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史密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威爾史密斯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EricBerger寫的 SpaceX升空記:馬斯克移民火星‧回收火箭‧太空運輸‧星鏈計畫的起點 和AbigailHingWen的 台北愛之船【限量作者親簽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誤導】威爾史密斯掌摑事件,眾星的第一表情照片?2017年 ...也說明:由於第94 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好萊塢影星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不滿妻子光頭髮型被調侃,當眾掌摑頒獎人克里斯洛克(Chris Rock)。關於台下觀眾反應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奇光出版 和時報出版所出版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廣播電視學系應用媒體藝術碩士班 朱全斌所指導 宋嘉玲的 怪獸Fabry (2013),提出威爾史密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法布瑞氏症、罕見疾病、醫學、基因、拳擊、遺傳、正能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藝術學院 戲劇學系戲劇碩士班 馬汀尼所指導 賴秉寰的 劇場與日常生活表演中的看與被看─從角色(character、role)與心理距離(psychicaldistance)來探討 (1998),提出因為有 看、被看、表演、扮演、角色、心理距離、虛構、自我的重點而找出了 威爾史密斯的解答。

最後網站奧斯卡尷尬一幕:威爾·史密斯不滿妻子被調侃上台打人則補充:喜劇演員克里斯·洛克在台上調侃威爾·史密斯妻子的平頭造型,史密斯隨即上台掌摑洛克,並在下台入座後大飆髒話。史密斯獲得本屆奧斯卡影帝,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威爾史密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SpaceX升空記:馬斯克移民火星‧回收火箭‧太空運輸‧星鏈計畫的起點

為了解決威爾史密斯的問題,作者EricBerger 這樣論述:

【馬斯克獨家授權】第一手權威內幕,揭露SpaceX從未公開的故事—— 從岌岌可危的新創公司到成為世界頂尖的火箭巨擘!   要了解SpaceX公司,它渴望走向何方,它為什麼可能成功, 必須追溯挖掘「獵鷹1號」火箭的根源。   ★亞馬遜書店近3000則5顆星評分&編輯評選最佳傳記與回憶錄★   「內容多采多姿,讀來欲罷不能。」 ——《賈伯斯傳》作者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紐約時報書評》     ◆馬斯克獨家授權第一手內幕,完整揭露SpaceX從未公開的故事,太空規模的傳奇之作!     ◆完全解析馬斯克和SpaceX的權威之作,深入掌握最新太空產業和航太科技

,作為台灣成功發射類衛星載具火箭,打造太空經濟成為新護國群山的借鏡參考。     ◆作者追蹤報導SpaceX十餘年,對公司內部運作享有獨家接觸經驗,鉅細靡遺調查訪談馬斯克本人,以及數十名SpaceX關鍵人物,包括離職與現任工程師、設計師、技工及高階主管,內容專業精闢、觀點獨到,科學情節媲美《星際效應》引人入勝、紀實故事猶如《十月的天空》勵志熱血!     ◆34幅精采珍貴彩照,記錄SpaceX研發火箭至成功發射「獵鷹1號」的重要時刻。     ◆《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富比士》、《新科學人》雜誌等各大媒體絕讚好評推薦。     ◆已售出台灣、中國、韓國、波蘭、俄羅斯、保加利亞、土耳其、烏

克蘭等國版權。     「SpaceX現今所成為的一切,種子是在馬斯克的獵鷹1號計畫初期就播下了。當年他想要建造世界第一具低成本的軌道火箭。如果SpaceX無法把獵鷹1號這種相對簡單的火箭射上軌道,開發火星的滿腔抱負都沒有意義。因此,他以燃燒的強度壓迫達成那個目標。SpaceX一開始只有一座空蕩工廠和幾名員工而已。這個小團體不到四年就發射了第一具火箭,六年後到達近地球軌道。SpaceX如何熬過苦哈哈草創時期的故事非常不同凡響。」──本書作者 艾瑞克˙伯格     馬斯克:「SpaceX不怕失敗,可說是擁抱失敗。   每一具火箭,每一次發射,都是改進的機會。」     第一家回收火箭、送人上軌道

