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盆地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撒哈拉盆地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雅各‧菲爾德寫的 歷史在這裡發生過:五十個決定人類發展的歷史場域 和(美) 史蒂文·L·庫恩(美) 羅伯特·G·埃爾斯頓的 小工具大思考:全球細石器化的研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周 和上海古籍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球科學系 李通藝、葉孟宛所指導 楊雅淇的 喀麥隆喬立雷-班約剪切帶之板塊演化史 (2013),提出撒哈拉盆地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鋯石鈾-鉛定年、喬立雷-班約剪切帶、板塊演化、泛非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球科學系 李通藝、葉孟宛所指導 吳詩敏的 非洲中部剪切帶岩石學分析與構造史之研究 (2011),提出因為有 非洲中部剪切帶、泛非洲、顯微構造、應變分析、岩石學、Rf/φ分析法、應變橢球、福林氏圖的重點而找出了 撒哈拉盆地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撒哈拉盆地,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歷史在這裡發生過:五十個決定人類發展的歷史場域

為了解決撒哈拉盆地的問題,作者雅各‧菲爾德 這樣論述:

  縱貫古往今來,橫亙八荒九垓, 翻開書頁,歷史就躍然紙上。   被稱為「人類的搖籃」的坦尚尼亞奧杜韋峽谷,孕育新石器革命的肥沃月彎,冰島辛格韋利爾國家公園的法律石,位處宗教聖地耶路撒冷的聖殿山,象徵古希臘文明中心的雅典衛城,見證納粹大屠殺最殘酷一頁的安妮之家,誕生全球資訊網的歐洲核子研究委員會……   你踏上的這塊土地,曾是改變人類歷史的關鍵現場。   五十個地點的巡禮,以嶄新的觀點講述我們地球的重大事件,從史前到二十一世紀。      作者順著時間軸,從史前到二十一世紀,收錄五十個偉大的歷史座標直擊在此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對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社會等層面的影響,探究人類文明各項跨時代的

發展,以及對人類和文明帶來的不凡意義。   書中結合地理、地景與歷史故事,更加入相關人物、主題的介紹,並包含豐富的地圖、圖表、照片和插畫,引領我們巡禮世界史的演進歷程。   綜觀人類歷史,有若干地方曾經是劃時代事件的遺址,叛變和密謀的焦點,或是悲劇的紀念地。也有其他地方沒那麼著名,卻是長期歷史趨勢發展的所在地,擴及於科學、經濟、宗教和社會的發展變遷。《歷史在這裡發生過》涵括了所有這些類型的遺址,以新的觀點敘述從人類歷史的黎明到二十一世紀的故事。   始自非洲坦尚尼亞的奧杜韋峽谷,人類在那裡開始使用工具,也開始四處遷徙,在各大洲都有他們的足跡。接著來到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例如肥沃月彎、尼羅河谷地

、黃河流域。   第三章來到古代後期的耶路撒冷的聖殿山,它是三大宗教的聖地,以及雅典的衛城,古代希臘輝煌時代的紀念地。   第四、五章來到中世紀,廷巴克圖大學,伊斯蘭世界的學術中心,絲路的據點;墨西哥的特諾提奇特蘭,阿茲特克帝國的首都;黑海海峽,世界海路戰略要地。   第六章來到近代早期,例如葡萄牙里斯本的貝倫區,看到歐洲各民族如何在數百年間建立其帝國;迦納的海岸角城堡,它是大西洋販奴的交易地。   第七章會來到近代革命性事件的發生地,包括蘇格蘭的新拉納克,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委內瑞拉,西蒙‧波利瓦和他的同盟發起拉丁美洲的獨立。   最後,第八章談到現代世界的重要歷史場域,從好萊塢到韓國的停戰線

。   【好評推薦】 黃春木(教育部師鐸獎得主、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歷史科教師) 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宋彥陞(「時空偵探的歷史行腳」版主、文史策展人) 陸奧(「陸奧紀行物語」網誌、「故事:給所有人的歷史」專欄作家) 寒波(演化人類學「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版主) 何昱泓(「每日一冷」主編) 作者簡介雅各‧菲爾德Jacob F. Field歷史學家、作家,著有One Bloody Thing After Another: The World''s Gruesome History、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The Speeches

