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收入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教授收入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韓晗寫的 讀錢記:誰把歷史藏在錢幣裡 和張在軍的 堅守與薪傳:抗戰時期的武大教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教授總薪資真比國小老師少? - 人間福報也說明:其次,國小老師領的是死薪水,本薪之外再無副業可創造收入,大學教授不然,除了本薪還有碩博士生論文指導費、口試費,國科會研究經費補助,各級政府機關與私人民間企業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獨立作家 和新銳文創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系 王明蓀、倪仲俊所指導 周睿立的 蒙元時期契丹、女真與唐兀的興學 (2021),提出教授收入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蒙元、族群身份、地方社會、儒學校、公共事業、多族士人文化圈。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中國文學系 李欣錫所指導 侯宇丹的 製造錢謙益——明清之際書寫活動中的錢謙益身分建構 (2020),提出因為有 錢謙益、身分認同、自我定義、和詩、心史的重點而找出了 教授收入的解答。

最後網站在中国大学教授的实际收入能有多少? - 知乎則補充:以前年少不懂事,特此更正。首先讲一点,不管在哪个大学,教授都是顶尖的存在,哪怕是四级教授。其身份不亚于王健林这类企业家之于个体户。所以千万别把教授带入到所有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教授收入,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讀錢記:誰把歷史藏在錢幣裡

為了解決教授收入的問題,作者韓晗 這樣論述:

  Coin & History     半兩錢×五銖錢×靖康通寶×康熙通寶×雍正通寶×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   58枚具有象徵意義的古錢幣,背後究竟藏了什麼歷史?     錢幣不僅是金錢,更是時代的記憶,見證歷史上的發展與變遷。   每一枚錢幣,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訴說著文明的興盛與衰敗。   從秦漢至民國,錢幣是中國幾千年歷史的見證。   本書從一枚枚不同的古錢幣出發,著眼於民族史、社會史、科學史等不同學科的多元角度,結合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事件、文獻以及考古重大發現,向普羅大眾呈現出了一部別具一格的中國歷史。 本書特色   ◎從古錢幣出發,細數歷史上的變遷規律

、民族融合和文明發展。發掘您從未注意到的中國歷史。   ◎文字通俗淺顯,敘述生動有趣,適合一般大眾閱讀。 名人推薦   耶魯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講座教授 孫康宜

教授收入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主持人:阮慕驊
來賓: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副教授 段昌文博士
主題:半年報"開牌"! 2020、2021全體上市櫃比一比
節目時間:週一至週五 5:00pm-7:00pm
本集播出日期:2021.08.18

今日圖表參考 https://pse.is/3k6366
#財務金融 #段昌文
【財經一路發】專屬Podcast:https://pse.is/3k653s


-----
訂閱【豐富】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豐富
按讚【豐富】FB:https://www.facebook.com/RicherChannel

▍九八新聞台@大台北地區 FM98.1
▍官網:http://www.news98.com.tw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News98
▍線上收聽:https://pse.is/R5W29
▍APP下載
 • APP Store:https://news98.page.link/apps
 • Google Play:https://news98.page.link/play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News98radio
▍Podcast
 • Himalaya:https://www.himalaya.com/news98channel
 • Apple Podcast:https://goo.gl/Y8dd5F
 • SoundCloud:https://soundcloud.com/news98

蒙元時期契丹、女真與唐兀的興學

為了解決教授收入的問題,作者周睿立 這樣論述:

13 世紀,蒙古結束近古中國政權林立的局面,契丹、女真與唐兀(西夏遺 民)並沒有隨著原本國家的覆滅而消失於史籍。本文選擇興學作為觀察三族在蒙 元時期生活的切入點,不僅在於探討三族興學方式,更分析其興學的動機及背後 反映的社會情境。無論是女真人建立的金朝,還是漢族建立的宋朝,興學都被認為是實現治世 的善政,因此直至國家滅亡的前一刻仍沒有放棄興學的理想,在金朝的晚期,契 丹與女真更是在興學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待至蒙古入主中原,地方上湧現一股 崇儒興學的風氣,契丹、女真與唐兀也沿用傳統漢地的興學手段參與其中。不過 三者在興學的時間與地域分佈、興學者的仕宦身份皆有所不同,這反映出三族在 進入蒙元時代

