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 玉 DRIVE 漫畫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惡 玉 DRIVE 漫畫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祝均宙寫的 圖鑑百年文獻:晚清民國年間小報源流特點探究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朝陽科技大學 企業管理系台灣產業策略發展博士班 林益倍所指導 花榮尉的 資訊不對稱下證券交易管理與銀行經營策略之探討 (2016),提出惡 玉 DRIVE 漫畫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內線交易、訊息面暫停交易機制、經營策略、賽局理論、灰色理論。

而第二篇論文華梵大學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陳娟珠所指導 周柏年的 鍾馗民間信仰與形象之研究 (2015),提出因為有 鍾馗、儺儀、門神、驅邪納祥、民間信仰的重點而找出了 惡 玉 DRIVE 漫畫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惡 玉 DRIVE 漫畫,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圖鑑百年文獻:晚清民國年間小報源流特點探究

為了解決惡 玉 DRIVE 漫畫的問題,作者祝均宙 這樣論述:

  收錄近千張第一手史料   晚清民國時期的上海,出版過上千種風格迥異、種類繁雜的小報,各類小報綿延了半世紀之久,由它來觀察上海這個十里洋場的大都會,是一個絕好的焦點。如果說任何一種文化和文學形態,都是對於都市的想像。那麼,小報就是上海最真實的面貌;小報文人的敘事題材與市民大眾的生活密不可分,它相當於是飲食男女的大眾媒介,從中也可看出上海市民娛樂文化的塑造。   本書運用豐富的一手資料,系統梳理了1897年至1951年間,上海小報的來歷、小報文人群體的背景,以及由小報所建構出上海斑斕紛呈的市民圖象。雖然小報是一種非主流的報刊形式,但從社會文化發展的意義上來看,小報這一種媒介展示了近代上海市民日

常生活、娛樂文化的歷史變遷,它真實地反映了主流文化下的人物群象。 本書特色   打開圖書館的大門--  資深圖書館員帶你遊,晚清民國歷史文獻帶著走   作者祝均宙先生身為上海圖書館的資深研究館員,對於晚清民國年間的圖象文獻有深入地研究,全套書收錄近兩千張照片,均為圖書館館藏的第一手歷史文獻。市面上甚少針對圖象文獻這塊領域介紹的書籍,然而本套書的研究不僅範圍廣泛,其一手資料的蒐集更有助於研究的深化。同時,從這些文獻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各個面貌,可以說也是十分重要的史料。 作者簡介 祝均宙   上海圖書館資深研究館員。1948年1月出生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成人教育學院)本科學歷,圖書情報學理學士

。1972年9月進入上海圖書館。2008年榮退。歷任上海圖書館近代文獻部副主任、歷史文獻中心副主任兼近代文獻部主任、上海圖書館中國文化名人手稿館副館長等職。專事中國近現代文獻整理與研究。專攻中國近現代報刊文獻、近現代新聞小報、畫報和上海近現代城市發展史研究等。先後主持主編了《上海圖書館館藏近現代中文期刊總目》、《上海圖書館館藏舊版日文文獻總目》、《上海圖書館庋藏居正文獻集錄》(九卷本)、《老上海風情錄》(五卷本)、《清末年畫》、《七彩香煙牌》、《中國近代文學大系─史料索引卷》等大型工具書和文獻史料圖書。發表過《近代特種文獻開發研究的戰略思考》、《上海小報歷史沿革》、《中國近現代中文期刊發展脈絡

及其特點》、《世紀回眸--「十里洋場」的外國僑民》、《館藏年畫來源暨西方傳教士研究視野述評》、《概述辛亥革命前後在日本出版的中文期刊》、《從西風東漸到強國夢--上海近代體壇》等幾十篇學術論文。 推薦序 第一章  清末明初文藝類小報群的崛起(1897-1918)第一節  小報鼻祖《遊戲報》、《世界繁華報》和李伯元第二節  採風問俗的《采風報》、《笑林報》與孫玉聲第三節  大報中的副刊小報《消閒報》與它的三任主筆:吳趼人、高太癡、周病鴛第四節  「鏡花水月國」新聞之窗:《春江花月報》、《花天日報》、《花世界》第五節  戲劇小報之先聲:《圖畫劇報》與鄭正秋第六節  都市娛樂文化的產物:遊戲場小報和

