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發展篩檢應每學期進行一次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幼兒發展篩檢應每學期進行一次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邱淑媞寫的 臺灣新冠疫情的衝擊與反思 和王珮玲的 幼兒發展、學習評量與輔導(第六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法規資訊| 臺北市法規查詢系統也說明:幼兒園每學期 應至少為每位幼兒測量一次身高及體重,並依本法第二十七條第二項規定,載入幼兒健康資料檔案,妥善管理及保存。 幼兒園應定期對全園幼兒實施發展篩檢,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文化 和心理所出版 。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研究所 李玉嬋所指導 崔鴻義的 心理健康篩檢指標BMI工具對精神疾病患者憂鬱程度之預測 (2019),提出幼兒發展篩檢應每學期進行一次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心理健康BMI幸福心指標、人際支持親密感、情緒平穩掌握感、自我價值意義感、精神病患者。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 詹志禹所指導 鍾成鴻的 心理學不同教學方法及課程內容對軍校生心理健康、軍校適應及學習動機之影響: 教學實踐取向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學習者中心教學、正向心理學、心理健康、軍校生適應、學習動機的重點而找出了 幼兒發展篩檢應每學期進行一次的解答。

最後網站幼稚園基礎評鑑指標則補充:3.5.1 每年對全園幼兒實施發展篩檢,並留有紀錄查閱發展篩檢相關紀錄. 3.5.2 對未達發展目標之幼兒提供協助及 ... 6.3.3 至少每學期進行一次消防安全演練,且留有.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幼兒發展篩檢應每學期進行一次,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新冠疫情的衝擊與反思

為了解決幼兒發展篩檢應每學期進行一次的問題,作者邱淑媞 這樣論述:

  新冠防疫不僅是科學判斷與政府效能問題,    更是檢視參與決策官員的能力、人品以及全民監督是否有效的問題     還記得,三年來的冷創意頻發和我們共同經歷的疫情日常嗎?—————     口罩之亂、白牌車司機、7+7、敦睦艦群聚、萬華清茶館、滾動式修正、微解封、三級警戒、類封城、疫苗之亂、EUA、校正回歸、搶殘劑、基隆小吃店、諾富特、新臺灣模式、3+11、Omicron、快篩之亂、3+4、九宮格之亂、防疫險之亂、0+7、自主應變、要怪就怪病毒?     建立責任政治是全民的呼籲、也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臺灣各界良知推薦     毛治國  前行政院院長   江東亮  臺大公共衛生學院教

授    馬英九  中華民國第十二、十三任總統    孫  震  臺大經濟研究學術基金會董事長   陳文茜 「文茜的世界周報」監製兼主持人   楊志良   前衛生署署長       趙少康   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     盧秀芳 「中天辣晚報」主持人   全球防疫權威專家推薦     馬丁.麥基 Martin McKee   世衛組織歐洲衛生體系與政策瞭望研究主任   華特.里西亞爾迪 Walter Ricciardi  世界公衛聯盟前任理事長   亞尼爾.巴爾楊 Yaneer Bar-Yam 世界衛生網絡共同創辦人     邱教授有SARS 防疫經驗,此次新冠疫情期間受邀參與許多國際防疫工作

,對政府更是多所諍言, 由她來分析,為歷史留下紀錄,善盡言責,再適當不過,我給予大力推薦! ── 前衛生署署長 楊志良     在本書中,邱教授將全球各主要國家/地區的防疫政策與實施結果及數字,對照臺灣的情況,資料豐富、論理清晰,相信無論是醫生、醫學生、公共衛生學者及從業人員、政府官員、民意代表、公共政策制定者或一般讀者,都能從書中獲益很多。── 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 趙少康     防治新冠疫情,不能同島不同命,因為追求全民健康是公共衛生的終極目標!但是慈悲必須與智慧同行,才能解決難題與困境,而謙卑與學習,則是智慧的開端。── 臺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江東亮     四十年前高希均教授曾提出「決

