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奏鳴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室內奏鳴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米羅•沃爾德加里•馬丁詹姆斯•米勒艾德蒙•塞克勒寫的 西方音樂史十講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飛翔的夢想---三乙之家 - 優學網也說明:巴洛克時期小提琴演奏之奏鳴曲,分成獨奏奏鳴曲(solo sonata)和三重 ... (1)室內奏鳴曲(sonata da camera):由一前奏曲開始,後方接不同的舞曲,十分 ...

臺北市立大學 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陳靜慧所指導 江長毅的 韓德爾《爲木笛與數字低音所作之G小調奏鳴曲 HWV360》作品分析與詮釋探討 (2014),提出室內奏鳴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巴洛克、韓德爾、木笛、教會奏鳴曲。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音樂學系教學碩士學位班 陳靜慧所指導 許馨文的 選自柯雷里的作品五第十首,改編為《中音木笛和數字低音所作之G大調奏鳴曲》作品分析與詮釋探討 (2013),提出因為有 柯雷里、巴洛克、木笛、奏鳴曲的重點而找出了 室內奏鳴曲的解答。

最後網站【名曲喫茶】2023/07/27 | 喜歡演奏,卻討厭社交|方格子vocus則補充:奏鳴曲 I. 窗簾正被風輕拂著,當陽光灑入室內時,透著一絲絲溫暖。這個房子設計的十分簡約而明亮,裡面住著三個孩子和他們的爸媽。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室內奏鳴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西方音樂史十講

為了解決室內奏鳴曲的問題,作者(美)米羅•沃爾德加里•馬丁詹姆斯•米勒艾德蒙•塞克勒 這樣論述:

本書以大綱式的手法對西方音樂發展進行了清晰描述,既保持了音樂史著作的學術性特點,又突出了實用性。迄今出至第9版,讀者甚眾。   全書共十章,按年代順序對古代、中世紀、文藝復興、巴羅克、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二十世紀的西方音樂進行了介紹。文中對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音樂所具有的不同功能,展現出的不同風格特徵作了細緻分析。此後,簡要地列舉了各個時期重要作曲家的生平、創作風格和代表作品,有力地說明瞭音樂家對音樂發展的重要貢獻。   本版增加了與音樂和作曲家相關歷史事件的年代表,有助於讀者更快瞭解各個時期音樂的發展狀況。對討論流行音樂的章節也進行了擴充和更新,以帶給讀者更多現代音樂學家最新的學術觀點。

米羅·沃爾德(Milo Wold),1936—1974年執教于林菲爾德學院,並擔任音樂學的榮譽教授。其後人為紀念他和他的夫人對學校教育的貢獻,於2008年在林菲爾德學院設立了“米洛和布蘭奇·沃爾德紀念獎學金”(Milo and Blanche Wold Memorial Scholarship)。主要作品有《西方世界中的音樂與藝術》(與加里·馬丁、詹姆斯·米勒、艾德蒙·塞克勒等合著)等。   加里·馬丁(Gary Martin),俄勒岡大學音樂學名譽教授,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與音樂史。1966年開始執教於音樂教育學院,主要開設音樂教育、音樂課程發展史等課程。曾任德國國際音樂教育中

心主任。主要作品有《音樂基本概念》、《西方世界中的音樂與藝術》(合著)等。   詹姆斯·米勒(James Miller),俄勒岡大學聲樂和合唱音樂專業的名譽教授,曾任歐洲音樂教育中心德國與英國區的主任。1988年,他在英國巴思開設了名為“英國音樂社會史”的課程。在俄勒岡州,他多次擔任國家聲樂獨奏與合奏比賽的評委。主要作品有《西方世界中的音樂與藝術》(合著)。   艾德蒙·塞克勒(Edmund Cykler),俄勒岡大學音樂學院教授,主要作品有《用於多種樂器演唱和表演的121首卡農》、《西方世界中的音樂與藝術》(合著)、《比較音樂教育》(論文)等。   譯者簡介   劉丹霓,上海音樂學院博士畢業