劇場小報第七節  接踵而起的「文藝別裁樣式」的小報群 第二章  比翼主流媒體的綜合性小報(1919-1926)第一節  小報界之領袖:「四大金剛」小報的誕生和變革第二節  上海灘上四份日刊小報第三節  群起仿效的各「小金剛」 第三章  百報群起,爭相鬥豔的小報陣營(1926-1931)第一節  政治黨派的黨衛隊:黨派小報概況及特點第二節  「橫禍潮」中的「荒淫別動隊」:黃色小報概況及特點第三節  聚焦燈光下之戲劇舞臺:戲曲小報概況及特點第四節  開麥拉剪輯下之銀幕新聞:電影小報概況及特點第五節  生活科學知識傳播者與凝聚鄉愁之小園地:家庭常識、社團行業小報概況及特點 第四章  衍變革新浪潮中的

小報媒體(1932-1937)第一節  《社會日報》與陳靈犀第二節  《立報》與成舍我、薩空了第三節  改革風潮中的其它主要小報第四節  小報界第二次轉型變革的特點及意義 第五章  抗日烽火中分化的小報隊伍(1937-1945)第一節  小報界的抗日喉舌:《戰時日報》與馮夢雲第二節  新崛起之上海地方戲曲小報第三節  孤島興起「嗲性讀物,大眾情人」的軟性小報第四節  傀儡政權下的小報一族:《新中國報》、《海報》及其它 第六章  小報的短暫復甦與歸併(1945-1951)第一節  復甦中的小報界概況及特點第二節  小報界的變種:方形週刊的風行及沒落第三節  九九歸一:新政權下小報界的整合歸併 第

七章  小報的共性與特性第一節  小報的組織第二節  小報的發行與廣告第三節  小報的編輯與印刷第四節  小報的筆戰第五節  小報與司法官司第六節  小報副刊第七節 上海小報的地位與文化現象 後記徵引文獻 推薦序文一(作者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The circulation of news has always included a great variety of stories that might be true or not but that were interesting or sensational enough to be spread. In premodern tim

es most of this spread was by word of mouth with wider distribution beyond a given locality done by traveling merchants, medics, transportation workers or pilgrims and missionaries. The most sensational or alluring items might end up in an illustrated cheap print or chap book sold at the local marke

t. The content of these news and stories was never restricted to the alluring sensational, it might include attacks against political or religious leaders that might go for “revelations” about the sexual adventures of a queen or verge on a political pamphlet.   With the success of regularly publishe

d journals and newspapers, an option openedto also regularize and professionalize the publication of tabloids, which to this daycommand a hugely wider market than the “serious” big papers.   The disdain for these papers among the educated elite and often state governmentsis widely shared. It comes w

ith claims that they print unverified sensational stories to drive up their sales or cater to the low instincts of the “masses” regardless of the often harmful effects such rumors or slanders might have. The consequence has been a disregard for these papers among “serious” media historians down to a

general refusal to include them into heritage preservation projects. These tabloids or xiaobao should not have been printed in the first place and they definitely are not worth preserving.   Professor Zhu Junzhou had the foresight and wisdom not to abide by this widelyshared attitude. He could and

did make use of a unique chance: His work in the Shanghai tushuguan, which by any standard holds the largest trove of original editions of such xiaobao as the majority had been published before 1949 in Shanghai. This gave him access to a magnificent collection and allowed him singlehandedly to creat

e a record of their history.   The fruit of Prof. Zhu Junzhou’s many years of hard work is now in the reader’s hands. It is a magnificent achievement, superbly documented, dense in its contextualization, and clear in its structures. It provides a broad and solid base for research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popular press of the years between the 1890s and 1949, and even a perspectiv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ery official paper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uch as the People’s Daily or the Wenhui bao and the “lighter” evening and entertainment papers with their much larger rea

dership. There has been a slowly growing interest in looking beyond the standard histories of the big papers. Some scholarly papers and doctoral dissertations on the xiaobao have been written in China, the US and Europe. They often still suffer from insufficient access to original materials and cont

ext information. Prof. Zhu’s book will go a long way in remedying this situation.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in Heidelberg, Germany, is proud to have played a supportive role in this process. Prof. Catherine Yeh (Ye Kaidi 葉凱蒂) who had worked on some of the earliest xiaobao for her book on Sh

anghai Courtesans (Shanghai Love) and was working at the time in Heidelberg, linked up with Prof. Zhu. The fruit of this cooperation was that he had over one hundred Chinese xiaobao from the holdings of the Shanghai tushuguan filmed for Heidelberg and that he came several times to our Institute to g

