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波真跡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定風波真跡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偉成寫的 影之忘返(灰綠色封面) 和田雪松的 田雪松書:宋詞三百首精選·行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華 和時代文藝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研究所 羅宗濤所指導 林香伶的 清末民初文學轉型期的標誌──南社文學研究 (2002),提出定風波真跡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南社、清末民初、近代文學、社團、舊文學、詩、文學革命、柳亞子。

而第二篇論文逢甲大學 中國文學系 余美玲所指導 洪然升的 書法與政治關係之研究─以兩漢、魏晉南北朝為研究範圍 (1999),提出因為有 書法、書法與政治、兩漢魏晉南北朝的重點而找出了 定風波真跡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定風波真跡,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影之忘返(灰綠色封面)

為了解決定風波真跡的問題,作者劉偉成 這樣論述:

本書共有兩款封面(灰綠色、藍色)   「忘返」一詞,暗示遇上樂事、不忍離去;「回家」則代表歷險完畢、功德圓滿,是令人拒絕忘返的理由。   在安徒生的〈影子〉裏,影子離開主人,在詩神處看盡世間的絢爛,起初樂而忘返,最終選擇回歸。這本散文集的各輯文章,也可說是作者從出走到忘返到回歸的軌跡紀錄——有源於繪本的感悟,有外地旅遊的文化觀察,有童年點滴的記錄,有文藝作品的解讀,也有現實中遇到的人的故事。這些見聞、故事、記憶、夢想,都是生命中閃亮的碎片,也是讓作者拒絕忘返、決定回歸的情感的錨。   作者的文字時而雋永優美,時而冷靜銳利,既審視過去,亦思考未來。他以詩化的筆觸記錄生活中所思所感,滿載

感情;探討繪本及動畫等題材,思辨性強,能引起讀者思考。敘寫人、事、物、情,都在在反映其獨特的視野、深廣的學養與真誠的反思。  

清末民初文學轉型期的標誌──南社文學研究

為了解決定風波真跡的問題,作者林香伶 這樣論述:

南社(1909-1923),是一個在清末民初文學轉型期中十分特殊的文學團體,她在晚清崩解之前成立,在民國建立之後萌芽,先是呼喊革命的口號,再以筆為劍,發抒政治理念、提出文學理想、發行社團刊物,以致於群體創作的展現,亦或是大時代情懷的感慨、夾處於新舊文學之間的拔河拉扯,在在都寫下了近代知識分子在傳統文人角色過渡到現代文人之間的心情。本文共分八章,首章為緒論,說明研究旨趣及南社研究概況;第八章為結論,總結研究成果及未來展望。正文共分六章,一方面以歷史縱向為綱領,另一方面則以「文學轉型期」扣合南社社團屬性、文學刊物、群體創作、時代情懷以及知識分子面對新舊文學轉型期所做的調整和抉擇等議題來作連結。

第二章〈南社歷史沿革(上)〉以南社發展過程的歷史材料作分析,從「南社創設背景及動機」、「南社歷史分期的再論述」、「南社創設過程」三項議題入手,企圖了解南社創設的複雜因素,掌握南社歷史發展的脈絡,著力於南社正式成立之前的論述。第三章〈南社歷史沿革(下)〉則以「南社社務擴展概述」、「南社分化之內部觀察」、「走入歷史的南社餘影」探討南社擴展機制建立的時代意涵,再就南社式微的過程以及社團分化後的社員活動及去向,總論南社歷史的發展。 第四章〈南社社團屬性及其文學刊物〉,首先先替「南社社團屬性」尋找定位,分別以「地域性」、「過渡性」、「政治性」、「多元性」分敘南社龐

