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同意書英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拍攝同意書英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茹比‧韋克斯寫的 人生好難,到底哪裡出問題:喜劇演員×藏傳僧侶×腦神經科學家如是說 和安妮‧希瓦蒂喬伊絲‧鄧巴凱特‧派提凱倫‧華萊士的 夜燈的魔法Ⅱ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究竟 和一中心有限公司所出版 。

臺北醫學大學 醫學資訊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李友專所指導 吳淑偵的 運用人工智慧早期探測住院病人壓力性損傷微進展 (2021),提出拍攝同意書英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壓力性損傷、微進展、人工智慧。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杜美華所指導 張琬婷的 國小運動校隊組織發展之研究-以新北市修德國小桌球隊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運動代表隊、組織、管理、經營策略的重點而找出了 拍攝同意書英文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拍攝同意書英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人生好難,到底哪裡出問題:喜劇演員×藏傳僧侶×腦神經科學家如是說

為了解決拍攝同意書英文的問題,作者茹比‧韋克斯 這樣論述:

★喜劇演員×僧侶×科學家,意想不到的三人組合,笑談人生老問題,人生智慧×佛學×科學相互激盪,火花四射! ★將正念、佛學、科學、演化、心智與情緒運作等複雜難解知識原理,以輕鬆好懂幽默對話呈現。   人類本該成為地球上最幸福快樂的物種,   為什麼我們卻老是覺得不開心?   一位笑果十足的喜劇演員,也是現代人心靈瘟疫──憂鬱症的倖存者;   一位滿身佛味的藏傳僧侶,也是英倫男神BC的正念指導老師;   一位高智商大腦專家,也是愛用實驗精神探尋一切情商問題的科學控;   3人經歷迥異,齊聚一書,暢談你我都想知道的人生大哉問!   助你有意識地幫大腦心智軟體升級,   就能讓想法更貼近人性,  

 活出美好的「人樣」!   人生好難、不開心,到底哪裡出問題?   ★喜劇演員如是說──   這全都是因為我們把自己看得更像機器,而不像人!你以為心情不好、遇到難題時,只要像換支iPhone一樣,換得更新更好,就能解決?   ★僧侶如是說──   人們往往把糾纏著你的想法與念頭,看得比你自己更大更重要。西藏古諺說:「當你追著念頭跑,你就像在追逐棍子的一隻狗。相反地,要像隻獅子:轉身面對丟擲棍子的人。擲棍的人只敢朝獅子丟一次棍子。」   ★科學家如是說──   從想法衍生而出的更多想法,也就是大腦慣性的反芻式思考,會讓我們一再陷入情緒糾結。   關於人生一切不解與困擾:   不論是情緒

與身體、愛與人我關係、如何同理與原諒、上癮、教養、未來何去何從……   一本書回答你所有疑問!   ★喜劇演員如是說──   我還邀請了一位僧侶與一位科學家   在這本書裡跟我一起暢談   僧侶可以解釋   心智如何影響我們   科學家則可以解釋   心智都在大腦當中什麼部位運作   在每一章最後,我都會放他們出籠小玩一下,聊一聊   讓大家輕鬆讀懂難解的情緒問題與人生課題~   ★「僧侶」格隆圖登(Gelong Thubten)   牛津大學文學系肄業。當過爵士鋼琴鼓手、演員,最後因為對佛教與正念的熱情,而出家成為僧侶,師承阿貢仁波切。為Google、LinkedIn、西門子等跨國大企業

的正念老師,日前受迪士尼之邀,在《奇異博士》劇組拍攝過程中擔任正念顧問,貼身教授奧斯卡金獎演員蒂妲‧史雲頓與「英倫男神BC」班尼迪克‧康柏拜區正念的練習。   ★「科學家」艾許‧藍布拉(Ash Ranpura)   神經內科醫師與腦科學家。耶魯大學分子神經生物學學士,於俄亥俄州醫學院取得臨床醫學學位,於倫敦大學取得認知神經科學博士,現於倫敦大學任教。 國內外好評推薦!   郎祖筠 表演工作者   理科太太   陳德中 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   許瑞云 身心靈醫師、作家   溫宗堃 台灣正念發展協會理事長   熊仁謙 大鼻子哲人   劉 軒 哈佛心理學者、知名作家   謝盈萱 表演工作者  

 謝伯讓 腦科學家、《大腦簡史》作者   蘇益賢 臉書「心理師想對你說」共同創辦者、初色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   喬‧卡巴金 正念減壓之父   丹尼爾‧席格 兒童心理暨腦神經科學專家   尼爾‧蓋曼 《睡魔》《美國眾神》當代奇幻大師,好評推薦   史帝芬‧佛萊 英國知名演員   ◎讓你一邊笑著讀、一邊療癒並轉化人生。──喬‧卡巴金,正念減壓之父   ◎準備好又哭又笑、深入探索「成為一個人」的真正意義是什麼了嗎?──丹尼爾‧席格,兒童心理暨腦神經科學專家   ◎這本不凡作品確立了作者地位,她絕對是個人心理健康、幸福與自我實現領域最具可讀性、激勵人心、魅力十足的作家之一。──史蒂芬‧佛萊,英

