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美展主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學生美展主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鴻松寫的 六至八歲親子共學心智圖法:心智圖法─化繁為簡的技法 和楊永源的 醇美.裸真.張淑美(附DVD)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全國學生美術比賽行動版 -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也說明:logo. 電腦版| 隱私權及安全政策.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版權所有.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活石文化 和藝術家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系所 張家霖、高榮禧所指導 江怡蓉的 自主學習跨領域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 ──以桃園市文山國小畢業展覽為例 (2021),提出學生美展主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藝術領域課程、自主學習、跨領域藝術教學。

而第二篇論文明道大學 中華文化與傳播學系博士班 陳維德、陳欽忠所指導 張巽雅的 桃園書法發展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桃園書法、桃園詩社與書會、桃園碑碣匾聯、橫山書法藝術館的重點而找出了 學生美展主題的解答。

最後網站漫畫類 - 108年學年度全國學生美術比賽-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則補充:108年學年度全國學生美術比賽 · 繪畫類 西畫類 平面設計類 水墨類 書法類 版畫類 漫畫類 精彩集錦. 漫畫類. 總覽. 特優 · 優等 · 甲等. 縣市.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學生美展主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六至八歲親子共學心智圖法:心智圖法─化繁為簡的技法

為了解決學生美展主題的問題,作者吳鴻松 這樣論述:

本書特色   ●唯一六至八歲心智圖法做中學學習叢書   ●作者海峽兩岸心智圖法30,000人次教學經驗為論述基礎   ●以親子共學模式引導幼兒,體驗心智圖法學習樂趣。   ●融合學理與實作的心智圖法學習叢書 衷心推薦   楊國德/朝陽科技大學銀髮產業管理系教授、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理事長   黃柏霖/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高雄市議員   何敏滄/慈濟基金會顧問   方靜慧/高雄市立大仁國民中學校長   林淑惠/本書幼教諮詢顧問、幼教經歷30年   蔡豐州/前正修科技大學附設院校 學務組長

學生美展主題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助理主持人:翁穎孜、楊舒安(政戰學院新聞系學生)
     
本集主題:作折枝ㄧ無語 / 林昱樺 個展
     
訪問藝術家: 林昱樺
  
創作論述:
  我以傳統水墨花卉的角度出發,解構傳統花卉元素並置入多元媒材,意圖使傳統水墨花卉更具有當代語彙且延續其特質。「作折枝-無語」主要探討關於社會族群的游離、人階段性的轉移等伴隨而來的脫離感;以「懸吊折枝」的形式呈現是我對傳統與當代來回對話的印證之一,亦是藉此隱喻性的圖像敘述對脫離的各種想像。 「一連串的生活碎片造就此刻的我,即使是混亂的又有何妨,它終究會歸於平靜。」
    
藝術家簡介:林昱樺
學歷 :
2013台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 水墨組碩士班就讀中
  
展覽經歷:
2012 府城美展 台南
2013 大墩美展 台中
2013 長榮大學美術系畢業展 馫煽色 台南、高雄
2014 台南大學碩士班評圖展 共宴 台南
2014 中部美展 台中
2014 高雄藝博 高雄
2014 新語彙 五人聯展 台南
2015 口嗔記事 三人聯展 台南
2017 破殼計畫 六人聯展 台南
  
獲獎 :
2012 府城美展 東方媒材類 入選
2013 大墩美展 墨彩類 優選
2014 中部美展 膠彩類 第二名
2018 全國美展 膠彩部 入選

自主學習跨領域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 ──以桃園市文山國小畢業展覽為例

為了解決學生美展主題的問題,作者江怡蓉 這樣論述:

摘要  本研究主要是以國小學童自主學習跨領域藝術教學為目標,探討如何以行動研究的方式,設計適合國小六年級學生之十二年國教藝術領域視覺藝術自主學習策劃畢業展覽的方案,並分析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歷程、師生的互動情形。基於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提供學生可以自訂主題、內容與發表模式的開放學習環境。以跨領域藝術教學為大方向,讓學童藉由藝術實踐打破傳統領域間的藩籬,體認跨領域藝術的可能性,並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讓學生為自己設定目標,隨時監控並調整認知與行為,激發學習動機,發揮自我價值,將美融入到生活中。另外,透過自主策劃的畢業展和展品製作的選擇,忠實呈現學生想表達給人們看到的信念,能夠讓人產生共鳴,為長達六年