策錯誤比貪污更可怕」及「決策延誤與決策錯誤一樣地可怕」。邱淑媞教授的新書以多年參與防疫的專業,同時也掌握世界公衛同行的相關政策與措施,在書中坦率與無私地分析、解讀台灣情況;其提出的批判與建議,值得公部門與一般民眾深思與重視。──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 王力行     在臺灣最恐慌的那陣子,「中天辣晚報」團隊幾乎天天「騷擾」邱署長,在節目中聽不過癮的辣粉,早已多次呼喚署長出書。這本新作,大家引頸期盼多時,我也要藉這個機會,代表團隊表達對署長的最深感謝。── 「中天辣晚報」主持人 盧秀芳   全球防疫權威專家推薦     在這場全球大流行的最初幾個月,國際公共衛生界將臺灣視為一個值得仿效的國家

。透過推行清零政策,臺灣成功的保護其人民免於病毒的蹂躪摧殘。然而,正如我們現在所知,臺灣並未充分利用此一優勢,它放棄了成功的方法,容許傳染性更強的變種得以大肆傳播。就如同所有國家一樣,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政治領域的因素。在這段時間裡,邱淑媞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共同致力於推廣疫情帶來的教訓,她的新書對於記錄過去這幾年的事件將是寶貴的貢獻,可將她臺灣的經驗帶給更廣泛的讀者。──世衛組織歐洲衛生體系與政策瞭望研究主任 馬丁.麥基 Martin McKee     本書是了解臺灣和世界新冠大流行應變措施的必讀之書。臺灣在新冠大流行的防疫表現很出色,防止了早期爆發,以及當 2021 年春季爆發疫情時能恢復清

零,直到 2022 年 3 月,臺灣一直做得很好。與病毒共存是極其昂貴的教訓,迄今沒有任何國家能輕易承擔得起。希望透過這本書對過去的回顧,臺灣能看到未來如何更妥善地對付這一場尚未結束的大流行,或在面對下一場大流行時能處理得更好。── 世界衛生網絡共同創辦人 亞尼爾.巴爾楊 Yaneer Bar-Yam      我們大家都很欽佩臺灣在大流行初期所採取的及時、精準的措施,然而,令人費解或者卻也不難理解的是——後來它竟放棄了所有預防措施,攀上流行曲線高峰,並付出了巨大傷亡的代價。── 世界公衛聯盟前任理事長 華特.里西亞爾迪 Walter Ricciardi

心理健康篩檢指標BMI工具對精神疾病患者憂鬱程度之預測

為了解決幼兒發展篩檢應每學期進行一次的問題,作者崔鴻義 這樣論述:

背景與目的:情緒失調(Emotion dysregulation)是導致精神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發展心理健康自我管理的檢核工具並制訂正向心理健康指標,教導民眾辨識自我心理健康狀態及預防憂鬱則是心理健康促進的重要目標。「心理健康BMI幸福心指標」篩檢工具是由李玉嬋(2016)所發展的本土心理健康評估工具,然目前尚無研究驗證「心理健康BMI幸福心指標」於精神疾病患者之適用性探討。因此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心理健康BMI幸福心指標」篩檢工具於精神疾病患者之得分情形以及是否可預測患者之憂鬱程度。方法:本研究募集100位精神疾病患者分別來自社區復健中心、日間病房以及慢性病房等三場域。每位患者接受「心理健

康BMI幸福心指標」篩檢工具以及社會支持量表、短版心理健康連續量表(MHC-SF)、病人健康狀況問卷(PHQ-9)與中國人幸福感量表等效標量表之問卷填寫。本研究使用描述性統計進行背景變項及各研究量表之分析,計算Cronbach's α值以檢驗各量表之信度、運用Pearson's r 相關係數、回歸(Regression)分析驗證量表間的關聯程度,並透過ROC曲線進行「心理健康BMI幸福心指標」對於病人健康狀況問卷(PHQ-9)(以PHQ-9 < 10及 PHQ-9

幼兒發展、學習評量與輔導(第六版)

為了解決幼兒發展篩檢應每學期進行一次的問題,作者王珮玲 這樣論述:

  本書是國內第一本介紹幼兒發展、學習評量方法與輔導策略的書籍。第一章除了介紹幼兒發展、學習評量的基本觀念外,也提供教保服務人員有系統地規劃及呈現幼兒「發展」與「學習」評量的實際範例和作法;第二章至第六章介紹幼兒身體動作發展、氣質、認知發展、語言發展和社會行為發展的評量工具與輔導策略;第七章介紹幼兒學習的起始評量、形成性評量和總結性評量,並以實例說明「發展」、「學習」、「評量」三者不斷交錯的循環過程,也提供許多來自教學現場的幼兒學習評量實例,例如:【陀螺】方案、【吹泡泡】方案,以及【甲蟲】方案等,讀者可從教師的教學及評量歷程中,更清楚地了解實際上的作法。在新課綱實施後,教保服務人員對於課綱的幼