雜而繽紛的文學土壤;第二、三節則將「南社文學刊物」分(一)、(二)論述,先釐清《南社叢刻》在南社文學的核心定位及其與雅集的互動關係後,再對社刊在文類收錄、編輯、發行等問題做討論;第三節則介紹南社增刊《白門悲秋集》、《南社小說集》以及其他以南社名義發行的刊物內涵。因此,文學刊物的論述基礎建立在南社文學文本核心的確立,論述過程配合表格歸納,以統計方式對南社文學刊物作初步的剖析。 第五章〈歷史轉型期的群體創作:交游.唱和.題畫.集句〉的撰寫,則是著眼於南社社團屬性及文學刊物確立之後,「南社」正式以文學社團的形式出現,她所建立的群體創作則是南社象徵新舊文學轉型期的第一個標誌。本章先

就「以柳亞子為核心的創作群體」作論述,說明柳亞子在南社的領袖地位,以及柳氏如何成為南社群體創作的交往中心。如此一來,社友之間交誼、共識以及凝聚的創作現象,就經由「唱和詩詞的交誼展現」、「題畫詩文的共識凝聚」、「集句之風的流行再現」三個子題來做觸角,勾勒南社文學創作中的互動圖象。其中以「題分湖舊隱圖」系列的題畫詩文、龔自珍集句風潮來連結柳亞子對南社群體創作的影響。 第六章〈歷史轉型期的時代情懷:遺民.革命.游俠〉是就南社在晚清到民國的歷史轉型期中足以為標誌的三大主題做一論述,南社被視為以革命為武器的文學團體,對於異族統治下的聲調時而悲鳴,時而激昂,時而壯烈,時而柔媚。「遺民情

感的歷史糾結」一節,論述南社如何為宋明前賢建立輯佚遺文、作傳、謁陵掃墓、忌辰哀哭的模式,以及擇選了那些宋明的遺民烈士作為追隨的典範。「革命旗幟的揮舞」一節,則是以民國前後的南社為時間斷限,敘述社員如何藉由《南社叢刻》從事民主口號的呼喊,面對身陷囹圄以及壯烈犧牲的社友,他們又展現出什麼樣的文學風情。在「游俠精神的寄託」一節中,則從《南社叢刻》如何顯現晚清的刺客風雲著眼,觀察他們懷想古俠、歌詠俠骨的方式和內容,找尋南社這群末代俠客的遺跡。 第七章〈新舊文學之間的拔河拉扯〉的撰寫,是為了扣合本論文的中心主題──「清末民初文學轉型期的標誌」,擬出南社文學足以為近代文學重要研究指標的

價值。首先,為窺見南社於舊文學內在的矛盾衝突,第一節針對南社繼承詩界革命派「舊風格含新意境」的內涵作說明,再論述南社如何在譯詩上經營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第二節則就南社作家在提出自己的文學理想後,反而在傳統文學觀上產生殊途異路的現象加以歸納梳理,最後再點出南社重要的同光體詩人,重新檢視南社與同光體之間的關係。第三節的論述重心,則是探討擁有大批國粹派擁護者的南社與新文學推手的胡適之間的敵友關係,這是觀察五四以來新舊文學之間激烈論爭中極為重要的一支,也是認識南社文學解體的關鍵,自然不能略而不書。從學衡派談起,論述胡適如何與留美同窗──南社友人梅光迪、胡先驌等人展開論爭,最後反目絕裂;而胡適對南社的批評

,彷彿是向南社領導人柳亞子下了一張文學戰帖,柳亞子從憤懣難忍到接受響應,甚至還成立了新南社,企圖和舊文學畫清界線,都是本節探討的重心。同時,柳亞子此舉,不僅將南社在新舊文學之間的拔河拉扯推置到最高點,南社也從此走入歷史,成為一個紀念性的名詞。至此,這個處於新舊文學轉型期的文學社團,自然也成為認識清末民初歷史轉型期的知識分子的重要標誌了。

田雪松書:宋詞三百首精選·行書

為了解決定風波真跡的問題,作者田雪松 這樣論述:

是時代文藝出版社聯合著名書法家田雪松先生、優酷學堂三方打造的創新行書學習字帖,打破了傳統的練字模式,每個字均配備田雪松先生的寫字講解視頻,隨時隨地學好書法,下載有配套書法教學視頻互動課程的手機專用APP,掃描「字帖激活二維碼」,即可馬上和大師一起練字!本字帖以流傳廣、影響大的宋詞普及讀本——詞學大師朱孝臧編選的《宋詞三百首》為底本,選取了耳熟能詳的經典宋詞,讓讀者在練習書法的同時,加深對古詩詞的了解,培養傳統文化素質。本書還配以臨寫的描紅紙,讓初學者能夠臨摹大師的真跡,更輕松地學習大師的筆法。田雪松,1978年出生,畢業於北京大學。優酷土豆教育中心專屬簽約書法家、中國楷書網

創始人、田雪松書畫院院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書法高研班教師、北京市東城區少年宮書法教師,2005年被國務院特聘書寫全國勞動模范證書。田雪松師幼秉庭訓,三歲學書,主學歐陽詢楷書,兼學王羲之、趙孟頫等名家諸法。長於真書,其技藝精湛、書學淵博。他從事書法教學工作十余年,培養了大批傑出的書法人才,並出版有《古今名句楷法精解》《千字文》《滕王閣序》《書法練習指導》《田雪松書法系列叢書》等。

書法與政治關係之研究─以兩漢、魏晉南北朝為研究範圍

為了解決定風波真跡的問題,作者洪然升 這樣論述: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問題的提出〉 本文之研究,根據國內目前書法學位論文的研究範圍與趨向來著手,發現在研究時代範圍的取擇上,由於受囿於文獻材料的數量,以致集中在唐代及其之後的研究。然而筆者以為唐代之前的時代,應還有研究空間可供挖掘,此乃研究動機之所生。 在書法史上,唐代之前最重要的議題以「書法藝術的自覺」為首要,此一議題不但當為研究者所正視,更是絕佳的論題的闡發點。筆者即由書法的自覺問題著手,配合現存史料(書學論著、正史)的情況,以及結合書法自身的發展進程來思考,於是產生了「書法與政治關係」的主要

論題。 第二節:〈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書法在魏晉之間獨立發展成一門藝術,連同接續於後的南北朝形成書法史上的第一座發展高峰;且在選舉制度上,此期同屬於以「察舉」、「徵辟」體制為主的選官系統,所以無論是從書法史或是從制度史的角度來論,兩漢乃迄魏晉南北朝之終,可視為一個完整的時間區段。基此,「以兩漢、魏晉南北朝為研究範圍」也就成了本文的附標題。 研究方法的確立決定了本文的開展程序。本文本於在研究取向上可運用範圍較為寬廣的藝術社會學觀點,以書法論著與正史互證為原則,來處理書法發展與政治環境現象之間的關係。在步驟上首先確立

了研究的基點,即設定論題與文獻材料的交點,再由基點確立全文開展的過程。 第三節:〈釋題與章節架構〉 本文以「書法與政治關係之研究」為題,其內涵已明,但由於本文研究範圍涉及到兩漢到魏晉南北朝間的歷史進程,此間書法也有其自身的發展歷程存在,所以論題中的「書法」,當泛指書法的發展現象及其相關範疇(如書家、書法活動、書法理論)而言;其次,本文所處理的是「書法現象與社會文化現象的關係」,則「政治」二字所指,除了政治領導者、政治體制外,更兼及政治環境。 章節架構部份詳見本文。 第四節:〈寫作立場與凡例〉

交代本文的寫作立場、原則和處理文獻的基本態度,茲述如下: 本文屬於書法領域的論文,所以書法在東漢、魏晉南北朝時的發展意義特立一章討論,但針對選舉制度在此期的發展、特色、影響則視各章論旨之需,在各章之始分別略述。針對此一時期的書法論著,筆者採取相信其客觀存在的態度,避免涉及作者考辨及辨偽等問題,是故在引證資料之時,亦不以反映某人的觀點為主,而是將立場擴展開,針對本文論旨來進行合理的解讀,進而反映此一研究時期內,從政治視角下所觀照的書法現象。 第二章:〈兩漢、魏晉南北朝在書法史上的序列意義〉

