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東西很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形容東西很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田定豐/文字,洪健哲(FrankHung)/攝影寫的 讓靈魂活出更好的樣子 和村岡浩司的 九州傻瓜的在地創生創業論:從地方創生到商業模式,九州鬆餅的目標可是全世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周出版 和時報出版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美術學系 洪昌穀所指導 魏朱淑薇的 究竟涅槃 — 魏朱淑薇書法《心經》創作論述 (2021),提出形容東西很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究竟涅槃、心經、書法。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狄百彥所指導 舒瑢玥的 中國與歐洲文明發展比較研究: 以西元前六世紀至二世紀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卡爾·雅斯佩斯、中國與歐洲文明、孔子、蘇格拉底、中華帝國、羅馬帝國的重點而找出了 形容東西很長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形容東西很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讓靈魂活出更好的樣子

為了解決形容東西很長的問題,作者田定豐/文字,洪健哲(FrankHung)/攝影 這樣論述:

所有的壞,都是來教我們怎樣成為「更好」的自己。 而每一個階段不同的陷落,也是此生要來學習修補的課程。 記得,你本來就是最好的自己。 關於人生,我們總有說不盡的追求,逐夢之際,卻忘了「自己」才是一切的原點,每每為了討好而活得太過用力,失去真正的自我、丟失了本來面貌。 「我們不應該將快樂和不快樂的源頭,寄託在另一個人身上。 而應該向内在尋找,找出自己本自具足的快樂源頭。」 曾置身流行樂壇的浮華世界,現今追求身心靈安適的極簡人生,田定豐整理出77則生命體悟,希望藉由他的所感、所悟,讓在生活中掙扎、為人性所困擾的我們,都能走過生命的苦難過場,迎來幸福。

形容東西很長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怪癖|女生翻白眼致有反應如做虧心事 21歲男生:愛睇白眼多過睇胸
「看到眼睛翻白,如果真的『好正』的話,會有性興奮,有那種好像做虧心事的感覺,又驚又喜,覺得好像去做賊一樣……」Winston(化名)自小已發現自己喜歡看別人的眼睛,長大後更發現看到別人翻白眼會有性興奮,然而一直不知道原因為何,最誇張時更會想在別人睡覺時翻開眼皮玩弄。

最愛大眼美女 女朋友翻眼更大性興奮
大眼美女,很多人也喜歡,Winston也不例外,在街上看見也會多看兩眼,可是他卻更喜歡這些女生反白眼:「我喜歡又大又圓的眼,瞪大眼會看到眼白那些,眼白越多越好,最好有少許紅筋。」發現自己這個喜好後,Winston會在網上找相片和影片看,卻很少跟人提及這個癖好,形容這是「guilty pleasure」,一直都沒有勇氣公開說。「不知道外界如何看,(反白眼)應該是恐怖片、驚嚇,或者是核突,主要是用來嚇人,感覺就是:你喜歡這麼奇怪的東西?」至今他只會跟伴侶分享,連家人也不知道,幸好至今結交過的另一半也覺得沒大問題。「說過之後好像釋懷了一點,也慢慢normalise(正常化)這個想法,不會覺得自己很奇怪,純粹是有一個特別的取向。」

看翻白眼會看得心動,難道連擇偶也要先過到反白眼一關?Winston指認識時當然不會知道對方翻白眼「功力」,但是的確覺得眼睛漂亮的女生特別吸引:「大家的溝通更重要,如何看(我喜歡看翻白眼)這件事,這一點我也覺得很重要。大家相處不到,你就算美得曉飛也沒有用吧。」現在他也不時叫現任女朋友翻白眼,性行為時也會請她翻白眼令他有更大性興奮,女朋友也不介意,甚至曾翻白眼讓他拍照。「不過她翻不到很久,覺得眼睛會乾、會不舒服。」

研究眼睛結構圖 做功課分析自己
Winston為了這個「性趣」,曾經翻查過很多資料,例如小時候會特地找眼球解剖圖看:「眼睛如何移動、微絲血管如何分佈,我也會看,主要是欣賞。不會說想拿匙羹或甚麼器具要把人眼挖出來,這樣我覺得美感會沒了,太血腥了。」

