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觀音山申請時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小觀音山申請時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周賢君寫的 有兩個故鄉的人 和陳舜臣的 憤怒的菩薩(電視劇書衣+首刷限量海報)(二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七星山步道、小油坑滿山芒草海,路線推薦、交通與拍攝地點攻略也說明:陽明山以前名為草山,包含了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小觀音山等。10月、11 ... 登山者若從:①冷水坑登山口前往七星山主峰,需要2.1KM、步行時間約2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致 和游擊文化所出版 。

大葉大學 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黃怡芬所指導 張育哲的 防制溺水事故安全管理措施之評估-以新北市為例 (2015),提出小觀音山申請時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磯釣、防溺宣導、防制釣客溺水。

而第二篇論文佛光大學 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 陳進傳所指導 劉家漪的 唭哩岸地方打石之研究 (2013),提出因為有 唭哩岸、石窟、採石、打石、牛車的重點而找出了 小觀音山申請時間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北的抹茶山小觀音山(小O型線) - 波波黛莉則補充:小觀音山 小O 型線鞍部停車場→ 山之家→ 小觀音西峰→ 小觀音西西峰→ 大屯溪 ... 有幾條路線都會經過鹿角坑生態保護區,所以需要申請才能來爬哦!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小觀音山申請時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有兩個故鄉的人

為了解決小觀音山申請時間的問題,作者周賢君 這樣論述:

  老爸這些曾經在大時代底下隱忍生存的剛毅軍人們,歷經分離與定居,悲傷與安穩。隨著時間持續奔流,他們的生命和曾經存在的證明開始逐漸消失在台灣的時間軸裡。   沒有什麼能比親身經歷更讓人感受到大時代下的哀愁。   現在記憶的歌聲漸漸止息,我想,是該有人為這些擁有「兩個故鄉的人」繼續傳唱。   § 在台老兵與他們的後代是一群擁有成雙成對的人。   § 他們一起擁有一份思鄉之情,跨越時間和空間,永存在他們的心中。   周賢君的父親有兩位妻子,一個在大陸,一個在台灣;有兩個家,一個在大陸,一個在台灣;更有兩個身份,一個是超過四十年無法回鄉的中國徐州人周昇雷,一個是跟隨國民黨撤退來台的老兵周昇雷。

  身為老兵二代的周賢君,除了繼承父親的姓氏,也繼承了他長達四十年間的鄉愁,因為父親,她有了兩位母親,一位異母兄長,還有兩個故鄉。分隔兩地的苦悶,在她心裡化為無以傾訴的思鄉之情、不能緩解的孺慕之情,以及想要為老兵存在留下痕跡的那份迫切,促使她以文字傾訴,冀望能讓更多人知道,在那個動亂不堪的時代下,最可貴的是人們心中那份堅定而溫柔的思念與盼望。 本書特色   § 最平實的文字,也是最真摯的情感。   § 老兵二代為了父親遺願,提筆寫下不為人知的80年。   § 《為台灣老兵說一句話》姊妹作,紀錄更多老兵,與更多故事。   作者簡介 周賢君   「嘓嘓」,是豬的叫聲。於是,她將自己

的筆名取為「嘓子」。   周賢君,1962年次,出生於台中清泉崗眷村的豬眷。旅居丹麥哥本哈根二十年,但不願因為歐洲舒適的生活,忘卻父親與那個時代老兵們在台灣曾經走過的腳印。於是,她一再探訪、書寫,試圖記錄並還原他們的生命故事。   前言 6 第一章  我的父親在大陸老家有個衣冠塚 10 第二章  轉世投胎的娘親 14 第三章  夢月哥中藥鋪櫃子似的前半生 18 第四章  老兵夢遊雲龍山 22 第五章  一九四九年解放前的家書及照片 25 第六章  探親金子的故事 28 第七章  祭三伯父天國書 31 第八章  當年的劃分成分 34 第九章  四個子女認祖歸宗 36 第十章

  返鄉認親差一點吃憶苦思甜飯 39 第十一章  等著看打老婆 44 第十二章  說服媽媽去大陸養老 47 第十三章  媽媽的寶貝雞鴨鵝 50 第十四章  徐州哥哥飛廈門探望台灣媽媽 53 第十五章  徐州大哥給台灣媽媽的大紅包 57 第十六章  徐州大哥與台灣媽媽的母子關係 61 第十七章  兩岸同胞的深層交流 64 第十八章  我與嫂子的交流 67 第十九章  飄洋過海的山東饅頭 70 第二十章  繞了一大圈辦入台手續 73 第二十一章  台灣光復初期的中國鹽業文件 77 第二十二章  兩岸親人各有其敏感問題 82 第二十三章  外國夫婿陪我返鄉探親碰到的問題 86 第二十四章  父親為老

家人買的耕耘機 88 第二十五章  徐州探親不忘與博友相會 92 第二十六章  我的黨員嫂子 96 第二十七章  老鼠會撈到的電動車 100 第二十八章  一張餐巾紙給我的深思 103 第二十九章  夢月哥在台灣的兩個小祕密 107 第三十章  老佛爺的洗澡記趣 110 第三十一章  一場洗澡笑話 113 第三十二章  尋親的第一張照片 115 第三十三章  探親適應,冷暖自知 118 第三十四章  老一輩的事 121 第三十五章  我思電影《溫故一九四二》 123 第三十六章  我所經歷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126 第三十七章  再唱驪歌 130 第三十八章  國家統一密碼與老兵的九二共識 1

32 第三十九章  從童歌憶三輪車與老牛車 135 第四十章  挖掘心中的矛盾──偷油賣油 139 第四十一章  台北故宮的那塊五花肉 142 第四十二章  電視機時代來臨的前後記憶 145 第四十三章  蔣宋美齡的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 148 第四十四章  蔣中正先生手改聖經聖詠譯稿(六) 153 第四十五章  漢字也是故鄉 155 第四十六章  老兵第二代經歷的台灣多元文化 157 第四十七章  青天白日徽章 165 第四十八章  從「蔣介石日記」尋找遷台的時間點 167 第四十九章  一九四九年的入台證 170 第五十章  過時的反攻大陸儲備人才考試制度 173 第五十一章  戰亂時期金子