生,現為天津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師。 序言  通過音樂的歷史走進音樂   楊燕迪  1 前言 3 導論 4 插圖目錄 14 譜例目錄 16   第一章  中世紀之前的古代音樂 1 1.1 社會文化對音樂的影響 2 1.2 音樂的功能     5 1.3 風格與表演實踐 5 形式組織    5 旋律 5 節奏 6 和聲 7 織體 7 樂器法與音色 7 表演實踐 7 1.4 聲樂音樂 8 1.5 器樂音樂 8 1.6 作曲家 8 1.7 史學家、理論家和手稿來源     9   第二章  中世紀早期(300—1100)  11 2.1 社會文化對音樂的影響 12 2.2 音樂的功

能     13 2.3 風格與表演實踐 14 形式組織 14 旋律 14 節奏 15 和聲 16 織體 17 樂器法和音色 17 2.4 聲樂音樂 18 聖詠 18 奧爾加農 19 單樂章形式和結構手法    19 2.5 器樂音樂 21 2.6 作曲家 21 2.7 史學家、理論家和手稿來源    22   第三章  中世紀晚期:古藝術——新藝術(1100—1400)  25 3.1 社會文化對音樂的影響 26 3.2 音樂的功能     28 3.3 風格與表演實踐 28 形式組織    29 旋律 29 節奏 30 和聲 35 織體 35 樂器法和音色 36 3.4 聲樂音樂 36 單

樂章形式與結構手段    36 複合形式 40 複調彌撒 40 宗教劇     40 3.5 器樂音樂 40 3.6 作曲家 40 3.7 史學家、理論家和手稿來源     42   第四章  文藝復興時期(1400—1600)  45 4.1 社會文化對音樂的影響 47 4.2 音樂的功能    48 4.3 風格與表演實踐 49 形式組織     49 旋律 54 節奏 54 和聲 56 織體 56 樂器法和音色 57 表演實踐 58 4.4 聲樂音樂 59 單樂章形式和結構手段    59 經文歌 59 讚美詩 60 眾讚歌 60 詩篇歌 60 讚美歌 60 弗羅托拉   60 牧歌 

61 尚松  61 複調利德 62 集腋曲 62 埃爾曲 62 多種世俗形式 62 複合形式 62 彌撒  62 4.5 器樂音樂 63 單樂章形式和結構手段 63 利切卡爾 63 坎佐納 64 聖名曲 64 托卡塔 64 幻想曲 64 前奏曲 65 變奏曲 65 舞曲形式 65 複合形式 66 4.6 作曲家 66 4.7 史學家、理論家和手稿來源    73   第五章  巴羅克時期(1600—1750)  77 5.1 社會文化對音樂的影響 79 5.2 音樂的功能    81 5.3 風格與表演實踐 82 形式組織 83 旋律 83 節奏 85 和聲 86 織體 87 樂器法和音色 8

9 表演實踐 90 5.4 聲樂音樂 92 單樂章形式和結構手段    92 宣敘調    92 詠歎調    92 詠敘調    92 合唱  93 經文歌    93 教會協奏曲 93 讚美歌   93 獨唱歌曲    93 複合形式   94 歌劇  94 清唱劇 97 受難曲 97 康塔塔 97 彌撒  98 5.5 器樂音樂 98 單樂章形式和結構手段 98 托卡塔 98 前奏曲 99 利切卡爾   99 賦格  99 幻想曲 99 管弦樂序曲 100 主題與變奏 100 利都奈羅形式 100 帕薩卡利亞與恰空 101 眾讚歌前奏曲 101 複合形式 101 組曲 101 管弦樂組曲

