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愛月白的衫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張愛玲愛月白的衫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戲劇叢談【全五期合刊本】 和金聖華的 談心:與林青霞一起走過的十八年(金聖華、林青霞限量雙簽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秀威資訊 和時報出版所出版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黃忠慎所指導 蕭雁方的 民國女性意識的遞嬗 ─以張愛玲、琦君、三毛、邱妙津為例 (2021),提出張愛玲愛月白的衫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女訓書、新青年、女權運動、張愛玲、琦君、三毛、邱妙津。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 詹志禹所指導 張菁育的 「臺灣文壇上閃亮的恆星」琦君的創造力生命故事:以系統演化觀點分析 (2019),提出因為有 創造力、琦君、生命故事、心理傳記、系統演化觀點的重點而找出了 張愛玲愛月白的衫子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張愛玲愛月白的衫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戲劇叢談【全五期合刊本】

為了解決張愛玲愛月白的衫子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戲劇叢談》五冊復刻出版,稀有史料再次問世!====   「我相信這是臺灣任何圖書館,甚至是全世界的圖書館都沒有收藏的,因為它後面的四期是不定期的而且每期只有薄薄地二十頁,保存甚為困難,可能有人看完就把它扔了,但在史料上的意義它卻是十分重大。 」——蔡登山   中山出版社在一九五七年九月曾出版《戲劇叢談》第一集,陳璵璠是該出版社的老闆,他在序言說「今之愛好平劇藝術者,多以不能一睹前輩獻身此道之真容劇照為悵憾,爰將歷代所留寶貴難得名票名伶真蹟肖影,以及秘藏劇本、琴聖曲譜、梨園掌故、名家臉譜等,編印貢之於世。」   劉豁公在〈寫在戲劇叢談的前面〉一文言:「陳璵

璠先生有鑑於此,蓄意刊行大量的《戲劇叢書》,而以《戲劇叢談》發其端,要我來共任編纂,這無疑是我所樂於從命的!」   劉豁公獨挑大樑,除了用豁公寫了〈楊小樓成功史〉、〈從譚鑫培說起〉、〈歌場怪物誤楊郎〉外,還用了許多筆名,如用「或功」寫了〈大老闆的戲德〉,用「大公」寫了〈閒話連環套〉,用「魚飯」寫了〈談連環套一劇之點子〉,用「一士」寫了〈梨園傳奇人物張黑與開口跳〉,用「河鞏」寫了〈叱吒歌臺金少山〉,用「老劉」寫了〈伶界畸人言菊朋〉,用「夢梨」寫了〈雨打梨花劇可憐〉等。   劉豁公文筆粲然,不管劇本,或是他這些談京劇、文史的文章,寫來真是食哀家梨,爽然有味!若非他浸淫京劇數十年不為功! 本書

特色   1.《戲劇叢談》雜誌原書五期,今完整復刻,穿線精裝,絕版後重新問世。   2.刊載大量有價值的戲劇解析和重要的第一手史料。  

民國女性意識的遞嬗 ─以張愛玲、琦君、三毛、邱妙津為例

為了解決張愛玲愛月白的衫子的問題,作者蕭雁方 這樣論述:

摘要 儒家思想成為政治顯學,成為漢文化深厚內涵,其所構築傳統女性形象深深影響歷代對女性的評價,從登錄史傳的列女傳,到官方或私人編註的女訓書,女性外在形象是「賢妻良母」、「節婦烈女」;內在要求是「三從」與「四德」,如〔法〕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第二性》(Le denxieme sexe):「男人並不是根據女人本身去解釋女人,而是把女人說成是相對於男人的不能自主的人」。本論文嘗試對傳統儒家思想女子教育的女訓書,和民國五四運動後女權運動的歷史探討,並從民國女權運動各波期中,擇選一位認為

足以作為當波期女權運動的女作家代表,並討論其女性意識和文學作品。「女權運動」首波期由留學歐美日學生開啟:以民國八年五四運動為起始,主要以《新青年》為主要研究依據。首波期以張愛玲(1920-1995)為研究對象,第二波期女權運動「放下鍋鏟,拿起筆桿」以琦君(1917-2006)為論,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來臺,則以50年代實施戒嚴前期,在臺灣開始個人文學寫作的外省籍女作家為主要觀察對象。第三波期女權運動「女性向西方學習」以三毛(1943-1991)為論,主要以60年代後期到70年代,現代主義和以臺灣為主體關懷的鄉土文化論爭為分期。第四波期女權運動「多元時代」由政府公部門主導,以80年代到2019

