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修正案18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憲法修正案18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馬丁.西克史密斯寫的 俄羅斯:一千年的狂野紀事(新版) 和薇貝克.諾加德.馬丁的 法律人的思考法則:跟好律師學思辨、學表達,更搞懂了法律常識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左岸文化 和原點所出版 。

國防大學 政治學系 李亞明所指導 張育君的 從黨軍關係論習近平主政時期政工體制之運用 (2021),提出憲法修正案18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黨軍關係、政工體制、人事佈局、網路新媒體。

而第二篇論文中央警察大學 警察政策研究所 許福生、黃翠紋所指導 胡耀仁的 臺灣販賣毒品罪之立法與司法裁判實證分析 (2020),提出因為有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販賣毒品、罪刑相當原則、刑罰、量刑的重點而找出了 憲法修正案18歲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憲法修正案18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俄羅斯:一千年的狂野紀事(新版)

為了解決憲法修正案18歲的問題,作者馬丁.西克史密斯 這樣論述:

  地球上最大的國家,擁有八分之一以上的陸地面積,西至波羅的海,東至太平洋,南至黑海和裏海,北至北冰洋,橫跨十一個時區,上百個民族,一百五十多種語言。她曾經是歐亞大陸最顯赫的皇族之一,她也曾經是工農兵最驕傲的代表,她的名字叫做「俄羅斯」。     英國首相邱吉爾以一個外國人的眼光看俄羅斯時,他說:「我沒辦法向你預測俄羅斯會怎麼做。她是包裹在謎中之謎裡面的一個謎。」那麼,俄羅斯人又怎麼看待自己的國家呢?哲學家彼得.恰達耶夫這麼說:「我們的歷史開始於野蠻和落後之中,接著是殘暴羞辱的外來壓迫,而其價值觀已被我們的統治者吸收過來。我們異常的命運將我們阻隔在其餘人類之外,導致我們未能汲取諸如責任、正義和

法治等等的普世價值。……在西歐地區蓬勃發展的新理念,於是無法穿透我們受壓迫和被奴役的狀態。」     自從在九世紀迎來第一位王公,十世紀採用西里爾字母與信了東正教之後,俄羅斯一步一步地脫離狂野的東方。然而十三世紀蒙古鐵騎的入侵,帶來了兩百年的破壞、死亡與奴役,也在俄羅斯留下了具有蒙古特色的政治體制。十七世紀展開的羅曼諾夫王朝,試圖透過西化政策打開一扇面向西方的窗戶,但是拿破崙戰爭又把俄羅斯往東方給推回去。三百年的沙皇統治,歷經改革與暴力,鞏固專制與人民反抗,終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中,先是被資產階級的二月革命,接著被布爾什維克的十月革命給終結。     十月革命後布爾什維克奪權成功,但俄羅斯

並沒有得到平靜,人民也沒有得到民主參政的權利。列寧用恐怖手段剷除異己,繼承者史達林也不斷清算政治敵人。第二次世界大戰讓俄羅斯有了團結一致對外戰鬥的理由,但戰爭結束後,在冷戰結構中,人民又落入政治鬥爭的危機裡。共產黨從來沒有實現人民專政,在那片土地上的人民,生命如同蚍蜉,不斷被一波又一波的政治勢力掃蕩,直到戈巴契夫的開放政策導致蘇聯的瓦解,俄羅斯人似乎終於得以呼吸自由的空氣了。     然而取代戈巴契夫領導俄羅斯的葉爾欽,並沒有完成讓俄羅斯成為一個西方式民主國家的期待。繼他而起的普京儼然復辟的新沙皇,他大權在握,當完了總統當總理,當完了總理當總統,2020年春天更是提出憲法修正案,要讓他自己可以

再選兩次總統,每任六年,總共十二年的任期。獨裁者的進化:他讓人民可以有選舉,但無論怎麼選,最後的領導人都是他。     俄羅斯將近一千年來都是一個擴張的帝國,起先受到獨裁君主們,然後受到一個獨裁政黨統治。其面積和實力既是對鄰國的挑戰,也是一種警告。其歷代統治者要求並且獲得了百姓的服從,百姓則反過來從自己國家的遼闊土地和豐富文化得到慰藉。然後帝國土崩瓦解,留下了萎縮殘破的俄羅斯。   媒體好評     ‧《俄羅斯:一千年的狂野紀事》含有許多必要成分,使之成為獨領風騷的俄羅斯通俗歷史撰著。本書帶有口語敘述、個人經歷,以及奇聞軼事的風格……研究仔細並且立論紮實。──《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一部生