過程的差異及之後三族社會地位的轉變。另一方面,三族的興學豐 富了元代多族士人社會的面向,本文分別藉由六位興學表現突出的契丹、女真、 唐兀人,在關照地方社會的同時,審視興辦學校對三族興學者自身及對地方社會 的意義。透過本文論述,得以瞭解蒙元百餘年間契丹、女真與唐兀的興學情況,知曉 政權交替之際的局勢及後續元代的社會特質與三族興學的變化趨勢的關係,並探 知契丹、女真與唐兀在蒙元時代的處境與文化心態。關鍵詞: 蒙元、族群身份、地方社會、儒學校、公共事業、多族士人文化圈

堅守與薪傳:抗戰時期的武大教授

為了解決教授收入的問題,作者張在軍 這樣論述:

  抗戰時期,武漢大學西遷樂山,樂山這座小城因教授們的來到,遂成為人文和科學重鎮,百餘位大師們堅守此教育陣地,傳承民族文化。   本書搜羅了文學院、法學院、工學院、理學院的各位教授們之事蹟,以及與武漢大學相關聯的名士們;作者花費五年時間,致力尋找並試圖還原大師們在樂山的身影,重現抗日戰爭時期,知識份子們堅持教學和科研工作,永不放棄的學術精神。 本書特色   專本記述抗日時期武漢大學各學院教授們的其人其事。供後代學子緬懷追念時代下的學術精神。 作者簡介 張在軍   筆名張弩弓。中國湖北京山人。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已在《人民日報》、《文藝報》、《文學自由談》等一百多家報刊發表文章五百餘篇。著有《文

化苦語》、《滿天星》、《花香筆不香》、《苦難與輝煌──抗戰時期的武漢大學(1937—1946)》等文集數種。 大師們的樂山往事∕陳四四楔子:大師雲集樂山城 第一章 文學院的教授第一節 王星拱:主政流亡大學的化學家第二節 劉 賾:章黃學派的主要繼承人第三節 朱東潤:現代傳記文學的開拓者第四節 蘇雪林:一生反對魯迅的愛國者第五節 劉永濟:具屈原精神的詞學大家第六節 徐天閔:喜好唱詩的大嗓門教授第七節 高 亨:受到毛澤東稱讚和保護第八節 葉聖陶:中學畢業的中文系教授第九節 徐 震:武藝高強的古文辭專家第十節 程千帆:從中央技專到國立武大第十一節 陳 源:十年文學院長被迫辭職第十二節 謝文炳:兩度任

教外文系的作家第十三節 袁昌英:珞珈三女傑中的大姐大第十四節 方 重:外文系主任是喬叟專家第十五節 朱光潛:拉進國民黨的美學大師第十六節 錢歌川:不戀武大戀樂山的教授第十七節 桂質柏:中國首個圖書館學博士第十八節 孫家琇:年僅二十八歲的女教授第十九節 繆朗山:首開俄語課的外文奇才第二十節 高 翰:麻將經解說道理的教授第二十一節 胡稼胎:宣揚孔孟之道的「土教授」第二十二節 萬卓恆:一生無著述的哲學名師第二十三節 張 頤:飲譽世界的東方黑格爾第二十四節 黃方剛:長眠樂山九峰的哲學家第二十五節 劉盛亞:慘死山民棍棒下的作家第二十六節 吳其昌:盡瘁講壇的史學系主任第二十七節 方壯猷:晚年識辨勾踐劍的教

授第二十八節 唐長孺:魏晉隋唐史的泰山北斗 第二章 法學院的教授第一節 周鯁生:從籌備委員到復員校長第二節 劉秉麟:抗戰勝利後的代理校長第三節 李浩培:海牙國際法院的中國人第四節 劉廼誠:不願從政的市政學教授第五節 王鐵崖:第二任前南刑庭大法官第六節 楊東蓴:號稱「四不怕」的「奸黨分子」第七節 陶 因:他從安大來回到安大去第八節 楊端六:西遷和東歸的功勳教授第九節 戴銘巽:思想進步的會計學教授第十節 彭迪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教授 第三章 理學院的教授第一節 湯璪真:數學家與毛澤東是同學第二節 吳大任:樂山房東逼走的數學家第三節 李國平:東方數學奇才的師生戀第四節 李華宗:從不向書本請假的書蟲第

