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表現主義風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抽象表現主義風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蔡正一寫的 戲遊形‧色:蔡正一作品集/ART.豐原2018藝術家邀請展(精裝) 和張以國的 創造的韻律:青意的繪畫藝術(中英文對照)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阿爾.赫爾德:賦予姿態結構,為抽象藝術開新路也說明:赫爾德(Al Held,1928-2005)曾在抽象藝術世界叱吒風雲,這位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生前以大型硬邊創作名聞遐邇。他的創作風格變化多端,這些變化都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台中市立葫蘆墩文化中心 和中信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中央大學 藝術學研究所 曾少千所指導 張執中的 米萊恩.夏皮洛之「女像」(Femmage):裝飾的愉悅和政治性 (2009),提出抽象表現主義風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米萊恩.夏皮洛、裝飾、女性主義、前衛。

最後網站抽象表現主義 - 人人焦點則補充:弗朗茲·克萊恩(FRANZ KLINE),《無題》抽象表現主義描述了一種抽象藝術風格,該藝術風格是由1940年代和50年代主要由紐約畫家組成的小組開發的,也被稱爲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抽象表現主義風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戲遊形‧色:蔡正一作品集/ART.豐原2018藝術家邀請展(精裝)

為了解決抽象表現主義風格的問題,作者蔡正一 這樣論述:

  蔡正一老師的創作歷程,由早期的視象寫生,到意象表現創作,一直到目前所發展的抽象表現主義創作。整個過程似戲、似夢,作品所呈現的是抽象的形式,但夢境與現實之間始終維持一種「若即若離」的參照關係,畫中有意識的符號,只是解構後賦予新秩序之組合,輔以夢幻、浪漫的自我色彩,建立抽象表現主義風格,獨特的技法於藝壇備受肯定。

抽象表現主義風格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序 - 附著與穿越 曾敏雄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 拉爾夫.沃爾多.艾默森


按下快門的當下,我們擁有的是什麼?是找到的驚喜?還是創造的滿足?

對於這個爭論,蘇珊.桑塔(Susan Sontag)在其《論攝影》(ON PHOTOGRAPHY)第五章中提到:攝影對於「認知」的辯論 —「要嘛作為一種簡單、準確的認知活動,一種有意識的理智行為;要嘛作為一種前理智的、直覺的邂逅模式」。這本攝影集裡的作品,充分體現了蘇珊.桑塔所說的有意識的理智行為以及直覺的邂逅模式。

這十位新一代的攝影家,背景各異,來自台灣南北各地,每個月會有一天聚集到台中我的工作室裡彼此討論作品,作為一個與他們討論的對象,我卻經常從他們的作品中找到新想法,或者是必須逼迫自己重新組織既有的觀念來更深入地解釋他們的作品,這過程往往得花上一整天,很累但也很過癮,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不少,他們努力不懈與積極的態度,再一次喚醒自己對攝影的熱情,這些都是我的養分,讓我的攝影一路能走到今天。

理智行為與邂垢模式

文波的作品《寂靜・低語》,從一開始他就非常地明白,這是一種去脈絡化的切片攝影行為,藉由再次觀看,重新建立起他的脈絡;風景攝影的描述,或許就屬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最為大家熟知,文波的作品少了亞當斯紀實成份的描述,卻多了抽象式的隱喻,他放棄照單全收的觀看方式,從現實具體的風景中逐漸轉換成他的切片,雪景的淡白一如曠野的濃黑,建構出安靜、低吟的話語來。

碧玲的《失衡》,抹去了紀實攝影的直觀式記錄,讓觀看的畫面滲入了作者私我的猶疑晃動,為第三世界日常的現實生活樣貌中,賦予一種略為脫離現實的無奈,而這無奈,一半來自真實的世界,一半來自作者心中的衝擊與無力感。

慶章的壯遊快門,一如寇德卡(Josef Koudelka)的流放地(Exiles),他屏棄了畫面外的景物,只悄悄的告訴了觀看者這是作者在場的主觀抉擇,進而提出了一個隱晦的問題:「藉由照片,觀看者是否如同作者一樣在場?」我們不難在世界上知名的攝影家中找到這些存在主義色彩濃厚又帶點街頭快拍式的作品,在虛幻的場景變換游移當中,一如這些成熟的攝影家,慶章作品中微微的現實荒謬,有些淡淡的諷刺與寂寞,作者本人稱這些作品為《幻相》。