與學歷證書的重要性 177 第五十二章  三十年前的照片去看老爸對「白色恐怖」的防範 180 第五十三章  想家思親的記憶,都在那「饃饃」裡 183 第五十四章  兩岸人的兒歌〈布穀〉與〈小毛驢〉 185 第五十五章  渡過黑水溝──方建唐的故事 189 第五十六章  認識一位作家老兵 192 第五十七章  一位死過三次的台灣老兵 194 第五十八章  台灣的墾荒老兵楊淵 198 第五十九章  老兵四十年記憶的地址 201 第六十章  台灣老兵曾經的敵後工作 205 第六十一章  幾段一九四九的記憶 208 第六十二章  台灣老兵闞守貴落葉歸根於家鄉 212 第六十三章  兩則來台灣打工的故事

214 第六十四章  滯留越南富國島三年半的台灣老兵 217 第六十五章  回顧1987年榮民老兵返鄉活動的歷史背景 220 第六十六章  老兵元配子女來台奔喪分家產 224 第六十七章  只差一步就搭上探親的班機 229 第六十八章  乞丐老兵 232 第六十九章  二○一二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台灣老兵高秉涵(上) 234 第七十章  二○一二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台灣老兵高秉涵(下) 236 第七十一章  北京清華學生來台掃墓失聯三十年的老兵 239 第七十二章  給台灣老兵李希賢先生的一封信 248 第七十三章  幼年兵的一頓飯 251 第七十四章  老兵的小半張照片 253 第七十

五章  沒有親人的葬禮 255 第七十六章  台灣老兵時間不多了,我知道 258 第七十七章  走過特殊年代的兩位老北京 259 第七十八章  逃難年代的袖珍地圖 263 第七十九章  抗日老兵見證紅色追夢人 267 第八十章  一生三次逃難的婆 272 第八十一章  北伐與抗日老兵的清末民初中國電報事業發展雜談 276 後記──寫在付梓之前 281   前言   台中清泉崗戰車營出生的我,就如一般小娃娃一樣,吃得多、跑得快,想要快快長大,對未來有著美好的願景。   少青年時期,眼光卻變得狹小、志向變得不再高大,對未來更是一籌莫展,對人生沒了概念,我們那個時代「榜上無名、名落孫山」的

考試壓力是多麼、多麼的大。   完成學業進入職場後,幸運地搭上台灣「四小龍」經濟奇蹟的順風車,見證台灣產業外移及大陸紅色供應鏈崛起,發現世界變得太快,對未來又開始充滿徬徨不確定。   幸好,一路走來還算順利。   移民北歐過著安定的生活已是二十年,當季節一到,還是會如侯鳥般一定回到我的生身故鄉台灣。親友消遣,地球的這一頭或那一頭,飛來飛去變成是常態,儼然就是一個地球人。我知道,我不是「地球人」,我是一位「有兩個故鄉的人」。   在將要邁入六字頭年齡之際,我追求安定舒適生活的腳步放慢了,站在歐洲人面前,接受他們讚揚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優越。其實我常常恐慌,我真不知道如何簡單扼要地去介紹中

華歷史文化,也感傷自己對中華歷史文化何等的膚淺認識,慢慢我變得飢渴想去尋找父輩世世代代的傳承故事,把小時候聽過的故事,不管是正面或負面,如果都能記錄下來,那就是好事、那就是傳承。   一次的台灣環島旅行,我與夫婿參觀台南的延平郡王祠,該博物館主要介紹國姓爺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建立以台灣為反清復明為根據地的歷史沿革。我在郡王祠展覽廳內讀到一句話:「率水軍兩萬五千人渡台灣海峽」,這一句話深刻震撼了我,改變了我後來的休閒生活,讓我放棄所有雜事,全心專注於收集、記錄老兵的故事。   我發覺整個延平郡王祠內鉅細靡遺的介紹鄭氏父子鄭芝龍、鄭成功等生平功績及歷史地位,但我找不到任何文獻資料敘述那兩萬五千人水

軍隨鄭成功渡台後的下場,可見歷史自古以來只記錄達官顯要,鄭成功在台灣的歷史上當然有他重要的地位,如果沒有兩萬五千人水軍跟隨他來台,那他的歷史定位又會是如何?鄭成功以台灣為根據地意欲反清復明的這段歷史,幾乎與蔣介石總統帶領六十萬國軍以台灣為反共復國基地的歷史如出一輒, 且不論蔣總統反共未竟事業,單就看歷史不斷重演,身為國軍子女的我們,怎能忍受隨蔣來台的六十萬國軍在將來歷史搜尋中只是一片空白,如同隨鄭氏兩萬五千水軍遷台後下落已是查無可考?有了這個概念後,收集記錄榮民老兵故事變成是我生活的最重要重心。   在過去十幾年記錄老兵如何在台灣落地生根時,我碰到幾個案例感觸特別深刻,一定要說出來,例如台北

市和平東路大我新村的老兵宿舍內有一位老人,他曾是空軍飛行員,在他七十五歲時中風,他沒有住進榮民療養院,取而代之的是他在成都的孫女來台照顧這一位老飛行員,孫女來台照顧爺爺一晃至今已是二十有年,如今這一位孫女也已達中年婦人階段,她犧牲她自己的婚姻及人生黃金歲月來台照顧親人,居住在台灣長達二十年並沒有取得台灣的居留權,讓我懷疑她將來再回到大陸成都是否能適應大陸的環境?而她的犧牲卻是中國曾經內戰後造成兩岸分治、人民骨肉分離的痛苦延續,她也是一位「有兩個故鄉的人」。   有一位榮民老伯,他是我父親的老鄉,他的家鄉村子就在徐州觀音機場的省道旁,老伯十六歲時因內戰逃難,結果被國軍抓壯丁,戰爭時部隊打散後,