102 教堂奏鳴曲 102 室內奏鳴曲 104 鍵盤奏鳴曲 105 獨奏協奏曲和大協奏曲 105 5.6 作曲家 105 5.7 史學家和理論家 121   第六章  古典主義時期(1750—1820) 125 6.1 社會文化對音樂的影響 126 6.2 音樂的功能 128 6.3 風格與表演實踐 128 形式組織    128 旋律 129 節奏 129 和聲 130 織體 131 樂器法和音色 132 表演實踐 132 6.4 聲樂音樂 133 單樂章形式和作曲手段    133 宣敘調 133 詠歎調 133 合唱和重唱 133 聲樂複調作品 134 利德  134 複合形式 134

歌劇  134 清唱劇 135 彌撒  136 6.5 器樂音樂 136 單樂章形式和結構手段 136 快板奏鳴曲式 136 迴旋曲 137 變奏曲式 138 三部歌曲形式 138 小步舞曲和三聲中部以及其他舞曲形式 138 序曲  138 複調器樂音樂 138 複合形式 139 奏鳴曲 139 交響曲 139 協奏曲 139 室內樂 140 小夜曲、嬉游曲、遣興曲和夜曲 140 6.6 作曲家 140 6.7 史學家和理論家 147   第七章  浪漫主義時期(1820—1900)  149 7.1 社會文化對音樂的影響 151 7.2 音樂的功能    152 7.3 風格與表演實踐 1

53 形式組織 155 旋律 155 節奏 156 和聲 156 織體 157 樂器法和音色 157 表演實踐 158 7.4 聲樂音樂 160 單樂章形式和結構手段 160 藝術歌曲 160 合唱音樂 161 複合形式 162 歌劇  162 大型宗教合唱作品 164 7.5 器樂音樂 164 單樂章形式和結構手段     164 奏鳴曲式 164 二部曲式和三部曲式 165 變奏曲 165 舞曲樂章 165 狂想曲 166 練習曲 166 音樂會序曲 166 標題性交響曲和交響詩 166 複合形式 167 奏鳴曲和交響曲    167 協奏曲 167 室內樂 167 芭蕾  168 交響組

曲和戲劇配樂 168 7.6 作曲家 168 7.7 史學家與理論家 190   第八章  20世紀早期(1900—1945) 195 8.1 社會文化對音樂的影響  197 8.2 音樂的功能 198 8.3 風格與表演實踐  200 形式組織 200 旋律 202 節奏 203 和聲 203 織體 204 樂器法與音色 204 表演實踐 205 8.4 聲樂音樂 206 單樂章形式 206 藝術歌曲 206 合唱作品 206 複合形式 207 歌劇和音樂劇 207 清唱劇/帶有樂隊的合唱作品 208 儀式音樂 208 8.5 器樂音樂 208 單樂章形式 208 序曲和交響詩 208 變奏

曲 208 小型音樂形式: 舞曲、詩性小曲     209 複合形式 209 奏鳴曲、室內樂和交響曲 209 協奏曲 210 組曲 210 現代芭蕾 210 電影和戲劇配樂 211 8.6 作曲家 211 8.7 史學家和理論家 230   第九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音樂  233 9.1 社會文化對音樂的影響  235 9.2 音樂的功能 237 9.3 風格與表演實踐  238 形式組織 239 旋律 240 節奏 240 和聲 240 織體 241 樂器法與音色 241 表演實踐 241 9.4 聲樂音樂 244 單樂章形式 244 藝術歌曲 244 合唱作品 245 複合形式 24

5 歌劇和音樂劇 245 9.5 器樂音樂 246 傳統體裁 246 使用傳統樂器的非傳統音樂作品 246 電子音樂 247 9.6 作曲家 247 9.7 史學家和理論家 263   第十章  20世紀的爵士樂和流行音樂  267 10.1 社會文化對音樂的影響 269 10.2 音樂的功能 270 10.3 風格與表演實踐 271 布魯斯  272 雷格泰姆 273 新奧爾良爵士樂 273 迪克西蘭爵士樂 274 搖擺樂  274 博普(比博普)爵士樂 275 冷爵士樂 276 自由爵士樂 276 搖滾樂  276 鄉村音樂 277 藍草音樂 277 音樂劇  278 10.4 音樂作品 

