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文藝復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巴洛克文藝復興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江明麗寫的 和風老屋旅行散策:尋訪日式建築,走入老台灣的時代記憶、懷舊聚落、生活情境 和莊仲平的 提琴工作室裡的樂章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巴洛克VS 文藝復興-Baroque VS Reinassance也說明:文藝復興 與巴洛克的差別在於唯美與寫實。 同一幅畫或是雕像描述著同一個人或景物,但是呈現方式和表達的訊息卻截然不同。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山岳 和華滋所出版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音樂學系 王敏蕙所指導 林書羽的 巴赫降B大調第一號《組曲》BWV825之分析與詮釋研究 (2021),提出巴洛克文藝復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巴赫、《英國組曲》、《法國組曲》、《組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學系 翁佳芬所指導 潘國慶的 韓德爾《烏德勒支感恩頌歌》作品分析與指揮詮釋 (2021),提出因為有 韓德爾、烏得勒支、感恩頌歌、《烏得勒支感恩頌歌》的重點而找出了 巴洛克文藝復興的解答。

最後網站巴洛克式建筑: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建筑风格,希腊文明的延伸則補充:文艺复兴 以来,英国社会各个方面都得到很大程度的开放,在艺术方面更是大加发展。由单纯的美术艺术延伸到富有内涵的艺术建筑风格上,这一创举也是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巴洛克文藝復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和風老屋旅行散策:尋訪日式建築,走入老台灣的時代記憶、懷舊聚落、生活情境

為了解決巴洛克文藝復興的問題,作者江明麗 這樣論述:

  探訪台灣在地日式老建築,時空背景回溯百年前,   一磚一瓦,一片牆一根柱,都有歷史和典故……   上個世紀,小小的台灣島在日本殖民下,   一座座日式屋舍、鐵道車站、糖廠、神社,如雨後春筍般,遍地生根。   金瓜石採礦風華,留下許多日式老宅和礦業文物;   嘉義林場帶動木業興盛,築起可觀的日式民居;   日本子民大量移居花蓮豐田,移民村藏有東洋生活樣貌,   甚至,因製菸業而築起鳳林一帶綠意環繞的菸樓聚落;   加上一條縱貫線鐵道開通,串起全台北中南七大經典日式風格車站……   這種種,成就了今日島嶼上、街巷間一簇簇溫婉細緻的建築風情。   ◎28幢和風老屋──承載時代記憶與人文土

地的故事   台灣這片土地,歷經1895~1945日本殖民五十年,從鐵道車站、州廳官舍、醫療院所,到糖廠、酒廠、菸廠、林場、茶廠,甚至連監獄、穀倉、碾米廠都有東洋氣息,處處可見日式建築的蹤影。   歷經時代演變,老屋修復或翻新,如今成了旅人懷舊尋幽的去處。本書精選全台28個日式特色建築,包含純日式屋舍,以及融入西方巴洛克、文藝復興建築語彙的和洋折衷式樣。   走進一幢幢日式老房子,看日治時期小販市場的景況、百年製茶廠的歷史珍寶;教職員的宿舍裡,重現教育家昔時的生活情境;走進日治時期監獄,一窺木造、磚造、鬼瓦融合,並開有「貓道」的監獄建築文化;紅磚搭配灰白泥牆裝飾的洋樓官邸,不分古今,持續散

發古典與優雅氣息;旗山車站八角形尖塔散發的哥德風情,教人目光一亮;到碾米廠去看三層樓高的木造碾米機,在老建築裡來一趟稻米文化旅行……   建築是城市的風景,老建築更有著訴說不盡的故事。循著時光線索,在洋溢和風的屋宇中,一邊欣賞匠人的巧思,了解建築技法和美學價值,一邊聽舊時代的故事,還可學習茶道、劍道,穿上和服飲茶、賞日式庭園,了解日治時期礦業、林業、製糖、菸草產業的興衰景況,重溫百年前的生活情境。   ◎16項必賞日式建築元素──看熱鬧也懂門道   欣賞日式老屋之美,認識東洋建築名詞是入門的功課。本書精選16項必賞日式建築元素,帶你認識懸魚、鳥居、破風、鬼瓦各有何作用?屋頂、門廊、天井、雨

