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戲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存在主義戲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雅絲米娜.特里夫尼寫的 國家地理終極旅遊:全球50大最美城堡 和呂格爾的 呂格爾六訪馬賽爾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石國際文化 和橄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戲劇學研究所 林于湘所指導 張伯任的 荒謬性、反抗及權力辯證:從存在主義戲劇、荒謬劇場到直面劇場 (2017),提出存在主義戲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存在主義戲劇、荒謬劇場、直面劇場、反抗、震撼手法、權力。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西班牙語文學系 雷孟篤所指導 陳蘊蘭的 巴耶荷作品“燃燒的暗夜”之基本架構 (2003),提出因為有 戲劇、現實主義、象徵主義、盲、巴耶荷、燃燒的暗夜、悲劇的重點而找出了 存在主義戲劇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存在主義戲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國家地理終極旅遊:全球50大最美城堡

為了解決存在主義戲劇的問題,作者雅絲米娜.特里夫尼 這樣論述:

  城堡(castle)是一千多年來人類歷史的縮影,這個字的源頭是拉丁文的castrum,意思是「兵營」或「被防禦工事包圍的區域」。當羅馬軍團在歐洲的平靜邊防開始受到威脅,外族和外國軍隊的滋擾成了國土安全的普遍問題,一種新的防禦型態也隨著需要而出現。於是中世紀之初,城堡建築誕生,並發展出封建制度,一般蓋在與世隔絕的地方,可能的話會建在居高臨下的位置。   城堡出現之後數量愈來愈多,不但擴散到歐洲全境,甚至遍及境外;結構也變得愈來愈堅固,以因應武器裝備的持續演進。有的城堡也會蓋在城市裡,作為權力的象徵,有時會加以美化轉變成宮殿,以彰顯領主的身分地位。   城堡不僅出現在歐

洲,由於十字軍和殖民地擴張的關係,亞洲和非洲也都發展出這樣的建築形式,而且蔚為熱潮。連美洲也出現了城堡,展現出截然不同的特徵,到了近代更演變成自成一格的哥德式浪漫主義建築。   本書以細膩的文字縱橫古今場景,搭配絕美的外觀、內部和空拍照片,帶領讀者仔細欣賞世界各地最具代表性的50座城堡的建築特色、歷史故事、內部裝潢與藝術珍藏。這種結合防禦、政治與生活的獨特而稀少的建築形態,曾在人類歷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如今以絕代風華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提供無可比擬的旅遊體驗。本書將帶給你一趟難忘的旅程,發現全球50大最美城堡的精采歷史與藝術奇觀。 本書特色   ●最接近親身體驗的城堡導覽書──精選世

界各地最具代表性的50座城堡,範圍除了歐洲,更涵蓋亞洲、非洲與美洲,帶領讀者逐一走訪,體驗這種集龐大、堅固、華麗於一身,充滿王室珍寶、貴族遺產與歷史血淚,啟發了無數傳說與流行文化的史上最獨特建築類型。   ●數量最多最精美的城堡圖片──以精采絕倫的專業空拍、建築立面與室內裝潢攝影,完整呈現城堡的自然環境、庭院景觀、建築元素、室內陳設與藝術珍藏,讓你不會錯過任何一個值得駐足的角落。   ●了解最受人傳頌的城堡故事──哪些城堡何以在戰亂中安然留存,如何成為令人聞之喪膽的猛鬼樂園,如何啟發了《馬克白》、《睡美人》、迪士尼樂園,甚至熱門電視劇《權力遊戲》。   ●最容易造訪的城堡旅遊書──書中的

每一座城堡若非全年開放,就是至少在全年的某一段時間開放參觀,因此所有看完本書仍意猶未盡的讀者,都能實際造訪,甚至在城堡中住宿。  

存在主義戲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數位收聽:https://umg.lnk.to/HoneyGinseng

魚丁糸首張全新專輯《池堂怪談》
億萬導演程偉豪首部影集《池塘怪談》
史無前例 跨界瘋狂計畫 音樂與戲劇互文的命題

▂▂


繼〈我就奇怪〉之後,在魚丁糸《池堂怪談》專輯中,緊接著出場的是〈蜂蜜人蔘〉。

〈蜂蜜人蔘〉是一首浪漫輕鬆帶點Indie Pop、Dream Pop的歌,起源於青峰與家凱兩年前在法國旅行時臨時起意的創作。整首歌曲帶有一種像是萬花筒的童趣感,於是有了小朋友的嘻笑聲、團員們所出生的80年代DX7低音合成器聲響、花草般點綴的打擊聲響、浪漫的Fender Rhodes,以及帶點歐洲感的管樂,歌曲營造出正面陽光的迷幻感。而當時正在創作戲劇的程偉豪導演,受邀與青峰共同填詞,二位創作人以相似的際遇,默契十足合力激盪出充滿詩意又帶點餘韻的文字,蜂蜜人蔘甜中有苦,苦中帶甜,虛虛實實只能各自品味。

MV也特別邀來《池塘怪談》劇集中兩位女主角苗可麗、陳姸霏,與魚丁糸在平行時空之外相遇,也是這次專輯安排的小小番外篇。陳姸霏難以解釋的約會、苗可麗神奇的蜂蜜泡影、魚丁糸又身在哪裡?

