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倫理 抵 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學術倫理 抵 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蔡孟利寫的 就在那時:情,與江湖 和施拉格的 倫理帝國主義: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與社會科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斑馬線文庫有限公司 和五南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犯罪防治研究所 楊士隆所指導 戴秀津的 司法精神醫院融入社區之困境與對策研究 (2021),提出學術倫理 抵 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司法精神醫院、社區融合、精神疾病犯罪人。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姚人多、汪宏倫所指導 陳靜玉的 「全球連結」與國族建構: 解嚴後台灣高中歷史課程的變遷與爭議 (2020),提出因為有 全球化、歷史教科書、課綱爭議、民族主義、非意圖後果的重點而找出了 學術倫理 抵 免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學術倫理 抵 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就在那時:情,與江湖

為了解決學術倫理 抵 免的問題,作者蔡孟利 這樣論述:

不那麼純屬虛構 專注就是一種反抗,一種以一敵百的反抗。     這部小說是關於學術造假案的第三部曲,這系列至此算是全部完工了。這三本小說雖然都是以學術造假為主軸,但是藉由三位主角在學術圈內身份、位階上的不同,闡述了學術圈不同層面的幽暗。第一本是描寫年輕人在積非成是到變成習慣的大環境中,自省以及思索解脫之道的過程;第二本是描寫壯年人在積非成是到變成習慣的大環境中,很難以善惡分明的態度去面對人生的選擇;在第三部曲的這本之中,則是描寫年過半百的遲暮之人,在積非成是到變成習慣的大環境中,惹也不是、不惹也不是的無處躲塵埃。     之前被問到說我在報導造假案的時候有沒有受到什麼壓力?我的回答是,如果

問我說有沒有壓力?有;大不大?非常大。但現在的施壓不是那種拿槍抵住你的頭、拿刀架在你脖子上的那種,而是隱隱晦晦細膩地來去不留痕跡的操作,因此,關於這些壓力,也就只能交給小說去說了。故事就從1990年,主角陳漢雄大四的那年說起。那一年的台灣,最大的事件應該算是野白合學運,對於那時到過後來以「自由」為名的廣場上的年輕人來說,那是個浩大的江湖,每個人都渺小到不知道自己能起什麼作用;但正因為每個人都渺小到不知道自己能起什麼作用,所以那是個不太困難的江湖,因為有許多人可以一起搖旗吶喊。而三十年之後,對於年已半百的陳漢雄來說,那個忽然把他的事業硬是推出軌道外的論文造假案也是個大事件。雖然,那只不過是學術圈

這個小茶壺裡面的大事件,但是對陳漢雄而言,卻是一個更加複雜的江湖,因為他所面對的是直接針對個人的利誘與威脅,而在這個江湖中卻沒有人能夠與他一同搖旗吶喊,舉目望去,只有不知道如何自拔的自己……

司法精神醫院融入社區之困境與對策研究

為了解決學術倫理 抵 免的問題,作者戴秀津 這樣論述:

由於精神疾病犯罪之社會案件頻傳,且受到現行監獄制度限制,難以提供精神疾病犯罪人合適之治療與處遇,使得復歸之路遙遙無期。對此,司法精神醫院之討論期望透過結合適切環境以及跨專業服務,緩解精神疾病犯罪人疾病與適應問題,提升重返社會之可能性。然而,面對新型態之司法精神醫院,除了專業層面探討之外,能否與社區產生正向連繫乃是決定融合之關鍵。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司法精神醫院欲與社區融合可能出現之困難與挑戰,並根據研究結果擬定相關因應對策。本研究以質性訪談方式進行討論,使用 Warren 社區功能理論之五項功能(經濟生產功能、社會化功能、社會控制功能、社會參與功能以及相互支持功能),分別選取兩名社區群體代表

