒙田仍會堅持做自己,過自己的生活。套句福樓拜的話:「讀讀蒙田吧……他能讓你冷靜下來。」其實人世間所有的爭吵擾攘都是枉然,把《隨筆集》當成枕邊書,是不錯的選擇。 (本文作者為政大歐語學程專任教授兼外語學院副院長) 問題:如何生活?(節錄)二十一世紀到處可見不吝於表現自我的人。如果你上網瀏覽部落格、推特、YouTube、臉書與一些個人網頁,你

會發現在這片網路大海裡可以捕撈到數千名有趣的人物,他們使出千奇百怪的手法,只為了吸引瀏覽者的注意。這些人持之以恆地談論自己;他們每天貼文,在網上聊天,把自己做的每件事拍照上傳。他們一方面展現出無拘無束、活潑外向的性格,另一方面也顯現出少見的反思與內省。以文字描述自己可以創造出一面鏡子,旁人可以藉由這面鏡子看出自己的人性,這種想法的產生並非理所當然,它是被創造出來的,且可以追溯到某個人身上,那就是米歇爾.艾坎.德.蒙田。蒙田是貴族、政府官員與葡萄莊園園主,生於一五三三年,卒於一五九二年,他一直生活在法國西南部的佩里戈爾地區。他平安度過混亂時代,管理自己的家產,以法官身分審理法院案件,曾治理過波爾

多,並且成為該市有史以來最隨和的市長。蒙田總共寫了一百零七篇隨筆,有些只有一兩頁的篇幅,有些則屬長篇。這些隨筆很少解釋或教導任何事物。蒙田把自己呈現成一個腦子裡想到什麼就匆匆記下的人,隨時振筆疾書,不斷捕捉心靈的感受與狀態。他以這些經驗做為向自己提問的根據,特別是某個讓他深感興趣、同時是當時人們關注的大問題,我們可以用幾個簡單的字來表達這個問題:「如何生活?」這個問題不同於「應該如何生活」這類倫理問題。蒙田固然對道德兩難的問題感興趣,但他關心的不是人應該做什麼,而是人實際上做了什麼。他描述了一切足以讓我們感同身受的細節,有時還遠超過我們需要的程度。蒙田無來由地告訴我們:他唯一喜歡的水果是瓜類;

他喜歡躺著做愛,不喜歡站著做愛;他不會唱歌;他喜歡活潑的朋友,機智的問答總能讓他雀躍不已。但蒙田也描述了一些言語難以形容、甚至難以察覺的感覺:懶惰、勇氣或猶豫不決是什麼感覺;愛慕虛榮、想改掉過於膽小的毛病又是什麼感覺。他甚至描述了單純活著是什麼感覺。蒙田花了二十多年的時間探索這些現象,他不斷質問自己,並且建立自我的形象──這是一幅不斷變動的自畫像,讀者感受到的是一個活生生的蒙田,彷彿他就坐在你身旁,注視著你的一舉一動。他能說出令人驚奇的話語。蒙田出生的時間距今已近五百年,在這漫長的歲月裡,許多事物改變了,無論風俗還是信仰恐怕都已難以辨識;然而閱讀蒙田的作品卻能讓人經歷一連串熟悉的震撼,二十一世

紀的讀者將驚覺蒙田與他們之間幾乎不存在任何隔閡。無論是蒙田的時代還是我們的時代,這種從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感覺總會讓人興奮不已。十六世紀蒙田的崇拜者阿寇德曾說,凡是讀過蒙田《隨筆集》的人都會產生一種錯覺,以為這些文章是他們自己寫的。二十世紀小說家紀德說:「我幾乎要把蒙田的傑作當成自己的作品了,他簡直就是另一個我。」斯蒂芬.褚威格這名奧國作家在二次大戰期間被迫流亡,曾一度瀕臨自殺邊緣,他發現蒙田是他唯一真正的朋友:「這裡的『你』反映出我的『我』,此刻一切距離都泯除了。」書頁上的鉛字漸漸模糊,換得活生生的人走入房內。「四百年就像輕煙般消散無蹤。」這些感想的產生有跡可循,因為《隨筆集》並不宣揚偉大的意

義,也沒有核心的本旨,更沒有需要發展的論點。《隨筆集》並未要求讀者該如何閱讀它:你愛怎麼讀就怎麼讀。蒙田盡情傾洩自己的想法,從不擔心自己在某頁說了某事,到了下頁乃至於下一句又說出完全相反的觀點。蒙田應該會把惠特曼這幾行詩當成自己的座右銘:我自相矛盾嗎?很好,那麼我就是自相矛盾,(我心胸寬大,能夠包容各種不同的說法。)本書是一部談論蒙田這個人與這名作者的作品。本書也討論蒙田舉辦的這場漫長宴會──四百三十年來不斷累積的共同與私人對話。這趟旅程將是古怪而顛簸的,因為蒙田的作品在每個時代的遭遇並不平順。我的故事將隨著這些潮流行進,它也將「昏昏沉沉、跌跌撞撞」,經常地轉變航向。絕大多數閱讀《隨筆集》的讀

者總想從中得到一些收穫。他們也許在尋找樂子,或尋求啟發,或歷史的理解,或某種純屬個人的啟悟。小說家福樓拜的朋友對於該如何閱讀蒙田感到苦惱,而他的建議是:不要像孩子一樣想從中得到樂趣,也不要像野心家一樣想從中得到指示。你閱讀他的目的只有一個:「為了生活」。這個問題將貫串全書,章節將採取二十種解答的形式來表現,每個解答都是想像蒙田可能給予的答案。這裡將不會出現漂亮工整的解答,但這二十篇回應的「隨筆」將可讓我們一窺這段漫長對話的部分片斷,並且充分享受蒙田本人的陪伴。他將是最和藹可親的對話者與東道主。

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時間管理與工作壓力之關係研究

為了解決如懿心死的問題,作者黃安騏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時間管理與工作壓力之現況,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教師時間管理與工作壓力之差異情形,並探討時間管理與工作壓力之關係。最後根據主要發現歸納成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師以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本研究以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為正式問卷施測的母群體,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共發出696份問卷,回收645份,剔除無效問卷15份後,有效問卷為630份,並於問卷回收後,以SPSS 12.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進行分析,依據文獻探討與問卷調查結果,獲致結論如下:壹、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具中上程度的時間管理。貳、

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具中等程度的工作壓力。參、國民中學教師在時間管理各層面的程度會因部份背景變項不同而有差異,但就整體面並無明顯差異。肆、國民中學教師在工作壓力的程度會因職務不同而有所差異,導師所感受到的整體工作壓力最高,專任教師則在部份層面的工作壓力高於兼任行政之教師。工作壓力各層面的程度會因部份背景變項不同而有差異。伍、國民中學教師時間管理與工作壓力有低度負相關,國民中學教師時間管理對其工作壓力僅有低度預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