動活潑的敘事史。──奧蘭多.菲格斯,《星期日泰晤士報》   ‧西克史密斯有辦法用清晰的語言表達出複雜的資料。──《泰晤士報》   ‧西克史密斯既具有批判性又積極深入。──《獨立報》 作者簡介   馬丁.西克史密斯(Martin Sixsmith)     1954年出生於英國柴郡,曾在牛津大學、哈佛大學、巴黎索邦大學,以及列寧格勒大學就讀。1980至1997年間,相繼擔任英國廣播公司(BBC)駐莫斯科、華盛頓、布魯塞爾和華沙特派員;1997至2002年間,先後在英國工黨政府擔任通訊處長和新聞秘書;目前的身分則是作家、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和新聞記者。著有《莫斯科政變:蘇維埃體制的末路》、《自旋》

和《我聽見列寧在笑》兩部政治小說,《利特維年科檔案》和《普京的石油》等政治論述,以及報導文學作品《遲來的守護者》(麥田)。   譯者簡介   周全     民國四十四年出生於台北市,台大歷史系畢業、德國哥丁根(Göttingen)大學西洋史碩士及博士候選人,通六國語言,曾旅居歐美二十年,親身經歷了德國統一與蘇聯解體,先後擔任德國高中及大學教師、俄國高科技公司總經理、美國和巴哈馬高科技公司行銷總經理,現從事撰著與歷史書籍翻譯。在左岸的譯作包括《一個德國人的故事》《破解希特勒》《趣味橫生的時光》《從俾斯麥到希特勒》《不含傳說的普魯士》《蘇聯的最後一天》《德意志》《革命萬歲》等。 序言及致謝詞 導

言   第一部:基輔與原型民主 01. 留里克來到諾夫哥羅德 02. 弗拉基米爾信了東正教 03. 基輔羅斯的原型民主 04. 蒙古人帶來破壞、死亡與奴役 05. 莫斯科成為第三羅馬   第二部:擴張與帝國 06. 伊凡雷帝是偉大睿智的統治者 07. 混亂時期的二十年 08. 西伯利亞是天堂也是地獄 09. 彼得打開一扇面向歐洲的窗戶 10. 凱薩琳和啟蒙運動眉來眼去 11. 拿破崙把俄羅斯推回亞洲   第三部:革命的興起 12. 美麗而憤怒的南方 13. 亞歷山大解放農奴失敗 14. 用暴力寫下革命讚美詩 15. 鞏固獨裁與走向人民的對抗 16. 尼古拉和俄羅斯會怎樣? 17. 最後一次政治

自由化 18. 世界大戰敲響沙皇的喪鐘 19. 二月革命徹底棄絕舊世界 20. 有這樣的黨! 21. 十月革命根本就是神話   第四部 人民專政,還是一黨專政? 22. 列寧悍然解散民選的立憲會議 23. 沙皇全家在俄國內戰時期遇害 24. 戰時共產主義帶來了紅色恐怖 25. 列寧回頭採用資本主義的辦法 26. 被隱瞞的《列寧遺囑》 27. 史達林以集體化向農民宣戰 28. 在四年裡完成五年計畫 29. 蘇聯文藝界被掐住喉嚨 30. 列寧的黨慘遭史達林消滅 31. 史達林和希特勒達成暗盤交易 32. 從「一步也不能撤」到攻占柏林 33. 民族敵人取代了階級敵人 34. 東西方陷入冷戰 35.