他又被八路軍抓俘虜,民國三十八年十月他隨中共軍隊參加古寧頭戰役,可說是幸運也是不幸,在戰場上受傷被俘虜,槍傷治癒後歸隊又變成國軍,老伯在古寧頭戰役中受的槍傷,他是躺在乒乓球桌上手術取出彈殼的,老伯告訴我,年紀十六、七歲參與國共內戰,他們單純的就像「一張白紙」,長官發號施令往東就不敢往西跑,生命往往是頃刻間就沒了,他們的命運就是「砲灰」,不值錢的砲灰一桶一桶的往戰場倒,那時哪敢奢想明天或未來。   另一位榮民老伯曾參加過遼瀋會戰及古寧頭戰役,他同時也是民國四十年五月十八日草嶺潭潰堤的倖存者之一,這個事件奪走七十四名國軍官兵生命,為紀念國軍常山部隊工兵營第三連犧牲之官兵,梅山公園建立「草嶺潭官兵

殉難紀念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位榮民是幼年兵,他才十三歲就被國軍抓壯丁,十三歲哪!都還沒長大成人。老伯給我一份他保留多年的簡報,是民國三十九年十一月三十日刊登於經濟日報有關「兵工建設實施辦法草案」,老伯很詳細地跟我講述國民政府遷台初期,如何利用國軍開墾荒地,增加可耕用農地面積,為了推動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政策,當時國軍除了要保家衛國,還要擔任建設台灣的任務,依據的就是「兵工建設實施辦法」為法源基礎,結果榮民老伯工兵任務建設台灣二十幾年,包括開墾荒地十多年,他的戰士授田證補償金只領得台幣五萬元,老伯苦笑著說,領到的錢買不起他雙腳下踩著的一塊小地,而他篳路藍縷、雙手開荒僻地,清理的荒地

變農地何止是一畝三分地,卻輪不到分配給他去耕耘。   老伯查閱的數據資料,當時國軍工兵拓荒增加五十八%耕用農地,雖然這一個數據沒有確切索引依據,但我認為對於研究國軍建設台灣項目及台灣土地改革政策,這是一項值得研究的題材。另外,其他榮民老伯給我許多國軍工兵架橋、開路、自來水管鋪設工程等照片,究竟有多少比例全台灣省的自來水管是國軍工兵鋪設的?其法源基礎是什麼?依照這「兵工建設實施辦法草案」,日薪「案工給價、暫定普通工五元、技術工六元」,榮民老兵該等到何年何月才能領到這一份微薄的薪水呢?   我可以很肯定的說,現在的政府是不可能去補發國軍建設台灣的薪水了,不過我們後代子孫去肯定國軍老兵對台灣保家

衛國建設的付出,絕對是再遲都不晚,深挖歷史檔案國軍開墾荒地增加多少耕地面積?國軍鋪設多少自來水管道?這兩個議題應該是研究生論文很好的主題。   台灣這一塊土地繼承了中華文化的精髓及中華民族五千年的重要瑰寶,台灣人的族群融合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在中華大地上,唯獨台灣最先達到自由、民主、法治等普世價值。回朔寶島的歷史就是一部移民史,現代台灣人的祖先都是同文同種的中華民族,唯一差別僅是先到與後到,三百多年前隨鄭氏來台的兩萬五千人水軍都是現代台灣人的祖先,但他們如何為這塊土地打拼的故事卻沒留下一頁篇章,這樣的事不會再重複發生在我們的榮民老兵身上了,因為六十萬老兵的血、汗、骨灰遍撒台、澎、金、馬,大陸八

零年代經濟改革開放後,六十萬老兵又是第一批進入大陸的尖兵,那兒雖是他們曾經的故鄉,儘管山河變色,這些國軍脫下軍服變成返鄉探親老兵,其實老兵是台商在大陸投資設廠前的最重要開路先鋒者。   只有六十萬老兵的子女最懂得、最了解他們這一代「有兩個故鄉的人」的心路歷程。   § 第一章  我的父親在大陸老家有個衣冠塚 ◎父親 二○○六年,父親去世,他的骨灰罈安奉在台中豐原的觀音山上。 八個年頭來,我持續不斷地鼓動策畫大陸的夢月哥來台。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我的心願「八」字有了一撇,即將美夢成真了。 二○○八年,馬英九上任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後,兩岸開啟更進一步的接觸,有了直航,有了對等的落地簽證,

兩岸民間的接觸變得非常頻繁。更多更多的大陸同胞第一個旅遊目的地莫不選擇台灣,為的是一揭台灣神祕面紗,圓卻終身期待及一生夢想。 多年過去,大陸同胞來台灣旅遊探親的人數早已超過幾百千萬,我們卻還在等待夢月哥敲定來台的日期。 啊!我的夢月哥終於可以來台灣了!更棒的是,夢月哥計畫帶著大嫂一起來! 夢月哥說,他們台灣十天自由行的全部時間,只想待在我豐原老家的合作新村,陪伴我的媽媽過過簡簡單單的生活。真是有心人! 回想二○○六年父親病重,父親在短暫清醒的片刻連續喊了幾聲:「不行了!」「不行了」!表達希望再見到夢月哥一次。於是,弟弟緊急安排申請大陸親友探親手續。 無奈,那幾年台灣執政者囿於政治意識形態之故,

與大陸當局間的互動不大活絡,連帶地也阻滯了夢月哥來台探親奔喪的安排。夢月哥為此人生再增一個終身遺憾──無法為四十年等待相認的父親送終! 回想父親生病期間,家人已經看出這是父親的最後時期了,因此我們有共識,父親的告別儀式,一切聽從媽媽的安排。當時還不是佛教徒的母親為父親準備的是道教送終儀式,並在豐原的觀音山上買了一個夫妻合葬靈骨塔位,為的是將來媽媽百年後仍可以回到父親身邊重聚。 媽媽特別交代,不要使用「棺材」這種難聽的字眼,因此我們都跟著媽媽用「爸爸的大房子」來稱呼父親安寢的棺槨。我自己則信仰基督教,出於私心,在封棺前,我悄悄地在父親的枕頭下放了一本聖經。然而,我也留意到媽媽為父親戴上佛珠手環,

希望父親的魂魄能隨「南無阿彌陀佛」的助唸聲之引領,前往西方極樂世界。

小觀音山申請時間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登山健行是一個很棒的運動,大人小孩都喜愛,當然小羽也不例外!這一集丁小羽要帶大家來位於台北市北投區與新北市三芝區交界處的台北抹茶山(小觀音山),眺望台北盆地以及台北最大的火山口!