國知名演員   ◎演化、思考、情緒、身體、慈悲心、愛與關係、性、孩子、上癮、未來、原諒等,都是跟現代人密切相關的人生議題……融合了非常實用的正念練習,可直接用來處理前述這些面向的人生課題,可謂理論與實務兼具、幽默與深度相容的作品。──陳德中,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   ◎這也許是現今我所讀過眾多正念書籍裡,最詼諧令人莞爾,也是最口無遮攔的一部佳作。──温宗堃,臺灣正念發展協會理事長   ◎從懷疑到實踐,作者與她的兩名好友,試著以正念的不同元素為經、人生的各種難題為緯,編織出一張人生使用說明與導引地圖。──蘇益賢,臨床諮商師/臉書「心理師想跟你說」共同創辦者   作者簡介 茹比‧韋克斯(

Ruby Wax)   演藝資歷超過25年的英國喜劇演員、電視劇作家。牛津大學正念認知療法碩士。   十年前被診斷患有憂鬱症,並以令人欽佩的精力和幽默感,敦促我們結束對精神疾病的汙名。而後因其致力於推廣心理健康領域的貢獻,獲頒大英帝國勳章。著有《精神問題有什麼可笑的》(Sane New World)、《全新六週正念練習法》(A Mindfulness Guide for the Frazzled)。 譯者簡介 王如欣   英國巴哈中心註冊花精諮詢師,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講師,臉書粉絲團「露露花苑」負責人。曾任中央社、總統府英文編譯。譯有《亞特蘭提斯密碼》《路西法密碼》《親愛的某某》《她

的私密日記》等書。譯作賜教:[email protected]   推薦序 跨界的智慧火花 陳德中 推薦序 活得更像個人 温宗堃 推薦序 逗趣、好笑,卻也認真的人生使用說明書 蘇益賢 前 言 在人工智慧時代,活得更像人   CH1關於演化 ──「為什麼得到再多,也不滿足?」 人類演化得更適應環境,卻沒有變得更幸福,究竟哪裡出問題?   CH2關於思考 ──「為什麼做再多,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你腦中的想法和念頭,不代表真正的你。廢棄壞思維,專注在有助於你的好思維。   CH3關於情緒 ──「為什麼別人可以過得快樂又積極?我真是魯蛇。」 情緒就像你的另一半,你不能忍受他

/她,但又不能沒有他/她。   CH4關於身體 ──「為什麼別人都長得比我高、比我漂亮、身材又好?」 大腦與身體其實是不停溝通的雙向道,想法會影響身體,做出反應,生理也會回頭影響心理。   CH5關於慈悲心 ──「為什麼在別人成功時,我也該感到開心?」 我們忙於工作生活,卻忘了發展悲憫之心。但人做為一個物種,要想生存下去,就需要慈悲心。   CH6關於愛與關係 ──「為什麼我老是受到爛男人的吸引?」 痴痴等待總有一天會到的王子,人生可能變得更悲慘。   CH7關於性 ──「如何一次講完神祕的性事?」 本書最幽默的一章,你看了就知道。   CH8關於孩子 ──「如何把孩子塞回子宮裡去?」 你就是

孩子心智的最佳建築師。   CH9關於上癮 ──「好想砍掉我那滑個不停的手指!怎麼辦?」 這世界是場充滿誘惑的自助盛宴,唯有改變念頭,才能戒掉癮頭。   CH10關於未來 ──「機器人是人嗎?以後機器人會取代我們嗎?」 不管外在環境如何變化,我們都需要看見自己內心在想什麼。   CH11關於解決人生難題的正念練習 ──「我老是分心,事情都做不完,怎麼辦?」 為前面各章提到的人生難題,提供實用的正念練習。   CH12關於寬恕 ──「我無法原諒傷害我的那些人,怎麼辦?」 這是人生最難的一門課,所以放在最後一章。唯有先原諒自己,才能原諒別人。   推薦序 跨界的智慧火花    大約二十年前

,我曾看過一本書《僧侶與哲學家》,內容是一對父子的思辨與對話。父親是法國知名哲學教授,有著典型西方文明背景;兒子則是在喜馬拉雅山區向西藏大師修學數十年的僧侶,有著來自東方的傳承。這本書激盪了東西方的智慧火花,對當時尚年輕的我影響很大,而該書後來在法國暢銷了三十多萬冊,台灣也再版超過四十刷,深獲好評!   二十年後的今天,同為東西方智慧結合的正念(Mindfulness)在全球蔚為風潮,很高興此時又有一本跨界對話的書籍即將出版。本書更為特別,主角是歐美知名的喜劇女演員,她在書中也邀請兩位特別來賓,一位是神經科學家,另一位則是藏傳僧侶,他們在各自領域中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傑出人才,三人齊聚對談。全書

探討的面向十分廣泛,包括了演化、思考、情緒、身體、慈悲心、愛與關係、性、孩子、上癮、未來、原諒等,都是跟現代人密切相關的人生議題。更重要的是,該書第十一章介紹並融合了非常實用的正念練習,可直接用來處理前述這些面向的人生課題,可謂理論與實務兼具、幽默與深度相容的作品。   邀請我撰寫本書推薦序的編輯,過去曾和我在另一間出版社有過正念書籍的合作,想不到她轉換新單位之後,又跟我因這本正念新書而有了連結;此外,她服務的新單位,剛好就是二十年前出版《僧侶與哲學家》一書的同一間出版社。想想因緣也是很奇妙,希望這些善的因緣,能帶給更多讀者豐盛的心靈、深度的智慧,與涵容的慈愛。 陳德中 (本文作者為台灣正

