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你比我想的閣較偉大翻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愛情你比我想的閣較偉大翻譯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管家琪寫的 管家琪文化素養故事套書(共三冊):疫苗的故事、土地公還錢、尋找節氣精靈 和董均倫的 聊齋汊子(上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愛情你比我想的閣較偉大 - 歌詞正字也說明:愛情你比我想 ê 閣較偉大. 愛情你比我想个閣較偉大. Ài-chêng lí pí góa siūⁿ ê koh khah úi-tāi. 演唱人:茄子蛋. 作曲人:黃奇斌. 作詞人:黃奇斌. 全漢編修人:.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好文化企業社 和北京聯合所出版 。

國立東華大學 歷史學系 陳元朋所指導 許涵茜的 《婦女雜誌》中的家宴:以「改良」為主的探討 (2016),提出愛情你比我想的閣較偉大翻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改良、胡彬夏、宴會、清稗類鈔、婦女雜誌、繆程淑儀。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康來新所指導 董桂玲的 大旨談情—瓊瑤文本與《紅樓夢》之互文 (2013),提出因為有 《紅樓夢》、曹雪芹、瓊瑤、互文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愛情你比我想的閣較偉大翻譯的解答。

最後網站茄子蛋首度跨刀電影《當男人戀愛時》主題曲創作!力挺導演 ...則補充:2021台式新浪漫愛情電影《當男人戀愛時》,集結了金獎卡司邱澤與許瑋甯 ... 充滿台式浪漫告白宣言的〈愛情你比我想的閣較偉大〉,被看好為下一波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愛情你比我想的閣較偉大翻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管家琪文化素養故事套書(共三冊):疫苗的故事、土地公還錢、尋找節氣精靈

為了解決愛情你比我想的閣較偉大翻譯的問題,作者管家琪 這樣論述:

讀好看的文化故事.賞插畫.學作文! 小學生的閱讀寫作首選·增強文化素養、美學與思考力                   童書大王管家琪、吳嘉鴻、徐建國三大名家聯手文圖創作 《管家琪文化素養套書(共三冊):疫苗的故事、土地公還錢、尋找節氣精靈》 獻給兒童的文化素養故事書,最新一彈.三冊齊發!             親師推薦必讀     1《疫苗的故事》   在此特別時刻,我們最需要的一本希望與信心之書       〜暢銷300萬冊童書大王管家琪,寫給孩子的疫苗故事科普讀物〜   《疫苗的故事》   相信科學,改變世界的力量   邱文達(前衛服部部長) 林瑋(《國語日報》

家庭版主編)聯合推薦   《國語日報》盛大連載   童書作家管家琪經驗老道,收集和消化資料的功夫一流,從琴納種牛痘開始,講到巴斯德的狂犬病疫苗、沙克的小兒麻痹症疫苗,中間還有不少像科恩、科赫的故事,讀來都很吸引人,尤其是開篇琴納種牛痘的故事,像是在看一部紙上電影,連我看了都覺得津津有味。──邱文達(前衛服部部長)   在新冠肺炎疫情深深影響大家生活的情況下,本書《疫苗的故事》為讀者搭起「了解疫苗的橋梁」,積極培養讀者的科學精神……作者管家琪的思路非常清晰,報導程度拿捏精準,很值得小讀者學習。──林瑋(《國語日報》家庭版主編)   想要了解疫苗? 就讀《疫苗的故事》   這是一本老少咸宜、

非常好看的科普讀物   有史學家指出,回顧人類歷史就會發現,造成最大傷亡的竟然並不是戰爭,而是疾病。譬如,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天花和黑死病、霍亂等瘟疫,就都留下了驚人的死亡數字。從某個角度來看,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對抗病魔的歷史。   疫苗可以說是現代醫學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本書從琴納的種牛痘(天花疫苗的概念)、到巴斯德的狂犬病疫苗,再到沙克的小兒麻痹症疫苗,從十八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葉,以三個疫苗的故事來讓大家瞭解疫苗發展史上三個重要的里程碑,並兼而講述種牛痘的前身、中國種人痘的故事,還有種牛痘是如何普及,以及好幾位優秀的科學家包括兩位微生物學家科赫和科恩在內的故事,希望讓孩子們增廣見聞之餘

,也能從小積極培養科學的精神。   2《土地公還錢 : 臺灣民間故事精選集》   童書大王管家琪最新力作!   60個好玩又有趣的台灣民間故事,非讀不可,保證腦洞大開!   六十個故事包羅萬象,不僅有著名的臺灣民間傳說(譬如〈白賊七〉、〈白鼻貓〉、〈虎姑婆〉),還包括更多幽默風趣的內容:   -有解釋萬事萬物的〈豹和熊的恩怨〉、〈公雞為什麼啼〉、〈猴子是怎麼來的〉、〈螞蟻是怎麼來的〉、〈海水為什麼是鹹的〉;   -有富含道德教訓、勸人為善的〈兩個媳婦的故事〉、〈賣香屁〉);   -有表現機智的〈跟猴子搶便當〉、〈聰明的農家女〉);   -有傳達命定思想的〈乞丐不知有黃金〉、〈土地公還錢

