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音樂英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巴洛克音樂英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RobertClarsonLeach寫的 偉大作曲家群像-白遼士 和PeggyWoodford的 偉大作曲家群像-舒伯特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巴洛克时期音乐(Baroque Period)也說明:英文 名, Baroque, 流行年代, 1600-1750 ... 巴洛克音乐的一些特点(Baroque),它的节奏强烈、跳跃,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 ... 巴洛克音乐是后期发展的一个基础。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足智文化有限公司 和足智文化有限公司所出版 。

國立嘉義大學 音樂學系研究所 劉榮義所指導 王怡茜的 王怡茜二場雙簧管獨奏會樂曲解說 (2021),提出巴洛克音樂英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雙簧管、巴哈、泰勒曼、史特勞斯。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學系 翁佳芬所指導 潘國慶的 韓德爾《烏德勒支感恩頌歌》作品分析與指揮詮釋 (2021),提出因為有 韓德爾、烏得勒支、感恩頌歌、《烏得勒支感恩頌歌》的重點而找出了 巴洛克音樂英文的解答。

最後網站音樂漫談- 巴洛克音樂數字低音 - 墨爾本在地人,Melbournian則補充:数字低音与历史上的持续低音(basso continuo)关系密切,后者在巴罗克时期(约1600-1750年)几乎所有流派的音乐中都用作即兴伴奏,但现代音乐中极少使用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巴洛克音樂英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偉大作曲家群像-白遼士

為了解決巴洛克音樂英文的問題,作者RobertClarsonLeach 這樣論述:

  「貝多芬在我面前開創了音樂的新世界,就如莎士比亞揭示了詩歌的新世界一樣。」──白遼士     音樂史上的浪漫時期是從1820年到1900年,這個時期的特徵是注重主觀、崇尚理想,打破一切傳統形式,以豪放的個人情緒為主,並且強調情感表達的自由。提到浪漫樂派,我們通常都會直接想到「德國浪漫樂派」,而極少人會聯想到「法國浪漫樂派」。在「德國浪漫樂派」中,自貝多芬從古典樂派跨越到浪漫樂派,經由舒伯特、舒曼、孟德爾頌,再由布拉姆斯、華格納,乃至於馬勒,如此自然相傳成為一絛壯麗巨流的現象,並沒有同樣地形成於法國,倘若「法國浪漫樂派」這個說法也能夠成立的話,那應該是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白遼士。法國本身

即時產生了一位偉大的作曲家,他就是法國音樂的救世主——幻想大師白遼士。     白遼士從小生長在一個不安定的時局裹,當時由於法國大革命的衝擊,產生了宗教分裂與無神論的興起,白遼士的父親正是一位無神論的外科醫師,母親是一位非常虔誠的天主教徒。他的一生,可說是在「戰鬥」中渡過,因為他長年身處於天主教信仰與貴族氣質的法國樂壇,而這種環境裹不可能默認像他這樣的怪人存在。他是一位忠貞的浪漫主義追求者,這種追求浪漫主義的執著態度與毅力也轉變成他苦戰的幻想根源,但是終其一生,法國對他的作品不僅未曾關心,甚至帶有敵意;反而是德國人認同他偉大的獨創性,並加以讚揚,因此白遼士在國內並末嚐到勝利的果實,卻在國外屢放

光芒。他的音樂一直要到二十世紀才獲得世人的推崇。他生時除了李斯特和帕格尼尼之外,不被同胞所了解。     白遼士受到貝多芬主題中心觀念的影響,獨創標題音樂的固定樂思,並從帕格尼尼的超人演奏技巧中探求其運用於管弦樂中之可能性,進而以標題音樂的固定觀念創立固定樂思的手法,並運用於交響樂之中。因此我們可以說,法國音樂自盧利、庫普蘭以及拉摩以來,經過了一個世紀,才出現白遼士。白遼士極成功地把標題巧妙地注入音樂之中,使法國浪漫音樂一舉形成,其後由法朗克、佛瑞與聖桑等延續下來,在這樣的世代接替中,我們可以肯定,白遼士對於法國浪漫樂派實在太重要了。     本書插圖豐富,將這位偉大的歐洲浪漫主義先驅的生平娓

娓道來,不論是音樂愛好者,或是研究白遼士生平和時代的專業人員,都是一本珍貴好書。

王怡茜二場雙簧管獨奏會樂曲解說

為了解決巴洛克音樂英文的問題,作者王怡茜 這樣論述:

第一場獨奏會演出曲目理查.史特勞斯(1864-1949):D大調協奏曲給雙簧管與小樂團,TrV292I. 中庸的快板II. 行板III. 甚快板–快板泰勒曼(1681-1767):十二首雙簧管無伴奏幻想曲,第四首,TWV40:5,降B大調I. 行板II. 快板III. 急板中場休息董尼才悌(1797-1848):G大調英國管小協奏曲I. 行板II. 快板里茲(1812-1877):f小調雙簧管協奏曲作品,作品33I. 綿延的行板II. 間奏曲:流暢的稍快板III. 終曲:活躍的稍快板第二場獨奏會演出曲目巴哈(1685-1750