念工坊執行長) 推薦序 活得更像個人   「老師,你自己練習正念的收穫是什麼?」   有時候,正念課的學員會在課堂上或私底下,問我這麼一個問題。這是難以三言兩語回答的問題。最初被問及時,我沉思了一會兒,然後才答說:「活得更像個人」。於是,這成為我對這個問題最典型的回應。有人一聽便了解,有些人是過了一陣子後跟我說,現在他懂了。   是的,人本應該活得像人,而不是像機器,或者更糟,像其他動物,或草木無情物,或者像個鬼,無論是討厭鬼,或吝嗇鬼、勢利鬼……。然而,事實是,人常被內在的想法、態度或外在環境因素制約,而不自覺地活得人不像人,不過人應有的生活,不做人應做的事,丟失了做人本有的快樂和

應有的溫度,也忽略了做人可有的高度與深度。   因此,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原名「How To Be Human: The Manual」(可以直譯為「如何活得更像人樣的手冊」),我便對這本書產生了好感。當然,看了之後,更覺得如此。   此書作者英國喜劇演員茹比.韋克斯以幽默風趣的口吻,描寫正念相關的人生哲理、神經科學以及正念覺察練習。這也許是現今我所讀過眾多正念書籍裡,最詼諧令人莞爾,也是最口無遮攔的一部佳作(也許,除了她的第一本著作之外)。 溫宗堃 (本文作者為臺灣正念發展協會理事長、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助理教授、正念減壓創始人卡巴金博士親自認證之正念減壓課程老師) 推薦序 逗趣、好笑

,卻也認真的人生使用說明書   「老天真是不公平啊!」   「怎麼說?」   「祂都沒問過我願不願意,就讓我來到地球上了!」   是的,沒簽過同意書,也沒做過意願調查,我們就這樣呱呱落地,來到世上。更糟的是,在此之前,我們也沒拿到一本名為《人生使用說明書》的手冊,告訴我們可以怎樣好好度過這一輩子。   為什麼頭腦總愛鑽牛角尖? 為什麼青春這麼苦澀、青春期這麼失控? 我該跟他走下去嗎? 失戀為何這麼痛苦? 親人去世的痛,我何時才能走出來、為什麼是我生病⋯⋯各種貫穿人生的難題,其實正構成我們的人生。   除了大嘆「活著好難」之外,本書作者韋克斯再次「化悲憤為力量」,找來了兩個朋友,一位僧侶

與一位神經科學家,透過彼此不同的經歷,試著解開「我們該如何在不同人生階段好好過生活」的謎題。   如果你讀過作者的上一本書《全新六週正念練習法》,你大概會記得作者在書裡的詼諧幽默,外加一點人來瘋。她有時自顧不暇地陷入沮喪與愁雲慘霧中,其他時候,又化身為引導大家認識正念的嚮導,並且樂意成為白老鼠,和讀者分享自己實踐正念「改變前」與「改變後」的對照。   兩年後,作者的第二本書《人生好難,到底哪裡出問題?》出版了,帶著一樣幽默的調性;但在閱讀書稿時,我總感覺哪邊不一樣了。啊! 原來,相較於上一本書,這本書讓人感覺更「沉穩」了。這種沉穩,並不是一種刻意為之的安排,而是一種散發在字裡行間的轉變。

  雖然無法親口詢問作者,但我大膽臆測,這隱微的轉變,可能是因為作者長期而規律練習正念後所帶來的成果。   從懷疑到實踐,作者與她的兩名好友,試著以正念的不同元素為經、人生的各種難題為緯,編織出一張人生使用說明與導引地圖。 蘇益賢 (本文作者為初色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臉書粉絲團「心理師想跟你說」共同創辦者;著有《練習不快樂?!不快樂是一種本能,快樂是一種選擇》、《練習不壓抑》等心理自助書籍) 前言 在人工智慧時代,活得更像人   我常跟人說,寫書就像生孩子,寫完上一本書後,我告訴自己,絕不重來一次,因為實在太痛苦;生產的痛讓我只想斷尾求生,而寫書的產道擴張期甚至拉長到一年之久!

  然而,當最後作品完成,還大獲好評、登上暢銷排行榜第一時,天啊!妳只想趕快懷孕,然後再來一次。於是就有了這本書,我的下一個孩子。   一開始僅有隻字片語,然後才有了我的書。這次我將從所有人類的起源開始,回到渾沌未明的沼澤之地,以一把細密的齒梳來爬梳清楚,看看人類演化之初究竟發生什麼事,才造就今日的我們(我在上一本書提過一些,這回會更深入挖掘)。   現在的人類已符合演化對我們的期待了嗎?如果沒有,又該怪罪於誰?我指的並非人類能夠改變什麼,而是如果其他星球上有生命體的話,外星人可以從我們身上學到什麼。   就拿生存這件事來說,人類物種得以存活至今,可謂奇蹟。如果你還活著,而且碰巧讀到本

書,那你在名為「演化」的飢餓遊戲中,已是一位貨真價實的金牌得主,並且擁有將近一兆分之一的超低機率不會生而為青蛙。   照理說,這般罕見又難得的幸運,應該會讓我們成為活在地球上最開心得意的物種,但事實並非如此。人類反而不斷追求滿足感,日復一日,曠日費時,又在獲得滿足感一事上,保持觀望。究竟人類的未來將會如何?又該何去何從?   無論你嗑了什麼藥,都無法阻止人工智慧的高科技未來到來。不過即使人體的每一部分幾乎都機械化了,我們仍保有獨一無二的大腦心智,嗯⋯⋯但願如此啦。   比起在硬體方面追求越來越高科技,我希望我們能更有意識地升級軟體,也就是讓我們的大腦心智升級,讓想法更貼近人性,一言一行能