如何處理史達林的沉重遺產?   第五部膽怯的民主人士 36. 赫魯雪夫想要趕上和超越美國 37. 布里茲涅夫的停滯時期 38. 戈巴契夫只在西方受崇拜 39. 戈巴契夫變成蘇聯的掘墓人 40. 寡頭竄起的葉爾欽時代 41. 普京重新建立起強力沙皇形象   譯者跋 年表(第九世紀~二十一世紀) 注釋 譯名對照表 導言     就在俄羅斯最激烈的劇變之一──一八二五年的「十二月黨人起義」──餘波盪漾的時候,詩人費奧多爾.丘特切夫寫道:     造訪這個世界的人有福了,   在這命運交關的時刻!   諸神召喚他   來參加饗宴。   讓他見識他們的大戲,   一窺他們的想法,   然後從他們的聖杯

  飲下不朽生命。     一九九一年八月十九日星期一的早晨,我感覺自己知道了他講的是什麼意思。     擔任BBC駐莫斯科電視特派員三年下來的經驗,讓我早已嗅出有某件事情正在醞釀之中。然而當天早上將我驚醒的新聞,還是讓我喘不過氣來。蘇聯國家廣播電台和電視台以僵化過時的共黨宣傳用語(莫斯科已經許多年沒聽到這個東西了),指控蘇聯總統米哈伊爾.戈巴契夫的改革體制破壞了蘇聯,而其施政目的是為了效忠於「敵視蘇聯人民的利益團體」。播音員宣布,現在已來到「重建蘇聯榮耀與力量」的時刻。廣播的結尾則是:「米哈伊爾.戈巴契夫因病無法繼續執行職務……『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已經接管政權。」     一場由共黨強硬

派對抗蘇聯改革派總統戈巴契夫的政變爆發了。我還記得自己如何在馬路上疾馳而過,望見一列列坦克車沿著通往克里姆林宮的寬闊街道迤邐而下。派遣坦克過來的人,就是軟禁了戈巴契夫並且正在接管國家的那批人。那是一個令人不安的場景。     然而在接下來的那幾天,俄羅斯平民百姓擋住了坦克的去路;其中有幾人因為他們捍衛民主的決心而被槍殺或輾斃。當俄羅斯總統波里斯.葉爾欽──戈巴契夫遭到軟禁之際最後的自由派領袖──爬上坦克車以戲劇性方式抗拒政變時,我正置身現場。葉爾欽在「俄羅斯白宮」待了兩天兩夜,等待攻擊開始。八月所發生的各種戲劇性事件,決定了蘇聯改革派與強硬專制派之間的角力結果。在一片鼎沸的反對聲中,強硬派失去

了勇氣,政變隨即崩潰而其領導人遭到逮捕。     我曾十分確信,並且在自己的報導中表示,共產主義的恐龍於發動政變之後的垮台,再加上蘇聯共產黨於掌權七十年之後的解散,在在都意味著俄羅斯的專制政體已然死亡,意味著幾個世紀以來的高壓統治即將遭到唾棄,並且被自由和民主加以取代。可是我錯了。儘管俄羅斯在隨後十年間試圖將自己轉換成西方式的市場民主體制,結果反而陷入脫韁的通貨膨脹、種族暴力和混亂狀態。到了二○○○年以後,整個國家發展進程又被大幅扭轉回去。俄羅斯變得既穩定又相對繁榮,可是民主與自由再度應國家的要求退居二線。專制統治的幽靈重新糾纏著俄羅斯。     其實我早在一九九一年的時候,就應該知道得更清楚

才對。然而處於莫斯科的高亢氣氛中,我一時忘記了歷史的教訓:每當俄羅斯做出改革嘗試之後都會重返獨裁,把不受限制的權力集中在一個不向任何人負責的威權手中。那種事情在過去已經發生得如此頻繁,這一次的情況也不可能有所不同。     我搞錯了是一回事,但更嚴重的事實是,歐洲和美國的領導人也都搞錯了。他們從哈佛大學派遣一批聰明的經濟學家來指導俄國過渡到市場經濟、為了共產主義的挫敗而歡欣鼓舞,並且假定問題已獲解決──他們志得意滿地宣布,從今以後俄羅斯將會變得跟我們一樣。但假如西方能夠學到歷史教訓的話,或許可以避免自己正在犯下的某些可怕錯誤,而那些錯誤將給東西方之間的關係蒙上陰影、虛擲數十億美元的金錢,並且間