〉);   -還有笑話類型的〈鏡子〉、〈傻子換東西〉、〈懼內村改名〉等等。   從這些民間故事,可以看到先民們是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又是以什麼樣的態度在生活。 民間故事本來就是自然而然誕生於民間,取材豐富,是無數人一代又一代傳下來的,無論什麼時候再看,除了欣賞故事,還都有文學以外的價值。最大的意義,應該就是能夠讓我們一窺先民的想像世界。   從臺灣民間故事與神話中,欣賞先民的想像世界   〈虎姑婆〉、〈白賊七〉、〈白鼻貓〉、〈賣香屁〉、〈傻女婿〉、〈蛇郎君〉、〈田螺姑娘〉、〈仙洞的白米壺〉、〈乞丐不知有黃金〉……你知道有哪些好玩有趣的臺灣民間故事?   在這本書《土地公還錢 : 臺灣民間

故事精選集》裡,一共有六十個故事,不但囊括了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還有很多也許不是那麼知名、但很有意思的故事,譬如〈土地公還錢〉、〈找觀音算帳〉、〈豹和熊的恩怨〉等等,是一次豐富的故事饗宴。透過管家琪嫺熟的說故事技巧,以及淺白流暢的文字風格,孩子們能夠輕鬆的獨立閱讀,同時也很適合家長直接唸給孩子們聽。   讓我們從先民一代又一代傳下來的故事中,一方面欣賞先民的想像,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他們是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又是以什麼樣的態度在生活。   3《尋找節氣精靈》   讀超好看的文化故事·賞插畫·學作文!               【小學生的閱讀寫作首選·增強文化素養、美學與思考力】   童書

大王管家琪、插畫家徐建國兩大名家聯手文圖創作《尋找節氣精靈》   獻給兒童的文化素養故事書,最新一彈·想不到這麼好看!親師推薦必讀!! 本書特色   一、《尋找節氣精靈》是大好文化管家琪作品集「文化素養」的第三本(前兩本,分別是科普讀物《疫苗的故事》與台灣民間故事精選集《土地公還錢》),本書是關於二十四節氣的童話創作。主要是因為管家琪覺得二十四節氣的名字都好有味道哦!驚蟄、穀雨、小滿、芒種、白露、霜降……多麼古典啊;春分、夏至、小雪、大寒……也很不錯。若再看看二十四節氣的相關風俗,那就更有意思了;從二十四節氣,不僅可以看到古人面對生活挑戰時的智慧,還可以深刻體會到古人是如何將其提升了實用價

值,賦予豐富細膩的生活情趣。二十四節氣實在是滿迷人的。   二、《尋找節氣精靈》書中的系列故事,是將二十四節氣全部擬人化。在管家琪的想像中,這些節氣精靈就像是一群天真活潑的孩子,在「尋找立春精靈」這條主線下,讓這些節氣精靈一個一個的登場,然後,在與主人翁的互動下,演出一個又一個的故事。管家琪希望每一個故事都能自然揉進一些該節氣的特點,讓每一個節氣精靈都有獨特的面貌。   三、管家琪向來是一個說故事的高手,讓孩子們透過故事,輕輕鬆鬆的認識立春、雨水、驚蟄等二十四節氣。孩子們都是愛看故事的,快來讓孩子們看看這本故事性強、又能充分寓教於樂的好書吧,相信孩子們既能享受閱讀的樂趣,又能大大提高文化素

養。   四、小朋友看了這些可愛的小故事,再配合每篇故事後面重點式的常識補充:自然素養小錦囊,具有自然科學知識與科普讀物的特色與內容,將對二十四節氣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立春、白露與霜降~   24個魔幻節氣精靈來啦!   在文學中,「尋找」是一個常見的類型。作者管家琪在《尋找節氣精靈》系列故事中,將所有節氣精靈擬人化,讓立春、驚蟄、白露、霜降等等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節氣,一個個都彷彿變成活潑可愛的孩子,但每一個又都有其獨特的個性,這是因為管家琪為每一個節氣精靈都自然揉進了文化元素,讓每一個節氣精靈都是那麼的不同。小朋友看了這些可愛的小故事,再配合每篇故事後面重點式的常識補充,將對二十四

節氣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文化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長久以來一直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就像呼吸一樣自然。想讓孩子們接觸文化、瞭解文化,不必板起臉來說教上課,可以很輕鬆、很愉快,《尋找節氣精靈》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在《國語日報》連載期間就廣受歡迎。 套書特色   一、大好文化管家琪作品集「文化素養」系列目前已出版三本好書,分別是科普讀物《疫苗的故事》、台灣民間故事精選集《土地公還錢》以及最新關於二十四節氣的童話創作《尋找節氣精靈》,深受親師推薦與好評。   二、管家琪向來是一個說故事的高手,這三本好書雖然主題不同,但都擁有共同的特色,那就是都格外著重故事性,讓孩子們透過故事,輕輕鬆鬆的

