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樂園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後樂園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牛奶杰寫的 走讀明治維新(2冊一套) 和林理蕙光的 日本庭院集成(全六卷)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岡山後樂園| 觀光・活動簡介| JR西日本酒店集團[Official Site]也說明:岡山後樂園. 是代表江戶時代的回遊式大名庭園,日本三大名園之一。廣闊的草坪,水池,假山和涼亭由園路和水路連結,四季不同的景觀美不勝收。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出色文化 和華中科技大學所出版 。

輔仁大學 跨文化研究所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博士班 簡瑛瑛所指導 謝慧青的 賽伯格的跨界再思考— 當代藝術中的科技身體想像 (2018),提出後樂園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科技文化研究、性別研究、視覺文化研究、賽伯格、人機合體、跨界、後人類、當代藝術、科技身體、虛擬身體、混種、賽伯空間。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歷史研究所 吳振漢所指導 楊惠君的 明人判牘中的婦女姦事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明代判牘、法司判決、犯姦律令、明代讞詞、婦女姦事的重點而找出了 後樂園的解答。

最後網站※鼠來寶麻糬屋※後樂園透明鼠籠(單層) | 蝦皮購物則補充:... 適合黃金鼠及楓葉鼠此籠可放置Wild21公分或GEX21公分滾輪規格:46x26x27.5公分顏色:藍,綠,橘色(如要挑色請先聊聊詢問) 購買※鼠來寶麻糬屋※後樂園透明鼠籠(單層)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後樂園,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走讀明治維新(2冊一套)

為了解決後樂園的問題,作者牛奶杰 這樣論述:

  走過歷史,走過亂世,看日本如何脫胎換骨   日本古代大名,居然得趁出差時沿路賺外快?   北海道差點獨立,為什麼?   小漁村,如何變身洋房林立的神戶大港?   扭轉日本命運的「松下村塾小屋」是什麼?都是誰在讀?   現今河豚大縣,在明治維新中超級重要?   今日日本豐富精彩的傳統文物從何而來?   其實喜歡日本的你 一直都在明治維新的歷史軌跡中穿梭   西元2018年,干支戊戌。這是日本進行「明治維新」改革150年週年的時間點,同時也是大清帝國「戊戌變法」的120週年。這兩項同樣源自政治中央、意圖進行全面改革的措施,一則大鳴大放、一則僅103天便黯然收場,從此改變兩個東亞國家的命

運。   一百五十多年前,原本自我封閉孤立於世的東亞島國,從被來自太平洋彼岸的黝黑船艦突破做為起點,緊接著,改革的浪潮排山倒海、規模宏大,它重塑了日本的風貌,也日漸奠基出今日大家所喜愛的日本風貌。   現今蓬勃日本的面貌   源自於明治維新時期的哪一項建設或舉措?   懂得愈多趣味愈多   ‧武士刀──男子漢們的夢想   明治新時期為進入文明法治社會,不允許斬殺他人之必然要求,1876年頒布了廢刀令,但普遍引起武士們的不滿,甚至有激化反叛與誘發西南戰爭的影響。對武士刀有興趣的玩家,可前往上野東京國立博物館本館、東京澀谷的刀劍博物館參觀。另外,甫於2017年開幕的銀座新購物地標GINZA

SIX 6樓,也有武士刀的主題專櫃,遴選相關書籍雜誌,並陳列展示武士刀的。   ‧穿越時空──重現明治時代遊行隊伍   每年10月22日舉辦的「時代祭」,為京都的三大祭典,遊行隊伍會從京都御苑出發,前往平安神宮。參與成員會由打扮為明治時代維新勤王的志士打頭陣,接著往古時回溯,有德川幕府的上洛隊伍、織田信長的上洛隊伍,最後是延曆時代室町洛中風俗的隊伍(相當於平安京創建時)等等,相當有趣。   ‧從浮世繪看當時人們對異世界的觀點   位於神奈川條約簽屬地點的「開港資料館」,保存許多幕末到昭和初期有關橫濱發展史的歷史文件,日方民間當時的浮世繪圖畫中,多將派里等異國人繪為飛禽走獸,猶如現今語異星生

