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三大日音樂節幾點開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系 尹章義所指導 黃種祥的 二二八事件研究史 –以臺灣的相關研究與出版品為中心 (2015),提出屏東三大日音樂節幾點開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二二八事件、量性分析、葛超智、左翼。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 魯俊孟所指導 陳易多的 地方節慶品牌建構發展之研究-以台中爵士音樂節為例 (2015),提出因為有 節慶、品牌、行銷理論、品牌行銷的重點而找出了 屏東三大日音樂節幾點開始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屏東三大日音樂節幾點開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二二八事件研究史 –以臺灣的相關研究與出版品為中心

為了解決屏東三大日音樂節幾點開始的問題,作者黃種祥 這樣論述:

二二八事件發生迄今已近七十年。這段期間,臺灣的社會與政治環境多次大幅改變;各方對該事件的論述,也不斷因應時局進行調整。歷史事件的詮釋,難免受到各種外在因素的影響,二二八事件的性質本就爭議性十足,其內容又與族群、省籍問題關係密切,受到各方關注實屬必然。所有與二二八類似的事件都令人感到悲傷,不應發生。從日治時代在三鶯走廊、桃園臺地、雲林等地的屠殺,與林少貓、噍吧哖、霧社等事件,到後來國民政府的白色恐怖,死亡人數多不下二二八事件,但在近代臺灣卻都未形成重大的政治或社會問題;白色恐怖雖引起不少關注,但明顯依附於二二八事件之下。由此可見,在目前重新建構的臺灣史當中,二二八並不單純是令人悲傷的歷

史事件,亦有相當程度的政治操作成份在內。 以研究者的立場來看,二二八事件的史實不可能被重建,畢竟任何當事人都無法全面看見所有真相,甚至不少見證者的證言與口述記錄也是聽來的傳聞。因此,本文透過探究不同時代研究者的意識形態及研究成果,希望略窺史實。 本研究的第一個目標,是進行二二八事件相關研究著作的目錄整理。總計收錄官方檔案25部、文獻資料彙編16本、事件當事人及其親友的回憶性著作68個單位、當事人及親友的口述訪錄62個單位、事件當時出版品17個單位、官方正式調查報告4份、中央政府機構研究論著36本、地方政府機構研究論著70本、相關專書227本、學術期刊論文209篇、研討會及論文集論文

169篇、學位論文106篇、報章雜誌506個單位、相關文學創作8本,共1521個單位。 第二個目標,是藉量性分析的方法將上述研究著作進行統整,依時序排列,最後進行質性分析。並以此探究二二八事件相關研究之趨勢、頻率、週期、生態以及模式。統計結果顯示,二二八事件的研究,無論數量、方向或趨勢,都深受各種外在因素及大環境影響,其中又以政治因素為主。畢竟執政者的政策及立場,能影響的層面既深且廣,非其他因素可比。 第三,本論文也針對相關研究的部分爭議及問題,整理各家的不同看法,略作分析,並提出個人的見解。包括二二八事件之性質及死亡人數爭議、部分史料及口述歷史的可信度問題、二二八研究的史學與政治

及左翼勢力對事件的影響等,希望對後來的研究者能有微薄助益。 口述歷史無疑有許多優點,能由不同角度比對官方檔案及資料,也能以不同立場來理解與認知當時狀況;但缺點同樣不少,受訪者所知難免片面、局部、主觀,又可能受個人因素及環境氛圍影響,史料價值較低。由陳英泰的經驗可知,政治受難者集體受訪前已有默契;陳正雄的例子則讓我們知道,訪問者的立場亦影響訪錄之結果。 其他史料的部分,臺灣旅滬同鄉會在事件之初,地位相當重要,不但組成臺胞六團體向媒體發表言論,又與《文匯報》合作召開座談會,在各大媒體宣傳政府的失政與屠殺。但此組織已證實當時在中共地下黨控制下,因此相關言論可信度恐怕不高。葛超智《被出賣的