瞭解到疫苗的發展史,接觸到六十幾則最具代表性的台灣民間故事,以及認識立春、雨水、驚蟄等二十四節氣。   三、孩子們都是愛看故事的,快來讓孩子們看看這三本故事性強、又能充分寓教於樂的好書吧,相信孩子們既能享受閱讀的樂趣,又能大大提高文化素養。   四、讓小朋友最喜歡的故事大王管家琪與插畫名家吳嘉鴻、徐建國陪孩子一起進入培養文化素養的故事天地!3本文化故事書X每本45000字 X60幅插畫作品X一周讀一本~30 天閱讀寫作力GO GO GO!   五、融入12年國教課程綱要─108課綱六大核心素養:   1)閱讀寫作力培養   2)自主學習、自我精進   3 )跨領域學習   4)系統思考、

解決問題   5)溝通表達       6)創新  

愛情你比我想的閣較偉大翻譯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當男人戀愛時 #茄子蛋 #愛情你比我想的閣較偉大 #日常
完全娛樂
更多偶像獨家請訂閱完全娛樂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user/SETShowBiz?sub_confirmation=1
-
歡迎幫助完娛提供多國字幕翻譯讓世界各地的朋友一起享受完全娛樂
翻譯字幕請直接私訊"完娛臉書"提供給我們喔:)
https://www.facebook.com/setshowbiz

《婦女雜誌》中的家宴:以「改良」為主的探討

為了解決愛情你比我想的閣較偉大翻譯的問題,作者許涵茜 這樣論述:

清末民初,各種思潮迭起消長,各類新型報刊雜誌刊載了各類知識,並且寓有推動時代的新思潮。值此西風東漸之際,基於中餐體制之上兼容西化風格的宴會改良亦屬其中一波時尚。各項制度變革背後必然涉及時代背景,涉及的是一種包含刺激、比較、模仿、反省、抉擇等在內的複雜情結,民初「筵席改良」亦是一種足以反映出宏觀大趨勢之個案命題;換言之,本論文其實探討的是一種文化現象。而這項命題的概括可大可小。微觀而論,此命題外顯於特定時代、特殊群體決定:「如何請客吃飯?」的方式;這些人因為西方文化的強勢介入,使中餐有了一個比較對象──西餐,於是可以強烈感受到所謂的貶中揚西,以及「西化/現代化」的隱含。之後西餐與宴會成了中國人

的日常生活,使得不懂禮節、失禮、吃相難看的人可能會被視為是「不文明」與「落後」的象徵,因此「改良」的呼聲大起。曾留日、留美的胡彬夏、很快吸收到西方飲食文化資訊的徐珂,以及身為民初改良風潮下的一分子繆程淑儀和1910-1940年代各種報章雜誌提及飲宴文化的文人墨客,透過文案和1910-1940年代各種報章雜誌,企圖以由上而下的方式影響全中國。本文以《婦女雜誌》、《清稗類鈔》,以及1910-1940年代各種報章雜誌所載有關民初「筵席改良」認知之變遷,主要在探討一種風尚的成形,以囊括變遷之時代;並企圖呈現「改良」不僅止於餐飲文化之議,乃是社會普遍共識,而且是大傳統、大風氣下的小縮影。

聊齋汊子(上下)

為了解決愛情你比我想的閣較偉大翻譯的問題,作者董均倫 這樣論述:

在蒲松齡的老家山東,在沂蒙山一帶,人們把神話傳說一類的故事都叫作“聊齋汊子”。《聊齋汊子(全兩冊)》是董均倫和江源歷時數十年從搜集整理的無數故事中選出的。《聊齋汊子(全兩冊)》近百萬言,長長短短百餘故事,所有這些,都是來自齊魯大地的口頭文學,有的優美,有的神奇,有的浪漫,有的怪誕…… 語言質樸,故事富有活力,悉數展現歷史風貌和人情世態,是民間文化真正的活化石。新版《聊齋汊子(全兩冊)》從1984年版《聊齋汊子》中刪去了十幾則篇幅較短的故事,從1987年版《聊齋汊子(續集)》中補入了十幾則,最後一共選錄101篇故事,並邀請優秀的年輕插畫師為所有故事製作百餘幅版畫題花,力圖打造一個最經典純粹的民

間故事版本。 董均倫(1917-2004) 山東威海人。江源,董均倫之妻,《聊齋汊子》民間故事收集整理寫作之重要搭檔。上世紀三十年代,在北平外國語專科學校學習英語的董均倫奔赴延安,歷任八路軍軍醫院翻譯、野戰醫院英文教員等。從上世紀四十年代初開始,董均倫與江源夫婦二人歷時半個世紀,以地處膠東半島西部的昌邑牟家莊和魯南沂蒙山等廣大地區為基地,不分寒暑,長期駐紮在老百姓中,深入進行採錄和調查,搜集和寫定了大量在老百姓中間口頭流傳的民間傳說和故事(主要是山東民間故事)。其中不少故事在日本被翻譯出版為《山東民話集》,在德國被翻譯出版為《白果子——中國民間故事集》。

