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影可以用電腦嗎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小影可以用電腦嗎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徐江偉寫的 血色曙光:華夏文明與漢字的起源 和吳俞萱的 隨地腐朽:小影迷的99封情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影片X製作】小影視頻APP/影片DIY/手機影片製作/免費影片 ...也說明:躺在床上也可輕鬆作MV出遊旅行需要景點和行程的懶人包,旅行的足跡當然需要紀念一下啦還在辛苦的在電腦前編排剪輯嗎超強的小影視頻手機APP,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風格司藝術創作坊 和逗點文創結社所出版 。

最後網站小影電腦版教學- 影片剪輯&影片編輯&影片製作 - Lombardbg則補充:小影電腦 版下載小影軟件電腦版下載v8,6,8官方pc版針對好的安卓軟件,手機剪輯篇,像 ... 以下是簡易操作教學,小影電腦版尚未推出,可以使用其他的電腦影片編輯軟體哦.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小影可以用電腦嗎,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血色曙光:華夏文明與漢字的起源

為了解決小影可以用電腦嗎的問題,作者徐江偉 這樣論述:

重新描述華夏文明與漢字的起源 如果漢字不是漢人創造的?如果甲骨文是北方的遊牧民族發明的? 那麼到底是什麼民族發明了最出的漢字?漢字最初表達的又是何種語言? 探索久遠的歷史訊息,尋找華夏文明起源的關鍵密碼。   中國上古史的研究長期以來一直未能有突破性的進展,原因在於文獻短缺,考古發掘不足,甲骨、金文的釋讀進度緩慢,上古音韻學的研究、擬構停滯不前。因此,對於上古史中的一些關鍵性問題常存有爭議,各派學者,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中,更重要的是對於研究方法及素材不能有超越前人的取樣,終陷於窠臼。本書作者,有鑑於此,遂另闢蹊徑,不從歷史研究的常軌入手,卻從諸多語言史的材料上著手,提出了新觀點。   

作者認為,漢字是北方操阿爾泰語語系的民族發明的,漢字的古音擬構必須從這裡入手。此說與民初的「華夏文明西來說」大抵有異曲同工之處。但如果不管說正確與否,而撇開立場與觀念的爭論,讀者們不妨看看作者在書中對於「古音擬構」、「甲骨文釋讀」的精彩論證,或許可以激發我們對於上古史的一些想像,探索久遠的歷史訊息,尋找華夏文明起源的關鍵密碼。   作者簡介 徐江偉   民間學人。小學三年級就趕上了「文革」,初中語文學的是「毛選」,高中再趕上「黃帥事件」(一九七三年大陸小學生黃帥因對老師提出批評意見,而被江青等人樹立成造反榜樣,全國各地又出現教師教不了、學生學不了的混亂局面),就這樣混到高中畢業,進鄉鎮

農機廠當了一名苦力鉗工。   一九七七年大陸恢復高考,考入浙江師範學院紹興分校中文專業,畢業後分配到鄉鎮中學任教,三年後調入縣教師進修學校,前後做過十年教師。   上世紀九○年代初下海經商,創辦了一個建築機械公司,一直幹了十幾年,掙的錢可以保證衣食無憂了,於是關掉公司,專心從事自己最感興趣的學術研究。   著名歷史學家丁東說,和體制內學者相比,「他的研究完全出於個人的興趣,經費完全靠自己的積蓄,他不需要為申請課題立項而看眼色行事,和機構周旋。」他說,「這才是最好的境界,這在當今中國屬於『稀缺資源』」。   序一:中國上古史研究的嶄新視角 序二:狂暴而美麗 前言   第

一編 三皇五帝  1.蝴蝶效應 2.三皇五帝說什麼語言? 3.黃帝與獫狁的區別 4.黃土黃河 5.阿勒泰遊牧民族 6.原始農耕民族 7.掠人為奴的習俗 8.人文地理的巨變 9.遊牧民族的戰爭優勢 10.匈奴現象的自然解讀 11.禺與耦:華夏文明的基因密碼 12.神農的民族背景 13.族與侯:遊牧社會的特徵 14.國字的演變 15.以國為姓是什麼意思? 16.荒謬的大禹治水故事 17.遊牧帝國的共同性 18.「匈奴」的原始讀音 19.黑洞效應 20.蚩尤是什麼人種? 21.三星堆文化的西方特徵   第二篇 商周秦 22.奇怪的殷人姓名 23.能變身戎狄的周人 24.周人的國號和滿洲的來歷 25

.封建的本義 26.中國的來歷 27.古代的姓氏管理 28.族名辨析 29.秦人習俗中的民族背景 30.秦人說什麼語言? 31.野蠻戰勝文明 32.氣候與人文 33.殉葬與閹割 34.吳國祖先為何文身斷髮? 35.齊人的民族背景 36.楚人原是匈奴 37.越王祖先從何處來? 38.有孔手斧 39.唐太宗說漢語嗎?   第三篇 漢字起源  40.漢字起源 41.漢字與阿勒泰語的對應關係 42.從旦字說起:解讀漢字的起源 43.漢語音韻學的困境 44.漢字單音節化的原因 45.古音擬構的人類學思考 46.可疑的古代漢語 47.關於漢字與現代漢語的思考 48.藏緬語系的誤導 49.失傳的文字 50

