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後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孫中山後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章詒和寫的 往事並不如煙續篇 和楊典的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孫中山先生子孫後代今何在?已有第五代傳人,大多散居海外也說明:這些妻妾中跟孫中山有過子女的只有盧慕貞與大月薰。 盧慕貞為孫中山生下了一子兩女:孫科、孫娫、孫婉;大月薰為孫中山生下一個女兒:宮川富美子。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木果文創有限公司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王遠義所指導 梁文昶的 中國國民黨對政治犯之改造:以山西反省院為例 (2020),提出孫中山後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政治敵人、自新、思想改造、《共產黨人自首法》、《反省院條例》。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歷史學系所 陳靜瑜所指導 巫孟翔的 多元族裔下的美國華人社區研究─以紐約法拉盛為例 (2018),提出因為有 多元族裔、紐約市、法拉盛、華人社區、美國華人的重點而找出了 孫中山後代的解答。

最後網站“國父”孫中山後人今何在?四任妻妾,四個子女,命運各不相同則補充:孫中山 先生故去后,儘管沒有為子孫後代留下什麼物質財富,可他卻在給家人留下的遺書中 ... 盧慕貞為孫中山誕育了1兒2女,分別是 孫科 、孫娫和孫婉。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孫中山後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往事並不如煙續篇

為了解決孫中山後代的問題,作者章詒和 這樣論述:

苦難和損失都值得珍惜 珍惜的方法就是—— 記住它! 台灣版獨家收錄:〈他不是政治家,是詩人——柳亞子的故事〉   上個世紀40年代,國共兩黨發生激烈衝突。社會上層人士出於愛國熱誠,也為調節兩黨衝突,結成了國共兩黨以外的第三勢力,要走國共兩黨以外的中間道路。然而,這些1949年後留在中國的進步派政治人物和知識分子,滿心以為未來的道路通向天堂,大家卻邁著歡快的步伐,一齊走進了地獄。   章詒和側寫了父親章伯鈞的老友——沈雁冰、沈鈞儒、葉恭綽、洪深、左舜生、柳亞子等人的際遇與故事,以及中國頭號影星趙丹在文革遭受的摧殘與迫害。聽秋風不悲,看冬雪不嘆,許多原本看來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落到筆下才發

現它們都關乎世道人心。透過章詒和細膩的筆觸、獨特的視角與溫厚的學養,將這些人的命運與風骨刻畫出來,也折射出一個時代的風光雲影。  

孫中山後代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來去馬來西亞:從鄭和、孫中山到《辣死你媽》,原來馬來西亞與台灣這麼近」介紹
  
訪問作者:黃偉雯
    
內容簡介:
在飽受打壓的國度,遠渡他鄉的華人如何在此建立家園?
從600年前華人的故事開始,重新認識馬來西亞!
  
  由曾在馬來西亞擔任校長的台灣人帶路,
  來到姓氏橋,喝上一碗肉骨茶,
  看見華人從外來者到成為馬來西亞人的族群困境、文化傳承與創新之路。
                        
  馬來西亞,我們對這個國家的熟悉從華人開始。根據統計,從馬來西亞來台灣念書的學生人數以每年1000人的人數成長。在2017年,留台的大馬學生人數突破17500人,僅次於港澳。事實上在過去50多年來,台灣是馬來西亞華人留學的重鎮。他們許許多多人從我們身邊走過,而我們熟悉的歌手,從梁靜茹到黃明志,都是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但大多數的台灣人仍不清楚馬來西亞是個什麼樣的國家?馬來西亞華人為什麼來到台灣?為什麼他們的中文說的這麼好、甚至說台語也能通?當我們開始問這些問題,就會發現華人或許是我們理解馬來西亞的最佳引路人。
  
