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怎麼讓更多人看到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抖音怎麼讓更多人看到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周慕姿寫的 羞辱創傷:最日常,卻最椎心的痛楚【博客來獨家限量親簽版】 和賴毓芝,柯律格的 物見:四十八位物件的閱讀者,與他們所見的世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在App Store 上的「TikTok - 有趣的人都在這裡」也說明:流量分配的不好我都會看到很多創作者不只我一個有些影片都會突然爆紅然後之後再發影片就突然又流量變很低我希望抖音你們可以把流量分配的好一點希望其他創作者還有我都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寶瓶文化 和遠足文化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廣播電視學系 劉幼琍所指導 孫懿的 臺灣與中國大陸歌唱選秀節目之生態與模式探討研究 (2017),提出抖音怎麼讓更多人看到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媒介生態系統、電視節目模式、歌唱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超級星光大道。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俄國語文學研究所 謝麗薇所指導 張詩旻的 杜斯妥也夫斯基長篇小說«罪與罰»中構成主人翁拉斯柯爾尼科夫形象的創作手法 (2006),提出因為有 杜斯妥也夫斯基、恐懼、心理的重點而找出了 抖音怎麼讓更多人看到的解答。

最後網站【TikTok】3分鐘搞懂TikTok 抖音國際版帳號、演算法、社群經營則補充:TikTok跟風挑戰怎麼做?3分鐘搞懂TikTok抖音國際版的帳號設定、演算法與社群 ... 續看率:很多影片可以考慮在標題中寫「一定要看到最後」等讓觀眾好奇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抖音怎麼讓更多人看到,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羞辱創傷:最日常,卻最椎心的痛楚【博客來獨家限量親簽版】

為了解決抖音怎麼讓更多人看到的問題,作者周慕姿 這樣論述:

《情緒勒索》作者周慕姿2022年療癒大作。   有一種痛,我們難以述說──羞辱創傷。 而隱藏在「為你好」下的羞辱創傷,更難以辨識。   羞辱創傷,是我們教養文化裡, 最沉痛巨大的傷害。     「養你真辛苦,養條狗都比你好。」   「你是從垃圾場撿回來的。」   「你怎麼這麼笨?你真是一個很爛的人。」     這些話,我們耳熟能詳嗎?   這是我們習慣貶低一個人價值與自我的方式。   讓對方感受到羞恥、覺得自己很糟糕、不值得活。   而,我們卻往往不自覺。     有一種很深的痛楚,你難以說出口。   但它們牢牢箝制住你的人生;你無法愛人,也無法被愛。   那是羞辱創傷。     我們習慣

用「羞辱」方式教養孩子   許多父母不經意脫口而出:「你怎麼這麼笨?」「你是個壞孩子。」「你做錯了,我要懲罰、羞辱你。」甚至「你不比別人好,所以我羞辱你,希望你知道羞恥,才會努力進步。」     當父母「為孩子好」,期許孩子更優秀與完美,但卻深深斲傷孩子的自我、價值與人格。孩子的心碎裂,世界崩塌。他們讓自己無知無覺,或討好,又或將父母殘忍的語言內化在心裡,不斷攻擊自己……而當他們有下一代,「要對自己殘忍,才會進步」的羞辱教養方式,成了血液裡唯一的基因。     以語言,述說創傷;以六階段,走過每回羞辱情緒重現的驚濤駭浪   在童年,也曾經歷羞辱創傷的慕姿心理師,她知曉當年老師是為她好,但卻是這

份為學生好的心意,讓羞辱創傷更被隱身,也更不易被覺察。     將當時的情景說出來或寫下來,是慕姿心理師認為療癒羞辱創傷的第一步;接著,自我接納與哀悼、與唱衰魔人對話等六階段,讓我們緩緩撕下那些過往貼在身上的內在負面標籤。那些「我是不被愛的、我是不夠好的、都是我的錯……」的禁錮與牢籠,慕姿心理師陪你一起走出來。     心受傷了,我們渴求陪伴與溫柔以對,   但當孩子犯錯,我們卻對他說:「你做錯了,你表現得很糟、很差勁。   為了你好,我要懲罰、羞辱你。」   長大了的孩子,心遺失;若心仍在,也荒蕪一片。   本書特色     ◎「當你翻開這本書,或許你也有類似的經驗,對象可能是父母、老師、同

學、上司……   在這過程中,我想邀請你,在當時,你或許沒有機會照顧自己、站在自己這一邊,但當你現在重新經驗,甚至重新感受過往的回憶湧起、情緒升起的時候──     請你試著站在自己這一邊,對自己說:   「是很糟糕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而不是我很糟糕。」   這句話,我們都要記得。     我也期待這本書,有機會能讓大家留意到「羞辱創傷」對孩子、對人的長期人格與心理、生理傷害。一旦我們有機會去看見、理解,才有機會調整與改變。     而社會,就有機會變得不一樣。   走上這條療癒之路並不容易,希望我的書,能夠陪你一程。」──摘自序〈寫在《羞辱創傷》之前〉     ◎面對羞辱創傷,慕姿心理師提出

實用又完整的「療癒六階段」:   階段一 探究你的羞愧創傷:傷口被看見,才會被療癒。   階段二 哀悼那些你所失去的,了解不是你的錯。   階段三 撕下你的負面標籤:重述關於你的這個故事。   階段四 情緒調節的練習與重新建立──面對情緒重現,我可以怎麼做?   階段五 與唱衰魔人對話。   階段六 與人互動。   名人推薦     ◎李崇建(薩提爾成長模式推手)、鐘穎(愛智者書窩版主;心理學作家)撰推薦序。     ◎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洪仲清(臨床心理師)、葉丙成(台大教授)、鄧惠文(精神科醫師;榮格心理分析師)、蘇明進(大元國小教師)療癒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李崇建(薩提爾成長模式推手):「慕姿整理了諸多概念,彙整成生命中各種情境,說出了同為創作者,我寫不出來的深刻經驗。   一般人並不大明瞭,成長中各種形式的對待,其實已達到「羞辱」的層級,有些隱形的語言傷害、以為對人好的各種安慰、那些發心善意的語言,或是照顧者本身心靈的恐懼,造成了人們日後的身心反應,都是羞辱創傷的一部分。」──摘自推薦序〈看見傷,清除恥辱的印記〉     ◎鐘穎(愛智者書窩版主;心理學作家):「從遭受羞辱後的行為表現到邁向療癒的方法,周慕姿心理師再次發揮她過人的才華,對這個長久在許多人心中隱隱作痛的創傷議題,做了全面性的介紹。」──摘自推薦序〈重獲靈魂──心的創傷與修復

抖音怎麼讓更多人看到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拖了一個月終於來拍Next Level的完整版了
kpop系列和依林系列我都會一個個把它完成的
希望幫到喜歡和想跳這首歌的朋友們🥰
很謝謝大家陪伴及支持🙏
即使防疫在家 💕我們一樣在同一片天空下共舞

為什麼這次沒有講話呢....😗
因為...~大家要看到最後喔!
讓我下周再好好跟你們聊哈
等我喔!

任意門👇
00:00 intro
❤️
0:25 Part1/超慢速0.65
1:06 Part1/慢速0.85
1:38 Part1/原速
🧡
2:06 Part2 /超慢速 0.65
2:38 Part2 /慢速0.85
3:01 Part2 /原速
💛
3:23 Part3/超慢速 0.65
4:10 Part3/慢速0.85
4:48 Part3/原速
💚
5:20 Part4/超慢速 0.65
5:50 Part4/慢速0.85
6:16 Part4/原速
💙
6:38 Part5/ 超慢速 0.65
7:32 Part5/ 慢速0.85
8:10 Part5/ 原速
💜
8:44 Part6/超慢速 0.65
9:25 Part6/慢速0.85
9:57 Part6/原速
🤎
10:27 Part7/超慢速 0.65
11:08 Part7/ 慢速0.85
11:38 Part7/原速
🖤
12:07 Part8/超慢速 0.65
12:37 Part8/ 慢速0.85
13:04 Part8/原速
❤️
13:29 Part9/超慢速 0.65
14:32 Part9/ 慢速0.85
15:24 Part9/原速

16:10 整首原速度 full dance back view & mirror
19:55 漏網鏡頭😬

♫˚♪• ♫˚♪• ♫˚♪• ♫˚♪•♫˚♪• ♫˚♪• ♫˚♪• ♫˚♪• ♫˚♪•♫˚♪

///song : aespa(에스파) 'Next Level'

引用舞蹈版本連結:🙏感謝上傳者
(Full Focused) aespa(에스파) 'Next Level' 4K | BE ORIGINA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w_I29NKvbI

///Yuan-Yuan's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phoebe_yuan...