279 10.5 作曲家、改編者和表演者  282   樂器  286 音樂曲例 292 延伸閱讀 326 重要詞彙 339 出版後記 344

室內奏鳴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今天非常開心和洪健鈞老師合作,
相信大家已經被他圈粉圈到不行😂
馬上讓我熱騰騰奉上老師的粉專❤️
https://m.facebook.com/chienchunhungflute/
大家請笑納😂
這邊也在附上洪健鈞老師本集演奏的曲目介紹🎵
(撰文:洪健鈞)

W. A. Mozart: Flute Concerto in D major, KV. 314, 3rd Movement.

此首協奏曲為音樂神童莫札特為長笛所譜寫的經典曲目之一。據說莫札特本人並沒有很喜歡長笛這個樂器,為長笛譜寫的曲子為數不多。但迫於生計,當時在一位荷蘭長笛演奏家Ferdinand Dejean的委託之下,才譜寫了幾首,且並未完成受託的所有曲目。其中,莫札特將雙簧管的C大調協奏曲直接移調以及小幅度修改,便誕生了這首D大調長笛協奏曲。即便如此,它仍然是音樂史上最重要、最有藝術價值的曲目之一,其中的第三樂章輪旋曲,輕快且朗朗上口的旋律,更是經典中的經典。


A. Jolivet: Flute Concerto No.1, Allegro risoluto.

Jolivet為20世紀法國作曲家,喜歡使用無調性以及東方曲調為元素創作。其為長笛所寫的獨奏曲、奏鳴曲、協奏曲、還有「里諾之歌」,皆極具挑戰性,都是長笛的必學曲目。此協奏曲為Jolivet寫給長笛大師Jean-Pierre Rampal(朗帕爾)的作品,高難度的演奏技巧讓此曲變成國際比賽的超熱門曲目。


C. Nielsen: Flute Concerto, 1st Movement.

丹麥作曲家尼爾森被推崇為丹麥最重要的音樂家,也是十九至二十世紀北歐最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而這首長笛協奏曲為尼爾森晚年的代表作。當時尼爾森欣賞了知名的室內樂團「哥本哈根木管五重奏」的演奏後,驚為天人,便承諾要為五重奏中的每個樂器各譜寫一首協奏曲,可惜最後因病只完成了長笛協奏曲以及單簧管協奏曲。此曲曲風生動幽默、充滿驚奇,如同幻想曲一般。日後以其名舉辦的長笛最大型比賽:「尼爾森長笛大賽」中更形成傳統,參賽者在決賽必須演奏此曲為壓軸。

C.P.E. Bach: Flute Concerto in D minor, Wq. 22, 3rd Movement.

C.P.E. Bach 為音樂之父巴哈的次子,也是他眾多子女之中最有名的一個,立足於巴洛克與古典樂派的轉捩點,他的作品風格大膽創新、旋律線條優美典雅,無論是內容以及形式上,都為之後的古典樂派開創了先驅。此首D小調長笛協奏曲為C.P.E. Bach最著名的曲目之一,除了艱深的技巧外,其豐富的色彩以及聲響效果,讓這首曲子到現在還是炙手可熱的比賽、音樂會曲目。

J. Ibert: Flute Concerto, 1st Movement.

Ibert為法國知名作曲家,在其相當多元的作品中,為管樂所做的作品更是其巔峰之作,音樂風格簡潔生動,線條清晰。此長笛協奏曲當時是獻給法國長笛名家Marcel Moyce的作品,並由他進行首演。精彩萬分且極具效果與張力的特點更讓它成為最重要、最熱門的長笛曲目之一。



Bonus:

C. Reinecke: Flute Concerto in D major, Op. 283, 2nd Movement.




http://bit.ly/訂閱江老師
我是江老師IG https://bit.ly/iamteacherchiangIG
我是江老師FB https://bit.ly/iamteacherchiangFB
我是江老師YT https://bit.ly/iamteacherchiangYT
合作訊息聯絡,或是寫信給我:[email protected]

