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文獻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懷舊文獻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劉峯松全集 4:大人囝仔來聽古 和陳逸君,劉還月,劉於晴的 酸柑茶人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懷舊治療對於失智症患者的認知功能與生活自理的影響也說明:懷舊 治療對於失智症患者的認知功 ... 背景:懷舊治療(reminiscence therapy) 為一種廣 ... 感、自信與穩定情緒,過去文獻皆發現懷舊治療.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拓展文教基金會 和常民文化所出版 。

輔仁大學 景觀設計學系碩士班 葉美秀所指導 陳柔勳的 懷舊空間氛圍營造手法之研究 -以貓空地區纜車站週邊環境為例 (2016),提出懷舊文獻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懷舊、懷舊空間、休閒、氛圍營造。

而第二篇論文世新大學 觀光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王正平所指導 常智豪的 歷史感對重遊意願影響之研究 (2013),提出因為有 歷史感、懷舊、重遊意願、文化遺產、遺產旅遊的重點而找出了 懷舊文獻的解答。

最後網站压力对怀旧偏好的影响机制 - 营销科学学报則補充:本研究考察了压力对消费者怀旧偏好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 我们的研究发现进一步丰富了现有的压力和怀旧文献,并对怀旧营销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懷舊文獻,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劉峯松全集 4:大人囝仔來聽古

為了解決懷舊文獻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作者於政治冤獄期間結識李敖,在他的鼓勵下開始寫作,大部分稿件由其「特殊管道」送出牢外,大多以「金套房居士」為筆名,發表於他的《萬歲評論叢書》。   移監龜山後,雖然沒有李敖「特殊管道」的方便,還是持續寫作。這時寫的文稿都得考慮能不能通過獄方審查,沒辦法隨興發揮,大致就寫了幾類無傷大雅的,一類是台灣童話,一類是改寫的台灣民間故事,一類是同房難友告知的故事,一類是自己的故事。計算下來,總共159篇,幾經考慮排除一些,餘136篇都收入本書中。  