That Inspired History、D–Day in Numbers and The History of Europe in Bite–sized Chunks。 他在牛津大學攻讀本科學位,爾後移居新堡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攻讀博士學位,並在新堡完成主題為倫敦大火(Great Fire of London)的碩士論文,旋即以學術專著形式出版。雅各曾經住過紐西蘭,在梅西大學(Massey University)和懷卡托大學(University of Waikato)教授歷史。目前在劍橋大學擔任研究員,研究倫敦的經濟史。譯者簡介葉咨佑政治大學英語系、企管系雙

主修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翻譯書籍有《搶救失業大作戰》、《親愛的力克,謝謝你來當我們的孩子》、《失控的歐元》等。編寫書籍有《如何捷進英語詞彙:人物篇》。   【目錄】 第一章 史前史 奧杜韋峽谷|蒙哥湖   第二章 早期古代世界 肥沃月彎|尼羅河|黃河盆地|諾魯   第三章 晚期古代世界 聖殿山|波斯城阿帕達納宮|雅典衛城|孔子世家|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亞歷山卓圖書館|羅馬萬神殿   第四章 早期中古世界 土耳其海峽|錫安聖母教堂|希拉山洞|辛格韋利爾|大辛巴威|廷巴克圖大學   第五章 晚期中古世界 撒馬爾罕|嚴島神社|特諾奇提特蘭|布爾澤寓所|景福宮|庫斯科|科索沃波爾耶

  第六章 近代 阿爾罕布拉宮|貝倫教區|海岸角城堡|格林威治|凡爾賽宮的鏡廳|亞伯拉罕平原   第七章 革命時代 鱷魚林|威廉大街|新拉納克紡織廠|安哥斯度拉|黑山|凱勒梅堡監獄|紅場及克里姆林宮|南極   第八章 現代世界 好萊塢|阿姆利則|格利維採無線電塔|安妮之家|華盛頓山賓館|馬拉卡納體育場|南北韓非軍事區|拜科努爾太空發射場|沙佩維爾警察局|歐洲核子研究委員會   *奧杜韋峽谷* 大約兩百萬年以前,最早的人類出現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他們被歸類為巧人(Homo habilis,意指「手巧之人」)。數千年後,他們進化成為現代智人(Homo sapiens,意指「明智之人」),在世界各

地聚居。我們能夠對人類遠祖有所認識,是因為坦尚尼亞奧杜韋峽谷的一系列發現。 奧杜韋峽谷位處塞倫蓋提大草原(Serengeti Plain)東隅,是一座長約四十八公里(三十英里)的陡峭溝壑。奧杜韋這個名稱源自奧杜拜(Oldupai),在當地馬賽(Maasai)人的語言裡意指「野生瓊麻之地」(一種該地區常見的尖狀植物)。此區在史前時代緊鄰一座湖泊,可見這裡是動物和早期人類的重要聚集地。附近火山的火山灰降,使得動物和早期人類的遺存情形良好。 一九一一年,科學家威廉.卡特溫寇(Wilhelm Kattwinkel,1866–1935)在當時德屬東非轄下的峽谷裡發現了化石沉積物(其中包括現已滅絕的三趾馬

〔Hipparion〕牙齒)。卡特溫寇將其發現發表於柏林後,當局正式派出一組以地質暨古生物學家漢斯.瑞克(Hans Reck,1886 – 1937)為首的研究探險隊。當時演化論已相當成熟,人們普遍接受人類是從靈長目動物發展而來。化石紀錄證實演化論並不完整,演化如何且從何處發生,各方的理解存在龐大分歧。當時所知最早出土的人科動物化石,是發現於亞洲的直立人(Homo erectus,意指「直立之人」)標本。直立人的直立行走能力,讓其得以空出雙手製作工具並控制環境。直立人可能演化自靈長目下的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瑞克的探險隊找到了數以百計的動物化石以及智人的完整骨骼,他宣稱

已逾五十萬年。這個時間點頗受質疑,倒是提高了人們前進峽谷的興趣,有更多探險隊打算前往該地(日後證實當時的懷疑是正中目標,因為之後的碳定年顯示骨骼年齡只有一萬七千年)。奧杜韋峽谷進一步的發掘動作,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延緩,一直到一九三一年該地區歸入大英帝國轄下才又展開。

喀麥隆喬立雷-班約剪切帶之板塊演化史

為了解決撒哈拉盆地的問題,作者楊雅淇 這樣論述:

