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經濟特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廈門經濟特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廈門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廈門調查隊寫的 廈門經濟特區年鑒(2021) 和潘峰的 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展演研究:以臺灣民俗村和閩臺緣博物館為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國統計 和崧燁文化所出版 。

國立金門大學 觀光管理學系 趙嘉裕所指導 鄭龍騰的 金門觀光資源對廈門居民吸引力之研究-運用ELM模式及EKB模式驗證 (2021),提出廈門經濟特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金門意象、東方古典詩歌意象、觀光吸引力。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黃麗玲所指導 羅興與的 琅岐島的空間生產與尺度重構:從僑鄉到「世界的島」 (2019),提出因為有 僑鄉、國家級新區、新國家空間、再尺度化、地方企業化、福州的重點而找出了 廈門經濟特區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廈門經濟特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廈門經濟特區年鑒(2021)

為了解決廈門經濟特區的問題,作者廈門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廈門調查隊 這樣論述:

廈門經濟特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廈門島又稱鷺島,是廈門的主要島嶼,也是廈門第一大島嶼。位於中國福建省東南端,與大小金門島毗鄰,面積約132.5平方公里,南北長13.7公里,東西寬12.5公里,上有廈門市思明區和湖裡區兩個行政區,島內人口一百餘萬同時也是世界上島嶼人口第49名的島嶼。廈門島是廈門經濟特區的發祥地,島上有廈門的商業和政治中心。各國殖民者最初居住的地方鼓浪嶼就在廈門島西南部。廈門島與海滄半島之間的海港自古名曰鷺江(實為深海),是以前進出廈門的貿易船隻停泊的港口。鼓浪嶼依鷺江與萬石山景區相連,素有“海上花園”美稱。相傳島西南角有一巨石,受海浪沖蝕而中空,每逢潮湧,浪擊空石聲如擂鼓而得名。全島綠化覆蓋率達37%以上,綠樹、紅花、碧草遍佈全島。漫步街巷,無車馬之喧,卻時聞琴聲悠揚,被譽為“音樂之島”。主要景點有:鄭成功石雕巨像皓月園,林巧稚紀念園—毓園,觀海園、日光岩和鄭成功紀念館、水操台等;以及海上乘船飽覽山岩、峭壁、礁石、沙灘構成的秀麗的海岸景觀的環島遊。鼓浪嶼原為荒島。元末明初始拓墾,明末清初鄭成功據此安營設寨,訓練水師。海禁開放後,開始繁榮。早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已有對外交往。鴉片戰爭後,廈門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鼓浪嶼被英國強佔。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英、美、法、德、日、葡、荷、奧、西班牙、挪威、瑞典、菲律賓等國領事館與清廷簽訂《廈門鼓浪嶼公共地界章程》,鼓浪嶼淪為列強“公共租界”。島上現存13國風格各異的建築物,因有“世界建築博物館”之稱。民國17年(1928年)為紀念鄭成功,建成延平公園,包括日光岩等,占地587公頃。30年代,華僑、鉅賈在島上建築別墅、私家花園,著名的有瞰青別墅、黃家別墅、菽莊花園、怡園和觀海別墅等。40年代日軍佔領期間,遭嚴重破壞。50年代,林爾嘉家屬把菽莊花園獻給國家,政府對其進行全面維修。把晃岩路“番仔墓”辟為解放公園,後又改為鼓浪嶼音樂廳。2000年1月落成的鼓浪嶼鋼琴博物館位於菽莊花園的"聽濤軒",占地45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博物館裡陳列了愛國華僑胡友義收藏的40多架古鋼琴,其中有稀世名貴的鎦金鋼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鋼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鋼琴,有古老的手搖鋼琴、有產自一百年前的腳踏自動演奏鋼琴和八個腳踏的古鋼琴等。

金門觀光資源對廈門居民吸引力之研究-運用ELM模式及EKB模式驗證

為了解決廈門經濟特區的問題,作者鄭龍騰 這樣論述:

摘 要 旅遊目的地意象是一種情感因素,受內在動因可推動個體的旅遊動機及外在動力可拉動個體的觀光目的地吸引力所影響。在觀光行為中,目的地意象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會對旅遊者或休憩者的行為在旅遊動機、態度、資訊蒐集及涉入的行為上產生重大的影響,更會對旅遊意願、滿意度及推薦他人的行為上有明確且顯著的影響。本研究將金門地區的觀光資源(觀光吸引力),運用東方古典詩歌意象之意涵及西方觀光意象的測量與建構方法進行揉捻融合,總結歸納出金門意象之意涵為﹔自然意象、人文意象、戰役意象、遊憩意象及節慶意象,此五大意象。 為追求嚴謹性及泛化度,本研究採用推敲可能性( ELM )模式及消費者決策過程(

