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浪漫主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德國浪漫主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RachelCorbett寫的 你必須改變你的生命:羅丹與里爾克的友情與生命藝術 和的 東亞思想交流史中的脈絡性轉換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印刻 和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所出版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音樂學系碩(博)士班 林玉卿所指導 譚凱尹的 中文:奧芬巴赫歌劇《霍夫曼的故事》中三首女高音選曲之探究 (2021),提出德國浪漫主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賈克奧芬巴赫、歌劇、霍夫曼的故事。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學系 薛映東所指導 林哲宇的 舒曼《艾辛朵夫聯篇歌曲》作品分析與詮釋 (2021),提出因為有 舒曼、聯篇歌曲、歌曲集、艾辛朵夫、聲樂的重點而找出了 德國浪漫主義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德國浪漫主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你必須改變你的生命:羅丹與里爾克的友情與生命藝術

為了解決德國浪漫主義的問題,作者RachelCorbett 這樣論述:

  我在你的話語中讀出它   從你手勢的歷史習得它   你溫暖而明智的雙手合攏   塑造並界劃出輪廓漸成的形狀   ──里爾克《時禱書》     1840年11月12日,羅丹生於法國巴黎,父親是警官,母親是裁縫。近視的他在校表現不佳,被父親送往培養建築裝飾工匠的「小美院」,可望在奧斯曼大改造下的巴黎成為一位商業雕刻師。然而,在小美院中展露天分的羅丹始終考不進培養「真正的藝術家」的「大美院」。憤恨之餘,他一邊當石膏匠賺錢,一邊自修,找尋自己認同的藝術使命。他設法以微薄的收入持續創作雕塑。不過長達十年的歲月裡,主流的巴黎沙龍從未接受他的作品,直到《青銅時代》問世。     在羅丹即將嶄露頭角之

際,1875年12月4日,小他三十五歲的里爾克出生於奧匈帝國治下的布拉格,母親出身富裕家庭,父親是平凡的火車站長。父母將他送進軍校,期望他出人頭地,然而氣質陰柔的他在軍校中屢受欺凌,只有文學和寫詩是他心靈的寄託,也成為他唯一的志願。可是里爾克一直不知道該如何成為一個藝術家。他認為男孩必須先成為男人,才能成為藝術家,他一直渴望轉變,但不知該如何做。他來到沃普斯韋德村,一個拒斥學院傳統的藝術家聚落,在那裡遇見羅丹的學生、雕塑家克拉拉.維絲陀芙(Clara Westhoff),兩人相戀結婚。但是才剛成為父親,他便想要逃離。他的逃離帶他來到羅丹身旁,來到剛踏入新世紀的巴黎,時為1902年8月。    

 「我來找你,不只是為了寫一篇專題研究,而是為了要問你:我該如何生活?」     這次短暫的貼身採訪中,擺盪不安的里爾克為羅丹工作室中俯拾皆是的生命力與他觀察自然的方法所震撼,他相信羅丹也擁有改變他生命的力量。當年逾六旬的雕塑家告訴年輕詩人他的座右銘:「你必須工作,不斷地工作。」(Travailler, toujourstravailler)他彷彿找到了生命的方向,從此奉為信條。     三年後,里爾克成為羅丹的祕書,備感榮幸的他住進雕塑家在巴黎市郊的家,與之朝夕相處。他亦步亦趨地跟隨著羅丹,在他的目光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其間,他在龐大的工作壓力下完成了著名的《時禱書》(The Book of

Hours),逐漸受到文壇重視。然而才過了九個月,頑固的羅丹在一次盛怒中當場開除里爾克。三十一歲的詩人彷彿被精神上的父親趕出家門,展開在歐洲各地漂流的浪子之旅。在決裂的苦悶、情感生活的疏離與摰友離世的打擊中,里爾克依然堅持羅丹所言:「工作,不斷的工作。」他試圖透過「共感」(empathy)或「觀入」(inseeing)的方法將藝術感受化為文字,並開始創作《馬爾泰手記》(The Notebooks of MalteLauridsBrigge)。     一年半後,一封羅丹的來信打破兩人的沉默。成熟許多的詩人與日漸老邁的雕塑家再度成為朋友,羅丹甚至搬入里爾克與許多作家、藝術家同住的畢宏府邸(Hôt

el Biron),亦即未來的羅丹博物館(Musée Rodin)。曾經反映世紀末歐洲脈動的羅丹如今漸漸成了藝壇邊緣人,里爾克的文學則與發展中的精神分析有所共鳴。在一次大戰前夕,兩人再次產生齟齬。里爾克目睹昔日心中偉人的衰老與不堪,對於藝術生命的看法又有了新的領悟,然而這次他們還來不及握手言和,羅丹便於1917年底辭世。他的離世帶給詩人沉重打擊,卻再度推動他改變自己的生命:在生命最後不到十年間,里爾克決定直面恐懼,從事他長久以來阻止自己做的「心的工作」。     作者瑞秋.科貝特(Rachel Corbett)第一次接觸里爾克的文字時,也是個一心想遠離單調的家鄉景色,卻不知自己該往何去的年輕人