、運送物資到國際太空站的民營航太企業   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由企業家伊隆‧馬斯克創立於2002年,不到四年就發射第一具火箭,六年後到達近地球軌道,享有奇蹟的十年。創立20年後的今天,它已擁有全球最龐大的低軌道商用衛星群「星鏈」,開創出可重複使用的火箭,在2020年成為第一家送人上軌道的民營航太公司。太空競賽半世紀後,SpaceX帶領的民營公司與NASA並肩作戰,持續向太空推進,奠定我們探索其他星球的基礎。     從岌岌可危的新創公司到世界頂尖的火箭巨擘   但在成為航太產業最有力的巨頭前,SpaceX是家搖搖欲墜的新創公司,極力在資金燒光前研發出可用的火箭。工程挑戰艱巨;許多民營公

司都在類似嘗試中失敗。即使SpaceX成功,還得與波音及洛克希德馬丁等大企業競爭政府合約,對手有幾萬名員工和每年幾百億美元收入。而SpaceX員工不到兩百人,營收只有相對微薄的一億美元。     揭露SpaceX從未公開的故事, 挖掘「獵鷹1號」火箭的歷史性發射   作者帶領我們深入形塑SpaceX的狂野草創期,聚焦在獵鷹1號火箭前四次發射,從洛杉磯艾爾塞貢多的公司總部,到測試引擎的孤立德州荒野,再到太平洋上發射獵鷹1號的渺小瓜加林環礁,精采體現從落水狗到航太先驅的越挫越勇過程。     馬斯克獨家授權第一手權威內幕,訪談數十名SpaceX關鍵人物   作者追蹤報導SpaceX十餘年,對公司內

部運作享有獨家接觸經驗,訪談數十位離職與現任工程師、設計師、技工及高階主管,包括馬斯克本人,呈現身處科學先鋒的心碎、幽默和人性,揭示馬斯克創立SpaceX的終極目標:以低成本太空運輸達成移民火星的夢想,以及推動未來太空旅行的大膽願景。   名家推薦     ◆吳宗信│國家太空中心主任   ◆陳宗麟│陽明交通大學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RRC)主任     ◆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賈伯斯傳》作者   內容多采多姿,讀來欲罷不能。     ◆荷馬˙希坎( Homer Hickam)│《紐約時報》暢銷榜首《十月的天空》( Rocket Boys)作者   史上撰寫關於太空最

重要的書,引人入勝,愛不釋手。本書讀起來就像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作品,但這不是羅伯˙海萊因或亞瑟˙克拉克的小說。這是把科幻夢想化為現實的男男女女真實又驚人的故事。     ◆賽門˙溫契斯特( Simon Winchester)│《紐約時報》暢銷書《精確的力量》(The Perfectionists)作者   工程學的優雅巧妙讓現今的太空火箭能自行直立著降落回到地球或海上,而且幾乎正中目標,全靠伊隆˙馬斯克召集的團隊的功勞——還有關於他如何做到,無論我們喜不喜歡,他一定會送我們上火星的故事,艾瑞克˙伯格在令我著迷的書中以宛如星辰編排的方式講述,在地球軌道上,從序幕到尾聲,從倒數發射到海上降落。  

  ◆查爾斯˙波登(Charles Bolden)│前NASA署長兼出過四次任務的太空人   艾瑞克˙伯格從最早期開始追蹤SpaceX與創辦人馬斯克的豐功偉業。在本書中,艾瑞克整理和馬斯克及許多關鍵幹部與同僚一對一訪談收集而來的眾人說法。他編撰獵鷹1號研發的狂熱步調及它對許多早期員工的影響。本書會讓你愉快地從頭到尾全神貫注閱讀。     ◆凱倫˙奈柏格(Karen Nyberg)│NASA太空人   艾瑞克˙伯格生動呈現出早期SpaceX團隊的熱情與犧牲,克服無數障礙通往不可能的成功。巧妙描述的技術細節,加上敏銳洞察每個人的性格,讓本書成為無論太空迷或新手都必讀的書。     ◆凱莉˙傑拉迪

(Kellie Gerardi)│《未必是火箭科學》(Not Necessarily Rocket Science)作者   這可能是我看過最棒的太空書籍。本書將證明是不只對商用太空產業,也對整個太空時代定調的故事,沒有比艾瑞克˙伯格更適合的敘述者了。   媒體讚譽     ◆《紐約時報書評》   專注在SpaceX初期起伏跌宕的書,多采多姿,令人欲罷不能。     ◆《富比士》雜誌   伯格以20年來鉅細靡遺報導商用太空產業得來,難能可貴的權威內幕撰寫而成,令人愛不釋手。     ◆《金融時報》   講述SpaceX如何在2002年創立又好幾次差點倒閉的驚險刺激故事,非常精采。     ◆《