✦✦✦✦✦✦✦✦✦✦✦✦✦✦✦✦✦✦✦✦✦✦✦✦✦✦
↓↓↓觀賞更多精彩影片↓↓↓

►人人必學~ 洗手舞的'完整版' !! Jolin蔡依林《Stars Align》完整舞蹈教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grUGbjHm0w

►兩分鐘學會Jolin蔡依林《Stars Align》 洗手舞''抖音板'' | 慢速教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B350AAfiag

►Jolin Tsai《甜秘密Sweet Guilty Pleasure》舞蹈教學 慢速+鏡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bhfiku9xtQ

►超紅抖音舞 biu biu biu ~舞蹈教學/鄧紫棋【超能力 Superpow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sOJpuGzBMY

►ITZY《Mafia In The Morning 》🔥每跳必瘦!! 🙌🏻完整MV舞蹈教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x7Q0aIg5AU

►[芫芫翻跳 Y² kpop mv Cover ] 華沙 Hwa sa - Mari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j8TQHPZFQA

✦✦✦✦✦✦✦✦✦✦✦✦✦✦✦✦✦✦✦✦✦✦✦✦✦✦
#aespa #NEXTLEVEL #芫芫老師 #Y² #Y平方 #MV教學
#KPOP #芫芫教你跳 #YUAN #dancecover #TAIWAN #tutorial

臺灣與中國大陸歌唱選秀節目之生態與模式探討研究

為了解決抖音怎麼讓更多人看到的問題,作者孫懿 這樣論述:

歌唱選秀節目已蔚為全球風潮,亦於兩岸電視媒體、社會文化刮起流行旋風。本研究依據媒介生態系統將歌唱選秀節目劃分為外部生態系統(包含市場、政策/法規、社會等因子)、內部生態系統(包含製作方、廣告商、閱聽人等因子)等建立分析架構,探討兩者如何影響兩岸歌唱選秀節目發展。透過爬梳文獻、深度訪談學界和業界共計七名專業人士,輔以中國大陸燦星製作聯合浙江衛視開播《中國好聲音》和臺灣金星娛樂攜手中視推出《超級星光大道》為個案研究,比較分析兩岸歌唱選秀節目之異同並提出互為借鏡之處。研究發現兩岸歌唱選秀節目外部生態系統之(1)市場:中國大陸早期傾向自製自播、借鑑、引進海外歌唱選秀節目模式版權,近期開始嘗試創新研發

;臺灣面臨新、舊媒體競逐單一市場、分食廣告有限預算。(2)政策:中國大陸著重限縮引進海外歌唱選秀節目模式版權數量;臺灣聚焦管制廣告冠名贊助、置入行銷形式。(3)社會:中國大陸熱愛臺灣流行音樂;臺灣渴求優質新興節目內容。兩岸歌唱選秀節目內部生態系統之(1)製作方:中國大陸引進海外歌唱選秀節目模式版權初期雖廣受好評,後期卻因節目高度同質導致閱聽人陷入審美疲勞;臺灣面臨資金/資源匱乏和人才流失困境難以突破。(2)廣告商:中國大陸冠名贊助、置入行銷花招百出;臺灣逐漸放寬廣告冠名贊助、置入行銷,惟政策起步較晚且廣告商呈現保守觀望態度。(3)閱聽人:兩岸新興媒體蓬勃發展且型態百變,閱聽人亦隨之轉變收視行為

,集中觀看線上影音內容。整體而言,中國大陸仍渴求新興歌唱選秀節目模式版權,且配合政策逐年朝向自主創新發展;臺灣兼具創意及人才優勢,但亟待透過政策放寬輔助再次為電視媒體產業開源,以提升製播品質和研發原創歌唱選秀節目模式版權,重振旗鼓並力拓海外(華語)市場。

物見:四十八位物件的閱讀者,與他們所見的世界

為了解決抖音怎麼讓更多人看到的問題,作者賴毓芝,柯律格 這樣論述:

48位國際知名東亞藝術史與考古學者 多位大師首次聯手撰述   一人一物 以親身經歷為讀者解讀 他們看見了甚麼?如何看見? 解碼文物與藝術品中,蘊含的豐富語言與意義     當我們在博物館中看見文物,我們或許只看見它們最表面的模樣。         換作是長年浸淫在文物、藝術品中的大師級研究者,他們怎麼看見?他們又從「物」中解讀出甚麼訊息?         本書是一回史無前例的策畫。邀請48位國際上知名的東亞藝術史學者、考古學者,每人選擇一件物品,帶領我們進入這件物品的世界。         48位學者,每一位都閱物無數。當只能選擇一件,他們如

何選出最打動自己,最願意為之傾訴的文物?      他們選擇的物,有書畫、織品、陶瓷器、石器、出土破片、青銅器、石刻、版畫、電影、相片、早期印刷品、甚至大型宮殿建築。        他們與物的關係,有個人獨到的學術見解,有令人顫抖的文物重現世間,有終身難忘的觀看經驗,人與物一期一會的相遇。     ◇ 牛津大學藝術史名譽教授柯律格,回憶起在文徵明《古柏圖》上看到的小墨點   ◇ 紐約大學美術史研究所講座教授喬迅,將紫禁城當作一件物來觀察   ◇ 美國芝加哥大學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巫鴻,從《洛神賦圖》看宋代人的眼光   ◇ 唐獎得主、牛津大學中國藝術與考古教授羅

森,從青銅器看見北方畜牧民族對商代的影響   ◇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講座教授謝明良,看見一件北宋汝窯瓷器上的金繕修補痕跡   ◇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板倉聖哲,參與了李公麟《五馬圖》再現世間的經過   ◇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塚本麿充,在奈良的雪光中,看見適合觀賞宋畫的光線   ◇ 中研院史語所兼任研究員顏娟英,看見黃土水《甘露水》的佛教美術與現代美術密碼   ◇ 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趙金勇,在下罟坑遺址遇見一名被歷史遺忘、但土地記得的火槍手     48位學者,不受限於傳統的分類框架,從一物出發,在個人深耕的研究關懷上,為我們暢言古今。從經典絕品

到日常一物、從在地視角到世界觀點、從追索脈絡到置身歷史、從傳統收藏流傳到當代展示意識……,種種豐沛動人的物我情事,以48篇文章凝縮於此書中。     物件,與觀看物件的人,都處於變動的時空歷程之中。只要我們去觀看,物與人永遠都在建立新的關係。48位作者現身說法,以他們親身的經驗與學養,向我們展示,「觀看」中的創造性與深度,物與人之間那種種獨特又別具魅力的關係。     【設計理念說明】   本書由青年設計師徐睿紳操刀設計,在概念上將乘載了48個物件的書籍本身,也當作第49個物件來設計。書本的裝幀,經歷有多道手工製作程序。      讀者所收到的成書保留了製作過程獨一無

二的手工感,因此任一本可能從封面、封底、書背、書口,以至書腰,在外觀上都因手工製作而略有不同。  

杜斯妥也夫斯基長篇小說«罪與罰»中構成主人翁拉斯柯爾尼科夫形象的創作手法

為了解決抖音怎麼讓更多人看到的問題,作者張詩旻 這樣論述:

在俄羅斯文學史上,杜斯妥也夫斯基一直是一位受到爭議和令人不解的文學作家。儘管如此,許多讀者及文學批評家對他的創作仍給予極高的肯定,對於他創作天分更是給予高度評價。杜斯妥也夫斯基被稱為俄羅斯民族哲學家。А.З.Штейнберг對於他與俄羅斯之間的相互關係曾下了以下的注解:「若想了解俄羅斯那就必須體驗杜斯妥也夫斯基筆下的俄羅斯,若了解了杜斯妥也夫斯基,那你也就了解了俄羅斯。」Н.А.Бердяев稱杜斯妥也夫斯基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更是一位偉大的哲學思想家。他描繪人內心的特殊手法,使他有別於與他同時期的文學大家。「他是才華卓越的辯證論者,也可稱他是俄羅斯的形而上學者...。」究竟杜斯妥也夫斯基

為這個世界帶來了什麼?是他世界級文學作家的封號或是因他的出現使得文學的風格更加豐富?這樣的問題不論是與作家本身同時代的作家、文學批評家或是外國的文學理論家乃至於現代的我們都在試圖找出一個答案。С.Цвейг對杜斯妥也夫斯基有這樣的想法:首次見識到杜斯妥也夫斯基的魔法,雖然僅是瞬間,但這魔法卻能開啟並掌握我們內心最深層的世界。而在這被施了魔法的瞬間,作者讓我們有能力用自身的力量去感受、去同情或憐憫作家筆下的主人翁們。而作家更是有本事地「帶著他虛幻離奇的手法去挖掘到人底層的根部,而這根部即是人性」。根據С.Цвейг的見解:在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創作中「主人翁用自己沾滿血污的雙手,站在善與惡的分界點上