兒學習評量深感興趣,本書的第一章和第七章也有初步的介紹和實際應用的範例,讀者可參考之。本書不僅可以做為幼教、幼保師資培育的參考資料,也是幼兒園園長、教師以及家長的重要參考書籍。 作者簡介 王珮玲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博士(1992)   現職: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   經歷:國中教師、教育部約聘人員、民生報記者   榮譽:   國科會補助大專院校獎勵特殊優秀人才(2012、2013、2014)   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院院級教學優良教師(2012)   國科會短期研究獎助赴美國馬里蘭大學研究(2009.08~2010.02)   哈佛大學短期訪問學者(2001.02

~2001.08)   傅爾布萊特獎學金赴美國馬里蘭大學研究(1997.08~1998.08)   國科會乙類及甲類獎助(1989、1992、1996)   行政院研考會研究甲等(1991)   教育部青年研究著作獎優等(1989)   斐陶斐榮譽會員(1987)   第一章 幼兒發展、學習評量的基本觀念 第一節 幼兒評量的意義與目的 壹、幼兒評量的意義 貳、幼兒評量的目的 第二節 幼兒評量的方法 壹、觀察法 貳、測驗法 參、訪談法 肆、幼兒的個案史 第三節 幼兒評量前資料的準備與規劃 壹、幼兒評量前資料的準備 貳、幼兒評量前資料的規劃 第二章 幼兒身體動作發展評量與輔導 第一節 幼兒身

體動作的發展 壹、幼兒身體的發展 貳、幼兒動作的發展 第二節 幼兒身體動作評量工具 壹、幼兒身體動作的評量方法 貳、幼兒身體動作的評量工具 第三節 幼兒身體動作的輔導活動 壹、大肌肉動作的輔導活動 貳、小肌肉動作的輔導活動 個案討論 第三章 幼兒氣質評量與輔導 第一節 氣質是什麼? 壹、「氣質」字義的澄清 貳、氣質理論取向 第二節 氣質的九個向度 壹、活動量 貳、規律性 參、趨近性 肆、適應性 伍、情緒本質 陸、注意力分散度/容易轉移注意力 柒、堅持度 捌、反應閾 玖、反應強度 第三節 幼兒氣質類型 壹、東方氣質類型 貳、希波克拉特等人的氣質類型 參、闕斯和湯姆斯等人的氣質類型 肆、凱根的氣

質類型 伍、王珮玲的氣質類型 第四節 幼兒氣質評量工具 壹、卡里及麥克大衛編製的量表 貳、馬丁編製的量表 參、羅斯巴特等人編製的量表 第五節 幼兒氣質輔導策略 壹、氣質在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貳、氣質對師生關係的影響 參、氣質在同儕關係上扮演重要角色 肆、根據氣質特性予以因材施教 個案討論 第四章 幼兒認知發展評量與輔導 第一節 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 壹、皮亞傑理論取向 貳、心理計量取向 參、訊息處理取向 第二節 幼兒認知能力評量工具 壹、幼兒認知能力的評量方法 貳、幼兒認知能力的評量工具 第三節 幼兒認知能力的輔導策略 壹、教師應扮演主動積極的角色 貳、提供充足的刺激環境,喚起幼兒的好奇心 參、

協助幼兒利用感官知覺探索周遭事物 肆、鼓勵幼兒針對感興趣的主題深入探究 伍、協助幼兒發展數、量、形等概念 陸、根據幼兒認知發展層次,將內容做不同的引導 個案討論 第五章 幼兒語言發展評量與輔導 第一節 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 壹、幼兒口頭語言的發展 貳、幼兒書面語言的發展 參、國內幼兒語言發展的情形 第二節 幼兒語言發展評量工具 壹、幼兒語言發展的評量方法 貳、幼兒語言發展的評量工具 第三節 幼兒語言發展的輔導策略 壹、教師應扮演的角色 貳、布置充滿語言文字的環境 參、讓幼兒在自然情境下主動學習 肆、提供幼兒口語表達的機會 伍、提供團體遊戲的機會 陸、識字活動 個案討論 第六章 幼兒社會行為發

