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用理論 例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效用理論 例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RichardH.Thaler寫的 如何活用行為經濟學+贏家的詛咒 和大竹文雄的 如何活用行為經濟學:解讀人性,運用推力,引導人們做出更好的行為,設計出更有效的政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經濟新潮社 和經濟新潮社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事業經營學系 林良陽所指導 董文義的 從類比黑膠唱片重新復甦現象,反思數位創新的發展-以創新的用途理論觀點 (2019),提出效用理論 例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類比科技、黑膠唱片、創新的用途理論、消費者行為、(Q-V-B) 模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財政學系 林忠正所指導 陳育祥的 序數邊際效用模型分析均一所得稅造成商品數量減少的原因 (2017),提出因為有 序數邊際效用分析、所得稅的重點而找出了 效用理論 例子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效用理論 例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如何活用行為經濟學+贏家的詛咒

為了解決效用理論 例子的問題,作者RichardH.Thaler 這樣論述:

《如何活用行為經濟學:解讀人性,運用推力,引導人們做出更好的行為,設計出更有效的政策》 日本亞馬遜網站經濟類書第1名! 解決個人的煩惱,設計出更好的公共政策,鑰匙就在這裡!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獎理論——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確實是很有趣而實用的一門知識,因為它正視了我們不理性的一面! 本書教我們如何使用「推力」(nudge),來確保人們既有選擇的自由,還能做出更好的決定,或引導出更好的行為   經濟學的傳統假設是,人們都是「經濟人」(homo economicus)——他們是自利的,擁有很強的計算能力,能運用所有已知的資訊

,合乎邏輯地做出決定。 然而從1980年代開始,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指出,人類其實有各式各樣的偏誤(bias),因此人的行為並不總是合乎邏輯,經濟人的假設是有破綻的。而這些反常的、不合邏輯的行為,反映出人類的心理傾向,就成為行為經濟學的探討主題。 例如,大家都認為應該要儲蓄,為老後的生活做好準備,但實際上通常做不到;期限內必須完成的家庭作業、或是工作,常常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始做;又例如,訂下了減重的計畫,但是往往堅持不下去,很快破功……這些都是典型的行為經濟學的特性,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這本書將介紹最重要的行為經濟學的觀念: 1. 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包括確定性效應、損失趨避

、框架效應等 2. 現在偏誤(present bias):人們習於拖延該做的事 3. 社會偏好(social preferences):人們會受到他人的效用或行為的影響 4. 捷思法(heuristic):面對不熟悉的問題,人們往往會根據個人的經驗法則,用直覺推論方式去做出決策。 由於人的這種心理、行為的特性,行為經濟學不使用金錢的誘因或懲罰的手段,而是透過「推力」的設計(例如運用承諾機制、社會規範、同儕效應、人的規避損失的心理、利用基本設定值、強調互惠性等等),可以引導人們做出更好的行為,特別是在個人工作及生活上、健康醫療、公共政策等領域,本書會介紹一些應用的實例,可以反思,如何將這些想法運

用在自己切身的問題上,更有利於自身的發展與決定,也能在政策推展上更有效果。 《贏家的詛咒:不理性的行為,如何影響決策?》   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塞勒(Richard H. Thaler) 所寫的「行為經濟學」最佳入門書—— 一章一個概念,帶您一覽行為經濟學的重要成果! 書中還包括:他與康納曼(Daniel Kahneman)、特佛斯基(Amos Tversky)、羅文斯坦(George Loewenstein)、史列佛(Andrei Shleifer)等大師合著的經典文章   這本書探究人類不理性的一面, 心理學+經濟學,讓你更了解人性! 這就是行為經濟學——   本書為

現今熱門的「行為經濟學」、「行為財務學」的經典之作,書中研究人類決策的不理性面,所造成的矛盾與反常現象,後來被許多經濟作者反覆討論,例如《誰說人是理性的》、《蘋果橘子經濟學》等等。 本書中用一些簡單、甚至很有趣的例子,來說明一些反常現象,例如: 拍賣競標的贏家,其實常常是輸家──「贏家的詛咒」現象; 賭徒在輸了一整天後,會孤注一擲,押在勝算最小(賠率最大)的標的上; 人們突然獲得一筆小錢,常常會花掉;但獲得一大筆意外之財,常常會存起來; 放棄一項物品所損失的效用,多於獲得它所帶來的效用──「損失趨避」現象; 足球迷最多願意付200美元買一張超級盃門票,但要他們出售手上的票,他們會開價至少40