#小觀音山 是台灣大屯火山群的一群山峰,主峰高1066公尺,各山山峰環繞著全台灣最大的火山口。

在小觀音山群峰山稜線上可以欣賞到壯觀的「大屯山」、「七星山」、「竹子山」及直徑1200公尺的「小觀音山火山口遺跡」,還可以欣賞到「箭竹林草原」,景觀十分相似「宜蘭礁溪抹茶山」,所以小觀音山有 #台北抹茶山 之稱►►https://reurl.cc/5r2D2M

想要在一小時就可以抵達的朋友,可以選擇從大屯鞍部停車場起登至小觀音山西峰及西西峰,而單程距離約1.5公里。

這一集小羽會告訴大家交通及路線須知,一起來趟愉快的登山行吧!

小觀音山群峰登山路線是"需要"申請的,因為小觀音山屬於「鹿角坑生態保護區」,依國家安全法第19條規定,需要申請核可才得以進入►►https://reurl.cc/2ro6Dv

影片章節:
00:00 影片開始
00:10 登山入口停車場
00:30 小觀音山入山申請須知
01:04 小觀音山登山口起登
02:40 山之家山屋遺址
04:50 採筍道
05:15 山之家戰備道岔路
06:14 山海觀觀景台
07:35 小觀音山西峰
10:46 小觀音山西西峰
16:23 步道路線時間距離
16:55 總結感想時間

延伸閱讀-更多的 #台北登山步道 在這邊:

●台北登山之 #北投區登山步道 懶人包►►https://reurl.cc/ra7rrN

●台北登山之 #內湖區登山步道 懶人包►►https://reurl.cc/dVMLnz

●走訪 #台灣小百岳​,#基隆山​(#雞籠山​)登山步道,欣賞絕美的九份美景►►https://reurl.cc/NX744n

●穿越 #黃金十稜​ 的 #劍龍稜​,只為了絕美的海景►►https://reurl.cc/qmlrr3

●#南子吝親山步道​-瑞芳景點-#南雅奇岩​ 的超美海景►►https://reurl.cc/9ZK77a

●#無耳茶壺山步道​-九份絕美山稜線~鳥瞰基隆山、浪漫公路、陰陽海►►https://reurl.cc/mqmrrj

●#鼻頭角稜谷步道​-東北角必去,台灣的小萬里長城、鼻頭角燈塔►►https://reurl.cc/l0xgg6

也一起來關注我的更多其他平台吧!
※丁小羽的FB粉絲團:
https://pse.is/3l2x2x
※丁小羽的IG很好看:
https://pse.is/3lhmc6
※丁小羽的部落格:
https://pse.is/3kpdq2
※丁小羽的Youtube:
https://pse.is/3kvjb5
※丁小羽的Twitter:
https://pse.is/3k54un

防制溺水事故安全管理措施之評估-以新北市為例

為了解決小觀音山申請時間的問題,作者張育哲 這樣論述:

近年來國人重視休閒娛樂活動,新北市東北角、北海岸的戲水、潛水、釣魚活動日益盛行,潛水和釣魚已經不再是特定人士專屬的行為;尤其是磯釣活動,從以往的商業營利行為逐漸轉變為休閒娛樂活動。但磯釣活動具有一定的危險性,管理制度也不夠健全,因此本研究針對新北市99-104年所發生溺水案件,探討發生溺水事件危險因子,並對新北市政府現行防制釣客溺水的相關措施,針對不足之處提出建議與改善作法,以期有效維護釣客在東北角、北海岸地區的生命安全。從過去溺水案例發現,穿著救生衣不慎落海的釣客,因身上穿著救生衣,落海後仍可以浮出水面呼救,有效降低緊張、延長獲救時間、增加救援辨識度,因此大幅提升獲救機率。近期眾所皆知的案

件為104年6月9日一位女大生搭乘香蕉船時不慎落海,因身著救生衣且穿戴方式正確,故於漂流21小時後獲救。因此,我們可以發現釣客穿著救生衣與防滑釘鞋可以讓民眾執行黃金時間溺水搶救,減少每年溺水案件發生的死亡率。本研究所得結論如下:ㄧ、現行新北市政府防制溺水事故安全管理措施,會降低溺水事故發生率。二、穿著救生衣,在溺水事故發生後,會提升獲救機率增加存活率。

憤怒的菩薩(電視劇書衣+首刷限量海報)(二版)

為了解決小觀音山申請時間的問題,作者陳舜臣 這樣論述:

  公視時代迷你劇《憤怒的菩薩》原著   重現1946年戰後初期台灣的風土民情、在大時代下受時勢左右的人物群像,   一步步揭開撲朔迷離的「菩薩庄命案」。   *首刷隨書附贈《憤怒的菩薩》獨家限量劇照海報(48x40cm)   台日中三地的複雜糾葛,在黑紅交替的歷史舞台上,釀成了殺人慘劇。   而台灣島上的菩薩,究竟又為何而怒?   1946年3月,貨船「朝風丸」載著三百多名在日台灣人,從日本回到基隆港。楊輝銘和新婚妻子林彩琴,也搭著這艘船回到久違的家鄉。沒想到,在彩琴娘家菩薩庄附近,一位駐守兵舍等待遣返的日本軍官,竟在兩人回台當天遭到殺害。兩位警備司令部的中國軍人奉命進行調查。不久後,

在猶如密室的菩薩山上又發生了另一樁案件,被捲入事件中的楊輝銘,開始了追兇的旅程……。   本書是陳舜臣唯一一本以台灣為場景的長篇推理小說。書中如實呈現了戰後初期台灣社會的樣貌,以及在歷史夾縫中求生存、努力適應政權交替的台灣人民的心聲。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無可奈何地深陷在時代洪流之中,五十年前先是被迫成為「日本人」,戰後又在一夕之間變成「中國人」,連「國語」都必須從頭學習。然而,到底何謂中國人呢?陳舜臣為所有對這份哀傷產生共鳴的人們,寫出了屬於他們的故事。   ★鮮活細膩地描寫在大時代下受時勢左右的人物群像。   . 戰前被強行帶往日本的海軍工廠工作的少年徵召工,戰後流落日本街頭,數