所謂「序列意義」是就整個書法發展歷程來定義,即指此期是書法藝術的自覺期言,書法自覺的表徵則是歸納前輩學者的意見而來,分置各節之中,既可以之為本文進行過程的對照,又可免去各章在論述上的繁複解釋,文分四節: 第一節:〈各種書體的完備〉 由秦時的篆、隸,到漢代發展出漢隸(八分),又在漢隸的基礎上發展出草、楷,在草、楷之間又產生了行書,中國書(字)體至此大備,不再衍生,逐漸成為一種歷史定格,書家就在這種既定體式的制約下,在風格上不斷進行翻新工作,創造出不同書體。 第二節:〈書家群體湧現和審美活動出現〉

以東漢末的大批士人熱烈追逐張芝草風的社會現象來判斷,認為從史實上考證,此乃書家群體湧現的首見。書法群體湧現之後,則之後所產生的種種社會審美活動,對書家地位的提昇與確立,將有促進之功,意即:書法家群體的湧現和社會上審美熱潮的產生,二者是互為因果的,前者促使後者的蔚然成風,後者又反過來促進前者的大量湧現,書法藝術地位的確立就在這種因果關係中愈益突顯了。 第三節:〈富藝術涵義的術語出現〉 「書法」一詞帶有藝術涵義出現,始於東漢,至唐宋之後才逐漸成為普遍性的專門用法。在魏晉南北朝之時,此一術語即使還不多見,可是相關概念的名詞仍在孳乳中,「法書」、

「書學」二詞的出現就是最好的說明,可說「書法」、「法書」、「書學」此二術語的產生,標誌著文字書寫成為一門藝術的歷史性意義。表明史家已將書法視為一門學科,書法發展至此得以正名驗身,獨立於文字之外,不再居於文字學的附庸地位。 第四節:〈筆墨技巧的完善和理論批評的崛起〉 此期出現的書法論著與作者本身的實踐經驗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存在,由對書法實踐工夫的重視,產生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觀念,對筆墨紙硯的講究、改良也就成為一種必然性,如張芝所製之筆;左伯所製之紙;韋誕所製之墨都受到重視,可謂是書法流行的結果,而且書法一經流行,亦會再反過來促進書家對

筆墨技巧及使用工具的要求與重視。 第三章:〈政治視角下的漢代的書法觀〉 乃整體論文的考察基點,由最初對漢靈帝的關注擴而成之,文分三節: 第一節:〈由兩漢君主與書法的關係考察〉 由對史實的歸納,可發現由漢代君主與書法的關係主要建構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書法修養的重視,二是以書法(書寫)來取才。 第二節:〈由皇室、士人對書法修養考察〉 轉由皇室來考察,然後擴大層面至士人階層。在此二節中,由考察的程序,筆者確定了書法的實踐主體主要是由士人來擔任,以及士人

同時也是政治人物的身份的基本認知。 第三節:〈由漢代的選舉制度來考察〉 漢初的「試童子制」後來不行,書寫能力不再是晉身的途徑,卻成了士人學經義的必經初階,所以書寫活動並未中輟於士人階層。至漢靈帝設置「鴻都門學」時,書法藝術已經趨於自覺,由靈帝一己之好,以書法為求才的項目之一,不料卻引來士人群如蔡邕、楊賜、陽球等人的大力抨擊。所以本節主要在於論述漢靈帝設置「鴻都門學」所引起的風波問題及其背後意義,此外,由論析的過程,筆者認為趙壹的〈非草書〉一文也是針對「鴻都門學」事件而發,只不過由於自己非官僚體系中的一員,所以只透過此文來非難草書所造成的書法熱

潮,並反應出其個人對儒學衰落的不滿之情。 靈帝此一舉措之所以會引起士人群的反彈,主要是因為「鴻都門學」影響到了漢代士人的主要晉身之階─「徵辟」、「察舉」制,若再深究其實,更涉及到漢代「黨錮之禍」以來,士人與閹宦集團間的鬥爭問題,所以士人群所提出的「書為小技」觀,有其政治立場的考量,此中蔡邕更因居於當時學術領袖與首席書家的雙重地位,他的意見更具代表意義,不得不察。 ※〈政治視角下的漢代書法觀〉一章是整體論文的考察基點,由此基點的確立, 決定了以「書法的實踐主體(書家)」、「選舉制度」、「政體主導者(提倡者)」三

