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運動傷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急性運動傷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馬丁·莫巴頓,斯蒂安·克里斯托弗森寫的 攀岩聖經:攀岩的技巧、體能和心智訓練 和好痛痛醫療資訊站的 好痛痛:醫師、物理治療師、教練聯手救治你的運動傷害(極薦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常見的運動傷害 - 體育室也說明:主要用於軟組織:韌帶、肌肉、筋膜的疼痛與肌肉的放鬆。 減輕腕隧道及神經症候群造成的麻木。 軟組織張力造成組織的壓迫。 水腫、急性發炎、以及慢性疼痛的組織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十力文化 和上奇資訊所出版 。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張嘉澤所指導 施惠瑩的 熱環境急性無氧負荷應用Pre- Cooling 搭配不同回溫時間對體表溫度調節、乳酸與心跳率之效果 (2021),提出急性運動傷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200m衝刺、體循環、非全身性冷凍刺激。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李明憲所指導 林筱瑜的 花蓮縣北區高中職生運動傷害防護認知、態度、行為調查研究分析 (2020),提出因為有 運動傷害、防護認知、防護態度、防護行為的重點而找出了 急性運動傷害的解答。

最後網站急性運動傷害的處理則補充:一、急性運動傷害的生理現象. 肌肉與韌帶等軟組織在急性受傷後,因微血. 管破裂會造成出血(bleeding) 、發炎. (inflammation)、紅腫(swelling)、疼痛(pain). 等現象。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急性運動傷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攀岩聖經:攀岩的技巧、體能和心智訓練

為了解決急性運動傷害的問題,作者馬丁·莫巴頓,斯蒂安·克里斯托弗森 這樣論述:

技巧 ╳ 體能 ╳ 心智 攀登策略╳ 訓練計畫 ╳ 傷害預防   攀岩讓人著迷的地方在於即使空間有限,但每個人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完攀解法(無限的解法可能)。也是少數即使先天條件不如人,但能靠著技巧、體能的鍛鍊,以及路線規劃、心智的訓練來得到成就感的運動。   本書是挪威國手暨專業教練特別針對攀岩技巧,以及如何設計個人的體能、技巧、心理素質、路線安排等訓練方法所寫的專書。不論初學者或是專業級,只要在攀登的道路上想更精進,都適合觀看的一本攀岩全方位指南。   世界各地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攀岩(不論室內外)的美妙之處。   本書是由國際知名攀岩能手和教練馬丁•莫巴頓(Martin M

obråten)和斯蒂安•克里斯托弗森(Stian Christophersen)編寫而成,是一本有關攀岩技術和訓練的綜合指南,目的是幫助讀者有效訓練來達成自己的等級目標,並成為自我突破的優秀攀岩者。   本書內容涵括作者多年來學習和教學的研究和經驗,他們將歐洲最好的訓練技術整理成冊,其中包含攀岩技巧的訓練、體能和心智上的訓練(涉及到耐力、力量、動力和恐懼克服等資訊)、運動傷害的預防以及訓練計畫的設計等,此外還搭配400張攀岩技術與動作的照片說明,也提供了世界級頂尖攀岩者的故事,更特別邀請了挪威知名暢銷作家和攀岩者──尤‧奈斯博(Jo Nesbø)──寫序言。本書將激勵讀者更精進攀岩能力,並

在這項充滿冒險的運動中找到更多的樂趣。 專家推薦   張星雯|艾格探險技術總監   何中達|中華民國山岳協會名譽理事長   王伯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休閒運動學系副教授

急性運動傷害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物理治療:http://physicaltherapyclass.com/
運動傷害:https://sites.google.com/s/1cieisPHB2Xkrn1em8vthbJgglWmCOZH4/p/1knFDZuDHNtQIb04gBSTm2fGkexK1QwX4/edit