年5月24日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迄今研究範圍,並以邱妙津(1969-1995)為論。以上四位女作家所代表正好是:張愛玲-東方到洋化式上海;琦君-故鄉到他鄉傳統女性;三毛-中國到西化式臺灣;邱妙津-異性到多元,代表著從傳統的「文學之婦」到受新思潮洗禮後的女作家作品中女性意識的遞嬗。關鍵詞:女訓書、新青年、女權運動、張愛玲、琦君、三毛、邱妙津

談心:與林青霞一起走過的十八年(金聖華、林青霞限量雙簽版)

為了解決張愛玲愛月白的衫子的問題,作者金聖華 這樣論述:

那是我,是我的一面鏡子! 想了解真正的林青霞──請跟著本書一起探索!     是一種什麼緣分讓她們在後半生的某一點上,兩人的命運突然交結,踏入了彼此的生命中。     金聖華與林青霞,相交的一段故事,就像一部溫馨的文藝片,細細的透著一股暖意芬芳。     一個是法國巴黎大學的文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系主任,大半輩子側身於學術界,是翻譯界的名教授。另一個是曾經演過一百部電影,紅遍華人世界的大明星,前半生縱橫於演藝圈二十餘年,結交的大多是一顆顆閃亮的星星。     18年不間斷,記錄下來的是一份歷久不渝的友情,一種同步追求創作的文緣,一個傳奇人物不為人知的真實面貌,以及息影巨星如何從紅毯到

綠茵,在人生道上,跨界轉身,自強不息的故事。     我們說「千里姻緣一線牽」指的男女之情,其實摯友之間的因緣也是靠著一根無形的線千迴萬轉把兩人繫在一起。金聖華最近寫了一連串二十三篇文章,總集名為《談心──與林青霞一起走過的十八年》,把她跟林青霞兩人十八年的情誼從頭說起。──白先勇     她以文人的視角,貼心的書寫我與她在一起的生活點點滴滴,閱讀她的文字讓我感覺溫暖舒適,勵志得來有幽默感,真實得彷彿身歷其境,像是看別人的故事,忘了我是誰。突然又想起,那是我,是我的一面鏡子,於是我天天期待這面鏡子的出現。如果我的影迷、讀者想了解真正的林青霞,請跟著我一起探索金聖華的《談心──與林青霞一起走過的

十八年》。──林青霞

「臺灣文壇上閃亮的恆星」琦君的創造力生命故事:以系統演化觀點分析

為了解決張愛玲愛月白的衫子的問題,作者張菁育 這樣論述:

創造力人才的育成,長期以來為各國教育發展的重點議題之一。在制定培養各領域創造力人才的政策與方法上,可透過研究該領域之知名創造性人物,來獲得啟發。本研究係一創造力人才心理傳記研究,以文學家琦君(1917-2006)為研究主體,搜羅關於琦君一生的材料,包含琦君作品、訪談、他人回憶與報導等,鋪陳出琦君的生命故事,再以Csikszentmihalyi和Gruber的兩種創造力系統演化觀予以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琦君的創造力之形成來自於當時文化、文學場域,與自己知識、情感和目的間的相互作用:在五四運動與東西文化論戰的時空脈絡下,琦君從文學領域獲得新文學與白話文知識;隨國民政府遷臺後,在當時特殊的政治社會

氛圍下,琦君將文學興趣與人生經驗整合成內在價值觀,發展出生命的主題與目的感,不論遭遇何種困難與挫折,她都擁有強烈的意志力與復原力。琦君將思鄉的情感昇華成懷鄉的文學,並透過長期調整目的、知識與情感的動態過程,創造出一系列獨特而溫柔敦厚的作品(變異);琦君以正向情感碰觸當時臺灣社會許多讀者的鄉愁,使她的作品在良師益友推薦的機緣下嶄露頭角,隨即受到編輯與讀者的歡迎(選擇),並逐步發展成為懷鄉文學的典範之一,因而成為文學領域文化遺產的一環(保存)。  本研究建議,對於文學人才的培育,教育者可引導學生觀察體會有情世界並探索生命的主題與目的感;有意創作者,則宜發展內在動機、主動選擇並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環

境的機緣有待創作者把握,但只有準備充分者能夠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