▂▂

////// 魚丁糸首張專輯試聽(視聽)影集:《池塘怪談》//////
09/10 (五) Netflix 一氣呵成版上線
09/09 (四) EP.9+EP.10 完結篇上演
- 8 pm | myVideo:https://pse.is/3krlcy
- 9 pm | 公視+:https://pse.is/3mgn6a

▂▂

////// 魚丁糸首張全新專輯《池堂怪談》//////
7/30開始預購 9/17怪談發行 👉https://umg.lnk.to/Oaeen2021
(預購限定贈品:感謝Follow 糸,超過60頁創刊號《魚丁秘密》Vol. 1)

▂▂


➮ 頻道訂閱:https://reurl.cc/W4eY2Z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oaeen.fb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oaeen_
➮ Weibo:https://weibo.com/sodagreen2010
➮ 官方網站:https://www.sodagreen.com/

#蜂蜜人蔘 #池堂怪談 #魚丁糸首張專輯現正預購
▂▂

〈蜂蜜人蔘〉

曲 Composer:吳青峰 Qing Feng Wu / 劉家凱 Kay Liu
詞 Lyricist:程偉豪 Wei Hao Cheng / 吳青峰 Qing Feng Wu

這裡天氣在下雨 你那裡晴空萬里
鏡中的你 有點怪奇 哎~~~~

我倆的存在主義 有交集也有平行
行或不行 是哲學問題 哎~~~~

我在幹什麼 我是誰 我在哪裡

喔唉呀唉呀 唉呀呀 靈魂出竅這個邏輯
喔唉呀唉呀 唉呀呀 泡一杯人蔘壓壓驚

虛虛實實虛虛 太極能生兩儀 沙丁魚沾蜂蜜
別只顧丟問句 答案在我和你 凡事別再騷擾上帝

生命各種選擇題 改變或留在原地
金銀斧頭 不能都擁有 哎~~~~

我在幹什麼 我是誰 我在哪裡

喔唉呀唉呀 唉呀呀 靈魂出竅這個東西
喔唉呀唉呀 唉呀呀 泡一杯人蔘壓壓驚
喔唉呀唉呀 唉呀呀 昨日有如夢幻泡影
喔唉呀唉呀 唉呀呀 今日一鍵重來開機

虛虛實實虛虛 八卦在打太極 風雨前的寧靜
無論過與不及 就選擇做自己 先讓我睡到自然醒

▂▂

曲 Composer:吳青峰 Qing Feng Wu / 劉家凱 Kay Liu
詞 Lyricist:程偉豪 Wei Hao Cheng / 吳青峰 Qing Feng Wu

製作人 Producer:陳君豪 Howe@成績好工作室
編曲 Arrangement:魚丁糸 oaeen

所有樂器 All Instruments:魚丁糸 oaeen
管樂編寫 Brass Arrangment:錢威良 Will'z Chieng
薩克斯風 Sax:謝明諺 Minyen Hsieh
長號 Trombone:宋光清 Qinbone Sung
小號 Trumpet:Daniel Deysher
合音&合音編寫 Backing Vocal & Backing Vocal Arrangement:吳青峰 Qing Feng Wu

錄音師 Recording Engineer:單為明 Link Shan
錄音室 Recording Studio:Lights Up Studio
人聲錄音師 Vocal Recording Engineer:吳青峰 Qing Feng Wu
人聲錄音室 Vocal Recording Studio:青Home
管樂錄音師 Brass Recording Engineer:沈冠霖 SHENB
管樂錄音室 Brass Recording Studio:BB Road Studio
音檔編輯 Editing Engineer:葉育軒 Yu Hsuan Yeh
混音師 Mixing Engineer:單為明 Link Shan
混音錄音室 Mixing Studio:Lights Up Studio

鼓技師 Drum Tech:莊開旭 Cash
錄音助理 Assistant Engineer:于世政 Shih Cheng Yu
製作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沈冠霖 SHENB


MV Credit

特別演出 Special Thanks
苗可麗
陳姸霏

蜜蜂 Bee
張敖吾 Ao Wu Chang


導演 Director
范勇志 Yuji Fann Fann
副導 Assistant Director
蔡秉孝 Ping Hsiao Tsai

製片 Producer
吳騰翔 Charleswoo
執行製片 Line Producer
郭佳勳 Chia Hsun Kuo
製片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張皓評 Marcus Chang
呂長恩 Chang En Lu