月後才得以返台。   . 戰前留學東京的台灣青年,偷偷潛入上海參加抗日組織,後來卻不幸在中國病逝。   . 日治時期因家裡有個抗日的「叛國賊」兒子,為了保全家人不得不積極協助日本當局的庄長,戰後卻被懷疑是「漢奸」,不得不辭去職務。   . 在八年抗戰中,被迫與家人分隔兩地的中國軍人,戰後又被國民政府派往台灣。   . 戰前辛苦學日語的17歲鄉村少年,戰後又得騎著腳踏車通學,到台北上夜間速成班重新學習「國語」。   . 從重慶回台,「因時得勢」前途無量的台灣人。   ★親身經歷過戰爭與殖民統治的陳舜臣,在作品中描繪出所有台灣人都共同背負的身分認同掙扎與糾結心境,同時也展現了對於遭受苦難者的溫柔

同理。   游擊文化2016年出版「大時代下的陳舜臣三部曲」:   《憤怒的菩薩》(怒りの菩薩,1962)   陳舜臣唯一一本以台灣為場景的長篇推理小說,一窺戰後台灣社會與政治的詭譎氛圍。   《青雲之軸》(青雲の軸,1974)   陳舜臣自傳小說,娓娓道出一位小說家的青春畫像,與他身為殖民地人民所走過的大時代。   《半路上》(道半ば,2003)   陳舜臣前半生自傳,敘述自己於殖民母國的生活點滴及經歷二二八事件的沉痛哀傷。這些經過歲月沖刷而沉澱下來的文字,揭露了他埋藏心中最深的情感與記憶。 本書特色   ★如實呈現戰後初期台灣的風土民情。   在基隆碼頭旁,可以看見穿著枯葉色軍服的中

國士兵、解除武裝等待遣返的日本軍隊、開吉普車到處跑的美國大兵、拉人力車的苦力、大聲叫賣的台灣小販、在路上攬客的卡車司機,還有油的味道、南國水果的香味,以及懷念的故鄉話。   大稻埕小巷裡則上演著重新流行起來的布袋戲和傀儡戲,不時還會響起震耳欲聾的鑼鉦聲與鞭炮聲。街頭小販則在民房的「亭仔腳」下兜售商品。   菩薩庄的農家四周,圍繞著蒼翠茂盛的竹林、低矮的秧苗、甘蔗田與椪柑田。飄盪著茉莉花香的鄉間小路上,有坐在水窪戲水的水牛、氣急敗壞拿著樹枝趕牛的赤腳少年。而各種婚喪喜慶的民間習俗,以及佛儒道三教混合的寺廟,也讓人感受到濃厚的台灣鄉土味。 好評推薦   【真情推薦】   「身為六年級生,

總覺得對台灣近代史的認識有個斷層,因為那裡充斥著教科書不肯說、老一輩人不敢說的敏感陰影。透過陳舜臣的筆,原本模糊的輪廓漸漸清晰起來。隨著扣人心弦的本格推理情節,我們彷彿也一起走過了那驚濤駭浪的年代。」   ──天地無限(推理小說家)   「以閱讀者熟悉的日常經歷或聽聞過的往昔歷史作為敘事經緯,結合推理類型特有的線索埋設與串接,陳舜臣內斂的文字深處有困惑、有憤怒,亦有彷若預言的洞察針砭,即便在成書半世紀後來看,依然令人深思低迴不已,強烈感受到一位優異小說家的纖細心思與成熟智慧。」   ──冬陽(推理評論人)   「見過空襲、看過二二八的陳舜臣,對歷史境遇有深刻感想,對時代的人性理解且同情。這

種柔軟、悲憫且反戰的態度,存在『推理』這種類型創作中,形成獨特的魅力。《憤怒的菩薩》是陳舜臣唯一以台灣為背景的長篇推理小說,他揭開戰後台灣那段權力真空時期,這塊土地的經歷。也寫滿了他留台三年在鄉土上所體會的情感。」   ──阿潑(文字工作者)   「若問我最近最想影像化的小說是哪本?我會斬釘截鐵地說:『《憤怒的菩薩》!』歷史小說巨匠陳舜臣先生從宏觀又獨特的歷史時間點切入,故事人物的情感幽微卻深刻,更有懸疑感十足的偵探元素和情節!這麼迷人的小說怎能讓讀者錯過呢?」   ──曾英庭(《衣櫃裡的貓》、《椰仔》導演)   「誰用小說鉅細靡遺描繪了戰後的台灣?誰以那個兵荒馬亂、時代轉瞬為背景寫了推理

小說?除了緊湊暢快的節奏和扣人心弦的情節,本書更顛覆了固有的『台灣視角』,以『在日台灣人』的獨特眼光,為台灣的特殊時刻留下彌足珍貴的社會素描,以及大量的信息。松本清張的推理小說為日本社會留下大量的戰後浮世繪;而台灣的戰後,幸虧有陳舜臣,幸好有《憤怒的菩薩》。台裔日本文豪陳舜臣的《憤怒的菩薩》,可說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推理小說,是被遺忘半個世紀的滄海遺珠。」   ──譚端(偵探書屋店長) 作者簡介 陳舜臣   1924年2月18日出生於日本神戶元町的台灣人家庭。1941年進入大阪外國語學校印度語科就讀(隔年司馬遼太郎入讀蒙古語科,此後兩人結為終生摯友),1943年因戰事提早畢業,留在母校西

南亞細亞語研究所擔任助教,參與編纂印度語辭典的工作。1946年回到宛如異鄉的故鄉──台灣,受聘擔任新莊中學英語教師,並親眼見證戰後台灣的社會巨變。二二八事件的爆發,造成他極大的衝擊與創傷,在第一屆學生畢業後便於1949年返回日本。     在家族事業從事貿易工作的十年間,陳舜臣見識了各式各樣的人物,也興起寫作的念頭。1961年,他以《枯草之根》獲江戶川亂步賞,初入文壇。之後陸續發表推理小說、中國歷史小說、隨筆、評論等作品,並得到直木賞、推理作家協會賞、每日出版文化賞等文壇大獎的推崇。1993年,NHK將歷史小說《琉球之風》改編為同名大河劇。     陳舜臣於1962年發表了以戰後台灣為場景的長