五節 桂質廷:電離層物理學的開拓者第六節 鄔保良:研究原子核的化學教授第七節 張 珽:中國植物生理學創始人第八節 高尚蔭:樂山桃花水母的發現者第九節 章韞胎:吟詩寫史的生物系教授第十節 石聲漢:「很有劍橋氣質」的科學家 第四章 工學院的教授第一節 俞 忽:中國結構力學一代宗師第二節 丁人鯤:擅長網球的土木系教授第三節 涂允成:樂山武大附中的創辦人第四節 郭 霖:精研潛艇的機械系教授第五節 譚聲乙:三個學位的工學院院長第六節 張寶齡:孤淒一世的機械系教授第七節 趙師梅:參加過辛亥首義的教授第八節 邵逸周:最早提議武大西遷的人 第五章 名士與武大第一節 王獻唐:圖寫淩雲靜讀書第二節 錢 穆:文廟講

罷又烏尤第三節 吳 宓:老霄頂上講紅樓第四節 凌叔華:看山終日不憂貧第五節 樂山武大:院士們的搖籃 後記參考資料 代序 大師們的樂山往事 陳四四   2011年11月初,秋風送爽。湖北人張在軍再次來到樂山文廟,他要尋訪的是一段幾被塵封的歷史,70多年前,樂山文廟的大門開在西側,上面掛著「國立武漢大學」的校名木牌。    張在軍探尋搜集的,正是抗戰中武漢大學西遷樂山的往事。當年,樂山這座偏居西南一隅的小城,成為人文淵藪和科學重鎮。    5年多來,張在軍致力尋找並試圖還原大師們在樂山的身影。他們在戰火中孜孜不倦的人文追求,令人欽佩感歎。拂去塵埃,先生們的面容是那麼清晰。    對話    《小

城.大師》一個外地人的樂山情懷    張在軍尋訪武大西遷往事在樂山傳為佳話。當他創作的《小城.大師》書稿完成後,樂山人決定助他一臂之力。近日,樂山市委宣傳部與四川文藝出版社簽訂出版協議,《小城.大師》一書即將出版問世。    記者:你既不是樂山人,也不是武漢大學的學子,為什麼會關注這段歷史?    張在軍:2004年因為工作,我被派到樂山,至今已生活了六七年。我一直喜歡文史,早就知道「武大西遷樂山」這段歷史。    2009年我到宜賓李莊旅遊得知,1940年,國立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等高等學府、科研機構也曾遷駐李莊。六年間,李莊為學者們安置了一張張平靜的書桌,給戰時中國人文科學的生存和發展提供

了養分。李莊由此被稱為「中國文化的折射點、民族精神的涵養地」。目前國內出版的關於同濟大學在李莊的各類專著有近十種。    這讓我不由想起樂山。抗戰時期,樂山同樣大師雲集,僅武漢大學就有高水準教授一二百人。但是樂山至今沒有一本全面介紹這段歷史的書,並且當年武大校舍遺址也寥寥無幾、教授故居蕩然無存。所以,我決定整理這段極其珍貴、幾乎被湮沒的歷史。    記者:這本書花了多長時間?    張在軍:這本書醞釀的時間比較長。2006年開始搜集資料。去年開始係統寫作,利用了所有業餘時間,今年初纔完稿。    為了搜集資料花錢買了不少書。我還採訪了武漢大學的一些老師和當年的學生,參考了當年的日記、回憶錄、報

紙等。    記者:聽說你還有相關寫作計劃?    張在軍:《小城.大師》是我寫作的第一步。由於資料太多,所以決定先走一條捷徑,把一個個教授單獨成篇。接下來寫《小城.大學》,將全面展現抗戰期間武漢大學在樂山的那一段歷史。    除武漢大學外,當時還有黃海化工研究社、蘇州蠶絲專科學校、國立中央技專、復性書院也都在樂山創辦,小城雲集了眾多文化名人。我還準備將這些歷史一一挖掘整理,從各個側面來反映抗戰時期的樂山。    「流亡大學」到嘉州    1938年4月26日,武大在樂山開學。一座原本僅有幾萬人的小縣城,一下變得熱鬧起來。除樂山文廟建成學校本部及文學院、法學院外,武大理學院、工學院設在城郊。遷

樂山八年,武大教授少則100餘人,多則近120人,包括李約瑟、黃炎培、郭沫若、錢穆、熊十力等也來講學。一時間,大師雲集嘉州。    「那是1939年1月,去樂山的汽車票已很難買了,朱東潤花了120元買了去樂山的水上飛機票。」張在軍講述往事。    朱東潤教授是著名傳記文學家、文藝批評家。1937年8月,抗日戰火紛飛,武漢大學教學已逐步停止。寒假,在中文系任教的朱東潤回到江南泰興老家。第二年,朱東潤接到一封輾轉從上海來的電報:武漢大學已遷四川樂山,正式上課,大家都在後方為這即將來臨的大時代而努力,希望能在1939年1月15日趕到。於是,1938年12月,朱東潤啟程,先到上海,再至香港,繞道越南,