,再一次重新決定如何解決問題。他們在自己的世界裡,持續貫徹著自己的混亂;在這當中,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發聲的機會,但在同時他們也有所謂的代言人(發聲者)。他們像在另一個第三世界,在這世界當中,有新的基督、蒙難者和預言家,作家筆下的人物在另一個世界裡鋪設自己的人生道路。」俄羅斯的哲學家В.С.Соловьев也曾說:「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創作是因著全人類緊密又自由的基督徒思想,在基督的名裏,產生了兄弟般的情誼」。因此,根據В.С.Соловьев的說法,作家的思想是:「基督教是介在全然的人與神之間,而這所謂全然的人,他的軀體必定充分地存在著神」。在這裡所要解釋的觀念是:作家所樹立出的「人」是要在永不滅亡

的靈魂體裡保有「火花」。這閃爍的火花存在於每個人的靈魂中,即便是最低下、最黑暗的人也同樣保有這樣的火花。杜斯妥也夫斯基對於人的執著,從他自己曾說過:「在人中找人」的堅持中可以了解,在這樣的原則堅持中,他的作品充滿了獨特又濃厚的人道主義精神。他深信,每一個人,甚至是那無惡不作罪大惡極的人,在他們的靈魂內也會有所謂「神的火花」,也因此他對人最終在選擇善與惡時的答案,充滿信心。對於鑽研復調文學作品或深入研究杜斯妥也夫斯基筆下人物語言對話或形象的人來說,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就有大量的材料可供分析、探討或研究。因為他的作品總是充滿了突如其來、異於常人的多樣化,甚至帶有經過「變種」的文字,在作品中表現出最

強烈的表達。也因為他的作品的特殊性,著名的文學理論家巴赫金(М.М.Бахтин)將他的專著獻給這位偉大的作家,並將作家的小說定義為「復調小說」。而所謂的「復調小說」在本質上是包含了許多大量無交集的聲音與意識,不同人物的許多聲音即是完全符合條件真正的復調,如同巴赫金所提及的:「非數量繁多的性情及機運共同存在於一個統一的宿命世界裡,也非作者在他的作品中延伸他一致的意志,但正是這種大量的價值相同意識在這裡相互結合,並在相關連的一些事件中保有了自己的無交集點。」無論是在今日或是在從前,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創作總是引起大眾廣泛的討論或研究。舉例來說,根據Г.М.Фридлендер的見解:「杜斯妥也夫斯基

總是站在生命的角度去觀察人,他藉著典型的代表人物及特殊的情況,明示或暗喻的來闡述出與人有涵意的新切身關係,新類型及性情。」,許多在杜斯妥也夫斯基創作中所出現的個性與事件都是作家蓄意在歷史問題或典型形象及世界文學的主題中所「佈局」好的;他絕妙地深入至另一種形象及情況的哲學涵義,並用他筆下的人物來強調俄式的生活。另外,作家對於生命也擁有絕妙的洞悉能力,而這所有的一切都能反映在他藝術天分的廣度、哲學的深度及作品對人的省思。另外,關於《罪與罰》這部小說中的人物,按照Н.М.Чиркова的說法: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主人翁們 - 拉斯柯爾尼科夫,瑪爾美拉朵夫及索菲雅形成「獨特的三位一體,結合了福音書的形象涵

義:壓迫者,收稅人及娼妓。福音書系統般地隱喻即是情節的象徵性計畫。」高度的情節發展「緊湊地尋根探底,試圖達到人最深層的本質,碰觸人在生命中注定苦難的理由」;杜斯妥也夫斯基筆下的主人翁的這些特點對於讀者或作者本身都是非常吸引人的。而現今的讀者更把注意力擴展到靈魂、善與惡、美與醜、公義與非公義的問題,甚至存在主義的靈魂對話,而這所有的要件就是使得杜斯妥也夫斯基聲望屹立不搖,乃至於現今的我們仍然著迷在杜斯妥也夫斯基的魅力當中。本論文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從語言的角度來重新認識費多爾•米洛塞維奇•杜斯妥也夫斯基的文學作品《罪與罰》,其理由及動機如下:第一,作者所彰顯出來的並非微小等級的程度,而是一部有關思想

問題的作品。因此在作品本文中任何的段落或是章節,無論是作者有意識的作用力結果,或是潛意識行為,我們都不難發現作者的身影。這是根據Ю.И.Караулова所指出的:「語言個(人)性化緊跟著作品本身的內容,並且掌握語言的系統。」作者按照種族社會文化群落的語言方法,和任何一種規則的名詞變化,兩種情形都擁有所謂的個體性。第二,作品本身就如同個體化的創作結果。它創造出一個明確地讀者相同或是相異的寫照。Б.А. Тураева曾說:在接受(收)者的潛意識中,作品中的世界是可以替換的。第三,細看作品,我們不難發現作品本身就是由一些一致性種類的信息所構成。信息是一部作品中最主要的範疇。文藝作品本身設定了明確

的信息,並且按著語言的系統將此信息編碼,而該信息也在文藝作品中給了最複雜地不同計畫的預測(企圖)。作品本身的語言按照以下幾種信息所構成:-實際的情況。關於主體的表現,事件的表象(真實的)或是想像世界的情報(資料)。-情緒(激情)。作者所描繪的也正是作品人物所展現的,在作品本文當中所有的感受、煎熬、情緒的狀態、動機;人物情感的關聯通常與他們的價值對象相關。適當地情感,如同規則般,能夠反應作品本身的“價值”信息。而所謂的價值哲學並與明確情況的事務語體相結合,這就是“評價”信息。-評價(價值哲學)。在作品中反映了精神道德、倫理、社會政治等的價值定向標。作品中主人翁所有的思想也與創造主人翁的作者相符。

-概念。與作者息息相關,又或者是在作品中密集出現,反應著作者的動機。可以說,整部作品的邏輯是:先由作者所處的環境,再來有事實的發生,接著有作品裡的主人翁們情緒發生,而影響情緒的則是主人翁們本身的價值觀,而所謂價值觀也正是作者最核心的思想。在寫實的文藝作品中,對於信息做不同的安排,使他有不一樣的面貌。語言手法與週遭環境所彰顯出的情緒(感)和不同層次語言有關。這也常在「語言中的文化」方面流露出來,或是在民族語言當中被指出。因此,使用精湛的手法在俄語中傳達情感,А.Вежбицкая認為這需要大量地「積極的」情感(緒)動詞。如同Е.И.Падучева所提及:「語言的本質是可以辨別出完全仔細加工後的

抽象語義範疇,這好似因果性、媒介、情感、氛圍等。但這樣表面的概念世界擺放在語言當中,並不是每一次都能探尋到「生存條件」的差異。所以,在概念裡的差異需要一個可能的解釋,這時,就需要民族性來源引。」對於我們來說,重要的是能夠描繪出俄羅斯民族自覺的特點, А.Вежбицкая結論出四個重要的語義特性,而杜斯妥也夫斯基的文學作品正可以與這四種語義特性相佐證:1. 情緒(感)-在感受以及主人翁自由明示方面,他們直接地表達,並且強調了高度的情緒化以及極度緊張的俄式語言。這都是為了表達情感、情緒,及些微感受而有的豐富語言手法。2. 非理性(非合理性)-強調不可分割的哲學思想、知識、觀點及不可思議

無法預測的對話。3. 非代表-人們無法掌握自身的生活,他們只能憑藉本能檢視侷限地生活事件。傾向俄國人的宿命論,恭順、聽話。該文學作品當中,缺少一個如同作者般的代表,極力朝向自己的目標前進並企圖達到目標。4. 喜愛道德寓意-這無疑是人類生活的道德測試,強調善與惡的抗爭,喜愛在道德的邊緣與範疇內下結論。 Н.В.Кулибина分析俄國文學作品時,特別以「恐懼」及「害怕」這樣的字眼提出說明:「這樣的語義領域,在其他的語言中所能傳達的,僅僅只是與字面相等的人類情感(或是情緒);但在俄語裡,同樣的語義領域不論是在距離我們不久的現實或是僅從歷史的根源來看,都具有強烈的特殊民族性?」,由於這些單