《聊齋汊子(上)》 二小的故事 畫上的媳婦 蒼子花 三個兒子 虎口屋 大冬瓜 牙牙葫蘆 棗核 銀娘娘 房子的故事 玉石鹿 巧女莊 金香瓜 長鼻子 石巴狗 黃河的故事 神牛 蕎麥姑娘 奇怪林 狐狸媳婦 牙門開 藥草山 青山裡面的寶槽 高角地主 找姑鳥 七兄弟 含羞草 天女散花 神鞭 葫蘆娃 牡丹仙女 要龍眼 瑤琴的故事 水井老人 鳳凰娶親 金鐲子 三件寶器 聰明媳婦 三隻雞 王小和三女 線子和囤兒 找相好 掀石櫃 牛莊的故事 找媳婦 薺菜 八哥 菊二娘 匠人的奇遇 娑羅木 老大和老二 小白菜和蟈蟈 三壞的故事 木匠行雨 兩個葫蘆 煎餅換金箔 狗為什麼咬貓 老雕與老鷹 金角銀蹄 《聊齋汊子(

下)》 濰河邊的傳說 兩兄弟 金鑰匙 鏡裡媳婦 宮女圖  仙鶴山 桂木孩 石頭人 映山紅 日月石 萬寶囊 玉仙園 白果仙 金雀和樹仙 紅泉的故事 梨花仙 青茶樹 狐狸仙 雙姊妹 蠍子精 鯉魚精 一棵松樹的故事 兩大心願 奇異的寶花 金須牙牙葫蘆 三個兒子和三個媳婦 寶劍泉 畫裡人家 濰河金姐 兩個穗頭的穀 萬里嶗山雙花仙 蛇娘娘 兩條鞭子 嶗山古話 狐仙和兔子仙 神笛 金絲蛤蟆兒 九頭老雕 西瓜二 九天玄女當當 奇裡的故事 楓山下的故事 行萬里路,找千人談 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常常被說成倒騎著驢。蓬萊閣上畫的八仙過海,其中的張果老,白鬍子當胸,懷抱著唱道情用的簡板,也是倒騎

著驢。當地還流傳著這樣的話:“問了多少人,不如這老漢,不是倒騎驢,萬事回頭看。”這當然是傳說,誰也沒見過張果老,更不用說看到他倒騎驢了。可是,人民群眾卻借著神話傳說中的張果老的形景兒,一句話指出了個寓意深刻的道理。就是說,既要往前走,又要朝後看。向後看也是為了更好地往前走,眼前的路都接連著過去的路。在《聊齋汊子續集》(1987年版本)搞出之後,回頭看看這段走過的路,一些經過和感受還那樣叫人難以忘記。此時寫出來,想想倒也合適。 民間故事是蘊藏在群眾中間的精神財富,是取之不盡的寶庫。在這些年的搜集整理工作中,跑的地方越多,越覺得這話千真萬確。我們的祖國是世界上偉大的文明古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

就拿山東來說,從曹州牡丹之鄉,到東海蓬萊閣,也有幾千里路遠,光齊魯大地,就有多少的山山水水、多少的村村莊莊。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裡,勞動人民以自己家鄉的景物、風俗人情、英雄豪傑,創造了大量的口頭文學,多如天上的繁星。 為了搜集蒲松齡的故事,俺曾先後三次到淄博,兩次去蒲家莊,第三次是到蒲松齡當年教學的西鋪(莊),共搜集了十七個傳說故事。這些故事生動地反映了蒲松齡剛直敢言、不阿權貴、關心群眾疾苦的崇高人品和優美情操。他在淄川一帶很有威望,便是現在,只要提起蒲松齡,老老少少,言裡語裡,還是充滿著對他的崇敬和懷念。他儘管博學多才,但功名不成,一輩子生活道路艱難,家裡過著像莊戶人一樣的生活,所以和下層的勞

動人民有著密切的聯繫,也飽含深厚的感情。由於他在當過尚書的畢家坐館多年,又到江蘇做過幕賓,有著極為豐富的社會閱歷。蒲松齡對百姓不只是同情,還敢於為他們說話;他不僅對橫行霸道的人有無限的憎恨,而且敢於和地主豪紳、貪官污吏鬥爭。以上這些在關於他的故事傳說中都有反映。由此可見,蒲松齡把《聊齋志異》稱作“孤憤之書”並不是偶然的,他筆下的狐仙、花妖、精靈、鬼魂,看來雖不食人間煙火,實質仍然是人,寫的也是人的生活,有著他對社會生活的體驗和感受在其中。 很值得惋惜的是,在俺第一次到蒲家莊去的時候,蒲松齡紀念館的同志就說:“恁來晚了,會說蒲松齡故事的幾個老人都已經去世了。”相隔半年,俺又去,想不到上次在場說

故事的一位老大爺,竟然也離世了。真不知有多少寶貴的口頭文學,隨著年月的流去,失傳了。第三次,俺去西鋪的時候,那是又一年的六月裡,天旱地幹,麥子已快上場了。西鋪離王村只一裡多路,王村是個鎮子,有家小旅店,當俺趕到的時候天也黑啦,小旅店裡已經客滿,於是到一個停車場去宿,這裡的房間又矮又小,連個窗戶也沒有,還正碰上刮幹熱風,只得把門敞著。門外的場子裡,成宿都有汽車進進出出,加上蚊子嗡嗡的,別說困不著覺,連歇歇也不得安穩,我便去值班的一位老人那裡閒談。他說,早年間蒲松齡在西鋪教書的工夫,常到王村來趕集,聽人家講故事。他還介紹了一些畢家後代的情況,扯了不少畢家尚書府幾輩子的逸事趣聞。第二天,西鋪的村幹部