ive lectures and teach courses in xiaobao. Some of the chapters in this book are familiar to me because they were originally prepared for these graduate seminars and lecture series in Heidelberg. By this time, the students were already able to go through the microfilms of many of these newspapers th

emselves. Eventually, he supported Prof.   Yeh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 open access xiaobao database that already contains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many of them and will eventually provide access to the digitized microfilms. (www.sino.uni-heidelberg.de/xiaobao/) A cooperation between Boston Univer

sity, where Prof. Yeh is now teaching, the Heidelberg Institute, and the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of the Academia Sinica in Taiwan has been established to further develop this database. The readers of Prof. Zhu’s wonderful guide to these xiaobao thus have the option to immerse themselves into thi

s fascinating material the importance of which for popular attitudes and information has been greatly and consistently underestimated.   Among the many aspects that are now opening up for further research, one wouldbe the global interaction between papers of the xiaobao type in terms of both form an

d content. The editors of the Chinese xiaobao were clearly and often very explicitly inspired by Western and Japanese models. As a new urban environment formed in Shanghai and other coastal or riverine cities, a market for this type of papers developed, which they were eager to exploit. From the lay

out to the mix of news, opinion, fiction and image, these papers were parts of a global exchange of ideas that was anchored in the new urban centers and cared little for geographic distance or difference in language. The Westernlanguage press in China from an early date on started to have a tabloid

component. These had the form of satirical journals such as the China Punch in Hong Kong (1872), the Puck or Shanghai Charivari in Shanghai (1871-72), the Rattle (1896) and the bilingual Shanghai Puck (1918), or the form of tabloids with a strong focus on entertainment such as the Celestial Empire a

nd the Shanghai Evening News. Inserting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language xiaobao into the multilingual press environment of China itself as well as of the global entertainment press will be made possible with the ground so carefully prepared by Prof. Zhu’s fine volume. Rudolf G. Wagner  Senior Pr

ofessor,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Heidelberg University, Germany 推薦序文二   2009年適逢五四運動九十週年,舊香居除了與國圖、南村落協辦五四相關紀念活動之外,也在店內舉行「五四光影─近代文學期刊展」,展出上自晚清小說雜誌,下至民國時期文學期刊將近250種。作為一間古舊書店,除了盡力保存各項文獻史料、珍貴書刊,也希望能定期舉辦展覽,編寫圖錄,讓更多人了解舊書、文獻的各種價值。所以當我翻閱《圖鑑百年文獻》系列套書時,連帶回想起籌劃展覽、編撰展刊時的酸甜苦辣,更佩服於作者的毅力和努力。中國的期刊畫報史一直都是非常值得深入

研究的議題,無奈資料內容龐大、繁瑣,個別刊物、主題的研究雖已有許多,但尚未出現以整體研究,讓人可以一窺全貌,見樹又見林的。既要梳理清楚的發展經過,又要從歷史與文化的角度,完整呈現出客觀的撰述與評論,實為一大挑戰!刊物畫報的研究面向十分廣大。在脈絡上,作者以印刷技術演進勾勒出圖象刊物的歷史風貌,從石印、銅版、影寫這三階段來探究發展歷程,提綱挈領、深入淺出地描述圖象文獻的發展史、出版重點與特色,加上作者多年來親訪資料、分門別類的匯總成書,實為紮實又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市民文學與通俗文藝,白話文與新文化運動,交互對話,藉由此套書更能一窺民國豐富繽紛的出版文化,我深信此書的出版問世,也將為現代書刊

文獻研究開創出新的學術視野及文化省思。 吳雅慧  舊香居店主 推薦序文三   七年前,我的專書《晚清、民國時期上海小報研究》出版,學術界評價為填補空白之作。平心而論,雖然我是第一位以專書形式論述上海小報之人,但並非最早關注者,最早關注上海小報的學者是祝均宙先生。2001 年,當我把上海小報確定為研究對象的時候,面對浩如煙海成百上千份小報,茫然不知所措。正當焦慮於無從尋找頭緒之時,偶然的一次翻閱,讀到祝均宙先生的文章〈上海小報的歷史沿革〉,眼前頓然一亮,彷彿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中,發現了指引航向的燈塔祝先生的文章清晰曉暢,簡明扼要地勾勒出上海小報的大致脈絡。憑借這根救命稻草,我漸漸走出沼澤,找到閱讀