展評量與輔導 第一節 幼兒社會行為的發展 壹、幼兒社會行為的意義 貳、幼兒社會行為的發展 參、幼兒社會行為的範疇 第二節 幼兒社會行為評量工具 壹、幼兒社會行為的評量方法 貳、幼兒社會行為的評量工具 第三節 幼兒社會行為的輔導策略 壹、利社會行為方面 貳、性別角色方面 參、攻擊行為方面 肆、社會能力方面 個案討論 第七章 幼兒學習評量 第一節 起始評量 壹、日常生活的評量 貳、主題/方案的評量 參、學習區的評量 肆、量化的評量表 第二節 形成性評量 壹、主題/方案的評量 貳、學習區的評量 參、新課綱的評量 第三節 總結性評量 壹、主題/方案的評量 貳、學習區的評量 參、新課綱的評量 肆、量化

的評量表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附錄 附錄一 幼兒發展評量工具一覽表 附錄二 0~5歲女孩和男孩身高、體重、頭圍曲線圖 附錄三 2009年臺北市歲幼兒BMI及體適能常模 附錄四 「幼兒氣質量表」及簡表 附錄五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幼兒發展里程碑 附錄六 臺中榮民總醫院「零至六歲簡易兒童發展篩檢評估量表」 附錄七 「蒙特梭利教育操作評量表」 林序      我國國民接受教育年齡有往兩極延伸的趨勢,成人教育和幼兒教育日益普及,也受各界的重視,其中幼兒教育在多次選舉中甚至成為候選人的政見之一。許多學者的研究均發現,一個人在幼兒期的發展是否得宜,會影響其未來的發展。教師及父母應了解

幼兒的發展,診斷其發展是否有問題,並對其問題加以輔導。幼兒發展的了解、診斷和輔導需要精通幼兒發展理論、心理計量理論和測量工具,以及幼兒輔導策略。      目前坊間雖有這三方面的書籍,但常各自獨立,使得讀者閱讀後或懂得發展理論但不知如何測量與診斷,或懂得測量與診斷,卻不知如何輔導。有些文章雖將三者合併討論,但均侷限在一、二個發展向度上。本書將幼兒的發展從身體動作、氣質、認知能力、語言、社會行為、學習等六個向度加以探討。每一向度均先敘述有關的發展理論,再討論如何測量與診斷,然後提出可能的輔導策略,最後並以一個模擬的個案做為範例,實際進行測量與診斷,並提出輔導建議。本書這種編排方式有效地將理論、測

量與診斷、輔導三者有系統地緊密結合,加上全文文字深入淺出,配有許多圖表,是為人父母及從事幼教工作者的一本很好的參考書。      由於本書具有許多優點,本人非常樂於寫序推薦!      林邦傑謹識   1995年2月20日於國立政治大學   蘇序      記得珮玲在政大教育研究所就讀時,有一次為了向我要一份資料,來幼稚園找我,給我初次的印象:長髮披肩,一襲綿麻素色衣裳,腰間繫著編織而成的腰帶,顯得飄逸、脫俗,蠻特別的,令我印象深刻。後來又有一次,一同出國考察,使我們彼此有了進一步認識。這次珮玲也是為了蒐集資料,來舍下小敘,而讓我有機會提前讀到她的大作。      看了珮玲送來一疊厚厚的稿件,

發現各章節內容非常有系統,條理分明、圖文並茂,促使我興致勃勃地花了五個小時,一口氣讀完。我數十年來,研讀過不少專家學者的研究叢書,雖然有部分著作令人有隔靴搔癢之嘆,但大部分為求經得起考驗而不失偏頗,他們都會蒐集各家學說的論點,加以分析、比較、批判、歸納等,多數客觀公正,可信度較高。珮玲這部著作,寫作態度嚴謹,分析、歸納尤其簡潔,兼具了學術性與實務性的參考價值,不但適合研究生與幼教老師研讀運用,也適合幼兒家長閱讀,尤其是幼兒發展與輔導的部分,可以提供家長對幼兒期許有明確方向,其中親子遊戲、語言活動、實物操作等,不僅具有啟發性、趣味性、多樣性,同時亦可增進親子親密關係,實在值得廣為流傳。     

