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文壇封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世新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蔡芳定所指導 吳晉嘉的 論虹影長篇小說的自我追尋 (2013),提出張愛玲文壇封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虹影、長篇小說、自我追尋、女性主義。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康來新所指導 徐禎苓的 現代臺灣文學媽祖的編寫與解讀 (2011),提出因為有 媽祖、除魅、鄉土、台灣文學、國族建構的重點而找出了 張愛玲文壇封號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張愛玲文壇封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論虹影長篇小說的自我追尋

為了解決張愛玲文壇封號的問題,作者吳晉嘉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論虹影長篇小說的自我追尋」為題,探討虹影藉由小說書寫,帶領讀者及其自身自我追尋的過程,在虹影獨有的大膽欲望描述下,並非一昧地伸張女權,而是細膩深刻地從女性自我認同的角度切入,揭露其中的矛盾與掙扎,不是為了兩性大同的不切實際,而是提出值得深省的疑問。論文架構如下: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並回顧前人的研究成果,然後交代本論文所研究的範圍及限制,最後提出研究方法。第二章「虹影有行—虹影及其小說創作」,介紹虹影生平及其創作分期,並敘述詩與小說對於虹影的不同意義,而小說又為虹影帶來了哪些榮耀與是非,其中,「脂粉陣裡的英雄」正是外界給予虹影的封號,來自她小說創作裡的三大特點

:剖析真實自我、天生女性主義的欲望描述、以文學想像重塑女性歷史。第三章「自我追尋三部曲—自我覺醒」,起初身處「邊緣」的她們,還未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後來經過認識自己的身體,感受來自深層的欲望,「自我」逐漸覺醒,才發現自我處在壓抑當中,必須學會正視自我的需求,重獲選擇自我的權利,於是從束縛裡出逃,積極地建立自我。第四章「自我追尋三部曲—自我探索」,女性個體的自我覺醒後,首先感受到來自性別群體的禁錮,她們的裝扮、貞潔,甚至連孕育小孩的子宮,都不屬於自己。她們企圖以女性結盟和陽具閹割來叛逆男權,但掌握權力後卻反而迷失自我,才發現自己需要的,只是親情的溫暖與愛情的擁抱。第五章「自我追尋三部曲—自我救

贖」,將審視自我的眼界,提高到文化與歷史的角度,身為中國人處在這個追求西方現代化的社會裡,該要怎麼看待自身傳統與進步潮流的衝突,而在歷史中找不到位置的女性,又要如何面對自我的處境,性愛、宗教與死亡,都只是自我追尋途中的暫時棲息地,自我追尋將是永恆且不斷出發的精神概念。第六章「結論」,總結研究成果,並揭示未來研究展望。

現代臺灣文學媽祖的編寫與解讀

為了解決張愛玲文壇封號的問題,作者徐禎苓 這樣論述:

媽祖信仰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源出於人民對於生命意義的終極關懷,然而,媽祖信仰因應現代社會產生微調,已不單純是神壇所賦予形而上的意涵,而是涉入世俗社會,成為統合人民集體經驗的紐帶。相較於人類學家重視實證性的資料論述,本論文主要勘探常民信仰轉變為文學之後,文學媽祖所展現出的多重風貌,並進一步將其擘分為跨文化想像、漢人社會診斷、媽祖形象設立、國族寓言建構四大敘述類別,具體表現出文學媽祖的主要關懷和實踐,融合辯證出多元向度與論述。可以說,現代台灣文學媽祖在政治、社會、文化與身分認同等多元複雜的條件因素中相互激盪、影響而生成,創作者藉由媽祖傳達個人對台灣地域、文化、身分和記憶的託喻和詮釋。循此,不僅為把

握台灣文學進程的一個側面,亦為媽祖研究的一條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