0美元。   藉由許多有趣的實驗,行為經濟學大師——塞勒剖析了人類不理性決策及其原因,這些不理性自利、不效用極大化、邏輯不一致的行為,可能提供了套利機會,也引發了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本書囊括許多重要主題,包括:合作與公平觀念、賽局、拍賣競標、不同產業的薪資差異、損失趨避、現狀偏誤、偏好反轉、跨期選擇、心理帳戶、樂透及賽馬投注、股市的日曆效應、股價能不能預測、外匯市場等等。 對於經濟學稍有涉獵的讀者,本書可以帶你進入經濟研究的廣闊世界。在實務上,也可提供企業行銷、個人消費與儲蓄決策、投資理財的深度思考。

效用理論 例子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熱門講座】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06/21(四)或 06/30(六)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00

【7.21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3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報名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487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今天的這段分享,我又帶著《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這一本書裡面所提到的例子,來娛樂大家喔!

我先前有跟大家分享過這一本書,那這一本書當中呢!我又看到另外一個例子,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個男生,你跟你的女朋友或老婆出去吃飯的時候,不知道你會不會遇到一樣的狀況?

就是呢你們享受了一頓浪漫的晚餐,但是最後在決定要不要點甜點的時候,這時候你的女伴可能就會說她不用,然後呢你可能就會點一塊蛋糕,等到蛋糕真的上來之後,你會發現你的女伴居然把你的蛋糕吃掉一大半。

那一件事情不知道會讓你感覺到非常的甜蜜,還是會讓你感覺到非常的火大?那當然很多人會說可能在熱戀的時候很甜蜜,但是等到過了熱戀期,真的會讓你很火大,那這時候怎麼辦呢?

那其實在《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這一本書當中,他談到了這樣的例子,他就用經濟學裡面的『效用理論』來作詮釋。

在經濟學裡面所謂的「效用」,指的就是當我們擁有任何的物品或者財物的時候,我們在擁有的那一刻所得到的滿足程度。當滿足程度越大,代表效用越大!那作者就用經濟學裡面的「效用理論」來詮釋這樣的狀態。

他說喔我們的難題是要在以下的兩種選擇之間做選擇,而這兩個選項分別是給我們自己吃的蛋糕,以及給女伴所吃的蛋糕。然而在這裡給女伴所吃的蛋糕,又因為我們愛他,所以看到她吃蛋糕,我們也會快樂。

所以這一切會讓我們感覺到糾結的就是,我們的女伴事實上喜歡吃蛋糕,但他也喜歡看我們吃蛋糕。那我想很多男生聽到這邊心裡可能就深有同感!

對呀!我真的不是小氣那一塊蛋糕,而是如果你也真的想吃,你就再點一塊嘛!不要讓我自己吃那一塊,有一點吃不夠然後還要分你吃,然後當我真的問你要不要點的時候,你又不點,這心情一定是很複雜!

可是呢如果這就是你女伴一而再,再而三的行為,你不管做什麼,她就是這樣。

甚至於她在吃你原本要點給自己的蛋糕的時候,又有幸福滿足的表情,這時候你該怎麼辦?發脾氣也不是,不發脾氣也不是!

所以呢作者就說,有一位經濟學家叫博格斯壯,在15年前就找出了必要的方程式,他說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搞清楚你有多愛你的女伴!然後跟你對蛋糕的愛拿來做比較,所以簡單來說,就是你對於女伴的愛多於你對蛋糕的愛,那這個時候你的女伴要怎麼樣,就隨她吧!

可是如果你對蛋糕的愛,多於你對女伴的愛,那麼這件事情你就堅持到底發脾氣,就這麼分手吧!

希望你聽到這邊,不要覺得經濟學家很冷酷無情哦!他怎麼可以把兩個人的親密關係,用作所謂的「效用理論」來對比呢?

如果你有點生氣的話,那麼我就從心理學家的角度,來跟你說這件事該怎麼辦?我的答案就只有一個,我會反問你,你是要吃飽一點,還是要真愛一世呢?

如果你在乎的是真愛一世,是那麼在那一頓浪漫的晚餐結束之後,再想辦法找塊蛋糕,再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吧!

希望我給你的答案,不要覺得心理學家跟經濟學家根本就是一丘之貉。但無論如何,究竟你把蛋糕還是把對方當成是你的永遠呢?

