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里 國 小 學校 代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另外網站教育部核定本縣「107至109學年度公立國民中小學學校類型 ...也說明:編號教育階段縣市行政區學校代碼本/分校學校名稱107至109學年度核定學校類型1 國中花蓮縣 ... 13 國中花蓮縣富里154517 本校縣立富里國中偏遠

國立臺灣大學 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 王鑫所指導 劉鎮輝的 臺灣生態博物館發展機制之研究-以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為例 (2015),提出富里 國 小 學校 代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生態博物館、猴硐地區、發展機制、行動研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 賴慶三所指導 蔡孟芬的 國小四年級生物多樣性教學活動設計與教學成效之探討-以基隆紅淡山為例 (2005),提出因為有 生物多樣性、戶外教學、自然生態保育的重點而找出了 富里 國 小 學校 代碼的解答。

最後網站花蓮縣東竹國民小學【深度專題報導EP33】 - 臺美生態學校夥伴則補充:東竹國小校園中,學校生活巧妙地融合了自然作物的作息,操場邊就是整片水田的景象也早已像呼吸一般 ... 但富里鄉人口外流嚴重,即便環境優越,學生人數仍持續減少。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富里 國 小 學校 代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生態博物館發展機制之研究-以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為例

為了解決富里 國 小 學校 代碼的問題,作者劉鎮輝 這樣論述:

1970年代始自法國之國際生態博物館思潮,自1990年代起傳入臺灣,轉眼間已有20多年,臺灣生態博物館也逐漸由理論摸索階段,邁向外觀形似階段,再步入核心理念之全面掌握階段,並逐步朝可持續性發展進行推展與努力。猴硐地區自日治時期初期開始進行小規模煤礦開採,該地之瑞三煤礦是二次戰後全臺灣煤礦產量最大的礦區,總產量高達6,741,118公噸,1990 年停止煤礦開採後,地方人士即持續呼籲應推動礦業遺產保存及再利用工作,2004年起,著手規劃於猴硐地區設立猴硐煤礦博物園區,並於2010年7月24日開園營運至今。考量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為臺灣生態博物館代表案例之一,故筆者選擇此一案例進行個案研究,並以行動

研究作為核心研究理念,結合2007-2010年之在地行動研究成果、2011-2013年之權益關係人田野訪談及課題探討、1990-2013年之公共政策過程分析,針對生態博物館之3大課題:社區參與、現地保存與地域振興,提出建立公私協力平台、導入文化景觀法規、推動觀光社區營造等3項後續發展建議。另參考國外生態博物館理論模型,以及其他臺灣生態博物館案例經驗,包括:黃金博物館、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土溝農村美術館,以由此一個案研究成果延伸提出普遍性之臺灣生態博物館發展機制,期能透過從評估到籌設,再邁向營運階段之6個步驟、11項工作,對於臺灣生態博物館之未來發展提供參考與指引。

國小四年級生物多樣性教學活動設計與教學成效之探討-以基隆紅淡山為例

為了解決富里 國 小 學校 代碼的問題,作者蔡孟芬 這樣論述: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永續生存的基礎。如何積極的維持生物多樣性以永續保障人類生存的需要,就成了相當迫切的問題,而生物多樣性的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透過教育的管道使每個人具有正確的生態保育之認知與態度,為解決此一威脅的重要途徑。本研究旨在探討紅淡山生物多樣性教學活動,對國小四年級學童生物多樣性及生態保育概念是否會有影響。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以基隆市一所國小四年級學童共129人為研究對象,隨機選取兩班(65人)學童為實驗組,另兩班學童(64人)為控制組。實驗組學童實施紅淡山生物多樣性教學,控制組則否。本試驗課程以自編「生物多樣性概念成就測驗」、「水生生物學習成就測驗」及「生態保育教育內涵量表」做

為評量工具,在教學前、後進行評鑑。並將前、後測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以評估教學成效。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一、紅淡山生物多樣性教學活動的實施,對學童生物多樣性概念有提昇的作用。二、紅淡山生物多樣性教學活動的實施,對學童自然生態保育概念有提昇的作用。三、經過質性資料詮釋,顯示學生透過紅淡山生物多樣性概念的學習,對自然生態保育態度獲得顯著的提昇。本研究依據上述結論,提出以下數點建議,提供相關教師或其他研究者,後續研究之用。一、教師應嘗試進行或設計以生物多樣性學習主題,配合戶外教學的相關教學活動。二、有興趣之教學者可將本課程編入學校本位課程中實施,讓學童能從小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育的知識及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