.雅言的實質 51.古代漢語中的阿勒泰語特徵 52.奇怪的語氣詞疑問詞從何而來? 53.從改姓看單音節化的不可抗拒性 54.定居:文字傳承不絕的條件 55.哪些漢字首先被創造出來? 56.漢字也血腥 57.殷人的文字讀音觀念 58.關於甲骨文的發散性思考 59.原本不是虛詞的「唯」 60.乍•胙•祚 61.反切注音法與漢字單音節化 62.說「取」和「載」 第四篇 華夏文化的符號:龍•鳳•鉞 63.龍的起源 64.塚與華夏文化內核 65.紅山文化勾雲器 66.曾經有過豬時代 67.烏•鵲•燕 68.鳥崇拜的源流 69.所有的鳥都是同一種鳥 70.從商王亥說起 71.良渚文化的民族背景 72.

由北而南擴展的文明 73.漢字中的烏鴉崇拜 74.神秘的中山國 75.穴居之堯 76.說「農具」 77.從婦好到滿都海 78.周人有割耳習俗 79.周代有「國人」 80.阿房宮的本義 81.後金是匈奴文化傳人 82.讀懂豬鳥結合體   第五篇 眺望中亞  83.黃帝墓在何處? 84.居魯士與棄 85.斯基泰與匈奴 86.歷史衝擊波 第六篇 透視禮制  87.禮的起源 88.遊牧民族的自覺意識 89.禮制與奴性 90.孔子其人 91.孔子反對殉葬嗎? 92.鄉音無改 93.女子難養論溯源 94.猶太人之禮 95.冷血之美 96.超脫歷史 97.文化的嫁接優勢 98.歷史模型   附 錄 參

考資料 序一    中國上古史研究的嶄新視角      我從友人丁東處見到徐江偉先生的書稿《血色曙光——華夏文明與漢字的起源》,一看各章節標題,立即讓人產生一睹為快的欲望。通讀之後,此書果然讓人耳目一新,遐想聯翩。      徐江偉先生從語言學的考證入手,結合古代文獻和人類學成果,掃視人類歷史上不同種族的遷徙歷史和當代分子遺傳學對中國漢民族的基因圖譜抽樣測試的成果,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對中國上古史各種難題的新解說,讓我們可以從更寬泛的角度來審視華夏文明的起源。      作者用阿勒泰語詞彙,重新解釋古漢語中的一些詞,是一個大膽的嘗試。胡適先生主張「大膽設想,小心求證」,這一原則對研究中

國上古史也是適用的。畢竟,已出土的甲骨文只釋讀出千字左右,還有四千多字未能釋讀。直到春秋時期,我國中原地區一直是華夷雜居,能長期雜居又通婚,不可能沒有語言上的共通之處。      徐先生提出,五帝三代都是中國北方阿勒泰語系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奴隸制國家,他們征服劫掠中國南方從事農耕、使用單音節語言的越人為奴隸。由於遊牧民族沒有定居傳統,所以至今找不到夏以上的歷史遺存。在國內外諸方家對上古史,對夏文化存在不同看法,難以得出共識的情況下,此論不失為一個新的思路。這一思路是否成立,當然得看兩種語言釋讀成功率的高低,得看古文獻和地下文物的出土如何印證,基因圖譜測試如何解釋等。但這種另闢蹊徑的努力本身

就是值得讚賞的。從塔西陀的《日爾曼尼亞志》看,西元前後的日爾曼人社會發展階段,也許有一些地方類似我們上古的情況。在這一階段,他們的歷史就是靠口頭流傳的神話歌謠。那時他們自己還沒有文字,只在一個地方見到石頭上借希臘字母刻了些東西,似乎想表達什麼意思。      在即將進入文明的階段,日爾曼人迷信卜筮、敬畏神明,以狩獵兼劫掠為業,以征戰為榮,軍事組織嚴密,不事農耕,已經出現了階級分化,有奴隸,有釋奴,社會組織有家庭、氏族、部落、聯盟,但當時的日爾曼人尚未出現眾部落統一的「王」,與我們文獻記載的夏王朝有區別。在最東部的一個部落伊斯替夷人也有野豬崇拜的習慣。部落或稱國,有法、有王,日爾曼人部落沒有一個