攝影指導 Cinematographer
王鈞 Wandrink
跟焦員 Focus Puller
周奕 Yi Chou
攝影助理 Assistant Camera
江睿哲 Jiang Ruei Jhe 蔡亞玲 Tsai Liz

燈光指導 Gaffer
張鈞復 Joseph Chun Fu Chang
燈光大助 Key Grip
朱俊宇 Andy Chun-Yu Chu
燈光助理 Electrician
鄭哲安 Zheng, Zhe-An
燈光助理 Grip
李家光 Johnson Lee

美術指導 Art Director
陳必綺 Hikky Chen

執行美術 LeadMan
許耕維 Hsu Geng Uei
張詩晨 Chang Shih Chen
鄭亦婷Pine Cheng

Stylist 造型設計
陸盈盈Lu YinYin
蘇乃靖 Nai Jing Su

剪接 Editor
范勇志 Yuji Fann Fann


調光 Colorist
邱程勇 CY Chiu / 捌零後媒體製作股份有限公司 After 80’s Media Production Co.,Ltd

製作公司 Production
泛用影像 Fannyou Eizo Studio
Reflective 反照電影工作室

器材 Equipment
紐約光影工作室 N.Y. Lighting Studio
和寬攝影器材有限公司 HeKuan Equipment Co. Ltd.


特別感謝 Special Thanks
酷我燈光音響工程
4am攝影棚
玉成戲院錄音室


藝人團隊 Credit

造型 Stylist:910、Titi Chen
造型助理 Stylist Assistant:Ao Xie
化妝 Make up:張婉婷 Wan-Ting Chang、郭翰威 Ted Kuo
髮型 Hair Stylist:Edmund@Zoom Hairstyling、Spud@Zoom Hairstyling
髮型助理 Hair Assistant:Grace@Zoom Hairstyling、Kyle Shih@Zoom Hairstyling

發行 Published by: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Universal Music Ltd., Taiwan

荒謬性、反抗及權力辯證:從存在主義戲劇、荒謬劇場到直面劇場

為了解決存在主義戲劇的問題,作者張伯任 這樣論述:

存在主義哲學作為許多戲劇作品呈現的核心思想,其與劇場的關係可說是相當密切。其中最為出名的或許是荒謬劇場,其將存在主義的荒謬哲學透過戲劇形式帶上舞台,對戲劇界造成極大衝擊,但這種震撼力已經隨著時間逐漸消逝,但這種源於存在主義的衝擊過程至今仍然持續在進行。本文試圖先探討存在主義的發展歷史並試圖整理出理論模型,接著以二戰之後出現的存在主義戲劇、荒謬劇場以及90年代直面劇場這三種戲劇類型作連結,從它們的定義、歷史背景以及核心訴求來探討三者的共同點以及對於呈現存在主義思想所採用的迥異手法,並以「存在導致荒謬所以反抗」這個模型來分析三種戲劇類型作品。透過存在/權力模型來看存在主義戲劇、荒謬劇場和直面劇場

是如何被存在之荒謬所影響,以及所採取的反抗行動(震撼手法)經過怎樣變化,並探討這三個看似相關卻截然不同的劇種其本質的相似程度,以及存在主義如何影響戲劇並延續下去。

呂格爾六訪馬賽爾

為了解決存在主義戲劇的問題,作者呂格爾 這樣論述:

  1968年呂格爾重訪30年前的業師馬賽爾,討論有關形上學、存在主義、戲劇、神聖、死亡、科技等問題。六次訪問旨在澄清自己對馬氏思想的了解,並企盼發現其間可能有的進展。   《呂格爾六訪馬賽爾》是呂格爾與馬賽爾六次對話的文字成果,文中介紹呂格爾的存有論以及對馬賽爾研究的立場和討論,對漢語學界的現象學研究將有所啟發,值得關注。   呂格爾與馬賽爾對話時,他試圖調整對老師馬賽爾的知解,使它正確無誤。六次訪問中,從未發現他們二人之間有什麼異見。雖然他們會談的內容以馬賽爾的作品為主,但顯出師徒二人看法一致。在他們的基本共識上我們可以看到本文的假設,即呂格爾採用了馬賽爾的存有論立場作為他自己的立場。