書單》雜誌   伯格像驚悚小說般以快節奏描述與時間賽跑的危機,某些時刻令人想起《阿波羅十三號》或 《絕地救援》。精采刺激又深入人心。      ◆《新科學人》雜誌   欲罷不能的優良讀物,在太空飛行商業化的時代該做什麼(與別做什麼)很重要的非正式參考。十分迷人。     ◆《理性》雜誌   萬分刺激,書中對敘事有股自信的動能,即使它描述的是令人生氣的挫折與不可思議的少許幸運。

威爾史密斯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哈囉各位大家好,我是老頭 OldMan
今天要分享的實況是【老頭精華】
各種名人當場!?巧遇威爾史密斯and九妹!?遊戲中的多種死法呈現?
👉DC交流群:https://discord.gg/dJvBvbBuXN
👉加入頻道會員:http://bit.ly/3oT7fK6
👉老頭周邊商品:https://bit.ly/2Myvr6C
👉LINE官方帳號【@oldman_0302】👉Instagram【oldman_0302】
👉馬上訂閱YouTube頻道,接收最新影片消息:http://bit.ly/1OnlTWy
🔴方舟 生存進化 所有系列 【播放清單】:http://bit.ly/2bOpMDq
🔴所有遊戲【播放清單】:http://bit.ly/2A0jIDo
👉老頭紀錄檔副頻道:https://bit.ly/2oCMoxy
👉贊助老頭可以獲得專屬頭貼跟貼圖喔:https://bit.ly/2QKh5xU
👉如果你喜歡遊戲,歡迎留言與我交流、分享遊戲資訊
👉如果您是遊戲廠商,歡迎洽談合作

👉聯絡電郵:[email protected]
電腦配備
CPU:intel I9-7940X
(內搭塔扇:日系 Scythe Mugen 5 無限五 CPU風扇散熱器)
主機版:X299 AORUS GAMNG 7 PRO
顯示卡: RTX 技嘉 2080Ti GAMING OC 11G
硬碟: 固態硬碟 EZLINK 2.5吋 256G
固態硬碟 Kingston M2 480G
傳統硬碟 Seagate 2TB 3.5吋
傳統硬碟 WD【黑標】4TB 3.5吋電競硬碟
記憶體:Kingston 金士頓 DDR4 2400 HyperX Fury 16G兩支
機殼:AORUS C300 GLASS(GB-AC300G 機殼)
電源供應器:銀欣650W 金牌/半模

鍵盤:TESORO鐵修羅 剋龍劍Gram RGB機械式鍵盤-紅軸中文黑
滑鼠:羅技 Logitech G300S
麥克風:AT2020USBi 靜電型電容式麥克風

#老頭精華 #老頭oldman #蜘蛛人

怪獸Fabry

為了解決威爾史密斯的問題,作者宋嘉玲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 打從商科轉傳播的那一年,我就立志要用專業來為弱勢發聲。那是一個很虛情假意的開場白,「影像不是只能用來賺錢用來娛樂的,如果沒有助人的層面還叫什麼大眾傳播?」我記得這是我第一次和朋友兩人在門診罰站了二小時後,終於見到林口長庚醫院護理長時我說的話!六年前,許多偏遠地區的家長以為妥瑞氏症就是『中邪』時,我就立下了要為罕見疾病基金會擔任終身影像志工的願。埋下的這顆種子讓我接連完成了改編真人真事的妥瑞症劇情短片及結節性硬化症的紀錄片,並將影像版權無償捐給該協會以利宣導疾病用,也許力量小的像愚公移山,但如果吃力不討好的事沒有傻子做,那麼這些為基因所苦的孩子們,又該何去何從? 每位創作