淋板藏著哪些建築意涵?從而了解日式老屋經典的造型式樣、建材工法、裝飾擺設及生活空間運用等,見識早年的生活智慧,來一趟知性與感性兼具的旅行。   ◎10個老屋特輯──散步懷舊街廓,新與舊演繹風華   一座日式建築,就是一個時代與土地的故事,串起豐厚的人文地貌。本書延伸10個老屋特輯,以「老屋改建新風貌,走入空間活用」的概念,帶你穿街走巷,在日式氛圍濃厚的屋舍、街廓間,來一趟和風小旅行。台灣從北到南皆有日式建築遺蹟可賞:   ✽保有日治時期蓬勃商業街廓風貌的迪化街──早年台北城繁華的縮影,從南北貨、中藥材鋪,乃至轉型經營的藝文空間或餐館,融合新舊建築之美。   ✽有背山環水地理優勢的大溪──

日治時期陸續興建公會堂、武德殿與四連棟警察宿舍,百年來,老屋老樹相依相襯,保有濃厚的舊城風光。   ✽自成一股文風的雲林斗六、虎尾街市──早年因虎尾糖廠設立,帶動運輸鐵道興建,讓雙城同時沾光,留下官邸、郡役所及日式宿舍群遺蹟,如今文創小店進駐,翻轉新意,飄揚著書香與咖啡香。   ✽水陸運輸發達的哈瑪星──日治時期高雄港邊通往魚市場的一條鐵道,早年企業會社與行政機構紛紛進駐,日式傳統屋宇、和洋折衷樓房、老車站、日式茶亭與文史工作站,都是古蹟散步的亮點。   喜歡老舊事物的你,跟著這本書在島嶼上遊逛,悠閒尋訪日式老屋串起的街巷風情與人文故事。這些舊時代建築歷經整修或重建,改以咖啡館、民宿、食

堂、書店、茶樓、文創空間面貌展現,洋溢嶄新的東洋風情,持續在島嶼上熠熠發光閃亮。 本書特色   ★本書精選全台具特色且保留完好、有參觀價值的日式建築,依各縣市劃分,一次完整搜羅,方便旅行時一遊。   ★從時代背景談起,走入日治五十年,一探當時的社會氛圍和生活實況,了解日式建築廣泛散落在各行各業的興衰景況。   ★採訪地方文史工作室及古蹟導覽員,延伸日式建築相關知識,從中了解東洋老屋的建築用材、結構設計、美學意涵及老屋創建的故事,提供遊賞之餘,吸收多元的文化常識。   ★以人文結合旅遊的角度,了解建築古今的演變和時代背景故事,增添遊賞時的興味與深度。 名人推薦   【盛情推薦】   

1/2藝術蝦/城市畫家   小淇/日本神社寺院中毒者   水瓶子/青田七六文化長   林崇傑/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局長、日本東京大學工學博士   曹馥年/旅行作家   (依姓氏筆畫排序)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全盤西化的大正浪漫,到後來昭和時代的建築有所不同,這些點滴細節,全部都顯露在本書中,近幾年的老屋再利用,更凸顯台灣多元文化的珍貴。」──水瓶子/青田七六文化長   「日式建築在台灣有著一種特別親切的況味。百年時光恍如昨日,如此真實的在我們身邊。作者帶著我們探訪這滄桑與美感同在、歲月與記憶交輝的一頁頁歷史情境,讓我們更愛上這片土地與生活在這裡的人事物。何其有幸,我們生在其中!」──林

崇傑/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局長、日本東京大學工學博士  

巴洛克文藝復興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和風老屋旅行散策:尋訪日式建築,走入老台灣的時代記憶、懷舊聚落、生活情境」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江明麗
   
內容簡介:
探訪台灣在地日式老建築,時空背景回溯百年前,
一磚一瓦,一片牆一根柱,都有歷史和典故……
  
上個世紀,小小的台灣島在日本殖民下,
一座座日式屋舍、鐵道車站、糖廠、神社,如雨後春筍般,遍地生根。
金瓜石採礦風華,留下許多日式老宅和礦業文物;
嘉義林場帶動木業興盛,築起可觀的日式民居;
日本子民大量移居花蓮豐田,移民村藏有東洋生活樣貌,
甚至,因製菸業而築起鳳林一帶綠意環繞的菸樓聚落;
加上一條縱貫線鐵道開通,串起全台北中南七大經典日式風格車站……
這種種,成就了今日島嶼上、街巷間一簇簇溫婉細緻的建築風情。
  