個思考點為主的開展過程,分置第四至六章。 第四章:〈書法世家與政治世家〉 接續「書法的實踐主體(書家)」此一思考點而來,文分三節: 第一節:〈政治世家及書法世家的形成〉 魏晉南北朝由於施行「九品中正制」,政權為士族所掌握,終而形成「政治世家」,本文所定義的「書法世家」著重其政治背景,故是在「政治世家」的基礎上,進一步地選取而來。從西晉論起,主要有「河東衛氏」、「京兆杜氏」、「穎鐉庾氏」、「高平郗氏」、「陳郡謝氏」、「瑯琊王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陳留江氏」,由論述各「書法

世家」成員的書法成就及家學淵源的過程中,歸結到鍾繇與衛門書法是書派上的兩大導源的認知。 第二節:〈書法與門第間的相互作用〉 高門大族基於對門第觀念的重視,從而標榜家風,書法成為家學後,也是當時用以標榜家風的重要項目之一,有利於維持門第於不墜。又,門第的政治地位越高,由其產生的風尚就較受推重,進而形成一種主流價值,瑯琊王氏的書法在這種社會風氣使然下,就成為當時書法社會的主流價值,受到推崇。 第三節:〈門第的婚姻關係對書法的影響〉 當時社會既重門第觀念,各門第間本存著相互競爭的關係,而書法作為一

種家學有利於門風的維持,以致作為書法之祕的筆法一般來說是嚴禁外傳的。然而,另一方面,由對門第觀念的重視,維持門第秩序便成了當時的重要課題,體現在婚姻上所著重的是門當戶對的觀念。就隨著門第間婚姻的交媾關係,跨越了門第間的藩籬,書法於是產生了交流互融的情形。 當時的婚姻關係,由「瑯琊王氏」為核心展開,分別與「河東衛氏」、「高平郗氏」、「陳郡謝氏」有所交媾,這種得以集眾家之長的條件,便是造就王羲之「書聖」之名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五章:〈人物品鑑與書法品評〉 接續「選舉制度」此一思考點而來,當時的選舉制度主要是以「徵辟」、「察

舉」制為主的選官系統,所以對人才的選拔,有賴於社會輿論,基於此,形成了社會上對人物的品鑑觀念,可以「選舉制度的環境氛圍」稱之。而品鑑人物的方式,和對人物品第的觀念也就隨之滲透到書學論著之作中。文分二節: 第一節:〈人物品鑑方式與書法品評方式之接引〉 由為應選舉制度之需而形成的人物品鑑方式談起,可區分為〈將數人賦予一共同稱號〉、〈以人物與人物相比較〉、〈以一物喻一人〉等主要方式。而這些人物品鑑方式也如實的反映在書法品評之作的借取上。 第二節:〈書家品第地位的形成〉 在當時的環境氛圍下,對人物形

成了分等的觀念,此一品第觀念的形成,東漢之時具體反映在班固的〈古今人表〉中,將上古至秦末的1953位人物區分成九等。而這種九等品第觀也體現在南朝梁庾肩吾的〈書品〉一文上,但就體制上言,向來論者或主張是直接承襲班固的〈古今人表〉而來;或主張當時的品第之作產生的原因,應直接從當時的環境背景來思考,筆者經過論析,同意後者之說。 第六章:〈魏晉南朝的君主與書法〉 接續「政體主導者(提倡者)」此一思考點而來,筆者認為君主對書法活動的贊倡之舉,是促進書法長足進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從書法藝術剛成立之時的漢靈帝而下,隨著書法自身的發展歷程,君主的涉入層面也就越來越