EKB )模式,進行雙模式交互認證。以結構式問卷做為資料收集工具,按廈門各行政區人口比例分發問卷,力求樣本數盡可能的接近母體比例,經常態檢定及刪除離群值後,共取得有效問卷 393 份。 研究結構模式之配適度檢定,採用偏最小平方法(Partial Least Square, PLS)工具分析,運用「拔靴法」 Bootstrapping 方法反覆抽取 5000 次做為參數計算與推論,驗證模式中各變數間的路徑關係,檢定假設是否成立,得出以下發現﹕ 1.ELM 模式﹕中央路徑與周邊路徑對旅遊目的地及旅遊目的地對旅遊意願皆呈顯著之影響效果﹔再運用各子構面對旅遊目的地進行檢測,旅遊動機、資訊

搜尋及涉入皆呈顯著效果,觀光吸引力、口碑則對旅遊目的地不顯著,探究主因應為廈門居民對金門的觀光資源認知不足所引致。 2.EKM 模式﹕運用旅遊動機、資訊搜尋、吸引力及口碑做為子構面,組成金門觀光吸引力的主構面並作為自變數,對旅遊目的地及旅遊意願作為依變數進行測量及評鑑,並檢測旅遊目的地作為自變數與依變數間中介效應,驗證結果證實研究之假設。另探討涉入對金門觀光吸引力及旅遊目的地意象對旅遊意願干擾效果,研究證實涉入的干擾交互作用項,呈顯著之效果。 3.針對金門意象之五項觀光吸引力進行單因子相依樣本變異數分析,驗證結果為人文吸引力、 戰役吸引力大於自然吸引力、遊憩吸引力、節慶吸

引力。 在對研究結果進行討論與分析後,本研究在探討金門意象與旅遊目的地的基礎上,從政策、實務與學術等三個面向提出相關意涵及建議,以供後續探討金門意象及金門觀光吸引力提供相關政策、實務及學術研究上的參考。【關鍵詞】:金門意象、東方古典詩歌意象、觀光吸引力

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展演研究:以臺灣民俗村和閩臺緣博物館為例

為了解決廈門經濟特區的問題,作者潘峰 這樣論述:

  本書運用勒菲夫爾提出的「空間三維說」作為文化展演的分析框架,以理解當前中國話語中的「同根同源」是如何成為一個自在的表徵體系進行運作,並作用在兩處人造景觀(中國大陸泉州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和廈門的臺灣民俗村)的空間建造、主題化和實踐當中。   本書試圖透過一種理論建構的案例討論,直接將戲劇表演的三要素——演員、觀眾和文化腳本納入複合的、多維度的互動當中。研究關注消費的社會文化力量和國家意識形態:(1)是如何塑造文化景觀的形象並賦予意義,並在一定程度上與大眾文化達成某種契合;(2)表述是如何透過記憶、行動和形象(想像)的方式讓「同根同源」的主流話語在不同單位間進行意義的轉換;(3)在意義賦予過

程之同時,重視觀者的主體性,以及對意義解讀的各種實踐。這樣的解讀是如何合理地鑲嵌在文化展演的表徵結構當中,並透過身體的移動實踐展現各自的主體性。   代序/001 前言/005 緒論/009 第一節 緣起/009 第二節 研究方法/014 一、田野工作的過程/014 二、實地調查方法/16 三、材料整理/17 第三節 文化展演的理論研究:溯源、發展和當代轉向/020 一、來自劇場的表演概念/020 二、人類學的引進:劇場外的社會表演/022 三、從「被看」轉向「看」:關注視覺體驗的文化展示研究/031 四、一點思考/041 第四節 主題公園和博物館的研究現狀和思考/043

一、西方學者的研究取向/043 二、臺灣學者的相關研究/056 三、大陸學者的研究偏重/062 四、大陸的主題公園、博物館研究現狀的反思/066 第五節 分析框架和章節安排/072 第一章 「同根同源」的兩種展演/079 第一節 經濟的維度:廈門臺灣民俗村/080 一、臺商投資的熱土:廈門經濟特區/080 二、旅遊經濟成為城市發展的動力/083 三、潮流中:一個臺商的民俗村投資案例/084 第二節 政治維度:中國閩臺緣博物館/088 一、作為「閩南文化的核心區」:泉州古城/088 二、將「閩南文化」壓縮:閩臺緣博物館的緣起/091 第二章 建造「同根」景觀/095 第一節 再造:臺灣少數