◎28幢和風老屋──承載時代記憶與人文土地的故事
  台灣這片土地,歷經1895~1945日本殖民五十年,從鐵道車站、州廳官舍、醫療院所,到糖廠、酒廠、菸廠、林場、茶廠,甚至連監獄、穀倉、碾米廠都有東洋氣息,處處可見日式建築的蹤影。
  
  歷經時代演變,老屋修復或翻新,如今成了旅人懷舊尋幽的去處。本書精選全台28個日式特色建築,包含純日式屋舍,以及融入西方巴洛克、文藝復興建築語彙的和洋折衷式樣。
  
  走進一幢幢日式老房子,看日治時期小販市場的景況、百年製茶廠的歷史珍寶;教職員的宿舍裡,重現教育家昔時的生活情境;走進日治時期監獄,一窺木造、磚造、鬼瓦融合,並開有「貓道」的監獄建築文化;紅磚搭配灰白泥牆裝飾的洋樓官邸,不分古今,持續散發古典與優雅氣息;旗山車站八角形尖塔散發的哥德風情,教人目光一亮;到碾米廠去看三層樓高的木造碾米機,在老建築裡來一趟稻米文化旅行……
  
  建築是城市的風景,老建築更有著訴說不盡的故事。循著時光線索,在洋溢和風的屋宇中,一邊欣賞匠人的巧思,了解建築技法和美學價值,一邊聽舊時代的故事,還可學習茶道、劍道,穿上和服飲茶、賞日式庭園,了解日治時期礦業、林業、製糖、菸草產業的興衰景況,重溫百年前的生活情境。
  
◎16項必賞日式建築元素──看熱鬧也懂門道
  欣賞日式老屋之美,認識東洋建築名詞是入門的功課。本書精選16項必賞日式建築元素,帶你認識懸魚、鳥居、破風、鬼瓦各有何作用?屋頂、門廊、天井、雨淋板藏著哪些建築意涵?從而了解日式老屋經典的造型式樣、建材工法、裝飾擺設及生活空間運用等,見識早年的生活智慧,來一趟知性與感性兼具的旅行。
  
◎10個老屋特輯──散步懷舊街廓,新與舊演繹風華
  一座日式建築,就是一個時代與土地的故事,串起豐厚的人文地貌。本書延伸10個老屋特輯,以「老屋改建新風貌,走入空間活用」的概念,帶你穿街走巷,在日式氛圍濃厚的屋舍、街廓間,來一趟和風小旅行。台灣從北到南皆有日式建築遺蹟可賞:
  
✽保有日治時期蓬勃商業街廓風貌的迪化街──早年台北城繁華的縮影,從南北貨、中藥材鋪,乃至轉型經營的藝文空間或餐館,融合新舊建築之美。

✽有背山環水地理優勢的大溪──日治時期陸續興建公會堂、武德殿與四連棟警察宿舍,百年來,老屋老樹相依相襯,保有濃厚的舊城風光。
  
✽自成一股文風的雲林斗六、虎尾街市──早年因虎尾糖廠設立,帶動運輸鐵道興建,讓雙城同時沾光,留下官邸、郡役所及日式宿舍群遺蹟,如今文創小店進駐,翻轉新意,飄揚著書香與咖啡香。
  
✽水陸運輸發達的哈瑪星──日治時期高雄港邊通往魚市場的一條鐵道,早年企業會社與行政機構紛紛進駐,日式傳統屋宇、和洋折衷樓房、老車站、日式茶亭與文史工作站,都是古蹟散步的亮點。
  
  喜歡老舊事物的你,跟著這本書在島嶼上遊逛,悠閒尋訪日式老屋串起的街巷風情與人文故事。這些舊時代建築歷經整修或重建,改以咖啡館、民宿、食堂、書店、茶樓、文創空間面貌展現,洋溢嶄新的東洋風情,持續在島嶼上熠熠發光閃亮。
  