廣,文分二節: 第一節:魏晉南朝君主對書法活動的參與 南北朝的諸位帝王中,對書法活動都有積極的投入,涉及「自我評價;相互爭逞」者有宋文帝、宋孝武帝與齊高帝三人,而宋孝武帝、宋明帝、齊高帝三人除了下令搜求名跡之外,也有更進一步的科簡、評其品題,以供玩賞之便。 第二節:〈梁武帝蕭衍及其書法集團〉 在魏晉南朝諸位對書法發展有卓越貢獻的君主中,最具典型意義者當歸於梁武帝蕭衍,除了前述君主的一般舉措之外,他更以君主之尊,以其為核心,成立了「書法集團」。由史料來判斷,可得出袁昂、陶弘景、蕭子雲、庾肩吾等

人,此四人偕同梁武帝除了創作外,更皆有書學論著之作。 梁武帝及其「書法集團」在書學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自東晉以來,王獻之的妍美書風日見推重,以至宋齊以來出現「比世皆高子敬,海內非惟不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的社會風氣,當時主要書家,幾唯子敬是從。然梁武帝藉由鑑析豐富府藏真跡的過程,在一連串的評比過程中,理性地扭轉了當時「比世皆高子敬」的社會風尚,推出了以鍾繇為首的觀點,並與其書法集團間達致高度的統一。此一作法所造成的影響主要有二:一是造成學習鍾繇書法的積極性,如陶弘景的「請學鍾法」;曾是王獻之妍美書風規隨者的蕭子雲也「始變子敬,全法元常」且「自覺功進」。二是促進書法理

論地位的提昇,在書法藝術成立之初,由於創作與理論的合一,書法理論必得「依附於創作」,然而梁武帝諸人卻透過書學論著之作來影響當時書風,使得書法理論提昇到「指導創作」的階段。書法理論之能完成此一性質過度,其功要歸於梁武帝及其領袖的「書法集團」。 第七章:〈結語〉 為本文作歸納以及檢討,文分二節: 第一節:〈研究成果總結〉 本文由對漢靈帝劉宏對書法活動干涉的關注為起始,形成「政體的主導者(提倡者)」、「選舉制度」「書法的實踐主體」三條論述主脈,向上推至西漢高祖劉邦,往下論及南朝梁武帝蕭衍。從引發概念到

發展概念到完成概念,以至整篇論文的完成,皆從政治視角來對書法的發展作觀照,而透過對論題的關注、闡發過程,我們可以如此回應論文寫作之初,所提出的問題: 一、從「政體的主導者(提倡者)」─君主來論 君主與書法所存在的最基層關係,應在「君主而能書」這一點上,在本文的研究範圍內,對此層關係亦有論及,惟未深入探討耳!從歷史的發展來看,歷代能書、善書的君主大有人在(兼含文字書寫和藝術形式二者而言),縱而貫之,無異是一部《中國歷代帝王書法史》。本文所探討的兩漢、魏晉南北朝時代,由於正處於文字從實用義往審美義發展的轉關,「君主而能書」在文字的實用性到藝術性的轉換

間,而在本文的開展中,不但有清處的分判,更且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進一步看到,君主對書法活動的參與、干涉,大凡是以能書者關注力較強大,所產生的作用力也比較深遠。 本文從漢高祖劉邦到漢靈帝劉宏,再承接漢靈帝的餘烈未泯,繼之而下的,我們看到魏晉南北朝君主,對書法活動的參與更為積極。當漢代之時,君主的對書法活動的干涉,主要是透過選舉制度來達致。但時序一入魏晉南北朝後,由於書法藝術勃然興矣,書家輩出燦若星辰,大師鉅匠層出不窮,已無須藉由選舉制度的利祿誘因來提倡,對美感的追求就是書家對書法實踐所抱持的終極目的。所以君主對書法活動的影響,已無需藉由制度面來展現,故而轉往書法活動的其