詞的幫忙,我們可以更加明確了解每個時期的生活形象。我們可以在十九世紀А.П. Чехов的短篇小說«Человек в футляре»,或是二十世紀的В.Пьецухом短篇小說«Наш человек в футляре»當中略知一二。而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說作品當中更是帶有這樣的特質。根據Д.С.Лихачев的說法:杜斯妥也夫斯基文學作品當中所有環繞主人翁們的世界,無論是人群或是各種自然條件或是環境,都帶有無法想像的「震盪的感受」,而在這樣的條件之下,語義領域相對地變為更加重要。關鍵詞(Ключевые слова)是該小說本文當中最重要的思想形成基礎,它在其中靈活地穿梭,它的特點是高頻

率的出現。如同Е.Вольф所指出:關鍵詞在小說本文中能夠形成微結構,還能延展或是壓縮小說本文的密度。關鍵詞的功能在於它們能滲透整部文學作品,創造出語義複製的不同方案,在小說本文中實現冗餘的語義思想。它們常形成固定的語義範疇,和「詞」互相牽連,與作者實現意圖有直接關聯。杜斯妥也夫斯基想要展現給讀者最大值的現實,切合現實的語義,及確保無誤的傳遞訊息,因此,他在小說本文當中加入了明確的語意範疇。在自己的認知下,人的精神(靈魂)形成,對於自己無法無天的權利及特殊情況深信不疑,這正符合杜思妥也夫斯基向讀者所指出的,主人翁的精神(靈魂)經由驚恐、害怕、折磨的淨化而產生了動搖。為了要描繪出這沉重的心理變化

過程,這樣的過程絕非恰巧被作者塑造成為「罪」,亦或是被作者在五個章節中刻意拉長的效果;作者僅想描繪出自己筆下的人物那種內心強烈又深刻的煎熬,而這些主人翁也因這作者所描繪而各自有了不同源頭的精神煎熬。首先,這些精神煎熬,它們與拉斯柯爾尼科夫的意識有著不可變換性。它們只發生在他自己本身身上,不可能停留在人類共同體以往或以外的部分。「作為人」須憑藉良心才有憐憫的能力,並且無法忍受不公不義及道德威脅個人。拉斯柯爾尼科夫在這裡完全無法扮演殺害者的角色。第二,精神折磨牽引出主人翁難以令人忍受的特殊情況,他自行與他人、外界切割,孤獨、寂寞至始至終包圍著主人翁;然而,這一切並不是良心的譴責,也非主人翁對於自己

罪行的悔過,他所不能忍受,不能理解的是「壞」念頭佔據了他。Афанасьев如此評斷日益暗淡的拉斯柯爾尼科夫的意識:對於拉斯柯爾尼科夫來說,讓他「內心火焰」逐漸黯淡,喪失與其他人自然地生活,到最後他甚至失去他個人的意識,這一切都並非是拉斯柯爾尼科夫錯謬的思想。在他自身的觀念裡,這些帶著騙術對全人類有用的人,他們都被列入了某些特質的「記號」。主人翁內心如此「分裂(раскол)」的本質,為他的精神悲劇拉開序幕。第三,拉斯柯爾尼科夫的恐懼:這些被揭露或彰顯出的部分,比起那些被排斥人物精神上的磨難相比,拉斯柯爾尼科夫的恐懼是較小層次的。第四,不僅是沉思使得主人翁極度疲勞甚至破壞他的精神(心智),還有

他的親人以及與他剛認識並相牴觸的人,在煎熬著他。在這部沉重的小說裡,在拉斯柯爾尼科夫眼前所發生的是「人最不同的存在畫面;一個因生活感到疲倦不堪卻極力克制自己的絕望,幾乎對命運緘默的人,再者,是帶著粉碎的腦袋褻瀆神所立下的規定。接著則是狂熱懺悔,在公理正義中失去希望的人。最後,像似決鬥般...,在小說中所呈現出來的是個個人物大量的情緒,而這一切都保持在人的人格(自尊心)的水平。」 所有這些其他人物所表現出的這種世俗、物質人類的艱難(艱辛),在拉斯柯爾尼科夫看來都是所謂的奴隸,然而他卻渾然不知,他自己被有缺陷的概念,犯罪現象所包圍的世界折磨著。 幾乎每部小說中的人物都在自己所處的世界中

動盪驚慌,在這樣的世界中,他們傷害自己對人的信任,並以不真實的方式存在著。而杜斯妥也夫斯基卻傾向於重新認識人的本質,修正道德精神的規則,衍生出長久以來的人性來替換內心緊繃,精神障礙的人物內心。杜斯妥也夫斯基把人的情緒逼進恐慌,精神錯亂的狀態,主人翁甚至無法挽救這種在夢境中也延續著現實無止盡折磨的情形。相反的,在夢境中拉斯柯爾尼科夫是軟弱地,而意志力也非常地薄弱,但偏偏惡夢的折磨卻又特別尖銳。小說中的夢境是象徵著不自由的主人翁,也代表著極度屈辱的人。人物的情感成為杜斯妥也夫斯基小說情節的線索,而這線索不單貫穿整部小說,還向我們揭露了人在驚嚇的痛苦、驚嚇的殺害,害怕被揭發罪行,以及無法回到從前的恐

懼。 這些驚嚇、害怕、驚恐、可怕等相同範疇語義的詞彙,無論是在作品中的上下文或各種情節的瞬間,或是對讀者們揭示主人翁的情形,從小說的開頭到結尾幾乎沒有缺席。也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說:杜斯妥也夫斯基筆下的人物就是用這種不平凡的形象來對抗他自己本身所擁有的恐懼。這些詞彙的共通特徵就是一種「狀態」。一旦拉斯柯爾尼科夫決定要犯罪,他便一直處在一個很特殊的狀態之下。他欠女房東不少債,怕與她見面他是那樣經常陷入沈思,離群索居,甚至害怕見到任何人。可是這一次,到了街上以後,那種怕遇到女債主的恐懼心理,就連他自己也感到驚訝(第一章第一節)。瞬間的恐懼,在拉斯柯爾尼科夫收到母親的信時,不祥的預感籠罩著他:不一

會兒,信拿來了。果然不錯:是母親從P省寄來的。他接信的時候,連臉都發白了。他已經很久沒接到過信了;但現在還有點兒什麽別的心事揪緊了他的心。他很快地把信拿到唇邊吻了一吻;然後又久久地細細端詳信封上地址的筆跡,端詳曾經教他讀書、寫字的母親那熟悉而又可愛的、細小的斜體字。他不忙著拆信;他甚至好像害怕什麽似的(第一章第三節)。我們再來審視一下拉斯柯爾尼科夫與常人不同的地方,那即是他的內心遭到害怕、驚嚇、恐懼的折磨。拉斯柯爾尼科夫的驚恐,他究竟在害怕什麼?我們從小說中節錄以下的例子。他害怕與跟他要錢的女房東見面,他自己本身這「微小」的恐懼與他企圖謀害的恐懼形成對比:“我正要下決心做一件什麽樣的事情啊,但

卻害怕一些微不足道的瑣事!”他想,臉上露出奇怪的微笑。“嗯……是的……事在人為嘛,他卻僅僅由於膽怯而錯過一切……這可是明顯的道理……真有意思,人們最害怕什麽呢?他們最害怕邁出新的一步,最害怕自己的新想法……不過,我說空話說得太多了(第一章第一節)。他不時嘲笑自己,嘲笑自己單純人性的恐懼。很快地,他甚至難為情了起來,在他自言自語的對話中,出現了這些對照:“要是這時候我就這麽害怕,說不定什麽時候,如果真的要去幹那件事的話,又會怎樣呢?……” (第一章第一節)拉斯柯爾尼科夫想要成為“超人”的恐懼,他抑制住自己:唉,如果我想得不對呢,”他突然不由自主地提高聲音說,“如果,總的來說,整個人種,全人類,當

真不是卑鄙的東西,那麽就意味著,其他一切全都是偏見,只不過是心造的恐懼,任何障礙都不存在,而那也就理應如此了!……(第一章第二節)然而,愈是接近拉斯柯爾尼科夫他暗自打定主意必定實行罪行實驗的關鍵時刻,愈是在拉斯柯爾尼科夫心中激發起不單純的恐嚇-恐懼:拉斯科利尼科夫這時已經走過去了,再也聽不見他們的談話。他輕輕地、悄悄地走了過去,竭力不聽漏他們的每一句話。他最初感到的驚訝漸漸變成了恐懼,仿佛有一股冷氣掠過他的背脊。他得知,突然意想不到地,完全出乎意外地得知,明天,晚上七點整,莉紮薇塔,老太婆的妹妹,也就是和她住在一起的唯一的一個人,不在家,可見晚上七點整只有老太婆獨自一人待在家裏(第一章第五節)