民族的建築符號/095 一、旅遊市場的定位/096 二、移植:從臺灣到大陸的「同根」文化/098 三、大眾文化的形塑:扎根大陸的建築改造/102 四、建造實踐:從照片到實體的文化雜糅/107 第二節 再生產:「閩南紅磚厝」的建築符號/112 一、尋找「同根」建築的依據/112 二、紅磚厝作為「閩南特色」建築的代表/116 三、紅磚厝符號的空間再生產/119 第三章 展示物的表述/136 第一節 直接表述:「緣」的物品分類/136 一、「緣」成為展示主題136 二、陳列設計的分類實踐/143 三、物品擺放的「純潔化」敘事/150 第二節 含蓄表述:「正宗」商品的「同根」展覽/153 一、採購:

選擇「熟知」的商品/154 二、商品的「舞台」/156 三、「正宗」中的「同根同源」/162 四、消費背後:本土化行銷的策略/174 第四章 空間實踐/177 第一節 「權威空間」的角色「扮演」:   博物館和參觀者的互動/177 一、進入博物館空間/179 二、「劇情」的發展:參觀和體驗/186 三、聯想:在落下「帷幔」之時/200 第二節 協商的舞台體驗:編導、舞者和觀眾的互動/205 一、「觀眾想看什麼?」/205 二、「看」和「被看」:舞台展現和觀眾想像/212 三、「我們都是一家人」:觀眾與演員的空間互動/221 四、協商的主體性/234 結論與反思/236 一、文化展演的同構性

/236 二、觀眾、演員和文化腳本/240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   自1949年以來,兩岸關係一直是件大事。中國大陸「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提出,將過去強硬的武力手段轉向對柔性宣傳政策的傾斜。其中,建造兩岸關係的「同根同源」的人造景觀,成為對臺宣傳政策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宣傳對臺政策的宏觀話語下,地方的城市規劃也在依據特殊的城市定位進行資源的協調。泉州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和廈門的臺灣民俗村分別從政治和經濟維度,展現了兩岸在社會、文化方面的諸多相似性,成為本書理解「同根同源」表徵體系的主要線索。我認為,在對臺宣傳的「宏大敘事」和臺商紛紛跨地域「市場經營」的大背景下,國家、專家學者、媒體、演

員、參觀者以及各種展示物、情境等,共同上演了一出「社會戲劇」。   本研究運用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提出的「空間三維說」作為文化展演的分析框架,以理解當前中國話語中的「同根同源」是如何成為一個自在的表徵體系進行運作,並作用在兩處人造景觀(泉州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和廈門的臺灣民俗村)的空間建造、主題化和實踐當中。本書試圖透過一種理論建構的案例討論,直接將戲劇表演的三要素——演員、觀眾和文化腳本納入複合的、多維度的互動當中。研究關注消費的社會文化力量和國家意識形態:(1)是如何塑造文化景觀的形象並賦予意義,並在一定程度上與大眾文化達成某種契合;(2)表述是如何透過記憶、行動和形象

(想像)的方式讓「同根同源」的主流話語在不同機構間進行意義的轉換;(3)在意義賦予過程之同時,重視觀者的主體性,以及對意義解讀的各種實踐。這樣的解讀是如何合理地鑲嵌在文化展演的表徵結構當中,並透過身體的移動實踐展現他們各自的主體性。   在研究方法上,本書採用參與和觀察與非結構訪談法相結合,進行跨地域的田野作業。研究視角延續文化表演研究的理論脈絡,並引入視覺文化研究的相關成果作為討論的分析工具。書中將所有資料看作是一種建構的文本,並強調民族志文本的協商性——是各個研究主體在當時、當地共同建構的表演文本。與以往研究忽視演員、觀眾、文化腳本三者整體性不同,本書嘗試透過使用空間的概念,將三者整合在

一個框架中,討論三者的互動關係。特別是關注兩點:一是知識、話語的權力是如何作用意義的編碼和解碼的雙向過程,二是演員和觀眾如何在空間實踐中達成意義的協商。   全書內容包括緒論、概述、主體內容、結論四部分。首先是緒論部分,簡要介紹研究問題、相關理論回顧,主題公園、博物館的研究現狀,以及本書使用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內容。第一章是概述部分,概述主題公園和博物館案例的基本情況,包括地理位置,城市規劃的意圖,以及建設人造景觀的政治、經濟的宏觀背景。初步勾勒出「同根」話語作用下,不同社會歷史背景、城市技術安排、官方話語導向而共同形塑的社會結構。第二、第三和第四章是論文的主體部分。章節安排採用列斐伏爾的理解空