小報的路徑。因此,祝先生是我的老師。   祝先生是史料大家,本書充分體現史料研究的優勢,全面展示晚清和民國時期上海小報的整體面貌,資料翔實、可靠,為未來上海小報研究提供了最具權威性的文獻參考。我的小報研究與祝先生有所區別,作為文學研究者,我選擇上海小報的文化形態和文學書寫為主旨,因此,我對上海小報的把握不能僅停留在資料的呈現,而必須抵達都市文化與文學的肌理,以期對中國近現代文學和都市文化的理論架構有所發現和補充。   本書按照時間順序,忠實記錄每個歷史階段上海小報的詳細狀況,包括創刊和終刊日期、編輯隊伍、欄目及副刊、報章內容、骨幹作者等。關於小報的內部運行、外部聯盟、發行管道、廣告和印刷方式,

以及圍繞著小報的文人筆戰、司法官司等方方面面,具體而微,無不包含其中。除此之外,書中所做的數理統計、圖表說明,更加增添了真實再現的魅力。尤其是關於上海小報文人的生平資料彌足珍貴。這些所謂的舊文人,緣由1949 年之後政治風雲變幻,早已被淹沒在滾滾紅塵之中,為歷史所遺忘。當時活躍於上海灘、紅極一時的小報文人,像王雪塵、胡憨珠、金雄白、陳靈犀、王小逸、唐大郎等,如今還有幾人知曉?他們對於近現代中國都市文化的建構、市民文學的開拓、新聞媒體的演變,曾經做出過獨特的貢獻。那些圍繞著小報的是是非非、官司糾紛,經歷時間淘洗,沉澱為都市歷史。所有這一切,隨歲月流逝,愈加彰顯其不容忽視的意義和價值。搜集整理此類

資料,實屬不易,祝先生傾注的心血由此可見一斑。   新年伊始,拙著《晚清、民國時期上海小報研究》獲得現代文學研究最高獎賞-「王瑤學術獎」,適逢祝先生關於上海小報的大作即將問世, 這是機緣巧合, 還是小報的宿命? 曾經被斥為「低級趣味」,被遺忘了一甲子的上海小報,今天重歸人們的視野,不可不謂是歷史的進步。多元文化景觀已是當今無法迴避的現實,小報的復活自然不足為怪。我們是否可以此為契機,以祝先生的大作為重要資料來源,繼續深入研究下去,也許對於當代都市文化、大眾文化、海派文化的再創造,能夠做出新的貢獻。 李楠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推薦序文四   在大學歷史系開設「中國現代史」、「中國新聞史」等課程多

年的我,面對學生詢問如何收集報刊史料,常覺得資料浩瀚、一時不知如何回答。介紹一份報刊,不能只有時間起迄、發行地點、報館立場等文字說明,生動寫實的圖片展示,往往更能使學生理解。   目前年輕學子收集史料,第一步就是上網搜尋,無奈網路資料良莠不齊,以報刊史料來說,常有報史介紹莫衷一是、報刊圖片張冠李戴的情況。祝均宙老師的《圖鑑百年文獻:晚清民國年間畫報源流特點探究》、《圖鑑百年文獻:晚清民國年間期刊源流特點探究》、《圖鑑百年文獻:晚清民國年間小報源流特點探究》成功解決這些困境,如果你想瞭解近代中國報刊發展概況、或想利用報刊史料來進行研究,這套書將成為很好的參考書籍。 高郁雅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

授 推薦序文五   在學界引頸期盼下,《圖鑑百年文獻》套書終於出版了。作者祝均宙先生長期在上海圖書館工作,對於晚清、民國時期的出版史料,如數家珍;這套書可說是他畢生埋首浩瀚報海、潛心研究的心血結晶。本書資料豐富,不但廣泛蒐羅近代上海及其他城市所出版的畫報、期刊及小報,也對收錄報刊標明起迄日期及主編列表介紹,是研究近代報刊不可或缺的工具書。作者對近代中國出版史亦十分熟稔,書中時而穿插出版界的趣聞軼事,增添本書的可讀性。尤為難得的是,本書附上大量的刊物封面圖片,其中不少還是圖書館難得開放的珍本。這些書影不但大大提高閱讀的興趣,更有助於研究者進行圖象分析。本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專冊介紹過去被忽略的報刊類