者都為了要獨樹一格而撕裂腦細胞,然而在每一位罕病兒身上我所看見的就是這無可取代的故事性,不會被盜用更不會被曲解,生命永遠是最美麗也最無常的樂章,端看你是如何去感受如何去創造!法布瑞氏症(Fabry disease)是一種罕見的性聯遺傳隱性疾病,患者會有皮膚上的病變,因為身體裡需要的脂質(GL-3)無法被代謝,堆積在細胞內,導致各種器官如:心臟、腎臟、腦血管及周邊神經病變,雖然台灣早在2006年將Fabry disease列為新生兒篩檢的項目之一,但因為病症並不會在出生後有明顯的表徵,因此容易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期。 法布瑞氏症患者因周邊神經病變,會引起四肢如火燒般的劇烈疼痛感,卻因外表沒有傷

口或異狀,常被誤認為裝病或無病呻吟,預估有1/40,000的男性罹患此症,a-半乳糖甘酵素(a-GAL)的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所以帶有此缺陷基因的男性必會發病,帶因的女性雖然還有一條正常的染色體,但因有缺陷的X染色體和另一條正常染色體的使用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使得部分的女性仍會發病,許多的患者都有家族史,台灣是全球法布瑞氏症帶基因率最高的國家,男性帶基因率為每1600人有一人,女性約為每800人有一人,遠高於全球平均的每5萬人才有一人,男性最高可存活到60歲,女性約70歲,看似不會危及生命,或是被當成高血壓或心臟病來醫治,如此對疾病的輕視或不甚理解而釀成悲劇的降臨。(台灣臨床試驗合作聯盟,201

3網站數據) 基因來自父母,無法選擇更無法歸還,這樣的生命議題是該嚴肅以待,然而在影像創作的前提下,我試問我自己,能否為這樣的絕境走出一條美麗又樂觀的道路,生命之所以又苦又短,才能張顯出快樂是多麼重要,如果沒有希望,如果沒有如果,那麼烏雲永遠罩頂,又何苦走人間鍊路這一遭,我期許能用自身的力量,為罕病兒和他們的家人說出外人無法理解的苦,更重要的是用影像的力量,為他們點燃小小的愉悅火苗,也許很快被熄滅,也許更能延緩不幸的發生,2013年的夏天,我決定帶著自我賦予的責任感,完成這一輩子都要面對的難題。

台北愛之船【限量作者親簽版】

為了解決威爾史密斯的問題,作者AbigailHingWen 這樣論述:

當時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所以,什麼事都可能發生! 宛如瘋狂亞洲富豪混合珍.奧斯汀的教養喜劇 數以百萬計的華裔美國人初嚐愛情與自由滋味──台北愛之船     【榮登紐約時報、邦諾書店和美國獨立書商協會暢銷榜】   【已賣出匈牙利、羅馬尼亞和俄羅斯版權】   【ACE Entertainment 簽下電影版權】   【獲《波士頓環球報》、《Book Riot》、《Bustle》、《Nerd Daily》、《Seventeen》和《She Reads》等主流媒體選為 2020 年最期待的青少年小說】     ▶▶Janet謝怡芬、李淳 主演2023年青春愛情電影《台北愛之船》原著小說     *

****     十八歲的王愛美,華裔第二代,爸媽偷偷為她報名「華裔青年暑期夏令營」,被迫踏上了為期四週的台灣行,學習中文和復興傳統中華文化……。      家族的期望是以醫生為志業,自己最愛的卻是舞蹈,她來到台北,跟其他ABC一樣,人人都要來一場「夏日戀情」,跳上「愛之船」,放飛自我……      亞裔難解的身份認同,掙扎於兩個文化之間……參加「愛之船」相同背景的華裔第二代,開始傾聽內心的聲音,擁抱最真實的自己……。   誠摯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知名演員 李淳   《美國女孩》導演 阮鳳儀   《台北愛之船 》監製、影一製作所總經理 張承中   《台北愛之船 》《一頁臺北》《初戀

慢半拍》導演 陳駿霖   知名演員 Janet 謝怡芬     「邢立美的《台北愛之船》是一場對初戀、家庭義務與高中到大學之間的怪異處境既尖銳又誠實的檢驗,當時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所以,什麼事都可能發生。這是個來自令人興奮又真實的新聲音的獨特故事。」──莎芭.塔伊兒(SABAA TAHIR),紐約時報暢銷榜首《灰燼餘火》(An Ember in the Ashes)作者     「《台北愛之船》同等地令人驚喜、有原創性又有智慧,是叛逆、浪漫與複雜家庭互動的激烈暴衝。如果你想要好像打破一切規則又沒有真正違反任何規則的感受,這就是你應該看的書。」──史蒂芬妮.蓋博(STEPHANIE GARBER