,就召集了兩個座談會,到會的大部分是畢家的後代。蒲松齡在西鋪的傳說,就是根據大家所談的故事整理出來的。雖然一宿沒睡,但停車場老人的夜話,對俺整理蒲松齡的傳說有著很大的幫助。使我們聯想到,只要在生活裡肯下功夫,就會左右逢源。 幾百年來,《聊齋志異》為社會各階層所喜愛,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連偏僻的山溝也不例外,在層層嶺、重重山的沂山一帶村莊,把神話、傳說一類的故事,都叫作“聊齋汊子”。“你說個聊齋汊子聽聽!”就是說:“你講個故事聽聽。”可見“聊齋”在群眾中間有著多麼深遠的影響。自然,各地對故事還有不同的叫法,嗎昌邑把說故事叫“拉呱”,濰縣叫“說古今”,大魚島也許因為漁民常在織網時說故事,叫“桄線”

,就說:“你桄個線聽聽。”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民間故事是怎麼遍及全省各地的。 山東有名山大川,有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跡,有千波萬浪的大海大河。廣大的勞動人民出於對鄉土的熱愛和美好生活的嚮往,常常把各種山川景物賦予神奇色彩。這些故事,大都充滿了奇異的想像,富有地方特色。也真是,故事,故事,講天說地,天上飛的,地下跑的,山裡長的,水裡遊的,沒有故事不包括的。它們一輩一輩流傳下來,歌頌了勞動人民勤勞、智慧、善良、堅毅的崇高美德和美好的思想感情。特別是有些愛情故事,大都帶有浪漫色彩,而又情節曲折,富有情趣。 回想起多年採錄民間故事的經過,真好像從一個故事的世界走過來一樣。這裡面有苦有甜,又艱難,又順茬,

俺常被搜集到的故事所陶醉,所鼓舞。 說起來,俺倆真正著手搜集、整理民間故事,是從一九五三年開始的,那是因為當時的環境和群眾喜歡民間故事促成的。那陣,為了體驗農業合作化的生活,俺倆下到了昌南縣(現劃歸昌邑)的牟家莊,住在一家老貧農的小廂屋裡,因為是乍辦社,許多事情得經過社員討論,每晚上都開會到深更半夜。白天俺和社員一起勞動,晚上就參加他們的會。 農村中沒有定準的吃飯時間,早到的和晚到的常相差一兩個鐘頭。先來的便聚在一起拉呱,有時因為論究某種事情而引出了個故事來,比如說人不要貪心,便會扯到貪心的故事上。那工夫,流傳著許多長工跟地主鬥爭的故事,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土改才剛過去不久,大家

對地主的剝削和壓迫都很熟悉,有的還有著親身的體會,這樣的故事很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鳴,因而說的人津津樂道,聽的人也大為開心。俺在牟家莊前後住了八年,待的時間越長,越覺得民間傳說故事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它反映的雖然是歷史各階段的社會生活,但由於表達了勞動人民的思想和意志,跟現實的社會生活仍然有著密切聯繫,儘管時代不同了,它卻仍然伴隨著歷史前進。輩輩說,輩輩新。五幾年那陣,農村中的文化娛樂生活,並沒有像現在這樣的方便條件,不用說沒有電視,連電影也很少看到。農民翻身做了主人,生活得到了改善,就有文化娛樂上的要求,在那種情況下,口頭文學確有它的優越性,連炕頭上、飼養棚裡,都能聽到有人講故事。作為一個文藝工

作者,有責任把這些既有思想性,又有藝術性的傳說故事記錄下來,使它不會因為年久而失傳,於是俺便著手搜集它。 隨便聽聽是一回事,要把它當著口頭文學去搞,就有所不同了。首先,這就需要多聽多記,從中加以選擇。房東大嫂家成天有街坊鄰居串門,熟了後,讓她們說故事,你聽吧,葷的素的都有,說一陣笑一陣,這自然是搜集故事的好時機。另外,在俺住處不遠,有一個老大娘,人家都叫她牟他媽媽,家裡很清靜,她常一個人坐在炕上納鞋底或是紡棉花。她很會說故事,說完以後,還贅上一句:“讓我再想想。”就這樣,幾年的工夫裡,她想起一個就講一個,有時,只想起半截,就說半截,像《二小的故事》《棗核》就是她講的。牟家莊是個大莊,又是區委