在城郭裡居住,不同於羅馬人村落,而是逐水草而居,無石室、土木建築,只用圓木建屋,所以沒有城基建築。他們的居住點通過考古是很難找到建築遺址的。      徐先生用鮮卑、契丹、蒙古、女直(女真)等後來入主中原的民族、氏族集團或部落聯盟的習俗、語言來印證上古三代時入主中原的阿勒泰語集團,這是一個頗有創新的嘗試。類似的做法在人類學上已有先例。在十九世紀,人類還未全球化以前,一些不與文明世界交往的民族、部族或人種長期停留在某一文化階段的現象比比皆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南美的印第安人,只有部分進入早期文明,北美的印第安人還處在史前文明狀態,人類學家觀察這些部落社會,來推測文明人類史前的狀態。考察了十九世

紀北美部落社會的摩爾根,寫出巨著《古代社會》,為理解人類早期的生活提供了珍貴的資料。清朝女真人入主中原前不久,尚停留在氏族部落發展水準,與上古中國的一些方國的社會發展程度大概也差不太多,這是歷史事實。      徐先生吸收當代人類學的成果,他認可人類從非洲出來後遷徙亞洲的兩條路線圖:一條是從阿拉伯半島經伊朗、印度、中南半島到東亞;另一條是從中亞到高加索北上,經廣袤的南俄草原,或從中亞腹地通過東部的通道進入到西伯利亞和中國北方。這也不是沒有科學依據的。畢竟當代遺傳學從基因的角度證明,中國北方和南方有過兩個略有區別的人種集團。復旦大學的金力教授也不排除北方東亞人有的來自從中亞到西伯利亞的另外一條遷

徙路線,年代約在三四千年之前。徐先生則認為,漢代開闢的絲綢之路,在更早時期就存在。從北方進入東亞的這一支人類,因流動性大,很可能在小亞細亞與當地的古老民族有一定聯繫。這一設想較為合理地解釋了一些考古中不好解釋的問題。      徐先生還從古希臘的文獻中,找出了斯基泰人與後來的阿勒泰語系民族許多相同之處,提出古代希臘人記載的斯基泰人中就有阿勒泰語系民族,尤其提出他們與匈奴或蒙古先人的關係。他對德國學者提出的藏緬語系進行了質疑,探討了藏語與阿勒泰語系之間可能存在的關係。他談到薩滿教對中國的影響,認為薩滿教的卜筮不但對古代商人、周人是頭等大事,對現代中國人的生活也有不小影響。他認為「天」是阿勒泰語系

諸族的最高崇敬物,與中國後來的「天」為最高神的觀念也是一致的,特別是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協調,這些都是原始人的宗教觀。以前讀蒙森的《羅馬史》,常嘆服西人通過語言考據歷史的能力。徐先生是我見到的又一個用語言、讀音來考證中國古代歷史的人。清末民初,古漢語音韻學代有傳人。章太炎有門生黃侃等人,民國還有「史語所」,後來遷台。當代用古漢語來考據歷史者,我曾在網上看到朱學淵先生的文章,但未見其專著。      陳寅恪先生不願對上古史研究,而選擇了中古史,自己說是因為上古史史料太少。後人推測,可能經周公旦有計劃的銷毀,孔子有目的的刪改,又經秦人銷毀,項羽驪山一炬,至今所存甚少,文獻所載,寥寥數語,太少太少!

所幸殷墟出土了甲骨文,及近幾十年還有古簡出土,但仍不能彌補上古史文獻的缺失。羅振玉、王國維等對甲骨文的釋讀,為上古史的恢復開了一個頭,如《觀堂集林》中〈殷周制度論〉,對周公作制的目的有解釋,但他基本從正面來說,當然也道出周公作制的目的是息爭,為了政權的穩定,但商朝貴族和王之間在政治運轉上的關係沒有細說。      歐洲的文藝復興,民間修纂歷史就是其中的一部分。那時,一批民間歷史學者剔除神話和虛假的傳說,還原歷史真相。近年來,中國民間探討歷史真相也出現了一批力作。徐江偉先生曾多年從事語文教學,對語言學特別有興趣。後來下海經商,衣食無憂以後,又上岸一心治學。這讓人想起十九世紀的考古學家德國人海因里

希‧施里曼。他家境貧寒,十四歲輟學在雜貨店做學徒,後經商致富,自學了多種語言,懷著對荷馬史詩的深情,追尋自己的文化夢,改行考古,根據荷馬史詩和希臘歷史記載,自己投資對古代特洛伊城進行考古挖掘,取得了舉世震驚的成就。      所以徐先生作為一個自外於官辦學術體制的獨立學者,對中國上古史進行獨立的研究和探討,正是中國文化復興的努力之一。將來很可能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話。當然,他的一些立論,還需要繼續討論與充實。書中說農耕民族沒有祖先崇拜,缺乏論證過程,似乎說服力不足,其實農耕民族有祖先崇拜,不妨礙本書的基本立論。      他在書中對古代漢語的阿勒泰語釋讀,只要有百分之五十,甚至百分之四十、