再經雲南貴州,到達重慶,最後到達樂山。    「朱東潤的輾轉,是武大西遷的一個縮影。」張在軍說。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進程被打斷。時任武大校長王星拱派人前往四川考察校址,最後選定樂山。在樂山師範學院「武漢大學樂山紀念堂」,記者見到一份保存完好的王星拱毛筆書稿,講述了武大搬遷樂山的六大原因:樂山沒有專科以上的學校,水陸交通便利,物產豐富,民風淳樸,市民的文化程度也不低於其他大城市……    當年,武大的圖書儀器、工廠設備等物品是用軍用船隻運往四川。途中炮火連天,還被日本飛機炸沉了一條船。但教學設備大多完整運到樂山,武大能正常開設實驗實習課程,並擁有大後方高校中唯一一臺電子測量示

波器。    張在軍考證,當年將全部師生送走以後,王星拱纔與工學院院長邵逸周兩人乘一輛小轎車(福特1936型)及一輛裝載汽油的卡車離開武大珞珈山,一路顛簸,經湖南、貴州奔赴四川。這條路線,山高水險,還有土匪出沒。當時,王星拱夫人和子女們在重慶等候他們,心情十分焦急,之前王星拱秘書王煥然先行赴川,不幸在湘西翻車身亡。    張在軍和一些老市民攀談武大西遷的往事,有樂山老市民回憶,那時,漫步樂山街頭,「對面街邊的一個小喫攤前,一位看似不起眼的、瘦小的戴眼鏡的人,說不定就是一位大師。」    去年,張在軍找到了90多歲高齡的樂山籍武大校友盧秉彝,她回憶,那時街上的人都認識王星拱校長,他的舊包車常常叮

叮噹噹地從街上過往。王星拱同人打招呼的時候,會取下頭上的呢帽,人們可以望見他灰白的頭髮向後梳得整整齊齊。    人們並不知,王星拱飽受疾病折磨的同時,跑遍大後方的大中城市,廣攬學者名流。他繼承了蔡元培「自由講學」、「學術無禁區」的辦學思想,相容並包,延聘了不少出類拔萃的教授。比如,外文系教英詩的朱光潛,教俄語的繆朗山;哲學系弘揚儒家中庸之道的胡稼胎,講康德、黑格爾的張頤;中文系主講新文學的葉聖陶、蘇雪林,也有傳授古典文學詩詞的劉永濟、劉頤;化學系有留英的徐賢恭、留美的鄔保良、留法的黃叔寅、留德的鍾興厚等。    發現罕見「桃花水母」    「國難深重,前方將士效命疆場,後方教授當盡瘁於講壇。」

樂山八年,教授們肩負這樣的使命與責任,收穫豐碩學術成果。    樂山留給年邁武大校友的記憶,有著教授們孜孜不倦對學術的探究。張在軍找到了武漢大學教授蕭萐父所著的《冷門雜憶》,裡面記述著他1943年考入武大哲學系,選修了生物學,「高尚蔭教授講大渡河中淡水水母的研究成果,大家聽得津津有味。」    如今,生物研究已證明,世界上目前祗存在兩種桃花水母:1880年6月英國倫敦皇家植物園發現的索氏桃花水母;1939年2月在四川樂山大渡河邊發現的中華桃花水母。樂山大渡河邊瀕臨絕跡、古老而珍稀的腔腸動物,發現者就是高尚蔭中國病毒學研究的奠基人。    張在軍告訴記者,當時的理學院位於樂山城外大渡河邊的李公祠

。武大師生每天要出城南高西門,沿城牆下坡左行數十米到大渡河北岸,挑回河水,存於大木桶中。1939年初春,高尚蔭和助手公立華到河邊散步,在與大渡河相連的一處水塘裡,看見了當地說的「桃花魚」。早春時節,這些小精靈在清澈見底的河水裡上下飄蕩,悠然自得。    這種奇特的生物,立即引起高尚蔭注意。公立華連忙跑回學校拿燒杯,小心翼翼地將「魚」舀起,一路小跑回實驗室。高尚蔭發現的「桃花魚」,直徑約為18毫米,僅有拇指般大小,外形似一把撐開的傘體,邊緣有256條線條觸手。隨即高尚蔭開始了對生物學物種腔腸動物門淡水水母的分類形態結構和生理研究,這是中國學者最早在無脊椎動物學領域的開創性研究。    1939年