篇推理小說《憤怒的菩薩》。1974年,發表自傳體小說《青雲之軸》,揭述其生為在日台灣人所遭逢的身分認同問題與成長故事。2003年發表自傳《半路上》,讓人一窺這位小說家動人的半生歲月與他走過的大時代。     日中建交後,陳舜臣為了方便到中國取材考證而申請中國護照。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他放棄中國籍,正式歸化日本籍。2015年1月21日,陳舜臣於最鍾愛的城市神戶辭世,留下一百六十多部作品以及波瀾壯闊的一生。 譯者簡介 游若琪   也敲鍵盤也拿畫筆,遊走於日文與圖畫之間的專職譯者。一邊翻譯著故事中爬山的片段,一邊想像八仙樓的雞捲到底是什麼味道。不時出現在故事中的台灣人事物,有一種既親切又遙

遠的感覺。內容力有限公司特約譯者。 書系企劃團隊簡介 內容力(Power of Content; POC)   由一群擁有豐富東亞跨國生活經驗的人文社會學者所組成的新興「內容策畫」團隊,相信「內容」能生產出各種形式的溝通力量,並且促進東亞區域內的相互理解與發展。因此,不拘泥於既有產業類別的限制,而致力挖掘能跨越語言、文化、國境限制,並引發人們共鳴的「好內容」,再經由專業團隊在製作、編輯、轉譯、代理授權等方面的努力,跨越「內容流通」的障礙,最終開發出具有文化內涵與市場價值的多元化「智慧財產」(Intellectual Property),並為台灣與東亞區域內的文化交流與內容產業發展貢獻心力

。   【出版緣起】大時代下的身世飄零與歸屬——重訪陳舜臣╱陳思宇 【導讀】再見陳舜臣——概論陳舜臣推理文學╱路那 序章 朝風丸 歸鄉 回門 逛寺廟 軍人們 復活的男子 衝破黑暗的影子 槍聲 搜山 兩輛腳踏車 回家 再次陷入混亂 另一人復活了 迎雲寺會議 善後 落幕 三把鏟子 尾聲 【解說】菩薩為何憤怒?╱路那   導讀 再見陳舜臣——概論陳舜臣推理文學 路那(推理評論家)   所謂記憶,是一種不可靠的東西。本人認為是最古老的回憶,很有可能出乎意料的新。而你認為是後來發生的事,反而很有可能是舊的回憶。——陳舜臣,《青雲之軸》,29頁。   記憶的形成,若非出

於反覆的回想,便是源於事件所帶來的、讓人難以忘懷的體驗。陳舜臣爬上神桌,對著神明喃喃自語的「神桌」事件,即是兩者兼具,但若只源於其中一種,記憶時常只剩下「啊……那時候好像有這件事。」   對於「陳舜臣」這個名字,我大體上就是這樣的感覺。   我已經記不得我讀的第一部陳舜臣作品,到底是屬於歷史小說的《諸葛孔明》,亦或是屬於推理小說的《枯草之根》了。我只記得,當年看完《諸葛孔明》所受的衝擊——我深深地著迷於這個作家的人物塑造、敘事手法、解釋事物的方式,甚至是標點符號的使用。之後,我有好一陣子很努力地到處找他的作品來看。然而小學生不耐久候,而且當年的我實在很害怕像是「鴉片戰爭」、「甲午戰爭」這種

聽起來就充滿了國仇家恨、血淚歷史的字眼。於是一眨眼,二十多年過去了。陳舜臣的小說就這樣,一直放在我的書架上。直到某日我進了偵探書屋,和譚端、思宇認識,這才回過頭來仔細地端詳書架上的小說。然後開始疑惑,過去的二十幾年間,我為什麼沒有早點發現陳舜臣原來是這麼有趣的一個人呢?   Who is 陳舜臣?   生於1924年的陳舜臣,與我奶奶是同輩的人。雖然祖籍在新莊,但父親和祖父在他出生之前已然移居神戶,他是在神戶出生的。   陳舜臣的祖父,不消說是成長於清朝。透過熟習漢學的祖父,陳舜臣接受了以台語為載體的漢學教育。另一方面,作為殖民地籍的內地居留者,陳舜臣與當時的本島青年一樣,勢必得進入現代化

的教育系統。身處台日兩種文化的夾縫中,在接受文化精華之餘,也不免對自身的認同抱持著疑問。從祖父被歧視的「花店事件」,到令陳舜臣不再貪看船艦的「閱兵事件」,隨著他人差別目光的浮現,陳舜臣逐步意識到箇中意義,「認同」此一看似飄渺無依的名詞,遂緩緩地轉化為實存的情境。   正是在這樣的煩惱下,陳舜臣進入了大阪外國語學校(今大阪大學外國語學部)的印度語學科就學。雖然本人曾開玩笑般地說過念印度語是因為「比較好考」的關係,但大阪外國語學校也設有中文科,若純以難易度來考量,對華僑子弟陳舜臣而言,中文科應該是最簡單的。因此,比起「好考」,我想,「會中文又會印度文的話,就能和世界上一半的人溝通了」以及「同為殖

民地人,想了解印度人的觀點」這兩個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是貨真價實地出現在青年陳舜臣的思考中的。而構成此一理由的基礎,並非偉人傳記中常見的矯飾,而是青年面對該將己身立於世間何種位置的切身苦惱。   對青年陳舜臣來說,不幸的是,本已在學術中找到位置的自己,在命運的操弄下,又被拋回苦惱之中。二戰結束後,保住了性命的陳舜臣,因為身為殖民地出身的台灣人,面臨國籍轉換的問題,最終失去了在日本從事學術工作的機會。以此為契機,陳舜臣曾在1946年與弟弟敏臣短暫地返回新莊。陳舜臣在新莊初級中學擔任英文老師,而陳敏臣則考取公費到大陸留學。從《半路上》的記述中,可看出陳舜臣不是沒有想過在台灣繼續他的研究。然而,命