可以好好想一想!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在每一段影片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接,我們近期在6月份有兩場講座,講座的名稱是『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

或許在今天的議題裡面,我們所需要的是「達成共識」的能力,希望我在我的講座跟課程裡都能夠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從類比黑膠唱片重新復甦現象,反思數位創新的發展-以創新的用途理論觀點

為了解決效用理論 例子的問題,作者董文義 這樣論述:

音樂載體演進至今已逾70年,一如各類資訊以0、1的數位化轉換,可經由高速網際網路的傳遞,藉由輕便可攜以及大容量的各式儲存載體儲存,為人類的日常生活、工作甚至娛樂帶來空前的便利與助益。CD音樂光碟正式商業化已逾30年,數位、類比音樂載體兩者之間的消長現象,讓一般人都相信包括黑膠唱片在內的「過時產品」勢必被取代而消失。科技發展不斷帶動產業創新,近年更因為網路發達發展出的網路下載與串流音樂,低價、便宜的商業模式更擴大了消費族群,也影響銷售量最大的音樂CD光碟的大幅衰退。令人意外的是,原本幾乎退出市場的黑膠唱片,在音樂消費大宗的歐、美地區的銷售金額,近幾年銷售金額逐年大幅成長,預期可望於2019年第

四季正式超越CD音樂光碟,這股令人訝異的消費趨勢,也漸漸蔓延至亞洲地區。黑膠唱片與CD音樂光碟恰巧是以類比與數位分類的兩大載體形式,其銷售金額的成長、衰退變化,正好為數位科技發展至今超過30年,提供一個創新省思的絕佳例子。本研究以Christensen等人提出的創新的用途理論觀點,從消費者觀點觀察黑膠唱片能滿足消費者於功能面、情感面與社會面等面向的滿足,達成生活上的何種進步,探討老舊科技有何數位創新未能發現的洞見,提供創新開發新的思考面向,減少企業碰運氣的失敗創新。透過對黑膠唱片年輕消費族群的深度訪談,研究發現透過體驗能正向提升消費者的知覺價值,以本議題中的黑膠唱片使用情境,不便利的使用方式透

過各種感官感知,能提升對音樂的感知。因此,創新思考不應犧牲消費者感知,應以保留甚至提升消費者感知經驗或能力,增進消費者對產品的品評能力,例如本議題中的音樂內容。犧牲功能面與社會面用途的滿足,創造滿足便利的創新,極可能犧牲情感面 的用途需求,也是消費者不易察覺甚至容易在創新者的引領下忽略而不自知。創新思考若能保留甚至尋找消費者所不曾察覺的知覺價值,才能成為足以永續的創新。本研究發現的創新洞見,希望能為創新思考提供新的面向。

如何活用行為經濟學:解讀人性,運用推力,引導人們做出更好的行為,設計出更有效的政策

為了解決效用理論 例子的問題,作者大竹文雄 這樣論述:

  日本亞馬遜網站經濟類書第1名! 解決個人的煩惱,設計出更好的公共政策,鑰匙就在這裡!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獎理論——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確實是很有趣而實用的一門知識,因為它正視了我們不理性的一面! 本書教我們如何使用「推力」(nudge),來確保人們既有選擇的自由,還能做出更好的決定,或引導出更好的行為   經濟學的傳統假設是,人們都是「經濟人」(homo economicus)——他們是自利的,擁有很強的計算能力,能運用所有已知的資訊,合乎邏輯地做出決定。 然而從1980年代開始,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指出,人類其實有各式各

樣的偏誤(bias),因此人的行為並不總是合乎邏輯,經濟人的假設是有破綻的。而這些反常的、不合邏輯的行為,反映出人類的心理傾向,就成為行為經濟學的探討主題。 例如,大家都認為應該要儲蓄,為老後的生活做好準備,但實際上通常做不到;期限內必須完成的家庭作業、或是工作,常常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始做;又例如,訂下了減重的計畫,但是往往堅持不下去,很快破功……這些都是典型的行為經濟學的特性,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這本書將介紹最重要的行為經濟學的觀念: 1. 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包括確定性效應、損失趨避、框架效應等 2. 現在偏誤(present bias):人們習於拖延該做的事 3.