凌雲幻想式的畫面,彷彿一半在現實世界中矗立,一半在想像的世界中某個不知名的角落綻放,攝影在此脫離了最原始的記錄功能,將現實物從「眼見」轉換為「心見」,這種轉換的過程,日本攝影家中平卓馬形容為「詩意」,凌雲的「詩意」展現在不按牌理的景物框取,豐富卻又脫離現實的色彩表現,有點像是在大人成熟的眼光中卻又帶著小孩純真的思維來觀看。

惠民的《羅生門》,門的這邊是外面,是公共領域,門的那邊是裡面,是私有空間,門作為一種隔離內外的界線,它是清楚而不可侵犯,然而,惠民在日常踏查中卻發現,實際的情形是門裡面的土地被私人在沒有告知土地擁有者的情形下被開發利用,私自開發者用「門」來標示出他私人開發範圍的入口,而這入口恰恰好也標舉著私人與公共空間界線曖昧不明的證據,攝影在此作為一種觀察後的紀錄行為,方惠民的「羅生門」讓我們得以了解,在現代化的社會中,仍有私佔土地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存在。

信嘉的《自拍》作品,他舉了安東.契軻夫(Anton Chekhov)所說:創作者得誠實到...觀者無法逃避!在世界攝影史中,照片是否強大到具有讓觀者無法逃避這樣的力量另待討論,然而,信嘉特意在安排好場景後,只略為告知對象一些操作上的細節,便將快門線交給對方之後他便離場,讓對象自己面對鏡頭進而自己拍下自己身體的樣貌,在觀看這些作品之時,或許我們會先從窺視者的角色中得到快感,一開始想到的是「他們好勇敢啊」「她們的身體很美」... 慢慢轉變到「他們為什麼要這樣拍下自己呢?」「她們在按下快門的瞬間,腦袋裡想的是什麼?」「她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若觀看者轉化到後面的思考行為,或許信嘉所說的透過觀看這群人,得以觀省自己的想法才能達成。

敏寬的《名牌花》,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生產與消費,藉由傳播,我們對於日常生活中必需品的知名品牌耳熟能詳,在習慣於使用這些物品之後,或許我們堅信如此知名的品牌企業應該能永續經營,然而,時間與市場是無情的,不適者淘汰,敏寬採用了靜物攝影的方式,藉由「花的美好,卻仍舊凋零」,搭配了品牌的容器,暗喻了再怎麼美好的事物終有結束的一天,更重要的是,當品牌結束後,這些人造物容器的分解有些需要50年的時間,有些則需要超過百年以上,甚至比企業存在於這世界的時間更久,藉由敏寬的「名牌花」,或許我們會重新審視自己,在我們當一個消費者的角色時,我們更應該如何看待地球的資源與環境問題。

肇圀的《夾娃娃機》,2019年年底某天晚上十點多,我在金門金城鎮散步,看到一家亮晃晃的夾娃娃機店還在營業,或許還有更多家店開著也說不定,對於在純樸的金門這麼晚還看到這景象,不禁令人好奇:台灣社會需要這麼多的夾娃娃機店?或者,更深入的討論,台灣人的生活壓力大到需要這麼多簡單放鬆的時光?日本評論家飯澤耕太郎曾說,一個好的創作者,其作品經常能反映出一個時代,對於飯澤耕太郎所說「時代」到底需要多久時間才得以形成,我們無從定義,但若說台灣風靡夾娃娃機已經是某一個時期普遍的社會現象,則應該不至於是一個誇張的說法,只是,這種一窩蜂的現象到底能維持多久?我想沒人敢打包票,即便連夾娃娃機店的主人也是如此,正因為大家心知肚明,這只是一個現代社會快速變遷的現象之一,所以即便開店經營,索性就連招牌也不用了,於是到處看到店裡面是經營夾娃娃機,店招牌卻跟這一點關係也沒有的荒謬,形成了一個有趣特殊的社會現象,肇圀以嚴謹的社會地景拍法記錄下了這個曾經屬於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特別的記憶。


馨儀的《變裝者》,從變裝前的自我,到變裝後的他者,這「自我與他者」之間是否有一道界線?是在到達這條線之前,還是在這條線上,抑或跨過了這條線,自己將會變成一個陌生的他者?而這條線,是藉由化妝?服裝?還是因為在鏡頭關注(我們都處在鏡頭的這端觀看)下,就會喚醒心裡面的另一個人出現?或者,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配戴面具的時候,只有在變裝了之後,才是真實自我的展現?馨儀引述了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説的:「面對鏡頭,我同時是:我自以為的我,我希望別人以為的我,攝影師眼中的我,還有他藉以展現技藝的我。」 馨儀在很困難拮据的情況下,南北奔波,以肖像新紀實的手法告訴觀者,台灣一種次文化生活的樣貌。