他更曾做功課分析自己,發現日本會有色情電影以翻白眼(日文:白目Shirome)作為題材,有一系列翻白眼情節的AV,外國學者也曾統整非典型的性偏好,包括喜歡舔眼睛的「戀眼球(Oculolinctus)」、涉及眼睛的「視覺癖(Oculophilia)」等,他則認為自己的癖好不屬此類,但是在網上卻成功找到有人跟他一樣愛看翻白眼,「有段長時間我以為這個世界只有我自己一個是這樣,後來才發現原來有其他人也跟我一樣,有男有女,心就定下來一點,起碼有人會明白,但至今我在現實中未遇到一個人跟我一樣鍾意看翻白眼。」

臨床心理學家解謎 因童年經驗愛看翻白眼
即使覺得自己喜好問題不大,Winston自問仍對自己的取向十分好奇:「我沒有試過想特地去看醫生,但是也想有機會跟一些專業人士討論這件事,不是要令自己沒了這個取向,反而是了解自己為甚麼形成這個喜好,這一點我從小到大也解不通。」

臨床心理學家吳桂生博士跟Winston見面,認為Winston應該在小時候已對翻白眼很有好感,Winston說:「小學時跟同學玩,看到他們反白眼,覺得好像很厲害,慢慢越來越好像着迷一樣。中學也有嘗試過有女生在我面前反白眼,其實我不是跟她很熟,只是她是很好相處的人;上課時,她拍拍我的膊頭,叫我看着她,之後反白眼,她說是想玩玩,我看了有點反應。」

吳博士假設,小時候Winston只是覺得反白眼很有趣,是一件很厲害、很特別的事,長大後則將它跟性放在一起,「中間經歷了一些pair up(組合)的過程,一個套餐出來了:一個很友善的人,做一些很特別的事,是給我的,對其他人沒有的,還有我也沒有告訴過他,她卻好像明白我的心意,做了很厲害的事。」他認為,翻白眼跟Winston很正面、對自己很舒服、別人對自己好這些感覺在腦中關連起來,喜歡那件事,就會看得更多,自然會有越來越強烈的感覺。吳博士提醒:「如果越來越依賴白眼引發性興奮就要小心,出現得多是不好的,而且也需要協調。對方心中覺得翻白眼無傷大雅,就去做,但也容許別人有變化,例如別人如果日子久了,不想再有這件事,或者她真的不希望倚賴這件事的話,你也需要有點變化。」

吳博士指,每個人對性的喜好也可以不同,有些人留意不同部位,有不同動作、不同行為,只要對身體、生活、社交等沒有特別影響,也沒有牽涉到傷害自己、傷害別人,不涉及威迫利誘和欺騙別人,一般都並非有問題的事,也不會定義為病。「情況真的因人而異,不過如果病人帶着這些問題而來,他是覺得很困擾、很不妥、很不自然,我就會幫忙找出覺得不尋常背後是甚麼,他想如何改變。」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怪癖 #翻白眼 #性興奮 #性趣 #日本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究竟涅槃 — 魏朱淑薇書法《心經》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形容東西很長的問題,作者魏朱淑薇 這樣論述:

書法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散發著無窮的藝術魅力,在傳統的美術品類裡,實有著很重要的位置。書法源自文字,隨著文明進展由實用功能轉進藝術情趣。在形式與內容高度統一之中,書者以一管之筆,表現出宇宙觀、人生觀、生命哲學,這在世界的藝術殿堂裡具有相當的特殊性,它具體呈顯了漢文化的美學特質,也表現了無盡的心象世界。所以漢字書法被形容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 書法是藝術的哲學,更具有豐富的美學思想。歷代書法名家正是以其敏銳的心,觀其形、思其理、練其技,以獨特的生命情感去駕馭筆墨,締造高妙深閎的書法藝術,創造各種不同的美感風貌,同時也開展出廣闊生動的藝術天地,許多傳世名跡至今