社會偏好(social preferences):人們會受到他人的效用或行為的影響 4. 捷思法(heuristic):面對不熟悉的問題,人們往往會根據個人的經驗法則,用直覺推論方式去做出決策。 由於人的這種心理、行為的特性,行為經濟學不使用金錢的誘因或懲罰的手段,而是透過「推力」的設計(例如運用承諾機制、社會規範、同儕效應、人的規避損失的心理、利用基本設定值、強調互惠性等等),可以引導人們做出更好的行為,特別是在個人工作及生活上、健康醫療、公共政策等領域,本書會介紹一些應用的實例,可以反思,如何將這些想法運用在自己切身的問題上,更有利於自身的發展與決定,也能在政策推展上更有效果。

序數邊際效用模型分析均一所得稅造成商品數量減少的原因

為了解決效用理論 例子的問題,作者陳育祥 這樣論述:

這篇論文的撰寫目的是要在當前盛行的「極大化序數總效用典範」與林忠正提倡的「序數邊際效用分析法」下,對照式的方式探討課徵均一所得稅導致商品需求量減少的原因。 首先,我們在一個「稅後所得」與「所得稅率」變化會直接影響人們對商品的偏好的極大化序數總效用模型中,發現有3種符合序數總效用概念的效果會使課徵均一所得稅影響商品需求量的增減,並且,據此我們發現這3種效果會組合形成19種課徵均一所得稅導致商品需求量減少的原因。然後,在一個一般化設定的序數邊際效用模型中,我們能確定地指出有23種課徵均一所得稅會影響商品需求量增減的「只有兩股力量運作的單純搭配方式」;至於課徵均一所得稅會導致商品需求量減少較

複雜力量的搭配方式,我們發現其數量相當多(應該會超過一萬種),多到不易輕鬆指出其準確數量。這與在極大化序數總效用分析架構中的19種原因的結論,有非常大的差異。藉此,我們體會到在不同的兩種分析架構下,我們會看到相當不一樣的世界,也就是,會建構出非常不一樣的世界觀。 其次,我們在新的個體選擇理論─「序數邊際效用分析法」─探討為什麼課徵均一所得稅會減少商品需求數量的其中一種可能原因。此原因乃源自「均一所得稅率提高商品邊際效用下降」與「商品邊際效用遞減」兩股力量搭配而成。先假設消費者原先處於商品邊際效用等於支出邊際損失的均衡情況,現在均一所得稅率提高時,因「均一所得稅率提高商品邊際效用下降」的特

性,使得商品的邊際效用下降,改變商品邊際效用等於支出邊際損失的均衡情況,形成商品邊際效用小於支出邊際損失的失衡狀況,此時消費者會減少該商品的消費數量。後續因該消費數量減少,由於「商品邊際效用遞減」的特性,而使得該商品的邊際效用上升,此有助於消費者所面對的商品邊際效用小於支出邊際損失的失衡狀況,朝向商品邊際效用等於支出邊際損失的均衡狀況調整,進而使消費者達到新的均衡點。這個推論過程,既合乎直覺又很合理。正常的消費者選擇理論,應是可呈現此種經濟直覺的推測才是。然後我們要告訴你,在林忠正提倡的序數邊際效用分析法中,的確可以輕輕鬆鬆地呈現此經濟直覺。而且,事實上,本文將是在經濟學的歷史上第一次由序數效

用理論的觀點成功地表達出這項課徵均一所得稅會導致商品需求數量減少的原因的紀錄。然後,我們對照性地指出,在極大化總效用理論卻不能合宜地呈現此項論述。藉由這分析,我們會讓大家了解為何經濟學家普遍採用的「極大化總效用分析法」做不到的事,在新的序數邊際效用分析法中卻是可以輕輕鬆鬆地做到的。你可以輕鬆地體會到現代理論的不合理性與侷限性與新理論的合理與自然性。新舊理論的高下其實可以再次清楚地呈現出來,這證實林忠正一向的說法:「對於任何一個由效用理論出發的個體選擇模型而言,新理論都優於舊理論」。 最後,我們在討論另一個為什麼課徵均一所得稅會減少商品需求數量的可能原因。此原因乃源自「均一所得稅率提高支出

邊際損失上升」與「商品邊際效用遞減」兩股力量搭配而成。透過這個例子,我們再次呈現這原因可以在新理論中和里現身,但卻不能在舊理論中現身。再一次地,我們會讓大家了解為何經濟學家普遍採用的「極大化總效用分析法」做不到的事,在新的序數邊際效用分析法中卻是可以輕輕鬆鬆地做到的。新舊理論的高下其實可以再次清楚地呈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