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什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散文是什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惠菁寫的 比霧更深的地方 和中國作協創研部選編的 2014年中國散文精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木馬文化 和長江文藝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中國文學系 羅仕龍所指導 陳韻如的 漂流與突圍──廖鴻基海洋書寫意識研究 (2021),提出散文是什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廖鴻基、海洋文學、海洋書寫、海洋教育。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在職專班 賴振南所指導 王雨珊的 格式塔視角下《人間失格》中譯本對比分析 (2021),提出因為有 格式塔理論、翻譯美學、相似性原則、閉合性原則、異質同構原則的重點而找出了 散文是什麼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散文是什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比霧更深的地方

為了解決散文是什麼的問題,作者張惠菁 這樣論述:

寫給身處迷霧的世代。 張惠菁暌違六年最新散文。   對當代人類生存狀態微細而敏感的觀察,獨樹一幟的人文深度。   回到無所有之處,能看見多少自己,才能看到多少世界。   張惠菁:「年輕時候看世界,總想看得分明,覺得它應該分明。中年看世界,就明白有些事物確實是籠罩在霧裡的,這世上也有只在霧裡才會出現的風景。」   「時間」是張惠菁恆常關注的,時間如何作用於每個人身上,包括她自己。這一次可看到她歷經時光淬煉,知性依舊,文字更柔軟而堅定。本書是她睽違六年的沉澱與反思之作。她如何閱讀文學、藝術、電影,如何思考與理解這個世界。   然而在得到這些啟示之前,多少要有一種勇氣去放棄。放棄在日

常生活裡,我們經常披掛穿戴的那些短促、有所憑依的立場,放棄那些張口就來、標籤化的是非與功利。而自願走進比霧更深的地方,去獲得對世界另一維的理解。這集子裡大部分的文章,是這樣寫出來的。   有時我感到我們是一個霧中的世代,被標舉在亮處的價值太多,話語太多,義正詞嚴太多,但集體卻失去方向感在一片伸手不見五指的霧裡。   如果不可解的世界是霧,我們還是能嘗試去到比霧更深的地方,從那裡回頭看自己(首先是自己),在霧中的形狀。這個經驗是重要的。放下了鮮衣怒馬的幻術,回到無所有之處,能看見多少自己,才能看到多少世界。

散文是什麼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創作者說》,每週四上線。每集節目會邀請創作者來跟大家聊聊他們的作品。可能是一本書,或是一部劇。歡迎你跟我一起來探索這些故事,背後的創作故事。

追蹤《研究生》 FB|https://www.facebook.com/pointsjourney

📍創作者

張維中|作家、Podcaster

🔖精彩節錄:

這一集邀請到遠在日本東京的台灣作家張維中,透過遠洋訪談,要來跟我們聊聊寫小說、散文、旅記的心路歷程,以及在日本生活十幾年的故事。

張維中提到,去日本生活的契機是對台灣的生活感到索然無味,不經開始思考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原本預計去一年,因緣際會下決定留在日本生活。他說,一個人跟某個地方其實是有緣份的,有時候強求想留下來但不一定會成真,要有一些幫助你、磁場對的人,才有可能留下來。

台灣出版業環境已和過去大不相同,張維中也分享自己的體悟,他認為最初是喜歡做什麼,這件事情真的很重要,比方說他就是喜歡寫小說,寫小說帶給他的愉悅感這件事情不曾忘記,所以才有可能一直寫下來,然後它帶來的成就感也和做其他事是不一樣的。

今年九月下旬,張維中將出版新書《不在一起不行嗎?》,將探討不同年代對婚姻的看法,期待新書能獲得好成績,也希望日本疫情能漸漸明朗。

漂流與突圍──廖鴻基海洋書寫意識研究

為了解決散文是什麼的問題,作者陳韻如 這樣論述:

臺灣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其生活與著作皆不離海洋。在其每部作品中,皆可見其海洋哲思。不只是海與陸,離與返、寬廣與狹仄、小與大、遠與近、水面與水下、深淺浮沉,以至於山、岸與河口,都有其繁複辯證。而人與海洋生物、群己之間甚至是父女關係,都在海洋中獲得新的視野與相處。本文以「人」與「海」的關係為軸心發散,從空間、彼我以及文類與策略等面向深入討論。「漂流」與「突圍」,是廖鴻基的書寫中頻頻出現的語彙,「漂流」是心靈意識,也是其書寫中恆常出現的議題與元素;「突圍」則是海洋原鄉帶給他的動能與結果,也是梳理廖鴻基幾十本作品後可發現其逐漸推進的幾項書寫特色。「圍」,過去是人世帶給他的羈絆囿限,海洋的誘引使其入海