型。礙於其濃厚的休閒性質,畫報與小報甚少登上學術研究的殿堂,直到最近,學界才開始注意這些「另類報刊」,卻苦於缺乏相關的入門工具。本書的畫報及小報分冊,彌補這方面的缺憾,使讀者對於近代畫報及小報有個概括性的掌握。《圖鑑百年文獻》套書的出版,不但打開報刊研究的大門,也是近代中國城市文化的研究指南。 連玲玲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推薦序文六   隨著圖象研究的興起、中國大陸近代史史料的開放,以及復刊資料的陸續出版,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史料愈來愈多元,畫報、期刊與小報更被廣泛的運用在文化史、藝術史、社會史與性別史等研究上;由於這三類文獻得之不易,且零碎分散,研究者對文獻背後的發展歷史,多半認識

有限。祝均宙撰寫的《圖鑑百年文獻》系列套書,為研究者彌補了這項缺憾。本套書是祝均宙根據多年來的講稿、講義與論文,加以歸納、修正而集結成書;全套書根據文獻的類別屬性分成畫報、期刊與小報三冊敘述,揭示從清末民初到戰爭期間,這三種文獻的發展與變遷經緯,並收錄近兩千張圖片,不僅讓讀者明白這類史料的特色、內容,也使讀者了解報刊史料印刷的過程、轉型與歷史地位;最難得的是,本書所引用的圖文資料均係第一手史料,是祝均宙在上海徐家匯藏書樓、上海市歷史文獻圖書館、上海市報刊圖書館等典藏機構工作時,孜孜矻矻蒐集所得;同時,全套書的615條注釋,也以作者所見的實物文獻為準。此外,從這套叢書可以看到一些散佚的文獻,激發

讀者做進一步尋繹。整體來說,這套書帶給研究者的貢獻,實不容忽視。 游鑑明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推薦序文七   清末民初是現代各式報刊的重要起點,也是各種新式報刊極度繁榮的階段。無論是今日人們已然十分熟悉的報紙,或是定期發行的期刊、雜誌,也無論是以文字為主要載體,或是以圖畫為主要載體,或者圖文並茂、相輔相成,這些大致上有一定的出版時間,且具有連續發行事實的紙本媒體,幾乎都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末民初萌發、茁長。當時這些體製或大或小、壽命或短或長琳瑯滿目的報刊,總數究竟有多少,恐怕沒有人能夠說得準,乃至現今留存下來的,總共有多少種,由於收藏分散,恐怕也很難統計。上海圖書館是目前已知清末民初

報刊館藏最為豐富的公共圖書館,然而文獻浩瀚,龐大繁多的資料足以汗牛充棟,故迄今仍很少有人能做較為全面或大面積的整理。祝均宙先生於該館供職多年,浸淫甚深,對於大量原始文獻的接觸經驗與熟悉程度,實非僅能短期訪書的學者所能望其項背。如今祝先生願意將多年親閱、整理的研究成果,以《圖鑑百年文獻》三巨冊公諸大眾,不但是學界盛事,也是今日學子之福。祈願此舉可以喚起同好的注意,也盼望各館藏機構能夠更重視這些文獻材料的流通與使用。 黃錦珠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推薦序文八   祝均宙先生有關晚清民國年間的小報一書即將出版。這是件極為值得慶賀之事。其原因有三:祝均宙先生是研究小報功底極深的學者;他對這題目

的研究以及材料的掌握,不是一般研究小報的學者可比的。如此豐富的識學終於成書將與讀者見面,這是出書可慶之一。小報作為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的一種實錄,是具有特殊意義的。在以大報為主流的社會觀念中,顧名思義,小報屬於報業的邊緣刊物。而正因為這地位卻給了小報其特殊性。特別是所謂娛樂文藝小報,以文化各類主題,潛移默化地使市民讀者接觸到新觀念、新思想,成為介紹世界與世界觀的重要途徑。相對而言,小報同時對固有的社會等級觀念不斷提出挑戰,使得新興勢力得以顯現,這裡包括像演員的社會地位提高。同時,小報也是新視覺技術與文化,如照相與電影的推動力量。由於小報以各種方式,不斷地在不同層次上與讀者對話交流,以致為公共空