仍熠熠生輝,令人吟詠讚嘆。 本論文以書法《心經》為題,由形而上的理論研析至形而下實務創作,探賾索隱,然《心經》傳世名品甚多,為避免論述過於寬泛,本論文以王羲之、虞世南、歐陽詢、蘇軾、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何紹基、溥儒的書法論述、心經書蹟、書法藝術及影響等,進行系統性的探討。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敘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名詞定義﹕究竟涅槃、《心經》和《心經》法書。第二章為《心經》般若於美學思想之影響,內容含括《心經》內容與出處,《心經》釋經題「般若」, 和《心經》般若的美學思想及文藝哲思。第三章《心經》名家法書名作舉隅。以名家之生平事蹟與書法理論、書寫淵源、書風發展、書體

特色、創作樣貌、藝術成就帶給後世之影響,依次作出論述。第四章為筆者《心經》書法創作作品之分析與解說。第五章結論,包含研究心得回顧和後續發展前瞻。

九州傻瓜的在地創生創業論:從地方創生到商業模式,九州鬆餅的目標可是全世界!

為了解決形容東西很長的問題,作者村岡浩司 這樣論述:

「從在地邁向全球」(Local to Global), 今後絕對是從故鄉前進世界,一決勝負的時代。     「熱愛故鄉,尊重自身文化與個性,想著手解決社會課題,擁有Social Good想法的社會創業家愈來愈多,這個世界也會因此愈來愈美好。我相信如此豐盛的時代終將到來,也希望這本書能助剛剛踏出這一步的人一臂之力。」──村岡浩司     所謂的「九州傻瓜」,就是九州超級狂熱愛好者、世界級的九州無敵鐵粉。     身為無比熱愛家鄉的「九州傻瓜」,村岡浩司不只是返鄉創業,還為了向全世界的人推廣九州的美好,與九州各地的生產者合作,親手開發了足以代表地域環境和人文的超級明星商品「九州七榖原味鬆餅粉」

,不但完美融合九州各地農特產,更一舉成為日本地方創生最成功的典範。     對村岡來說,「創造經濟循環」是在地創生的重點,完成某樣商品的開發不算成功,能夠在當地創造不斷循環的經濟才稱得上成功。更重要的是,「製造東西」或「提供服務」之前,一定要先思考「想傳遞什麼訊息」。清楚定義「想傳遞的信念」,誠實又專心地面對生意以後,與你的信念和用心產生共鳴的顧客,才會和你一起讓商品更加茁壯。     讓地方魅力凝結為原創商品或服務,二十二世紀是屬於「地方創生」的時代。如何重新檢視在地價值?如何打造能夠全面活化在地商業生態的產業?九州鬆餅的創立過程將為你我獻上最精彩完整的在地創生式創業思維。      ◎日本

地方創生經典案例「九州鬆餅」創辦人親撰   ◎林事務所執行長林承毅專文推薦   ◎AMAZON.JP 四顆半星好評

中國與歐洲文明發展比較研究: 以西元前六世紀至二世紀為例

為了解決形容東西很長的問題,作者舒瑢玥 這樣論述:

中國和歐洲文明常常被形容為兩個距離最遙遠的世界文明。它們一直是大量比較學術研究的主題,但這些比較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在加劇這兩種文明之間的差異、特殊性和各自的特點的研究。事實上,無論是從哲學思想的角度還是從政治與社會的發展角度來看,差異性都是眾多且明顯的。然而,本研究想探討的並不是兩者之間的差異,而是相似之處。西方社會常將自己與中國進行比較,無論是將中國世界理想化的伏爾泰,或是鄙視中國社會的黑格爾,但多數情況下,這類型的比較研究都是試圖在這兩種文明之間建立一種等級關係。本論文要探討的並非是評判兩個文明的價值,而是從歷史的角度看兩種文明之間有哪些相似性,以便更好地相互理解。儘管中國和歐洲之間的比較