  ▋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故事,原來是這樣展開的……
  •早在鄭和下西洋時,就帶去了第一批在馬六甲定居的華人。他們與當地人通婚生下的華人後代叫做「峇峇娘惹」。
  •清末移民到馬來半島的華人很多淪為「豬仔」,也就是簽了賣身契的底層勞工。而肉骨茶,就是誕生於此時期、為華工補充勞動所需能量的原創料理。
  •華人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大功臣。吉隆坡的葉亞來街、怡保的姚德勝街,都是為紀念對兩地開發有所貢獻的華人,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街道。
  •馬來西亞曾經是華僑的革命基地。今天位於檳城的裕榮莊,就是孫中山策劃黃花崗起義,獲得當地華僑響應且募得革命經費之地。
  •馬來亞共產黨由華人為主要領導人,是最早開始追求馬來亞獨立建國的一批人。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其中華人占總人口的23%。儘管華人人數龐大,馬來西亞政府對他們並不友善,不補助華人自主開辦的中學,也不承認其學歷。
  
  本書作者黃偉雯曾在2009年於砂拉越一所華文學校「西連民眾中學」擔任校長。她在本書深入淺出地爬梳馬來西亞從十五世紀鄭和下西洋、西方殖民勢力的治理、日本占領時期,直至獨立建國後經歷政治波動、東馬與西馬的整合,再走向「一個馬來西亞」(1 Malaysia)的漫漫長路。
  
  黃偉雯透過台灣人的身影,提供了一條清晰的路線,帶領讀者從歷史、華文教育、當代社會與宗教生活以及飲食文化,認識多元種族共生共存的馬來西亞。她講述最早移居馬來半島的華人的後代峇峇娘惹,在飲食與語言上融入中華文化與馬來文化的元素,也探討清末下南洋的新客,從事苦力工作、奠定了城市的經濟發展。她看見華僑自主成立社團組織、報刊及學校,以響應孫中山的革命事業,也直視反殖反帝的馬來亞共產黨對土地深層的愛以及這份愛所帶來的苦難。她亦洞悉,在馬來西亞獨立之後,馬來人掌握政治主導權,使華人在政治、經濟及文化上遭受不平等待遇,但華文教育維繫了族群文化的傳承與延續。
  
  除此之外,曾任校長的黃偉雯也在本書提供她對馬來西亞華人學生到台灣留學的風氣的觀察,思索台灣與馬來西亞之間的交流,並從在地的生活經驗出發,品味潛藏在撈生、茶粿與海南咖啡等特色美食之中的情感與生活況味。
  
  過去種種不僅揭露身為移民的華人在異鄉落地生根的困境,也點出華人與馬來人、印度人及原住民之間的文化角力。今天的馬來西亞,各族群之間的生活相互影響、交融,密不可分,就像加入了一匙辣死你媽裡的參巴醬,逐漸融合成一味,卻滋味無窮。今天的大馬華人必須思索的是,當一名「馬來西亞人」究竟直指什麼樣的未來。
  
  《來去馬來西亞》是一本獻給台灣讀者的馬來西亞史,試圖以台灣人熟悉的角度來探索這個國家的多元種族、殖民歷史與文化日常,向我們揭示馬來西亞華人的生存奮鬥、文化傳承與創新。馬來西亞華人的過去與現在提供了我們一個熟悉的切入點,重新理解這個亦遠亦近的東南亞國家。
  
作者簡介:黃偉雯
  曾任高中歷史老師十餘年,2015年放棄教職後展開斜槓人生,目前的身分包含有作家、歷史文化講師、印度彩繪師、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東協經營管理實驗場域顧問,活躍於「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擁有英語領隊執照,同時於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攻讀博士。自上個世紀末起,開始了馬來西亞田野調查的學術研究,參訪馬來西亞無數次。在當地出版了一本研究論文、寫過《詩華日報》的美食專欄、辦過簽書會,並帶過華文交流參訪團。
  