,共十名訪談對象。瞭解其對於司法精神醫院之看法,以及探究司法精神醫院與社區融合之困境與相關因應對策。研究發現社區群體對於精神疾病與其犯罪問題容易因個體經驗或社會偏見形成負向觀感。在此情況下,其對於司法精神醫院之想法存在著相互矛盾的情感狀態,使得當司法精神醫院欲與社區融合時可能會引發鄰避效應、雙重污名以及非健康網絡延伸等狀況,因而產生疏離以及排斥性問題。因此,司法精神醫院與社區融合之議題,不僅涉及設施本身,更網羅社區與整個大社會環境,惟有發展互惠關係、認知關係以及接納關係使其三者連動,藉以增強社區正向網絡之連繫與系統功能之支 持,才能夠促進司法精神醫院與社區融合之可能性。由此,針對研究結果提出幾

點工作服務建議:減少社會大眾污名化、重視精神疾病教育之推廣、加強服務輸送至社區之連續性與完善性、促進司法精神醫學專業與大眾之間的互動對話、強化社區支持網絡以及鞏固社區發展工作。本研究以探索性視角出發,盼以形塑社會對於 司法精神醫院議題初步之認識與瞭解,進而重視與深入探討司法精神醫院與社區融合之相關研究。

倫理帝國主義: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與社會科學

為了解決學術倫理 抵 免的問題,作者施拉格 這樣論述:

  研究者在觀察、調查或面訪時,必須先完成倫理培訓課程,提交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IRB)審查,如果不遵循IRB的修改建議,國家以及大學有權拒絕資助、學位授予以及升等。本書介紹了美國這套IRB監管制度的建置過程,討論此制度對社會人文科學研究帶來的寒蟬效應,也分析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的抵抗行動。臺灣學界的IRB倡議者一開始就把IRB當作生意在經營,倫理審查通過與否不影響科技部計畫經費核可之決定,申請科技部計畫不需付費,而計畫中一小部分的研究倫理審查則要支付數萬元的費用,就可窺見IRB形式主義與商品化問題之嚴重。這本書是寫給那些想要捍衛學術自由而改變者,教導學界如何實踐對於IRB的

抵抗。

「全球連結」與國族建構: 解嚴後台灣高中歷史課程的變遷與爭議

為了解決學術倫理 抵 免的問題,作者陳靜玉 這樣論述:

摘要本研究以「全球連結」(Global Connectedness)指稱高中歷史課程改革參考教科書之全球化趨勢,嘗試將歷史學習放在區域關聯性的脈絡下,積極吸收全球文化與價值的傾向。在全球化潮流的影響下,台灣高中歷史課程朝向重視培養全球公民意識,認同全球規範與價值的進步意識的改革方向前進,呼應更多現代公民議題與倫理想像。高中歷史課程與全球連結相當程度地強化了台灣民族主義意識。既有民族主義文獻大多聚焦於本土文化在國族建構的重要性,而本研究則進一步提出全球文化與價值對推動國族建構的可能性,並提出三點發現:第一、馬英九政府時期多起反中、反威權的公民運動激化年輕世代的出現與政治啟蒙。2015年高中生反

黑箱課綱運動不僅帶來十二年國教社會綱領的重修,也讓課綱的制定走向法制化,促成高中歷史課程的重大轉變;第二、課綱修訂不盡然由國家權力掌控,尚涉及國家對於公民社會的治理能力,以及課綱修訂的複雜制度機制,同時在這個複雜過程有許多偶發因素介入的可能。而課綱微調爭議後的制度變革,更加深了公民社會介入與監督課綱的機會;第三、台灣高中歷史課程改革演變歷程並非理所當然,改革者的動機與後續的發展充滿歷史偶然發展下的非意圖後果。簡言之,高中歷史課程與教科書內容演變,不只受到國家內部種種因素的影響,還參考了全球課程改革潮流,其帶入進步價值,形成一種符合在地脈絡的全球化論述,不僅有助於台灣主體意識的形塑,同時也成為一

種抗中策略。從台灣個案中可以發現,高中歷史課程改革中不斷增強與全球的連結,更容易吸納外來價值與理念,進而影響課程實質內容,值得我們重視。關鍵字:全球化、歷史教科書、課綱爭議、民族主義、非意圖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