。關於罪的念頭-並非理論,而是要件。真實的殺害情景,引領出拉斯柯爾尼科夫整個感受;從恐懼到極端的厭惡:“我這是怎麽了!”他繼續想,更往下低下頭,仿佛十分驚訝,“因為我知道,這我可受不了,那麽為什麽直到現在我一直在折磨自己呢?要知道,還在昨天,昨天,當我去進行這次……試探的時候,要知道,昨天我就完全明白了,我受不了……那我為什麽現在還要想它呢?為什麽直到現在我還猶豫不決呢?不是嗎,還在昨天,下樓梯的時候,我就說過,這是肮髒的,卑污的,惡劣的,惡劣的……要知道,清醒的時候,單是這麽想一想,我就感到惡心,感到恐懼……” (第一章第五節)恐懼(ужас)這個詞包含寬廣的色調手法,作者將它加入意識,自然

而然的反應,在表現情緒(感)掌握方面,它不可避免地接近了“罪”,並且參雜了許多同義詞(下流подло、可惡гадко、低賤низко、胡說вздор、荒謬нелепость)及使用疊詞的手法(增加同一詞彙範疇出現頻率)。儘管拉斯柯爾尼科夫的任務就是戰勝平凡人的恐懼,畢竟實驗恰恰就是戰勝驚嚇的殺害;拉斯柯爾尼科夫慌張害怕地思考著即將發生的考驗,對他自身來說:重要的是說服自己,不論任何可怕的、驚嚇的都不會發生在他身上,因為他有「權力」,所以他不應該是如此驚嚇之人,對他來說,他應該要明白或要害怕的是:他所面臨的界線是「殺」 或「不殺」:從前他偶然想像這一切的時候,有時他想,他會很害怕。但現在他並不十

分害怕,甚至完全不覺得害怕。他解開大衣,從環扣上取下斧頭,不過還沒有完全拿出來,而只是用右手在衣服裏面輕輕握著它。他的手非常虛弱;他自己感覺到,每一瞬間手都越來越麻木,越來越僵硬了。他擔心會放開手,把斧頭掉下去…突然他好像頭暈起來。 (第一章第六節)恐懼這一詞已被作者在語義中添寫運用,在語義中加強「不適」,甚至帶引出一連串負面情緒的詞彙。這裡同時很快地反映出作者對於豎立在拉斯柯爾尼科夫面前問題的看法:我是顫抖的畜生還是權力的擁有者?...。另外,拉斯柯爾尼科夫的夢無疑地延續並反應現實中所發生的,這不僅無法緩和他,相反地更加深了他那不相符的心理狀況:拉斯科利尼科夫作了個可怕的夢。離城邊最後一片菜

園幾步遠的地方有一家酒館,這是家大酒館,每當他和父親出城散步,路過這家酒館的時候,它總是會使他產生極不愉快的印象,甚至讓他感到害怕。那裏總是有那麽一大群人,狂呼亂叫,哈哈大笑,高聲謾罵,聲音嘶啞地唱歌,根本唱不成調,還經常打架;常常有一些醉鬼和面貌很可怕的人在酒館周圍閒逛……一碰到他們,他就緊緊偎依在父親身上,渾身發抖。他夢見:他和父親順著那條路去墓地,打從那家酒館旁邊經過;他拉著父親的手,恐懼地回頭望望酒館。(第一章第五節)在小說中的上下文出現了濃縮的「驚嚇」語義,主人翁的狀態被杜斯妥也夫斯基用口頭或是非口頭的方式表現出來。這一點從主人翁所處的狀態可以得到印證:他醒來時渾身是汗,頭髮也給汗水

浸得濕淋淋的,他氣喘吁吁,恐懼地欠起身來。  “謝天謝地,這只不過是一個夢,”他說,於是坐到樹下,深深地喘了口氣。“不過這是怎麽回事?我是不是發燒了:作了一個這麽豈有此理的夢!”  他全身仿佛散了架;心煩意亂,鬱鬱不樂。他把胳膊肘放到膝蓋上,用雙手托住自己的頭(第一章第五節)。縱然有瞬間的空白,但殺害老婦人的場景仍全被驚嚇的情緒所佔滿。這裡我們可以說,男主人翁的恐懼是出於突如其來的「犯罪事實」:他越來越害怕了,尤其是在完全出乎意外地第二次殺人以後。他想快點兒逃離這兒。陌生人又拉了一次門鈴,又等了等,突然急不可耐地使出全身的力氣猛拉房門上的把手。拉斯科利尼科夫驚恐地瞅著在鐵環裏跳動的門鉤,隱隱懷

著恐懼心情等待著,眼看門鉤就要跳出來了。真的,這似乎是可能的:拉得那麽猛。他本想用手按住門鉤,可是那個人會猜到的。他的頭好像又眩暈起來。“我這就要昏倒了!”這個想法在他腦子裏突然一閃,可是陽生人說話了,於是他立刻驚醒過來(第一章第七節) 。看來,拉斯柯爾尼科夫的實驗進行的「相當成功」,儘管這份成功帶著意外的糾葛:在他的計畫中並沒有要殺害女高利貸的妹妹,畢竟她一點兒過錯都沒有。然而,犯罪後的恐懼已經存在於拉斯柯爾尼科夫的靈魂中。犯罪之後的拉斯柯爾尼科夫害怕自己行跡敗露: 他走得很快,腳步堅定,雖然感覺到全身疲乏無力,但神智是清醒的。他擔心有人追趕,擔心再過半個鐘頭或一刻鐘,大概就會發出監視

他的指示;所以無論如何得在此以前消滅一切痕跡。趁多少還有點兒力氣,還能思考的時候,得趕快把事情辦完……去哪裡呢?(第二章第二節) 從另方面來說,不僅是出於自己的驚嚇籠罩著拉斯柯爾尼科夫,還有害怕被揭發;但是恐懼是出於自己所犯下的殺害行為,因為這個行為,恐懼帶出了極端厭惡的情緒層次。我們可以比較一下俄文的страх-ужас,即便這兩個詞彙在中文的意思裡都有驚嚇、恐懼的意思,但在俄文當中卻有情緒程度上的差別:(這裡需要俄語語義字典的引援) 他會扔掉一切,立刻前去自首,這甚至不是由於為自己感到害怕,而僅僅是由於對他所幹的事感到恐怖和厭惡。他心中的厭惡情緒特別強烈,而且時刻都在

增長(第一章第七節)。 突然他驚恐地全身顫慄了一下:“我的天哪,”他絕望地喃喃地說:“我怎麽啦?難道這就叫藏起來了嗎?難道是這樣藏的嗎?”“完蛋就完蛋吧,反正一樣!把襪子也穿上!”他突然想,“踩在塵土裏會弄得更髒,血跡就看不出來了”。但是他剛剛穿上,立刻又懷著厭惡和恐懼的心情猛一下子把它拉了下來。脫下來了,可是想到沒有別的襪子,於是拿過來又穿上,——而且又大笑起來(第二章第一節)。 女高利貸者Алена Ивановна不僅把驚嚇給與拉斯柯爾尼夫,還有她自己的妹妹:“唉,准是阿廖娜•伊萬諾芙娜嚇唬您了!”商販的妻子,一個機智果斷的女人,像爆豆似不停地說。“我看您完全像個

小孩子。她又不是您親姐姐,跟您不是一個媽,可樣樣都讓您聽她的(第一章第七節)。”拉斯柯爾尼科夫自身驚恐的狀態已經接近神經錯亂,出現在身體上顯著地顫抖: 最初一瞬間,他想,他准會發瘋。一陣可怕的寒顫傳遍他的全身;不過寒顫是由於發燒,他還在睡著的時候,身上早就開始發燒了。現在突然一陣發冷,冷得牙齒捉對兒廝打,渾身猛烈地顫抖起來(第二章第一節)。在這句「我究竟是顫抖的畜生或是權力的擁有者?」已經點出這個實驗的本質及豎立在拉斯柯爾尼科夫面前的問題。顫抖一詞用在思想方面即是「出於驚嚇的害怕、顫抖者」,那麼,這就意味著「不允許不擁有膽量」,這是為了自身榮耀,「在所有畜生及所有蟻窩之上」,這也

是為了要將榮耀擺放在自己身上,所以,要停止害怕下去。 另外,有關於「病」的語義範疇分析:「分裂」發生在拉斯柯爾尼科夫身上,並且挑起他分裂的靈魂。這股分裂在他複雜的內在蔓延開來,並在多樣的詞彙中與語義相關的「心理偏差」、「病」,而這些也使主人翁對於週遭環境產生最不正常的反應。這兩方面的「不協調」開始發生影響,這一切分別對主人翁害怕的狀態及思想產生影響。 比起小說中殺害的橋段,發生在主人翁身上激烈的內心鬥爭似乎是來的更為有趣。杜斯托也夫斯基自己曾經寫道:病及病態的情緒是紮紮實實地存在於我們社會的根部。而病態的大眾(這裡指的是環境或是整個社會)對於人所產生的影響,往往會引起非理性的反應,而