臺灣》書中的內容,無論對臺灣產業的描述、公務員數量、通貨膨脹的原因,乃至於美國軍官伊文斯的貪汙事件等,都與檔案資料不符,造假以詆毀陳儀政府的內容亦多。誠然,此書並非嚴謹的政府公文,也非學術著作,認真追究其內容真實性意義不大,但此作品影響臺灣極其深遠,令人搖頭。 陳其邁提出的「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賠償條例第六條之一」修正案,要對企圖否認或粉飾「現今二二八論述」,而傷害受難家屬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個人以為,在不影響自身利益的情況下,人們多會同情弱勢的一方。二二八受難家屬們的遭遇確實令人心痛而感同身受,但若因此將其作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圖騰,似乎又太過;為了保護他們的心靈不受傷害,而要立法封殺所有

不同看法的言論,以及立場相異的學術研究,恐怕適得其反。 近來的研究,多認同中共地下黨及臺共對二二八事件的發生並無直接關係;但真要說事件當中共黨的影響不大,則與眾多檔案及訪錄牴觸。國民政府統治臺灣初期,各種貪污腐敗、施政錯誤,左翼群眾不惜投入反對暴政的行列,包括中部的二七部隊、臺北的學生起義與南部的民主自治聯軍都與左翼有關。比起見風使舵、觀望局勢的騎牆派勝過許多。但也因為始終站在反抗的第一線上,遭遇最多的壓迫與傷害。現今的二二八研究擔心模糊焦點,也怕觸碰到受難家屬的傷口,多有顧忌,連官方論述也很少論及這一塊。 歷史事件本來就不應該只有一個面相,由立場不同的人來看,事件自然有不同的定位

。無論如何,以研究者的立場,不應將事件預設為善良與邪惡的對立,或是好人對抗壞人。一如《悲劇性的開端》所提:「我們相信讀者在認真思考導致此一事變錯綜複雜的因素時,不會將它視為一場好人對抗惡棍的殊死戰,而應視為一樁悲劇性的事故。」

地方節慶品牌建構發展之研究-以台中爵士音樂節為例

為了解決屏東三大日音樂節幾點開始的問題,作者陳易多 這樣論述:

伴隨著全球化與世界地球村的洪流趨勢下,社會的快速變遷也改變了國人於經濟產業、日常生活及價值觀的轉變。近年來,由於政府週休二日的政策提倡加上國民旅遊經驗的增加,臺灣各地方政府配合政策,開始重視地方觀光的行銷而高度的參與推展,如此也帶動地方特色文化與觀光文化產業等相繼興起之節慶活動,除了顯出在地風格文化外,也為節慶活動注入文化意義與傳承。地方推行節慶活動,無不希望活絡地方發展,也希冀節慶活動成為地方特色的一環;由此品牌性的觀念因應而生。本研究主要將以台中市政府為角色出發,探討地方能否透過藉由品牌建構的策略性過程,建立爵士音樂節作為台中市節慶活動的品牌可行性,及音樂節節慶行銷的永續性可行建議,目的

如下:。1.本研究主要目的旨在探討將台中爵士音樂節做為一品牌策略的可行性及品牌行銷的策略研究。研究中,主要深入探討政府的品牌建構方式及其策略之模式,研究了解爵士音樂節能每年舉辦執行之相關條件2.爵士音樂非本土在地文化,台中若要接續舉辦,又會有哪些困境或不足而須再改進之處;而研究結果期亦能為其他各縣市或其他經營管理者,若要舉辦大型藝文等節慶活動提供予之建議參考。對此,本研究針對節慶活動的辦理,從行銷理論,品牌的建立與管理做為一理論的架構基礎,在研究方法中透過文獻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做為研究的執行方式。研究發現,爵士音樂節慶在辦理過程中皆會有行銷的概念;品牌行銷的導入建立與傳統4P的形塑過程並不一樣

。在品牌行銷的過程中,首要便是設定目標市場。從各方的論述皆共同指出,節慶活動推行的目標市場很明確的就是以人為主。不同地即是立場發展的趨向。而品牌化發展的關鍵策略中,透過研究可統整出幾點重要條件:公部門的關鍵主張、展望國際、與地方文化融合、專業化與精緻化的導向。透過爵士音樂節帶出的實質效益,研究發現有:跨國際的參與,能提升地方能見度、活絡地方商業,提升地方經濟效益、提升政府形象,強化地方認同。而面對爵士音樂節未來發展之困境,歸納如下:一年一決的執行方式、活動地點位置過於飽和、經費的投入、爵士音樂節本質的局限、團隊人員的更迭、公部門未能賦予節慶有一關鍵策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