物第三類接觸的遐想!   ‧源自明治時期至今屹立不搖的名店、美食   日本最早販售鯛魚燒的創始店──麻布十番「浪花家」;以天然柑橘加工製成「夏蜜柑丸漬」聞名的幕末時開業的老店「光國本店」;幕末時躲過鳥羽伏見之戰砲火的笠置屋──今日家喻戶曉清酒品牌月桂冠的前身。   ‧歷史人物與現代建築的結合──坂本龍馬   坂本龍馬,是幕府末期推動維新革命中扮演重要腳色的劃時代人物,在國內外都有不少的擁護者。喜歡龍馬的朋友 不妨安排一趟四國高知桂濱海的「龍馬紀念館」之旅,在造型前衛如太空船的館內一覽龍馬生平,並探訪樹立海邊的龍馬雕像地標。   ‧重新完整呈現日本最北網走監獄   1890年(明治23年)

明治時期的北海道獄政制度 廢止了不合理的強制勞動作法   位於日本最北位置的網走市 網走監獄博物館 名氣相當響亮 將原本的木造牢房與相關設施從監獄腹地內移築到博物館園區,成為對民眾開放的觀光設施。   ‧不一樣的日本遊──國家重地日本銀行   1882年成立的日本銀行,統一了紙鈔的發行權,並正式將紙鈔發行改為金本位制,令金融秩序與國際匯價更加穩固。儘管日本銀行是敏感的國家重地,但仍有規劃讓民眾參訪的行程。其一得事先預約,每趟參觀約1小時,著重於讓參觀者認識日本銀行;另一種簡易的參觀則免預約。   細細品味歷經滄桑、繁華的維新趣事   3C聖地秋葉原來竟是蔬果集散地!   你去過「銀座」,但

你知道「金座」和「銅座」嗎?   日本庶民美食紅豆麵包的出現,歸功於武士的廢除   吳服店,如何變身現今聞名的百貨公司?   馬拉著火車在鐵道上跑?這是什麼狀況?   牛奶,居然曾經只有貴族喝得起   跟著牛奶杰看天皇行幸各地   交通建設 民生政策 工商發展 船堅砲利 其他長遠影響   歷史向來不只是過去的事,   是和現在的一切息息相關的事   日本文化原來如此   ‧江戶時期日本完全沒有鐵道建設   現在大家對日本旅遊的印象,大多會覺得交通很方便鐵道四通八達。儘管日本現在的確是鐵道大國,但在江戶時代其實是完全沒有鐵道與火車營運的,目前的路網規模,都是啟動明治維新後才開始發展的成果。

  ‧你去過「銀座」,但你知道「金座」和「銅座」嗎?   銀座在江戶時代就是熱鬧的街區,地名由來是幕府在此設立銀幣的鑄造所,而通稱為銀座(同理,其它地方還有金座與銅座)。當局在1869年(明治2年)修改江戶時期的舊町名,正式將此地編為「銀座一丁目」至「銀座四丁目」。   ‧日本庶民美食紅豆麵包的出現,歸功於武士的廢除?   武士木村又兵衛在失去身份地位後,被安排前往長崎學習製作麵包。學成後,開設了麵包店,其次子並研發出紅豆麵包,但當時吃麵包的平民很有限,市場反應並不熱烈。後來是趁著明治天皇在公園賞花的機會,將紅豆麵包獻給天皇,才一舉打響了這款麵包的知名度,廣受人們矚目。   ‧大阪通天閣

原來是重製品   現在看到的大阪通天閣原來是第二代重製品,通天閣第一代在二次大戰時燒毀,並響應響應政府「捐鋼鐵報國」的政策,將鐵塔拆除交由軍方處置。   ‧土佐稻荷神社的神紋=三菱集團「三片菱形」的著名商標   土佐稻荷神社所在地的北堀江這一帶,在江戶時代為土佐藩的倉庫群,明治初年讓渡給彌太郎,被視為三菱財閥乃至現在的三菱集團發祥地。有趣的是,三菱集團「三片菱形」的著名商標,也是土佐稻荷神社的神紋。玩家到此一定要睜大眼仔細找找!   ‧「明治」食品原來發跡於台南   如今已成為日本業界大樹的明治製糖株式會社,在1906年12月成立之初,其實總社與工廠是設於台灣台南麻豆的總爺糖廠。戰後,他們

