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簡章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另外網站招生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也說明:招生資訊. 申請入學 · 繁星推薦 · 轉學考 · 研究所招生 · 碩士在職專班 · 推廣教育 · 外國學生For- eign Student · 語文教學中心招生 · 特殊選才招生資訊

東海大學 社會學系 劉淑貞、鄭志成所指導 曾稔育的 撈影的人:前往他者的折射路徑 ──以台灣移民工文學獎為例 (2020),提出師大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簡章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移民工文學、台灣文學、移民工文學獎、移民工形象、身份文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陳慧珊所指導 何佳樺的 舞蹈與數位藝術之跨域研究── 以《Second Body》、《黃翊與庫卡》為例 (2018),提出因為有 數位藝術、跨科技舞蹈、跨界、跨領域、《Second Body》、《黃翊與庫卡》的重點而找出了 師大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簡章的解答。

最後網站全台音樂系- 2023則補充:古典111學年度音樂系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招生簡章The latest Tweets from 台北音樂 ... 音樂系學生參加109學師大音樂學系熱誠歡迎對於追求音樂生涯有興趣之高中、大學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師大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簡章,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撈影的人:前往他者的折射路徑 ──以台灣移民工文學獎為例

為了解決師大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簡章的問題,作者曾稔育 這樣論述:

本研究發想於台灣社會對移民工文學作品的態度轉變:從2000年龔尤倩向媒體副刊提議移工詩合作被拒,至2012年《逃,我們的寶島,他們的牢》出版,並獲同年中時開卷年度好書「評審特別推薦獎」,再到2014年台灣移民工文學獎首次舉辦。在這段歷史中,移民工文學在台灣社會是逐漸受人看見?本研究感到好奇的是移民工作品的文學價值如何被台灣社會所承認,以此紀錄現今台灣移民工文學的發展過程。經過考查,影響移民工作品的文學價值被台灣社會所看見的原因有兩點:(1)、移民工藝文歷史在人權爭取與認識移民工的需求上,保留著移民工作家的創作空間,尤其以《四方報》的營運,更使移民工作品的文學價值被台灣社會所看見;(2)、解嚴

後,身份文學在台灣文學形成的眾聲喧嘩,影響著移民工文學的發展適性。在這兩點互相作用下,台灣社會於2014年首次舉辦移民工文學獎,使移民工作品擁有穩定的翻譯、出版資源,豐富台灣移民工文學的發展。因此,本研究的後半部是聚焦於移民工文學獎如何影響移民工文學發展,並以文學獎內部的翻譯與評選制度,作為重要的切入面向。於翻譯制度中,它影響作品文學性的表現,甚至影響文學獎評審在評斷作品時,無法以文學性作為單一評選標準,而以作品所呈現的移民工形象為主。在後者的評選判斷裡,台灣移民工文學獎使台灣移民工形象得以不斷展現出彼此之間的差異性,維持「移民工」字詞裡的多樣性。另外,本研究也發現,移民工文學的發展不僅受移民

工文學獎影響,由移民工文學獎所呈現的文學作品,藉著紙本、網路媒體、友善移民工非營利組織與影視戲劇作為傳播點,自成傳播網絡,使台灣移民工文學能被更多台灣讀者所看見。

舞蹈與數位藝術之跨域研究── 以《Second Body》、《黃翊與庫卡》為例

為了解決師大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簡章的問題,作者何佳樺 這樣論述: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網際網路及高科技的劇烈發展,改變了全球的生態結構。與數位藝術相關之創演活動及藝術節等,迅速在世界各地發展開來。在此科技潮流下,我國的教育制度開始向下扎根,十二年國教已開始推動科技資訊的認識與媒體操作技能的提升,並注重跨領域統整性課程的發展;而目前國內訂定的藝文相關政策與辦法,亦多有聚焦在數位科技、多元藝術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計畫上。表演藝術與科技的跨界合作已是當前藝術發展的重要趨勢,數位科技與表演藝術的結合不僅開發新的創意與思維,更拓展表演藝術的價值與範疇。從當前發展的契機可見,跨科技的藝術型態已儼然成為當代多元社會永續經營表演藝術的一種生存之道。2014年謝杰樺與叁式團隊共

同創作的《Second Body》,其科技技術採用Kinect偵測器以及3D Mapping技術,Kinect會偵測舞者的位置,即時將影像投影在3D立體人形上,此技術是一項全新的互動投影技術。2012年黃翊創作的《黃翊與庫卡》是利用機械手臂庫卡(KUAK)與舞者一起共舞,透過預先編寫庫卡程式,設定其動作,舞者舞出與庫卡相呼應之動作。《Second Body》在互動投影技術的開發以及《黃翊與庫卡》在工業機器人的運用上,對於當代舞蹈與數位科技之間的跨領域合作是一大的突破。本研究首先透過文獻資料分析法,廣泛蒐集相關學術性與綜合性文獻,梳理出當代舞蹈與數位藝術之發展與現象,接著再對《Second Bo

dy》與《黃翊與庫卡》兩部跨科技舞蹈作品之呈現方式進行觀察;承接以上研究輸出,本研究進而採用互動美學、拉邦動作分析,援引陳慧珊等學者之跨界理論,佐以參與觀察法、訪談法、三角交叉檢視法等研究方法,針對《Second Body》與《黃翊與庫卡》兩部作品進行深入的分析與討論,並探究舞蹈與數位藝術之跨域型態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