百分之三十能成立,中國古代史就得重寫。我希望語言學專家能對此書進行認真研讀、鑒定。這是一本開啟人們對中國上古史思考的書,應當引起學界的關注。當然,徐先生的一些觀點還有待更充實的論證。能夠跳出傳統模式,用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歷史,這本身就是令人讚歎的思維之花!      趙誠   二○一二年二月十九日於太原    序二    狂暴而美麗      《血色曙光——華夏文明與漢字的起源》是一本觸目驚心、完全顛覆人們原有的華夏文明史觀的著作。仔細閱讀後,在感嘆作者思考的無所羈絆、下筆的雄略大膽之外,又會發現其披沙揀金、抽絲剝繭般的認真和細緻。      這是一部基礎性、開創性、但不怎麼規範的學術著作。相信

每一個認真讀完它的朋友,都能夠得到一種對華夏文明前所未有的啟發和思考。      這是一本「狂暴而美麗」的書,它試圖還原並勾勒一個真實的、大多數國人陌生、狂暴而美麗的華夏文明起源發展史。      兩年多前的一天,好友王學進先生告訴我,徐江偉寫了一部書,他看後不是很理解,建議我也看看。江偉兄我也認識十多年了,以前與他相聚時,最深的印象是他總是默默地聽我與朋友們高談闊論,自己卻很少發言,也從沒聽到他寫過文章什麼的,突然間寫出一書來,我乍聽非常驚訝。      讀完他的初稿我更是大吃一驚。當時,這部書稿只有十多萬字,許多論述還比較粗糙,但我還是看出其開創性的思考和探索,非常罕見,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當時心中的震撼可說是無法形容。因為我以前對上古史、先秦史及世界文明史、神話史都比較感興趣,對《易經》等古籍也作過一些研究,碰到過不少苦思不得其解的問題,看了他的著作後,發現以前許多難解的問題,用他的觀點和理論卻可以得到比較圓滿的解釋。      此後我一方面對他的著作提出批評和修改意見,要求他刪除一些比較牽強的論述,建議將書名改為《血色曙光——華夏文明與漢字的起源》。另一方面,我幫助他將文稿發到天涯、凱迪等網站的人文論壇上,徵求讀者的批評和建議。這時我才發現徐江偉於電腦和網際網路操作非常陌生,既不會發博文、發帖和回復,也不懂搜索,他的書稿完全是靠傳統的手工和案頭方式完成,書稿也是手寫後委託打字

店列印出來的。      接下來的兩年時間裡,他對書稿作了許多增補和修訂的工作,從最初的十多萬字,擴展到三十多萬字。我發現越到後來一些章節越發精彩,論述更加嚴謹和周密,感覺他的研究已漸入佳境。      如前所料,書稿在網上發出後,多是否定性意見,甚至辱駡,特別是對貫穿全書的擬音解讀,批駁者甚烈。針對種種詰難,剛學會上網的徐江偉不厭其煩地做出認真說明和解釋,逐漸地,他的觀點得到了一些網友的讚賞與認可。      而我也對擬音解讀的問題作了一些思考:人類初民因交流的需要,首先產生了語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語言比文字更重要。一個民族可以沒有文字,但不會沒有語言。所以對初民而言,語言的重要性遠高於文

字,語言是靠「音」和「義」來支撐的,一開始並沒有「形」的存在。      許多遊牧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但對其本民族的文化傳承卻沒什麼大的影響,正因為沒有文字,其語音的傳承就特別穩固。文字的產生,我認為是「輔助記憶」的需要。在遊牧時代,甚至農耕時代,人們日常的生活並不需要文字,我賣你兩匹馬,你欠我四頭羊,人腦的記憶完全夠用了,只有在人腦記憶不夠用時才會產生對文字這種輔助記憶工具的強烈需求。      那麼,什麼時候人腦記憶不夠用了呢?我覺得是大規模政權產生的時候。這個時候,因事務的繁多,人腦記憶不能滿足政權的需要了,才會產生用文字輔助記憶的強烈需求,系統性的文字才會產生,因此在文字起源方面我

與他的觀點是完全一致的。      正是基於這種語言比文字重要的樸素經驗,我認為解讀中國上古文化歷史時,文字可能遠沒有語音重要。在音、形、義三者之中,「音」、「義」可以並列,「形」則次之,形若與音義有衝突,去形而存音義也!為什麼說字形的可靠性、本源性低於語音?中國有倉頡造字的傳說,說明字形是可以由人隨意創造和定形的,哪個皇帝興趣來了,都可以造幾個字來玩玩。但從來沒有「倉頡創音」之類的傳說,因為語音是很難由一個人來創造的,一個民族的語言,無論是帝王還是貴族,在他們不懂事的時候就必須學習了,掌權後也無法加以改造。因此語音的可靠性、本源性不是文字可以比擬的。      也因此,我認為徐江偉的擬音解讀