在台灣的糖廠如同其它業者撥交給台糖,在日資產繼續由明治製糖株式會社經營。成為當初從台灣起步、如今在日發揚光大的「灣生企業」! 本書特色   從日本旅遊中探索明治維新的足跡,明治維新之於日本的重要性,   說是使其奠基為今日全方位之強大也不誇張。   你一直以來喜歡的日本文物、建設、風土民情,   或許或多或少也承襲於這個具劃時代意義的現代化革新,   當我們將目光焦點集中在最新最好玩的事物上時,   不妨也放大旅遊觀點,深入歷史文化蘊涵的百般況味。

後樂園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加入會員連結:https://bit.ly/362ekle
👉Google Maps行程:https://bit.ly/3dsyR5S

丸之內線於1954年的1月20號啟用。本線的總長度24.2公里。總共有28個車站路過大型商業區比方說新宿、池袋、銀座、東京車站。也有經過幾個觀光客比較少去的住宅區,比方說茗荷谷站或是新高円寺站。2017年每天使用丸之內線的總人數是135萬人,是東京メトロ的第二名。那我們今天就挑幾個丸之內線的車站來個一日遊吧

小石川後樂園
https://www.tokyo-park.or.jp/teien/hk/koishikawa/index.html
東京巨蛋城
https://www.tokyo-dome.co.jp/zh-CHT/tourists/
神田明神
https://www.kandamyoujin.or.jp/
湯島聖堂
http://www.seido.or.jp/
つじ田
https://tsukemen-tsujita.com/
Ginza Six
https://ginza6.tokyo/
Tokyu Plaza
https://ginza.tokyu-plaza.com/
LADURÉE 銀座店
https://www.laduree.jp/
新宿御苑
https://fng.or.jp/shinjuku/
Hamburg Will
http://www.hajimenoippo.co.jp/pages/will.html
東京都廳
https://www.yokoso.metro.tokyo.lg.jp/

賽伯格的跨界再思考— 當代藝術中的科技身體想像

為了解決後樂園的問題,作者謝慧青 這樣論述:

本論文《賽伯格的跨界再思考—當代藝術中的科技身體想像》是一項企圖結合科學與人文領域的文化研究,期望以跨學科的視角,探討在現代新科技與新媒介發展之下,科技的介入如何改變身體的自然狀態與文化意義,以及所引發的種種問題;科技介入、建構的科技身體(techno-body),跨越了自然與人造間的界線,其身份與性別比過去更具開放與流動性,而生命也出現了各種不同的型態,動物、植物,與機械的交互混種與跨界,打破過去單一物種的侷限,共同向前演化。同時,本研究選擇當代視覺藝術為文本,檢視與討論在視覺藝術作品中藝術家所再現的科技身體,其建構的身體意象所其隱含的身體、身份與性別的變動,企圖為新的生命型式提出一個新角

度與定位。 唐娜‧哈洛薇(Donna Haraway)一九八五年發表的〈賽伯格宣言〉(A Cyborg Manifesto)一文中,指出賽伯格這個「機器與有機體的混合物(a hybrid of machine and organism)」,打破了三種疆界:人類與動物,人類-動物(有機體)與機器,物質與非物質之間的界線。賽伯格在打破了上述三種疆界,成為疆界消彌之後出現的新主體。哈洛薇認為高科技文化對既存的各種二元劃分提出了挑戰cyborg以策略的方式挑戰了二元論。 而界線的打被並不是終點,而是一個起點;在上述三種疆界的破除之後,更該好好思索二元疆界破除之後的改變,在更開放的可能性中尋找自己的

定位,本研究並企圖對此三種疆界重新進行反思。賽伯格作為一個跨越各種界線的存在,可以由科學的、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政治的、性別的等等各種角度來解讀。賽伯格其混種與跨界的身分特徵,也成為解構主流意識以及抵抗霸權的一種政治象徵。我們將在藝術家的作品中,看到對賽伯格身體的各種再現。本論文的問題探討將聚焦於三大主軸:「科技身體跨界」,以及「科技身體再現」、「科技身體性別」三個主要軸線。 本研究將現今的科技領域以及科技介入身體的方式,對應於上述三種疆界,分為以下三種:人機合體、生物工程、虛擬網路。並選擇一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為主與其他藝術家作品進行討論與比較,包括:史特拉克(Stelarc)、佩契妮妮