作者簡介:江明麗
  曾任職於多家旅遊媒體記者,因職務跑遍世界,包括日本、荷蘭、德國、泰國、美加、中國、俄羅斯、埃及等,其中以中國、日本最為密集,目前專攻台灣旅遊、美食之報導。個人著作有《量身訂作住民宿》、《百年好店》、《嚴選正港台灣味小吃南部篇、東部篇》、《宜蘭美好小旅行》、《花蓮美好小旅行》、《嘉義美好小旅行》、《高雄美好小旅行》、《苗栗美好小旅行》等超過10本著作,現為自由撰稿者及HERE雜誌固定特約記者。

巴赫降B大調第一號《組曲》BWV825之分析與詮釋研究

為了解決巴洛克文藝復興的問題,作者林書羽 這樣論述:

巴洛克時期是一段延續文藝復興的興盛,並開創嶄新的時期。被尊稱為「音樂之父」的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 1750),為巴洛克重要的音樂家之一。巴赫使用傳統古典組曲結構、賦格模進與對位手法組成的複音織度,融合創新成自己獨特的內涵。 本研究共分為六章。首先第一章是緒論,第二章為巴赫的生平,探討巴赫年少成長與威瑪、柯登、萊比錫時期的創作。第三章介紹巴赫的鍵盤作品,及鍵盤作品中所運用之舞曲風格與特色說明。第四章針對巴赫第一號《組曲》BWV825鍵盤作品中,曲式段落與和聲架構做分析,進而依據舞曲風格特色、及上述研究完成第五章的演奏詮釋。最後經

由前面五章的歸納,整理出第六章的結論。

提琴工作室裡的樂章

為了解決巴洛克文藝復興的問題,作者莊仲平 這樣論述:

★本書榮獲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中小學優良藝術出版品」推薦 猶如輕風拂面般輕鬆流暢的文字,卻有讓讀者一篇接一篇欲罷不能的魔力。   學樂器、愛音樂者,閱讀此書如遇知音  與音樂無淵源者,則不斷有挖寶的驚喜。   跟著作者對提琴的熱情與豐富知識,一步步進入外人難窺堂奧的提琴世界,或知悉「秘密」,或讚佩工藝,或對於特別的製琴城鎮之旅印象深刻,不知不覺也能體會其間趣味,並愛上提琴,更進一步了解音樂、藝術與古董。   提琴充滿著神祕性與藝術氣息,自古未有樂器如提琴一般,具有如此豐富的文化內涵。   人們鑽研琴藝、尋覓收藏名琴、探討製琴的祕密,曲折的過程交織成一首首動人心弦的樂章。環繞在提琴周圍的人,如製

琴師、修琴師、演奏家及琴商,他們的故事不曾間斷,精釆的情節,絕對引人入勝。   本書描述作者多年來學琴、製琴、修琴的各種經歷,及其觀察所得。此中既有人性的爾虞我詐,也有愛情的溫馨感人;也提到了提琴經濟的興衰,製琴名城的歷史滄桑,以及新興琴鎮的崛起,和工業化製琴所帶來的影響。當然,不可或缺的,作者也介紹了提琴各個部件的材質與特性,和它們對於一把好琴所帶來的決定性作用。看完此書,讀者必可對於提琴的各個方面有全面性的認識。 作繪者簡介 莊仲平   英國里茲大學碩士。曾在工業界服務多年並兼任大學講師。   自幼喜愛提琴與古典音樂,因此拜師學習演奏、製琴與製弓,長期致力於提琴樂器的研究。   著作:  

提琴的秘密(城邦果實∕藝術家)  提琴之愛(大燕如果)  世界著名跳蚤市場與古董市集(藝術家) 自 序1. 神秘的小提琴1.1一支神秘的小提琴1.2提琴與宿命1.3藝術家的堅持1.4一支紅色古琴的真偽1.5中國古董小提琴1.6古琴的價值1.7我與小提琴1.8我與大提琴1.9低音提琴1.10提琴演奏課1.11提琴的交易陷阱1.12提琴的藝術性1.13夢幻音樂女友 2. 提琴工作室裡的春天2.1未來的老製琴師2.2提琴工作室裡的春天2.3製琴秘笈像魔戒2.4提琴油漆的祕密2.5提琴工作室殺人事件2.6提琴工作室鹹豬手事件2.7一個提琴師傅的回憶2.8古琴的修理2.9變調的大提琴2.10提琴補習事