,是有堅實經驗基礎的,他的論述中雖有一些牽強附會之處,但仍不失其本源上的可靠性。他的研究與探索,某種程度上也契應了遊牧民族在傳承自身文化時的方式。他正是抓住了語音這關鍵性、基礎性的一點,所謂「絕利一源,用師十倍」,單兵掘進之下,終於挖出一條基本能夠自圓其說的隧道,打開了審視華夏上古文明的新視窗。      因為漢字屬於象形文字,過去的文字專家在解讀古漢字時,過於強調了「形」的辨析與釋讀,忽視了語音傳承和變化背後所蘊藏的驚人秘密,而此書作者,顯然是一個掀開其隱秘面紗的勇敢探索者。      作者在最後引用了霍金的一段話,他想說明:真實的宇宙史是狂暴而美麗的,而華夏文明誕生的真實情景也是狂暴而美麗

的。但是,「真理的強光必須逐漸釋放,否則人們會失明。」對於《血色曙光》而言,其內容的狂暴和美麗,亦如一道強光,或許會使一些習慣於傳統封閉式思維的人有失明般的恐懼,以至於極度地反感,但對那些能夠認真閱讀,心態開放,理性思考的人而言,我相信,此書能夠使人開闊視野,啟發新知,從中或多或少有所收穫。      徐江偉自完成初稿後,對其書能否發表和出版,一直比較悲觀,反而是我比較有信心。因為我相信:真的好酒是不究釀者卑微,是不怕巷子深沉的。去年九月,著名學者丁東先生來杭州和新昌二地做講座,我趁機把徐江偉和他的書介紹給丁東,丁東看了非常欣賞,認為觀點新穎,自成體系,具有原創性,文筆也不錯。不久,丁東先生推

薦給《社會科學論壇》主編趙虹,他看了後對書稿給予了肯定的評價,二○一二年《社會科學論壇》從第一期開始連載該書內容,一經刊登便引起了反響,多家出版社對該內容表示感興趣。近日獲悉,陝西人民出版社對此書已有了明確的出版意向,聞此訊非常欣慰,我想,這不僅是徐江偉個人之喜,亦是所有認真思考、探索中國文明史真相的人們之喜。      默雷   二○一二年四月九日 唐太宗說漢語嗎? 這樣的題目就讓人驚訝:難道唐朝不是漢民族建立的朝代?回答是肯定的,唐的確不是農耕漢民族建立的朝代,唐太宗也不說漢語。 唐高祖李淵的七世祖名叫李暠,他就是晉末在張掖地區(月氏故地)出現的西涼國的「涼武昭王」。西涼國是「鮮卑‧禿髮

」建立的,後為南匈奴大單于「沮渠‧蒙遜」吞併。唐王朝這種血統已經表明他們的突厥係遊牧民族背景。 西涼國被滅後,李暠的後裔李翻投奔了阿爾泰山地區的柔然。《魏書‧列傳》曰:「翻,字士舉(休屠),小字武強(無者)……奔伊吾(阿爾泰山),臣於蠕蠕(柔然汗國)。」「奔」指舉族投奔,因此唐王朝的祖先可以說是柔然的一種。李翻雖然有一個貌似漢人的名字,但並非漢人。這可以從他的「字」看出,那才是他的真名。李翻的兒子投奔了拓跋魏,為「鎮西大將軍」,在北魏「大享名器,世業不殞」,世襲貴族名號。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名叫李虎,是李翻的後裔,但李翻與李虎是怎樣的關係沒有記載。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另有「唐國公」尊號。西

魏是遊牧民族建立的國家,「八柱國」與後世努爾哈赤的「八和碩」有完全一樣的文化內涵。 史載李虎娶妻「獨孤氏」,而獨孤是西魏帝族。李虎同樣是擁有漢名的突厥人,貌似漢人而已。從東漢開始,靠近中原的北方遊牧民族取一個漢名很流行,遊牧民族沒有文字,取個漢名可能是便於記寫。如消滅西晉的南匈奴大單于就叫「劉淵」。但他們的「字」卻是部族名。 李淵的鮮卑名叫「大野」,字「叔德」,這才是他的真名。「叔德」是《史記‧匈奴列傳》中「休屠(儲)」的異寫。「大野」、「叔德」可能是小姓和大姓的關係。 這「大野」也是阿勒泰遊牧民族的一個傳統姓名,鮮卑拓跋北魏有始祖名「推寅」,《魏書‧序記》曰:「宣皇帝諱推寅立,南遷大澤,方千

餘里,厥土昏冥沮洳。」這「推寅」就是大野的異寫。被成吉思汗消滅的乃蠻國可汗名叫「塔陽」,這也是異寫。明代北元有著名的「達延汗」,這也是異寫,是他重新統一了蒙古高原。 李淵先是與突厥「始畢」(鮮卑)可汗聯手南侵。當時始畢可汗與李淵是君臣關係,可能還有血緣關係。李淵與始畢可汗有約在先,曰:「若入長安,民眾土地入唐公,金玉繒帛歸突厥。」他們遵循著匈奴以來結盟擄掠的傳統。由於有突厥可汗力助,李淵順利取得關中重地,突厥則滿載而歸。

