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作品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廣告作品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宋揚寫的 1CD--第十四屆時報廣告金犢獎:兩岸九大品牌優秀廣告作品集 和時報廣告編委會的 2004兩岸十五大品牌優秀廣告作品集-第十三屆時報廣告金犢獎(附光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黑龍江美術 和視傳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藝術史研究所 蔡家丘所指導 葉思佑的 臺灣美術、設計與包浩斯的交會-以顏水龍的創作和教學為例 (2021),提出廣告作品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顏水龍、包浩斯、美援、美術設計。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藝術研究所 王雅倫所指導 黃筠芷的 顏水龍素描作品之研究 (2017),提出因為有 素描、顏水龍、速寫、報紙插畫的重點而找出了 廣告作品集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廣告作品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1CD--第十四屆時報廣告金犢獎:兩岸九大品牌優秀廣告作品集

為了解決廣告作品集的問題,作者宋揚 這樣論述:

廣告作品集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2012.11
這應該是我的第一支廣告吧!
大家看得出來我在哪裡嗎?

臺灣美術、設計與包浩斯的交會-以顏水龍的創作和教學為例

為了解決廣告作品集的問題,作者葉思佑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顏水龍(1903-1997)的創作與教學為例,從中考察其作品風格與教 育理念中吸收包浩斯元素與理念的過程。由於顏水龍個人的藝術學習歷程較為複 雜,地域上,觸及臺灣、日本,與法國;時間軸上,橫跨戰前的日治時期到戰後 臺灣,這期間臺灣的美術教育也產生轉變,從日治時期的圖案畫課程,僅以圖像 方法學為導向;到戰後專門美術科系的成立,以培育藝術家為導向,體現出臺灣 美術教育的流變。在 1950 年代美援的協助下,中國生產力中心以及臺灣手工業推廣中心等機 構成立後,諸多的外國學者專家前往臺灣,他們帶來美術設計、工業設計等新知, 促使藝術家開始注意到設計的重要性,與此同時,亦孕育著臺灣在 1960

年代, 設計科系的作興,以及相關刊物的出版。此階段可謂美術領域跨度到設計領域的 轉換期,基於這個轉換,筆者以包浩斯在臺灣的影響作為角度,進行探討,觀看 包浩斯在此時期與臺灣美術、設計的交會。其中,以顏水龍作為包浩斯的導入者之一,作為整個研究架構的核心,有別 於建築史,而是加入美術史的角度,整理包浩斯何時,且如何傳入臺灣,以及 1960 年代前後,臺灣的藝術界到設計界如何理解包浩斯,作為撰述脈絡。並透過戰後, 顏水龍作為畫家、廣告設計家、工藝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成為不可多得的人 才,原以純美術為目的而推廣手工藝之美的他,在戰後政策的驅動下,轉而推動 具有實業性的工藝品,此過程中,他應用包浩斯

的元素與理念,不僅在圖像作品 與產品製作中呈現,亦在課堂中教授包浩斯概念。從中可一探,顏水龍作為包浩 斯的傳布者,以及包浩斯理念在臺灣的實踐。

2004兩岸十五大品牌優秀廣告作品集-第十三屆時報廣告金犢獎(附光碟)

為了解決廣告作品集的問題,作者時報廣告編委會 這樣論述:

  第13屆時報廣告金犢獎即將從一月開始展開一系列活動,而今年金犢獎的主視覺也正式亮相,由資深創意人陸立華發想的主視覺,是以多種動物的局部圖像拼湊合成,成為一隻似乎是牛又與牛的形象有些距離的動物,這隻「四不像」的奇異生物,到底透露著什麼別有深意的訊息?

顏水龍素描作品之研究

為了解決廣告作品集的問題,作者黃筠芷 這樣論述:

「素描」作為一種強調繪畫基礎的表現方式,不論是在繪畫、建築、設計等範圍,都離不開素描的課題,透過素描作品能訴諸藝術家內心的思想,因此要了解一位藝術家,不能缺少素描這一部分。臺灣前輩藝術家顏水龍〈1903-1997〉是具備多方位才能的一位藝術家,除了大家所熟悉的油畫、工藝及公共藝術創作之外,常以素描、速寫的表現手法,不斷的記錄生活,讓人更能感受到他作品的內心世界,可以說素描與他的關係密不可分。本論文從顏水龍的生平回顧探討,以文獻資料與田野調查方式進行,描寫關於顏水龍素描及速寫作品。其中分別為素描作品、商業廣告作品、報紙插畫、工藝速寫插圖,筆者將再進一步說明顏水龍與素描之關係,從中了解素描與其他

藝術創作之關聯。本論文試圖釐清顏水龍當時創作《臺灣新民報》、《中華日報》報紙插畫的內容,再以風格分析法探究顏水龍在素描作品中的個人特色,最後再將他與同期畫家的素描作品做比較,標誌出他在素描作品中的風格與藝術價值,藉由這些作品來窺探顏水龍於創作前的構思與其持續不懈的藝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