小說中的男主人翁拉斯柯爾尼科夫正是這樣寫照下的產物。 在小說中呈現在讀者面前的主人翁是看不出健康的形象,他的熱病、他的自我孤立、他對週遭敏感的認知。在這之後,由於他對現實感性的體認,終於併發出了緊張、神經質的熱病,內心持續動盪的煎熬,直到他完成殺害後,更引發出他與世隔離的孤獨感。 我們最先的主題範疇「病」,所衍生出來的詞 「病」、「病的」、「痛」,這些詞通常用來描寫拉斯柯爾尼科夫的疼痛、熱病、虛弱、無力、胡言亂語等。“你好像病得很厲害?”娜斯塔西婭目不轉睛地瞅著他,說“從 昨兒個起你就在發燒,”她加上一句。 他沒回答,手裏拿著那張紙,沒有拆開它。 “那你就別起

來了,”娜斯塔西婭可憐起他來,看到他從沙發上把 腳伸下來,於是接下去說。“病了,就別去:又不急(第二章第一節)。然而拉斯柯爾尼科夫本身,也試著讓自己相信,他怪異的處事態度,都是和他身體的虛弱、營養不良有關。即使在往後的日子裡,他承受的ㄧ切折磨都只是因為他自己生病了,也因為生病了,他對外在事物變得越來越敏感及尖銳: 他坐在沙發上,低下了頭,胳膊肘支在膝蓋上,用雙手捂住了臉。 全身仍然在神經質地顫抖。最後,他拿起帽子,想了想,向房門走 去。 他多少有點兒預感,至少今天,他幾乎肯定可以認為自己沒有危險 了(第二章第一節)。拉斯柯爾尼

科夫的外貌、他的行為、姿勢、行動、說話的習慣,都在在顯示出他是個不健康的人,作者如此強調著: 他那神經質的顫慄變成了熱病發作的顫慄;他甚至覺得一陣陣發 冷;天這麽熱,他卻覺得冷。由於內心的某種需要,他幾乎無意識 地、仿佛想努力注視迎面遇到的一切,似乎是竭力尋找什麽能分散 注意力的東西, 但是這一點他幾乎做不到,卻不斷陷入沈思。每 當他渾身顫慄著,又擡起頭來,環顧四周的時候,立刻就忘記了剛 剛在想什麽,甚至忘記了他剛剛走過的路 (第一章第五節)。在這裡,我們也發現了作者以隱喻的手法來表現「罪」的概念。「犯罪」-「有病的」,「罪」

- 「病」。這樣的方法對杜斯妥也夫斯基是非常重要的概念,由於這樣的概念,在整部小說中,主人翁所有的形象及表現出來的都是「有病的」,就是神經質的狀態糾纏著罪犯: 最初,——不過,已經是很久以前了,——有一個問題使他很感興 趣:為什麽幾乎一切罪行都這麽容易被發覺和敗露,而且幾乎所有罪犯都會留下如此明顯的痕跡?他逐漸得出各種各樣很有意思的結論,照他看,最主要的原因與其說在於掩蓋罪行,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不如說在於犯罪者本人;罪犯本人,而且幾乎是每一個罪犯,在犯罪的那一瞬間都會意志衰退,喪失理智,恰恰相反,正是在最需要理智和謹慎的那一瞬間,幼稚和罕見的輕率卻偏偏取代了意志和理智。根據他的這一信念,可

以得出結論:這種一時糊塗和意志衰退猶如疾病一般控制著人,漸漸發展,到犯罪的不久前達到頂點;在犯罪的那一瞬間以及此後若干時間內,仍然保持這種狀態不變,至於這會持續多久,就要看各人的情況了;以後也會像各種疾病一樣消失。問題是:是疾病產生犯罪呢,還是犯罪本身,由於它的特殊性質,總是伴隨著某種類似疾病的現象?他尚未感覺到自己能解決這個問題 (第一章第六節)。在作者這樣多樣性的方法帶領下,我們清楚地體認人的心理及情緒的狀態,而這種方法也與語意範疇「恐懼」相關聯,並且也證明了另ㄧ個思想的迫切性。在「我究竟是顫抖的畜生亦或是權力的擁有者」ㄧ句話中,表達出實驗的本質,而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也正是呈現在拉斯柯爾尼科

夫身上的問題。而顫抖這一詞所運用的正是‘害怕’,出於恐懼的顫抖的概念,還有「不敢」,「沒膽子」。因此,為了拾起「在所有顫抖的處升級所有的蟻窩之上」的這份榮耀,所以要停止害怕。這就是為什麼「恐懼」這個範疇在小說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而恐懼、可怕、顫抖,都是小說裡非常重要的詞彙。 作者向我們揭示了拉斯柯爾尼科夫不同階段的恐懼:第一階段,既擔心又害怕著盤算著他的殺害計畫。第二階段,殺害女高利貸者之後,帶著極厭惡恐懼的心情度日。第三階段,因為害怕被揭露罪行,並且由於無法說服自己是殺人犯的心理意識,因此害怕任何一點風吹草動。第四階段:這是對主人翁最艱困的一個階段,由於他的害怕、恐懼,使他無法像從前依樣

與人交際,親近親人。 在俄語語義詞典中「恐懼(страх)、驚慌(тревога)、不耐煩(нетерпение)」,都是由不安(беспокойство)、害怕(боязнь)、恐怖(жуть)、驚嚇(испуг)、噩夢(кошмар)、神經質(нервозность)等有意義的語義所組成的。 「恐懼」的語義出現在小說中第一個章節並伴隨著主人翁(不只限於描述主人翁,其他人物也使用到「恐懼」)慣穿在整部小說中。它們出現在作品的上下文中,並與小說中不同的情節片段緊緊相連。因此,這些詞彙形成了一種狀態,而主人翁拉斯柯爾尼科夫從他打算犯罪到成為罪犯,他一直是處於恐懼的狀態:每次這個年輕人

從一旁走過的時候,都有一種病態的膽怯的感覺,他為此感到羞愧,於是皺起眉頭。他欠了女房東一身債,怕和她見面。從某個時期以來,他一直處於一種很容易激動和緊張的狀態。患了多疑症。他是那樣經常陷入沈思,離群索居,甚至害怕見到任何人,而不單單是怕與女房東見面。可是這一次,到了街上以後,那種怕遇到女債主的恐懼心理,就連他自己也感到驚訝(第一章第一節)。瞬間的恐懼,壞的預感,在拉斯柯爾尼科夫接到母親的來信時,一湧而出地表現在主人翁的行為舉止、外表上,並緊箍住他無(下)意識的感受,但這並非是真正的恐懼,而是他的「預感」:“那麽拿來,看在上帝份上,拿來吧!”拉斯科利尼科夫焦急地大聲說,“天哪!” 不一會兒,信

拿來了。果然不錯:是母親從P省寄來的。他接信的時候,連臉都發白了。他已經很久沒接到過信了;但現在還有點兒什麽別的心事揪緊了他的心。 “娜斯塔西婭,你出去吧,看在上帝份上;喏,這是你的三個戈比,只不過看在上帝份上,你快點兒出去吧!” 信在他手裏抖動著;他不想當著她的面拆開來:他想獨自一人看這封信。娜斯塔西婭出去以後,他很快地把信拿到唇邊吻了一吻;然後又久久地細細端詳信封上地址的筆跡,端詳曾經教他讀書、寫字的母親那熟悉而又可愛的、細小的斜體字。他不忙著拆信;他甚至好像害怕什麽似的(第一章第三節)。他害怕與女債主見面,他那種‘小小的’害怕與他企圖謀害比較起來的‘害怕’:“我正要下決心做一件什麽樣

的事情啊,但卻害怕一些微不足道的瑣事!”他想,臉上露出奇怪的微笑。“嗯……是的…事在人為嘛,他卻僅僅由於膽怯而錯過一切……這可是明顯的道理……真有意思,人們最害怕什麽呢?他們最害怕邁出新的一步,最害怕自己的新想法… 我就這麽害怕,說不定什麽時候,如果真的要去幹那件事的話,又會 怎樣呢?……” (第一章第三節)在拉斯柯爾尼科夫接近他實驗並且必然成為罪犯的關鍵性時刻,他的自我盤算所喚出的並非單純的恐懼、害怕:拉斯科利尼科夫這時已經走過去了,再也聽不見他們的談話。他輕輕地、悄悄地走了過去,竭力不聽漏他們的每一句話。他最初感到的驚訝漸漸變成了恐懼,仿佛有一股冷氣掠過他的背脊。他得知,突然意想