間創造出一個以市民為主體的豐富而活躍的領域。祝先生的大作以此為主題,討論詳盡。這是出書可慶之二。   清末民國小報豐富多彩,不是一位或幾位學者能全面研究完畢的。希望此書出版將贏得青年讀者的興趣與歡迎,以致後繼有人,引發激勵更多的研究,使我們對近代中國社會與文化能夠有更進一步的瞭解。這是可慶之三。祝均宙先生對此領域作研究的學者曾給予過的大量幫助,在此表示感謝。 葉凱蒂 美國波士頓大學現代語言與比較文學系教授 推薦序文九   祝均宙老師以其將近四十年在徐家匯藏書樓、上海圖書館工作與研究經驗,洵是當今學界最熟悉且最有體系整理近現代文獻的第一人。浩瀚、龐雜、繁富的晚清民國年間畫報、期刊、小報的源流與特

點,在作者整體而宏觀的論述脈絡裡,鋪展出一張立體、多維而迷人的學術地圖,無論是時代轉折的脈絡化梳理,或歷史源流的勾勒、價值特點的考掘,一切瞭若指掌又清楚易曉;大量的第一手資料與圖版,更是彌足珍貴;而這勢必要長期浸潤於斯、熱愛於斯,方能有所大成!   近代中國在新的觀視技術下,觀看∕書寫主體和技術、媒介都發生急遽的變化,新∕舊、雅∕俗、中∕西、傳統∕現代等文化結構中的差異、矛盾、混雜,多元而動態的一一再現於新型媒體空間的文化競技場中,一系列編碼化的符號透過類型化的觀視技術,不斷的向觀看主體傳布、灌輸。以本書而言,高達1,266 種上海小報,無疑形塑了一個新的公共空間,提供了一個溝通、交流、分享的

平臺。讀者、作者、編者互動的媒體空間中,有都會時尚,有現實性與日常生活,有多元的娛樂形式,有專業性劇評及傳統文類書寫;又有世界文化獵奇及世界文學譯介, 所呈現出與國際接軌的跨文化動力學,這恐怕無法如傳統學界單純以雅∕俗文化判然兩立作區隔。上海小報作為都市娛樂文化的一種詮釋與建構,既提供多元、新奇、有趣而大眾化、世俗化的消閒生活方式與消費文化型態,呈現出世俗眾生豐富生動的生活圖象,也涵攝了傳統雅文化及世界視域;在日常現代性中,洞開一種觀看世界的新眼光及社會生活的新秩序,當然也呈示了世變下政治空間的改變及文化品味的轉移,乃至於地理空間的人口流動與文化位移;上海小報作為市民文化傳播與社會輿論交流的公

共空間,又是世俗溝通的重要媒介,在近代中國公共空間的發展與結構上,作用力與影響力不容小覷。上海小報作為一種新型媒體,眾聲喧譁,多音複調混融於一,不啻開啟了上海現代語言、文化、生活方式、世界觀一種新的樣貌與思惟。透過《圖鑑百年文獻》套書博大精實的分析,相信足以引領研究風潮,推進近現代報刊與文化研究,而這應是作者對學界巨大的貢獻!忝為引薦者,實不勝榮幸。 鄭文惠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小報界中,最早將左翼文化與通俗文化融合的小報便是《社會日報》。最初,它由上海小報界的十位名人發起,分別為吳徵雨、胡雄飛、姚吉光、陳靈犀、黃轉陶、湯立塵、馮若梅、吳農花、鐘吉宇等,每人各出一股,集資50

0元,於1929年11月1日創辦。初創時,報館就設在胡雄飛主辦的福爾摩斯報館內,推胡雄飛任經理,在商界任職的馮若梅任副經理,另聘請大學、法院、遊樂場等許多人任特約撰述。創刊初期,「這幾個發起人,既鑒於社會新聞之能受人歡迎,又鑒於大報刊佈者遺漏尚多,於是毅然有《社會日報》之發行,要把種種有趣之社會新聞,而為大報所無者,乃用小報筆路,清醒排法,詳細刊佈」。136它專載大報不屑刊登的「本埠社會新聞,不談政治」;並以「小品文字暨長篇名家說部」為特長,倒也「引起同業之注意」,且「為讀者所欣賞」,銷量直線上升。137但出版兩個月後,就因開支太大,印刷困難,「事務紛繁」,同仁精力有所不逮等原因而停刊。一年後