隨地腐朽:小影迷的99封情書

為了解決小影可以用電腦嗎的問題,作者吳俞萱 這樣論述:

沒日沒夜看電影/愛到不可自拔/捨不得睡/ 感到整個世界的光芒在我的心上跳動/ 而我此時此刻死去、隨地腐朽也沒有關係。   ☆99封情書,影評人/詩人吳俞萱最私密的電影書寫   ☆99件禮物,獻給最最心愛的,對她吐實的導演   ☆99種咒語,召喚不吝以死獻祭的感動   如果,寫詩的吳俞萱是女巫;那麼,寫電影的她則是信徒。   書寫影評多年,她每天看電影,在各個城市唸一首詩、放一部電影,每年12月31日深夜11點重看喜歡的電影跨年,恨不能以電影求道。這一次,吳俞萱回到小影迷的抒情角度,寫下最私密的電影情書,獻給心愛的99個電影導演。書寫援引詩歌、小說、繪畫、音樂和舞蹈,穿透繁複的電影形式

和寓意,淬取99個獨特意象,化作禮物回贈給導演——這名信徒,愛到不可自拔,終以99封情書直指導演的創作核心。   這99封情書,亦是神秘的巫言,讓她如《流浪者之歌》的悉達多,以千百種不同的方式溜出自己,變成動物、屍體、石頭……看見了真我,並在所見萬物瞬間腐朽之前,以文字獻祭,溫熱世界於深深的擁抱之中。   她說:「我願像里爾克說的:『令自己孤獨地成為一所朦朧的住室,別人的喧擾只遠遠地從旁走過;如同一個原人似地練習去說自己所見、所愛、所體驗、所遺失的事物。』說出我曾目睹這個、那個,但願它們永遠地在,而我此時此刻死去、隨地腐朽也沒有關係。」 那些被導演藏進膠卷,卻被信徒挖掘出來的禮物:  

 ☆王家衛的八卦拳:如果,不能重新開始,《墮落天使》的女孩會在離別之際,咬殺手一口,要他記住她。如果,不能重新開始,黎耀輝拿著錄音機,留下無法言說的嗚咽。   ☆馬丁.史柯西斯的蠻牛:有一種純粹的偏執,傾斜了,就繼續跟這樣傾斜的自己在一起。《殘酷大街》的查理知道,上教堂不能贖清罪惡,只有街頭的槍管才能做到。《計程車司機》的崔維斯也相信,為了淨化世界,他要展開殺戮,即使為此喪命。   ☆珍.康萍的琴鍵:過去了,才開始擁有命名的能力,關於什麼是愛,什麼是人,什麼是錯過,什麼是不再。當我們渴望全部,全部的愛,我們僅僅只能任全部流過,保留那些我們仍舊可以辨識的,傷痕累累的,全部的自己。   ☆李

歐.卡霍的手槍:初戀的激情是那種我們幾乎錯覺自己就要壯烈地死去而終究活了下來然後明白那壯烈不過顯示了盲目的純情。可是,可是我們多麼渴望,能用一生的精明,換回那熾誠的魯莽、義無反顧的癡傻。於是我們情願它是錯的,我們要用長長的一生去悔過。   ☆相米慎二的颱風:那年,我十八歲。我知道青春沒有別的過法,只能揮霍而已。但是,那樣靜謐且無人知曉的崩壞,究竟是露珠上的墓穴,還是墓穴上的露珠? 專家推薦   藝文評論人 廖育正/劇場及影視編劇 張家祥 專文導讀   廖育正:「彷彿我們坐在她身邊,或站在她身後,看著那片如鏡的螢幕。漸漸地,電影退為背景。在窗戶與螢幕的反光中,我們變換焦距,看見了俞萱的眼

睛。那個獨坐凝視電影的女子成了另一部電影。」   張家祥:「這些稱之為書信的文章,介於影評與戀人絮語之間,介於私密與開放之間。有時以詩意的文字切入事理,煽動了讀者對於情感的想像。有時描繪流動而過的影像,以私人觀點寫下記憶的片段。有些時候,影像的記憶和私人記憶交錯,吳俞萱在其中現形。」 作者簡介 吳俞萱   台東人。大學讀文學,研究所唸電影,在日本學舞踏。信任直覺。對安逸過敏,喜歡越界創作,不時舉辦各種結合文學與電影的藝術沙龍,在心上點火。為了那些情感飽滿的瞬間而活著。為了揭示那些被隱蔽的真實而書寫。著有詩集《交換愛人的肋骨》。   個人部落格:你笑得毀滅像海。   blog.roo