位於喀麥隆境內的班約-喬立雷剪切帶 (Tcholliré-Banyo Shear Zone, TBSZ)是一個東北-西南走向的剪切帶,在喀麥隆屬於非洲中部剪切帶 (Central African Shear Zone, CASZ) 的分支。位處非洲三大地塊:西非古陸塊 (West African Craton)、剛果古陸塊 (Congo Craton)、與東撒拉古陸塊 (Eastern Sahara Block) 之交界處,其構造演化史可以完整記錄此區域相關板塊聚合與分離等板塊演化史。根據本研究於喀麥隆所採集之兩個片麻岩 (10CC02C、10CC05)、兩個糜稜岩(10CC03A、10CC

03C) 與花崗岩 (10CC04) 之鋯石鈾-鉛定年結果顯示:主要年代集中於 1.8 ~ 2.1 Ga 與 696 ~ 514 Ma之間。而其鈾釷比值數據顯示:片麻岩 (10CC02C、10CC05)、糜稜岩 (10CC03A、10CC03C) 之核心鋯石 (1.85 ~ 2.14 Ga) 為火成鋯石 (Th/ U=0.12 ~ 1.23 > 0.1),但其外圍環帶 (696 ~ 514 Ma) 則為變質鋯石 (Th/ U=0.0013 ~ 0.0098 < 0.01),且其協和線之下交點約位於六億年前處。雖然花崗岩 (10CC04) 之鋯石鈾-鉛定年結果亦顯示相同之年代區間,但只有非常少的

鋯石顯示較老的核心年代,大多數的鋯石顯示核心與周圍環帶記錄了相同之年代區間 (658 ~ 501 Ma)。除此之外,其鈾釷比值皆大於0.1 (Th/ U = 0.12 ~ 1.17) 顯示此花崗岩成岩於618 Ma ,而其較老之核心為繼承鋯石。為釐清不同火成事件之板塊架構與其岩漿來源,本研究亦進行了全岩主要及微量元素分析與鋯石鉿同位素分析。除花崗岩之外,其他岩石樣本之微量元素皆遠低於正常火成岩之含量,這指出班約-喬立雷剪切帶內之片麻岩 (10CC02C、10CC05)、糜稜岩 (10CC03A、10CC03C) 之原岩為沈積岩。其沈積物質可能源自於伴隨古元古宙時期之埃伯尼造山運動 (Eburn

ean orogeny) 所形成之火成岩。雖其確切沈積事件之時間還無法確定,但可能與中元古宙時期形成的雅溫得統 (Yaoundé series) 及隆盆地 (Lom basins) 之年代相當。花崗岩樣本之鋯石鉿同位素 (εHf (T) values: -18.5 ~-11.2; +1.0 ~ +10.5) 顯示其岩漿包含地殼與地幔來源之混合訊號,因此可推測此伴隨東撒哈拉古陸塊 (Eastern Sahara Block)、西非古陸塊 (West African Craton) 與剛果古陸塊 (Congo Craton) 碰撞之泛非洲造山運動所形成之火成事件處於一弧陸碰撞之環境,且同時伴隨著角

閃岩相之區域/接觸變質作用。根據岩石學之分析顯示此區域之變質沈積岩在泛非洲造山運動之後主要經歷了從角閃岩相變成綠片岩相之褪變質作用。鉀長石 (10CC02C) 之氬-氬定年結果顯示此區域之鉀長石由589 ~ 519 Ma持續受到班約-喬立雷剪切帶變形作用之影響。關鍵字: 鋯石鈾-鉛定年、喬立雷-班約剪切帶、板塊演化、泛非洲

小工具大思考:全球細石器化的研究

為了解決撒哈拉盆地的問題,作者(美) 史蒂文·L·庫恩(美) 羅伯特·G·埃爾斯頓 這樣論述:

本書詳細討論了細石葉工藝以及相關技術的起源、製作技術和人類對環境的適應等諸多重要的問題。運用石器分析理論與方法以及世界各地的材料集中討論一種石器技術——這種石器技術恰恰是中國舊石器時代晚期到中石器時代最典型的技術,其研究思路與觀點對於中國細石器考古學來說非常具有啟發性,是一個經典的石器技術研究範例。 羅伯特·G·埃爾斯頓(Robert G. Elston),美國內華達大學(雷諾校區)人類學系兼職教授,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會員。1973年畢業于威斯康辛州立大學,獲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史前考古和狩獵採集者研究,主要關注北美大盆地(Big Basin)和中國北方、蒙古等