,胡雄飛又下決心復刊《社會日報》,不久,就將報紙主編重任委以陳靈犀。陳靈犀,潮州人,又名陳聽潮。署名靈公、青鸞、禾犀等。少年讀書時期,就喜愛寫作,不僅和幾位同學一起辦過兩、三種學校刊物,而且嗜好投稿之道。當他投的眾多稿件被周瘦鵑編輯的《先施樂園時報》第一次採用後,從此愈發不可收拾。「自念賠了紙墨而樂此不疲」138,也因投稿而認識胡雄飛,從此走入報壇。初在福爾摩斯報社任校對,後再編輯《禮拜六報》和《克雷斯》,顯露其編輯才華。因其工作勤奮,聰明好學,被胡賞識,提拔協助胡雄飛襄理報務,並全權負責編輯事宜。其時已是三○年代初期,上海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與二○年代相比均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面對這一切,陳靈

犀認識到,要使小報界適應時代的發展,必須改變以往慣用的「拉夫及外界投稿湊集」而成的工作方法(編按:「拉夫」是上海方言,意指小報新聞記者拉自己認識的人來寫稿,這類稿件又稱為「拉夫稿」),捨棄那種「迎合低級趣味」,「為新文壇中人所瞧不起」139的辦報方針。為改變小報界的地位,陳已覺悟到「唯一的辦法只有從自身單獨做起,益加奮勉,益加砥礪地以造成《社會日報》的報格,以保守我們個人的人格,以爭得我們的報紙在社會上的一點地位」。140為了實現自己所定的目標,陳靈犀在胡雄飛的支持下,大刀闊斧地進行了報紙的改革。首先他將小報界慣用的三日刊形式,改為日刊。將過去單開二版,改為四版。同時正如他所說的:「取材方面,

也未必都是無聊的,盡有許多記載,是大報所不能登的。有許多話,是大報所不敢說的。而小報自身雖渺小,卻也很能負起一點輿論的責任」。141於是他大大擴充時事新聞報導分量,採用通訊社高品質的稿件,隨時報告「讀者最關心、最注意,最新發生之社會消息」。142又設「特短新聞」和「讀者茶室」專欄,前者專載政治內幕新聞,後者發表抗日救國、針砭社會醜惡現象的文章。每日編者還親自撰稿,綜論時政,述論形勢,莊嚴正論,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其次,陳靈犀決心打破當時上海小報界仍是通俗文學家一統天下的舊格局,有意識地借助進步文化的東風,將左翼文學引進小報界,使新舊文學融為一體,從而爭取更多的讀者,他說道:「新文學和小報,素來是

壁壘森嚴的,因此我又很志願想把這個難關打通。一則小報在文學上可以爭取到一些地位,二則把新的思想、健全的意識,介紹到一般大眾讀者的腦筋裡,也就是甘願為大眾文藝作為前驅」。143為此,他做了一系列工作,邀請曹聚仁主編《學術、思想、文化》和《火線》,邀請柯靈主編《社會》、《社會生活》,邀請江棟良主編《每週漫畫》。同時廣泛邀約新文藝作家為之撰稿,包含鄭伯奇、徐懋庸、桑弘、林語堂、梅益、惲逸群等人。魯迅曾以「羅撫」的筆名,在該報發表過〈舊信新鈔之一〉等雜感。曹聚仁也先後為它撰寫過二百多篇有關政局時事的論文。在陳的支持下,該報還積極參與三○年代文壇「兩個口號論爭」與「大眾語討論」。孤島時期又積極參加《文匯

報》與《導報》發起的「文藝工作者義賣周」募捐活動,支持上海人民反抗日軍侵略軍。這些創造性的革新措施,不僅贏得了廣大讀者,也提高了《社會日報》的聲望和報格,儘管該報引入左翼文化後銷量一度有所降低。

資訊不對稱下證券交易管理與銀行經營策略之探討

為了解決惡 玉 DRIVE 漫畫的問題,作者花榮尉 這樣論述:

本論文主要研究程序說明如下:首先進行證券市場「內線交易」與「訊息面暫停交易機制」之評析,有利於股市投資者正確法治投資觀念之理解,其次運用賽局理論,探討在面對金融同業間同時推出性質相近之新商品,或面對國外銀行加入國內金融市場競爭,及以銀行業與借款人為參賽者等情境設定下進行銀行業決策行為之分析。最後再以某國內銀行各分行為案例,採用灰色生成模型GM(0,N)與灰色關聯分析,來重新建立一套較為客觀之評量標準,以作為國內銀行業擬定其年度營運目標與評估營業單位經營績效之依據,再根據此一評估結果給予各營業單位經營績效之排名。本論文主要研究內容如下: 首先,本文透過文獻探討與司法實務判決等,進行有