接促成俄羅斯自由化實驗的失敗。     如果我們想要明白過去二十年來的事態發展,就有必要充分認識俄羅斯的千年歷史。俄羅斯從來沒有真正「跟我們一樣」──如果我們指的是一個自由的、以市場為導向的民主政體,而且當權者有得到民眾的容許、並可透過於法有據的程序加以撤換。然而俄羅斯的模式,除了短暫而反覆出現的激進實驗時期之外,始終反其道而行:專制政體將當權者置於法律之上,而他們施行統治的依據或者是神權,或者是「人民專政」,但幾乎總是憑藉暴力。     那些把俄羅斯看成是原生歐洲國家的人,忽略了這一點。俄羅斯朝著兩個方向望去:一方面是看著西方的民主法治傳統;但由於她的成分中帶著更多遺傳自亞洲的DNA,於是一

方面又看著自已早期歷史中汲取過來的亞洲統治形式,亦即俄國人口中「強有力的手」──權力集中於一人之手的鐵腕統治。     有一個被貼上「路徑決定論」標籤的俄羅斯歷史學派認為,俄國必將永遠受到專制政體的鐵腕統治;她的天性正是如此,西方式的民主在那裡絕對行不通。此為英美保守派人士於冷戰年代所普遍主張的觀點,最近又捲土重來。這種斷言或許過於斬釘截鐵,不禁令人聯想起黑格爾和馬克思早已信譽掃地的「歷史必然性」;但我無法不注意到,俄羅斯歷史的進程是多麼頻繁地把「歷史必然性」這個概念給清楚表達出來。從最早期的統治者留里克和奧列格,直到恐怖的伊凡和彼得大帝,所鼓吹的論點始終是:俄羅斯太大也太亂,不適合把權力下放

;只有中央集權的「獨裁鐵腕」才有辦法維繫對帝國的向心,並且在民情殊異的百姓之間維持秩序。同樣的論調也曾經被十八和十九世紀的沙皇們,以及二十世紀的共黨政權使用過,而且──經過必要修改後──還被二十一世紀的弗拉基米爾.普京加以援用。     溫斯頓.邱吉爾曾在怒火下說出「包裹在謎中之謎裡面的一個謎」那句名言,從此給了某種偷懶取巧的西方論點定下基調,覺得俄羅斯人過於複雜,所以我們甚至不必花心思去瞭解他們。可是我們如果有辦法掌握俄羅斯的歷史,我們就能夠發現她時而令人費解的行為之根源。俄羅斯很不協調地結合了東方與西方,讓許多個世紀以來的俄國藝術家、文學家、政治家和思想家深感困擾。     詩人亞歷山大.

布洛克用一個讓人焦慮不安的問題,「我們是斯基泰人嗎?──我們是亞洲人嗎?」,刻畫出俄羅斯儘管努力捍衛西方的文化價值,卻由於其野蠻的東方本質而遭到西方排斥:     沒錯,我們是斯基泰人!沒錯,我們是亞洲人,   有著斜斜而貪婪的眼睛!   ……我們宛如順從的奴隸一般,   手持盾牌夾在兩個敵對的種族中間   ──蒙古人與歐洲人!   俄羅斯是斯芬克斯,歡欣而又悲傷,   渾身沾滿黑色的血跡,   她注視著、注視著、深深地注視著你,   充滿了仇恨,也充滿了愛意。   我們記得一切──記得巴黎街頭的地獄   和威尼斯的陰涼、   檸檬樹林遙遙傳來的芬芳,   以及科隆煙霧彌漫的巨大建築。   …

…於森林和樹叢之中,   我們將在美麗歐洲的面前閃到一旁,   轉身用我們亞洲人的嘴臉對著你們。     東方和西方交融揉合的歷史,也體現於許多俄羅斯人兼具歐亞風格的臉孔上。(例如觀看弗拉基米爾.列寧的照片時,我們從他狹窄的雙眼瞧得見東方的痕跡。)俄羅斯是否應該屬於「歐洲」,或者她是否應該擁抱其「亞洲」遺產(包括得自蒙古的獨裁政治體制)?這個問題深植人心。於是直到今天都還有人感覺,俄羅斯雖然位於歐洲,卻不是歐洲的一部分。克里姆林宮則來回擺動,一方面以威權鎮壓政治反對派,一方面又不斷渴望讓西方相信它尊重人權。當弗拉基米爾.普京宣布,他將不顧憲法所設定的兩屆任期限制,準備在二○一二年三月回鍋擔任總