表現得比較不那麼像機器人。   好消息是,只要你有顆大腦,就可以練習正念,以及培養惻隱之心的心智訓練技巧,連手指或腳趾都用不上;透過練習得來的這些美好特質,是世上最高科技的鈦金屬也給不了你的。雖然正念這套靜心冥想方法不見得人人受用,但從我個人的經驗以及科學上的證據來看,正念真是棒透了。   也許不久的將來,有人真能發明一種可穿戴式大腦智能手錶,幫助我們獲得真知灼見與覺察能力,但可惜目前這項發明尚未問世。   自從我開始寫作上一本書《全新六週正念練習法》,我就每天練習正念。即使忙亂的生活裡總可以找到各式各樣不練習的藉口,我也不斷掙扎,不過最後還是做到了。結果是,我變得更快樂、更平靜—除了被

開罰單以外,那當下我肯定會發飆!我的大腦更能隨時隨地保持專注,而這也是使我感到快樂的重大來源。   最重要的是,正念練習幫助我在沮喪來襲前,就能覺察它的到來。這不代表我能躲過情緒問題的侵擾,而是我得以正視它。當我察覺到絕望感從老遠那頭發出微弱的腳步聲響時,我就能及早做好準備,從世俗誘惑中快速抽身,包括從電腦螢幕或網路上與實際事務中抽身,好給我自己一個機會,戒斷各種上癮症狀。好比反覆查看電郵,企求每一個人、甚至是我不喜歡的人都能喜歡我。接下來還得擔心什麼—是擔心北韓發射核彈,還是這餐吃太鹹了?   自從寫了上一本書後,我覺得自己變得不一樣了,但仍保有想盡悉萬事萬物那份貪得無饜的求知欲,而我不

認為這欲望是什麼壞事。   好在,我找到一位優秀的神經科學家和一位佛教僧侶,為我解答內心困惑。這位僧侶可以解釋,心智如何影響我們,而這位神經科學家則可以解釋,心智都在大腦當中的什麼部位運作。   在跟僧侶和神經科學家相處了像是一輩子這麼長的時間後,我們感覺就像老夫老妻三人組,彼此戲謔、嘮叨、發牢騷,但關係益發活躍,因為我們都知道該如何讓彼此抓狂。   我可能對僧侶說:「這聽起來太佛系了。我今晚不想再聽你從嘴裡吐出一個『佛』字。」而他會回我:「那可是兩千年的智慧呢,好生學著點吧,親愛的。」   有一次,我們打算結合我們個別的智慧,來寫另一本書叫做《行如佛陀,思如猶太》,而神經科學家便開始

對我們賣弄他的高智商,僧侶和我便要他「請說人話」,否則就把他從書裡踢出去。   我從他們倆身上壓榨好料已超過一年,差不多全被我給擠乾榨光了,而我從他們身上生出了一本書,這才是最重要的。在每一章最後,我都放他們出籠小玩一下,聊一聊。   各章主題內容大致如下:   第一章:關於演化   正如同我稍早提到,你大腦裡那些古老的叨叨絮語,會令我們生出一種動能,要我們成為各領域的頂尖人士,或至少也要緊抓著頂尖這標準而活。這些叨叨絮語,確實能讓我們做為一個物種而得以存活下來,但卻也會讓我們過上悲慘人生。這感覺就好像我們明明正參與一場重大賽事,卻不知為何而比。透過讓你知道人類是如何與為何演化成今天這

副模樣,你將了解到,你之所以為你,並不是你的錯,其實都是演化幹的好事。這真是讓人鬆一口氣啊!   第二章:關於思考   為什麼我們會有這麼多想法和念頭?以及,喔!它們為什麼這麼壞?關於這點,我希望你能明白一個重點,那就是,你腦中的種種想法與念頭,並不代表真正的你。如果它們真能代表你這個人,那又是誰在觀察並審視你的想法呢?   一旦明白這點,你便可以更有意識地揀選你想要的思維,以及應該捨棄的思維。這種辨別力就是通往快樂的黃磚路(注:典故出自《綠野仙蹤》,代表通往成功的輝煌大道)。   第三章:關於情緒   情緒就像一則關於另一半的老掉牙笑話:「你受不了他/她,卻不能沒有他/她。」我們之

所以擁有情緒,是為了幫人生導航,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以及為什麼你會在一片書海當中選擇購買這本書(為此我要大大感謝你)。要是我們沒有情緒,就跟活屍沒兩樣了。從這觀點看來,人之所以為人,其實並非「我思,故我在」,而更像是「我感覺,故我在」。   第四章:關於身體   很多人不認為大腦與身體之間有任何關連,以致於這兩者到了夜裡總是各過各的。有些人(像我)認為,身體只是脖子下方一塊有待拉提的惱人皮膚,就像一片老派婚紗的裙襬。   事實上,大腦與身體是個雙向道,一直不斷在溝通,彼此影響。如果你有快樂的想法,身體就會快樂,反之亦然。   第五章:關於慈悲心   社群媒體多不勝數,人際關