  偉雯最特別的是曾在馬來西亞砂拉越州西連民衆中學,擔任當地第一位台灣籍華文獨立中學校長。多年來累積的人脈與情感,一直覺得馬來西亞是自己的第二個家,希望可以帶著更多台灣人認識這個國度。
  
  著有《誤闖叢林的校長:浪漫遊東馬》、《開始在馬來西亞自助旅行》、《用電影說印度:從婆羅門到寶萊塢,五千年燦爛文明背後的真實樣貌》、《個人旅行:吉隆坡》、《校園崩壞中:連孔子都傻眼的教育亂象》等十餘本著作。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中國國民黨對政治犯之改造:以山西反省院為例

為了解決孫中山後代的問題,作者梁文昶 這樣論述:

1927年4月,在由中國國民黨所發動的清黨以後,握持南京國民政府政治權力的國民黨人,在面對去處理其政治敵人——中國共產黨人時,開始推行與過去的殺伐政策迥然有別的改造政策。改造政策的推行,乃是透過國民政府所制定、施行的一系列可使「政治敵人」在身分上,先轉換為「政治犯」,最後再轉換為「普通人民」的法令,來完成其欲從根本上解決與共產黨人爭奪政治權力問題的目的。在這些足使政治犯被接連地製造出來的法令中,尤以1928年10月的《共產黨人自首法》與1929年12月的《反省院條例》至為重要。兩法的規定,可謂正是國民黨在推行改造政策下的重要手段。《共產黨人自首法》中,規定政治敵人經過自首/自新手續,能夠獲得

減刑或免刑的法律待遇,而《反省院條例》中,亦規定若干政治犯,必須接受國民黨的所謂「感化教育」。本研究透過探討《共產黨人自首法》與《反省院條例》的施行情況,發掘兩法在統治當局打擊共產黨一事上所收到的效果,一是可從已經過自首/自新手續者,獲取關於共產黨的各項情報,以擴大打擊其組織的核心;二是可使經過「感化教育」者,因為思想、政治等原因,而無法在出院後,輕易地再返回其組織中。山西省的統治當局正是在欲對共產黨人推行改造政策的背景下,即於1928年10月在太原設立山西自新院,而後於1931年8月,該院因為受國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的管轄,所以改組為山西反省院,最後即於1937年5月結束。從本研究對於山西自新院

/反省院事務的考察來看,多數政治犯在出院後的動向,仍然與共產黨有所關連。而且本研究亦在對一位政治犯所發表在《自新》上的文章進行分析後,發現他在文章中所提出的論述,值得商榷處頗多。這是顯見在國民黨所推行的改造政策下,由反省院所施加在政治犯身上的「感化教育」的成效是低落的。為了說明反省院成效低落的原因,本研究即以綜述反省院運作的方式,來討論其面對政治犯思想時的侷限性,以及由其所衍生的任意性與專斷性問題,並且描述「仁愛」一詞,在其「感化教育」中的來源與意義。除此之外,本研究亦通過梳理共產黨對於國民黨、國民政府的「自首」的看法,以顯示反省院對於共產黨人而言,其實存在著一種微弱的政治作用。這種政治作用,

會使得若干從反省院離開的忠貞共產黨人,陷入必須去向共產黨組織澄清自己「沒有叛變」、「不是叛徒」,以不致遭其組織定性、定調為「政治敵人」的困境。對於共產黨而言,要解決這種奠基於其對「自首」的變化性解釋,而衍生的問題,則是必須依靠共產黨所發起的歷次尋找黨人的「政治錯誤」的政治運動來解決。本研究因此認為,在區分敵友的意義上,這正是反省院對於共產黨人、國民黨人在他們各自的中國革命道路上的重要影響,而無法受到忽視。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為了解決孫中山後代的問題,作者楊典 這樣論述:

每個人都渴望追憶, 卻又害怕追憶他自己的十七歲, 因那是血液最滾燙的青春的核心。   * 韜光往事以回憶書寫回憶,用生命療癒生命   * 不是小說卻比小說精彩,不是傳記卻比傳記更真實   * 因特殊的家世背景,得以窺見近代中國最黑暗、最神祕的文革往事,他以青春之血拭去痛苦淚光,寫出一個生命態度噹噹作響的巨變年代,長逾百年劃時空之史詩!   回憶殺──十七歲的獠牙   最初,我們都來自昨日。一千年前是昨日、一星期前是昨日、一秒鐘前也是昨日。「昨日即往事、離別、缺失、遺憾、否定與羞愧,以及所有我們留戀、思索及賴以昇華的東西。」   大陸中生代(八九一代)詩人、小說家、畫家、古琴家楊

典繼《琴殉》之後,磅礡再現史詩般的回憶殺;一本關於他自己和一些民國往事,一本漫談文革、文明和新舊文化直面對決的動盪歲月,書一翻開,映入眼簾的文字是有畫面的,突然泉湧而出的情景,那麼的似曾相識,即使你從來沒有去過,他說他的重慶,卻勾起你的愁懷,想起人生某段歲月中曾經折騰你、啃蝕你的心情點滴,你以為過去了其實並沒有過去。   打開十七歲的任意門   《十七歲的獠牙》帶著回憶而來,讓人思緒掉入任意門,你會忍不住想問,為什麼是十七歲?繼續看下去,他說,「十七歲是禁忌的一年,每個人都站在世界的中心,那是愛情的中心、肉體的中心,廣場上的肉醬、坦克、槍聲與革命的中心。」   而禁忌,也意謂著打破禁錮,挑

戰既有文化或傳統權威,因為十七歲的人基本上都是一張白紙,沒有包袱、無謂正義,更沒有實質意義上的「過去」。毫無疑問,「每個人都渴望追憶,卻又害怕追憶他自己的十七歲,因那是血液最滾燙的青春的核心。」   因此張開十七歲的獠牙,正是百無禁忌穿透時空,即使挖開後發現所有血淋淋的肉瘤不忍卒睹,亦是了無懸念除之而後快!   他說,人之所以要回憶,並非是為了記起自己呱呱墜地的樣子,而是拚死拚活泅過母親子宮成功著岸,究竟是所為何來?因此書中雖以相當篇幅敘述家族故事,抽絲剝繭找到曾祖楊襄甫曾參與早期興中會反清革命,又在危難關頭救過國父孫中山兩次。但,在那什麼荒謬事都可能發生的時代,這只是千千萬萬性命交關故事

的縮影,他把家族各人經歷當祭品,意欲釣出人性卑微的光輝才是終途。   正如許多評家說過,楊典的文字是有魔力的,一念既起,不管是一個地方、一間店子或是一個人,皆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他寫故鄉重慶,「是我誕生後看到的第二個子宮,鐵一樣的子宮」,細說重慶的夏天暴熱滾燙,苦蟬凌空尖叫,人民仍喝著江津白乾吃火鍋,渾身曬得脫皮也只當換了一件衣服。而後說:「我小時候最愛的不是祖國,而是冰糕。因為我血熱。」不緊不慢又斬釘截鐵,讓人不禁莞爾。   紅色武俠世界的荒謬劇   他以看似戲謔又犀利的生動描述,帶領讀者回溯自己出生前後,這世界發生過的大小事,少年的他,目睹(或聽聞)被打成「黑五類」的父祖及外公外婆上下兩

三代一大家子,人生最精華的大好時光盡付東流,生命如風中蘆葦一折就斷,他毫不掩飾心中的憤怒,形容那個年代:「是一部荒誕不經,殺人不見血的『紅色武俠世界』。」因為「神」還沒有死,到處又都是神仙的故事,「要不然院子裡為何有那麼多的『牛鬼蛇神』?」   跟著楊典的眼睛去看他走過的地方,經歷過的事情,說「我」這根浮木到底從何而來,欲往何處漂去,浮生萬象必有深刻體會,他透露自己有一個亦師亦友的神祕導師,在閱讀路上,「夜晚不再孤獨,冬天不再惦記缺少爐火」,每當難受時刻想到遠方那位智者,就感到心安。對讀者來說,他正是這樣一位神祕導師啊! 【本書特色】     楊典生於「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橫掃中土