),紐約時報兼國際暢銷榜首《魔幻卡拉瓦》(Caraval)系列作者     「《台北愛之船》宛如瘋狂亞洲富豪混合珍.奧斯汀的教養喜劇──新鮮、好玩、誠懇又非常令人上癮。這是個關於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自己的歸宿與同胞的故事。」──凱莉.洛伊.吉伯特(KELLY LOY GILBERT),莫里斯獎入圍作《信念》(Conviction)作者     「這不是一艘船,而是個文化現象;準備登上愛之船吧,這是數以百萬計的華裔美國人初嚐愛情與自由滋味的地方。邢立美的處女作就像初吻一樣新鮮。」──史黛西.李(STACEY LEE),《Outrun the Moon》得獎作者

劇場與日常生活表演中的看與被看─從角色(character、role)與心理距離(psychicaldistance)來探討

為了解決威爾史密斯的問題,作者賴秉寰 這樣論述:

我相信劇場的功能之一,是在於改變人看的方法,發現不同觀點。 「一旦你用不同的觀點看,你和你所看的就都會改變了。」( Chaikin 1974:118)劇場和現實生活,都只是一種表演形式,都是一個「活生生」(living)的看與被看之交流過程。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處在被看的情況下,便自覺或不自覺地表演起來,模仿起希望被看到的「自己」。人際知覺中,我們發現自己認為被看到的,與別人看到的,總有一些差異。如同在觀賞同一齣劇場表演中,每個觀眾看到的也都不同,這個不同,反應了我們如何「看」,同時也透露出我們希望如何「被看」。生活和戲劇總是不斷地交互作用,學習戲劇,讓我更清楚地看見生活

中的自我表演與角色扮演;生活中的經驗,也在戲劇表演上有更多的反思與覺察。 我們觀看表演的方式,受著許多因素影響,其中包括自己的看戲經驗、知識信仰、劇場的習慣、習俗(conventions) 、社會價值……等等。剛接觸戲劇的時候,我以看電視、電影的方式來看劇場表演,自然也就覺得誇大與造作。學了一些戲劇原理與多了一些看現代戲劇的經驗,漸漸發現在現代劇院有很明確的觀看限制。這些限制在我接觸民俗劇藝(儀式)與野台戲的時候,得到了一些不同觀看方式的啟發與刺激。「原來看戲的方式有那麼多種!」、「表演的可能性形式有那麼多!」,我便逐漸對一些非現代劇院式的實驗小劇場、民俗野台戲曲、儀式陣頭

、心理劇、戲劇治療、狂歡節……的各種表演形式感到興趣。我迷戀於那種直接又生猛的交流溝通,比起坐在劇院裡憋憋的看戲經驗,既親切又熟悉許多。「劇場」(Theatre)對我而言,除了體驗不同的生命經驗外,也是一種溝通、分享的工具。既然希望有良好的溝通,就應該有更多樣的溝通管道與形式,以能和不同族群、階層和文化的人產生對話。 於是,我開始探索不同藝術領域與表演形式中看與被看的溝通方式。不論是繪畫、攝影、文學、電影、音樂、舞蹈……甚至是現今影響力最大的大眾媒體電視、廣告、電腦網路,都可以提供「劇場」這個表演形式一些不同的反思觀點。另一方面,對於劇場表演在理論層面上,我也希望能有所涉略

,包括文學哲學理論、心理學的知覺、認知、性格研究、社會學的角色分析、人類學的儀式研究,甚至是將戲劇表演應用於生活上的戲劇治療(或心理劇)或教育戲劇……等等。這些不同領域的觀點,都能讓我們反省當代台灣的劇場藝術,要如何定位?如何發展? 有人說:「劇場死了!」。或許應該是說,劇場的元素已被應用到各式各樣的媒介上吧。在當今資訊爆炸的影像多媒體時代,可看的東西充斥在生活週遭,我們看與被看的慾望也急速膨脹,速度之快、數量之多,使我們總是來不及消化,好像在催促著我們「消費!消費!消費!」否則,很快就被世界潮流所淹沒,獨留自己孤寂地感覺到「被世界給遺忘了!」