(Patricia Piccinini)與曹斐。同時在各章將延伸相關子題來進行探討,包括:整型與變性、人、動植物與機械的共同演化、虛擬空間等等。在後人類身體議題的二大陣營:「去身體」(the(lost)body of information)與「即身」(embodiment)的辯證中,筆者偏向回歸身體的論述立場,並認為科技建構的身體,具有混雜與跨界的象徵意義。 科技的介入身體,使人類轉變為具有跨界與混種身份的後人類,人類、動物、機械將共同演化;基因改造將由生物層面改變原有的物種門類,機械人的發明與人工生命的研究將產生全新的生命形式,網路的化身將使人類意識與生活延伸到新媒體與網路空間之中。在疆

界被跨越不僅僅是投射於未來,更應該放在當下思考目前在人類社會中由人類架構的各種差異與疆界,應以平等、開放的態度來對待不同的異己與他者。

日本庭院集成(全六卷)

為了解決後樂園的問題,作者林理蕙光 這樣論述:

《茶庭·數寄庭院》 自利休創“草庵”風茶道以來,侘寂便成為和風美學的理念之一。“和敬清寂”的茶道四規完全體現在了與茶室密不可分的茶庭之中;而源於茶道意境、又與書院造建築相融合而成的數寄屋建築亦追求“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世”的隱逸情懷。   茶庭專為茶室而設。由飛石構成的小徑將來訪者引入茶室;石燈籠和蹲踞頗具古韻,具有助觀者清淨身心的作用;每一塊役石(觀賞性石頭)的設置都體現了設計者的巧思,踐行著傳統的造庭理念。數寄庭院即數寄屋建築中的庭院,但數寄又有“風雅”之意,所有雅致之庭皆可承“數寄庭院”之名。庭院中恰到好處的遮蔽物形成回游之景,所植花木打造出山間景觀。   《日本庭院集成》之《茶庭》卷與

《數寄庭院》卷精選百余幅實景圖片以及實測圖,全面解讀茶庭與數寄庭院的結構與構成要素:門的設置方法、石頭的擺放要求、小徑的鋪設要點、綠植的種植技巧……蘊藏在每一處細節中的巧思構成了日式庭院的底蘊,打造一片風雅世界。   《坪庭·玄關庭院》 “市中山居”是日本庭院追求的理想境界,造庭即人工再現自然的過程。掘池注水、養鳥築山、引水造瀑,皆旨在讓生活充滿自然風情。坪庭與玄關庭院在方圓之內再現自然,既滿足了人們渴望遠離塵囂的精神需求,也起到了視覺過渡的作用,將室外和室內連為一體。   坪庭的歷史可追溯至平安時代的“藤壺庭”與“荻壺庭”。歷代寺社庭院、茶庭的意象與建造手法皆可用於打造坪庭。燈籠、蹲踞、一石

一木均凝結著造庭者的匠心,在狹小的空間中形成縮景,再現季節的變化。玄關庭院附屬于玄關,它既是建築物的一部分,又可單獨成景。鋪路石與踏腳石是構成玄關庭院的靈魂要素,其佈局極富功能性又不乏美觀性,引導來訪者進入室內空間。   《日本庭院集成》之《坪庭》卷與《玄關庭院》卷收錄百余張珍貴實景圖片以及各種視角下的實測圖,詳細解讀坪庭與玄關庭院的結構與佈局。書中不僅收錄有遵循傳統造庭之法的大家之作,也介紹了緊跟時代需求而產生的新型庭院。造庭之法是歷史的饋贈,但隨著時代變遷和審美意識的改變,庭院的形態也不斷產生新的變化,不變的是人們嚮往自然的初心。   《燈籠·蹲踞缽前》 “石”是日本庭院重要的組成部分,日