的國小生涯留下一份最美好的紀念。  研究工具利用教室觀察日誌、協同教師觀課記錄、學生訪談記錄和心得問卷等資料,分析「自主學習跨領域藝術教學」之實施過程與結果。所有課程皆於下課後立即進行教師省思,隨時調整以期達到最佳教學成效。最後透過以上資料,分析學生對自主學習跨領域藝術教育課程的反應及變化。本研究發現如下:一、 自主學習跨領域藝術教學之課程若能由師生持續不斷互動與建構,將能建立學生更多元、宏觀的藝術概念。二、 自主學習跨領域藝術教學的課程設計,以學生為主體,翻轉教育既有模式,比單純教師講述法更具課程彈性。學習者由被動化為主動,可自由選擇有興趣的內容與素材,並以此發展出極具特色之作品

,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度。三、 自主學習跨領域藝術教學的發展歷程中,師生角色翻轉,教師由主導者變為引導者,從權威化為顧問,有效提升學生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研究分析所蒐集資料得出結論,發現自主學習的方式在跨領域藝術教學深具意義性與價值性,值得持續研究與發展,並廣泛應用於教學中。研究者統整研究之發現,並依此提出建議以供未來課程實施及發展參考。關鍵字:藝術領域課程、自主學習、跨領域藝術教學

醇美.裸真.張淑美(附DVD)

為了解決學生美展主題的問題,作者楊永源 這樣論述:

  張淑美1938年出生於臺北,年幼時曾向舞蹈家李淑芬學習芭蕾舞,為日後創作人體畫與人物群像繪畫,奠基了良好的基礎。就讀臺北師範學校期間,在周瑛的指導下,努力練習素描和水彩,連續兩年在全國女青年美展榮獲佳績。   畢業後任教於中山國校,多才多藝的張淑美,將課間體操改為課間舞蹈,多次帶領學生在國慶日表演,成為當時報紙爭相報導的話題。此外,又到張義雄的畫室學畫,開始接觸野獸派的畫風。於1958年首次入選全省美展,1959年以一幅〈自畫像〉參加省展,獲得全省美展油畫優秀作品獎,成為畫壇矚目的新起之秀,同時也參加長風畫會,探索新潮的抽象藝術。1960年張淑美獲得推薦,保送師大藝術

系。   張淑美在師大的四年期間,受馬白水、孫多慈、廖繼春和袁樞真的指導,不斷精進繪畫的功力,並對裸體畫琢磨出興趣,從此成為畢生創作的主要題材。畢業後張淑美前往臺中師專任教,她開始往內心深處去探索思想的波濤,融合西方繪畫思潮和神話主題,在畫中表現姿態萬千、靈動優雅的人物。   張淑美多年來致力於美術教育,她的教學方式側重引導,鼓勵學生建立個人風格,帶領他們領略藝術創作的真諦。同時也積極進行社會參與,以共同發起人身分參加了袁樞真等人共同成立的「臺北市西畫女畫家聯誼會」,並加入「國際崇她社」,栽培口足畫家、長期參與慈善活動。   張淑美一生不斷追尋藝術美、人生美、情操美,她的人體畫作品不僅展

現優雅的美感,也充滿生命的豐足喜悅,致力於推廣美術教育的她,作育英才無數,成為藝術即人生的最佳寫照。 本書特色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桃園書法發展研究

為了解決學生美展主題的問題,作者張巽雅 這樣論述:

清領以前,桃園為原住民的活動領域,至清乾隆以後,始有大量漢人開墾闢地,桃園一地才有所發展。日治時期引進西方教育制度,桃園地方詩社的成立、桃園書家肩負傳承文化的使命,為桃園地區的書法發展奠定基礎。戰後,桃園因鄰近首都臺北,交通的發達使得居住人口不斷遞增,也為各地書畫會和民間書法社團帶來更多的書法交流機會。2021年「橫山書法藝術館」正式開幕,為全國第一座由政府興建的書法藝術館,受到全國書法界的關注。桃園地區從荒蕪之地,歷經清領時期、日治時期、戰後時期,至今蛻變為書畫會蓬勃的地區,桃園的書法自古以來是如何發展的?又桃園古蹟廟宇之名家書跡呈現怎麼樣的風貌?至今尚無相關研究。  本論文以在桃

園活動之書家為研究對象,從地方志、文獻資料、報紙期刊和碑碣匾聯等史料中,蒐羅書家留下之墨跡作品及其它詩社、書畫會等書法交流活動,並以「時代」的歷史劃分為主軸,將桃園書法發展分作「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及「戰後至今」三個歷史時期。藉由田野調查、文獻分析、作品分析的研究方法,整理桃園書法發展之相關資料,全面且完善地建構桃園書法的發展史,並與鄰近縣市之書法發展比較,分析桃園書法發展的願景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