2月,30歲的高尚蔭和27歲的公立華合作完成論文《四川嘉定淡水水母之研究》。    被稱為「現代傳記文學開拓者」的朱東潤,傳記文學寫作是在樂山開篇。他系統總結中國古代傳記文學的特點,並且嘗試採用英國傳記文學的做法,寫作中國的傳記文學。    那時,朱東潤隻身獨處樂山郊區,每周進城到學校上課。他住的那一間房子光線特別黯淡。家鄉已經陷落,妻室兒女,一家八口在死亡線上掙扎。這樣的環境下,他鎖定了張居正,《張居正大傳》在樂山出爐,被譽為「二十世紀四大傳記」之一。    在資料搜集過程中,張在軍常常被大師們感動。    吳其昌教授堅持「用生命去換學問,把整個‘身’和‘心’貢獻給學問」的治學態度,他在疾病

纏身之際,嘔心瀝血寫下論著180餘萬字文史著作,最終累死在樂山。1940年,錢歌川教授花了整整一年時間,為中華書局校閱多達1300餘頁的《英華詞典》,功成之日,亦是病倒之時。也是在此期間,唐長孺教授就著微弱的桐油燈光,寫就了一系列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即上世紀五十年代結集出版、享譽史林的《魏晉南北朝史論叢》。    校長親自種菜養豬    抗戰時期的樂山,武大師生的生活條件異常困苦,「當時,就連王星拱校長都親自養豬呢。」盧秉彝回憶起往事說。    當時學校條件簡陋、生活艱苦。即便是大學教授,收入也不足以養活自己與家人,王星拱校長全家租住一農家小院,還得自己種菜養豬,他的兒子還去工廠做工,女兒到小學

兼課。    由於生活、醫療各方面的條件惡劣,才華橫溢的教授黃方剛、吳其昌、蕭君絳、郭霖、孫芳等人,先後被貧病饑餓奪去了生命。    這樣艱難的時局中,大師們仍舊頑強地教學、生活。    年近九旬的胡承寬也是張在軍尋找到的一位樂山籍武大校友,他的國文老師是「珞珈三女傑」之一的蘇雪林教授。在胡承寬的記憶裡,當時蘇教授租住比較偏僻的陝西街四十九號「讓廬」中式樓房。    出租人是一個姓宋的二房東,全家住樓下。出租的樓上破爛不堪,蘇雪林找來木匠,將房子略作修繕,裝上電燈。蘇雪林和姐姐、侄兒侄女、侄女的小孩,加上從家鄉帶來的傭人,組成了一個鬧熱的家庭。毗連寢室有一間小船似的屋子便成了書房,也作會客室。

    住了大約兩年,二房東提出加租。蘇教授一家就搬到了小山坡上的房子。房前屋後有兩畝空地,於是,蘇雪林置辦鋤頭鐮刀等工具,清除雜草、平整土地、鬆土分畦、播散菜籽。她每天到文廟上完課回家,就把長衫換成短衣,揮鋤挖地。當時,水是賣水人每天送來的,裝在大缸裡用。於是,洗鍋刷碗水保留下來,用來澆灌青青菜園。菜成熟了,蘇雪林還將菜送給朋友們品嘗。    文學院的教授劉永濟喜歡菊花,常常到城外的露濟寺苗圃種菊看菊。他的女婿皮公亮回憶,「岳父酷愛菊,年年春插,夏日上肥,秋天菊花盛開,朵朵豐碩,有紅有紫有黃有白,十分可愛。」   (作者系四川日報記者,本文原載《四川日報.天府週末》2011年11月18日,《

武漢大學報.珞珈副刊》2011年12月9日轉載) 作為教授的朱光潛在武大外文系,先後講授「高級英文寫作」、「十九世紀專家研究」、「詩論」等課。朱光潛的講課給很多武大學子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記。1941年級的外文系學生楊靜遠深情地回憶:「那幾年,外文系是文學院四個系中的大系。學生人數最多,最活躍。教師隊伍人才濟濟,各顯神通。課程百花齊放……而最為膾炙人口的要數教務長、名教授朱光潛先生的『英詩選讀』。」「上課鈴剛響完,瘦小清矍神采奕奕的朱先生面帶微笑,快步走進課堂,用他那安徽口音頗重的深沉有力的顫音,向我們開講英國詩歌。我發現,他既不苛厲,也不嚴峻,而是滿腔熱忱。他的聲調,他的眼神,他整個