  他們勉力二人一起愈來愈靠近光源。馬賽爾認為,謙遜是「存有」的真實見證人的記號。見證,是為光作見證。呂格爾說馬賽爾首創了「光的形上學」。光照明、引導、吸引旅途之人與其他路人同步前行。這光也許變得黯淡,但它仍能指示晨曦的方向,而給人帶來希望。 作者簡介 呂格爾 (Paul Ricoeur 1913-2005)   廿世紀歐陸哲學巨擘,現象學、詮譯學等學術大師級人物,一生著作等身。   生於法國南部瓦朗斯市。   父親早逝,由外祖父撫養長大。   在巴黎讀哲學時,就結識了馬賽爾。   第一次大戰時曾被囚德國集中營,勤讀胡賽爾及雅斯培之作。   戰後在巴黎曾出版有關此三師的研究,稍後出版

三冊《意志哲學》。 譯者簡介 陸達誠 (Bosco Lu, S.J.)   法國巴黎第四大學哲學博士。曾師事雷維那斯(E. Levinas),對馬賽爾做過深入的研究和迻譯。   曾任台北耕莘青年寫作會會長、執教於政治大學哲學系(1977-1992)及輔仁大學宗教系(1992-2013),目前以退休專注於著述和翻譯之工作。 導  讀 呂格爾的存有論立場/陸達誠 第一章  呂格爾訪談馬賽爾(一) 第二章  呂格爾訪談馬賽爾(二) 第二章  呂格爾訪談馬賽爾(三) 第三章  呂格爾訪談馬賽爾(四) 第五章  呂格爾訪談馬賽爾(五) 第六章  呂格爾訪談馬賽爾(六

) 參考文獻 中譯本附錄 〈破碎的世界〉劇本 /馬賽爾 著 ,邱其玉 譯                                                       導  讀 呂格爾的存有論立場   1973年10月8日,法國存在哲學家馬賽爾在巴黎仙逝,享壽84歲。喪禮過後,他的朋友一致期望成立一個永久性的馬賽爾友好協會,為了紀念他,也為了承續他的學術志業。稍後,這個協會在巴黎正式成立,取名為「馬賽爾的臨在」,而呂格爾當選為該協會的主席。   呂格爾被推選為「馬賽爾的臨在協會」的主席,實為上上之選。因為呂格爾21歲(1934),在巴黎大學準備哲學教師資格考時,每週

五傍晚會去馬賽爾的公館拜訪。那裡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學生圍著馬賽爾一起討論日間學到的哲學問題。他們享有白天在大學裡從未體驗過的自由討論的氣氛。參與者會逐步深入問題的核心,追究概念的真義。這是有名的「哲學星期五」的濫觴。   這些年輕人之中後來有不少成為眾所周知的哲學名人,如梅洛龐蒂、沙特、列維納斯、斐狄雅也夫(Berdyaev)等。呂格爾說:   馬賽爾是在很久以前就同我締結了極深關係的人物。1934-1935年間,我正在準備中學教師資格考;此後一直到他1973年去世為止,我三不五時地會向他請益。從1934年起,我開始勤於參加在馬賽爾家舉行的著名的「星期五晚會」。我們選擇一個討論的主題,從具體

的例子出發,加以分析,再憑藉理論來支持所辯護的觀點。我在那裡體認到一種在巴黎大學從來未曾有過的討論方式。在他家裡,我們擁有那種藉著不斷進行討論而迸現的活潑思想。此外,我們閱讀馬賽爾時,我們感覺到的不是一條蜿蜒在遠方的激流,卻近似於堅定而活躍的溪河,這是由於關切正確字意之追究所得來的結果。我們以這種方式一週一週的討論下去,每次二、三個小時,每個人都可以大膽地思考和主動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這樣稍稍得以彌補巴黎大學在哲學的教育過程中可能有的欠缺。我相信在敢於嘗試建構哲學這方面,馬賽爾對我的啟發和指導,是我永誌難忘的事。 呂格爾訪談馬賽爾 (一)呂格爾:可敬的馬賽爾先生,我們現在位於六次訪談的起點。

我感到非常幸運—能在同一間屋子裏,像三十年前一樣,做您的學生,向您討教。我對這一系列的訪談有很大的期待,因為我要請求您指引的不只是您著作的重述 (recapitulation),而是一種批判性的回顧,以前我們稱之為「進一步的陳述」(retractation),那是說一個修訂 (revision),或校正 (correction),或許我們會發現自己因此而被帶領、引導到您創作的邊緣地帶,因為當一個哲學面對新的風景時,它往往能呈現一種新的面貌。或許我們可以探索由新的哲學引發而已包涵在您的作品中的一些新的可能。我們已同意把這第一次訪談聚焦在「探索」這個概念上。我相信「探索」兩字從您童年起就滿載著豐富