#協奏曲 #長笛 #流浪動物 #罰錢 #我是江老師

韓德爾《爲木笛與數字低音所作之G小調奏鳴曲 HWV360》作品分析與詮釋探討

為了解決室內奏鳴曲的問題,作者江長毅 這樣論述:

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是巴洛克時期名聞遐邇的管風琴、大鍵琴演奏家與作曲家,其作曲種類繁多,包含歌劇、神劇、器樂曲等。除了神劇《彌賽亞》、大型器樂曲《水上音樂》、《皇家煙火》舉世聞名外,韓德爾也以奏鳴曲形式創作為數不少的器樂曲,如小提琴奏鳴曲、木笛奏鳴曲等。在木笛音樂的創作上韓德爾將它運用於各類型作品中,舉如六首木笛奏鳴曲、F大調室內樂三重奏鳴曲、清唱劇(Nell dolcec dell’oblio)、歌劇(Rinaldo)、神劇(Acis and Galathea)、管弦樂組曲《水上音樂》等,皆可見韓德爾對木笛這個

樂器的重視。本研究作品《G小調木笛奏鳴曲,HWV360》即是韓德爾的六首木笛奏鳴曲之一,是一首以教會奏鳴曲式為木笛與數字低音所作的奏鳴曲,其風格較嚴謹於室內奏鳴曲,如樂章間的風格排列較為井然有序,其以慢快速度交替的作曲手法,使四個樂章相互映襯,如對話般的交織,對於研究教會奏鳴曲有其探討之價值。本文主要分為五個章節來探討,第一章闡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第二章從木笛音樂與韓德爾角度引入,探討木笛的概述與發展、韓德爾的生平與木笛作品特色;第三章依調性、樂曲曲式、數字低音、創作風格等加以分析《G小調木笛奏鳴曲,HWV360》;第四章以第二章、第三章論述為基礎輔以個人理解如從和聲進行、運舌方式

、與數字低音聲部合奏要點來詮釋樂曲;第五章為總結,歸納對本作品的分析與詮釋探討,提出結論做為詮釋《G小調木笛奏鳴曲,HWV360》的參考,以期在演奏時更能貼近作曲家創作此曲的原始構想與樂曲的確切風格。

選自柯雷里的作品五第十首,改編為《中音木笛和數字低音所作之G大調奏鳴曲》作品分析與詮釋探討

為了解決室內奏鳴曲的問題,作者許馨文 這樣論述:

 阿爾坎傑羅.柯雷里(Arcangelo Corelli, 1653-1713)是巴洛克時期義大利的重要作曲家,本身致力於器樂的創作與發展,對巴洛克器樂體裁的貢獻甚深,這組柯雷里的作品五使教會奏鳴曲和室內奏鳴曲的樂章編制發展至完整的形式,也成為奏鳴曲形式標準的典型,本研究作品《為中音木笛和數字低音所作之G大調奏鳴曲》便出自這組作品。  這首《為中音木笛和數字低音所作之G大調奏鳴曲》原是為小提琴而作,柯雷里本身從未寫過木笛作品,但因為這組作品大受好評,使得當時曾再版多次,也改編給其他樂器演奏,而這種旋律樂器互相轉換的情形,在當時是很常見的風氣,因此也間接成為木笛的重要作品。  本論文分成五個章

節來探討,第一章緒論包含研究背景、目的與研究方法等三部分。第二章從木笛的音樂和發展切入,探討巴洛克時期義大利的木笛風格和音樂特色,進而探究柯雷里的生平與音樂創作,以及奏鳴曲的發展。第三章依曲式、調性及數字低音等面向分析《為中音木笛和數字低音所作之G大調奏鳴曲》。第四章以第二、三章的論述為基礎,展現樂曲的音樂性及個人的詮釋風格,並創作義式裝飾奏,豐富樂曲的音樂性。第五章則歸納總結個人的研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