志豪的《光世代》,引發了我的一個小小記憶,小時候我住在南部鄉下,每次上台北都是大事,記得傍晚時分遊覽車過新店溪之後,小孩子的眼睛對於都市的高樓與燈光總是充滿著好奇與憧憬,幾十年過去了,都市的燈光從照明的功能變得更迷離多樣,而現代人生活步調加快的速度亦不遑多讓。杉本博司的「劇院」系列,螢幕上一片空白,這片空白標舉出了機器(底片)與人眼的不同之處,人眼觀看之後產生記憶,於是我們有了電影的劇情轉換,機器(底片)缺少了記憶,於是只以紀錄的方式存在,最終形成一片空白,志豪的「光世代」,乍看之下雖然同樣是一片空白,但是這一片空白所標舉的,卻是現代人資訊氾濫爆炸的結果,當後一秒的資訊不斷的覆蓋前一秒的資訊時,你到底能留下多少訊息?當資訊不斷的覆蓋更迭,在生活步調急速加快的現代社會中,或許在我們腦海裡留下的只剩一片空白吧?!

留下足跡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在我與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討論作品的期間,曾經引用艾默森的這句話來彼此鼓勵,在網路盛行的這個年代,我們很容易看見有這麼多新奇的想法已經用攝影的方式來表現了,換句話說,我們很難再找到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徑,然而,正因為如此,或許我們可以轉個方向,用力一點,留下一點走過的足跡,這本攝影集正是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的足跡印證,同時在台灣艱困的攝影大環境中,或許這本攝影集也能踩踏出一個小小的鞋印。

感謝張照堂,郭力昕與張世倫三位老師曾經與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討論作品,同時更感謝照堂老師為這本攝影集定名「附著與穿越」,我想,這個書名,已然包含了書中所有作品的文本根基!

米萊恩.夏皮洛之「女像」(Femmage):裝飾的愉悅和政治性

為了解決抽象表現主義風格的問題,作者張執中 這樣論述:

美國藝術家米萊恩.夏皮洛(Miriam Schapiro, 1923- )以抽象表現主義風格出道,展開至今漫長的藝術生涯,具有深厚的現代主義藝術基底。裝飾在現代主義發端與衰亡之際,都曾經成為聚焦討論的議題,而本篇論文主要聚焦Schapiro於1970年代的裝飾藝術實踐,她將其稱為Femmage。這個詞彙結合了女性以及圖像兩個詞彙,發端自藝術家在女性主義藝術運動中,採用源自女性生活的裝飾物件構成作品,做為女性認同的策略與發聲的手段,抗議既有藝術體制對於文化它者的看輕。稍後在直接以裝飾作為主題的圖樣裝飾運動 (Pattern and Decoration Movement) 中,Femmage豐

富的視覺性被用來擴充極限主義縮減的冷冽畫面。在公然使用裝飾並頌揚其價值的同時,也質問了藝術世界中高低階級劃分的陳規。概略觀察可知Femmage具明晰的政治性格,試圖顛覆現代主義的價值觀。Femmage成為藝術家生涯風格轉折處,但本文關注它與藝術家生涯整體的連續性,強調藝術家體內的現代主義養分,以及與藝術體制共存的狀態。進而,在兩個運動皆強調的顛覆性之外,嘗試以裝飾的視角指出,蘊含在Femmage之中既有的藝術史脈絡。首先探討裝飾與現代主義之間交錯的關係。雖然裝飾被現代主義視為瑣碎無意義的,但仔細審視抽象藝術,其中卻具有豐富的裝飾性質。文中將證實裝飾與抽象初期的發展,確實曾有密切的關聯,並且探究

兩者之間如何劃分。再者,就裝飾參與社會生活,以及使用拼貼技法而言,將Femmage聯繫至達達、超現實以降的前衛藝術。最後,以1980年之後,藝術評論廣泛討論的挪用議題回頭審視Femmage,並以裝飾的視覺愉悅性與政治性,指出Femmage所開拓後續當代藝術實踐可能的出路。

創造的韻律:青意的繪畫藝術(中英文對照)

為了解決抽象表現主義風格的問題,作者張以國 這樣論述:

講述了生活在美國紐約的青意,從50年代就開始接觸並受到抽象表現主義的影響,在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她的繪畫風格經歷了由寫實主義、半抽象主義到完全抽象主義的轉變過程。從她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她獨具魅力的抽象表現主義風格,顯示出對中西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