什麼是物理治療?
  什麼是物理治療?簡單的說,就是利用光、電、水、冷、熱、力等物理因子和運動治療,來評估並治療病患的問題。舉例來說,微波是一種電磁波,利用微波造成水分子的震盪可以來加熱食物。在物理治療中,就利用微波的此一特性,可震盪人體組織內的水分子,提高深部組織的溫度,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患部的癒合速度,也有減輕疼痛的效果。因此利用微波來治療,就是一種物理治療。
歸納起來,物理治療的方法如下:
(一)光療--紫外線、低能量雷射
(二)電療--低頻電刺激、中頻干擾波
(三)水療--溫水療、冷水療、熱水療、冰水療、冷熱水交替治療、水中運動治療
(四)冷療--冷敷、冰敷、冰按摩、冷氣治療
(五)熱療--濕熱療、乾熱療、超音波、短波、微波、蠟療、紅外線及熱敷包
(六)力療--操作治療、牽拉運動、牽引、按摩
(七)運動治療(Movement)--有伸展運動、主動運動、阻力運動、耐力運動、呼吸運動、平衡及協調運動、功能性運動、神經肌肉誘發技巧、姿勢矯正療法等。徒手治療(Manual):有關節鬆動術、按摩、筋膜鬆弛術、被動運動、其他特殊技巧。
§低能量雷射:
  雷射是一種激發光子束,與一般光線不同的是,它具有單一頻率、單一色調、單一相位及集中光束的特性。一般醫用雷射,主要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大家比較熟悉的高能量雷射,又稱為熱雷射或硬雷射,其能量通常為數十至數百瓦特,外科醫師常利用其高熱能以達到凝固止血及切割組織的作用。

  另一類是低能量雷射,又叫冷雷射或軟雷射,其能量通常是數毫瓦特至數十毫瓦特。當這類雷射照射人體後,經由其電磁效應或光化學作用,會影響體內種種生理及代謝反應,例如血管擴張、去氧核糖核酸( DNA )合成增加、膠原組織增生及免疫功能的增進等。

  由於低能量雷射具有上述生物刺激的特性,因此它可用來治療疼痛,並可增進傷口及組織復原。此種治療的副作用極低,少數病人會覺得治療部位有針刺感,其他副作用還包括噁心、頭暈、局部紅斑或皮膚色素增加等。由於雷射對眼睛有害,因此不可直接照射眼睛,治療時也要帶上墨鏡以保護眼睛。一個部位治療時間為數秒至數分鐘,治療的效果通常在三至五次內會顯現出來。目前在醫院中常用的有氦氖雷射及鎵?紅外線雷射等。

  在風濕病的復健方面,低能量雷射可用來治療各種軟組織疾病,如肌腱炎、肌肉肌膜疼痛症候群等,其成效約為 75 ~ 80% 。

§電療:
  根據史書記載,最早使用電刺激來治療骨關節疾病可追溯到西元前四世紀。當時的希臘人和羅馬人發現一種魚可產生一百至一百五十伏特的電流。他們就利用這種魚產生的電流來治療足部關節炎。

  電刺激治療風濕關節炎最重要的目的是止痛,此外,電刺激也可以用來增強肌力,延緩或避免肌肉萎縮,減輕肌肉痙攣和增進血液循環。

  電刺激的種類很多,其中與骨關節疾病之治療有關的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低頻波(一般稱為經皮神經電刺激),另一則是中頻波(一般稱為中頻干擾波)。低頻波是指頻率在 1000 以下的電波,一般多採用 0 ~ 100; 中頻波的頻率是 1000 ~ 1000000 (一百萬)之間,但頻率超過 10000 (壹萬)以上的電波會產生熱,所以臨床上中頻波頻率均在 1000 至 10000 之間。經皮神經電刺激就是把電流通過黏在皮膚上的電極,以達刺激神經而得止痛的效果,成效不錯且無副作用,病人甚至可以買回家自行使用。

  中頻干擾波一般是採用兩組電極(一組兩個),其頻率相差為 0 ~ 100 之間,如 4100 及 4000 ,通電後兩組電極會以中頻波穿透皮膚,而在深部組織發生電流干擾,產生一個 0 ~ 100 的低頻波。

  採用中頻波的原因是穿透皮膚較容易,對皮膚的刺激也小,電流強度可以調得較大。

  臨床研究顯示,電刺激對於下背痛、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韌帶扭傷、肌腱炎(如網球肘)、肌肉及肌膜疼痛症候群等均有顯著的成效。

  很多慢性關節炎病人因為長期藥物治療而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可以考慮合併使用電刺激,以減少藥物的使用。

  此外,雷諾氏症候群病人或是交感神經失營養症者,也可用電流刺激局部患處或相關的交感神經節,以增進血液循環。

  而當風濕關節炎病人發生週邊神經病變時,也可用電刺激來減輕疼痛或是延緩肌肉萎縮。

§水療:
  水療通常使用熱水,所以也算是淺層熱療的一種。除了利用水的熱度來降低肌肉痙攣,減輕關節疼痛之外,水還具有浮力及黏稠度。此特性使水療能提供患者同時做各種運動而不致傷害關節。此外,大多數醫院的水療槽內裝有馬達,可將空氣與水混合打入水療槽,造成渦流,具有按摩的效果。