間和實踐空間的概念劃分。前兩章是理解空間的層面,討論人是如何透過專業知識有意識地控制空間,以主題化或系統化的方式整合空間。後一章(第四章)是實踐空間的層面,討論社會成員的表徵行為,是如何把各種理想融入到現實的空間改造和實踐當中。首先,第二章討論主題公園和博物館作為一種建築,是如何被建造成人造景觀,以表徵「同根同源」的社會空間。這一建造過程中,消費文化和意識形態是如何透過規劃、建築的專業化技術,將「同根同源」的話語附合在建築的各種符號上。第三章則討論展覽品的視覺形象是如何在主題公園、博物館的空間中得以系統化表述。筆墨將集中在「同根同源」的話語如何透過展覽品的敘述,有條不紊地安排文字內容,以至形成

一種貫徹前後、有序的交流文本。這一章討論諸如企業故事、傳說、陳列大綱等形式的文本,是如何經過「淨化動機」的展示設計,讓各種有不同符號組合成的物品在新的場域中變成「同根同源」展演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說第二章論述視覺物的建造技術,那麼第三章論述的是,展示物的秩序化安排和系統化言說。第四章討論「同根同源」表徵體系的空間實踐層面,圍繞著觀眾、遊客透過在空間中以身體移動、視覺凝視的活動,帶來對符號解讀這一個持續不斷的認知過程。其中,主體的能動性被放置在一個互動的位置,是與編碼形成的知識結構、合法性制度之間的互動,最終在某種程度上達成意義的協商。最後是結論部分,歸納上述研究的要點,並對以往的理論研究做一點

自己的思考。   總而言之,本書透過兩處人造景觀(博物館和主題公園)的研究,提供一個以空間視角看待文化展演研究的地方性個案,展示了觀眾、演員、文化腳本在空間實踐過程中的相互關係。結論大致為以下幾點:一是兩處案例——主題公園和博物館的文化展演,都呈現出對「家國同構」價值觀的當代解讀和結構性移植。二是觀眾和演員的二分法可以用更靈活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概念進行替換。三是所有參與主體都具有能動性,他們用各自的行動(編碼/解碼)積極地參與到空間的實踐當中。一方面,話語建構的力量自上而下滲透到所有主體的各種行動中。另一方面,所有主體不是像傅柯、德波、布希亞等學者所說的被動教化和接受,而是透過自下而上的空間

實踐,主動地迎接、再生產話語的意義。  

琅岐島的空間生產與尺度重構:從僑鄉到「世界的島」

為了解決廈門經濟特區的問題,作者羅興與 這樣論述:

移民研究是近年學術研究熱門,但移民的原鄉,卻相對受到研究忽略。而且,中國的僑鄉研究,多是針對1949年之前形成的「老僑鄉」的歷史研究,很少涉及改革開放後所形成的僑鄉,以及僑鄉之空間發展議題。本研究探究改革開放以來的福州僑鄉空間發展,並選擇近十年來正面臨劇烈地景變化的閩江口琅岐島作為研究對象。本文題目中「世界的島」,包含至少雙重意涵:首先是對在地人而言,琅岐是富有草根跨國連結的僑鄉;再之是官方規劃中,琅岐以世界級主題樂園主導的「國際生態旅遊島」定位。本研究首先分析閩江口僑鄉的形成,從三個部分展開分析:僑鄉歷史脈絡、僑鄉形成後產生的新社會組織以及僑匯主導的空間生產。這一階段,因閩江口常年作為台海

前線,國家力量尚未深刻介入空間生產,閩江口人依靠自身努力建立跨國移動網絡,主導農業島變僑鄉的過程。再來,本研究通過都市計畫資料和田野調查,分析福州市和琅岐島的空間變遷與尺度重構。在福州市及琅岐島的跨國空間形成中,在地和國家力量始終緊密交織。隨著政府間權力關係改變:從改革開放初,到分稅制改革,再到海峽西岸經濟區和國家級福州新區的設立;福州的都市空間經歷國家化,到地方化,再到國家化與地方化並存的三個階段。而琅岐空間發展也因此與市區發展不斷互動,目前主要通過各級政府主導的不同層次的基礎設施建設與福州市及福州新區產生再尺度化的互動。最後,本文回到對在地的關切,通過數個案例分析「僑」的特性如何影響到地方

企業化下的中國都市治理。在規劃新階段中,僑資雖被制度性排除在空間生產外,但僑鄉還是施展出「被統治的技藝」,通過非正式性手段,使得僑鄉空間變遷與中國持續高發展下的隨處可見的國家資本主導的空間營造產生差異。目前,僑鄉暫時與開發計畫達成平衡,但「國際生態旅遊島」也仍持續作為國家化空間發展論述主軸。隨著都市計畫執行,「僑鄉」和「琅岐島」在空間尺度上逐漸分離,琅岐從在地和國家拉扯中,向國家想像下的「世界的島」邁出更大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