的涵義……。馬賽爾:真如您所說的這樣,我的好朋友,從我很小的時候,就隱約地期望有一天能做一個探索者。可以說這個期望從沒有消失過,雖然有一部份為了配合實況而略有移轉。但我願意先對您開始時提到的想法做一個回應。我要說的是:我對有您這樣的一位對話者而感到愉悅。我帶著激動回想您常來寒舍的時光,是啊,差不多三十年了,您同 MaximeChastaing, Roger Arnaldez等朋友,我們一起工作,一起反省可以叫我們廢寢忘食的問題。這給我留下了一個極為寶貴的記憶。我可以毫不費力地想起那些不凡的夥伴,我們在一起一次又一次地深談,我也記得做記錄的同學的面容。說真的,今天我們又可以聚在一起談話,對我而言

實在是無上的幸運。您今日可以說是在您職位的頂峰,您確實是巴黎大學最佳的老師之一,是真能使一切學生尊重及喜愛的老師之一。

巴耶荷作品“燃燒的暗夜”之基本架構

為了解決存在主義戲劇的問題,作者陳蘊蘭 這樣論述:

巴耶荷作品 “燃燒的暗夜” 之基本架構 研究生 : 陳蘊蘭 指導教授 : 雷孟篤 簡介 於1949年以 “一個樓梯的故事” 而聞名的西班牙當代劇作家布安諾˙巴耶荷開啟了新的戲劇風格。其作品特色在於追求真實、自由及對自我忠誠,試圖震撼西班牙人的意識。他的第一部作品 “燃燒的暗夜” 是於1945年於歐加那監獄中所完成的, 他的作品不僅為戰後的西班牙戲劇開啟了新的方向, 而且展露出巴耶荷作品中最深入及最基本的特色。 在巴耶荷的第一部作品 “燃燒的暗夜”中,可窺見巴耶荷作品部份的特性。例如憂心西班牙社

會的題材、象徵性的寫實主義、巴耶荷式的悲劇、入戲效應以及某些特殊主角(殘障)的運用。而在“燃燒的暗夜”中就運用瞎子做為主軸來象徵人類的極限,這部作品將針對這個主題做深入的探討,試圖象徵西班牙社會於戰後一些盲目的現象。 現代悲劇是巴耶荷試圖在他的作品中想表達的意境,藉由某些特殊條件的主角來傳達對社會的憂心,並對人類存在的問題有深入淺出的探索。巴耶荷式的悲劇和以往古典派有相當程度的不同,他的作品企圖於觀眾群中引發一種效應,稱之為“入戲效應”,我們將於往後的章節做更深入的探討。 他認為人類的命運不是盲目的,人類並非一味的依附命運,而是自己能掌握自己的路,決定性

的掌控自己的生活。這使得巴耶荷式的悲劇背後帶給人們的是希望,而非悲劇。 “燃燒的暗夜”這部作品的重點在某些主角之間的溝通,而非視覺的匱乏。透過人物、學校、以及失明的象徵性,巴耶荷試圖隱喻當時西班牙社會的現況。這部作品聯結了巴耶荷的一些中心思想:悲劇主義、希望、疑惑以及澄清事實的渴望。 而其作品的結尾則隱約可見作者帶給我們的希望。 第一章 1) 作者巴耶荷的生平 巴耶荷出生於一九一六年西班牙瓜達拉哈拉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由於他的父親藏書豐富,受到其父的影響,巴耶荷於幼年便喜好讀書,並開始研讀文學和戲劇的書籍。閒暇時也

涉獵音樂和美術。受到父親的影響,巴耶荷開始加入戲劇的研究。由於國民戰爭的爆發,巴耶荷自願從軍,但家人極力反對。他於一九三七年加入砲兵連。戰爭結束後以叛亂罪入獄,之後歷經多所監獄,受到長期監獄生活的影響,乃至於他的多本作品都以失明為主題,例如他的第一部作品“燃燒的暗夜”。 於一九四七和一九四八年間,巴耶荷寫下“一個樓梯的故事”,被公認為戰後戲劇的里程碑,這部作品充份反映出西班牙社會中下階層的失望。而於五O年代是巴耶荷作品豐富的時期,例如“夢的編織者”、“今天是節慶”等等。他於一九八六年獲頒賽凡提斯獎, 於二OOO年逝世於馬德里。 巴耶荷是西班牙悲劇戲劇中最

具代表的人物,在他的作品中,人類的題材和希望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其創作的宗旨是為觀察人類找尋真實的蹤跡,而在他的作品中呈現出一連串巴耶荷的特色:象徵性、寫實派、存在主義以及社會現象。作者企圖以心理的、社會的、以及隱喻的方式來表達現實的狀況,而那正是人類生活的寫照。 (2) 巴耶荷戲劇的進程 巴耶荷的戲劇史大體可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的作品主要是以寫實主義、真實的題材和發生地點為內容,巴耶荷的寫實主義是象徵性的,主角經由對話和衝突加以描繪成形,特別注重氣氛的營造。這個階段試圖和傳統以及被戰爭中斷的過去作一連結,最貫用的寫作手法是對當代現實做直接的描寫,例如“一