,突破陸地生活的圍困;雖然海上船舶亦具囿限性,卻也因為海洋,使其突破對於海洋的單一視角,由近而遠、由海面而海下、再由海返陸,看見並記錄海洋的繽紛,並賦予船舶更多象徵性與積極意義。而就其書寫文類及策略來說,可看出廖鴻基近年作品的開展與嘗試,無論是海洋文學選集、長篇小說或海洋寓言,又或是海洋書寫與海洋教育的並行。持續的行動與書寫,為臺灣海洋文學譜寫更深廣的題材與風貌,亦打造出一處極具其獨特風格的無域之海。

2014年中國散文精選

為了解決散文是什麼的問題,作者中國作協創研部選編 這樣論述:

力求選出該年度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力求選出精品和力作,力求能夠反映該年度某個文體領域最主要的創作流派、題材熱點、藝術形式上的微妙變化。同時,我們堅持風格、手法、形式、語言的充分多樣化,注重作品的創新價值,注重滿足廣大讀者的閱讀期待,多選雅俗共賞的佳作。 心靈有約 等着我/倪萍 當兵上戰場/周大新 致魚山/葉梅 八月,別走/艾平 一個人的車站/范小青 出發抑或抵達/朱蕊 紅高粱白高粱(節選)/崔濟哲 滇越鐵路的歷史記憶/楊楊 身體內的閃電與玫瑰/楊獻平 大抵如此(二則)/王曉莉 故園石羊/和谷 屋頂上的夢/寧肯 一個醫生的日常手記(節選)/藍燕飛世說新

語 東坡赤壁懷古/陳世旭 虞美人/徐剛 古文觀止/(瑞典)馬悅然 沉郁岳陽樓/劉醒龍 卻金時代的一塊石頭/詹谷豐 詩豪劉禹錫/王劍冰 向鄭俠致敬/小山 夜宿白鹿洞書院/劉偉 一條必然的路/陳啟文 終南山/朱鴻又上心頭 山在山的深處/朱秀海 不凍泉/王宗仁 冬天的記憶/田珍穎 我的小院我的故事/柳萌 回憶采訪陳景潤先生/徐可 送別黎丁/韓小蕙 咫尺無限/王多聖 草湖人家/安諒 親情的盛宴/苗莉 哥倫比亞的老游擊隊員/黃怒波 外科醫生的手/格致百花深處 浪打沙灣寂寞回/王巨才 從看畫和畫燕逆飛說起/林岫 向死而生的饗宴——《魯本斯、凡·戴克與弗蘭德斯

畫派》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展/蕭歌 信天游/劉成章 蔡家橋札記(節選)/(美國)孟昌明 書案上的印經板/江洋才讓 清水音樂/劉雲 蓋叫天「皆無俗氣」?/王暉 詩意的蟬/湯世傑人與自然 行色/朱以撒 島上(節選)/於堅 親愛的花朵(節選)/安然 中藥芬芳/林文欽 銀雀山庄(外一篇)/王彬 槐念/寧新路議論風生 凈手拜讀經典/劉兆林 窮人/喬葉 關於「紅燒肉」的博士論文/陳歆耕 對我來說,散文是什麼/穆濤 人生不是為了爬行,而是為了飛/李犁 桃子核桃杜拉斯/馬小淘行走天涯 海上的棋盤/張承志 初探湄公河/張曼菱 京城的告密(節選)/張亞麗 西塘的心思/任林

舉 五店市聽牆/許謀清 藍色賽里木/蘇葉 遙遠的燈光/阿成 去鳳凰/皮佳佳微信選粹 烏鎮的烏托邦/朱大可 沉默不是金/劉瑜 當你站在新疆看中國的時候/劉亮程 《橄欖香》:董橋和他高雅清貴的朋友們/納蘭妙殊 強奸犯站出來的那一刻/微友A 三堂課改變富二代/微友B 貴族精神不是用錢買來的/維傑 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記住/微友C 送給二十歲出頭的姑娘/仇小丫編后絮語/韓小蕙

格式塔視角下《人間失格》中譯本對比分析

為了解決散文是什麼的問題,作者王雨珊 這樣論述:

越來越多研究顯示翻譯是一種藝術,但至今為止,從審美的角度分析中日翻譯文學的相關研究趨近於零,本論文以格式塔理論為基礎,分析太宰治《人間失格》的三部中文譯本,力圖從美學的角度,揭示翻譯方法在時代上的變化,以及其中的規律與特點。首章敘述筆者研究動機,說明格式塔理論的三個原則,並交代研究方法以及譯本選取的方式。第二章到第四章為本論文的主軸,分別從格式塔理論的相似性原則、閉合性原則、異質同構原則,比較《人間失格》的日文與三部中文譯本,並分析直譯/意譯、加譯/減譯、異化/歸化的翻譯方法,隨著時代的不同,譯者在翻譯方面的變化。末章指出格式塔理論在文學翻譯的實踐,並提出日譯中過程容易出現的錯誤,以及改善的

方式。關鍵詞:格式塔理論、翻譯美學、相似性原則、閉合性原則、異質同構原則