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 瓦 節 推翻 燃素說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拉 瓦 節 推翻 燃素說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權秀珍、金成花寫的 氣球為什麼會飛?從生活中發現化學的神奇樂趣!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物理學系 張惠博所指導 閻珮玲的 國中生科學本質觀的教學研究 (2003),提出拉 瓦 節 推翻 燃素說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科學本質觀、探究式教學、科學史。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拉 瓦 節 推翻 燃素說,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氣球為什麼會飛?從生活中發現化學的神奇樂趣!

為了解決拉 瓦 節 推翻 燃素說的問題,作者權秀珍、金成花 這樣論述:

蠟燭為什麼會燃燒?糖為什麼會融化?從生活中發現化學的神奇樂趣!   學科學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每次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作者感嘆於學校的科學教科書都比較無聊,只講了幾個重點就要學生背起來,於是立志長大後要寫出有趣又有故事性的書,讓小朋友甚至家長都可以從中獲得琳瑯滿目的知識。書中穿插好看易懂的插圖及圖解,讓讀者可以一邊欣賞美麗的圖畫一邊學科學。 一次學足化學知識   1.世界上的東西都是由什麼做成的?中古世紀流行的「煉金術」真的可以煉出金子嗎?   2.為什麼石頭很堅硬,豆腐很柔軟呢? 固體、液體和氣體有什麼不同?   3.熱湯跟冰塊都是水,為什麼放了一陣子後熱湯會變冷、但冰塊不會

變熱呢?   4.為什麼糖放進水中會融化,而你用來攪拌糖水的湯匙卻不會?融化之後的東西到哪去了呢?   5. 蠟燭融化、金屬生鏽和我們呼吸,這三件事情為什麼都和「燃燒」有關? 向偉大科學家學化學   1.大家都知道愛迪生發明了燈泡,你可知道奧利佛爺爺是如何發明了燈泡中的鎢絲?   2.杜布萊那所使用的「催化劑」可以不提高溫度就加速化學反應,你知道我們體內有哪些催化劑嗎?   3.從前要測試物質的酸鹼性是很辛苦的事情,直到波以耳發明了酸鹼指示劑,實驗才變得方便許多!你知道最早的指示劑是什麼做成的嗎?   4.海爾蒙特發現了會讓燭火熄滅的氣體──二氧化碳、舍勒發現了提煉出氧的方法、伽利略則以實驗證

明了氣體也有重量。   5.古怪內向的卡文迪西發現了輕盈的氣體──氫,也證明了水不是元素,而是由氫和氧所組成的化合物。   6.謙和有禮的法拉第用人人都可以輕易取得的蠟燭,向大家解釋燃燒的秘密;「天秤的魔法師」拉瓦節用實驗結果推翻了盛行百年的「燃素說」,證明了幫助物體燃燒的是氧氣。 本書特色   結合故事和知識,最簡單易懂又有趣的化學科學書。   每一篇都有詳細美麗的插圖,可以一邊看圖一邊學知識。   範例貼近生活,讓孩子可以從身邊的各種現象學起,輕鬆吸收化學知識。 作者簡介 權秀珍、金成花   兩位從小就是好朋友,住在同一個社區、讀同一所學校,也一起就讀韓國釜山大學,各自專攻於分子生物學和

生物學,在這段期間,以解決科學的各式主題用故事的方式著作而成的書籍有:《和科學家一起玩吧!》、《鯨魚為什麼要去海邊?》、《什麼是生態界?》、《孩子!你真的想成為科學家嗎?》、《科學的肚臍》、《細菌奶奶.魚爺爺》、《噓!告訴你海洋的秘密》;在2002年以《和科學家一起玩吧!》一書獲得創批第六屆優質童書獎,而兩位一同著作的書籍在2000、2001、2002、2004年榮獲科學技術部優秀科學書籍,在2006年成為韓國文化觀光部選定讀物。 譯者簡介 張琪惠 Fanny Homann-Chang   中國文化大學韓文系畢業,韓國國立首爾大學語言教育院進修。從事翻譯工作十多年,熱愛翻譯、閱讀和旅行,現為專

職韓文翻譯,著作有《開始遊韓國說韓語》(晨星出版)一書,並有多部翻譯作品。 審定者簡介 李汪聰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博士。臺北市興雅國小教務主任、臺北市自然科輔導團員、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著作: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國際學術期刊6篇。

國中生科學本質觀的教學研究

為了解決拉 瓦 節 推翻 燃素說的問題,作者閻珮玲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學二年級學生的科學本質觀,以及經由科學探究以及融入科學史的教學策略後,對學生所擁有的科學本質觀的影響。研究中是採用林煥祥(2001)及侯香伶(2002)所發展出來的科學本質量表「科學本質問卷」進行資料收集。研究期間為九十一學年度第二學期,藉由五個科學探究活動及二十一個科學史故事來傳達科學本質觀。教學前實施前測,教學後實施後測,前測問卷 Cronbach alpha值為0.75,後測問卷 alpha值為0.76。研究結果發現,國中學生的科學本質觀難以改變,然而,對於科學本質觀的信念也未達到堅定的地步。可是,「現今的科學知識已久被證實,其正確性毋庸置疑」的觀念改變最大,由前測

的傳統觀點(x=2.83)轉變為後測的當代觀點(x=3.44)。其次,男女學生的科學本質觀亦無顯著差異。學生科學本質觀的認識已成為科學教育與研究的課題,協助學生建立合宜的科學本質觀,更是教師的挑戰,所以,應提供在職教師專業成長的機會,俾能進行這一方面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