本古老的庭院設計類書籍《作庭記》中的第一段就講述了設置在庭院裡的石,可見置石幾乎等同於建造庭園。甚至可以說,日本庭院之美的根源就來自石。   在日本庭院中,石有著豐富的內涵:巨大的石可以代表山峰,象徵著永恆不滅的意境;小型的石可以三五組合為石景,也可用于製作石燈籠、蹲踞等景觀元素。石燈籠是日本石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具有照明和添景的雙重功能,也寓意正在從塵世的紛繁走向內心的寧靜;蹲踞則是茶庭的靈魂,是進入茶室之前用來清潔身心的重要道具,代表著洗淨心中的煩躁與塵世中的擾心。   《日本庭院集成》之《燈籠》卷與《蹲踞缽前》卷以桂離宮、兼六園、後樂園等知名日本庭院為例,收錄超過百張的珍貴實景圖片及手繪

圖,詳細講述日本庭院中燈籠與蹲踞缽前的造型種類及欣賞重點。全書不僅介紹日本庭院中各種石景的建造理念,也有茶事的基本流程知識以及四季的節慶行事。在解讀石之美的同時,也引領讀者體會日本庭院的禪意與追求。 符號的花園 在激蕩而忙碌的當下,庭院是逃離喧囂世界的象徵。置身其中,哪怕是片刻的寧靜,也足以讓我們擺脫焦慮,吐納升息;甚至只是單純的想念,也足以讓人思接千載,神入八荒。儘管庭院本身已經是“寄情山野,自由不羈”的符號,但如若我們能夠跟隨此書步入百花深處,必將沉醉於這片符號的花園,試圖去理解美麗圖像背後的無盡隱喻。   有兩種方式能夠展現庭院的力量:一種是宏大敘事,狀如法式園林的規矩對稱,宏偉曠達;

而另一種則極盡精微,卻又能寓意廣大,日本庭院就充滿了這樣的趣味。如同各式禪宗公案的問答遊戲,當我們要去親近自然,日本庭院答非所問卻讓人醍醐灌頂。“比喻”這種禪宗妙法很早就被用於空間營造,比如作為禪宗祖庭的少林寺初祖庵,其外圍牆裙堿石板上刻有一組連續的海漫石雕,形象地把整個建築托在江海之上,以隱喻達摩一葦渡江,開創東土禪宗的偉業。無疑,日本庭院在“比喻”上更是青出於藍,取材於島國獨特的自然環境,極盡抽象,形成充滿寓意的符號花園。   時間 在飛鳥奈良時代(南北朝至初唐),先進的佛教文化從中國和朝鮮傳入,伴隨而來的是建築技術的全面複刻,此時日本佛寺庭院類似於東土大唐,遍栽桃柳,以營造蓬萊之境,比喻

仙道之所。   平安時代(中唐到北宋),日本產生了區別於中式寺廟、結合東瀛潮濕氣候風土、更重華麗享樂的殿式府邸,其單體建築以透廊連接,建築和庭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在這些被建築、透廊和院牆圍合的庭院中,開始產生了初具特色的日式景觀。平安時代後期《作庭記》總結其立石要旨,不同於中式的“以石象山”,象徵海景成為特色主題。從設計的角度出發,造園方法無非是回憶創作者所曆名勝,用“以小見大”的象徵手法將美景再現。立石像山,臥石似島,於是日式“大海樣”立石少而臥石多,比喻海上仙山,之後甚至以砂代水,產生抽象的、雕塑般的枯山水藝術。   平安時代後期,日本進入末法時代,戰亂不停,社會動盪,人心不安。於是人們

渴求極樂淨土的平和感,象徵淨土的泉池園代替仙道庭院,成為悲愴時代的心靈寄寓。   在鐮倉和室町時代(北宋末年,南宋到明初),日本出現幕府政權,引入禪宗思想,發揚武家文化。樸素簡潔、莊嚴肅穆的書院造建築往往輔以生機勃勃的泉池回游式庭院,可漫步其中,亦可坐觀窗景。其後時代出現的龍安寺枯山水園和金閣寺、銀閣寺池泉園為佳例。 及至戰國和安土桃山時代(明代中晚期),豪華壯麗的天守閣城堡展現著亂世中的醉生夢死,庭院中的蓬萊仙洲象徵人們渴望逃離現實的心靈掙扎。然而在戰亂的緊張感中,人們不僅能逃往紙醉金迷的誇張幻境,也可以化繁為簡,從容雅致,以“計白當黑”的禪宗思維走向相反的符號象徵,終於成就了日本獨特的數寄