懷舊文獻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趁著春日,前往北投的丹鳳山,一探台北大師信仰的秘境—大師岩與法船石。看著google map嘗試著從普濟寺旁的小階梯未果,又從溫泉路天主巷往上氣圖走土路捷徑,難度太高。好乖乖地回到「熱海飯店」後方的步道進入丹鳳山。山雖小,但步道卻也沒有太好走,除了前段的水泥石階外,後半段幾乎亦是用木板、麻繩拉出來的一條山路,稍需攀爬。約莫30分鐘,並不久,就可以見到一處很有宗教史蹟感受的區域。一旁的爬山客自言自語:「這看起來好像以前是一個神社喔?!」的確,這裡跟日本常見的「密教+巨石」的聖地蠻相像。
.
▓ #大師信仰傳播的殖民路徑
.
1896年,隨清日戰爭結束,日本佔領台灣,各佛派從軍佈教,沿著殖民地化的路徑,建築寺院、成立靈場、宣傳教義,以對殖民地理番教化之用。初期來台佈教活動者有真言宗高野派、曹洞宗、真宗本願寺派、真宗大谷派、日蓮宗、淨土宗等六派,其中又本願寺派為大(范純武,1999)。
.
其中真言宗帶著強烈的日本密佛色彩,將崇拜空海大師的大師信仰,透過較具現實的傳奇故事,在台進行傳播。日本佛教也運用《台北新四國八十八箇所靈場》(台北新四国八十八ヶ所写し霊場)的參拜慣習,在台北佈教。像是圓山站的護國禪寺、台北天后宮的石佛、北投普濟寺等都是目前殘有的靈場遺跡(中川未来,2016)。
.
▓ #溫泉鄉的宗教風景—北投真言宗石窟建築群
.
在《北投溫泉の栞》(田中均,1926,昭和4年)裡描述到北投溫泉風情,遊客若欲瀏覽周遭景色,可從山路登上東南方的巨大岩石,其雕刻著弘法大師像,即稱「弘法大師岩」。可能是明治45年(1912),弘法大師的信眾捐贈建造。是台灣少見的佛教石窟。周遭到處都可以看見日治時代的痕跡,整體形式也很有到日本一遊的感覺,像是大阪交野獅子窟寺。詳見姚巧梅老師翻譯的,片倉佳史的《台灣日治時代遺跡》(2002)。
.
至於寫著「台湾よ、永に幸なれ。」的網紅打卡點,台灣幸福石。文史工作者認為,這應該是日治時期民眾所刻。現被移到大師岩階梯入口處,還塗上紅漆。整個石窟遺跡已經被列入市定古蹟,也包含石燈籠、石碑、階梯、石垣等,大家去就不要自行隨意移動、刻畫啊~
.
▓ #神秘的法船石
.
許多遊客尋不著法船石,我也是。繞了半天,終於在一條岔路雜草中看見「大正石船」。1925年該石與建立之石亭,在地文史工作者傳為「台北新四國八十八箇所靈場」的石佛亭,因為上頭刻著「大正十四年」,後稱「大正石船」。不過,亭內的觀音像等,看起來並不像舊時古物,亭中堆放祭祀物、打火機,並在石上掛上「慈航普渡」的木牌,反倒看來有點雜亂。搜尋到網路上的舊照片,似乎遊歷者都很喜愛站立在上面遠眺北投。
.
▓ #很有日本風味的普濟寺
.
回過頭來講一個走錯的路徑,本以為可以從普濟寺旁上山,但寺院說小路不通。普濟寺初建於1905年,又名為「鐵真院」,戰後改名為普濟寺。寺中供奉湯守觀音,北投民眾都視這座佛寺為溫泉守護寺。佛寺保用台灣少見的日式風格,平面佈局保存極為完整,包括大殿及住持方丈宅院,簡樸淡雅、寧靜莊嚴。旁邊亭中還有一座「子安地藏」,建立於1931年。記得幾年前來訪時,尚未如今天這般修繕完整,長滿青苔的貼梯石牆,盛開的茶花,很適合清幽地發呆一陣子。
.
很久沒出國冒險了,沒想到台北市中,就有一處可以運用半天來探秘的地方,也充滿著日治時代的痕跡。整個北投在這幾年也變得非常美麗,頗有回復到某種想像式的、懷舊式的日式溫泉鄉情懷。甚是喜歡。

|

延伸閱讀:
.
#大阪交野獅子窟寺:https://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177805849073705
.
#西門町宮廟中的弘法大師(一):https://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481817682005852
.
#西門町宮廟中的弘法大師(二):https://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548311222023164
.

|

參考文獻:
.
1. 范純武. (1999). 日本佛教在日治時期台灣 [蕃界] 的佈教事業--以真宗本願寺派為中心的考察. 圓光佛學學報, 253-278.

2. 中川未来. (2016). 植民地台湾の四国八十八ヶ所写し霊場 (特集 近現代の四国遍路). 四国遍路と世界の巡礼= The shikoku henro and pilgrimages of the world, (1), 43-50.

3. 片倉佳史. (2012). 台北の歴史を歩く (その 16) 北投温泉を歩く (その 2). 交流: 台湾情報誌, (860), 17-27.

4. 片倉佳史(2002),姚巧梅 譯。《台灣日治時代遺跡》。玉山初版。

|

#週末去踏青

懷舊空間氛圍營造手法之研究 -以貓空地區纜車站週邊環境為例

為了解決懷舊文獻的問題,作者陳柔勳 這樣論述:

在繁忙的現代社會生活壓力下,具有懷舊情緒的氛圍令人身心放鬆,在這樣的需求下,發展出各種以懷舊為主的空間,但品質不一。本研究發現在營造懷舊空間時,除了需許多相關的物件裝飾外,也要搭配整體空間配置,讓整體環境的懷舊氛圍更加濃厚。 依文獻及實際觀察整理出歷史空間及非歷史空間懷舊空間的設計手法與準則,並將各種原則和手法分成「空間」、「設施」、「設備」、「軟體」四大項。其中「空間」再細分為形象風格、空間串聯、背景故事、空間尺度、入口意象、商業空間設計。「設施」則為休息設施、衛生設施、常態主題及季節主題。「設備」又再細分為燈具明亮設計、播放器、音樂及氣味。「軟體」則分為材料、物件、圖騰、情境模擬及

言行舉止。 而在實際的應用上,本研究亦提出許多手法之建議,如可用主題、生活或年代懷舊的方式來塑造不同的形象風格、又如在空間尺度上,可採用濃縮、部分保留或完全保留的手法,在外觀上,則可採用復舊如舊、舊料裝修或創意修繕等方式,共提出數十種手法可供參考。 本研究以貓空地區纜車站週邊環境為例:以 50~60 年代懷舊農村形象為發展主軸,以老百姓的生活樣貌,結合本身特有的生態產業,創造在地特色,販售在地產業結合的文創商品,並運用四大項原則,提出具體作法。 最後提出六項懷舊空間設計創意重點,供未來研究者、設計者、業者等人員參考:「懷舊一定要搭配背景故事」、「懷舊一定要搭配體驗行銷」、「懷舊

可以引起好奇心」、「老年人懷舊與年輕人懷舊的不同」、「懷舊可以調和人工與自然的衝突感」、「懷舊可以變成商品販賣」等。

酸柑茶人

為了解決懷舊文獻的問題,作者陳逸君,劉還月,劉於晴 這樣論述:

  古老工法中的酸柑茶智慧   ──陳逸君自序   定居北埔,整建舊三合院為住家時,心裡期待著與時光共律動、草木同枯榮的生活。在依照客家民居空間重建的「廳下」,「棟對」上書寫著先祖的遷徙史,而「燈對」上,則寫下我們對生活的期盼:      晴耕山林奠永世生機,雨讀青史傳萬代智慧。   「晴耕雨讀」,可以是不論世事的小日子,也可以是銜接古人、延續後世的志業。依循自然節奏生活,我們思索著,如何讓地方產業走上一條更寬廣的道路。   日昇月落、冬去春來,從於晴小農作的酵素、果醋⋯⋯,到現今《酸柑茶人》的酸柑茶,我們親身實踐著,悠悠已過15年歲月,最終體認到小農產業仍是台灣地方

產業的主幹。規模小、成本高、勞力有限,小農產業競爭力委實薄弱,我們卻從中獲益良多。   就以酸柑茶的「九蒸九曬」為例,當大家爭論字面上寫作「九蒸九曬」還是「久蒸久曬」時,我們驚訝的發現,這根本源自中醫的「九制」炮製法。早在唐代,漢醫便透過「九蒸九曝」之法,利用蒸與曬的反覆交替,讓某些藥材去雜去濁,提升藥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成效。所以,孟詵所著《食療本草》中記載:   密蓋,蒸之。令氣溜,即曝之。第二遍蒸之亦如此。九蒸九曝。   中醫自古論藥物,大多認為有寒熱偏性,某些藥性對醫病有效,某些部分卻可能造成身體不適。透過「九蒸九曝」,讓藥材經歷長時間的蒸、曬、燜、潤,不僅改善藥性

,更能達到減毒和增效兩大效力。而現代研究則認為九蒸九曬可以產生化學反應,進而去除雜質,降低刺激性:   一、九蒸九曬可降低材料的黏性,同時保留原有成分,且提高有效物質的含量,成為人體易吸收的小分子,達到增效目的。   二、九蒸九曬能去除材料的雜質,降低刺激性,中和不同的藥性,讓每一種材料的性味更純粹,且降低副作用。   酸柑茶的九蒸九曬,顯然也著眼於反覆蒸曬的作用,將不同的中草藥與柑果調合在一起,提升其效益。可惜的是,現代人欲節省時間與人力,捨棄繁複的九蒸九曬工法,創造出各式各樣新奇的做法,以追求快速利益,這反而破壞了酸柑茶的根基。   領悟了傳統知識的價值之後,愈加讚嘆前人的智慧與經