件 3. 琴弓的藝術3.1製弓課3.2老製弓師的精神3.3弓頭製作的藝術3.4琴弓尾庫的製作3.5琴弓工廠的高階師傅3.6琴弓客戶3.7製弓城鎮渭塘 4. 製琴城鎮之旅4.1克雷蒙納之旅4.2布雷西亞之旅4.3米騰瓦之旅4.4密爾古之旅4.5福森之旅4.6提琴之鄉泰興4.7製琴大師畢索洛蒂4.8製琴大師莫納西 作者序   提琴這個浪漫的題材,充滿著神祕性與藝術氣息,自古未有樂器如提琴一般,具有如此豐富的文化內涵,宜於散文與小說的創作。   提琴是有生命的,擁有起伏的歷程與滄桑,宿命般的悲歡離合。提琴在美學角度上,不但具有美妙的音韻,也擁有迷人的外型。提琴的故事,可能充滿幻想,如一首感人肺腑的

詩篇,在現實中,也有凡俗的一面,包括許多爾虞我詐的交易陷阱、不為人知的製琴祕笈,與隱匿許久的殺人事件。   人們鑽研琴藝、尋覓收藏名琴、探討製琴的祕密,曲折的過程交織成一首首動人心弦的樂章。環繞在提琴周圍的人,如製琴師、修琴師、演奏家及琴商,他們的故事不曾間斷,精釆的情節,絕對引人入勝。   對一個製琴師來說,製琴是禪的精神,而非工匠的生產活動,它能夠沈澱心靈,追求性靈與自然間的互動感應。琴弓製造雖是一種工藝,但製弓師用心血來打造,猶如從事一種藝術工作,也算是個藝術家。若以這樣的精神工作,製琴製弓不只是藝術,而是超越了工作、責任,超越了藝術的範疇,已屬於宗教般的虔誠與信念了。   筆者多年來奏

琴、製琴、製弓、也寫琴書,長期置身提琴藝術的情事之中,曾撰寫了功能性的「提琴的祕密」及著重歷史考據的「提琴之愛」二書。我花費那樣長的時間,去探究一種樂器,最後發現只有文藝能夠闡述提琴的本質,因此我繼續寫作「提琴工作室裡的樂章」一書。此創作乃散文式小說,或小說式散文,文學的特質本來就是虛實交錯,亦假似真,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在此要感謝鄭亞拿老師在音樂與文學上的指導,及高談出版社之賞識與出版。 一支神秘的小提琴為了探訪偉大的小提琴家塔替尼的遺跡,我來到義大利古城帕都瓦。我在帕都瓦的大街小巷,悠閒地彳亍而行,只見二旁都是五百年以上的老屋,整個建築、街道、城市,皆維持數百年不變的羅馬式風格,建

築風格遠在巴洛克、文藝復興或歌德式之前,石雕因歲月而風化,石牆也因年代而腐蝕,壁畫因時間而剝落。城裏有座聖安東尼大教堂,這是間雄偉壯觀的教堂,拜占庭風格的建築,有童話般的穹頂,如夢幻似尖塔。若非街上人來人往,我以為這是座夢幻的虛擬城市。白天觀光客來來往往,欣賞古蹟,益發思古之悠情。但入夜以後,街屋內漆黑一片,房屋門戶緊閉,人影逐一消失,就像鬼城一般,原來這些房子無人居住,只有一樓在白天時充當店面,傍晚打烊後,老闆與店員都回家休息,因此人去樓空,街道杳無人跡,連一盞燈火也沒有。在這些店面之中,陳設最為古舊的,是一家古董店,主要是賣古董傢俱,深邃的房內,從外面看不到盡頭,堆滿了古舊桌椅櫥櫃,幾盞日