之風,寓意以優雅的方式追尋一方淨土,遠離紛爭,寄情山水,隱遁山林……   空間 曾有諸多學者試圖對日本建築的獨特性進行總結,亞瑟·德雷克斯勒(ArthurDrexler)1955年出版了《日本的建築》,建築師丹下健三、建築評論家川添登、攝影師渡辺義雄1965年合著了《伊勢—日本建築的原型》,歷史學家伊藤貞司、藝術家野口勇和攝影師二川幸夫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出版了《日本建築的根源》,西井一夫和穂積和夫在1983年合著了《什麼是日本建築?》……儘管採用不同的分類方式,但他們都強調了日本空間的一個重要特徵:建築與自然環境的協調—室內外的流動感。庭院和建築的這種通透感產生於日本潮濕的氣候和風土,也源

自神道教“不可圍合封閉土地”的神話寓言。一個典型的日本庭院中,圍繞建築的“緣側”回廊是半露天的步道,作為牆壁的雨戶圍板可以取下,障子板(覆蓋著半透明紙的木格屏)和襖(覆蓋著不透明紙的木格屏)可以靈活開合,在頃刻間使庭院和室內融為一體,動靜之變觸動人心。   然而,這種通透感又並非是說一覽無餘,日文中的“透ける”一詞,意為透過很薄的物體看到對面的事物。“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種透明似乎更像是建築家柯林羅所謂的“現象的透明”(通過建築形式的重疊,表現出空間的深奧之感)而非物理性的透明。比如在書院造的房屋裡,即便打開拉窗也只能“框景般”地看到庭院一半的景致;茶室被設計得幾乎完全封閉,但鳥聲樹影

又可以曖昧地融入室內。   於是,對於庭院來說,看似的劣勢便可逆轉為設計的優點,頗具禪宗意味。建築場地的不規整反而利於形成曲折的圍牆;凹凸的建築單體可以產生變化的觀景介面;曲折的透廊可以創造視覺深度;房間過大的進深被小天井破解……於是,僅僅在一處寺廟/宅邸中,便劃分出諸多大小不一的庭院,成就了豐富的體驗,如大門到玄關的通道庭院,步入茶室的茶庭露地,可遊可坐觀的數寄之園(泉池回遊園),適宜坐觀的小坪庭等(可以是抽象枯山水,也可以是植物搭配)。同樣充滿禪宗意味的逆轉關係還體現在數寄屋的材質,貌似拙樸卻構造精湛,造價昂貴……   最終,這些空間和材質的特質都幻化為一種充滿象徵性的審美體驗。以茶庭為例

,讓我們看看一個日本庭院空間如何構建起具體的符號世界。“福地洞天、壺中天地”是東亞文化關於文人居所的終極想像,茶室及其庭院正是要營造脫離俗世的隔絕之感。當我們在庭院中散步,在腰掛處休憩,在室內享受茶會,就會瞬間進入與世隔絕的精神狀態。   首先,茶室的尺寸甚至被壓縮為只能“促膝而坐”的四疊半(1疊約為1.65平方米)榻榻米大小,在其中飲茶仿佛是再現僧侶們面對達摩祖師像,共飲一杯茶的場景。這促狹的尺度和《維摩經》中的禪宗教義密不可分,相傳維摩詰在同樣大小的房間中迎接文殊菩薩及佛陀的八萬四千名弟子,盡精微,致廣大。   其次,茶室本身被設計為“空無一物”的抽象空間,除了在狀如佛堂壁龕的“床之間”上

擺放插花、水墨卷軸畫,從地板到天花板,從茶具到服飾,室內所有的色調都偏向於淡素,讓人專注於茶道儀式而不為環境所吸引。正如羅蘭·巴爾特《符號帝國》所言,“符號的小屋”仿佛是一件能夠移動的傢俱,沒有座位,沒有床,也沒有桌子,和西方秩序井然的室內完全不同。但當空間失去了中心性,人們也就無從關注傢俱的秩序,人的身體成為空間的主體。   再次,辯證與殘缺的美學感受彌漫於整個空間,煮水壺若是圓的,盛水的器皿需要有棱有角;茶碗若是黑色釉彩,茶葉罐便不可是黑色漆光;房間梁架的構成絕不可對稱圓滿,反而是去追求自由天然,不從於法度公式;經年陳舊、昏暗幽明的“寂”室內卻必須保持清潔無塵;封閉的室內卻需要“透”而不“