統的時候,已經幫未來潛在的獨裁者和終身統治者亮起綠燈。普京規避了憲政精神(法律明文禁止連任兩次以上,於是他乾脆「過水」當了一任總理),如今有可能繼續掌權到二○二四年,直到七十一歲的時候為止。他的做法獲得不止一位前蘇聯中亞共和國獨裁者的熱烈響應。     * * *     本書的宗旨,是要把我在一九九一年親眼目睹的各種事件,放入歷史脈絡當中,藉此突顯之前在俄國歷史上出現的一些轉捩點,亦即當俄羅斯於「命運交關的時刻」面對交叉路口之際──她或者走上改革之路而可能邁向自由民主,或者繼續依循專制的途徑,時而走向極權、高壓和獨裁。     我無意做出價值判斷。我不會自動認定哪一條路徑比較好,或者更適合俄

羅斯的情況。但我想知道為何她會走上這一條路而沒走上另外一條路,到底需要怎麼做才能夠把這個巨大的國家送上一條截然不同的路線,以及她距離走上另外一條路到底有多近。俄羅斯是否有可能避開今日復活的威權主義,而變成我們這種西方式的市場民主體制呢?

憲法修正案18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記得打開CC字幕 #好懷念CS啊啊啊啊啊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0:56 【人民擁有槍支真的好嗎?】
03:04 【槍支對美國人的重要性?】
04:34 【讓擁槍派獲勝的關鍵角色】
05:41 【為什麼我們要思考擁槍議題?】
06:22 提問
06:37 結尾
06:51 掰比~別忘了訂閱!

【 製作團隊 】

|企劃:鯉鼬
|腳本:鯉鼬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絲繡&夯吉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美國買槍的法規有多鬆?比買感冒藥、辦手機還簡單:https://bit.ly/2uy5XtS
→美賓州佛州18歲可買槍 外國人也不成問題:https://bit.ly/2V74VjS
→買槍多簡單?美20歲少年花5分鐘 拿過期駕照「買到AR-15」:https://bit.ly/2Fxn7gd
→佛州買槍年齡提高至21歲 步槍協會火速提告:https://bit.ly/2FwpEHl
→美18歲可買槍 6千元就入手:https://bit.ly/2CHdKdc
→Minimum Age to Purchase & Possess:https://bit.ly/2FAsUSg
→What age can you buy a gun in America:https://bit.ly/2IG8O9k
→紐時賞析/槍擊事件不斷 美國重刑犯為何仍能擁槍?:https://bit.ly/2U1h2CL
→美國前大法官籲廢憲法第二修正案 川普拒斥:https://bit.ly/2OsDHlx
→美國 20 年來最有力槍枝改革運動,背後推手竟是一群高中生!這才是真覺青啊!:https://bit.ly/2TK7V4A
→美國為什麼就是管不了槍?|國際大風吹EP1:https://bit.ly/2YE4NuG
→葉浩/佛州夜店槍擊──簡單歸因的危險:https://bit.ly/2FGP6LQ
→美國槍管無進展 去年槍下亡魂近4萬人:https://bit.ly/2UVusN0
→維基百科:奧蘭多夜店槍擊案:https://bit.ly/2TDiZjU
→維基百科:2018年佛羅里達校園槍擊案:https://bit.ly/2Ox8hum
→讓民眾持有槍械,是自衛的自由還是社會的威脅:https://bit.ly/2U24mf3
→民主黨人限槍第一步 眾院司委會:須對購槍者背景調查:https://bit.ly/2Wn2Twm
→美國史上最慘槍擊案滿周年 川普承諾:「撞火槍托」禁令將在數周內生效:https://bit.ly/2GbZk8t
→槍枝管制雷聲大雨點小 川普向步槍協會低頭:https://bit.ly/2FDaBfj
→維基百科:美國槍支政策:https://bit.ly/2uxVVIZ
→美國槍管爭議︰立憲原意容許人人攜槍?:https://bit.ly/2YrLuEG
→葉耀元觀點:為什麼美國禁不了槍?:https://bit.ly/2CKsHv3
→美國人擁槍合法 但合理嗎?:https://bit.ly/2FFiiCQ
→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https://bit.ly/2FEyCUa
→為什麼美國槍擊案不斷?買了第一把槍,我才知道美國槍枝管理多荒唐:https://bit.ly/2Wv6YhZ
→憲法第二修正案槍管爭議 保守派大法官擬擴大擁槍權利:https://bit.ly/2uz2IlY
→【槍枝管制】靠槍打出家園 擁槍是美國文化難割離:https://bit.ly/2FBZeUP
→美國人為何依戀槍械? 始於英國人登陸美洲:https://bit.ly/2U24Hyl
→【專文】美國槍枝管制的憲法爭議:https://bit.ly/2UjH8QA
→維基百科:美國歷史:https://bit.ly/2WuERPY
→卞中佩/橫亙兩百多年,美國憲法擁槍權背後的爭議與矛盾:https://bit.ly/2uyGJvc
→美國槍管爭議︰立憲原意容許人人攜槍?:https://bit.ly/2YrLuEG
→美國槍枝為何禁不了?紐時專欄作家佛里曼:全國步槍協會勾結共和黨,有如「冷血邪教」:https://bit.ly/2JKEzTQ
→全球/NRA勢力太龐大 美國執行槍管如天方夜譚?:https://bit.ly/2FHpmyV
→葉耀元觀點:為什麼美國禁不了槍?:https://bit.ly/2CKsHv3
→維基百科:美國全國步槍協會:https://bit.ly/2TE40pB"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從黨軍關係論習近平主政時期政工體制之運用

