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總圖館藏查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另外網站屏東縣公共圖書館4+ - App Store也說明:屏東 縣公共圖書館,提供讀者輕鬆快速地取得圖書館的相關資訊。包括館藏查詢、圖書館訊息通知等。登入帳號及密碼驗證後,還可享有查詢個人借閱狀況、預約、續借等個人化 ...

國立臺南大學 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文化觀光資源碩士班 張靜宜所指導 林雲理的 阿公店溪與岡山市街的空間發展變遷 (1945年以前) (2021),提出屏東總圖館藏查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岡山、阿公店溪、治水工事、土地臺帳、地籍圖、空間變遷。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學系 林欣宜所指導 陳柏含的 帝國邊境的協商:南岬燈塔的興建歷史及影響(1867-1895) (2021),提出因為有 南岬燈塔、李仙得、大清海關、牡丹社事件的重點而找出了 屏東總圖館藏查詢的解答。

最後網站館際合作-館際資源共享 - 臺北市立大學圖書館則補充:館際資源共享 ; 東吳大學圖書館 (點此查詢/預約東吳館合證). 總館:台北市士林區臨溪路70號 城區:台北市中正區貴陽街一段56號. 冊數: 5冊. 借期:21天 ;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屏東總圖館藏查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阿公店溪與岡山市街的空間發展變遷 (1945年以前)

為了解決屏東總圖館藏查詢的問題,作者林雲理 這樣論述:

河川孕育人類文明,也是臺灣先民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礎,無論在聚落選址、交通、產業等,河川都扮演重要的角色。本文採取歷史地理學的研究途徑,使用土地臺帳、地籍圖等土地資料作為切入點,以高雄市岡山區的岡山老街所在地─岡山市街為研究區域,梳理清末到日治時期阿公店溪對其聚落發展的影響面向。更進一步探討日治時期為解決水災問題,針對阿公店溪展開現代化治水工事後,對岡山市街土地利用、空間發展所帶來的變遷與影響。臨阿公店溪的岡山市街,其聚落發展歷史與阿公店溪有著福禍相依的關係。清領時期阿公店溪是岡山平原南北運輸的聯外通道,岡山市街成為貨物的集散搬運之地;阿公店溪是岡山平原的農業灌溉水源,左右岡山平原的農業與聚落拓

墾;日治時期岡山市街亦依賴阿公店溪作為上水道的民生用水來源。然而阿公店溪每至雨期水災頻傳的水文特性,也讓岡山市街居民飽受生命財產損失。日治時期全臺治水事業展開背景下,昭和年間阿公店溪進行治水事業。其中兩次河川改道工事,改變岡山市街西側的阿公店溪流路。以昭和6年(1931)阿公店溪展開改道工事作為時間斷限。日治前期受阿公店溪流路限制的岡山市街,在街區發展上沿河川右岸呈現長條狀往南北向延伸。由於街區西側有河川阻擋,故日治前期重要交通建設、公共設施皆位於街區東側,帶動街區東側發展成為行政經濟中心。日治後期阿公店溪改道工事完成後,岡山市街街區得以有向東側以外擴張發展的可能。從岡山都市計畫公告圖中,日治

後期岡山市街被官方賦予的願景,是成為岡山郡內各項機能更完善的中心都市,而河川改道後的免浸水地,則成為可以提供上述機能的規畫空間。但隨之南進軍事政策確立,岡山成為日本海軍飛行場基地。在軍事力量主導下,岡山都市計畫願景未能執行完成,岡山市街街區空間轉而成為協助日本海軍相關需求的配置規劃,進而形塑出今日岡山都市地景的雛型。

帝國邊境的協商:南岬燈塔的興建歷史及影響(1867-1895)

為了解決屏東總圖館藏查詢的問題,作者陳柏含 這樣論述:

南岬燈塔坐落在恆春半島,日治時期曾入選臺灣八景,今日仍是熱門的旅遊景點。目前學界已能掌握南岬燈塔興建的主要脈絡,將其視為1867年羅發號事件後,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來臺協商、一手主導之結果,並由大清海關在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承擔興建之責。先行研究普遍突顯李仙得的影響力,但未進一步探討原住民、清政府官員與大清海關各方行動者對於南岬燈塔的態度及作為,更遑論燈塔落成後的影響。本論文認為,南岬燈塔是各方行動者在不同時間點、基於不同動機與關懷所造成之結果。李仙得雖在1872年3月與臺灣地方官員協商時,提出由大清海關在南臺灣興建燈塔之議,獲得臺灣地方官員首肯。然而直到牡丹社事件後,大清海關才承擔起在南

臺灣興建燈塔的相關事宜。海關態度之轉變,實與牡丹社事件後,清政府看待南臺灣番地之態度有密切關係。換言之,李仙得對南岬燈塔之興建並非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反而是大清海關與清政府官員有更大的影響力。透過燈塔管理員喬治・泰勒在南臺灣活動留下的書寫作為切入點,以原住民文化觀點角度觀之,南岬燈塔是各原住民群體之間,競爭、奪取影響力的新管道。南岬燈塔最後在1895年的「終結」,則反映清政府及海關體制的徹底結束,並顯現出該座燈塔始終與控制模糊的番地治權有著緊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