係卻更加孤立,有部分原因出自於人們只面對螢幕,而沒有面對面彼此交流。   現代人忙於緊湊日程,少有時間發展悲憫之心,但我們做為一個物種,若想生存下去,就需要同理心。別忘了,同理心是讓生命富有價值的一帖黏著劑。   第六章:關於愛與關係   試問,有誰找到了生命中的真命天子?究竟該選性感男神,還是打安全牌?你我都曾陷入這般矛盾欲望中,左右為難,選哪一方都痛苦。   在壞男人與好男人之間抉擇(看看《咆哮山莊》或《飄》或《六人行》任何一集),一直是女性擇偶的兩難課題。尤其很多人從小到大都有種錯覺,以為有一天王子會來到你家門口。這正好解釋了為什麼我的許多女性友人如今都活得悲慘,因為她們從來沒找

到白馬王子。   不斷更新早成了現代人的一大習慣,iPhone 手機舊了,就換新的,毫不猶豫丟棄。就像我認識的許多人,已經更新另一半到太太第四代或老公第八代。座右銘是「越新越好」。   第七章:關於性   你肯定會愛上這一章。   第八章:關於孩子   你就是你孩子的心智雕塑家。你的每一個眼神、每一種反應,以及從嘴裡吐出的長篇大論,都會影響他們最終成為的樣子。在教養過程不順、滿心恐慌、想一口吞下鎮靜劑之前,你可以學著改變你的行為、思想與情緒,給孩子一次更好的機會,成為充滿韌性、身心平衡、從本質變成更好的人。要相信自己,老狗還是學得會新把戲。   第九章:關於上癮   綜觀歷史,總

有些東西會使人上癮,大都是可以咬、抽或吸,也就是實體物質的癮頭。   現代人也對飲食、賭博、購物、性、手機這一切上了癮,世界儼然成了充滿無盡誘惑的吃到飽餐廳。如今不只是實體的東西,我們也對強迫性的念頭上癮。在此你該知道一個重要觀念:如果能改變念頭,就能戒掉癮頭。   第十章:關於未來   我只希望,無論將來得仰賴哪一種應用程式或機器人等附屬物,人類才活得下去,我們仍不忘往內觀照自己,並對身心的種種想法與感受有所自覺。   未來的走向令人感到不安之處在於,人們很可能會從一個歡愉之處漂流到下一個,好比從體驗水底性行為到讀懂樹木心思,這種種欲求只會讓人想得到更多,而世上永遠沒有足夠的玩具滿足

無窮盡的欲望。   第十一章:關於解決人生難題的簡單正念練習   針對前十章各別提到的人生難題,僧侶與我會提供相應的正念練習。就像靠重訓用槓鈴幫助你強化身體肌肉,這些正念練習也會強化你的心智肌肉,使你變得更專注、不易分心、富有彈性、充滿覺知、不易上癮、更高效、更健康,還有最重要的,會更加慈悲。   第十二章:原諒   我們都能做到寬恕,可問題是這世界有那麼多事等著我們去做,有這麼多人要贏過,往往很難顧及寬恕這點。   唯有寬恕自己,才能寬恕他人。與其總是為了人生的種種不滿找個人來怪罪,我們也許可以透過將「不像我們」的人們視為「如同我們」的人,而最終與所有人產生連結並和解。   第

三章 關於情緒美國女性社會運動家史坦能曾寫道:「真相能讓你自由,但此之前你會先被惹毛。」【比起身體的痛,情緒更讓人受苦】如果人不會為情緒所苦,我們永遠也不需要看心理師或吃藥。有時較之身體的疼痛,情緒更讓人受苦,也因此人們花費許多清醒時間,試圖埋葬或逃離各種情緒。情緒自內在起兵,劫持了大腦,直到情緒自己決定離開。人類可以打造超厲害望遠鏡,看到三千四百五十六億七千八百八十萬三千九百四十光年(我不是這方面專家,所以數字可能有誤)之外的一顆星星,但對於愛上小我們二十歲、腦袋卻只有果蠅大的小鮮肉,我們有什麼克制力嗎?不,我們沒有。對許多人來說,想不出如何才能感到快樂的這個事實,就代表自身的失敗。如果你不

相信我說的,就去任何書店心理勵志書區看看。將所有關於如何快樂的書籍排列起來,足以繞赤道五十七圈。你甚至必須在自己生日感到快樂,明明對老了一歲的我來說,那是月曆上最悲慘的一個日子。還有新年(快樂?),有啥好高興的呢?為我們所有人都更快地呼嘯迎上滅絕而慶祝嗎?讓我深深感到不快樂的,是其他人好像都想明白了,不像我仍如此困惑。這種無助感營造出令人心生不滿的背景噪音,還有一抹嫉妒。【情緒為何難以言說】情緒與人類相伴的時間已經有一億年了,然而,若你從演化時程表來看來,人類使用語言的時間,可能只有短短十分鐘左右。我對於一些瘋狂人類學家以二十四小時為基準,創造出讓人類對於自己存在地球到底多久的概念時間表,總是

深感興趣。時間表通常如斯展開:「如果宇宙大爆炸發生在午夜十二點,那麼恐龍大約在早上十一點四十分時出現在地球上。十一點四十一分時,牠們就離開了。十一點五十六分,類人猿出現。十一點五十八分,人類進場,然後接下來幾分鐘,隨著不同時代流行風格來來去去(水牛皮、遮羞布、扇子、尖角摺疊帽、男人帶假髮、迷你車、瑪莎百貨的內褲),充分打了好幾場時尚戰爭。接著,在午夜一奈米秒之前,川普當上美國總統,正如我們所知,這差不多就完結了人類的命運。而現在,人類正等著黑洞把大家吸回去砍掉重練⋯⋯但這次可不能再搞砸了。」