為了解決憲法修正案18歲的問題,作者張育君 這樣論述:

中共黨軍關係在本質上是重要軍事領導幹部也是黨員身份,黨的政策透過軍事領導幹部在軍隊中執行,共黨與軍隊遂成為無法分離的共生模式,本研究著重探討中共歷代領導人的黨軍關係,並深入描述習近平主政時期黨軍關係的面貌,透過政治工作體制運作掌控軍隊,具體表現在政工體制調整、人事佈局、新媒體運用等方面,以實踐「黨指揮槍」、「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的傳統原則。在政工體制調整方面,習近平透過具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著眼於推動依法治軍、從嚴治軍,緊扣權力的重要關鍵,企圖建構嚴密的運作機制及權力分配,強化對軍隊的全面掌控;從人事甄補佈局而論,習近平透過穩固軍隊政治部門的主導權,打破傳統慣例的人事安排邏輯規則,採取靈活的

調整與規劃,按「能打仗、打勝仗」與「對黨忠誠」的要求,精進軍隊武裝力量;以新媒體運用層面,併用傳統媒體與網路新媒體,以及融媒體的運行機制,對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領導人政策思想加強宣傳作為,企圖從思想政治教育上掌控軍隊。自習近平主政以來,多次確立習近平的重要核心地位,以及奠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至高點,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儼然成為習近平充分掌握權力的具體例證,權力不僅是集中在中央軍委,更是集中在軍委主席為核心的重要關鍵,習近平漸次強化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力,在黨軍關係的歷史傳統下,習近平正試圖成為集權者,其影響力已不容小覷。

法律人的思考法則:跟好律師學思辨、學表達,更搞懂了法律常識

為了解決憲法修正案18歲的問題,作者薇貝克.諾加德.馬丁 這樣論述:

別再苦惱法律難!好律師,怎麼想? 所有人都該有的法律常識 終於看懂法律劇,為何律師問話這麼故意! 過來人的101則專業分享 解說術語和必懂觀念 不上法學院就能學到的精華課 教你像法律人思考,更學會思辨與表達 寫給想探索複雜法律問題, 又不想翻開書就嚇壞的學生|入行新手|一般人 ▌法律系教授──徐應松特別審訂,加註台灣現況說明▌   「作者透過這本書帶我們從空中快速鳥瞰整個法律體系,進而迅速建立起法律知識的骨幹,剩下的功夫就要靠自己的努力了。」──法律白話文運動   為什麼法律人說,好的論點勝過好的事實?誠實與真實有何差別?如何提出合乎邏輯的論點?為何不要試圖證明自己是客觀正確,僅需

表明立場優於對方?當發生紛爭時,要如何注意爭議指向何者?即使身為律師,當身陷訴訟時也要僱用律師?   如何像一個專業的法律人,學習「在紙上思考」,「講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讓你的註解為你辯解」,「練習換句話說」,「有時被動語態更強烈」,甚至要記得「提出重點後,不要講話」?   當作者是法律新生時,常常被自己一無所知的感覺凍結。其他學生似乎很厲害,總是談論他所不了解的術語。直到作者在大型法律事務所工作後才意識到,法律領域中存在一定的裝腔作勢。法律是一個各憑本事的環境,裝腔作勢能夠威嚇那些不傾向誇大所知的人。即使是很有自信的企業合夥人、教授或法學院的學生,一樣都會被法律所迷惑和恐嚇。   