生活與藝術之間的關係,漸漸被現今的文化論述與藝術理論討論,如:女性主義思潮、後殖民論述、電影與攝影、大眾傳播理論、解構主義、後現代主義……等等。劇場表演成為另一種生活的經驗,提供了不同的觀點來看待生活本身。在美國六0年代掀起的一股「表演研究」(Performance Studies),對「表演」這一領域有不同的定義與看法,透過各種理論與儀式田野調查,R.Schechner與V. Turner將劇場、儀式、遊戲、運動……等等在表演中看/被看的過程,分析得更為透徹。對於我而言,劇場之所以有教育、娛樂、治療、革命、溝通、儀式…..等功能,是因為它提供了一個「活生生」地進行著看與被看的形式,也就是在於

人與人直接的接觸、相會(encounter)。 在劇場的表演形式中,人與人直接的接觸,使得對看/被看方式的覺察、改變、多元化成為可能。我們是如何進行直接的接觸呢?這必須探討我們互動的溝通工具,除了語言、符號,還有身體姿勢、聲音、表情……等等。這些方式有賴於我們的身體與聲音的傳達,和知覺系統(視覺、聽覺、觸覺……)的接收。其中「視覺」是我們最主要的強勢溝通系統,研究最多,也最複雜的知覺管道。我選擇探討劇場和日常生活表演中的「看與被看」,來研究「表演」的本質。在本論文中,我所要討論的「看」,不僅是肉眼上的「觀看」(look)、「注視」(watch),還包括意識(心眼)的「看見」

(see、insight)的狀態。 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在《空的空間》(The Empty Space)一書中,把劇場定義為: 我可以選取任空間,稱它為空蕩的舞台。一個人在別人的注視(watching)下走過這個空間,這就足以構成一幕戲劇了。(Brook 1968:3) 布魯克把戲劇的舞台釋放到任何被注視的空間,將傳統劇場的表演舞台,延伸至生活周遭的各個角落,這是他重新定義劇場的第一個重要意義。另一個重要意義,則是將表演回歸到「看與被看」的交流過程。「劇場」(theatre)這個字的字源 theatron,意思是「看

的地方」(seeing place)。劇場總是有看與被看的區隔,不論是物理上或是心理上的空間(space),只要有觀眾(看者)與表演者(被看者)的區隔,「戲」即成立。傳統的戲劇表演,讓觀眾看到舞台上演員有意扮演的角色(character),觀眾看到的表演是一堆符號,一些與意義相連結的符碼(code),他必須透過自己的生活經驗與劇場習俗去解碼(de-code),以完成觀戲的理解過程。而這個過程較仰賴語言上的理解,是一種閱讀與詮釋的遊戲。「表演」(performance)這個詞比「扮演」(acting)包含的範圍更廣,我將以下所討論的表演範疇界定為:存在於看與被看之間的交流過程。

劇場(儀式)的表演,畢竟與一般日常生活中的表演不同。它發生在另一個現實(非現實)的時空,有開始與結束的時間點與一定的空間範圍,而現實生活的表演,在看與被看的過程中則是無時無刻都在發生。雖然,布魯克沒有強調時間(time)的區隔,但是特定的時間(開始─結束),正是區分劇場式表演與一般日常生活表演的一個重要指標。在特定的時間(time)與空間(space)區隔下,我們採取不同的觀看方式來看劇場式的表演─從現實到想像,並看到另一現實(A Separate Reality)。 透過另一個虛構的現實,我們可以將現實生活中的自我與社會角色(role)扮演相互參照。現

實中的自我與角色(role)的關係,與戲劇(另一現實)的劇中人(character)和其劇中的社會角色(the role of the character)是同時並存在表演的時空之下。在劇場表演的「現實」中,演員與觀眾其實也是一種社會角色關係。本論文中,我的興趣乃在於探討扮演與非扮演之間、劇場式(儀式)表演形式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辯證關係,例如:心理劇、戲劇治療和狂歡節……看/被看的不同形式;透過這些不同表演形式的觀點,可以讓我們重新思考劇場表演的可能性。 理查˙謝喜納(Richard Schechner)認為,表演理論(Performance Theory)有兩個主要領域:

(1)視人們的行為(個人的或社會的)為表演的類型; (2)視表演(戲劇、舞蹈、和其他的「藝術形式」)為一種個人或社會的互動(Schechner 1985:296)。第一個領域,也就是自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演;第二個領域,則是探討不同於現實生活的各種表演形式。透過這些探討,我們可以發現日常的現實生活本身就是一種表演,是一種我們再熟悉不過卻並不自知的表演形式。 在表演中,雖然「看者」並不一定是人(某個意念、形象、神像、上帝……)、「被看者」甚至也可以是動物(鬥雞、蟋蟀…),且看者/被看者也不一定都有「覺察」自己處在觀眾/演員的狀態,但我在本論文中只能設定討論範圍在「人與人之間」、

「有覺察地」處於「看與被看」情況下之表演。 首先要問的是:在不同的表演─看與被看的交流過程中,我們如何去看?如何被看?如何在看見/覺察到表演的內在運作。本論文第一章所要探討的是在表演過程中,我嘗試分析看與被看的How? Who(Whom)?Why? What ?之問題。而看與被看之間的認同、投射、慾望與權力的關係、偷窺與暴露、看得見/看不見之辯證關係,也可以讓我們反省許多看與被看交流中所隱藏的位置、意識型態和知覺方式。 第二章,探討真實和虛構用以說明我們知覺系統被認知二元化的現象,並以「虛構」來解構「真實」。我們在藝術審美中的觀看,常常是介於相信與不相信

、現實與想像、真實與虛構之間。但是現實生活中,語言理解上的二元對立概念,常常使我們去區分真假、對錯。傅柯(Michel Foucault)認為,戲劇藝術是不懂這些對立區分的。戲劇總是作用在真真假假、似非而是(paradox)……的矛盾之間。我引用布洛(Edward Bullough,1880─1934)於1912提出的「心理距離」(psychical distance)這一概念,闡述表演的真實是從現實到想像之情感的投入,並忽略虛構的形式,進而相信所產生的幻覺。 第三章之後,我著重在探討看/被看的自我/他人(the other)的關係,並試圖以「角色」來解構「自我」。這一論述

可以從劇場表演上的虛構角色(character)和現實生活中的社會角色(role)這兩部分來探討;而劇場「角色」(character)方面,又可以從劇本文學與表演方法兩方面來分析。至於現實生活的所扮演的角色(role),我則從心理學、社會學、心理劇與戲劇治療四個不同的觀點來看。 「角色」(character、role)這個概念,也可以用來區分「表演的模式」中的「扮演」 (acting)與「非扮演」(not-acting)。現代劇場的實驗,將藝術與生活的界線抹去,試圖探索扮演與不扮演之間的曖昧地帶。在Michael Kirby《扮演和非扮演》(On Acting and No

t--Acting)一文中,「扮演」意味著:「去假裝(feign)、模擬(simulate)、再現(represent)、模仿(impersonate)的不同程度。」(Kirby 1987:3)此外,從社會學家沙賓(Sarbin)的角色理論(role theory)來看,在表演過程中的扮演到不扮演,乃是「自我」(self)對「角色」「有機的涉入」(organismic involvement)的程度。在劇場表演上,自我與角色並非對立,它們是並存在兩個現實(虛構的、非虛構的),以及游走於現實到另一現實(想像)的動態過程。 對於自我與角色間有機的涉入現象,我用「心理距離」(ps

ychical distance)這一連續性的概念,來探討表演中與自我角色的距離近(移情)或遠(疏離)的關係。看(主)/被看(客)之間的「心理距離」和「角色」,並不隨時被覺察到。因為,我們往往忽略了看/被看是一種參照關係,這些包含著意識型態的參照位置、立場(標準和價值觀),往往是被遮蔽而看不見的。 劇場與生活表演中看/被看的交流過程相當複雜,我試圖從看與被看、角色(character、role)與審美心理距離(psychical distance)三個方向來探討表演中的現象。一方面,分析人們如何在看與被看的交流過程中進入表演的另一現實世界;另一方面,探討在這交流反饋的表演過

程中,我們如何意識到自己在扮演角色的涉入程度及主客間的關係,進而可以自由地變換看的方式。對表演中看/被看的交流過程有更多的覺察之後,希望能發現更多的表演形式,以提供劇場和日常生活表演更多觀點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