 在本書第七章裡,作者代為說明,我所提供的幼兒學習區之觀察評量「現已不用此評量表」,這並不意味它有問題,那是我四年前所編擬;當時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幫助老師及參與的家長,對幼兒在學習區探遊的目的與方向,能有更深一層的體會,結果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即已使老師們充分掌握各學習區探遊的學習目標和教育方向。對於經驗豐富且有專業素養的政大實幼老師們來說,都能以敏銳的感覺,洞察幼兒們的內心世界,已無須依賴該項評量工作來了解孩子,所以那份評量表已為階段性的淘汰。目前老師們對幼兒學習態度,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均能瞭如指掌亦能及時輔導,而且輔導技巧十分圓熟。因此始引發我於兩年前重新編擬「幼兒自我評量手冊」

,幫助幼兒自省、自覺,進而自律,由於尚在試驗與修訂階段,未敢即以獻曝。      我從事幼教生涯近四十年,從傳統到開放,尤其是十多年來研究開放教育,更深刻體會到評量的目的,是為對幼兒發展與學習多幾分了解,也為讓老師們自身多一些省思機會,其內容必須隨著老師們的成熟度,以務實的深度與廣度而重新評估與調整。近十多年來,在政大實幼所計畫的各項評量表不下十餘種,常因全體老師們認真推動,對教育意義的體會愈深,評量也就益加趨於簡單扼要了。反觀其他許多幼兒園,每位幼兒被評量項目竟多達三十條以上,真不知老師們要以多少時間來處理如此大的工程,其客觀性實在值得深思,更何況其中的評量內容,大多是老師們在檢核幼兒學習成

果。學前教育應是播種時期,不宜急於驗收成果,不然師生之間容易造成對立,累壞了老師,也難為了小朋友。      幼兒園在所有教育環境中,最具彈性,也最有挑戰性,沒有教科書的束縛,沒有功課壓力,經營者應重視理念的共識與落實,自我鞭策及期許,提升教育素質,針對幼兒發展需要,計畫出適合屬於自己幼兒園特色的學習內容及評量方向,建立獨特風格,使老師們走出教學者的窠臼,成為幼兒玩伴、親密朋友、能隨時被諮詢者,讓幼兒在溫馨的氣氛中發揮潛移默化之作用,邁向獨立、自主、認真、負責,成為健全人格的好兒童,願以此與幼教界朋友共勉。      本書討論的是幼兒發展評量與輔導,珮玲寫的每一章節都具實用價值,涵蓋有觀念、策

略、方向、步驟……等,值得在校學生研讀、幼教同仁參考,以及為人父母者一起來分享,因此我願意向大家推薦,希望和我一樣來重視和珍惜。最後,我非常佩服珮玲的勇氣,竟敢如此放心,邀請才疏學淺的我為她寫序,雖然自覺寫得不好,但卻都是肺腑之言。      蘇愛秋謹識   1995年2月於政大實幼   六版序    幼教現場學習檔案的看見      在幼教界服務近三十年,看見幼兒的學習檔案僅是依著課程進行,存放著幼兒的學習單、圖畫作品或活動照片等等,至學期末或學年末,再請孩子將檔案帶回給家長,以了解幼兒在校的學習情形。但是一整本厚厚的檔案夾,內容可能是數字學習、連連看或是迷宮遊戲的學習單或是幼兒繪畫作品等等

,內容龐雜混亂,不太容易看出幼兒「發展」與「學習」的變化。      基於這種現象,第六版的第一章新增教保服務人員如何有系統地規劃及呈現幼兒「發展」與「學習」評量的實際範例及作法,例如:幼兒園可以在期初(10月)、期末(1月)、學年末(5月)等三個時間點,有計畫地蒐集幼兒在各領域的發展與學習作品,仔細看見幼兒的變化。在「發展」方面,可從「自畫像」、「假日生活分享」、「體適能」、「氣質」等,看見幼兒在期初和期末的成長;第二至六章則提供詳細的評量方法和工具。至於「學習」方面,在主題/方案或是學習區的教學前及教學之後,也可看出幼兒學習的效果,第七章提供了詳盡的實例。      在新課綱實施後,教保服