運再次地反臉無情。隨著中國內戰不止,以及1947年二二八事件的發生,兄弟倆最終仍雙雙回到了神戶。   正是這樣的經歷,讓陳舜臣無法停止對於認同問題的思索。我是誰?我要往何處去?此一青年時期個體必然遭遇的大哉問,同時也是台灣新文學初初萌芽時期曾經發出的稚嫩呼喊,即便到了此時,依然不存在一個最終的解答。   約莫十年後,蝴蝶破蛹而出。在看護生病女兒的過程中,陳舜臣因讀了《錢形平次捕物帖》,而和S.S.范達因(S. S. Van Dine)、克勞夫茲(Freeman Wills Crofts)這些不幸曾因臥病在床而大量閱讀推理小說的推理作家,有了類似的感想——「這種程度的作品,我自己應該也能寫得

出來吧。」   於是,我們有了講述放高利貸華僑之死的推理小說《枯草之根》,以及風格獨樹一幟的華僑偵探陶展文。寫於1961年的《枯草之根》為第七屆江戶川亂步賞得獎作品,當時被木木高太郎譽為「即便在歷屆的亂步賞作品中,都是第一的佳作」,此作也入圍了隔年的日本偵探作家俱樂部獎。雖然最終止步於候補階段,但也隱然顯現了此一新銳作家的驚人氣勢。而從此部作品中,亦可窺見陳舜臣對他從童年時期就不斷遭遇到的認同課題所給出的回答——懷抱著高度地方意識的同時,從亞細亞出發、以世界主義為胸懷。這樣的思想,可說幾乎貫穿了他日後的所有創作。   新苗破土而出:創作之路   在以《枯草之根》出道後,陳舜臣陸續發表了《三

色之家》、《憤怒的菩薩》、《托月之海》、《黑色喜瑪拉雅》(黒いヒマラヤ)、《逝去的桃花源》(桃源遥かなり)、《神戶這個城市》(神戸というまち)、《焚畫》(炎に絵を)等作品。從這批早期作品中,其實就能窺見陳舜臣「從神戶到亞洲」、「化歷史為謎團」,以及轉化自身生活經驗的書寫姿態。   1969年,陳舜臣以《青玉獅子香爐》獲得第六十回的直木賞,為繼邱永漢後第二個獲得此獎的在日台灣人作家。獲得直木賞的隔年,陳舜臣以《再見玉嶺》和《孔雀之道》兩作並列獲獎的形式,終於在第五次入圍時奪得了第二十三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賞。在拿到「推理作家協會賞」後,陳舜臣摘下了「三冠王」的稱呼。在1970年創下的此一成就,在

當時的文壇可說前無古人。一直要到桐野夏生在1999年、東野圭吾在2005年獲得直木賞,才有第二位與第三位「三冠王」的誕生。此後,他獲獎無數。1971年以《鴉片戰爭》獲「每日出版文化賞」、1974年獲神戶市文化獎、1976年以《敦煌之旅》獲以獎勵散文為主的「大佛次郎賞」……。最終,在1992年,日本政府有鑑於陳舜臣的文藝成就,頒給他勳三等瑞寶章。   綜觀陳舜臣的各類作品,可以發現其創作的幾個特點。最明顯的,應該就是異族雜居、戰爭與貿易等元素在其作品中的重要地位。參照作家的人生經歷,則不難明白根源從何而來。此點也表現在其歷史小說創作的面向上。從諸葛孔明到馬可孛羅,從鴉片戰爭到太平天國,戰爭、貿

易與流動均為小說家關注的焦點。然而,有異於普遍將「流動」直接視為「流離」的觀點,陳舜臣通常是以「此心安處是吾鄉」、「日久他鄉是故鄉」的角度,正面地看待這些流動經驗,讓角色從這些經驗中獲得立身之所。同樣地,陳舜臣也不受傳統士大夫觀念的影響,並未對貿易抱持鄙夷的態度,而是將之視為社會活動的一環、新觀念進入的支點,以及引發時代大事件的起源。這並非表示陳舜臣的小說中不存在商業的黑暗面,而是說他會更細緻地區別一般商業活動與惡質商業活動之間的分野。最後,則是較少被提出的一個元素,由於陳舜臣的作品時常以戰爭作為背景,「間諜」與間諜活動在許多作品中,其實都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而《憤怒的菩薩》正好包含了以上三

點。   憤怒的菩薩   《憤怒的菩薩》描述在日台灣人楊輝銘與新婚妻子林彩琴,在二戰結束後半年多搭船回台灣。陪妻子回娘家的楊輝銘,在妻子故鄉「菩薩庄」,碰上妻子家族裡一連串令人驚訝的變化,最終捲入菩薩山上發生的「準密室殺人」事件。成為第一發現人的楊輝銘,開始了追兇的旅程。   陳舜臣的作品,雖曾在90年代經由遠流出版社引進,而成為一代人的共通記憶,但極為可惜的是,出於未知的原因,以台灣為背景的本作未曾出版,其「台裔/台籍」的身分,在當時台灣學仍奮力爭取主流認同的年代,尚無法進入公眾的視野。由於陳舜臣一度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籍,他的著作在台灣甚至曾被列為禁書。因此,在其創作巔峰、頻頻得獎的

70、80年代,我們對於這樣一位優秀的作家近乎一無所知。   往者已矣。來者雖然遲了些,也總好過不來。本次的中譯,選擇了陳舜臣的自傳性小說《青雲之軸》、自傳《半路上》與推理小說《憤怒的菩薩》作為三部曲,在文類各異的情況下,出版目的也就不外乎是藉此讓台灣的讀者更加認識陳舜臣與他作為「在日台裔」的經歷,以及由其視角反觀席捲東亞的二戰與戰後經驗了。對於陳舜臣而言,比起自傳,他或許更能夠自由地藉著相隔了一段距離的小說人物,來表達他自身的情感經驗吧。畢竟,在《青雲之軸》中,作家本人曾這樣說道:   我終於發現,正是因為要寫「自傳小說」,所以文筆才會停滯不前。既然如此,那我就改寫「自傳性小說」吧。