所在地,人來人往,房東家常給介紹說:“老董老江就願意聽呱,恁快說個給他倆聽吧。”這樣,雖然待在一個莊,可搜集的面卻是一大片。有一年,春節期間,俺到區上炊事員老黃家搜集故事,正月裡是農村的耍日子,人進進出出,特別是到了晚上,屋裡人更是滿滿當當,炕上地下坐著的,站著的,抽著煙,喝著茶水,說故事的人越說越來勁,有些人本來是準備光聽的,有時也忍不住講了起來。成半宿價煙霧騰騰,熱鬧極了。聽得越多,選擇的餘地就越大,《匠人的奇遇》等篇,就是在那幾天裡聽到的。 有些故事是在沂蒙山區的臨朐縣搜集的。我們在那裡總共待了三年,先是在沂山林場,後到接家河、宋王莊,在這兩個村裡,俺也都是住在農戶的家裡。可說,那是搜

集故事最好的年代,因為那時,不光是從舊社會過來的許多老人都還健在,連一些三四十歲、四五十歲的人,也都會講故事,下面的一段經歷,更說明了這一點。一九五六年的秋天,俺曾專程去嶗山裡搜集故事,在王格莊住了一個多月,記了很厚的一本,打算以《嶗山古語》做書名,搞一本故事集。後來因為別的事情,只寫了其中的幾篇就放下了。“四人幫”橫行那陣,抄家時沒把筆記本抄走,恐怕他們二次再來,萬一被發現了,又是一個罪名,便把它燒了。粉碎“四人幫”文藝得解放,特別是三中全會以後,民間文學的園地也呈現出了生機勃發的景象,回頭看看,那條在心目中似乎早已荒蕪了的道路,又清楚地伸到了腳下,我們便重又著手搜集整理民間故事。十分後悔不

該燒掉那個筆記本,便二次又去了嶗山裡,跑了好幾個地方,因為相隔二十多年,有的老人已經沒了,有的多年不講,也就忘了,就是想著的也半邊子拉塊。所以除聽說了一點於七的傳說外,什麼也沒搜集著。記得在俺頭一趟搜集的故事裡,有一個愛情的故事,說嶗山上兩個精靈相愛,硬是被華嚴寺的和尚給拆散了,故事很是曲折優美,可是俺只想著一個梗概,所以就不能整理了。看來,俺在嶗山早年所搜集的那些故事,大都失傳了。 因此俺聯想到記錄的重要,聯想到口頭文學的特殊性和複雜性。要想搜集、整理好民間傳說故事,光有滿心的願望不行,頭一樁就必須先在記錄上下功夫。民間傳說故事雖說是蘊藏在人民中間的寶貴礦藏,但這些精神產品,是儲存在人民頭

腦中的“活文學”,因而也就不像刻在經版上那樣一成不變。這個“活”字,有時是無止境的,比如《禿尾巴老李》這個故事,在山東流傳面很廣,昌樂有昌樂的說法,高密有高密的說法,尤其是膠東,各縣都有自己的說法,又都大同小異。聽得越多,各種說法的“禿尾巴老李”故事擺在跟前,比較之下俺選擇其中思想性和藝術性好的加以整理,在忠於故事本身的前提下,剔除糟粕,留其精華,儘量保留富有感染力的情節,使整理出的故事,在各方面都較為完美。但這只是相對地說,在俺整理出《禿尾巴老李》故事後,又聽到一個情節,說:“那年山東老鄉坐船過黑龍江,天道挺好,沒風沒浪,有個人說道:‘李大哥!咱都是一鄉一土的,你能不能出來跟大家見見面。’話

剛落音,只聽到‘啪’一聲響,一條小鯉魚落到了船板上,金翅金鱗,只有一拃長短,船上的人看了,心裡很不滿足:‘怎麼,就這麼一點嗎?’大家只這麼一想,小鯉魚很快又蹦回水去。江裡立時浪滾翻天,霹靂一聲,從水裡伸出一隻大龍爪,直插半天雲裡。大夥又驚又喜,都說‘李大哥,請回去吧!’那爪子馬上縮進了水裡,立刻便雲散天開,風平浪靜。”尋思起來,老農民所說的枝葉,是指情節裡的藝術性,而“筋骨”卻含有思想性的意思。不管怎麼說,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是客觀存在的。同一個故事,由兩個不同的人說,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有的人說得有枝有葉,很是生動,有的人說起來,就會使你覺得枯燥無味。一方面要會說,一方面還得心緒好。有一年夏天,

臨朐有一位村幹部到縣裡開會,晚上上俺那裡玩兒,說了個《煎餅換金箔》的故事,因為是在院子裡,當時沒有記。後來,俺覺得這個故事還不錯,想整理出來,有些話忘掉了,便再去聽一遍。他家離縣城七十多裡路,沒尋思他攤上了事,情緒很不好,原來說的那個故事裡的情節,有的也忘了,語言也沒有上次生動。可見,情緒好說的是一個樣,情緒不好又是一個樣。 常言道:“人有十不同,花有十樣紅。”搜集故事遇到的情況也是各式各樣的。農村中一些會說故事的人,他們不光口才好,記憶力也好得驚人,有的老漢儘管不識字,卻能說《三國》《水滸》,有的人就是幾十年前聽的故事,也能記得清清楚楚。前年俺到大魚島去搜集故事,因為以前曾在那裡深入生活住