的人,散發出一股熱流,一種殷切,仿佛迫不及待地要把他的滿腹學識,他對英國詩歌的深刻理解,如氣功師發功一般傳達輸送給下面的學生,帶領他們一同進入那座花木蔥蘢的園地,領略其間的無限風光。我一下就被他的講課深深吸引了。對於一個渴望開擴眼界、獲得美感體驗的青年,這是多大的愉快和滿足啊。我在當天日記裏寫道:『朱先生的英詩課果然講得好,上他的課,是一種快樂。』」「那時,學生中擁有個人藏書的寥寥無幾。不過上英詩課,我們卻人手一卷《英詩金庫》(Golden Treasury),自然是翻印本。朱先生就用這本詩集作教材,從『金庫』裏挑選出最璀璨的珠寶,一一呈現在我們面前,手把手教我們如何去欣賞。你感到,他像個酷愛

珍品的收藏家,自己對這些人類心靈的結晶懷著何等深厚的愛心,又多麼希望把這份愛傳授給一代又一代青年學子。每當學生心有靈犀、有所領悟時,他喜形於色,像遇到了知音。對那些程度既差,又不把讀書當回事的學生,他是不留情面的。他曾對一個考了30多分的學生說:『你還是把英詩先放在一邊,把普通文法拿來看看再說吧。你連基本文法都懂得不夠。』」 楊靜遠在1943年7月9日的日記中這樣寫的:「……到文廟看成績,滿以為考得不壞,誰知一看,冷了半截。五門功課除英文80分外,都是七十幾分。我失敗了,被自己的虛榮欺騙了!媽媽安慰說,像×××這樣的先生,你在他手下得100分也不足為榮,得70分也不足為恥,他的評分不能作標準,

反而你能得到朱光潛先生的80分是無上的榮耀,因為他是真正的學者,他的標準不輕易定的。」 楊靜遠的媽媽為袁昌英,時任武大外文系教授。

製造錢謙益——明清之際書寫活動中的錢謙益身分建構

為了解決教授收入的問題,作者侯宇丹 這樣論述:

摘要當甲申之變,大批文人面臨政治抉擇,自我認同亦隨身分改變而產生極大轉折,錢謙益 (1582-1664) 乃其中最具代表性者之一。順治三年 (1646) 六月,錢謙益辭官歸鄉。而後,志意尤越昔日,白頭仍可攀援。其逐步確立對自我身分的認知,將隱微心緒託言於詩,在《牧齋有學集》中留存入清後無盡心事。籠罩在明清易鼎的陰影下,牧齋詩常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論者多以政治託喻為其詩作解,本文深入詩作文本,重新審視錢謙益在詩中對一己身分的認知與定義,再現書寫活動中錢謙益的身分建構過程。本論文以「製造錢謙益」為題,立足於了解明清之際文人如何面對自我與他人之研究興趣,以錢謙益作為起點,透過錢謙益唱和、投贈他人的

詩作,圍繞錢謙益周邊文人對其定義、錢謙益自我定義,及錢謙益於詩中展露之史家心眼展開研究。本文第二章探討錢謙益與林古度、盛集陶、龔鼎孳、周亮工、顧夢游等人唱和詩作。詩語中的隱謎、流動著的複雜、糾結的心事,都叩擊著詩人、和詩者與後世讀者——錢謙益為己建構的形象面對他人自我認同之時的身分流轉始終未停。第三章分析錢謙益與假我堂、望社、高會堂諸人的投贈詩作,其傾吐故國隱衷,於流傳千載的志士形象上寄託自我心志,其中呈顯的,不唯伍子胥一人,更包括伍子胥在歷史過程中層累生成之種種意義,甚而將古今志士如豫讓、專諸等一同納入,錢謙益的自我形象愈發鮮明。第四章觀察詩人在修史未竟後,於長詩的意義空間中構築的世界。所發

揚者,其一,為對天地世界的理解,其二,在無法挽回的現實世界的失敗過後,詩人開闢鴻蒙,發掘與構建超越一朝一姓的世界,寄寓新的歷史意識與興廢思考。在書寫中,由「詩史」渡入「心史」一脈,詩人自為標置的史家身分在其中獲得彰顯。以錢謙益為視角檢視明末清初詩壇,是可展現「錢謙益」身分既在詩人自身的定義中,亦在他人的觀看之中流動。「錢謙益」便在這一流動過程中逐漸建構而成。關鍵詞:錢謙益、身分認同、自我定義、和詩、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