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語辭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客語辭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徐彩雲寫的 拾影竹東.李增昌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常用網站 - 桃園市蘆竹區立南崁國小也說明:共收錄十六萬筆國語、兩萬筆臺語、一萬四千筆客語條目,每個字詞都可以輕按連到說明,並提供Android 及iOS 離線App。來源為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臺灣閩南 ...

國立聯合大學 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劉煥雲所指導 謝承安的 客家打石工藝之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 以墓碑為例 (2020),提出客語辭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客家、墓碑、打石、傳統工藝。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陳秀琪所指導 林美淑的 客語醫護詞彙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客語、醫護詞彙、重疊結構、修辭的重點而找出了 客語辭典的解答。

最後網站線上《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開始開放試用 - PeoPo 公民新聞則補充:教育部國語會於本月(2008年5月)已開放試用線上《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歡迎大家多加利用,並不吝指教,讓《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更加完備。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客語辭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拾影竹東.李增昌

為了解決客語辭典的問題,作者徐彩雲 這樣論述:

  凝鍊的影像,深度的解讀  照見不同時代地域的客庄生活風貌   對出生於新竹竹東的攝影家李增昌(1927-)來說,從50多年前第一次按下快門,每天打開自家雜貨店門,映入眼簾的即是以122縣道往外延伸的「公路電影」,而他也用生命的「長鏡頭」留下街頭巷尾小人物的喜樂憂愁,和鄉村農家的田野紀錄。本書以四季更迭中的生活影像、人物場景,搭配抒情優美的敘事、別具文化底蘊的客家諺語和童謠,堆疊出竹東、橫山一帶,一段人情味濃厚的客庄庶民史。   書前有導論介紹攝影家生平、作品特色及主題導讀,書後附有攝影家年表等參考資料。   全書視覺編排兼顧藝術美感與閱讀趣味,既是影像美學的欣賞範本,也是豐富多元的客家

鄉土文化讀本。 凡例   1.本叢書主要影像作品源自「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於其籌備階段時所推動之「20世紀(1975年之前)臺灣客籍攝影家調查暨數位典藏計畫」,並經攝影家本人或其代表人同意授權出版。   2.本叢書之架構,主要包含:導論、影像作品解讀、攝影家年表、圖版索引等幾個部分。   3.本叢書文圖版面之設計,以右頁影像作品、左頁詮釋文本為原則;當影像為連續性主題者,則以多頁集錦連作之版面呈現。詮釋文本之主標下方特別標示影像拍攝之年代與地點。與影像及詮釋文本有關之對照圖、歷史文獻、特別解說,則視內容需要穿插呈現。   4.部分影像作品由於拍攝年代較早,或收藏條件之限制,以致出

現髒點、霉斑或刮痕等情形,實非攝影家創作之原貌,因此為儘量呈現畫面的完整性,且兼顧視覺的美感,而適度加以修補圖像。唯有少數影像受損程度甚難改善,但因拍攝內容極具意義,值得進一步解讀,仍保留現況選入書中。   5.為呼應本叢書彰顯客家生活文化的題旨,內文主標在遣詞用字上,亦儘量表現客語之趣味,常見者如:華語「的」作客語「个」、「是」作「係」,「和」作「摎」或「同」、「我」作「涯(應為人字邊)」、「他」作「佢」、「母」作「姆」、「要」作「愛」、「挑」作「亥(加提手旁)」、「小孩」稱「細人(仔)」、「一次」為「一擺」、「一起」為「共下」等等。其他使用到的客語字詞,則於內文視情況以括弧加註、註釋等方式

解釋字義與用法。為方便閱讀,註釋採「隨頁註」形式,直接放在正文之後,但以明顯較小的字體與之區隔。   6.客語之用字,以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為優先參照版本,四縣腔(南、北)、海陸腔若有不同用字,則依照影像拍攝之地域而選擇運用。   7.內文之歷史時代分期,以「清代」、「日本時代」、「光復後」為標示原則。年代標示以西曆為主,除了清代紀年以括弧加註之外,不另標示日本時代、光復後至今之紀年。   8.中文之通同字,使用現今通行之較為簡化者,如金額之「圓」作「元」、「佔」作「占」、「份」作「分」等。關於罕用字「蕃」,本叢書也改成現行通用的「番」,即使是專有名詞(如「蕃」童教育所)也不例外,以