了半年,跟一些老漁民熟悉。這次去了,講故事的人也不把俺當外人看待。其中有兩個老漁民,他們記得的故事都是年輕時聽說的,聽他倆講故事,真可說是藝術上的享受,儘管是幻想的花仙妖魔,可枝枝葉葉的情節裡,卻充滿著現實的生活氣息,富有人情味,好像故事中說的都是實有其事,如同發生在你身邊。俺在那裡住了將近一個月,搜集了十幾個故事。但也有另外的情況,俺到長島時,聽說有位老木匠很會說故事,不過,很不容易讓他開口。俺去了,果然是那樣,他怎麼也不肯說,老是說自己不會,於是俺說給他聽,整整說了大半頭午,他才答應讓俺下午再去。《蘇東坡的傳說》就是他講的。他說自己年輕時跑船,有一次遇上了風浪天,回不了長島,船停在丹崖山下

的海灣裡,自己就去蓬萊閣上聽老道說故事,當年老道講這故事的時候,已經七十多歲了。木匠老大爺如今也七十多歲了,如果他不講,這個故事也就失傳了。不能不提,十年浩劫,留給群眾的精神創傷,還沒有完全消除。前年在即墨去聽一個老大娘講故事,文化站的同志先去跟她說好,才又領俺去,到了那裡,卻見門鎖著,老大娘躲出去啦。晌午去了幾趟,才找著她,也是以故事引故事,她才開口說了。末後她告訴我:前幾年要說這個,就是大罪過。她是擔心以後落是非。也有的不在乎這個,一點不用動員。俺去曹州牡丹園,那天打譜聽一上午故事,有個老大爺剛說了個頭,俺一聽是從前聽過的,就請他另說個別的。一般的情況下,打斷了他,便不大願意再講,可他立刻

又說了第二個。搜集故事,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難,只要有恒心,到群眾中間去,就會應了那句話:人到花園,方知花多。 這些年俺體會最深的,是民間文學離不開群眾的口頭語言,像青樹離不開泥土,彩雲離不開朝霞一樣。都說文學是語言的藝術,那麼,民間傳說故事更應該是口語化的藝術,真個,有多麼豐富多彩的口頭文學,就有多麼豐富多彩的口頭語言。在濰縣楊家埠,俺聽了個關於年畫的故事,說楊家埠當初怎麼有的年畫,其中有這麼個情節:本來應該先下甘羅細,後下粗風暴,龍王不甘心認輸,第二天午時,先下了粗風暴,後下了甘羅細。“甘羅細”和“粗風暴”,只是很簡練的六個字,卻形象、生動地把兩種不同的下雨情景描述了出來,有它獨特的色香

韻味和鄉土氣息,一個“甘”字,活畫出了農民對和風細雨的感情。這裡面還有個生活常識問題,如果先下小雨,地淋濕了,來了風,種子也刮不出來,要是先來暴風雨,種子就會被刮出來,或沖出來。可見許多群眾生動的語言,是與對生活的深刻認識分不開的。也是在這篇年畫故事中,有句話,形容年畫當時是怎樣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有錢沒錢,買畫過年”。這話把家家戶戶買畫過年的踴躍情景透徹地表達出了。而且說來上口,聽來入耳,通俗,樸實。群眾生動的口語,來自生活,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和當地的風俗人情、生活習慣,都是密切相連的。 搜集故事需要深入生活,學習群眾口語中的精華,也需要到生活裡去。俺學習群眾語言,常常感到,群眾是了

不起的,有大量精彩的語言,表現力強,鮮明生動,如:“雀掉拉尾巴我就知道它往哪裡飛!”“泰山不是壘的,聰明不是借的。”“有爛了的糧食,哪有爛了的話?”“手按著葫蘆摳籽還不行嗎?”有的不僅是有餘味,還形象好記。俺曾幾次去嶗山,嶗山不光又高又大,還有許多廟宇。古今中外,有許多關於嶗山的描寫,可是給俺留下印象最深的,還是嶗山裡一個老漢的話。他說:“從前嶗山到處是梨樹,有個人到江南去賣梨,人家都問嶗山有多大?賣梨的告訴他:‘嶗山可大啦!’‘到底有多大?’‘九宮八觀七十二座庵,庵庵隔三千!’聽的人吃驚地說:‘哎呀!嶗山這麼大,有多高呃?’賣梨的說:‘呵!嶗山那個高呀,更是沒法說了,上到嶗山頂就能摸著天。’

聽的人說:‘那麼容易就摸著天啦?’賣梨的說:‘反正摸不著天也差不離。’‘那到底差多少?’‘晚上踏著嶗山頂,使巴棍敲敲天嘣嘣的。’”這短短的一段對話,卻把嶗山的大、嶗山的高,既誇張,又真實,既生動活潑,又幽默風趣地表達了出來。生活是多種多樣的,群眾語言的藝術也是多種多樣的,但經過群眾口頭千遍萬遍洗練過的語言,都具有表現力強、通俗順口、樸實自然的特點。口頭語言出現在書面上,要怎樣不失其本來面貌,也就是,從口述到寫出,還是個複雜而細緻的過程。沂山裡有個民辦教師,口頭說故事會說,俺鼓勵他整理出來,可是寫出來後,卻完全不像他口頭說的那樣,通篇都是文縐縐的學生腔,蒼白無力,完全失去了民間故事通俗、樸實、口