期間,因為父親是小提琴家(音樂家馬思聰譽為天才學生、中國當代最早的先鋒實驗音樂作曲家),母親是小說家、外公為民國少將軍醫等文藝世家背景,使他一出生即被掛上「黑五類家庭」後代的鮮明身分;帶著一種和人間、時代天生的矛盾衝突,書中他回顧自己磕磕絆絆的成長過程,並因女兒誕生而對生命的連結有了重新感悟:「一切都來自妳,一切都通過妳,一切都在妳之中」,前後花了將近十年終於譜成對家族意義重大的生命書寫,這是一本回憶之書,同時也是一本療癒生命之書。   以第一人稱視角揭露若干文革往事,不僅跳脫以往類型文學常見的悲情批判,而且寫的都是他所認識的身邊至親好友,即使文革已過四十多年,在他筆下仍活靈活現宛如昨日

,文字辛辣一如重慶火鍋,描繪當時一窮二白如何苦中作樂的庶民生活、人生境況、親情友誼和對家國的夢影殘想,有笑有淚,讓人感慨萬千,而留日時期的小帝國札記、讀書偶得、音樂家軼聞等,也都是來自對過去之饕餮;楊典以獨特的寫作風格旁徵博引東西方文學藝術、音樂電影,皆似珠玉落盤擲地有聲,總能讓人讀來既驚又喜,嘆這世界雖有無數糟糕的東西,但只要有一丁點美好亦是不枉此生!   得獎紀錄   2011年獲「第三屆『後天』詩歌獎」   2011年獲「首屆中國-銀川鴻派國際詩歌獎經典詩集獎」  

多元族裔下的美國華人社區研究─以紐約法拉盛為例

為了解決孫中山後代的問題,作者巫孟翔 這樣論述:

自1882年美國實施《排華法案》以來,華人移民美國的道路即面臨重重阻礙。直至1965年,美國國會通過《移民與國籍修正法案》(Amendment to the Immigration and National Act)後,才又再開啟華人移民美國的大門。1965年後的華人新移民,普遍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擁有專業技術,且受過高度教育,這些特質與1965年以前的老移民有著明顯的差異。位於紐約市東部皇后區(Queens County)境內的法拉盛(Flushing)地區,吸引了為數眾多的華人新移民前來定居;加上許多韓國裔、印度裔、西班牙裔移民也於1980年代陸續搬遷至法拉盛,讓該地成為美國東岸最具多元

性質的「族裔郊區」(Ethnoburb)。 本文以法拉盛為研究中心,試圖從四個面向探討,在多元族裔社區的建構下,法拉盛華人社區的特色。首先,探討紐約的華人定居模式,如何從傳統老移民聚居的曼哈頓中國城,轉向東部郊區地帶的遷徙歷程,並從中分析法拉盛的人口與族裔結構。其次,探討法拉盛華人的職業結構與商業發展,包括小型商業、房地產業、銀行業、觀光旅遊等行業,藉以分析華人對法拉盛經濟發展的貢獻。再者,透過實際參與政治的華裔政治人物與華人政治性社團組織,探討法拉盛華人的參政活動。最後,探討華人新移民與其後代的文化認同,並對當地文化教育產業及社團組織的發展做一研究,以及華人新移民對建構法拉盛「文化社區

」(Culture Community)的貢獻。本論文期許在「族裔郊區」理論的實踐下,探討法拉盛實具備多元族裔社區的特色,藉由華人與其他族裔的頻繁互動下,帶動法拉盛在經濟、政治與文化各方面的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