運用人工智慧早期探測住院病人壓力性損傷微進展

為了解決拍攝同意書英文的問題,作者吳淑偵 這樣論述:

壓力性損傷癒合時間緩慢特徵變化不明顯,影像拍攝缺乏固定的空間設備、環境光源、格式以及受限於人體是超立體曲面的非鋼硬狀態與疾病治療需要病人身上有多種裝置,使壓力性損傷非常困難拍照,且醫護人員評估能力差異很大不易評估進展變化,容易錯失早期治療的時機,增加感染風險影響病人安全。故本研究目的旨在運用人工智慧技術建立早期探測住院病人壓力性損傷微進展模型。本研究屬於觀察型世代研究設計,收案時間自2020年8月26日至2021年5月13日止,以台灣北部某醫學中心5個成人住院病房為研究場所,收案對象為年齡大於等於20歲皮膚有壓力性損傷的住院病人,以立意取樣方式由研究者護理工作下班後訪視收案對象,說明研究目的

徵求個案或家屬同意簽署同意書。利用研究者設計的標準尺控制壓力性損傷影像收集的內容、角度與距離,以智慧型手機(iPhone7 Plus)外接補光燈(MAGIPEA Self-Ring)為工具,每日收集壓力性損傷影像,並將24小時、48小時及72小時前(Baseline image)、後(Target image)的影像配對。由人類專家分別在不同電腦前面獨立觀看影像配對標記壓力性損傷微進展變化(Better, Worse, Same) 標記結果採多數決,若無多數票則將該組影像配對交由1位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標記,標記結果即Gold standard;將影像配對與標記結果放入Siamese networ

k建立AI模型。收案人數共68人,壓力性損傷部位處數共90處,連續觀察2~84天,個案年齡平均76.49歲(SD 12.89)、住院天數平均19.69天(SD 17.86)、男性與女性人數各佔一半(n 34, 50%),壓傷影像共收集974張,其中以Sarcum最多599張,影像配對總數24小時853組、48小時769組、72小時696組,人類專家評估者間一致性Fleiss’s kappa 24小時0.53 (week agreement)、48小時0.66 (moderate agreement)、72小時0.74 (substantial agreement);Siamese networ

k實驗結果正確率為0.75(24小時)~0.95(72小時),AUC 0.81 (24小時) ~0.98 (72小時),具有優良~極佳的壓力性損傷微進展變化的鑑別力。本研究證實人類專家與AI對於24hr壓傷變化都很難分辨, 72小時人類專家可以可看出壓傷變化,且AI 72hr 正確率高於專家水準。

夜燈的魔法Ⅱ

為了解決拍攝同意書英文的問題,作者安妮‧希瓦蒂喬伊絲‧鄧巴凱特‧派提凱倫‧華萊士 這樣論述:

我們都是聽故事長大的。 聽故事書長大的孩子,從小喜歡閱讀。 睡前點亮一盞魔法燈,為孩子開啟智慧與分享愛。   《夜燈的魔法I》大受好評,所以才有了《夜燈的魔法II》。   書中有20則故事,討論的主題包括害羞、孤立與寂寞等,希望能夠同時加強孩子的自信、愛、分享、勇氣和耐心等觀念,鼓勵孩子探索生命路途中可能遭遇到的特定情境。   童年的各種經驗對孩童的成長至關重要。充滿愛、安全感與鼓勵的快樂童年,就跟感官與想像所接受的刺激一樣,培養孩子的自尊與自信,發展出正向樂觀的生命態度。   每一個故事都用同樣的方式展開──讓孩子閉上眼睛,提起魔法燈,想像自己走在神奇小徑上〈進入夢的國度〉,魔法

燈會為他們照亮路途。 名人推薦   譯者、英文教育工作者/張琇雲感性推薦:   這是一本值得傳家的珍藏。   沒有讀《夜燈的魔法》以前,以為童話只有故事精彩,沒想過文字能優美如旋律;   沒有讀《夜燈的魔法》以前,要安撫小孩一本故事書可能要讀個兩、三遍,沒想過魔法燈熄滅後他能帶自己入睡;   沒有讀《夜燈的魔法》以前,不敢和小孩討論更深入的故事內容,沒想過有一天自己能暢所欲言地引伸。   身為譯者與教育者,深深覺得翻開《夜燈的魔法》,就如同挖開寶藏。   作家、兒童文學工作者/黃筱茵理性推薦:   身為媽媽的我,向來非常珍視陪著孩子們睡覺前的相聚時光。從孩子還很小的時候開始,我就會唱歌或

念故事給他們聽。   身為媽媽的我,非常同意書裡推廣的一種觀念,就是鼓勵孩子們沉浸在想像的天地中盡情悠遊。   這種超越現實情境的想像練習,能帶著孩子破除日常生活的諸多限制與束縛。   生命旅途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充滿了難以預料的難關與挑戰。   能收能放,自在出入於各種情境之間,才能釋放壓力,好好照料起伏的情感與思緒,快樂翱翔。   作者簡介 安妮‧希瓦蒂(Anne Civardi)   於出版業服務多年,著作、編輯的童書多達四十餘本,小說類與非小說類皆有。   喬伊絲‧鄧巴(Joyce Dunbar)   為暢銷童書作家,所著作童書多達六十餘冊,已拍攝為電視卡通的《老鼠與