個樓梯的故事”“黎明 ”“今天是節慶”等等。寫作重點為存在主義的探討、隱喻手法的呈現以及寫實-傳統為基本的內容。所以第一階段是一個以寫實技巧為主的存在主義戲劇。 延續這條傳統路線,作者試圖加入創新的東西。例如,作者找尋一些奇特的場合來發展他的戲劇。最明顯的例子是在“燃燒的暗夜”中所營造的氣氛,劇情發展到某個時刻,作者安排將劇院的燈光全暗,因燈光全暗而造成觀眾的不安,觀眾感受到失明以及無法辨識方向的恐懼。如此一來觀眾有了參與感,並融入了戲劇。 第二階段是巴耶荷的歷史劇,以名畫為基本,並在每一幕陸續出現,而舞台不在是真實的地點,而是以抽象的替代。例如在“給一

個城鎮的夢想者”中,舞台的地點同時在十八世紀馬德里的一個街道以及卡洛士三世的工作室中,透過作者所營造的氣氛和舞台,作者希望對觀眾反映出歷史的意識。這些歷史劇通常以象徵性的手法和批評來隱喻當時的西班牙,所以第二階段可說是以象徵技巧為主的社會歷史劇。 第三階段是巴耶荷的實驗劇,其特色是將串場的主角和發展中的戲劇作一個更好的結合。觀眾看不到事實,而是串場主角的觀點。“理性的夢”是一齣歷史劇,當畫家哥雅出現在舞台上時,觀眾只能聽到他所聽到的,也就是他的聲音和幻想。透過這樣的連結,觀眾和主角之間有同樣的共識,透過殘障主角的思想來看故事,如此一來觀眾進入了主角的思想,並從他們的觀點來看

戲。 以失明的人為主角隱喻了人類的盲目,透過這種隱喻,巴耶荷試圖呈現現實社會,這是西班牙社會不斷重覆的悲劇。巴耶荷總是運用一些可以呈現實際現況的人事物,而作品背後所要表達的訊息要由觀眾自行體會。 巴耶荷於戰後戲劇中所發展出來的角色類似賽拉小說的角色,他是自一九三九年以來西班牙戲劇中最重要的人物,而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得出一個結論:作家應該成為社會意識的一部份。 第二章 (1) 燃燒的暗夜 在一個專門收容瞎子學生的學校,一群“失明的人”(他們這樣稱呼自己以取代“瞎子”的負面稱呼)有自信的到處行走,住在

一個充滿樂觀的世界。他們有組織的生活著,所以感到非常的幸福和快樂。巴布羅先生是校長,他施以學生鋼鐵般的紀律,他本身也是失明者。他使所有的學生相信即使是瞎子,也可以和正常人一樣生活,並在生活中擁有同等的機會。在學校學生們讀書、玩耍、相愛甚至結婚。然而,由於一位新同學依格那修的加入,使得學校的一切都改變了。他個性反叛,不合群,常帶給大家痛苦和不悅,並將殘酷的現實帶給大家。 他認為自己的存在是建立在對失明的清楚認知,而拒絕接受和其他人一樣自以為正常的生活,並說服自己是正常的假象。依格那修並未屈服於自己失去視力的事實,嘗試各種不同的可能性以帶給他的同伴們“看”的希望,這使得他將自

己陷入痛苦的深淵。他設法讓同伴們知道他們在學校的世界不是惟一的,存在著一個“明眼人”的世界是真實的,生活是美好的且充滿光亮。基於吶喊事實的渴望和需要,依格那修破壞了同伴們的樂觀,這使得瞎子們再次對自己感到不安並痛苦的接受自己是瞎子的事實,並且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習慣。 學校很多的情侶關係因而受到破壞,黃娜因為依格那修的介入而遠離卡洛士,米格林也遠離艾麗莎,而卡洛士是學生中惟一對學校的紀律堅守如一的一位,面對依格那修的挑釁,卡洛士極力保護他們原本的生活,而這兩者的關係因爭奪黃娜以及辯論失明的問題而達到緊繃狀態,對於卡洛士和所有的人來說,唯一的解決方法是讓依格那修離開學校。

不過,由於對黃娜強烈的愛,依格那修拒絕離開,因為黃娜是唯一了解他的人了。基於這個理由,卡洛士決定謀殺他,所有的人都以為他最後死於意外,因為大家都看不見,但是學校唯一的明眼人蓓比塔女士,也就是巴布羅的太太親眼看見了謀殺,卡洛士忘了學校還有一位明眼人。 依格那修死後,學校恢復了以往的秩序和平靜,但是卡洛士最終並未勝利,他已無法忘記依格那修所帶來失明的殘酷事實,當最後一幕卡洛士不自覺的探頭到窗外,重覆著依格那修所說過的話,事實上他已被依格那修所影響,也永遠無法忘記失明的事實了。 在這部作品中主角處於進退兩難的情況,到底該接受既有的事實,愉快