。閱讀《給青年詩人的信》時,里爾克彷彿一個來自遙遠國度的知心人,訴說著她內心的話語。事實上,她不是第一個對里爾克有此感受的讀者。然而也許很多人不知道,里爾克並非以堅定、樂觀的文學家之手寫下這些信件,而是望著羅丹的巨大身影與熱力,走在一條孤獨與恐懼之路上。在作者筆下,這一老一少彷彿兩棵樹,生長在完全不同的土地上,卻有著類似的彎折:他們對認同的爭取、與女性的關係、對創作的反思、對時代精神的感應。對此,作者也將世紀之交風起雲湧的思潮與人物精巧的編織於兩人的生命交集間,尤其對羅丹與里爾克身邊的重要女性,包括蘿絲.波雷、卡蜜兒.克勞岱、莎樂美、克拉拉.維絲陀芙、寶拉.貝克等人皆有深入描繪,令人得以一窺十

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陸女性藝術家及知識份子的思想與追求,以及她們在社會中的處境。     ◎ 2016年瑪爾菲德全國藝術類非虛構作品獎(Marfield Prize)得獎作品,已譯為德文、捷克文、土耳其文、塞爾維亞文、韓文、俄文等多國語言。     ◎ 「人文社群」出版系列,由吳乃德策劃選書,選書標準:(一)能帶來閱讀的樂趣;有樂趣才能帶來知識的充實、心靈的提升。(二)討論人類恆久的關懷和處境。計畫中的書籍包括歷史、領導、哲學、政治、傳記、文學藝術等。   本書特色     吳乃德 策劃      不論你是否曾為里爾克的詩觸動,為羅丹的力量撼動,如果你心中有這樣的疑惑:   「當一個藝術家是

什麼樣子?」   「我該如何生活?」   「我屬於哪裡?」   這本書就屬於你。   好評推薦     「這本傳記以二十世紀兩大藝術家的友誼為核心,經過縝密考證,彷彿現身說法,充滿巧思。」──《紐約客》(The New Yorker)     「敏銳且生動……一本充滿生命力、清晰且精巧的作品。」──《哈佛評論》(Harvard Review)     「科貝特的文字風格流暢有力,活靈活現的繪出一幅世紀之交的巴黎圖象。」──《藝術雜誌》(Art in America)     「『藝術家該如何生活?』科貝特發人深省的故事並未教我們該怎麼做──里爾克和羅丹也不會。然而她透過豐富的事證讓讀者明白藝術

家是如何嚴肅審視自己的生命。」──Jonathon Sturgeon,藝術網站Artnet

德國浪漫主義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最新【2分之一強】節目收看►►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yi-Ztspx3ak8Y5MFFSlMiUi4hSAUjVCl
來賓:劉雨柔、吳怡霈、李愛綺
外國型男:杜力、夢多、賀少俠、馬丁、法比歐、金實基
電視首播:20150907

異國婚姻越來越普遍,哪些國家會是女生們想嫁的國家呢?!今天針對演藝圈的女藝人進行調查!異國戀看似浪漫但容易有哪些問題呢?!馬丁認為瑞典男人顧家又貼心,社會福利好,一定是女人最愛的國家!賀少俠覺得日本人太大男人主義女生婚後會受不了?!金實基覺得法國男人太浪漫,女生會沒有安全感?!深受廣大女性觀眾喜愛的法比歐,又為何被票選結果傷透心?