避免因混用而造成的困擾。此外,為尊重歷史用語,並顧及語詞意義的完整傳達,不可避免地使用「番地」、「番社」等辭彙,並非有歧視之意。 作者簡介 徐彩雲   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戲劇科,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廣電系。   曾為中視客語新聞主播、氣象主播、中央電台客語節目主持人、兒童節目企畫及主持、公共電視《我們的島》文字記者,以及自由撰稿人,文字作品曾獲第五屆客家新聞獎平面媒體類第二名(2009)。   客委會第一屆「築夢計畫」成員,參訪主題為「藏在嬰兒眼睛裡的願望」,至日本交流三個月。   父親的故鄉是新竹縣峨眉鄉水流東,與頭份鎮流東里相鄰,母親的故鄉則是苗栗縣造橋鄉。    雖然在台北市出生、長大,200

1年轉換生活重心至客家農村,從快節奏到慢下腳步,在百餘年的頭份黎屋夥房與五個孩子展開童年生活,被農村的養分滋養和圍繞著。   也用部落格分享生活點滴:  台三線個人新聞台mypaper.pchome.com.tw/hakah  光□家族──苗栗自主生活教室blog.sina.com.tw/homeofpeace/  太陽□家──黎屋夥房華德福樂園blog.yam.com/user/waldorf.html

客家打石工藝之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 以墓碑為例

為了解決客語辭典的問題,作者謝承安 這樣論述:

《客家打石工藝之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以墓碑為例》是一部敘述3位傳統與現代的墓碑打石師傅生命經歷的記錄片。透過主角敘事的方式,從當事人的視野角度看自己的生活文化與生命期許,描述傳統手工技藝從興盛到沒落,及試圖創新與轉型的奮鬥歷程。從小在銅鑼老街,邱雲招經營的墓碑打石店隔壁長大的我,接觸記錄片後,有感於將墓碑打石文化的口述歷史型態轉換成影像記錄的急迫性,所以決定要把傳統墓碑打石工藝文化與創新發展,透過影片的錄製做保存。傳統工藝共同面臨後繼無人必須轉型與創新的問題,消失的傳統技術和人物不會再重現,在科技產品方便取得的現在,我們必須及時為凋零中的客家傳統工藝做影音紀錄,為了保留傳統技藝,這種模式值

得大家立即付諸行動。

客語醫護詞彙研究

為了解決客語辭典的問題,作者林美淑 這樣論述:

107年台灣正式步入高齡化社會,高齡族群常因慢性病就醫,而客語受到日治皇民化政策和華語政策長期壓迫下,就醫時用客語描述病症便成了一大難題!本論文依據林淑貞、劉醇鑫編著《醫護客語》、何石松、劉醇鑫《客語詞庫》、徐兆泉《臺灣四縣腔.海陸腔客家話辭典》等辭書,和客家委員會《客語認證詞彙資料庫》與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和新生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建置之醫護客語有聲網站學習平台之線上教材,佐與醫護辭彙相關學術論文中收集並建立語料庫,並將其分成:醫療處置詞彙、疾病詞彙、症狀描述詞彙等三類;透過文獻分析法、田野調查法、比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對這三類詞彙進行探究分析。研究發現:一、客語醫護詞彙類型多元,除了

由字面上直接表達詞意外,辭彙中還具有形象詞、症狀修飾詞、致病動作、疼痛描述、心理狀態、表示時間或頻率等豐富類型。二、重疊結構多元能增加描述生動性:從單音節組成AA→AAA→AAAA的重疊結構,和雙音節的AB或BA→ABB或AAB→ABAB或AABB或ABAC等多元複雜結構;在語言溝通功能上,它有增強強調程度。三、藉重疊與修辭手法,能將抽象疾病或病症概念具體呈現,讓接收訊息者容易明白瞭解。三、由表象語素形象延伸喻義中的文化內涵。四、客語醫護詞彙資料庫建立的重要性,除了能更清楚了解詞彙意義達到溝通交流目的外,透過詞彙中語素與歷史連結進而發展不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