鼴鼠》(The Mouse and Mole)系列故事即為其作品。   凱特‧派提(Kate Petty)   寫作童書資歷達二十餘年,其著作曾入圍童書獎(The Children's Book Award)。   凱倫‧華萊士(Karen Wallace)   為加拿大出生的童書作家,旅居英國,著作等身,屢獲各項童書獎像,包括泰晤士報教育副刊(Times Educational Supplement)青少年組獎、美國家長選擇推薦(Parent's Choice Award)金獎等。   導讀人簡介   大衛.方塔納(David G. J. Fontana Ph

.D.)     英國知名的心理學家、心靈學者、大學教授,於2010年辭世。    譯者簡介 張琇雲、建功高中「英文譯點通」課程學生     教師十餘載,譯作三十本。前者負傳道授業解惑之重任,後者有傳知正典信實之期許,筆耕半生,臨深履薄。適值指導學生翻譯《夜燈的魔法II》一書,有幸結合兩個角色,更種下翻譯的種子,期望在可遇的餘生見證其發揚。 譯序 前言 關於這本書 給父母的話 父母需要具備的知識──大衛.方塔納 兒童的發展 想像力的重要 找到平靜 建立自信 故事的影響力 念故事給孩子聽 專心的技巧 肯定句 準備開始囉 20則靜心的故事 樂於助人的狐狸(善

待他人) 捉星星的人(讓他人享受光榮) 返回企鵝島(幫助別人) 綿羊的拿手好歌(看重自己的天賦才能) 影子小孩(負責) 鱷魚的好朋友(別干預他人事務) 討人喜歡的怪物(試著別評斷他人) 紅色喇叭花(勤學好問) 彩虹貓(享受每一刻) 丁奶奶的新家(接受改變) 小精靈的故事(既往不咎) 奇幻草原(滿意原來的自己) 冬眠(別庸人自擾) 與月光仙子共舞(信任自己) 猴王(別讓他人失望) 帶來歡笑的泡泡(每日開懷大笑) 泥人(以生為自己為榮) 一件值得微笑的事(正向思考) 好多的五寶果(接受自己的錯誤) 好奇的袋鼠(耐住性子) 視覺化思考的技巧 視覺化的力量 幫助孩子做視覺化思考 三個視覺化的小練習

附錄 價值觀與問題索引 致謝   指導序   關於這本書   有這本書真是太好了,真心推薦給願意念書給孩子聽的每一位父母。   因為我不是創意十足的母親,無法像有些媽媽能隨機應變、天馬行空的編故事,才會讓傑克與魔豆、小紅帽、或者青蛙王子,成為長久以來陪伴小孩睡眠的咒語。但我對許多場景與畫面始終無法自圓其說:我們可以像傑克一樣傻地拿一條牛換取不知會不會長大的魔豆,而不顧母親的死活嗎?我們可以像傑克受邀去巨人的城堡吃香喝辣,然後偷人家的琴、偷人家的金雞、還把人家害死嗎?我們可以讓小孩聽著獵人拿斧頭血淋淋地把野狼的肚子剖開,為了救出已經被吃掉的小紅帽嗎?我們可以縱容一隻對公主略施恩惠的青

蛙在家裡無限度的撒野嗎?   如果你跟我一樣對那些耳熟能詳的童話心存許多疑惑,請一定要緊緊地抱住這本月光。這本書教我們如何點亮孩子的魔法燈,照亮他光怪陸離的魔法小徑,去探索神祕的、新鮮的、活潑的、精彩的童話世界,而且是正向的、具有教育意義的、能建構小孩各種重要的人格特質的故事,包括信念、勇敢、耐心、寬恕、欣賞、仁慈、付出、分享……重要的是一點斧鑿的痕跡都沒有,不會因為要寓教於樂,使故事變得枯燥。   沒有讀《夜燈的魔法》以前,以為童話故事只有精彩,沒想過文字能優美如旋律;沒有讀《夜燈的魔法》以前,要安撫小孩一本故事書可能要讀個兩、三遍,沒想過魔法燈熄滅後他能帶自己入睡;沒有讀《夜燈的魔法》

以前,不敢和小孩討論更深的故事內容,沒想過有天能暢所欲言地引伸。身為譯者與教育者,深深覺得翻開《夜燈的魔法》,就如同挖開寶藏,是一本值得傳家的珍藏。   關於這項產學合作計畫   二○一六年,在一中心創辦人蔣聖光先生爽快的允諾贊助,以及建功高中校方的大力支持下,我多年前一次狂妄的發想,終於醞釀成一項產學合作計畫,最後顯化為「英文譯典通」這門課程,以及《夜燈的魔法II》這本親子共讀書。   選修這門課的學生不僅在課堂上,初步認識了翻譯理論與技巧,親身參與了翻譯實務,此外也有機會將學習視角拓展至業界,瞭解一本翻譯書誕生的始末。為落實此次產學合作,一中心特派了翻譯組長蔡孟璇、版權組長蔣欣,以及