的生活,還是悲情的抵抗呢?在兩位主角的戰爭中,看起來好像是一方勝過了另一方。但是我們很快的發現到,依格那修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贏了卡洛士,雙方都各有勝負,觀眾必須自己去發覺。 第三章 象徵性的語言 (1) 巴耶荷的象徵主義 二十世紀是西班牙戲劇改革的年代,戰後的西班牙戲劇的特色是企圖以事實來挑起大眾的意識,巴耶荷的戲劇試圖以衝突反映戰後的社會,並藉由不同的象徵來反映社會道德。他企圖以倫理道德的角度來改變人類。 巴耶荷是一位偉大的悲劇家,他以悲劇來治癒並且動搖人類的意識,作品的題材都是以幸福、事實的找

尋以及充滿困難的幸福為主。而故事的主軸則是人,透過象徵的技巧呈現當時社會的問題,經由象徵使一連串的事實戲劇化。他的作品維持一貫社會倫理和評論的角度,所以他的戲劇是可批評的寫實主義,透過舞台空間、物體和人物來傳達象徵意念,基於追求事實、希望和自由的需要,巴耶荷的劇作在涵意上以及樂觀和悲觀,都有更深一層的探討。 (2) 失明的意義 從巴耶荷的第一部作品“燃燒的暗夜”開始,“失明”就成為他最喜愛的題材,在象徵的層面上對人類身心肢體的殘障有著持續的關切,它隱喻著人類的極限,事實上不只主角是盲目的,我們所有的人類都是一樣的,在這部作品中巴耶荷所塑造的失明現象,意味

著視力的缺乏讓我們無法享受光亮的美好以及對顏色的接收,甚至連夜晚的星星都看不見。 依格那修顯示出對光亮的讚嘆,但是他卻沒有帶給同伴享受光亮的方式,只留下痛苦。這是一種解開人類存在之謎的方式,瞎子們意味著人類的盲目,也成為“燃燒的暗夜”的象徵背景。這部劇中用了失明人的字眼來取代瞎子,這個學校的瞎子以失明的人來稱呼自己以迴避“瞎子”所帶來的負面意涵。但是經由依格那修的加入,他直接了當的使用瞎子來稱呼自己,揭開了“失明”一詞的假面具。 (3) 光明的意義 在“燃燒的暗夜”中,依格那修期望能看到光明,並帶給其他同伴看見光明的希望,期待上帝的奇

蹟。“希望”經常成為巴耶荷作品的主軸,並將希望和戲劇做一結合,為人類問題的探討和希望的追尋開啟了一扇門。而光明所象徵的意義就是期望一個更好的明天,即使他的作品充滿了痛苦和悲傷,但是仍留給人類希望和信念。 (4) 手杖的意義 手杖對這個視障學校來說是不需要的,因為學校的一切設施都是預先設計好的,這些瞎子自以為可以掌控學校的一切,很有自信的行動而不會跌倒,當依格那修剛到學校時,他的手杖聲響對大家來說很刺耳,於是大家極力說服他拿掉手杖,尤其是卡洛士,他認為只要熟悉學校的一切,沒有人需要手杖,就和正常人一樣。但是依格那修在卡洛士的面前玩了一個小把戲,將桌椅的擺設

做了更動,使得卡洛士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對自己的行動失去自信,也使其他的瞎子意識到,他們仍需要手杖,因為事實上他們仍是瞎子。 第四章 (1) 巴耶荷式的悲劇 從巴耶荷的社會意識中發展出所謂的西班牙戰後悲劇戲,悲劇被認為是人類行為愚昧的表現,巴耶荷所塑造的作品以及寫實主義和悲劇有很深的結合,巴耶荷的戲劇理論根源是“淨化”論。他認為悲劇會引發同情和恐懼,而將觀眾帶領至精神淨化的層次,而對許多人來說,淨化就是淨空。對巴耶荷來說,淨化就是被挑起情緒的轉變和淨化。 當人類宿命的問題浮上台面時,就是悲劇出現的開始,它是表達當時社會