驗,益發珍惜每一口喝到的酸柑茶。從滋味圓潤的茶湯,感受得到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的美妙,讓我們更為肯定走上這一條艱鉅道路的決心。   堅持傳統工法手作的酸柑茶,工作繁重,産量亦有限,但這才是淬煉傳統酸柑茶的唯一製程。為了給台灣的客家酸柑茶一條更遼闊的道路,能站上更高大的舞台,我們在山居生活中勤勉地手作,伴隨著一顆顆酸柑茶接受陽光日曬、烈火蒸煮、溫火烘焙,而後收斂熟成,期盼盡一家之力,讓更多人看見酸柑茶的製作工藝,同時品嚐出酸柑茶之旨味。   在價值觀及資訊多元的當代,推出《酸柑茶人》這一本書,或許顯得自不量力,但我們堅信,唯有堅持走下去,才能務實地重建客家產業的價值。  

歷史感對重遊意願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懷舊文獻的問題,作者常智豪 這樣論述:

歷史感是遊客在前往遺產地旅遊時經常會觸發的一種感受,歷史感不僅可以增加人對歷史古蹟的認識,同時也是有助於人與遺產地的連結,並且能使人了解到自己是誰、來自何方以及生活意義等,因此歷史感是人不可或缺的一種感受。目前在文學、社會科學,甚至是歷史學對歷史感仍缺乏共通的定義,此外諸多學者雖提出許多有關歷史感的解釋,但都對其內容缺乏較完整的論述。在觀光領域中也常提及類似的概念「懷舊」,但歷史感與懷舊兩個概念究竟有何異同至今未有文獻論述,因此本研究目的在蒐集有關於歷史感的相關文獻進行回顧後,利用質性研究分析,進行資料整合,將現有「懷舊」文獻進行區分與討論兩者之間的差異,並明確定義出歷史感的理論意涵,並探討

歷史感對於重遊意願的影響。 本研究使用質量並行的方法進行,首先與相關的歷史學者、文史工作者與古蹟導覽人員共四位訪談者,以深度訪談的方式討論學者認知中的歷史感與懷舊之差異,之後再以訪談內容與相關文獻整合後進行其內容的分析,再利用量化的方式,設計歷史感問卷,以淡水古蹟博物館的紅毛城為研究基地,使用統計中的因素分析、相關分析及迴歸分析進一步探討歷史感對於重遊意願的影響。 研究結果認為觀光中的歷史感定義為一個人透過歷史相關,是古蹟、物品或是歷史事件等過去的事物,產生一種對歷史的理解與想像,進而成為一個歷史詮釋者的感受,將其稱為歷史感。在歷史感與懷舊的比較中,兩者皆可以依賴個人經驗、過去的人

、事、物而引發。兩者不同之處,懷舊情感是希望回到過去的一種心情,歷史感除了回到過去,還會關注現在與未來,並且在異文化的旅遊時,懷舊是很難觸發的,因此本研究將懷舊視為歷史感的一部分進行探討。最後歸納出歷史感組成則包含了歷史興趣、歷史想像、歷史懷舊與歷史認識四個構面,並將構面設計成問項,在紅毛城進行問卷發放作業,共回收410份有效問卷,其統計結果發現,歷史感四個構面皆與重遊意願為正相關性,且歷史感的四個構面皆正向顯著的影響遊客的重遊意願。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經營管理單位可以嘗試增加遊客的歷史感,並且加強網站的建置與利用適當的時間導覽,皆有助於增進遊客的重遊意願。其究結果有助於未來探討歷

史感對於文化的真實性、故事行銷、遺產經濟價值之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