  (中略)   加進一個「性」字之後,我總算能鬆一口氣了。這麼一來,終於能夠比較輕鬆地創作了。   如果僅是「自傳」與「自傳性」的差別,就能讓陳舜臣從揉碎眾多稿紙到回復正常的寫作狀態,那麼全然虛構的小說,是否能讓他更為自在地回溯那一段時間雖短,卻令人印象深刻的新莊年代呢?我想答案應該是肯定的。這大概也是《憤怒的菩薩》比《青雲之軸》與《半路上》要更早成書的原因吧。而儘管陳舜臣在設定陶展文與展開寫作之時,即已融入己身經歷,然而在本作中,那樣的融合可說是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即便是在處理充滿激情的場面,陳舜臣的筆鋒亦常予人悠然淡遠之感。但在本作中,敘事者的情感卻多少衝破了那樣的筆法,而顯得格外醒

目。若搭配日後的自傳性小說《青雲之軸》與自傳《半路上》來看,當更能體會作者本人當時的經歷,是如何撼動了他的人生。這樣的震動,在倏忽一甲子後的現在,終於能夠藉由翻譯傳遞到我們的心裡。然而,我們是否準備好去真正撫平那樣的愴痛了呢?   近日,因陳舜臣而多次走訪新莊,試圖查訪出文本裡的標誌性地景。啟志書院就是明志書院應無疑義,但在小說中被主人公嫌棄過於華麗的祖師廟原型,是頂泰山巖還是下泰山巖?迎雲寺的原型,是山腳的西雲寺還是山頂的凌雲寺?交互比對著老相片與百年地圖的同時,前方觀音山如同千百年來一般悠然佇立。抬頭遠望,為此一風景而心生家鄉之愛的同時,一個疑問也突然擊中我——都說是「憤怒的菩薩」,但,

翻遍全書,我卻還是無法釐清菩薩為何憤怒。   菩薩為何憤怒?   或者說,憤怒的,是菩薩嗎?   朝風丸 船內的大合唱一旦開始便停不下來,少說要一小時後才會停止。 我和妻子彩琴一起來到甲板。 「好舒服喔!」 妻子深深將海風吸滿胸膛後說道。 我靜靜點頭附和。 兩千三百噸的「朝風丸」雖然是一艘老舊的貨船,卻也是一艘幸運的船。大有來頭的商船接二連三成為魚雷和轟炸機的目標,沉入太平洋海底;但朝風丸卻沒有絲毫損傷,幸運存活下來並成為忙碌的遣返船。 朝風丸駛離宇品港,朝台灣的基隆港前進。它承接了將在台日本軍民撤返日本的業務,去程則搭載了在日台灣人。這趟航程也有三百多名台灣人搭乘。由於它是貨船,沒有

客房,將鋪有碎石的船底覆蓋後,便成了大通鋪。三百多人在這裡席地而睡的景象,煞是壯觀。而且,大部分的乘客都是不滿二十歲的年輕人。戰爭時期,他們被強行帶往日本,作為徵召工人在各地的工廠工作。 搭乘朝風丸的徵召工人來自海軍工廠,大約有兩百名。其餘是被遣返的一般人。他們人數眾多且年輕氣盛,彷彿整艘船的乘客只有他們似的。 一旦歌聲從這群人的某個角落傳出,隨即就會變成大合唱。最初,他們唱的是台灣民謠,不過沒多久就唱完了。他們受的是日本教育,熟悉的台灣歌曲不多。此外,他們在「皇民化運動」盛行時長大,甚至不能在大庭廣眾下用母語唱歌。 因此,母語歌曲唱完後,他們便開始唱大家耳熟能詳的日本軍歌。 唱台灣民謠時,明

明懷著望鄉的思緒,一唱起軍歌,唱法就變得自暴自棄。唱得斷斷續續實在令人懊惱,導致他們忘記歌詞也硬要唱出聲。唱膩軍歌後,這群年輕人開始唱起他們在日本的「自由世界」度過的半年中,所學會的下流歌曲。 戰爭一結束,幾萬名台灣年輕人就這樣被野放到陌生的日本街頭。徵召他們的日本政府,早已毫無心力照顧他們。一般的日本徵召工人只要回家就好,但台灣籍的徵召工人要回家可不簡單。他們的故鄉在海的另一頭,海路交通中斷,不知何時才能恢復。但他們精力充沛,不但年輕,還有一大群同伴。在台灣,滿二十歲的男子有服兵役的義務,徵召工則多半是二十歲以下的少年。 「日本政府把我們帶來日本,既然他們不負責,父母給我們的寶貴生命,我們必

須靠自己的力量延續下去。」

唭哩岸地方打石之研究

為了解決小觀音山申請時間的問題,作者劉家漪 這樣論述:

〈唭哩岸地方打石之研究〉一文,旨在記錄、保存瀕臨滅絕的唭哩岸地方打石的技藝及記憶。對此,研究者採田野調查及耆老訪談為主,文獻梳理為輔的方式進行蒐集及整理;並以圖文對照的模式說明。 研究內容包括唭哩岸地方的流變及打石形成的條件;探討唭哩岸石其特殊的成分及用途;紀錄打石者進行採石及打石之工具、工序、工法;克服地形地勢的搬運、運送方式;整理產品在多種行業中的用途及規格;同時為保存地方打石的記憶,對與地方相關的人、事、時、地、物,亦多有著墨。 研究者在研究中發現:以唭哩岸石為建材的建築群,常出現或倚山或傍水的形式。倚山的建物群,較常出現主體及附屬建物,均以唭哩岸石起造,推論應多為

利用活動式打石方式,就地取材就地興建;傍水的建物群,則僅其附屬建物以唭哩岸石起造,推論其唭哩岸石,採定點式打石,利用水、陸交通運送輾轉所得。另外,研究者從研究中發現,婦女亦有協助清理打石場、挑砂、綁石及打石等的參與。令人介意的是,打石耆老與文史工作者對事件,間或有不同的詮釋,讓研究者擔心,不同的敘述已讓唭哩岸地方打石記憶,產生分歧。最後,研究者在田調中,發現烏尖連山於大磺嘴至幽雅路間的生痕化石,也算是研究者的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