狀況和人類行為最好的方式,如此一來,巴耶荷在悲劇中找到了一扇窗口,它包含了對人類宿命可能的解決方式以及拒絕接受盲目宿命的存在來決定人的命運和社會的命運,如此巴耶荷賦予悲劇一個新的定義。 “燃燒的暗夜”是巴耶荷的第一部悲劇作品,但是剛開始並不為當時的觀眾所接受,因為戰後的人們只想欣賞滑稽劇以撫慰戰後的心靈傷口。而巴耶荷的作品企圖要從舊的形式中跳脫而有所轉變,衝突和矛盾的發生在所難免。 在戰後及弗朗哥專制時代的背景下,巴耶荷嘗試透過悲劇來呈現西班牙的歷史,面對觀眾呈現對於西班牙過去和現在社會造成錯誤的意識,他認為未來的不確定性是要由觀眾自己去影響它的,他的作

品很有遠見,並且他的創作興趣在於寫實的題材,在這段期間,西班牙舊時代和新時代的衝突和對立儼然變成了悲劇戲的關鍵。 對巴耶荷來說,歷史本身就是悲劇,他認為悲劇就是主角的意識和受環境的限制之間的衝突,他創作各種不同類型的悲劇,並認為悲劇一直就是希望的表現,它包含了信念和質疑。即使身處封閉的環境,但是經過悲劇的淨化後,未來總是存有一絲不明確的希望和急待觀眾去發覺的解決方式。 在巴耶荷的悲劇中,他選擇了一些知識份子作為主角,以清楚的概念來傳達西班牙社會的事實,人物的表達通常是精神的或內心的層面,例如他的作品“給一個城鎮的夢想者”或“理性的夢”中,都可發覺那個時代

的歷史悲劇。 總之,悲劇是巴耶荷將戲劇做結合最喜好的方式,它並不受限於字面上的意義,而是以理性的方式感動觀眾,進而透過舞台呈現的社會問題來淨化觀眾,並實踐於日常生活中。 (2) 結論 如同我們在之前的章節所提到的,“燃燒的暗夜”是巴耶荷的第一部作品,這部創作表達了主角依格那修的反抗、不滿和失望,相對於其他的瞎子,他們卻拒絕承認失明的事實。也就是基於這個因素,改變了校長巴布羅在學校所建立的和諧和假象的平靜,在劇中錯縱複雜的愛情於卡洛士謀殺了依格那修的當下而結束,事實上依格那修的失望只是部份的,即使他永遠的消失了,所有學校的瞎子同伴們已

經感受到他們是瞎子的痛苦,包括卡洛士本身。 在巴耶荷所有的作品中都安排了悲劇和人類的希望,而他的悲劇具有宇宙觀,這種堅持來自於烏那木諾的影響,他的作品皆描述人類的基本問題:命運、生和死的意義以及痛苦的意義。於是悲劇成為人類存在的一個問號。 巴耶荷從第一部作品開始便傾向於人類謎團的深入探討,他並非提供人們娛樂或逃避的機會,而是期待希望的追尋,而巴耶荷式的作品不跳脫那些之前提及的基本原則,且以動盪的手法來處理之後的劇情爆發力,例如他總是突顯個人的悲慘,另外則是他對人類的身心肢體殘缺有象徵性和深入意義的探究,例如失明。“燃燒的暗夜”代表著開始,而從這部創作中也

看到了巴耶荷最基本的作品特色。 這部作品討論人類最基本的問題,也就是面對同一現象所表現出的不同態度,所有的匱乏都會相對引起人類機會的減少,當遇上身心肢體的匱乏,人們會運用各種補償性的資源以嘗試其它的機會,進而達到某種人格的平衡。 面對失明的事實,依格那修和卡洛士表現出兩種極端不同的態度和個性的對立,經由這些在劇中衝突態度的交織塑造了戲劇性的過程和模糊。卡洛士雖然失明,但卻積極發展其它的可能性和創造力,他拒絕生活在悲劇中,並對自我有信心,選擇快樂的生活。 反之,依格那修代表著悲慘和不滿的態度,他灌輸給同伴一個觀念,那就是他們的世界不是唯

一的,外面的世界是充滿光和亮的,他替同伴們帶來了看到光明的希望,在依格那修死後,衝突得到了平衡和互補。然而,這齣戲已經結束了嗎?還是正要開始呢?瞎子們能恢復以往的平靜、快樂和秩序嗎?這是作者在劇終所留下的疑問,而答案也正是另一齣新劇的開始:每個觀眾的故事誕生,觀眾就是必須承擔答案的人。 雖然劇終是以悲劇收尾,但是對人類的未來卻開啟了一扇希望之門,巴耶荷的悲劇不是消極和封閉的,它並非意味著人類的屈服,其樂觀的特質隱藏在戲劇的背後,而人類愚昧的態度就是巴耶荷式悲劇所要傳達的。 此外,作品中象徵性的價值也不時的被突顯,巴耶荷期望由觀眾去承擔人類的限制,去找尋真

理,即使它是一項艱難痛苦的工作,捨棄舊有的成見來接受它,就這樣現今的觀眾便和四O年代末期的西班牙有了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