▌只說重要的觀念和術語,把法律變簡單了   這本書正是為了那些想開始探索複雜法律問題,但又不想一讀就嚇壞的人所設計。無論是法律系學生、一般人,甚至是入行新手,由專業職人為你去蕪存菁,解說最基本的法律常識,學習法律人的思考邏輯。   ◎跟律師學表達,這樣說、這樣問,更有利?   ▌不要在法庭上問不知道答案的問題   對審判中所得到的答案不應該感到驚訝,應該在審判前就發現了解答案。若某問題的答案很明顯且對自己的案情有利時,最後的選擇可能是不問該問題,而將整個問題懸置在法庭中。   ▌提出重點後,不要講話   最想被人記住的論點,應該安置於談話起始或結束時。因為剛開始的論點往往不必與句子裡接下

來的其他論點爭搶注意力,而很容易被聽眾記住。當講者繼續說話,新的詞語或想法會相互爭奪聽眾的記憶容量。   ▌有時被動語態更為強烈   主動語態的陳述表現了直接的關聯,通常能使論證聽起來很有效。被動語態則暗示偶然的關聯,聽起來較不充分且缺乏說服力。然而,當一個精準論點僅有偶然的關聯時,被動語態會是更有效的形式。   ▌講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   準確地傳達事實之餘,也要設定一個可以讓觀眾與事件和人物聯繫的場景。與其薄弱地說「被告無情地殺死他的老闆」,不如說「被告將一個生鏽步槍對準老闆的臉直射,子彈從右眼窩進入頭骨,他三個未上小學的孩子,再也見不到他了。」   ▌理性與激情   理性讓論點有價

值,提供了邏輯運轉的空間。激情則令人感受其價值,提供人與人的連結。充滿激情的論述起初可能會引起同情,但犧牲理性的情感表達將稀釋論點,最終讓人輕忽信息。   ◎你可以練習的法律思考   ▌原來,法學院不只教法律   進法學院學習不是在背誦法律,而是學會如何像律師一樣思考。法律會變化;適當的分析方法是不變的。   ▌誠實和真實大不同   誠實是指不說謊。真實則須完全掌握事實。律師在法庭上不能說謊,但沒有義務將客戶案件的全貌和盤托出。   ▌洞察力不能速成   對於迅速掌握最新情況、表示理解並持堅定立場的人保持懷疑。形成深刻見解需要長時間的討論、研究、分析、合理化和反駁,難以在直接或首次攻擊

問題時完足。如果有人能剛好快速理解一個複雜的事件,他更有可能是迅速地誤解了整個事件。   ▌作為學生,好的論點勝過好的事實   理想中律師需要良好的事實、良好的法律和良好的論點。學生能夠從三者中受益,但於三者之上,必須發展並展示具有提出良好論點的能力。無論事實與法律如何,學生都必須證明自己可以利用現有的資源使人信服,支持或駁斥某一立場。   ▌在紙上思考   書寫不是用來記錄想法。結構良好的論點很少與其一開始的樣貌相同。有效的書寫不是記錄預料中的論證過程;而是發現什麼需要成為論點的過程。通過寫作、思考、研究、重寫、重新思考和再次重寫,便能發現並提出新的論點。   ▌提出合乎邏輯的論點  

 演繹邏輯是從廣為人知的通則推導出特定的具體事實。通常,將前提做合乎邏輯的論證,均能保證正確的結果。而歸納邏輯雖然可以從前提推導出結果,但不能保證結果一定是正確的。好的歸納推理需要大量的具體事例才能讓人信服。   ▌不要試圖證明自己是客觀正確的,僅需表明己方立場優於對造   總是有可能找到至少一個論點支持或反對法律立場。論點需要邏輯,但是法律論點並非帶來普遍、絕對結論的純粹邏輯形式。相反地,法律論點是實用性的論點,目的在確立一項主張比另一項主張更有可能或更有理據。   ▌即使你是律師,也需要僱用律師   專業:律師是專家。已經在法律中某一領域成為一名優秀律師的人,不能代替另一熟知特定類型案