do.com/qffwffq 鏽與骨──鏽蝕我,且又撐住了我 1、保羅.索倫提諾的燈塔 2、李歐.卡霍的手槍 3、馬丁.史柯西斯的蠻牛 4、法蘭索瓦.楚浮的魔鬼 5、沃伊切赫.斯馬喬夫斯基的穢物 6、王家衛的八卦拳 7、瑪格麗特.莒哈絲的鏡子 8、克勞德.雷路許的荒漠 9、相米慎二的颱風 10、佩卓.阿莫多瓦的彼岸 11、克林.伊斯威特的盾牌 12、賈克.歐狄亞的鏽骨 13、羅曼.波蘭斯基的火把 14、珍.康萍的琴鍵 15、朴贊郁的露趾高跟鞋 16、賈樟柯的打火機 17、柏納多.貝托魯奇的救生圈 18、札維耶.多藍的房間 19、史蒂芬.戴爾卓的答錄機 20、利亞.馬杰斯基的蜘蛛 21、盧切諾

.維斯康堤的貴族 22、佛杭蘇瓦.歐容的牙刷 23、路易.馬盧的電梯 24、班奈特.米勒的柯波帝 25、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的海 26、拉斯.馮.提爾的狗村 27、婁燁的頤和園 28、尚–馬克.瓦利的雕像 29、尚–賈克.貝內的貝蒂 30、沙朗.莫克利的野獸 31、瑪雅.黛倫的傷口 32、金基德的刑具 33、尚.考克多的通道 岩與露──割裂我,且又將我聚合 34、克里斯多夫.諾蘭的祭司 35、奉俊昊的法庭 36、青山真治的人造天堂 37、胡安.卡洛斯.瓦迪維亞的豪宅 38、提姆.波頓的針插女王 39、艾力.侯麥的草皮 40、查理.考夫曼的縫隙 41、黑澤清的夜 42、柯恩兄弟的硬幣 43、

麥可.漢內克的鉤子 44、寺山修司的亂髮 45、安德莉雅.阿諾德的魚缸 46、大衛.柯能堡的刺青 47、達頓兄弟的單車 48、石井岳龍的孤兒 49、陳耀成的浮島 50、肯洛區的男孩 51、西川美和的吊橋 52、伍迪.艾倫的宇宙 53、羅德利哥.賈西亞的兔子 54、陳界仁的廢墟 55、矢崎仁司的兄妹 56、麥可.鮑威爾的利箭 57、大衛.芬奇的蜂鳥 58、潔西卡.賀斯樂的奇蹟度假村 59、葛斯.范.桑的迷幻公園 60、阪本順治的乳房 61、岩井俊二的斷翼 62、胡立歐.麥登的洞 63、湯瑪斯.凡提柏格的菸頭 64、克雷格.格里斯佩的充氣娃娃 65、北野武的碎浪 66、艾騰.伊格言的鈕釦 墓與塵

──盛裝我,且又任我消散 67、英格瑪.柏格曼的法羅島 68、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的叢林 69、維克多.艾里斯的幽靈 70、小津安二郎的晾衣繩 71、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的水晶球 72、雷納.華納.法斯賓達的白牆 73、米開朗基羅.法爾瑪提諾的山城 74、羅伯.布列松的驢子 75、李滄東的綠洲 76、亨利–喬治.克魯佐的空位 77、華卓斯基姊弟的插頭 78、是枝裕和的黑色煙霧 79、侯孝賢的芒果樹 80、努瑞.貝其.錫蘭的浮雲 81、戴倫.亞洛諾夫斯基的黑天鵝 82、班諾.賈克的玫瑰 83、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的節瘤 84、吉姆.賈木許的長路 85、馬修.巴尼的陷阱 86、費德里柯.費

里尼的小丑 87、西奧.安哲羅普洛斯的電線桿 88、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燭火 89、鄭明河的毛球 90、艾米爾.庫斯杜力卡的翅膀 91、文.溫德斯的怪物 92、河瀬直美的沙羅雙樹 93、奧利佛.阿薩亞斯的陽光 94、比爾.維爾拉的氣泡 95、楊德昌的洗手台 96、亞歷山卓.阿曼納巴的面具 97、韋納.荷索的海市蜃樓 98、史丹利.庫伯力克的黑岩 99、班.謝特林說,不要流淚 *鏡中電影/廖育正 *她的幻象與你越貼越近/張家祥 *後記/吳俞萱 後記/吳俞萱   大學畢業以後,我留在喜愛的城市。白天擺地攤,賣自己的詩和畫。晚上去酒吧,調酒和洗馬桶。有了一點閒錢,就到台北看影展。2006年10月

,我在「女性影展」看了瑪雅.黛倫一生所拍的七部電影,感到整個世界的光芒在我的心上跳動。我渴望對她說話,渴望深入她詩意的影像。即刻我報考了電影研究所。   我搬到台北,住在竹圍市場裡的小房間。不做別的,沒日沒夜看電影,一部接一部。捨不得睡,又起身面對小小的電腦銀幕,繼續前往下一個世界。看電影的時候,我像《流浪者之歌》的悉達多,以千百種不同的方式溜出自己,變成動物、屍體、石頭……。當一隻鷺鷥飛過竹林上空,就將那隻鷺鷥攝入心中,化為那隻鷺鷥,忍受鷺鷥的飢餓,使用鷺鷥的語言,作為一隻鷺鷥死去。   2007年9月,媽媽從台東來看我。她一邊翻袋子一邊問︰「妳知道費里尼影展嗎?」她拿出一張從台東帶來的