原創組長黃詩欣蒞校指導。在她們三位生動有趣的說明中,學生得以一窺專職譯者的生活,知悉洽談書籍版權的過程,並瞭解書籍從編輯到出版的流程。《夜燈的魔法II》是國內出版社與高中師生攜手合作的首例,也是此次產學計畫成功的證明。希望這次歷程能在學生心中發芽,這份榮耀能在他們記憶永存。擔任指導老師的我,即便修改他們的稿子比自己翻譯累上數倍,看到學生的成長,都覺得值得了。   這二十位學生何其有幸,能在高中階段參與這項計畫;我亦何其有幸,能擔任這項計畫的催生者與執行者。祈願出版界能有更多「一中心」,嘉惠眾多莘莘學子。   樂於助人的狐狸閉上眼睛,想想在我們生病、受傷或失落時,幫助我們的每一位好心人。有

機會的話,你一定也會幫助別人的,對吧?幫助別人是什麼樣的感覺呢?我們看看你能不能找到答案吧!提起你的魔法燈籠,沿著魔法小徑往前走。今晚這條小徑會帶你去哪裡?你正在漫步下山,往樹林間的小空地走去。太陽公公才剛起床,周圍草地上的點點露珠仍閃爍著亮光。你聽見遠處的溪流沿著谷底,湍急地流呀流,發出嘩啦嘩啦的流水聲。你踏著沉重的腳步下山,往林間空地走時,隱約聽見樹林裡傳來模糊的聲音。山底下有什麼啊?你心裡想著,同時加快了腳步。等等!有人在你身後氣喘吁吁地下山。你聽見一個相當沙啞的聲音問道:「醫院是往這邊走嗎?」你轉過身,看見奇怪的景象,居然是一隻狐狸揹著一隻小金毛兔!剛才問你問題的,正是這隻狐狸。你問狐

狸,聲音中難掩訝異:「你平常不是會追兔子,還會把兔子吃掉嗎?」狐狸說:「沒錯,但我不吃這隻金毛兔,因為有次我家小狐狸四處溜達,結果離家太遠回不來,是金毛兔收留了他,讓他不至於挨餓受凍。現在她的腳掌扎了一根很大的刺,我要帶她去找醫生。」原來是這樣啊……整件事聽起來好奇怪,但你想幫狐狸和兔子這個忙,於是告訴他們你聽見山下林間空地傳來的說話聲。「喔!那裡一定就是醫院!」狐狸說完就一溜煙跑走了,你緊跟在後。到了醫院,你看到了不可思議的景象!只見幾隻動物有的躺在綁在兩棵樹中間、用樹葉做成的吊床上,還有幾的則是在鬆軟的草地上休息。有隻貓的腳掌用夾板固定著,旁邊有隻鴿子翅膀上綁著三角繃帶。乍看之下,這間醫院

亂七八糟的,但不久你就看見一隻貓頭鷹坐在原木桌前,一個接一個叫著病人的名字,請病人過來簽名。忽然中空的樹幹裡傳來一陣騷動,你轉頭一看,原來是老鼠一家人用一塊大石頭在搗紅莓、花瓣和草藥。你看著另一隻老鼠把已經磨好的粉末,小心翼翼地倒入半顆蛋殼裡,再加幾滴水,攪拌成均勻的藥水。此時貓頭鷹朝你喊道:「請到候診室坐,公雞醫生很快就來了。」你在一隻狗旁邊坐下。他用低沉沙啞的聲音,小聲地對你說他沒聲音了。在你的另一側,是一隻好像跳不起來的綠色小青蛙。就在這時,一隻老鷹從天上滑翔而下。你猜猜他背上揹著什麼?是一隻毛茸茸的棕色蝙蝠。

國小運動校隊組織發展之研究-以新北市修德國小桌球隊為例

為了解決拍攝同意書英文的問題,作者張琬婷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如何將組織與管理運用在學校運動代表隊上,以新北市修德國小桌球隊為例,探討他們是如何在如今少子化,班級數遞減,招生困難的情況下卻依然能夠做到學生綿綿不斷,創立33年來至今從不間斷,保持年年有選手出賽,並且能持續壯大規模的原因。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中的訪談法、觀察法與資料蒐集法,相互佐證,了解修德國小桌球代表隊的經營策略,期能作為基層學校運動代表隊的經營參考。結論:球隊管理制度明確,教練、學校行政團隊和家長後援會三方各司其職、有效分工合作,是球隊經營的必要條件,修德國小成功永續發展的因素是:1.學校行政團隊的重視與支持:學校除了在場地、設備、經費、課務與球隊招生中強力支持外,也協助推廣桌

球運動,亦將桌球隊視為校務發展特色之一。2.制度明確的後援會:以在隊學生家長為主體,透過定期會議向家長說明球隊經營概況及需求,在不干預訓練及比賽的前提下支援球隊。3.體系健全的教練團:由總教練分配各教練的訓練組別與訓練內容,每位教練就是按表操課,時常開會溝通討論,讓不足的細節可以獲得其他教練協助與加強,不斷補強〝團隊〞這個概念。4.落實對外尋求贊助的管道:是總教練重要任務之一,除了總教練外,教練團各成員、學校行政團隊、後援會家長們也都能利用自己的經歷與人脈關係,協助爭取社會企業公司或個人贊助與捐贈。5.招生宣傳多元:透過發送紙本招生簡章、拍攝宣傳影片、地方新聞採訪、臉書粉絲團、新生免費體驗、推

動校園桌球運動、學校老師推薦、學校行政團隊、三重區公所等方式,讓更多人知道修德桌球隊。6.嚴格要求品行:將品格與紀律擺第一,讓球隊風評獲得讚賞因而吸引更多人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