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敦化機車停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學系 賴宗裕所指導 吳于荷的 台北市捷運站周邊土地混合使用型態對影響搭乘捷運意願之研究 (2018),提出忠孝敦化機車停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土地混合使用型態、捷運搭乘行為意向、結構方程模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陽明大學 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楊弘任所指導 王志弘的 多重基礎設施化的物質政治:台北市道路治理的部署與轉譯 (2017),提出因為有 都市治理、治理術、運輸社會學、移動力、技術政治的重點而找出了 忠孝敦化機車停車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忠孝敦化機車停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北市捷運站周邊土地混合使用型態對影響搭乘捷運意願之研究

為了解決忠孝敦化機車停車的問題,作者吳于荷 這樣論述:

台北市歷經五條捷運線陸續開通至今,僅有42.8%的民眾是以公共運具為外出旅次主運具,與「臺北市長期發展綱領(2010-2020年)」所訂定將大眾運輸使用率提升至70%之目標仍有相當大的差距。由土地使用之角度探究公共運輸使用率低迷之背後原因,發現若捷運站周邊之土地混合使用型態未符合民眾需求,則可能影響捷運之使用率。爰此,本研究調查台北市捷運站周邊土地混合使用型態對於捷運搭乘意願之影響,即探討車站周邊土地混合使用種類多寡、便利性程度高低及空間分布之相容性,對於捷運搭乘意願之影響為何。首先,藉由文獻回顧瞭解土地混合使用須配合土地使用之密度及大眾運輸路網之設計,達到「環境相容」、「機能便利」與「使用

關聯」之混合,因為TOD之核心理念及相關實證皆指出,私人運具旅次會由於土地使用愈混合,而相對減少,若進一步在捷運站周邊土地採取混合使用,更能鼓勵捷運站周邊的土地多元開發,並吸引捷運搭乘人潮,以達到提高捷運搭乘率之目標。此外,為評估台北市捷運站周邊土地混合使用型態對捷運搭乘意願之影響,本研究彙整相關文獻,提出土地混合使用型態之評估面向:「活動便利性」、「選擇多元性」及「環境舒適性」,作為後續現況探討及捷運搭乘行為意向問卷調查之分析基礎。本研究設定之研究對象為有搭乘捷運習慣,且曾經搭乘捷運前往捷運士林站、捷運忠孝敦化站與捷運古亭站,並於該捷運站周邊半徑500公尺範圍內從事活動使用,年滿20歲以上之

民眾,問卷發放期限為民國108年3月22日至3月31日為止,最後共回收318份樣本。接著以涉入理論及計畫行為理論為理論基礎,透過結構方程模式進行實證分析,結果得知:捷運站周邊土地混合使用型態之活動便利性、選擇多元性,以及環境舒適性,對於影響民眾搭乘捷運之行為意向具解釋力。透過實證分析可瞭解民眾搭乘捷運之行為意向,用以擬定捷運站周邊土地混合使用型態改善策略,其內容包含:1.捷運站周邊土地混合使用型態之規劃目標:增加捷運站周邊土地使用多樣性及機能、營造捷運站周邊之生活圈吸引力及建立以人為本之都市環境;2.捷運站周邊相容性土地混合使用規劃策略:打造活動便利性、創造選擇多元性及營造環境舒適性;3.土地

混合使用型態相關政策及TOD規劃相關政策之配套措施研擬,期盼促使前述捷運站周邊土地混合使用型態規劃策略得以落實,進而提高捷運搭乘意願。

多重基礎設施化的物質政治:台北市道路治理的部署與轉譯

為了解決忠孝敦化機車停車的問題,作者王志弘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基礎設施化之物質政治為取徑,探討當代城市的構成與轉變,並展望都市實踐的新方向。作者將城市界定為「多重基礎設施化的拼裝體」,並結合社會、技術與空間分析,將基礎設施化展開成為一個多層次的分析場域,以凸顯社會與物質的共構。社會分析方面有結構傾向、治理體制及實作網絡;技術分析方面有系統動量、部署/缺口,以及轉譯方案;空間分析方面,則有領域化、紋理/節奏,以及縐摺。社會、技術與空間分析乃相互為用、彼此疊合,但有各自的邏輯。為了示範基礎設施化的多層次分析,並與批判的政治經濟學、傅柯派權力分析,以及科技與社會研究(特別是行動者網絡理論及大型技術系統論)對話,作者以台北市的道路發展與交通治理為例,採

取多重個案的研究設計,分別探討多重基礎設施化的不同層面。本研究資料來源,取自官方規劃報告、統計資料、議會公報、新聞報導、田野觀察及訪談。作者首先以台北市中華路一段為例,說明道路空間生產在視線權力與空間修補引導下的彈性:在格網與圓環的基礎上,增添平交道、高架道路、天橋及地下道,以迄軌道運輸的地下化。但始於城牆設置的穩定方位格局,則彰顯了物質僵固性。視線權力、空間修補和僵固性,實為道路之物質政治的不同面向。其次,追求移動速率而引致風險的機動車城市,必須有分流化、保險化、監測化及合宜主體化等物質配置以保障安全。這些物質部署在生命政治與死亡政治之間,鋪展出韌命政治,但也引起爭議,例如測速照相機及其反制

設備之間的攻防。第三,1980年代以降交通危機深化導致的技術系統缺口,促發了各種道路轉譯方案,公車專用道便是一例。但道路轉譯方案的成效,須接合於道路交通形勢及都市政治形勢。轉譯方案能否奏效,往往以基礎設施化之部署為要件,但不同物質的作用仍取決於形勢。第四,相對於官方道路治理的領域化及僵滯紋理,四處漫溢的機車穿梭、街頭市集的彈性挪用,以及「自然」萌生的縐摺實作,則促成黏性紋理的浮現,甚而形成再領域化的轉譯動力。最後,作者考察歷史保存與道路規劃之間的爭議,藉此反思替代性都市實踐的可能。對抗拆遷史蹟而集結的保存運動,若能拋卻本真性的物質僵固性,轉而在參與都市治理、關注生活紋理的條件下,將文化塑造為另

類基礎設施化(生活支持網絡),則可能改變都市拼裝體的型態和意義。再者,權力與權利之基礎設施化的觀點,也有助於結合城市權與公民科學的倡議,開啟都市的物質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