剪報,上頭刊載了一小塊「完全費里尼」的影展消息。我告訴她,那太貴了。她說︰「片子空運來台,機會很難得,去看啊!說不定我也跟妳去看。」媽媽就是這樣,成為我腳下的路,即使不明白我要去向哪裡。   在台北求學的時光,除了看電影,我也常去漫畫店,或是到處晃來晃去。晃到竹圍工作室的時候,我被它素樸草莽的姿態吸引,立刻跑去告訴負責人:「我沒有錢,可是我有好詩和好電影,我想在這裡辦個『電影讀詩會』,不跟觀眾收錢,你能不能免費借我場地?」負責人蕭麗虹答應了我,我就開始放電影的日子。   記得2008年6月6日,播完北野武的《淨琉璃》,一如往常我滿臉淚水,哽咽說不出話來。那天,已經是我舉辦「電影讀詩會」的半

年之後。無論我有多麼笨拙,如今邁入第八個年頭,我還幸運地到處讀詩、放電影,繼續回應那些深深撼動我的藝術心靈。   比起認識我置身的現實,我更醉心於摸索藝術家的精神現實。我習慣一段時間完整地看遍一個創作者的所有作品,讓自己的生活緊貼他們的生命脈絡,瞭解他們隨著時間開展而來的世界觀。我想要有畫家的眼睛,看的同時就在創作。   我願像里爾克說的:「令自己孤獨地成為一所朦朧的住室,別人的喧擾只遠遠地從旁走過;如同一個原人似地練習去說自己所見、所愛、所體驗、所遺失的事物。」說出我曾目睹這個、那個,但願它們永遠地在,而我此時此刻死去、隨地腐朽也沒有關係。   我需要探索自身,也需要超越自身去探索。謝

謝夏民和柏軒,陪我從第一封信寫到九十九封,包容我的蠻橫,從不放棄跟我溝通。也要謝謝我的老朋友,育正和家祥。一切將通往何處?我們將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是我們年輕的問題,而年輕的答案也已揭曉,就像佩蒂.史密斯說的:一切通向彼此,我們成為自己。 ‧金基德的刑具 親愛的金基德: 探進裙底,他摸著女人的下體。他說,如果妳是我媽,那妳應該不介意我從我來的地方再進去一次吧。然後他幹了她。那個聲稱是他母親的女人沒有拒絕,只是聲嘶力竭地哭。那哭是一種懂得。她懂得他的恨,要踐踏她到了底,才丈量得出她此刻的真心。 這是你的《聖殤》。你的電影就是這樣,總要再多一點磨心的痛,還要再多一點無恥的情感勒索。就像三島由紀夫

的劇本〈綾鼓〉,女人要男人敲響一面無法發出聲音的綾鼓來證明堅定的愛意。女人期待看見男人近乎癡傻地將自己獻祭出來,不在意後果是什麼。 彷彿沒有一種愛不令人粉身碎骨。三島劇作中的女人與你電影裡的紅塵男女,看似惡意地試煉對方的意志強度,其實是藉由欺凌、瓦解對方的尊嚴來趨近和擁抱自己亟欲壓抑和擺脫的情感牽絆。那愛欲越強烈,就越要掩藏在踐踏對方的蠻橫姿態底下。一如卑微地祈求:你能不能,捲進風暴,不問有沒有退路?只要你願意為了愛而粉身碎骨,我們的愛,將能把你縫合。 把整個身心交付出去的決絕與執念如此龐大地覆蓋並吞噬自己,那種殉身式的毀滅、不得不的毀滅,以「愛」作為一種武器與刑具,就是你的殘酷美學。這些殘酷

從來不是隱喻,那是人與人之間相互需索相互折磨的真實應對關係:因折磨而需索,因需索而折磨。《聖殤》裡半紅半白的手織毛衣、《謊顏》中的海邊塑像、《情弓》裡的箭靶、《漂流欲室》中的魚鉤、《壞痞子》裡的鏡子、《野獸之都》中的魚,這些都是你在作品裡一再翻轉意涵的視覺意象與心理象徵,作為愛的明證也是以愛之名所進行的殺戮,展露了無畏獻身的激情。 你的電影總在極限之中逼現出愛與悔,在一框限底下,透過各種刺激的戲劇語言去深入一種絕對的情愛關係,暴露那些原始野蠻的欲念、暴行以至邪惡,然後將它們剔除道德戒律,重現純淨的心念。於是,那愛與悔唯有在一種扭曲窄仄的極端境況裡,才得以彰顯出意義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