務人員對於課綱的幼兒學習評量深感興趣,書中的第一章和第七章有初步的介紹和實際的範例,讀者可參考之。      幼兒發展、學習及評量的三位一體      在幼兒園現場,教保服務人員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評量,從幼兒入園的起始評量,課程進行時不斷進行的形成性評量,以及學期末/學年末的總結性評量。評量讓教保服務人員知道幼兒現階段的「發展」,依幼兒的能力規劃課程,並進行「教學」,教學後,再「評量」幼兒的學習成效。若幼兒學習成效未達預期目標,則需再進行教學,再評量之。基本上,「發展」、「學習」、「評量」三者是不斷交錯循環的過程,第一章和第七章提供許多來自教學現場的幼兒學習評量實例,例如【陀螺】方案、【吹泡泡】

方案,和【甲蟲】方案。讀者從教師的教學及評量歷程中,能清楚了解實際的作法。也由於在本書第一章與第七章,大幅新增幼兒的學習評量實例,書名也由《幼兒發展評量與輔導》調整為《幼兒發展、學習評量與輔導》。      特別要感謝的人      本書的完成要感謝的人太多了。第六版的出版特別要感謝臺北市立南海實驗幼兒園曾慧蓮老師,提供第一章和第七章的幼兒學習評量實例。過程中,關於提供的幼兒學習評量的具體做法,我們曾有多次的討論,希望對幼教系/幼保系學生或是對現場教保服務人員在處理「幼兒學習檔案」時能有最大的協助。還要感謝臺北市龍山國小陳美雲老師、姚怡安老師和馬松美老師提供學習區的幼兒評量的實例。同時,也感謝

心理出版社林敬堯總編輯和相關人員的編輯和協助,讓第六版能順利地產出。對於提供寶貴量表的漢菊德園長、蘇愛秋園長、余芸湘老師等幼教前輩,也致上最深的敬意。最後,要感謝一路支持我的友人及家人……      王珮玲

心理學不同教學方法及課程內容對軍校生心理健康、軍校適應及學習動機之影響: 教學實踐取向研究

為了解決幼兒發展篩檢應每學期進行一次的問題,作者鍾成鴻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教學方法(學習者中心、講述教學法)及課程內容(正向心理學、普通心理學)對軍校生心理健康、軍校適應及學習動機之影響,以三級預防的初級預防角度來處理軍校生的適應問題與心理健康。本研究預測:就提升軍校生心理健康、軍校適應與學習動機的效果而言,學習者中心將優於講述教學法,正向心理學課程將優於普通心理學,而且,教學方法與課程內容將對心理健康、軍校適應與學習動機產生交互作用,亦即學習者中心搭配正向心理學課程內容時的效果最佳。本研究採2(教學方法-學習者中心/講述教學法)*2(課程內容-正向心理學/普通心理學)準實驗設計,以某軍事院校學生為研究參與者,班級為單位,方便取樣4個班級,接受四

種實驗處理,其中以講述教學法搭配普通心理學內容授課的一組可視為控制組,其餘三組可視為實驗組。上述四組皆同時接受每週2小時共10週的教學課程,並接受前測、立即後測與延宕後測(課程結束一個月後),測量工具包括:「主觀幸福感量表(短題本)」、「巔峰幸福量表」、「憂鬱情緒量表」、「軍校生學校適應量表」及「學習動機量表」。除了蒐集量化資料之外,本研究並蒐集焦點團體訪談資料、學生的學習反思日誌以及期中/期末教學調查回饋等質性資料,以便更深入了解實驗處理的優缺點、學生的感受與反應以及教學效果的可能來源等。研究結果發現:一、學習者中心比講述教學法更能夠提升軍校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學習動機,但兩種方法對軍校適應的影

響力相同;二、正向心理學課程比普通心理學課程更能夠提升軍校學生的心理健康,但兩種課程內容對軍校適應或學習動機的影響力相同;三、學習者中心搭配普通心理學課程內容時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力最大,講述教學法搭配普通心理學課程內容時的影響力最小,但對軍校適應與學習動機的影響力是相同;四、質性資料顯示,軍校壓力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但學生不論在哪一個實驗組別,擁有下列經驗者都有助於其學習與改變:1.感受教師的愛與包容、2.理解教師的實務經驗、3.掌握同儕互動的契機、4.體驗模擬情境的壓力、5.學會嘗試換位思考、6.嘗試自我情緒調節、7.反思就讀軍校的初衷、8.應用於真實生活。依據上述發現,本研究建議教師以學習

者中心教學模式心理學課程,不僅能夠增強學習動機與因應軍校壓力,更能強化軍校學生之心理健康促進,以供相關教育實務工作者與研究人員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