  水療的種類很多, 簡單的如家庭用的浴缸、公共浴室。一般醫院則依其規模大小而裝設各種上肢、下肢及全身水療槽、八字型水療槽或治療池等。此外,溫泉療法、泥漿療法亦可說是水療的一種。有人說溫泉或泥漿中的礦物質會改善關節炎,但亦有人反對此說法。

§冷療:
  冷療的基本生理作用是使血管收縮,降低局部新陳代謝,壓抑神經的興奮及降低神經傳導速度。對於風濕關節炎而言,冷療可降低肌肉痙攣,減輕關節疼痛。

  與熱療不同的是,冷療可止血、消腫,故適用於急性關節炎或骨關節急性外傷。有些病人在運動治療後會有疼痛、腫脹的現象,也可以用冷療來消除。

  冷療的種類有很多,如浸泡法、冷(冰)敷法、冰塊按摩法及噴霧法等。

  浸泡法就是把要治療的肢體浸入 0 至 10 ℃的冷水中。

  冷敷法有很多種,常用的是家庭用的冰敷袋,只要把冰水放入橡皮袋或塑膠袋即可。亦可使用含有矽膠的冰敷袋,使用前先放入冰箱上層,使用時再取出即可。必要時可將冰敷袋充氣後壓迫患處,以止血消腫。其他還有即冷式的化學冰敷袋,使用時將袋子一壓,其內容物會產生化學作用而迅即變冷。

  冰塊按摩法是用冰塊按摩患處。為了方便起見,使用前可先把冰塊作成杯形或圓柱形,以便於局部按摩。

  噴霧法是將甲基氟( methylfluoride )等化學物質裝入容器中,使用時可噴出冷凍氣體,常用來治療肌肉疼痛或急性運動傷害。在國外風濕病醫師做關節穿刺前也常用來減輕病人的痛苦。國內有些醫院也裝設大型的噴霧式冷療機。

  冷療的治療時間為五至二十分鐘。冷療初期會覺得冰冷,接著會感覺燒燒的,最後會有點酸痛、麻木。當皮膚變白發青時,應立即中止治療,以免凍傷。罹患周邊血管病變、雷諾氏症候群(手指遇冷會發白發紅)或是對於冷療過敏的人,都不適合做冷療。

§熱療:
  熱療最重要的功效有五:
   (1) 減輕疼痛,
   (2) 降低肌肉痙攣,
   (3) 減輕關節的僵直感,
   (4) 增進膠原組織的延展性,以增進關節活動度,
   (5) 增進血液循環。

  根據穿透人體組織的深淺,可將熱療分為淺層及深層熱療。淺層熱療透熱深度小於一公分,包括熱敷包、熱水袋、烤燈、紅外線、電毯、蠟療、微粒療法( fluidotherapy )等。深層熱療又稱為透熱療( diathermy ),其熱量可深入三到六公分,包括短波、微波及超音波等。

  熱敷是常見的一種熱療方式,在家裡可以用水煮、化學生熱、微波爐加熱等方式的熱敷包包上毛巾,敷在患部 20 到 30 分鐘即可。電毯,也是很方便的一種熱敷方式,一般電毯是乾熱式的,目前市面上也有溼熱式電毯,即利用吸收空氣中水分或直接可包潮布,其效果比乾熱式者為佳。熱水袋是種便宜簡單的熱敷方法,只要將熱水注入熱水袋內封緊,外包乾或微濕毛巾即可。

  熱敷用品不一定愈貴愈好,只要個人使用方便有效即可,在購買市面上各式各樣的熱敷用品應事先了解使用與保存的方法。使用熱療最主要是避免燙傷,熱敷不是愈熱愈好,也不是愈久愈好,所以使用電毯最好能夠定時,避免睡覺時用,感覺遲鈍或喪失者應多包一層毛巾或溫度不要太高,使用時間 20 至 30 分鐘就夠了,超過 30 分鐘效果差不多,且就算溫度不高時間夠長也會造成燙傷的。在此吾人不建議用熱毛巾作熱敷,因為熱毛巾保溫效果較差且容易燙傷。