研究已經有許多人做過了,但在相互理解方面,還是會面臨許多的困難。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人們總專注在差異上,而非相似之處。這兩個文明都是從公元前五世紀開始形成的,在由單一政治體系的帝國所統一的領土形成之前,它們便已在各自的文化空間中發展出了全面性的的思想。這兩種文明都是以哲學思考作為起點發展出來的,因此與其他文明相比,彼此應該更能相互理解。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對彼此的一無所知、誤解、不理解才是常態。因此,透過了解兩文明之間的差異和相似之處,幫助中西方的人們消除溝通上面的障礙,可以使這兩種文明在未來能夠有更好的交流。事實上,在深入研究這些文明的特點時,會使得差異更加明顯,例如,中國和羅馬這兩個帝國的性

質,顯然有很大的不同。然而,這些差異不應掩蓋那些相似性,這些相似性可以在機制中找到,在發展的過程中,首先是有一個哲學發展的事實,然後是政治統一。如同卡爾·雅斯貝爾斯在其作品《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提到的觀點,相似處可以在一般的文明發展過程中找到,而相異之處的保留,我們可以在不同文化的應用與實現方面中發現。中國和歐洲有共同的發展機制,因此我們可以在兩者之間進行比較,但這並不表示兩者是相同的文化,所以,「共通點」一詞,在本篇論文會謹慎使用,以避免在兩個可比較且並不完全相似的現象之間,因試圖縮小兩者的差異之處,並在兩者之間尋找並塑造一個完美的身分,而導致走向抹殺它們各自的文化特性和扭曲現實,並完全同化

兩者之間的差異的結論的風險。與歷史上遇到的其他文明進行比較是歐洲的一個相當悠久的傳統,特別是對那些他認可的文化的文明發展,而大部分與其做比較的文明都擁有千年的歷史。十八世紀末,歷史哲學理論中出現了一個世界史的構想的新的趨勢。以這個世界史的理論出現在歐洲,而不是出現在中國為例,也許正因為是歐洲人通過十六世紀的大發現和當時新開闢的海上貿易路線,世界也因此開始有了交流,在那個時代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早在十六世紀,查理五世曾說: 「在我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十五世紀到十七世紀的地理大發現,讓歐洲人得以透過航海發其他同時存在的文明,繼而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擁有世界觀的民族,這可能也是後來他們發展出

世界史的原因。因此,儘管在初期只是一個「進步」的概念,不同文明根據它們的發展分出了階級,而後這種世界史的概念開始將不同的文明歷史連結起來,並認同它們同時參與同一個世界和時空。二十世紀的歐洲開始出現一種新的歷史理論,並以系統性地方式從同一論點出發:中國和歐洲幾乎是同時間發展的。這項理論發展緩慢的原因有兩個:首先,是因為十九 世紀從歐洲發展的東方主義思想將東西兩文化作了比較,並把歐洲文明置於人類演化的頂端。其次,根據歷史悠久的古中國神話紀載,在西方基督紀元開始的三千年前,中國便已經有了第一個傳說的皇帝。以上兩種原因導致這個理論發展的較緩慢,這個記載於世界史中的趨勢開始於十九世紀,代表人物包含康德、

黑格爾等人。然而,真正的轉捩點是在二十世紀,由卡爾·雅斯貝爾斯所提出的「軸心時代」理論後開始的。這是一個在某種程度上源於第二次大戰的理論,此戰的創傷是全世界最早經歷的事件之一。然而,在意識到這場戰爭波及的程度以及戰後帶來的威脅之後,相較於給世界上所有的文明一個正面的起源,卡爾·雅斯貝爾斯更傾向於試圖發展一種理論即是為了避免因血緣正統性引起的戰爭,所以開始尋找正統性,而軸心時代是一個後世可參照並建立未來穩定性的起點。卡爾·雅斯貝爾斯認為在公元前五世紀左右,古代的五個主要文明,即中國、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臘,都經歷了相似的發展脈絡,尤其是他們都是從哲學開始發展起來的。而現代的偉大文明正是在這種