關證券市場內線交易及法院相關判決之評析與探討,可以發現我國最高法院判決多數認為內線交易之禁止,僅須內部人具備「獲悉發行公司有重大影響其股票價格之消息」及「在該消息未公開前,對該公司之上市或上櫃之股票,買入或賣出」此二形式要件即成立,並未規定行為人主觀目的要件。似與目前司法實務及學界認為「刑法之目的不僅在於懲罰或嚇阻犯罪人實行犯罪行為,亦應注重犯罪人之反社會性格並預防其再犯,以維護社會之安全發展」相違背。另外,實施「訊息面暫停交易機制」係為給予投資人有充裕的時間消化重大訊息。惟暫停交易制度雖然立意良善,但能否確實發揮防止資訊不對稱及內線交易之弊端,仍有待許多問題之釐清,且暫停交易之申請,恐淪為有

心人操縱市場及內線交易之工具,蓋股票交易常為各公司投資理財或財務調度之方式,故尚不得以進行買賣即認定為內線交易,而應根據「罪證有疑,利於被告」之證據法則判斷,以符合目前已逐漸成為主流刑法理論之綜合主、客觀判斷法則。 其次,運用賽局理論探討銀行業之經營策略。研究結果顯示,當兩家競爭之銀行,同時計畫推出性質相近的新金融商品時,可將同時決策之賽局,轉換成依序賽局,再利用先發制人之策略,獲取競爭上的利益;或在不同時段推出不同產品,以營造競爭雙方共贏之情況。當國外銀行欲進入國內金融市場,此時競爭賽局雙方均衡策略為(進入,原價),以避免陷入競相降價之惡性競爭。最後當銀行拍賣抵押物受償價金愈高(低)時,

債務人採取正常履約之機率愈高(低)。故銀行業辦理貸款時,借款人抵押物多寡之爭取,常成為借款人是否採取違約背信策略之主要依據之一。 最後再以某國內A銀行業之經營績效為研究對象,蒐集該銀行27家分行2015年所經營之業務評核、管理績效、員工貢獻度、盈餘達成率、盈餘成長率、風險資產收益率及信用風險等7個績效項目為分析因子,使用灰色GM(0,N)方式分析上述因子之權重。研究結果顯示,盈餘達成率及盈餘成長率兩因子對於營運績效貢獻最大,其餘排序分別為盈餘達成率、盈餘成長率、信用風險權數、員工貢獻度、管理績效、風險資產收益率及業務評核。另外,本文使用局部性灰色關聯度分析各個分行全年度之績效排名,得到績

優單位分別為A13、A26、A8與A27。績效表現落後之單位分別為A22、A11、A1、A10及A9,其餘為中等單位,上述結果與目前銀行實務評估結果相符。顯示銀行業如果要達成較佳的績效表現,必須特別重視分行盈餘目標之達成指標。

鍾馗民間信仰與形象之研究

為了解決惡 玉 DRIVE 漫畫的問題,作者周柏年 這樣論述:

「鍾馗」一詞由來已久,眾說紛紜。多數人都認為鍾馗原指古代驅邪法器,後世因此附會出「鍾馗能啖鬼」的說法。隨著各時期鍾馗形象樣貌轉變,鍾馗從初始大儺驅疫吃鬼形象,到鍾馗畫成為皇帝於歲末賞賜大臣供驅邪鎮煞之用;成為朝廷至庶民年終歲除之際的驅邪門神畫;成為朝廷與民間端午節驅五毒的習俗之一;形象轉而出現大量祈福納福成分;讓文人藉題寄寓,賦予鍾馗詼諧且幽默諷刺的性格;到最後逐漸脫離儺儀形象,融入戲曲等各種演藝活動中。即使如近代以鍾馗為主角的電影和電視劇,劇情雖加入大量民間故事、傳統戲曲、傳奇小說、宗教思想與天馬行空的想像創作,都呈現鍾馗驅邪捉鬼,降妖除魔,維護正義,為民申冤的形象,並傳達邪不勝正,正義永

存的的想法。鍾馗正直、正義的形象實寄托了人們對於人性善的期盼和同情,對於人性惡的恐懼和鞭笞,增添人們戰勝惡勢力的信心與勇氣。總言之,雖然鍾馗名字由來史料不多,是否由驅邪法器「終葵」兩字演變而成已非那麼重要,重要的是鍾馗在人們心目中早已超出字面意義,是位驅邪納祥,保護眾人平安,為大眾帶來福氣,為人們內心帶來安慰的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