  其他熱療方式如紅外線燈屬乾熱式熱療,有時會因太乾燥而皮膚不適。

  在物理治療部門除使用熱敷包外,也會使用所謂深部熱療或透熱療法,一般是利用高頻的電磁波例如短波、微波、或者用超音波等,深部熱療可穿透到組織的深部,但有其適應症與禁忌症,必須由專業的物理治療人員施行,否則容易發生危險。

熱環境急性無氧負荷應用Pre- Cooling 搭配不同回溫時間對體表溫度調節、乳酸與心跳率之效果

為了解決急性運動傷害的問題,作者施惠瑩 這樣論述:

問題背景:運動訓練過程中,因身體對抗阻力與能量代謝反應,體內必需啟動散熱機制。身體溫度上昇,將影響競技能力的續航力。因此,維持運動中身體溫度的恆定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因此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應用Pre- Cooling 在不同回溫時間對熱環境急性無氧負荷心跳率、運動表現與乳酸之效果。方法:本研究採平衡次序法,對象以 7 名具有規律運動且無任何急性運動傷害之體育系學生 (平均年齡: 24 ± 4 year;身高: 173 ± 3 cm;體重: 69 ± 7 kg)。研究測試分為:1) 應用超低溫進行Pre-Cooling (3x90s) 後回溫 20分鐘;2) Pre-Cooling (3x90s

) 應用後回溫40 分鐘兩項。兩項 Pre-Cooling 後再進行 200 m個人最大努力衝刺;兩種測試皆有對照組 (Non- Cooling)。生物參數採集分別為乳酸 (La)、心跳率 (HR)、體表溫度 (TS)。結果:心跳率在Pre-cooling 組皆低於 Non-Cooling組,在Pre- Cooling 後回溫20分鐘與回溫40分鐘兩項未呈現差異;恢復期 (E15) 血液乳酸排除速度在回溫 20 分鐘 Pre- Cooling 組 與Non-Cooling 組呈現顯著差異 (p

好痛痛:醫師、物理治療師、教練聯手救治你的運動傷害(極薦版)

為了解決急性運動傷害的問題,作者好痛痛醫療資訊站 這樣論述:

  EasePain     為了健康而努力運動,反而帶來一身傷痛   2位醫師×6位物理治療師×2位運動教練   從多年實務入手,分析運動傷害成因   說明如何治療,並提供如何避免傷害的方向     ※慢跑、籃球、健身等都是非常好的運動   請注意,在運動之前,請先留意   身體準備好了嗎?   關節活動度是否足夠?   肌肉力量能否支撐?     ※如果受傷了,怎麼辦?   第一點,先初步判斷傷害的嚴重性   第二點,仔細記錄傷害的症狀,告知醫療人員   第三點,主動並積極配合各項療程      ※不痛了,我要回去球場啦!   不,請先做到   第一點,請物理治療師協助評估你的肌力是否

足夠   第二點,檢視你的動作是否準確、是否用對肌肉和關節   第三點,確認身體地圖已更新

花蓮縣北區高中職生運動傷害防護認知、態度、行為調查研究分析

為了解決急性運動傷害的問題,作者林筱瑜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發展高中職生運動傷害防護的認知、態度與行為的自我發展量表,並藉以瞭解個人背景與運動參與變項的關係。發展過程依序為建立初稿、預試分析與正式施測。建立初稿是與11位學生訪談、文獻探討編纂題目,進行專家效度篩選題目,並以60位高中職生作為預試樣本進行內部一致信度檢驗。本研究再以花蓮北區407位高中職生為正式施測樣本,進行運動傷害防護認知、態度與行為的問卷調查,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迴歸預測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下:1.性別在運動傷害防護的認知、態度與行為皆具有顯著差異;學制方面,普通科和技術科在運動傷害防護的認知與態度具有顯著差異。2.運動傷害防護認知測驗答對率平均為81%;運動傷害防護

態度平均數為3.23,偏正向態度;運動傷害防護行為平均數為3.01,亦偏正向態度。3.運動傷害防護認知、運動傷害防護態度與運動傷害防護行為之間具有顯著正相關。4.運動傷害防護認知對運動傷害防護行為具有正向顯著預測性;運動傷害防護態度對運動傷害防護行為具有正向顯著預測性。5.人口學變項中以普通科、公立、女生、三年級、父親教育年數越低、母親教育年數越高,對運動傷害防護認知具有顯著預測性。6.人口學變項中以普通科、女生、課外活動參與,對運動傷害防護正向態度具有顯著預測性。7.運動參與變項中的一周運動時間、運動傷害防護認知與態度對運動傷害防護的正確行為具有顯著預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