#結婚 #老外 #排行 #女生最想嫁國家 #異國婚姻 #優缺點 #浪漫 #安全感 #特質 #相處 #美國 #日本 #瑞典 #韓國 #法國 #德國

★訂閱【2分之一強】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rRJRIIH_ku2rd8Ne6nR4cQ?sub_confirmation=1
★YouTube限定獨家【2分之一強網路版】►►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yi-Ztspx3aklCPyt4y5uGioPwPZvU7m7
★羅時豐搭檔嗆辣小禎【今晚開讚吧】!►►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emzfJrxLjZr7zH8FLgezozIKnvqHsLL0
★打工換宿遊台灣【請問 今晚住誰家】►►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Sbc11qZgT1-EsK2A-Zxbzk9jlPsvQujN
★女性必看寶典【媽媽好神之俗女家務事】►►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f4Dzm4zX_nVns1du43OHmjP4XBxU15FL
★健康醫療知識【醫師好辣】►►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L4ugceG1iyeMfbLvWecAs3re_dOBHR9f
★和曾國城一起動動腦【全民星攻略】►►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ktxyvtfjgOO3q9B8C2dkcad5m0Z89pQD

中文:奧芬巴赫歌劇《霍夫曼的故事》中三首女高音選曲之探究

為了解決德國浪漫主義的問題,作者譚凱尹 這樣論述:

十九世紀法國重要作曲家賈克·奧芬巴赫(Jacques Offenbach 1819-1880)的歌劇《霍夫曼的故事》(Les contes d’Hoffmann)題材選用德國浪漫主義小說家恩斯特·霍夫曼(E.T.A. Hoffman 1776-1822)三個失敗的戀愛故事,腳本由法國詩人保羅·朱爾·巴比埃(Paul Jules Barbier1825-1901)和阿根廷裔的法國自由主義詩人米歇爾·卡雷(Michel Carré1821-1872)共同撰寫而成。全劇共分為序幕、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與尾幕五個部份,符合當時法國「大歌劇」(Grand Opéra) 五幕的結構。 本文所探究

的三首女高音選曲分別由劇中三位女主角所演唱。第一幕﹤林中小鳥 ﹥(Les oiseaux dans la charmille)是機器娃娃奧林匹雅(Olympia)的詠唱調。第二幕< 船歌 >(Barcarolle)為交際花朱麗葉塔與尼克勞斯之二重唱。第三幕中的< 浪漫曲 >(Romance)為克里斯佩爾的女兒安東尼雅(Antonia)的詠唱調。 詮釋報告的內容包括 : 第一章緒論、第二章作家曲家賈克•奧芬巴赫生平與歌劇創作、第三章德國浪漫主義小說家霍夫曼生平與法語腳本作家巴比埃和卡雷簡介、第四章歌劇《霍夫曼的故事》之創作背景、劇情與劇中人物、第五章三首著名歌曲分析與演唱探討和最後一章結論

東亞思想交流史中的脈絡性轉換

為了解決德國浪漫主義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本書所收15篇論文,是兩位編者所合作的三次國際研討會所發表論文的選輯,全書環繞在思想交流史中常見的「脈絡性轉換」現象加以分析。本書第一部6篇論文,都在東亞思想交流史視野中,探討儒學重要概念所經歷的「脈絡性轉換」;第二部9篇論文,從近代日本與西歐思想交流的視野,分析近代日本思想的「脈絡性轉換」之過程及其結果。本書揭開色彩繽紛的東亞思想交流史中,多元文化碰撞、協商與轉化的深度、高度與厚度。

舒曼《艾辛朵夫聯篇歌曲》作品分析與詮釋

為了解決德國浪漫主義的問題,作者林哲宇 這樣論述:

第一章 緒論——「聯篇歌曲」或「歌曲集」? 1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方法 1第二章 德國浪漫主義的文學與音樂 5第一節 德國浪漫主義文學與艾辛朵夫 5第二節 舒曼的成長要記 7第三節 舒曼的婚姻與歌 9第三章 《艾辛朵夫聯篇歌曲》之歌曲次序研究 12第一節 《艾辛朵夫聯篇歌曲》中的詩詞與其關聯 12第二節 《艾辛朵夫聯篇歌曲》歌曲間的關聯與次序結構 18第三節 《艾辛朵夫聯篇歌曲》出版前的另一種曲序 28第四節 《艾辛朵夫聯篇歌曲》不同曲序裡的愛情意象 33第四章 《艾辛朵夫聯篇歌曲》歌曲分析與詮釋 39第一曲〈在異鄉〉(I) 39第二曲〈間奏曲〉 44第三曲〈林間對話〉48第四曲〈寧靜〉 55

第五曲〈月夜〉 60第六曲〈美麗異鄉〉 66第七曲〈古堡上〉 72第八曲〈在異鄉〉(II) 76第九曲〈憂傷〉 80第十曲〈暮光〉 84第十一曲〈樹林中〉 92第十二曲〈春夜〉 97第五章 結論 102參考資料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