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國宅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台灣歷史研究所 楊護源博士所指導 許雄飛的 屏東市眷村之沿革與變遷--以大鵬七村、凌雲三村為例 (2010),提出崇仁國宅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屏東市、眷村、眷村改建。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崇仁國宅,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屏東市眷村之沿革與變遷--以大鵬七村、凌雲三村為例

為了解決崇仁國宅的問題,作者許雄飛 這樣論述:

清光緒二十年(1894),日本在甲午戰爭戰勝後取得台灣的主權,為了平定台灣山區原住民的反抗並取得資源,日本決定將當時算是先進科技的航空事業引進台灣,並在屏東六塊厝地區修築了台灣第一座飛行場並正式進駐飛行單位,開啟了台灣的航空時代,讓屏東登上了台灣航空事業的舞台。後來八年抗戰中的爆發及與美國的關係的日漸緊張,駐紮在屏東的飛行部隊編制因此不斷擴大,為了解決進駐部隊人員居住的需求在屏東市區興建了「崇蘭陸軍官舍群」,這批房舍日後為國民政府接收沿用並成立了屏東市數個眷村。 日本戰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根據「開羅宣言」進駐台灣,但不久便因與共產黨的內戰失利失去了中國大陸的統治權

播遷來台。為了安置撤退來台的軍民,國民政府為其興建集中之住所,自此「眷村」這個名詞正式登上了台灣歷史的舞台。而因為日治時代屏東為日本航空重鎮,國民政府進駐屏東市的部隊以空軍居多。為了解決陸續進駐的空軍部隊及其眷屬的居住需求,屏東市前後興建了約20個眷村及3個職務官舍,其中便包括了本文的主角,地處屏東市西側高屏溪畔六塊厝地區的「大鵬七村」和「凌雲三村」。 時光荏苒,基於眷村逐漸老舊的房舍,加上都市土地利用的問題,民國67年(1978)國防部訂定「國軍老舊眷村重建試辦期間作業要點」並奉行政院核定後實施,民國85年(1996),立法院通過「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一舉將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提升法律

層級,而且較具強制性,規模也較舊制為大,而屏東市也因此開始了眷村改建的工程。 在民國102年(2013)「崇仁新村」完工後,「大鵬七村」和「凌雲三村」的剩下居民將遷往居住,兩個眷村就此步入了歷史。在這波眷村改建計畫完成後,屏東市已存在了70餘年的老舊眷村絕大多數已改建完畢。所有的傳統眷村均將拆除,僅留下勝利新村50棟和崇仁新村成功區21棟一共71棟日式眷。至此,屏東市已無所謂的傳統眷村,失去了存在空間的傳統眷村文化將真正的走入歷史,逐步的融入台灣的社會中。 因此許多地方近來陸續舉辦的眷村文化活動,屏東縣並打算成立眷村文化園區,希望藉由這些作法,讓眷村文化,能夠在歷史上留下屬於自己的

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