開”,如同長谷川等伯霧氣中錯落有致的松林圖,障子外的樹影、陽光和鳥鳴還是會微弱地通過牆壁傳入茶室,這種精微的自然氛圍更強化了象徵性的封閉世界……   人間 後,回到“人間”,在一座茶室中,關於隱喻的遊戲並不止於器物或氛圍,在異常寂靜和澄明的促膝之地,伴著時而“隨浪如花”、時而“暴雨滂沱”的如樂沸水,感受到對方的呼吸、表情、心緒是茶主和客人的必修之課,心靈的碰撞才是茶會動人心魄的想像力儀式。   於是,相反于寺廟的靜觀式庭院,茶庭故意不去營造供人靜觀的優美風景,反而會通過遮天蔽日的大樹(尤其是在利休徒弟織部的設計中)、“透而不開”的圍牆營造出深邃山林的意境。待合的休憩讓客人平復心緒,在深邃的環境

中聽到寂靜的遠方;蹲踞洗手則讓人具有蹲下的謙遜心情;在飛石路上經過,則不會因為營造的風景擾亂客人尋求茶道的決心;而低矮的躪口讓人放下武器,彎腰進入……茶庭用一種人工加工的、卻非如畫的自然去引導身體的動作,但是正如人們看到關守石會踟躕不前一樣,唯有想像力才能真正成就遊園的妙趣。   同樣,無論是玄關通道庭院,可游可觀的數寄之園,還是適宜坐觀的小坪庭,都充滿了符號的寓意卻又有著因地制宜、不拘法度的形式,每個流派都有自己的造園規則,且同一個流派不同的造園家也會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設計。面對千變萬化的庭院尺度、景觀配置和細部構造,也許我們並不需要去區分“織部燈籠”和“雪見燈籠”的形制差異,然而它們的“比

喻”世界讓作為設計的“物”重回人間,符號的花園讓我們重新感到溫暖。  

明人判牘中的婦女姦事研究

為了解決後樂園的問題,作者楊惠君 這樣論述:

摘要 辭藻豐盈華美的判牘,主題是嚴肅至重的司法案件,然多收入於官員的文集之中,自有其表達心志或高置教化的潛在意涵。即使是文集內的傳記或者祭文,文人概以性別分卷編目,大抵官位高者先、低者或無官銜者後;男性先、女性後,同性之間才以輩分序之。而風憲官們卻不以性別區分各項案件,臚列於判牘中的女性犯者,不規則且活潑地顯現其身影,判牘中的經歷,代表她們敏捷活動的軌跡,以及戮力致生的歷史。揀擇其中有關姦事的案例,追索文官的思考脈絡與界定筆法,同理婦女的利益考量與求存模式,更凸顯明朝中期之後,社會、經濟與思想變動之「鉅」與「遽」。藉由對明人判牘的研究,隱約析縷出:統治者對於人民及底層社會的呼應或遷就,

進而在制度與手段上產生連動更易和彈性處置,即非顯明易辨、一朝一夕,實潛流微伏,思潮萌動。 理與情之爭,未必天平兩端,極者亦漸趨向中道理性。中央政府與律法當然欲高標、欲定正;惟地方官員與庶民卻為時勢所迫、為生存所需,常常妥協於環境和現實。婦女自然隸屬於社會之一環,其情思與行動皆展露判牘之內,幾經文官彩筆潤飾刪修,不掩其欲望和勇氣。主動或被迫抉擇,積極或消極抵抗、配合,為利或為情逞凶、行姦,她們不僅擁有情欲貪念,亦擁有智慧與決斷能力。無懼他人目光和價值判斷,即使常因姦情被撞破而難堪自經;有時不願身陷禮教桎梏和經濟窘境,毅然追尋利己環境、悅己之人,偶因選擇錯誤而身罹大辟,婦女們依然無畏地邁向未

知的境地。禮節與旌揚無法維持下層社會的生活,抑或以上兩者止為統治階層的理想,欲加之於庶眾的榮耀,距離無以為生的民人太過遙遠空泛。務實地金錢與情感後盾方為庶民生活的目標,端賴歷朝政府設計更有效的回饋制度,建立更為體察民瘼的支持系統,理性導引庶民知禮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