乾旱地區的史前文化適應。著有《大盆地採石場托薩維的考古調查》(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at Tosawihi: A Great Basin Quarry)等。 史蒂文·L·庫恩 (Steven L. Kuhn),亞利桑那大學人類學系弗雷德·A ·裡克傑出人類教授,地中海環境與考古研究中心主任(CMATE)。1990年畢業於新墨西哥大學,獲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舊石器考古學與人類演化、石器技術與石器分析方法論、狩獵採集者生態學等。著有《莫斯特石器技術:一個生態學的視角》(Mousterian Lithic Technology: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等。 陳勝前,中國人民大學考古文博系教授、博 士生導師。2004年博士畢業于美國南方衛理公會大學人類學系。主要研究史前考古學、石器分析、考古學理論等。著有《史前的現代化》、《思考考古學》、《學習考古》、《人之追問》等,譯有《追尋人類的過去:解釋考古材料》、《考古學:關鍵概念》等。 導言:小工具大思考的全球視角 史蒂文·L·庫恩 羅伯特·G·埃爾斯頓 1. 千里的鵝毛:撒哈拉以南非洲早期細石器工業的起源 斯坦麗·H·阿姆布魯斯 2.琢背細小石葉是舶來品 安吉拉·E·卡洛斯 3.走向細石器:從利凡特地區看細石器技術的起源 邁克 P. 尼勒 4

.為什麼是細石器?利凡特地區的細石器化 安娜·貝爾福-科恩 尼基爾·格林-莫里斯 5.選擇小工具:有關西歐舊石器時代晚期至中石器時代細石器的思考 勞倫斯·G·施特勞斯 6.細石器化的開拓者:南歐“原奧瑞納工業” 史蒂夫 L. 庫恩 7.便宜、規範、可靠:日本晚更新世細石器技術設計差異的意義 彼得·佈雷德 8.北亞的細石器技術:舊石器時代晚期與早全新世的風險最小化策略 羅伯特·G·埃爾斯頓 P·傑夫·班廷漢姆 9.“細石葉適應”與晚更新世晚段西伯利亞的重新殖民 泰德·戈貝爾 10.細石葉與遷徙:移民美洲的族群與經濟模型 大衛·R·耶斯納 喬治·皮爾森 11.全新世澳大利亞琢背石器激

增的方式與背景 皮特·西斯科克 12.小工具的大思考 羅賓·托倫斯 譯名對照表 譯後記

非洲中部剪切帶岩石學分析與構造史之研究

為了解決撒哈拉盆地的問題,作者吳詩敏 這樣論述:

非洲中部剪切帶 (Central African Shear Zone,CASZ) 為一東北-西南走向從喀麥隆至查德向東北延伸至蘇丹之剪切帶,於喀麥隆地區分為北偏東70 度之中喀麥隆剪切帶 (Central Cameroon Shear Zone,CCSZ) 與北偏東50 度之 Tcholliré-Banyo 剪切帶(Tcholliré-Banyo Shear Zone,TBSZ),且在大陸漂移前延伸至巴西東北部。而板塊構造背景可追溯至泛非洲時期,剛果地塊、西非地塊及東撒哈拉地塊之拼合。部分學者提出CASZ 有同構造之花岡岩侵入,並以鈾-鉛鋯石定年640 至557 Ma 之結果為花崗岩與剪切

帶形成之時間;另一部分研究則以沿CASZ 有裂谷盆地分布與其打開的時間為大西洋張裂之時,進而探討130 Ma 至84Ma 之板塊構造演化,認為CASZ 之形成與大西洋張裂相關,而同剪切花崗岩中常含有高溫變質岩,因此本研究於TBSZ 系統以顯微岩石學之分析來了解其礦物相,並以指標礦物推測其變質事件發生之溫度條件;並根據野外觀察、顯微構造及應變分析釐清整個構造演化歷史及應力分布情況,歸納此地區的變形史可分為至少三期:早期的為Dn-1,形成一東北-西南走向,低角度向東南傾之偃臥褶皺,葉理Sn-1 組成礦物為角閃石+黑雲母+石榴子石+鈉長石,此礦物相為角閃岩相之變質條件,而Dn-1 應為泛非洲時期東撒

哈拉地塊由北向南碰撞變形造成之逆衝nappe;Dn 形成東北-西南走向,近垂直傾向西北走向平行剪切帶之直立褶皺,顯微影像與電子影像分析顯示Sn 葉理礦物相為黑雲母+綠泥石+鉀長石+榍石,此礦物成分指出溫壓條件為綠色片岩相,而此變形期為CASZ 左移剪切的時期,由重建應變橢球顯示主應力方向在北北西-南南東至西北-東南向,應變模式為左移伸張;Dn+1 為脆性變形事件,發生於接近地表的低溫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