件相關法律、獨特術語和最佳專家證人的專家。   客觀:有效訴訟策略的制定需要外部觀點,以避免生氣、渴望復仇或其他情感扭曲。   表演能力:聘請律師等於告訴對方,自己認真看待訴訟、辯護行動,這將使你在和解談判中擁有更強的地位。   ▌找出對你有利的角度   如果法律對你有利,請直擊法律,如果事實對你有利,請直搗事實。   ◎你可以認識的法律常識   ▌一小時可能長達116分鐘。   律師通常以6分鐘(1/10小時)為計費單位。3.1分鐘的通話可能會導致6分鐘的帳單。   ▌版權不是在保護想法   版權只能保護「想法的有形表達」,而非保護想法本身。如果某個劇本受版權保護,其他人未經許可不得

擅自複製、使用、分割部分。但版權不代表能夠阻止其他人秉持相同想法來寫劇本。   ▌契約如何被誤解   單方錯誤:一方在契約條款或標的上理解有誤。   雙方錯誤:雙方對契約條款的含義有錯誤理解。   ▌律師需要熱愛表演,但必須更熱愛法律   律師很少在法庭上爭論。即使是專業的訴訟律師,也很少在法庭上花費時間,因為超過90%的刑事和民事案件都可以審前透過認罪協商或和解解決。提起訴訟的目標不全是在於進行審判,而是要促使與對造和解、平息紛爭。   ▌原告的起訴資格   原告具有起訴資格,通常必須滿足三個重疊的要求:   1. 原告須受到傷害或有立即的危險。   2. 被告須造成原告之傷害。如果無

法將所受損害歸因於被告的行為,或者該損害是由未在訴訟中提及的第三方的行為所造成,原告會失去起訴資格。   3. 傷害須可通過法院補救。法院的有利裁決必須有可能補償原告或修正原告所引用的錯誤。   ▌美國最高法院有時會推翻自己的見解   隨著社會進步,法院於先前判決中的正義觀將會與今日有所差別。正義觀的普遍化造成法院必須推翻其先前判決。然而,法院推翻自己時並不意味著重新書寫見解;而是在與先前判決相衝突的案件中,以相反的見解建立新的判決。   ▌法官存有偏見   法官和陪審團透過自己的偏見濾鏡和經歷來理解事實。儘管他們努力做到公正無私,但他們終究無法完全意識到或完全摒棄自己的偏見。 專業法律

人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雷皓明│喆律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   楊貴智│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   廖元豪│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鄧衍森│東吳大學法律系教授   賴瑩真│律師、法律知識型YouTuber  

臺灣販賣毒品罪之立法與司法裁判實證分析

為了解決憲法修正案18歲的問題,作者胡耀仁 這樣論述:

我國販賣毒品罪之刑罰發展路徑上,始終採取嚴厲刑事處罰方式。立法上希冀嚴懲重罰,再輔以宣示加強查緝決心,透過媒體宣導刑罰之嚴厲性,作為嚇阻犯罪,以達到維持社會秩序之目的。然實際上似無法能達到明顯嚇阻犯罪功效;另一方面,不斷推升加重刑罰的立法趨勢。如何能契合罪刑相當原則,仍應有相關實證研究作為基礎,以提供立法參考及理性溝通之媒介。本研究以販賣毒品罪之立法與司法實證分析為核心。嘗試從我國毒品法制之發展歷程(包含「戡亂時期肅清煙毒條例」迄今),瞭解有關販賣毒品罪之歷次立法沿革與趨勢,並探討販賣毒品罪之處罰基礎、構成要件適用及其與相關毒品犯罪之法律適用等,進一步釐清立法上可再精進之處。另蒐集我國107

年度22個地方法院作成「販賣毒品」案件判決,針對法院量刑、犯罪型態(包含犯罪方式、時間、地點)、販賣毒品數量、交易金額、法定加重或減輕適用、偵查手段等,進行量化統計分析。從而反饋於立法層面之思考方向,並探討外國(美國、日本、德國、中國大陸)販賣毒品處罰之立法模式及特色比較。經綜合「販賣毒品罪立法層面」與「法院裁判實務層面」研究成果,嘗試提出販賣毒品罪相關修法建議,期建構較為完善之販賣毒品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