不到地,完全出乎意外地得知,明天,晚上七點整,莉紮薇塔,老太婆的妹妹,也就是和她住在一起的唯一的一個人,不在家,可見晚上七點整只有老太婆獨自一人待在家裏(第一章第五節)。在表現情緒(感)認知時,不可避免地往罪犯的同義詞方向靠攏(下流、可惡、低賤、惡劣),並且重複使用。儘管拉斯柯爾尼科夫的任務是戰勝平凡人最終的恐懼,畢竟,實驗真正的宗旨正是戰勝恐懼的殺害。拉斯柯爾尼科夫手足無措乃至初於害怕的噁心,對他來說,真正重要的是在這場實驗的殺害中,不論任何的恐懼都不會發生,這是因為他所擁有的「權力」,也因此他會被諒解,而並非這樣地害怕。從前他偶然想象這一切的時候,有時他想,他會很害怕。但現在他並不十分害怕

,甚至完全不覺得害怕(第一章第六節)。他自己感覺到,每一瞬間手都越來越麻木,越來越僵硬了。他擔心會放開手,把斧頭掉下去……突然他好像頭暈起來(第一章第七節)。主人翁所有的情況完全是互相矛盾的,他看似什麼都不怕,但在同時,作者卻指出他無力麻木的雙手及暈眩的生理反應。這些都是虛弱的標記。「可怕」一詞在小說中意味著「非常可怕的」,他被作者歸入到一連串語義的形容詞,這不僅僅是加強語義詞彙「不習慣(不適)」,而且與另一些反(負)面情緒的詞彙相互輝映,例:憂鬱、折磨、苦惱。而在這裡更一再地反映出作者在評斷豎立在拉斯柯爾尼科夫「我是顫抖的畜生亦或是權力的擁有者」這個問題的立場:他就這樣用這些問題折磨自己,嘲

笑自己,甚至是懷著一種強烈的愉快心情這麽做。其實,所有這些問題都不是新提出來的,不是突然產生的,而是早已使他感到痛苦的老問題,很久以前的老問題了。這些問題早就在折磨他的心靈,使他痛苦到了極點。所有現在的這些煩惱早已在他心靈裏產生了,後來逐漸增強,日積月累,最近更發展成熟,形成一個可怕、古怪、不切實際的問題,以這個問題的形式凝聚集中了起來,這個問題開始折磨他的心靈和頭腦,不可抗拒地要求得到解決(第一章第四節)。恐懼在過度的神經質氣氛中並沒有延續下來,而是讓它重重地震激了主人翁。杜斯妥也夫斯基並沒有明確地指出恐懼的理由,恐懼多半是變成逐漸地、經常性地伴隨著主人翁,就如同呈現出來的病態狀態:他已經躺

了一個月的樣子;有時又覺得,還是在那同一天裏。但是那件事——那件事他卻忘得幹幹淨淨;然而又時刻記得,他忘記了一件不能忘記的事,——他苦苦回憶,極其苦惱,痛苦不堪,呻吟,發狂,或者陷於無法忍受的極端恐懼之中。於是他竭力掙扎著起來,想要逃走,可總是有人制止他,強迫他躺下,他又陷入虛弱無力、昏迷不醒的狀態。終於他完全清醒過來了(第二章第三節)。好似殺害對拉斯柯爾尼科夫是‘全面性的勝利’,儘管這個勝利帶來未能預料的紛爭;但在他的計畫中並沒有第二次的殺害,然而,當他犯罪之後,害怕並沒有馬上降臨,相反地,它是慢慢成形在拉斯柯爾尼科夫的靈魂之中。從另方面來說,恐懼帶著某種害怕的成份,並混合著極端厭惡,這所有

的一切都是出自於殺害了在整個社會環境下所認定的多餘人:他越來越害怕了,尤其是在完全出乎意外地第二次殺人以後。他想快點兒逃離這兒。如果那時候他能較為正確地想象和思考;如果他哪怕還能考慮到自己處境的困難,考慮到他已毫無出路,考慮到他是多麽不像話,多麽荒唐,同時能夠理解,要想從這兒逃走,逃回家去,他還得克服多少困難,甚至還得再幹多少罪惡勾當,那麽很有可能,他會扔掉一切,立刻前去自首,這甚至不是由於為自己感到害怕,而僅僅是由於對他所幹的事感到恐怖和厭惡。他心中的厭惡情緒特別強烈,而且時刻都在增長(第一章第七節)。我們可在本文中看到許多由「可怕(ужас)」一詞所衍生出來同源詞(ужасающий,уж

асный,ужасающие)。我們歸納它能夠呈現出以下的語義:1.表現出非常害怕,非常恐懼。非常沉重、悲慘。2.非常壞、下流、糟糕。3.顯示出某種極大的程度,亦或是超出一般的極限。而杜斯妥也夫斯基最常使用第一種及第三種語義來描寫拉斯柯爾尼科夫。另外,關於拉斯柯爾尼科夫的夢境,無疑地,延伸並反映了現實中所發生的。夢不僅無法緩和他內心的緊張和焦慮,相反地,更加深了他心理狀態的不適。杜斯妥也夫斯基也預告了拉斯柯爾尼科夫夢境的內容,而在病態的狀況下夢境通常有著不尋常的高潮性,並與現實情況相互呼應;因此,作者不斷刻劃出古怪駭人的畫面。這樣病態的夢境,總是長時間改變並描繪出強烈地潰敗印象,並緊張著人類

的感官。拉斯柯爾尼科夫第一個夢境已經證實了早在他犯罪以前的下意識:拉斯科利尼科夫作了個可怕的夢。離城邊最後一片菜園幾步遠的地方有一家酒館,這是家大酒館,每當他和父親出城散步,路過這家酒館的時候,它總是會使他產生極不愉快的印象,甚至讓他感到害怕。那裏總是有那麽一大群人,狂呼亂叫,哈哈大笑,高聲謾罵,聲音嘶啞地唱歌,根本唱不成調,還經常打架;常常有一些醉鬼和面貌很可怕的人在酒館周圍閒逛……一碰到他們,他就緊緊偎依在父親身上,渾身發抖(第一章第五節)。在侷限的上下文中,所描繪出來的拉斯柯爾尼科夫第二個夢已經壓入「恐懼」的語義。這樣的手法能夠喚出讀者的「害怕」:他脫掉衣服,像一匹給趕得筋疲力盡的馬,渾

身發抖,躺到沙發上,拉過大衣蓋在身上,立刻昏昏沈沈進入夢鄉……天色已經完全昏暗的時候,他被一陣可怕的叫喊聲驚醒了。天哪,這喊聲多麽嚇人!這樣的號哭和哀號,這樣的咬牙切齒、眼淚、毒打和咒罵,這樣一些極不正常的聲音,他還從未聽過,從未見過。他不能想象會有這樣殘暴的行為和這樣的狂怒。他驚恐地欠起身來,坐到自己床上,一直呆呆地一動不動,痛苦萬分。但打架、號哭和咒罵卻越來越凶了。使他極為驚訝的是,他突然聽出了女房東的聲音。她哀號、尖叫,數數落落地邊哭邊嚷,匆忙而又急促地述說著,以致無法聽清,女房東在哀求什麽,——當然是哀求人家別再打她,因為有人正在樓梯上毫不留情地毒打她。由於憤恨和氣得發狂,打人的人的聲

音聽起來是那麽可怕,已經只聽到嘶啞的叫喊,不過打人的人還是在說什麽,說得也很快,聽不清楚,急急匆匆,上氣不接下氣。突然拉斯科利尼科夫像片樹葉樣簌簌發抖了:他聽出了這個聲音;這是伊利亞•彼特羅維奇的聲音。恐懼像冰一樣包圍了他的心,使他痛苦異常,仿佛把他給凍僵了……不過,這陣持續了足有十來分鐘的吵鬧聲終於漸漸平靜下來了。拉斯科利尼科夫渾身癱軟無力地倒到沙發上,可是已經不能合眼了;他十分痛苦地躺了約摸半個鐘頭,感到極端恐懼,簡直無法忍受,這樣的痛苦和恐懼,以前他還從未經受過(第二章第二節)。拉斯柯爾尼科夫所害怕的特別在於他無法說服自己就像是「拿破崙」,而他也漸漸明白自己是個「顫抖的畜牲」。而自己就像