哲學思想的發展中建立起來的。這是思想一個高度發展的時期,人們找尋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意識,和自問關於思想方面的問題。現今,我們可以在哲學史上這個繁盛、高度發展的哲學時期,尋到多元的流派的出處,而這就是卡爾·雅斯貝爾斯所謂的靈魂「精神化」。雖然這項理論受到一些質疑和批評,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和歐洲的哲學思想確實是在公元前五世紀左右開始出現的,而關於中國和歐洲兩大文明的哲學思想,我們可以在孔子和蘇格拉底這兩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身上得到體現與其象徵。哲學思想在中國(或更準確地說是在魯國)和希臘出現的前提是,兩邊的文明都處於政治動盪和激烈衝突的狀態。從公元前771年到481年,中國經歷了一個非常漫長的時期,

稱為春秋時期,這段期間,經歷了無數個戰爭,而當時執政的周朝也因此變得越來越弱小。同段期間,希臘首先經歷了中世紀戰爭(公元前498-479年),隨後是伯羅奔尼撒戰爭(公元前462-404年)帶來的社會和政治方面的不穩定,對當時的希臘城邦來說也是一次巨大的動盪。因此,在這兩片土地上的人們都在尋找解決政治不穩定的辦法,特別是想要定義何謂好的統治者。對於中國思想家和希臘思想家來說,治理一個城邦或國家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系統。孔子和蘇格拉底的形象就是基於此而出現的,也因為他們的獨特性以及超凡脫俗的品格,而給同時代的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兩位偉大的思想家以口頭的方式向他們的弟子傳道授業,教授他們何謂正確的生活

和如何至善,隨後這些弟子再抄錄並傳授給後代。因此,藉由被孔子弟子抄錄其談話所集結而成的《論語》,以及柏拉圖的蘇格拉底式對話,我們今日才會知道那些他們口頭傳授給當時前來與他們會面的人的內容。除此之外,孔子曾憶及他的一生都希望在學習,而蘇格拉底的名言「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在兩人的身上展現到極致。孔子和蘇格拉底分別是中西文明思想史上第一個被記載的人,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可以說是開國國父,儘管他們去世時,沒有任何一個弟子預料到這一點,孔子的死是因為多數人的無知,而蘇格拉底則是被他所在城市的公民判處死刑。雖然孔子和蘇格拉底主要是向弟子傳授生活方式的大師,但也有很強的政治意識,即他們

追求良好的政府,並希望培養能夠成為優秀政治家的人才。孔子和蘇格拉底這兩個人物是真正推動哲學高度發展(「saut qualitatif」程艾蘭, 《中國思想史》)的主要人物,同時在文明發展上也是一個重要的改革。在孔子和蘇格拉底的之前和之後有很大的轉變。在孔子和蘇格拉底之前,就已經存在了一些思想流派,但在兩位大師之後,哲學才受到推廣得以廣泛傳播,後來這些文明再利用這些哲學思想來定義自己的文化。所以如果我們能在他們之前找到傳統或思想流派,在他們之後我們肯定也能找到,也就是說在孔子和蘇格拉底之後哲學傳統才得以廣泛傳播,直到這些文明透過它來定義自己的文化。兩個文明皆在哲學思想發展到一個階段後,便開始形成

了帝國。起初,將傳統的哲學思想和將這些思想統一,並發揮在管理一地區裡的人們。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秦國(從公元前771年開始)和義大利眾多城邦之中得羅馬城邦(成立於公元前753年)在一開始並不顯眼,後來慢慢成長、發展,成為當時的主宰者,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建立了秦朝,促成了中國的第一次統一,以及公元前202年戰勝迦太基,使羅馬成為當時地中海的第一大國,而恰恰是上述提到的這種穩定持久的政治制度與哲學傳統之間的相遇,讓我們對權力進行思考,從而產生了中國和歐洲這兩個偉大的文明。秦國與羅馬共和國大部分都是為了因應戰爭的需求,才執行了許多務實的改革,也才能有如此繁榮鼎盛的王國發展。公元前四世紀,秦孝公時期的商

