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頻 網 路 PTT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輔仁大學 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班 陳春富所指導 詹郁怡的 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韓劇: 《愛的迫降》之台韓閱聽人接收分析 (2020),提出寬頻 網 路 PTT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跨文化閱聽人、接收分析、同步收視、追劇、韓劇、愛的迫降。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陳明通所指導 何益華的 臺灣民眾與家人朋友討論政治話題之研究:2014-2018年兩波的調查分析 (2020),提出因為有 政治討論、政治話題、社群媒體、量化分析、九合一大選的重點而找出了 寬頻 網 路 PTT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寬頻 網 路 PTT,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韓劇: 《愛的迫降》之台韓閱聽人接收分析

為了解決寬頻 網 路 PTT的問題,作者詹郁怡 這樣論述:

有鑑於「韓流」在全球的成功,使得全世界陸續出現許多關於韓流的研究,然而,相關研究卻鮮少探索韓國本地閱聽人與跨文化閱聽人對韓劇的解讀差異。此外,以近期的趨勢來說,寬頻網路的成熟以及社群網路的蓬勃發展,接連帶動網路影音需求上升,不但促成OTT(Over The Top)服務盛行,也實現了閱聽人跨國同步收視的普及。本研究以2020年在亞洲享有高人氣的韓劇《愛的迫降》為研究文本,分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台灣與韓國閱聽人的解讀差異與原因,並且探討閱聽人同步追劇所衍生的心靈感受與行為模式,藉以了解跨文化閱聽人在同步收視行為上的異同觀點。為瞭解上述現象,本研究採取質化取向的網路文本分析與深度訪談法,分別觀察P

TT中的「韓劇板」以及韓國論壇DC Inside的「愛的迫降板」,並且訪談台灣與韓國兩地各6位閱聽人的收視經驗。透過資料蒐集與分析後發現,可以從六個面向來切入探討台韓兩地閱聽人對於《愛的迫降》之解讀異同,分別為「吸引閱聽人的元素差異」、「文化與象徵意涵之關聯差異」、「『美化北韓與否』的觀點爭辯」、「國外閱聽眾的文化想像」、「『溫柔好男人』的浪漫渴望」與「互文性類型的結構意涵」。其次,針對文化層面的分析,本研究主要以「閱聽人之國族意識」、「英雄救美式的男性魅力性別觀」及「長幼尊卑之文化差異」等層面來作進一步的討論。最後,本研究同時藉由「閱聽人對網路串流平台的依賴」、「同步追劇的情緒變化」、「線上

心得文的愉悅」及「追劇所衍生的消費欲望」的分析,挖掘出閱聽人於跨國同步收視所產生的媒體消費與生活型態轉變。此外,本研究與過往跨文化研究學者Liebes與Katz所提出的解讀型態比較後發現,儘管台韓兩地閱聽人大多依循「參考型」與「批判型解讀」模式,然而當閱聽人在面對愛情戲的詮釋時,經常會將男主角形容得如幻想般的美好,彷彿有種浪漫濾鏡,並從此種幻想中得到愉悅,研究者將此種詮釋型態稱為「幻想型解讀」。本研究也發現,影音串流平台挾帶跨國流通的影視文本,不但將閱聽人帶入跨文化的想像與文化融合的體系,產製出獨特的解讀方式,從而迸發出「混雜化」的文化想像。

臺灣民眾與家人朋友討論政治話題之研究:2014-2018年兩波的調查分析

為了解決寬頻 網 路 PTT的問題,作者何益華 這樣論述:

政治討論是日常生活中隨時可能發生的行為,更是最基本的政治參與。而科技的日新月異讓民眾由面對面的政治討論型態,進化至無所不在的網路世界與社群媒體中再向外發酵擴散,增加了民眾政治討論的廣度、深度與即時性,特別是在選舉期間,各類型的政治話題討論度增高,影響的層面也更廣,競爭政黨間往往一個議題或政策的閃失就可能決定選戰勝負的關鍵。 本研究以2014年及2018年民眾在討論政治話題的對象、討論的頻率及所受到的影響數據,提出論述研究,透過量化分析解釋臺灣民眾與家人朋友討論政治話題情形,以人口統計學、社會學、政治學三組獨立變數用以解釋依變項,並從中驗證了三個假設命題:教育程度越低者越不常與家人朋友討

論政治話題、中上社會階層及曾使用社群媒體者越常與家人朋友討論政治話題,以及會在社群媒體表達政治、有政黨偏好和認同多元權取向者亦會與家人朋友討論政治話題。希冀對國內民眾參與政治談論的研究上能提供些許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