一般人一樣無法承受這個可怕罪行後果,他向自己承認因為‘罪’使他遭受到那麼多的折磨、煎熬。他是真的跨過了,但是他無法戰勝普通人,他更無法跨越自己:因此我徹頭徹尾是一隻蝨子,”他咬牙切齒地補上一句,“因此,也許我本人比那只給殺死的蝨子更卑鄙,更可惡,而且我事先就已經預感到,在我殺了她以後,我准會對自己這麼說!難道還有什麼能與這樣的恐懼相比嗎!噢,下流!噢,卑鄙!……噢,我對‘先知’是怎麼理解的,他騎著馬,手持馬刀:安拉吩咐,服從吧,‘發抖的’畜生!服從吧,發抖的畜生,而且,不要期望什麼,因為這不是你的事!他的頭發都被汗濕透了,發抖的嘴唇乾裂了,呆滯的目光死死地盯著天花板(第三章第六節)。拉斯柯爾尼

科夫並沒有在自己所犯下的罪中找到出口,相反地,他沉重的揹負這份罪,並處在無以言喻的憂鬱及驚慌中;處在「一團亂的精神狀態之中」,害怕已經引導拉斯柯爾尼科夫逼近尖銳劇烈化的病態心理狀態前進,朝著滿滿地緊張潰敗出發:他當然不能,而且也不想注意自己的病情。但是所有這些不斷的擔憂和內心的恐懼,對他的病情卻不能不產生影響。如果說他雖然在發高燒,卻沒有完全病倒,那也許正是因為這內心裏不斷的憂慮還在支持著他,不讓他倒下來,讓他的頭腦保持清醒,不過這種狀況是人為的,暫時的。 他無目的地徘徊著。太陽正在慢慢地落下去。最近他開始感到一種特殊的煩悶。這煩悶中並沒有任何特別刺激他、讓他特別傷心的東西;但是他卻感覺到,

這愁悶是經常的和永恆的,預感到這令人沮喪的、無情的煩悶將終生伴隨著他,無窮無盡,預感到他將永遠站在那“一俄尺見方的空間”。通常,在黃昏時分,這種感覺會使他更加痛苦(第五章第五節)。無論是看起來或是感受,拉斯柯爾尼科夫一直處在恐懼的狀態,偵查員盡量不去打草驚蛇地配合著他演出,而這一切的場景也描繪出了恐懼。本文中的上下文讓我們清楚地明白拉斯柯爾尼科夫是個擁有強烈激情的人,他的情緒中有著激烈的情緒起伏,尤其是對於母親與妹妹的愛與憐憫乃至於對於偵查員的恨意。恐懼的感受在小說中不單籠罩著拉斯柯爾尼科夫,因在這本小說中恐懼的感受無所不在,更成為小說中與眾不同的活動。這樣的感受不僅發生在他們的行為,更是出現

在每位主人翁週遭的環境、居住的城市街道惡劣的環境,其中就以主人翁拉斯柯爾尼科夫的房間便可得到印證:這是一間很小而且十分簡陋的陋室,只有六步長,牆紙已經發黃,落滿了灰塵,而且都快從牆上掉下來了,小屋那麽矮,個子稍高一點兒的人在屋裏會感到提心吊膽,老是覺得,似乎頭就要撞到天花板上(第一章第三節)。被杜斯妥也夫斯基所指出來人物的苦難心理是如此深刻,他們成為外來顯而易見的感受,並且製造出讓肉體痛苦的印象。杜斯妥也夫斯基則選擇採用非口頭的方式來表現。而主人翁那些生理的狀態,生命活力的過程,健康的狀況及非健康器官職能作用;作者強調了心的作用,特別是呼吸及不正常的出汗,逐漸黯淡的思考能力,這一切作者並沒有明

確界定生病的肉體及靈魂的痛苦。而其他的人物則是使用對話或是行為逐漸把拉斯柯爾尼科夫逼上「瘋癲」的狀態。在本文當中我們找出「病」的語義範疇,並明確的計算來證明我們先前所提出高出現頻率的關鍵詞:病的、生病、病態等在小說中共被使用148次。發抖、顫抖等在小說中共被使用49次。發白、白、變白等在小說中共被使用57次。冷、發冷等在小說中共使被使用32次。熱病、發燒等在小說中共被使用19次。為了表現出‘病態神經質’的主人翁情況,比較、成語、隱喻即是作者所使用的不同語言手法。這些方法可以強調出主人翁的痛苦;作者在生理及心理的病痛方面都描繪出相似的現象,並在適時的時候給予治療或是希望,如此一來,在小說中,生理

與心理的苦痛同合而為一。另外「恐懼」一詞在小說中極為重要,由於主人翁拉斯柯爾尼科夫無法戰勝他所謂的平凡人的恐懼,他所剩下的僅是一份良知和成為人的渴望。「恐懼」一詞的語義範疇在整部小說中幾乎無所不在,即便是在拉斯柯爾尼科夫出現改正自己犯罪的希望,使他感到自我安逸,但是恐懼還是使他退縮。在小說《罪與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見,作者的思想與善於使用‘名字’的證據。主人翁拉斯柯爾尼科夫即是這樣產生的:主人翁嘗試著「非罪犯」並企圖維持正常的生活,深信不論任何病態般的心理轉折,其最深層的意志力及理性仍然停留在自己的靈魂中。在這六個章節中,對他自身嘗試的證據,反而成為他折磨的爭戰。對於拉斯柯爾尼科夫來說,他

所要面對的不僅僅是觀察力敏銳的偵查員,更要面對的是良心的譴責及潰敗。因此,作者在最後安排了拉斯柯爾尼科夫與書中既樸實又沒受過教育的女主角索尼亞相遇。В.Е.Холшевников說過:「唯有出於自願性的懺悔,才能終止不幸的日子,重返人群。」恐懼、痛苦、憂鬱的氣氛逐字逐句地貫穿整部小說,而杜斯妥也夫斯基賦予自己筆下主人翁敏感的特質,也給予了特別的懲罰。在小說的一開端,拉斯柯爾尼科夫似乎也預感到了他的實驗殺害將會帶給他極大的折磨。而在小說中所謂的懲罰的形成,最主要的是使用隱(借)喻手法完成,例如:恐懼、病痛、傷口、病態的靈魂等。杜斯妥也夫斯基曾提出這樣的疑問:病痛是罪犯自己引起的,還是某種藉著自己

的內在,而這些內在伴隨著某種類似病痛的現象?而這樣的疑問卻能特別補充及呼應病態的心靈動機。我們可以再細看左西莫夫對主人翁拉斯柯爾尼科夫所下的評語中: 據他觀察,病人的病,除了最近幾個月生活上惡劣的物質條件,還有某些精神因素,“可以說是許多複雜的精神和物質影響的結果,如驚慌、擔心、憂慮、某些想法及諸如此類的影響”。拉斯柯爾尼科夫最主要的形象及是他的情緒(感),平日的生活、談話交鋒、遷移,甚至是葬禮,這些都一再解釋並對抗或是反映出他的內心世界。然而,幾乎拉斯柯爾尼科夫所有的思想上的轉折或是感受,都與他在散步時所感受的所想的有關。而這正是作者特別描寫的,所展現出來的不僅是主人翁外在的生活、行為、舉止

、或是發生在他身上的事件,更多少可以描繪出主人翁緊張的內心生活,而這些正是可以解釋包含在小說中既積極又出現頻率高的大量詞彙,這一切都是與主人翁情感世界、感受、感覺息息相關。詞彙,語義範疇「情緒、感受、狀態」息息相關,而這一切在小說口語中大量地出現。瞭解了主人翁在小說中的心理及情緒的狀態,並衍生出所謂的‘術語’。在《罪與罰》的小說中的術語為:病(болезнь)、恐懼(страх)、苦難(страдание)、憂鬱(тоска)、折磨(терзание)、痛(боль)、害怕(ужас)。分析語義範疇的詞彙,被稱為情緒及狀態,作者多樣及寬廣的語言手法,持續強調並抓住讀者的注意力,而這些用在內心的

對話,散佈在他無法意料的行為。這些詞彙能夠形成所謂的「常數」,這些詞與作者個人有很深的淵源。他們是形成思維及整部作品的概念及思想的訊息。從一方面來說,作者採取有限的語言方法,能夠使恐懼、折磨、痛苦、病痛,成為有意義的語義。並選擇他們成為整部作品中的關鍵詞,使他們成為明確的情緒主導思想。從另一方面來說,作者向讀者揭示主人翁狀態的詞彙手法是相當寬廣的。作者使用成語、比較、生動的手法,最大化的隱喻,引導出最大值的語義。在狹窄的上下文中,作者使用高頻率與明確同語義範疇所形成的詞彙:痛苦、病痛、恐懼。並形成具體的「情緒及狀態」的詞彙。它們能夠輔助文藝思想展開,完成組成情節的功用,幫助讀者了解「罪」的本質

,了解拉斯柯爾尼科夫他所感受的感受,形成負面情緒的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