它面向發展:君主下詔搜求名跡者不乏其人;君臣之間可以在書藝表現上逞名較勝,至如梁武帝出現,更將其影響力發揮得淋漓盡致,除了本身由書法評論之作,展露其對書法的認知能力外,更以自身為核心,形成一個「政治書家團體」,透過彼此觀點的溝通及參照,不但扭轉了當時「比世皆高子敬」的書風走向,更確立了以鍾繇、王羲之為當時書家典型的歷史評價。 二、從「選舉制度(環境)」來論 君主由於本身具備法制權,可以透過政治舉措的施行來提倡一切的藝文活動,書法當然也不能自外其身,而所謂的政治舉措,其實施之管道以選舉制度最具體。從本文由這一觀察點所作的探討,我們發覺,選舉制度對書

法活動發展的影響及滲透,竟如此廣泛,分述如下: 兩漢、魏晉南北朝的選舉制度從性質上言,自漢武帝之後可統稱為以「察舉」、「徵辟」體制為主的選官系統,對於人才的取用與否,社會所形成的輿論至關重要。而本文所涉及的,由選舉管道以求書才的制度主要有二,而兩者的意義不同: (一)、漢初即存在的「試童子制」 此時的文字純屬實用的書寫工具,能將文字書寫美觀是文吏必備的基本能力,透過此一選舉制度,對書寫活動的倡導無疑是一強大誘因,而隨著士人不斷的實踐,配合書體自身的發展規律及個體對自我精神的發掘,書法藝術成立了。所以筆者認為,「試童子制

」對書法藝術之成立,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 (二)、漢末漢靈帝設置的「鴻都門學」: 此時書法藝術已經成立,書法活動的發展益形蓬勃,漢靈帝因一己之好,透過選舉制度將當時著名書家,幾皆聚至「鴻都門」下。漢靈帝所關注的絕非是文字的實用功能而已,更重要的,針對書法藝術,他是提倡一種審美活動,創造一股審美風氣。惟此中尤須留意的是,「鴻都門學」的設立對漢武帝之後就確立的,漢代以「徵辟」、「察舉」為主的選舉制度帶來了衝擊,引起當時士人集團的強烈抨擊,所以有「書為小技」觀念的被突顯。回歸當時社會的判準,我們可以說,「書為小技」觀的背後有著強烈的文化意識,而這文化意

識又由選舉制度下「經明行修」的標準所構築。所以無論是蔡邕等人的反彈也好,趙壹的非議草書也罷,從書法史的角度看,其意義是獨具的。 然而隨著書法理論的不斷發展,不斷往成熟觀點邁步的同時,魏晉南北朝選舉制度對書法發展的影響也有了轉換,因選舉制度所形成的環境氛圍,一方面造成了各「世家書法團體」的型態分布;另一方面,也不斷向書法的理論層面進行滲透,選舉制度下產生的人物品藻方式,及對人物高下的品第區分,都在此期的書法評論之作上,有著如實的呈現。 三、從「書法的實踐主體」─書家來論 當文字只是純粹的書寫工具時,並無所謂書家概念,文字

需合乎美觀要求雖是自古即然,但也只是基於實用之需,並無關乎審美目的,所以最初浮出檯面的書寫者是皇室教育下的王公子弟以及其他的皇室成員。到了漢初的「試童子試後」,我們看到了另一種書家身份的出現,即是為政體服務的士人階層。然而隨著士人的不斷實踐,書法藝術也趨於自覺了,奠定了中國書法以士人為其實踐主體的態勢。 又隨著政治局勢的演變,書家由個人而群集,從「鴻都門學」將書家群體化到「書法世家」的完型,均為中國書法的發展普出燦爛的史篇。另外一方面,隨著書法的發展,書家也從純粹的書寫者,進昇到理論的闡發者和對書作、書家進行賞析、評比的鑑賞者,使得魏晉時就出現的「善鑒者不寫,善寫者

不鑒」(衛鑠〈筆陣圖〉)理論得以逐漸落實,凡此都展示了書法的長足進展。 以上所述,即筆者在本文中所探討出的,書法與政治間的具體關係。 第二節:〈後續研究展望〉 一方面針對本文的研究方法提出檢討,另一方面針對本文論題的延續可能作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