):D小調雙簧管協奏曲,作品1059I. 快板II. 緩板III. 急板帕斯庫里(1942-1924):向貝里尼致敬給英國管與鋼琴中板–輝煌的快板–行板–稍快板中場休息費雷爾.費蘭(1966- ):《魔法森林》給雙簧管與管樂團I. 小精靈II. 小仙子III. 小矮人多拉悌(1906-1988):五首雙簧管獨奏曲I. 蟋蟀與螞蟻II. 情書III. 三聲部賦格V. 魔術師

偉大作曲家群像-舒伯特

為了解決巴洛克音樂英文的問題,作者PeggyWoodford 這樣論述:

  浪漫派的先驅,後古典樂派代表人物-舒伯特!   一七九七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舒伯特只有九歲的時候,彈奏樂器的能力已比父親和兄長為高,還學會了彈風琴、聲樂及和聲,十一歲時進入維也納皇家神學院學習音樂。他在創作歌曲方面的能力極強,在他短短的31年生命中,總共譜出了約一千多首作品,其中藝術歌曲就有六百多首。世人所熟知的《紡織女葛麗卿》、《魔王》、《美麗的磨坊少女》、《流浪者的夜歌》、《冬之旅》等歌曲,皆是他所流傳下來的音樂傑作。除了旋律動人外,他為這些曲子所寫的鋼琴伴奏比他的鋼琴獨奏作品更令人感嘆與驚愕;因為在這些歌曲中,鋼琴伴奏已不再單純只是伴奏,它甚至具有詮釋歌詞的效

果;聲樂、詩詞與鋼琴三者已融為一體。更重要的是,他把從詩詞中所得到的靈感,用音樂來描述,而成為一種風格。這種創新的作曲手法,影響了日後浪漫樂派作曲家在鋼琴曲(Character Pieces)方面的創作。   雖然舒伯特的鋼琴造諧頗深,以抒情的旋律聞名,而且總是能夠自然流露、渾然天成,卻從不曾開過一場音樂會;不像莫札特、貝多芬、李斯特、帕格尼尼等,不僅是出名的作曲家亦是演奏家。舒伯特一生皆在貧窮中度過,除了少數好友欣賞他的音樂之外,他的作品在當時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一般大眾對他幾乎一無所知。但今天他卻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   後人筆下的舒伯特是一個懷才不遇的天才,作者伍德福

特(Peggy Woodford)在本書中追溯舒伯特在世時的生活與交友情況,解析其音樂創作之發展,與維也納在1814年國會時期開始後,社會政治之風氣。籍著當時的文件記載,舒伯特的私人信件,以及親密友人的回憶,重現一代作曲大師生前的風貌。書中還收錄了舒伯特的手稿及生前出版的曲譜等珍貴史料。

韓德爾《烏德勒支感恩頌歌》作品分析與指揮詮釋

為了解決巴洛克音樂英文的問題,作者潘國慶 這樣論述:

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為巴洛克時期重要的音樂家。出生於德國哈勒。一七一○年初訪英國,一七一二年韓德爾獲准再度赴英,而後在此度過一生。一七一二年至一七一三年,韓德爾為紀念烏得勒支戰役的勝利創作《烏得勒支感恩頌歌》(Utrecht Te Deum),這是一部壯大雄渾的典禮用宗教音樂。《烏得勒支感恩頌歌》以感恩頌歌(Te Deum)將拉丁文經文翻譯成英文歌詞,二十九節經文分為三大部分,包含了獨唱、重唱與合唱共十首樂曲,並加入樂器伴奏。此十首樂曲組成以經文為結構依據、典雅多變的樂曲風格,展現韓德爾的寫作技法,也成為韓德爾往後的宗教作品常常借用的素

材來源。《烏得勒支感恩頌歌》為韓德爾第一部大型英文宗教合唱作品,內容共有十首樂曲。第一曲〈天主,我們讚頌祢〉為序曲與合唱曲;第二曲〈所有天使,諸天和一切威能〉為女低音二重唱與男聲齊唱;第三曲〈蓋露賓和塞拉芬〉為女高音二重唱與合唱曲;第四曲〈聖徒們榮耀的歌隊〉獨唱與合唱曲,前者使用了男高音獨唱、男低音獨唱與女高音二重唱分別代表三種行進的隊伍,後者代表各地教會;第五曲〈祢為拯救人類〉為女低音獨唱、四重唱與合唱曲;第六曲〈我們相信祢將再來〉為唯一一首使用長笛的重唱與合唱曲;第七曲〈我們每天不斷地向祢歌詠〉為雙合唱編制的樂曲,展現榮耀上帝時喜樂的心情;第八曲〈我們讚美祢的聖名〉為具文藝復興古風格的合唱

曲;第九首〈上主,請賜予〉為女低音二重唱、重唱與合唱曲;第十首〈上主,我全心依靠祢〉為合唱曲。《烏得勒支感恩頌歌》雄渾且精細多變的音樂風格,貼切地傳達了經文的內涵。雖未受到後世太多注目,但其成就仍不可抹滅,研究者希望藉此提供日後研究或演唱此部感恩頌歌之參考。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探討研究動機、研究範圍與內容、及研究方法與文獻;第二章「背景探究」分為三節,分別論述韓德爾之生平、感恩頌歌的發展、及本作品歌詞之分析;第三章「創作手法分析」分為十節,依序論述本作品中十首樂曲之創作手法;第四章「音樂詮釋」共分十節,給予十首樂曲演出之詮釋與建議;第五章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