語化的特色。可見說和寫還不完全相同。有人說,民間故事的光彩在語言上,這是有道理的。 民間文學,是歷代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它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意志和願望,表達了廣大群眾的思想、道德和風貌,從整體來說,它的內容是健康的,立場是人民的,為人民所有,為人民所利用的。但因為它是口頭創作,世代相傳,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舊社會統治階級思想的影響,帶有小生產者的歷史局限性,因此有不少傳說故事,是粗糙的,還有的是迷信、淫穢、低級庸俗或荒誕恐怖的。如農村中流行的關於吊死鬼、淹死鬼找替身的故事,尼姑怎麼把孩子扔掉,後來孩子又如何中了狀元,等等。這部分故事,不管從哪方面說,都是毫無價值的。在長島聽到一個這樣的故事,說有一

個老漢,在門上面掛了個匾,寫著“忍讓”二字。老漢娶兒婦這天,去了個老和尚,進門二話沒說,捧了些土,扔進了水缸裡,把水弄渾了。老漢不但沒發火,還把老和尚請到了屋裡,擺了素席給他吃。吃完了飯,天就快黑啦。老和尚說:“我今黑夜要到新媳婦炕上宿。”老漢把他領進了新房裡,老和尚真個在新媳婦的炕上躺下了。第二天早晨,老和尚臨走時,說道:“我睡的那個地方醃醃的,恁打掃打掃。”一打掃,打掃出若干金子來。這類故事,貌似民間文學,但骨子裡卻不是人民的立場,而是起著麻痹勞動人民精神的作用,逆來順受的忍讓,只會對舊社會的統治階級有利。這類故事是不可取的。還有的故事,聽起來也算有趣,說有一個人闖關東回來,兩口子好幾年沒

見面啦,都想親熱親熱,但有個八歲的孩子在跟前,轉轉悠悠不肯離開,兩口子就想出了個法,對孩子說:“給你幾文錢,快出去買個江米人耍。”把孩子支了出去,兩口子關上了屋門。老婆說:“看你撅撅那個胡!”男人說:“看你抿抿那個嘴。”孩子趴在窗戶外面,從窗櫺洞裡,把什麼都看得明明白白。過了一會兒,開開門,孩子進來了,娘問他說:“你買的那個江米人哪?”孩子說:“我沒買,一個撅撅胡,一個抿抿嘴。”這樣的故事,雖然有一定的趣味性,卻不是高尚的,俺覺得整理出來也沒有意義。 一輩又一輩,民間傳說故事,不僅在廣大群眾中間起著調劑生活的娛樂作用,也是人民自我教育的工具。孩子時候聽到的故事,往往幾十年也忘不了,可見故事的

影響是長遠的。好的傳說故事,對人是優美的、有益的,是叫人積極向上的,反過來,便會得到相反的效果。因此,俺總想自己應該用沙裡淘金的精神,挑那些思想性、藝術性都好的故事,加以整理。這本《聊齋汊子續集》就是從許多傳說故事中選擇出來的,從群眾中來,再回到群眾中去,如果它能像青枝綠葉的花草樹木一樣,重新紮根在群眾中間,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一點作用,這就是俺衷心的願望。

大旨談情—瓊瑤文本與《紅樓夢》之互文

為了解決愛情你比我想的閣較偉大翻譯的問題,作者董桂玲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 《紅樓夢》是一部膾炙人口的文學巨著,面對這樣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偉大作品,歷來的研究繁花似錦,眾說紛紜,本論文將定調於「大旨談情」。 《紅樓夢》在台灣現當代文壇,仍然持續地發揮影響力。在愛情小說大家瓊瑤(1938-)某些文本中,《紅樓夢》的身影以各種樣貌出現,讓讀者有跨越古今、似曾相識的驚喜。本文擬考察台灣最具影響力的愛情小說作家瓊瑤(1938-)文本對《紅樓夢》的互文,希冀在《紅樓夢》的互文與故事新編研究上開闢出不同的詮釋面向。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文獻回顧、研究版本與研究範圍。第二章抒情修辭,嘗試從文學創作、修辭的面向証成文本間的互文關係。第

三章言情敘事,試從「情」是瓊瑤文本的主旨,她的文本可說是愛情的百科全書,談文本與《紅樓夢》的互文關係。第四章性情中人,先細述瓊瑤生平與作品分期,主要論述認為任何一個論述的行為(discursive act)都是一個「治療的行為」(therapeutic process),往往是要藉著「把不堪的過去予以反省檢視」,尋找重生的契機。本文試証成曹雪芹與瓊瑤在創作時皆有這樣的意圖。第五章結論,先論文本雅、俗的界線,次論瓊瑤文本在文壇中的定位,亦肯定「通俗」、「類型化」文本的價值。筆者認為瓊瑤文本有古典文學的抒情傳統,文筆優美流暢,在學術界與文學界中,應重新被認識與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