光燈的光線都被吸納,陰暗得看不清東西。而外頭櫥窗上擺了六支小提琴,雖然琴身與油漆顯現污黑破舊,但卻讓我目光一亮,我隔著玻璃窗探視,決定進門看個仔細,我一支支地拿起來端詳,可惜都有些瑕疵,都是要命的面板裂縫。個子稍矮又有點禿頭的老闆,外型像電影裏典型的義大利老人,看我對提琴有興趣,便示意我:「店後面還有其他琴,剛進貨的,裝在琴盒裏還來不及擺上櫥窗。」在店後桌上,首先就是一支有獅子頭的小提琴,這讓我大為驚喜,自從幾年前一支女神頭的小提琴失之交臂後,曾惋惜甚久。可惜這支獅子頭的小提琴面板有明顯裂痕,而獅子頭也刻得相當粗糙,用來收藏或實用都不相宜。老闆接著又打開一個琴盒,裏面還有一支琴,這支琴倒完整無

瑕,面板木料相當不錯,木紋間距適當均勻,現代已難挑到如此上好的木料,面漆有點磨損,背板是單板的楓木,花紋細緻也是上流木料。我最欣賞的是它的油漆,像油脂般地光滑溫潤,這是古義大利琴才有的油漆質感。現在很多提琴的油漆不是太亮,顯得粗俗,就是太薄,呈現無精打彩的乾燥感。我撥一下琴弦,四弦發出準確的和弦,音質聽來也和諧。這應該是近日才調過音,琴弦上還沾著松香,面板也有一些新掉落的松香粉,好像昨天才剛拉過,所以這是一支可拉的實用琴。由邊緣的磨損狀況看來,它是經常在演奏使用的。我把提琴抬到頭頂高度,把音孔湊著燈光,我的視線從音孔穿進音箱內部,想看看標籤,可是在貼標籤的位置卻是空白的,我無從知悉這支琴的作者

與年代。

韓德爾《烏德勒支感恩頌歌》作品分析與指揮詮釋

為了解決巴洛克文藝復興的問題,作者潘國慶 這樣論述:

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為巴洛克時期重要的音樂家。出生於德國哈勒。一七一○年初訪英國,一七一二年韓德爾獲准再度赴英,而後在此度過一生。一七一二年至一七一三年,韓德爾為紀念烏得勒支戰役的勝利創作《烏得勒支感恩頌歌》(Utrecht Te Deum),這是一部壯大雄渾的典禮用宗教音樂。《烏得勒支感恩頌歌》以感恩頌歌(Te Deum)將拉丁文經文翻譯成英文歌詞,二十九節經文分為三大部分,包含了獨唱、重唱與合唱共十首樂曲,並加入樂器伴奏。此十首樂曲組成以經文為結構依據、典雅多變的樂曲風格,展現韓德爾的寫作技法,也成為韓德爾往後的宗教作品常常借用的素

材來源。《烏得勒支感恩頌歌》為韓德爾第一部大型英文宗教合唱作品,內容共有十首樂曲。第一曲〈天主,我們讚頌祢〉為序曲與合唱曲;第二曲〈所有天使,諸天和一切威能〉為女低音二重唱與男聲齊唱;第三曲〈蓋露賓和塞拉芬〉為女高音二重唱與合唱曲;第四曲〈聖徒們榮耀的歌隊〉獨唱與合唱曲,前者使用了男高音獨唱、男低音獨唱與女高音二重唱分別代表三種行進的隊伍,後者代表各地教會;第五曲〈祢為拯救人類〉為女低音獨唱、四重唱與合唱曲;第六曲〈我們相信祢將再來〉為唯一一首使用長笛的重唱與合唱曲;第七曲〈我們每天不斷地向祢歌詠〉為雙合唱編制的樂曲,展現榮耀上帝時喜樂的心情;第八曲〈我們讚美祢的聖名〉為具文藝復興古風格的合唱

曲;第九首〈上主,請賜予〉為女低音二重唱、重唱與合唱曲;第十首〈上主,我全心依靠祢〉為合唱曲。《烏得勒支感恩頌歌》雄渾且精細多變的音樂風格,貼切地傳達了經文的內涵。雖未受到後世太多注目,但其成就仍不可抹滅,研究者希望藉此提供日後研究或演唱此部感恩頌歌之參考。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探討研究動機、研究範圍與內容、及研究方法與文獻;第二章「背景探究」分為三節,分別論述韓德爾之生平、感恩頌歌的發展、及本作品歌詞之分析;第三章「創作手法分析」分為十節,依序論述本作品中十首樂曲之創作手法;第四章「音樂詮釋」共分十節,給予十首樂曲演出之詮釋與建議;第五章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