鞅變法使秦國的經濟迅速起飛,軍隊實力也開始變強,奠定了一切一統王朝的基礎;而羅馬當時也進行了改革,特別是在社會組織方面其貴族和平民的關係,起初羅馬軍隊是由貴族所組成的,後來又有了平民的加入,因此羅馬的軍隊才會如此的強盛,戰無不勝。然而中國與羅馬帝國的出現和哲學思想的發展是沒有直接關聯性的,隨著帝國的規模逐漸擴張,他們才開始接觸這些哲學思想。然而,正是這種穩固的政治制度與傳統哲學思想的交會,孕育出了中國和歐洲這兩個偉大的文明。當時的中國與軍事強大的羅馬帝國都意識到了,一個國家要想強大,僅有軍事力量是不夠的,文化發展也很重要,秦朝短暫的命運便是一例,法家是強國之道,儒家則是治國之道,當年重用法家的

秦朝在公元前213-210年焚書坑儒,隨後漢朝便在公元前206年取而代之,有了秦朝的前車之鑑,漢朝以儒家治國,而後造就了長達四百年之久的帝國王朝。漢朝發現、深入了解並改編了儒家思想,將儒家對於權威的概念應用於其行使權力的方式。雖然羅馬帝國在接觸希臘世界之前已經有一定的勢力,然而在征服希臘地區並吸收了該地所孕育出來的哲學之後,羅馬帝國才真正開始發展了自身獨特的文化。另一個可以拉近兩個帝國之間的一個觀點,兩者皆在尋找一個輝煌的過往,目的就是為了給自己的祖先一個神聖的過去,並進一步維護自身的正統性。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這一點,他提到了漢高祖劉邦的父親是一條龍的傳說,同樣的,維吉爾在《艾尼

亞斯紀》中講述了羅馬的特洛伊起源,根據這一傳說,艾尼亞斯是維納斯的後裔,或者開國兄弟雷穆斯和羅慕路斯是火神的後裔。一個完整的傳統就這樣被建立起來,以支持一個想要將整個文明統一在一個政府之下的民族正統性。再者,這兩個帝國都是透過戰爭、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多次的勝仗所建立起來的,兩者都有強大的軍隊以及數次屢戰屢勝的經歷,也因長期處於戰爭的狀態,兩者皆發展出了戰爭文化,以下舉兩個以戰爭而生並通過戰爭成長的實際例子,秦國是在與被稱為「野蠻人」的戎人的戰爭中建立的,而羅馬則是戰神之子羅慕路斯與雷慕斯的自相殘殺,以及綁架薩賓婦女的事件中建立的。雖然哲學思想的同化幫助帝國擴大它們的文化框架並遠播帝國的威望,那麼

他們也因強硬的與所謂的“野蠻人"表示對立,進而得到身分上較為優越的肯定,若僅從文字上的描述來做分析,敵對勢力是“野蠻人",也就是說他們才是掌握文明的人。漢朝之於羅馬帝國,彼此都有一個對立的勢力:匈奴和迦太基,漢朝和羅馬帝國都是當時較先進、較具文明性的民族,但他們各自都敗於後來居上的帝國,而被貼上“野蠻人”的標籤。與文明較不發達的一方做比較、對立的方式,讓兩帝國的人民產生了團結的力量,認為自己是影響範圍內最發達、最先進、最文明的一方。最後,當這兩個大帝國掌權後,就將被征服的領土加以組織,並將其作為省分進行管理,質到真正融入帝國本身。因此,雖然兩個帝國彼此沒有直接的關聯性,但在各自的領土上又可以看

到相似的發展軌跡。通常我們會從相異之處去研究兩個不同的文明,但本篇論文想探討的是如何將兩個文明的對立觀點連結起來,作為日後能更好互相理解與發展有效的文化交流的準備。在兩個文明跨越數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在其中發現兩者的相似處,正是藉由這些可比的基準點出發,建立一個溝通橋梁、讓彼此能夠更深入的互相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